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29045U - 一种回转支撑件、悬架系统以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回转支撑件、悬架系统以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29045U
CN219029045U CN202223547445.0U CN202223547445U CN219029045U CN 219029045 U CN219029045 U CN 219029045U CN 202223547445 U CN202223547445 U CN 202223547445U CN 219029045 U CN219029045 U CN 2190290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ry
bearing
ring
middle partition
partition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547445.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立军
王新郧
张熙隆
魏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pecial Vehicle Technology Center of Hubei Aerospace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Hubei Sanjiang Space Wanshan Special Vehic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pecial Vehicle Technology Center of Hubei Aerospace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Hubei Sanjiang Space Wanshan Special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pecial Vehicle Technology Center of Hubei Aerospace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Hubei Sanjiang Space Wanshan Special Vehic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pecial Vehicle Technology Center of Hubei Aerospace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2223547445.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2904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290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2904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olling Contact B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回转支撑件、悬架系统以及车辆,解决回转支撑件轴向承载能力较差的问题。该回转支撑件包括外圈、第一内圈、端盖、第一承载组件和第二承载组件:外圈设有外筒和连接于外筒内部的中隔板;第一内圈包括连接的第一回转环台和第一连接边,回转环台伸入中隔板的中心孔。端盖与第一内圈分别设于外圈的轴向两侧,且与回转环台可拆卸连接;第一承载组件包括两个设于中隔板与第一连接边之间和中隔板与端盖之间的保持架以及设于两个保持架中的多个第一承载滚子,中隔板的内环壁或第一回转环台的外环壁上沿周向间隔设有多个安装第二承载滚子的安装位;具有强径向承载能力,同时在轴向方向具有极强的双向承载能力和抗冲击载荷能力。

Description

一种回转支撑件、悬架系统以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回转支撑件、悬架系统以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汽车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之一。悬架系统是汽车的车架与车桥或车轮之间的一切传力连接装置的总称,其作用是传递作用在车轮和车架之间的力和力扭,并且缓冲由不平路面传给车架或车身的冲击力,并衰减由此引起的震动,以保证汽车能平顺地行驶,为满足乘坐人对乘坐或驾驶操作舒适性的需求,结构特性已成为汽车重要特性之一。
