CN219029116U - 一种发动机用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发动机用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29116U
CN219029116U CN202223065391.4U CN202223065391U CN219029116U CN 219029116 U CN219029116 U CN 219029116U CN 202223065391 U CN202223065391 U CN 202223065391U CN 219029116 U CN219029116 U CN 2190291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dissipation
engine
air
heat
heat exchan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06539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单学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Xinsheng Heat Exchang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Xinsheng Heat Exchang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Xinsheng Heat Exchange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Xinsheng Heat Exchang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065391.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2911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291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2911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发动机用换热器,包括导风支架、对发动机冷却液进行降温的第一散热系统、对进入发动机空气进行降温的第二散热系统和输送空气的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所述第二散热系统和所述第一散热系统沿空气流动方向依次设置在所述导风支架上;所述第一散热系统和所述第二散热系统分别连通发动机。解决了现有方案中需要安装两套换热器,一套换热器对发动机的空气进行降温,另一套换热器对发动机的冷却液进行降温,这样的降温方式使用成本过高,同时由于采用两套换热器对发动机进行降温,占用了发动机的安装空间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发动机用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用换热器。
背景技术
对于发动机来说,为了提高发动机的功率,会在发动机上安装增压系统,换热器是增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件。增压发动机需要在增压器与进气歧管之间安装换热器。经过涡轮增压后的发动机空气由低温变为高温,此时需要对其进行降温。同时发动机内会储存有冷却液,在发动机工作时,通过冷却液多发动机内部进行降温,使得冷却液升温,此时需要对冷却液进行降温。使得发动机在工作时,需要同时对发动机空气和发动机冷却液进行冷却。
但本申请实用新型人在实现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过程中,发现上述技术至少存在如下技术问题:
发动机在工作时,需要安装两套换热器,一套换热器对发动机的空气进行降温,另一套换热器对发动机的冷却液进行降温。这样的降温方式确实解决了发动机降温的问题,但这样的降温方式使用成本过高,同时由于采用两套换热器对发动机进行降温,占用了发动机的安装空间。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变得至关重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发动机用换热器,解决了现有方案中需要安装两套换热器,一套换热器对发动机的空气进行降温,另一套换热器对发动机的冷却液进行降温,这样的降温方式使用成本过高,同时由于采用两套换热器对发动机进行降温,占用了发动机的安装空间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发动机用换热器。