应用于装配电动轮的中、重型车辆的悬架系统需要具有承载整车重量的能力,以承受来至地面的制动力、驱动力和力矩,并缓和地面的冲击,悬架系统相对车架进行旋转以实现车辆转向功能,这要求悬架系统的回转支撑件具有较强的轴向双向承载能力、径向承载能力、抗冲击载荷能力和较好的耐久性能,但是在重载情况下,现有技术中的回转支撑件仅单侧轴向方向承载能力和径向承载能力强、另一侧轴向承载能力较差,抗冲击载荷性能较差。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的回转支撑件在轴向上只有一侧具有较好的轴向承载能力,另一侧轴向承载能力较差,抗冲击载荷性能较差,不能满足装配电动轮的中、重型车辆的模块化悬架系统的使用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回转支撑件、悬架系统以及车辆,在径向方向具有强承载能力,同时在轴向方向具有极强的双向承载能力和抗冲击载荷能力。
实现本实用新型技术目的的方案为,一种回转支撑件,包括:
外圈,设有外筒和连接于所述外筒内部的带中心孔的中隔板;外筒设有轴向贯通的连接孔;
第一内圈,包括第一回转环台和连接于所述第一回转环台周边的第一连接边,所述第一回转环台伸入于所述中隔板的中心孔;第一回转环台设有轴向贯通的连接孔;
端盖,与第一内圈分别设于外圈的轴向两侧,且与所述第一回转环台可拆卸连接;端盖设有轴向贯通的连接孔;
第一承载组件,包括两个保持架和设于两个保持架中的多个第一承载滚子,其中一个保持架设于中隔板与第一连接边之间,另一个保持架设于中隔板与端盖之间;
第二承载组件,包括多个第二承载滚子;
其中:所述中隔板的内环壁或所述第一回转环台的外环壁上沿周向间隔设有多个安装位;所述第二承载滚子一一设于所述安装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回转支撑件还包括第二内圈,第二内圈包括第二回转环台和和连接于所述第二回转环台周边的第二连接边,所述第二内圈构成所述端盖,所述保持架设于所述中隔板与第二连接边之间,所述第二回转环台与所述第一回转环台可拆卸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回转支撑件还包括与所述连接孔过盈配合的连接销,所述连接销的数量小于所述连接孔的数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位于同一个所述保持架上的所述第一承载滚子的转轴共面;各所述第二承载滚子的转轴相互平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承载滚子的转轴平行于所述第一内圈的中心轴;
所述第一回转环台的外环壁和所述第二回转环台的外环壁上均设有沿周向间隔设置的沉槽,所述沉槽构成所述安装位,且各所述第二承载滚子在轴向上均同时设于所述第一内圈和所述第二内圈的沉槽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承载滚子为圆锥滚子;所述第二承载滚子为圆柱滚子;
所述第一连接边与所述外筒的筒腔在径向上间隙配合;所述第二连接边与所述外筒的筒腔在径向上间隙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隔板的两端面上、所述第一连接边靠近所述中隔板的端面以及所述第二连接边靠近所述中隔板的端面均设置有环槽,所述第一承载滚子与对应的环槽的槽底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回转环台连接于第一连接边的第一端面,所述第一连接边的第二端面设有沿轴向凸出的环板,所述环板与所述第一回转环台同心设置,所述第一内圈的连接孔贯穿所述第一连接边和所述第一回转环台。
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悬架系统,包括:
支座,具有回转接口;
悬臂组件,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支座,另一端用于转动连接车轮;
上述的回转支撑件,所述第一内圈连接于所述支座的回转接口上,所述外圈用于连接车架;
其中,所述支座通过所述回转接口和/或所述第一内圈与转向系统的传动轴连接,以使所述悬臂组件随传动轴相对车架进行回转运动。
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悬架系统。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回转支撑件包括外圈、第一内圈、端盖、第一承载组件和第二承载组件,其中:外圈设有外筒和连接于外筒内部的带中心孔的中隔板;第一内圈包括第一回转环台和连接于第一回转环台周边的第一连接边,第一回转环台伸入于中隔板的中心孔;端盖与第一内圈分别设于外圈的轴向两侧,且与第一回转环台可拆卸连接,第一内圈和端盖连接后的整体结构可以相对外圈沿回转轴线进行转动;外筒、第一回转环台、端盖均设有轴向贯通的连接孔,连接孔用于设置用于外部连接的连接件。第一承载组件包括两个保持架和设于两个保持架中的多个第一承载滚子,其中一个保持架设于中隔板与第一连接边之间,另一个保持架设于中隔板与端盖之间;第一承载滚子先安装在保持架上再整体装配至中隔板和外筒的容纳空间内,第一承载滚子与中隔板、第一连接边/端盖接触相配合一起形成端面轴向约束副,第一承载滚子在回转支撑件回转运动时做纯滚运动,摩擦阻力小承载能力强,由于中隔板的两侧均设有第一承载滚子,该结构形式使回转支撑件在轴向方向具有极强的双向承载能力和抗冲击载荷能力。第二承载组件包括多个第二承载滚子,中隔板的内环壁或第一回转环台的外环壁上沿周向间隔设有多个安装位;第二承载滚子一一设于安装位,即沿回转支撑件的径向,第二承载滚子设于第一回转环台和中隔板的内环壁之间,此时中隔板的内环壁表面、第二承载滚子和第一回转环台相配合一起形成回转支撑运动的径向约束副,该结构形式使回转支撑件在径向方向具有强承载能力。
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回转支撑件,本方案中第一内圈和端盖连接后的整体结构可以相对外圈沿回转轴线进行相对转动,且第一内圈和外圈在径向和轴向方向无位移自由度,可以同时承担轴向双向载荷和径向载荷,承载能力大;第一内圈和外圈采用滚子件作为相对运动连接方式,转动配合顺畅。
具有该回转支撑件的悬架系统以及车辆,支座通过回转接口和/或第一内圈与转向系统的传动轴连接,以使悬臂组件随传动轴相对车架进行回转运动,能够实现车架和车轮间进行360°的相对转向的功能,能够发挥电动轮每个轮均可单独控制的特点,实现整车斜向行驶、横向行驶、原地转向等多种行驶模式,回转支撑件具有极强的轴向双向承载能力、径向承载能力、抗冲击载荷能力和可靠性,以满足整车性能要求和使用要求。能够使悬架系统承受来至地面的制动力、驱动力和力矩,悬架系统在绕回转支撑回转时阻力小,转向轻便,与之一体化设计的转向系统所需求的转矩小、功率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回转支撑件的布置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回转支撑件的第一内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第一内圈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的回转支撑件的第二内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第二内圈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的回转支撑件的外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外圈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悬架系统与车架和传动系统的连接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悬架系统中的回转支撑件与支座和传动系统的连接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000-悬架系统,
100-回转支撑件,110-外圈,111-外筒,112-中隔板,120-第一内圈,121-第一回转环台,122-第一连接边,123-环板,130-第二内圈,131-第二回转环台,132-第二连接边,140-沉槽,150-第一承载组件,151-保持架,152-第一承载滚子,160-第二承载滚子,170-连接孔,180-连接销,190-环槽;
200-支座,210-回转接口;300-悬臂组件;400-油气弹簧,500-连接件;
2000-车轮;3000-车架;4000-转向系统,4100-传动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现有的回转支撑件无法满足装配电动轮的中、重型车辆的模块化悬架系统的使用要求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回转支撑件、悬架系统以及车辆,在径向方向具有强承载能力,同时在轴向方向具有极强的双向承载能力和抗冲击载荷能力。下面通过3个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实施例1
如图1-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回转支撑件100包括外圈110、第一内圈120、端盖、第一承载组件150和第二承载组件,其中:外圈110设有外筒111和连接于外筒111内部的带中心孔的中隔板112,使得外筒111和中隔板112在轴向的至少一侧形成一个阶梯结构的容纳空间,外筒111设有轴向贯通的连接孔170,使用时,通过穿设于连接孔170的连接件500实现外筒111与外部结构件的连接固定。第一内圈120包括第一回转环台121和连接于第一回转环台121周边的第一连接边122,第一回转环台伸入于中隔板112的中心孔,第一回转环台设有轴向贯通的用于外部连接的连接孔170;端盖与第一内圈120分别设于外圈110的轴向两侧,且与第一回转环台可拆卸连接,第一内圈120和端盖连接后的整体结构可以相对外圈110沿回转轴线进行转动,端盖设有轴向贯通的用于外部连接的连接孔170。第一承载组件150包括两个保持架151和设于两个保持架151中的多个第一承载滚子152,其中一个保持架151设于中隔板112与第一连接边122之间,另一个保持架151设于中隔板112与端盖之间;第一承载滚子152先安装在保持架151上再整体装配至中隔板112和外筒111的容纳空间内,第一承载滚子152与中隔板112、第一连接边122/端盖接触相配合一起形成端面轴向约束副,第一承载滚子152在回转支撑件100回转运动时做纯滚运动,摩擦阻力小承载能力强,由于中隔板112的两侧均设有第一承载滚子152,该结构形式使回转支撑件100在轴向方向具有极强的双向承载能力和抗冲击载荷能力。第二承载组件包括多个第二承载滚子160,中隔板112的内环壁或第一回转环台121的外环壁上沿周向间隔设有多个安装位;第二承载滚子160一一设于安装位,即沿回转支撑件100的径向,第二承载滚子160设于第一回转环台和中隔板112的内环壁之间,此时中隔板112的内环壁表面、第二承载滚子160和第一回转环台121相配合一起形成回转支撑运动的径向约束副,该结构形式使回转支撑件100在径向方向具有强承载能力。