包括导风支架、对发动机冷却液进行降温的第一散热系统、对进入发动机空气进行降温的第二散热系统和输送空气的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所述第二散热系统和所述第一散热系统沿空气流动方向依次设置在所述导风支架上;所述第一散热系统和所述第二散热系统分别连通发动机。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导风支架包括罩体和支撑所述罩体的第一支架;所述罩体上开设避让位;所述散热装置旋转设置在所述避让位内;所述第一支架连接发动机;所述第二散热系统和所述第一散热系统置于所述罩体内。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导风支架还包括分流空气的导流板和固定所述导流板的固定架;所述固定架围绕所述避让位设置在所述罩体内;所述导流板一端向所述散热装置延伸;所述导流板另一端向所述罩体内边缘延伸。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二散热系统包括固定件、对进入发动机的空气进行降温的散热芯体、连接相邻所述散热芯体的连接板和固定所述固定件的锁紧件;所述连接板上并列开设安装孔;相邻所述散热芯体上所述连接板相互叠加;所述固定件穿过所述安装孔;所述锁紧件螺纹连接在所述固定件上。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固定件包括相互连接的固定杆和固定头;所述固定头两侧设置压块;所述压块压紧所述连接板;所述固定杆穿过所述安装孔;所述锁紧件螺纹连接在所述固定杆上。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散热芯体包括流动发动机空气的第一散热通道、连通在所述第一散热通道两端的分流空间和输送发动机空气的第一接口;所述第一接口分别连通所述第一散热通道两端的所述分流空间;所述分流空间从所述第一散热通道向所述第一接口逐渐收窄。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散热系统包括流动发动机冷却液的第二散热通道、连通所述第二散热通道两端的储存空间和输送发动机冷却液的第二接口;所述第二接口分别连通所述第二散热通道两端的所述储存空间。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储存空间内设置有溢流槽;所述溢流槽连通所述第二接口。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散热系统还包括翅片、输送发动机冷却液的输送通道、抽取发动机冷却液的泵体;所述泵体进口连通所述第二接口;所述泵体出口连通所述输送通道;所述翅片围绕所述输送通道设置;所述输送通道铺设在所述导风支架上靠近所述散热装置的位置。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散热装置包括支架、设置在所述支架上的轴承机构、输送空气的叶轮和驱动所述叶轮旋转的动力装置;所述轴承机构连接所述动力装置驱动端和所述叶轮。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1、第二散热系统内流动发动机空气。第一散热系统内流动发动机冷却液。散热装置启动后产生空气,空气穿过第一散热系统和第二散热系统流动,空气将第二散热系统和第一散热系统的热量带走,使得散热装置可以同时对发动机冷却液和发动机空气进行降温,提高了发动机的散热效率。
2、罩体完成空气的聚集,使得空气在穿过第一散热系统和第二散热系统时,避免空气产生扩散,使得散热装置产生的空气可以完全通过第一散热系统和第二散热系统,提高了发动机用换热器的散热效率。
3、固定件从腰型孔置于连接板的下方后,固定件无法对连接板形成压紧的力,通过将固定件旋转一定角度,使得压块接触连接板,使得拧紧锁紧件后,压块对连接板形成压紧的力。使得可以将相邻散热芯体之间牢靠连接。
4、发动机冷却液通过第二接口先流入溢流槽,发动机冷却液通过溢流槽均匀分布在储存空间内。通过溢流槽使得发动机冷却液可以均匀的溢流,使得第二散热通道内可以均匀的流入发动机冷却液,保证发动机冷却液可以均匀散热。
5、动力装置驱动叶轮旋转产生的空气左向右流动,当一部分空气接触到导流板,空气沿导流板向外流动,使得空气可以布满罩体内的左侧,并从左向右流动。避免了散热装置产生的空气过于集中,通过导流板,将空气扩散后再流动进行散热,提高了第一散热系统和第二散热系统的散热面积,提高了发动机用换热器的散热效率。
6、散热装置工作时,散热装置产生空气,空气从左向右穿过铺设的输送通道之间。输送通道内流动的是冷却后的发动机冷却液,发动机冷却液对翅片进行冷却,当空气从左向右穿过铺设的输送通道之间时,空气经过冷却,形成冷却空气。当冷却空气通过第一散热系统和第二散热系统时,可以实现快速降温,缩短了降温的时间。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发动机用换热器的左视结构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第一散热系统的左视结构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第二散热系统的左视结构图。
图4示出了图3中A处的放大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散热装置的左视结构图。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发动机用换热器的主视结构图。
图8示出了图7中B-B的剖视图。
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导流板和固定架的左视结构图。
图中:1、导风支架;11、罩体;12、第一支架;13、避让位;14、导流板;15、固定架;2、第一散热系统;21、第二散热通道;22、储存空间;23、第二接口;24、溢流槽;3、第二散热系统;31、散热芯体;32、连接板;33、固定件;34、锁紧件;35、安装孔;36、固定杆;37、固定头;38、压块;4、散热装置;41、支架;42、轴承机构;43、叶轮;44、动力装置;5、第一散热通道;51、分流空间;52、第一接口;6、输送通道;61、泵体;62、翅片。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发动机用换热器,解决了现有的发动机中冷器大多是单路降温,单路降温发动机中冷器不能很好地对高功率发动机进行降温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问题,总体思路如下: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第一实施例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发动机用换热器的左视结构图。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第一散热系统的左视结构图。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第二散热系统的左视结构图。图4示出了图3中A处的放大图。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散热装置的左视结构图。结合图1、图2、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发动机用换热器。图中X的方向为本实用新型左视结构图的上端,图中Y的方向为本实用新型左视结构图的后端。
发动机用换热器包括导风支架1、对发动机冷却液进行降温的第一散热系统2、对进入发动机空气进行降温的第二散热系统3和输送空气的散热装置4。散热装置4、第二散热系统3和第一散热系统2沿空气流动方向依次设置在导风支架1上。第一散热系统2和第二散热系统3分别连通发动机。
导风支架1前后方向竖直设置。散热装置4、第二散热系统3和第一散热系统2从左向右依次设置在导风支架1内。第二散热系统3内流动发动机空气。第一散热系统2内流动发动机冷却液。散热装置4启动后产生空气,空气穿过第一散热系统2和第二散热系统3流动,空气将第二散热系统3和第一散热系统2的热量带走,使得散热装置4可以同时对发动机冷却液和发动机空气进行降温,提高了发动机的散热效率。
导风支架1包括罩体11和支撑罩体11的第一支架12。罩体11上开设避让位13。散热装置4旋转设置在避让位13内。第一支架12连接发动机。第二散热系统3和第一散热系统2置于罩体11内。
罩体11前后方向竖直设置。罩体11的右侧开口。罩体11的左侧开设避让位13。第一支架12设置在罩体11下端的前后两侧。
散热装置4启动后,空气从避让位13进入罩体11内,空气穿过第一散热系统2和第二散热系统3后从罩体11的右侧排出。通过第一支架12可以将发动机用换热器牢靠的固定在发动机上。第一支架12和发动机通过螺栓连接。罩体11完成空气的聚集,使得空气在穿过第一散热系统2和第二散热系统3时,避免空气产生扩散,使得散热装置4产生的空气可以完全通过第一散热系统2和第二散热系统3,提高了发动机用换热器的散热效率。
第二散热系统3包括固定件33、对进入发动机的空气进行降温的散热芯体31、连接相邻散热芯体31的连接板32和固定固定件33的锁紧件34。连接板32上并列开设安装孔35。相邻散热芯体31上连接板32相互叠加。固定件33穿过安装孔35。锁紧件34螺纹连接在固定件33上。
优选的,散热芯体31为两组。连接板32设置在散热芯体31上相互靠近的一侧。相邻散热芯体31相互连接时,连接板32相互叠加。优选的,固定件33为螺栓。优选的,锁紧件34为螺母。连接板32上开设有腰型孔。固定件33自上而下穿过腰型孔。将锁紧件34螺纹连接在固定件33的上端。调整散热芯体31的前后位置,拧紧锁紧件34使得锁紧件34压紧连接板32,使得相邻散热芯体31上连接板32相互牢靠连接。
固定件33包括相互连接的固定杆36和固定头37。固定头37两侧设置压块38。压块38压紧连接板32。固定杆36穿过安装孔35。锁紧件34螺纹连接在固定杆36上。
固定杆36的下端连接固定头37。压块38相对设置在固定头37上。固定件33先需要置于连接板32的下方,先将固定件33旋转一定角度,固定头37和压块38通过腰型孔,此时将固定件33旋转一定角度,压块38的位置与腰型孔错开,压块38接触连接板32的下表面,此时将锁紧件34螺纹连接固定杆36。
当相邻散热芯体31间距较大时,可以将固定件33自下而上穿过腰型孔。当相邻散热芯体31间距较小时,固定件33无法置于连接板32的下方,而是需要从连接板32的上方置于连接板32的下方。
固定件33从腰型孔置于连接板32的下方后,固定件33无法对连接板32形成压紧的力,通过将固定件33旋转一定角度,使得压块38接触连接板32,使得拧紧锁紧件34后,压块38对连接板32形成压紧的力。使得可以将相邻散热芯体31之间牢靠连接。
散热芯体31包括流动发动机空气的第一散热通道5、连通在第一散热通道5两端的分流空间51和输送发动机空气的第一接口52。第一接口52分别连通第一散热通道5两端的分流空间51。分流空间51从第一散热通道5向第一接口52逐渐收窄。
优选的,第一散热通道5为多组。第一散热通道5为上下方向设置。第一散热通道5为前后方向分布。优选的,分流空间51为两组。分流空间51前后方向设置在第一散热通道5的上下两端。第一接口52连通位于上端的分流空间51和位于下端的分流空间51。位于上端的第一接口52连通发动机空气的排出口,位于下端的第一接口52连通发动机空气的进入口。发动机空气通过第一接口52进入上端的分流空间51,发动机空气沿第一散热通道5自上而下流动进入位于下端的分流空间51,发动机空气通过第一接口52流回到发动机内。
第一散热系统2包括流动发动机冷却液的第二散热通道21、连通第二散热通道21两端的储存空间22和输送发动机冷却液的第二接口23。第二接口23分别连通第二散热通道21两端的储存空间22。
优选的,第二散热通道21为多组。第二散热通道21为上下方向设置。第二散热通道21为前后方向分布。储存空间22前后方向设置在第二散热通道21的前后两端。第二接口23分布连通位于上端的储存空间22和位于下端的储存空间22。位于上端的第二接口23连通发动机冷却液的排出口,位于下端的第二接口23连通发动机冷却液的进入口。