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回转支撑件100,本方案中第一内圈120和端盖连接后的整体结构可以相对外圈110沿回转轴线进行相对转动,且第一内圈120和外圈110在径向和轴向方向无位移自由度,可以同时承担轴向双向载荷和径向载荷,承载能力大;第一内圈120和外圈110采用滚子件作为相对运动连接方式,转动配合顺畅。
本实施例对端盖与第一内圈120的可拆卸连接关系不做限定,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端盖可以与第一内圈120的第一回转环台121螺纹连接,但考虑到一些载荷较大或特殊的应用场合下,为了避免第一内圈120与端盖螺纹连接长度发生变化,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内圈120和端盖可以通过过盈配合的销进行连接定位,同时使用时,第一内圈120和端盖可以通过设于连接孔170的连接件500贯穿连结,进一步保证相对位置固定。
为了进一步提高回转支撑件100的轴向上的双向承载能力,作为优选实施方式,回转支撑件100还包括第二内圈130,第一内圈120和第二内圈130构成内圈组件,第二内圈130包括第二回转环台131和和连接于第二回转环台131周边的第二连接边132,第二内圈130构成端盖,第二回转环台131上伸入于中隔板112的中心孔,第一回转环台121与第二回转环台131共轴设置。
为了进一步平衡轴向上两侧的轴向承载能力,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外圈110为在轴向长度上、以轴向中面为对称面的对称结构,也即中隔板112设于外筒111的轴向中心;且沿第一内圈120的连接边和第二内圈130的连接边对称设于外圈110的轴向中面的两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回转环台121与第二回转环台131可以通过另设的销孔进行连接,本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为了简化结构,直接利用外部连接的连接孔170结构,回转支撑件100还包括与连接孔170过盈配合的连接销180,连接销180的数量小于连接孔170的数量。
为了优化轴向承载能力和径向承载能力,本实施例中,位于同一个保持架151上的第一承载滚子152的转轴共面;各第二承载滚子160的转轴相互平行。
为了提高径向承载性能,本实施例中,第二承载滚子160的转轴平行于第一内圈120的中心轴;以轴向平行于回转支撑件100的转轴中心的形态沿周向间隔分布,以均匀承载。同理,为了提高轴向承载能力,优选地,第一承载滚子152沿保持架151的周向均匀间隔分布。
本实施例对安装位以及第二承载滚子160的设置情况不做具体限定,比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中隔板112的内环壁上可以沿轴向间隔设置两组沉槽140,两组第二承载滚子160分别设于两组沉槽140中以分别与第一回转环台121和第二回转环台131的外环壁滚动配合,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中隔板112的内环壁上还可以沿周向间隔设置一组沉槽140,第二承载滚子160设于沉槽140中,且每个第二承载滚子160均可以同时与第一回转环台121和第二回转环台131的外环壁滚动配合。
为了便于装配,优选地,第一回转环台121的外环壁和第二回转环台131的外环壁上均设有沿周向间隔设置的沉槽140,沉槽140构成安装位,且各第二承载滚子160在轴向上均同时设于第一内圈120和第二内圈130的沉槽140中,第二承载滚子160、沉槽140和中隔板112的内环壁转动配合,以即第一内圈120和第二内圈130通过第二承载滚子160传动、一起同轴转动。本实施例中,第一内圈120和第二内圈130合体后可以与外圈110沿回转轴线相对转动,径向和轴向方向均无位移自由度,可以同时承担较大的轴向、径向载荷,承载能力大。
本实施例对第一承载滚子152和第二承载滚子160的类型不做具体限定,比如,在优选实施方式中,第一承载滚子152为圆锥滚子,圆锥滚子的转轴平行于外圈110的径向。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承载滚子152还可以用球滚子。为了保证径向上的定位稳定以及传动稳定,优选地第二承载滚子160为圆柱滚子。