发动机冷却液通过位于上端的第二接口23进入位于上端的储存空间22内,发动机冷却液自上而下沿第二散热通道21流动进入位于下端的储存空间22,发动机冷却液通过位于下端的第二接口23回流到发动机内。
储存空间22内设置有溢流槽24。溢流槽24连通第二接口23。
溢流槽24前后方向水平设置在储存空间22内。溢流槽24连通位于上端的第二接口23。发动机冷却液通过位于上端的第二接口23进入位于上端的储存空间22内时,发动机冷却液通过位于上端的第二接口23进入溢流槽24内,发动机冷却液填满溢流槽24,发动机冷却液从溢流槽24溢流而出,发动机冷却液从储存空间22流入第二散热通道21。
发动机冷却液若是通过第二接口23直接流入储存空间22内,则连通储存空间22靠近第二接口23位置的第二散热通道21中发动机冷却液流量较多,则连通储存空间22远离第二接口23位置的第二散热通道21中发动机冷却液流量较少。
发动机冷却液通过第二接口23先流入溢流槽24,发动机冷却液通过溢流槽24均匀分布在储存空间22内。通过溢流槽24使得发动机冷却液可以均匀的溢流,使得第二散热通道21内可以均匀的流入发动机冷却液,保证发动机冷却液可以均匀散热。
散热装置4包括支架41、设置在支架41上的轴承机构42、输送空气的叶轮43和驱动叶轮43旋转的动力装置44。轴承机构42连接动力装置44驱动端和叶轮43。
支架41设置在罩体11上靠近避让位13的位置。优选的,轴承机构42为轴承。轴承机构42的外圈连接支架41。优选的,动力装置44为电机。轴承机构42的内圈的一端连接动力装置44驱动端。轴承机构42的内圈的另一端连接叶轮43。
动力装置44驱动叶轮43旋转,叶轮43产生空气自左向右流动,空气将第二散热系统3中发动机空气热量和第一散热系统2中发动机冷却液热量。
第二实施例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发动机用换热器的主视结构图。图8示出了图7中B-B的剖视图。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导流板和固定架的左视结构图。结合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和图9所示,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
导风支架1还包括分流空气的导流板14和固定导流板14的固定架15。固定架15围绕避让位13设置在罩体11内。导流板14一端向散热装置4延伸。导流板14另一端向罩体11内边缘延伸。
固定架15围绕避让位13设置在罩体11内的左侧。导流板14围绕散热装置4设置。导流板14的左端向散热装置4延伸。导流板14的右端向罩体11内边缘延伸。
动力装置44驱动叶轮43旋转产生的空气左向右流动,当一部分空气接触到导流板14,空气沿导流板14向外流动,使得空气可以布满罩体11内的左侧,并从左向右流动。避免了散热装置4产生的空气过于集中,通过导流板14,将空气扩散后再流动进行散热,提高了第一散热系统2和第二散热系统3的散热面积,提高了发动机用换热器的散热效率。
第一散热系统2还包括翅片62、输送发动机冷却液的输送通道6、抽取发动机冷却液的泵体61。泵体61进口连通第二接口23。泵体61出口连通输送通道6。翅片62围绕输送通道6设置。输送通道6铺设在导风支架1上靠近散热装置4的位置。
输送通道6的一端通过泵体61连通第二接口23。输送通道6的另一端连通发动机冷却液的进口。输送通道6铺设在罩体11的左侧。翅片62围绕输送通道6的外表面设置。
散热装置4工作时,散热装置4产生空气,空气从左向右穿过铺设的输送通道6之间。输送通道6内流动的是冷却后的发动机冷却液,发动机冷却液对翅片62进行冷却,当空气从左向右穿过铺设的输送通道6之间时,空气经过冷却,形成冷却空气。当冷却空气通过第一散热系统2和第二散热系统3时,可以实现快速降温,缩短了降温的时间。
尽管已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0)

1.一种发动机用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导风支架、对发动机冷却液进行降温的第一散热系统、对进入发动机空气进行降温的第二散热系统和输送空气的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所述第二散热系统和所述第一散热系统沿空气流动方向依次设置在所述导风支架上;所述第一散热系统和所述第二散热系统分别连通发动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用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支架包括罩体和支撑所述罩体的第一支架;所述罩体上开设避让位;所述散热装置旋转设置在所述避让位内;所述第一支架连接发动机;所述第二散热系统和所述第一散热系统置于所述罩体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用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支架还包括分流空气的导流板和固定所述导流板的固定架;所述固定架围绕所述避让位设置在所述罩体内;所述导流板一端向所述散热装置延伸;所述导流板另一端向所述罩体内边缘延伸。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用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散热系统包括固定件、对进入发动机的空气进行降温的散热芯体、连接相邻所述散热芯体的连接板和固定所述固定件的锁紧件;所述连接板上并列开设安装孔;相邻所述散热芯体上所述连接板相互叠加;所述固定件穿过所述安装孔;所述锁紧件螺纹连接在所述固定件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用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包括相互连接的固定杆和固定头;所述固定头两侧设置压块;所述压块压紧所述连接板;所述固定杆穿过所述安装孔;所述锁紧件螺纹连接在所述固定杆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动机用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芯体包括流动发动机空气的第一散热通道、连通在所述第一散热通道两端的分流空间和输送发动机空气的第一接口;所述第一接口分别连通所述第一散热通道两端的所述分流空间;所述分流空间从所述第一散热通道向所述第一接口逐渐收窄。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用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系统包括流动发动机冷却液的第二散热通道、连通所述第二散热通道两端的储存空间和输送发动机冷却液的第二接口;所述第二接口分别连通所述第二散热通道两端的所述储存空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动机用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储存空间内设置有溢流槽;所述溢流槽连通所述第二接口。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动机用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系统还包括翅片、输送发动机冷却液的输送通道、抽取发动机冷却液的泵体;所述泵体进口连通所述第二接口;所述泵体出口连通所述输送通道;所述翅片围绕所述输送通道设置;所述输送通道铺设在所述导风支架上靠近所述散热装置的位置。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用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装置包括支架、设置在所述支架上的轴承机构、输送空气的叶轮和驱动所述叶轮旋转的动力装置;所述轴承机构连接所述动力装置驱动端和所述叶轮。
CN202223065391.4U 2022-11-18 2022-11-18 一种发动机用换热器 Active CN21902911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65391.4U CN219029116U (zh) 2022-11-18 2022-11-18 一种发动机用换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65391.4U CN219029116U (zh) 2022-11-18 2022-11-18 一种发动机用换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29116U true CN219029116U (zh) 2023-05-16

Family

ID=862751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065391.4U Active CN219029116U (zh) 2022-11-18 2022-11-18 一种发动机用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2911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960153U (zh) 一种液冷电池模块、液冷动力电池系统及电动车辆
CN109524741A (zh) 一种结合制冷片的液冷板、动力电池散热液冷系统及控制方法
CN209880681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封装
CN216346514U (zh) 一种散热及供暖系统
CN219029116U (zh) 一种发动机用换热器
CN110001370B (zh) 一种氢能源汽车的分布式散热器
CN203614202U (zh) 一种分流板式水箱散热器
CN201486612U (zh) 柴油机的机油冷却器结构
CN106870119A (zh) 一种汽车发动机外挂水冷中冷器及具有其的中冷系统
CN2657201Y (zh) 水冷式散热装置
CN215340997U (zh) 一种散热系统
CN201093888Y (zh) 装载机箱式散热器
CN210390758U (zh) 全地形车
CN210152767U (zh) 一种集成式汽车发动机冷却装置
CN208172702U (zh) 一种新型铝合金散热器
CN113587196A (zh) 一种散热及供暖系统
CN220905210U (zh) 摩托车
CN1517636A (zh) 一种温差半导体循环冷却装置
CN108340770B (zh) 散热系统及车辆
CN217681962U (zh) 一种摩托车散热系统
CN210426242U (zh) 一种化妆品软管加工用冷却设备
CN217320032U (zh) 一种电动平板车电机冷却系统
CN209344273U (zh) 一种设置有微通道式冷却装置的电池模组
CN219740997U (zh) 一种航空网络管理优化配置模型的散热机构
CN218235444U (zh) 一种汽车水缸水泵冷水循环进水管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