为了避免磨耗,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第一连接边122与外筒111的筒腔在径向上间隙配合;第二连接边132与外筒111的筒腔在径向上间隙配合。
为了对保持架151进行径向限位,进一步优化回转支撑件100的结构,中隔板112的两端面上、第一连接边122靠近中隔板112的端面以及第二连接边132靠近中隔板112的端面均设置有环槽190,第一承载滚子152与对应的环槽190的槽底接触。第一承载滚子152先安装在保持架151上再随保持架151整体装配至环槽190空间内,第一连接边122/第二连接边132上的环槽190、第一承载滚子152和外圈110的阶梯孔孔肩上的环槽190相配合一起形成端面轴向约束副。
为了在使用表面动的部分和固定不动的部分外部结构摩擦,提高性能,第一回转环台121连接于第一连接边122的第一端面,第一连接边122的第二端面设有沿轴向凸出的环板123,环板123与第一回转环台121同心设置,第一内圈120的连接孔170贯穿第一连接边122和第一回转环台121。
为了便于均匀受力、实现与外部的连接,优选地,回转环台、第二内圈130和外圈110上的连接孔170均沿回转支撑件100的周向均匀且间隔分布。
实施例2
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悬架系统1000,包括支座200、悬臂组件300和实施例1中的回转支撑件100,如图8-图9所示。支座200具有回转接口210;悬臂组件300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支座200、另一端用于转动连接车轮2000;回转支撑件100的第一内圈120连接于支座200的回转接口210上,外圈110用于连接车架3000;其中,支座200通过回转接口210和/或第一内圈120与转向系统4000的传动轴4100连接,以使悬臂组件300随传动轴4100相对车架3000进行回转运动。外圈110用于和车架3000连接,第一内圈120连接于支座200的回转接口210上,且回转接口210和/或连接于回转接口210的第一内圈120用于和转向系统4000的传动轴4100连接。在第一内圈120和外圈110的转动配合下,支座200可随传动轴4100整体相对车架3000进行转动。且由于回转支撑件100和支座200为独立的两个零部件,在使用时互不影响,支座200和回转支撑件100均可模块化制造生产、使用。
利用回转支撑轴向空间径向均匀分布的连接孔170,通过螺栓可将内圈组件、模块支座200和线控转向输出轴法兰端固连在一起,将外圈110与车架3000连接在一起,悬架系统1000通过回转支撑可相对车架3000进行回转运动,线控转向系统4000不承担载荷力,仅提供转向扭矩,使模块化悬架系统1000具有高承载和抗冲击性能。
本实施例提供的悬架系统1000通过回转支撑件100、支座200和悬臂组件300三者的连接,形成可与车轮2000、车架3000以及转向系统4000连接的结构件。回转支撑件100用于连接车辆的车架3000,回转支撑件100连接于支座200的回转接口210上,支座200通过回转接口210和/或第一内圈120与转向系统4000的传动轴4100连接,以使悬臂组件300随传动轴4100相对车架3000进行回转运动,一方面通过回转支撑件100将地面对车轮2000和支座200的作用力传递给车架3000,车架3000及其上装结构载荷和车辆行驶时地面作用在轮胎上的力均通过支座200和回转支撑件100进行传导,是悬架系统1000的重要承力件,各载荷作用力和力矩均通过支座200或回转支撑件100进行传递,转向系统4000仅输出转向扭矩,通过高强度高硬度的车架3000保证使用强度。另一方面,在支座200和回转支撑件100的作用下,悬臂组件300所连接的支座200可随传动轴4100相对车架3000进行转动,进而悬臂组件300带动车轮2000相对车架3000进行转动。本申请通过对悬架系统1000、车架3000和转向系统4000进行联合设计,并对连接方式做了优化,回转支撑件100使车辆能够实现车架3000和车轮2000间最大360°转向的功能,能够发挥电动轮每个轮均可单独控制的特点,实现整车斜向行驶、横向行驶、原地转向等多种行驶模式。
图为配备电动轮和转向系统4000的模块化的悬架系统1000。回转支撑作为模块支座200、车架3000和转向模块的安装基体,路面传递给整车的驱动力、制动力、冲击力和力矩均通过回转支撑传递,整个悬架系统1000结构紧凑、空间利用率高,具有高承载、抗冲击性,满足整车使用要求。
本申请提供的悬架系统1000,与线控转向机构进行配合设计,能够适用并发挥电动轮的优势,相比现有技术中传统的悬架直接与车架3000连接固定,并通过悬臂组件300、传动件以及万向节的作用驱动车轮2000相对悬架和车架3000做转动以实现转向等功能的方案,本申请可以实现传统车辆不能实现的特殊行驶功能。本申请提供的悬架系统1000结构紧凑占据空间小,整车仅需配备一种悬架系统1000,每个车轮2000均可通过一个本方案提供的悬架系统1000实现与转向系统4000的传动连接,实现模块化设计、生产、安装和替换,具有较强的拓展性、通用性和适应性。尤其适用于装配电动轮的中、重型车辆,能够实现车架3000和电动轮间进行360°的相对转向的功能,能够发挥电动轮每个轮均可单独控制的特点,实现整车斜向行驶、横向行驶、原地转向等多种行驶模式。
实施例3
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实施例1提供的回转支撑件100或者包括实施例2中的的悬架系统1000。具体地,车辆包括车架3000、传动系统、车轮2000和实施例1中的悬架系统1000,回转支撑件100的外圈110连接于车架3000,支座200的回转接口210与内圈连接;传动系统包括传动轴4100;传动轴4100与回转接口210连接,或与回转接口210连接的内圈连接,以使支座200与传动轴4100同轴转动;车轮2000与悬臂组件300转动连接。回转支撑件100使车轮2000和支座200同轴转动、可相对车架3000进行360°转动,也即车辆能够实现360°转向功能。
该车辆自然具备上述的悬架系统1000具备的所有有益效果。本发明对车辆的种类及类型不做具体限定,可以为现有技术中任一种车辆,比如家用小车、客车、货车等,该车辆的其他未详述结构均可参照现有技术的相关公开,此处不做展开说明。
综上,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回转支撑件100、悬架系统1000以及车辆,与转向系统4000进行联合设计,结构紧凑占据空间小,整车仅需配备一种悬架系统1000,实现模块化设计、生产、安装和替换,具有较强的拓展性、通用性和适应性;回转支撑件100使车辆能够实现360°转向功能,能够发挥电动轮每个轮均可单独控制的特点,实现整车斜向行驶、横向行驶、原地转向等多种行驶模式;各载荷作用力和力矩均通过回转支撑件100进行传递,转向系统4000仅输出转向扭矩,悬架系统1000在绕回转支撑回转时阻力小,转向轻便,与之一体化设计的转向系统4000所需求的转矩小、功率低。回转支撑件100有极强的轴向和径向载荷承载能力,使悬架系统1000能够满足中、重载荷承载能力需求;配合高度调节阀和相应液压系统可以对车辆的高度进行调节,能使车辆处于低位或高位状态行驶,提高车辆的行驶稳定性和通过性。
尽管已描述了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申请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0)

1.一种回转支撑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圈,设有外筒和连接于所述外筒内部的带中心孔的中隔板;外筒设有轴向贯通的连接孔;
第一内圈,包括第一回转环台和连接于所述第一回转环台周边的第一连接边,所述第一回转环台伸入于所述中隔板的中心孔;第一回转环台设有轴向贯通的连接孔;
端盖,与第一内圈分别设于外圈的轴向两侧,且与所述第一回转环台可拆卸连接;端盖设有轴向贯通的连接孔;
第一承载组件,包括两个保持架和设于两个保持架中的多个第一承载滚子,其中一个保持架设于中隔板与第一连接边之间,另一个保持架设于中隔板与端盖之间;
第二承载组件,包括多个第二承载滚子;
其中:所述中隔板的内环壁或所述第一回转环台的外环壁上沿周向间隔设有多个安装位;所述第二承载滚子一一设于所述安装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转支撑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回转支撑件还包括第二内圈,第二内圈包括第二回转环台和和连接于所述第二回转环台周边的第二连接边,所述第二内圈构成所述端盖,所述保持架设于所述中隔板与第二连接边之间,所述第二回转环台与所述第一回转环台可拆卸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回转支撑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回转支撑件还包括与所述连接孔过盈配合的连接销,所述连接销的数量小于所述连接孔的数量。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回转支撑件,其特征在于,位于同一个所述保持架上的所述第一承载滚子的转轴共面;各所述第二承载滚子的转轴相互平行。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回转支撑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承载滚子的转轴平行于所述第一内圈的中心轴;
所述第一回转环台的外环壁和所述第二回转环台的外环壁上均设有沿周向间隔设置的沉槽,所述沉槽构成所述安装位,且各所述第二承载滚子在轴向上均同时设于所述第一内圈和所述第二内圈的沉槽中。
6.如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回转支撑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载滚子为圆锥滚子;所述第二承载滚子为圆柱滚子;
所述第一连接边与所述外筒的筒腔在径向上间隙配合;所述第二连接边与所述外筒的筒腔在径向上间隙配合。
7.如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回转支撑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隔板的两端面上、所述第一连接边靠近所述中隔板的端面以及所述第二连接边靠近所述中隔板的端面均设置有环槽,所述第一承载滚子与对应的环槽的槽底接触。
8.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回转支撑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回转环台连接于第一连接边的第一端面,所述第一连接边的第二端面设有沿轴向凸出的环板,所述环板与所述第一回转环台同心设置,所述第一内圈的连接孔贯穿所述第一连接边和所述第一回转环台。
9.一种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座,具有回转接口;
悬臂组件,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支座,另一端用于转动连接车轮;
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回转支撑件,所述第一内圈连接于所述支座的回转接口上,所述外圈用于连接车架;
其中,所述支座通过所述回转接口和/或所述第一内圈与转向系统的传动轴连接,以使所述悬臂组件随传动轴相对车架进行回转运动。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9所述的悬架系统。
CN202223547445.0U 2022-12-29 2022-12-29 一种回转支撑件、悬架系统以及车辆 Active CN21902904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47445.0U CN219029045U (zh) 2022-12-29 2022-12-29 一种回转支撑件、悬架系统以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47445.0U CN219029045U (zh) 2022-12-29 2022-12-29 一种回转支撑件、悬架系统以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29045U true CN219029045U (zh) 2023-05-16

Family

ID=862778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547445.0U Active CN219029045U (zh) 2022-12-29 2022-12-29 一种回转支撑件、悬架系统以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2904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87486B (zh) 减速器
CN101370678B (zh) 轮内马达系统
CN101395404B (zh) 轮内电动机驱动装置
JP5069975B2 (ja) 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駆動装置
CN111152837B (zh) 一种双轮转向驱动轮
CN103818235A (zh) 集成转向悬架驱动车轮
CN100339265C (zh) 汽车驱动桥轮组
CN219029045U (zh) 一种回转支撑件、悬架系统以及车辆
CN108032900B (zh) 一种线控转向汽车的驱动与转向集成装置及车辆
CN203567472U (zh) 转向驱动桥
CN111605397A (zh) 一种阵列式轮毂电机驱动系统及多轮轮毂电机集成及刹车转向一体化无人车底盘
CN219029043U (zh) 一种悬架系统和车辆
CN112550509B (zh) 轮式步履式车辆转向驱动桥的足关节结构
CN111806555B (zh) 推拉缸置于单纵臂悬架单纵臂上的独立转向系统
CN114834230A (zh) 一种悬挂刚度可变的双差速轮驱动单元
CN114394150A (zh) 一种集成减振系统的汽车线控转向执行器
CN114408021A (zh) 一种四轮纵横垂向运动可独立调节的线控高性能模块化底盘
JP2008168821A (ja) 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駆動装置
CN201124731Y (zh) 半浮式支撑结构汽车驱动桥总成
JP2008168822A (ja) 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駆動装置
CN220615406U (zh) 一种重载承载车的悬架及驱动组件
JP2008044538A (ja) 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駆動装置
JP2008174020A (ja) 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駆動装置
CN220615405U (zh) 一种重载承载车的悬架机构
CN113968254B (zh) 转向架及轨道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