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16749U -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16749U
CN219016749U CN202320304393.XU CN202320304393U CN219016749U CN 219016749 U CN219016749 U CN 219016749U CN 202320304393 U CN202320304393 U CN 202320304393U CN 219016749 U CN219016749 U CN 2190167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ea
light
backlight module
diffusion plate
bright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304393.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中禹
张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304393.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167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167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1674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包括:背板;基板以及发光体,基板设置在背板上,发光体设置在基板上并发出光线;扩散板,设置在安装凹槽的开口,光线经过扩散板照射到显示面板;反射片,覆盖在安装凹槽的内壁上,发光体至少部分外露于反射片,反射片将光线反射至扩散板;其中,扩散板的周边区域具有亮度低于中心区域亮度的暗区,反射片的边缘区域设置有增亮区,增亮区设置有胶体层,胶体层内间隔排布有多个气泡,光线照射到胶体层时发生全反射,以反射到暗区实现增亮。因此,通过增亮区上的胶体层实现对发光体发射的光线进行全反射,进而将光线更多地反射到扩散板实现增亮,在保证整机亮度的情况下,提高亮度均匀性。

Description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背光模组为液晶显示器面板的关键零组件之一,功能在于供应充足的亮度与分布均匀的光源,使其能正常显示影像。
背光模组亮度、亮度均匀性是两大重要的因素,在良好的亮度以及亮度均匀性下,用户能够获得良好的主观体验。目前,在模组背光中,为保证成本,采用了减灯这一手段。若需保证显示亮度均匀性,就会造成整机亮度下降。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能够在保证整机亮度的情况下,提高亮度均匀性,提升了用户主观体验。
本申请一方面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形成有安装凹槽;基板以及发光体,基板设置在安装凹槽的内壁上,发光体设置在基板上,发光体用于发出光线;扩散板,盖合设置在安装凹槽的开口处,发光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扩散板照射到显示面板;反射片,设置在安装凹槽内,反射片覆盖在安装凹槽的内壁上,发光体至少部分外露于反射片,反射片将发光体发出的光线反射至扩散板;其中,反射片的边缘区域设置有增亮区,增亮区设置有胶体层,胶体层内间隔排布有多个气泡,发光体发出的光线照射到胶体层时发生全反射,胶体层将光线反射至扩散板实现增亮,扩散板将光线反射至显示面板。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增亮区设置于反射片的边缘区域,增亮区的胶体层用于将光线反射至扩散板的边缘区域。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反射片的边缘区域包括反射片的顶角区域,顶角区域与反射片的顶角相接,顶角区域设置有增亮区。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反射片的边缘区域包括反射片的侧边区域,侧边区域位于反射片的侧边相接,侧边区域设置有增亮区。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反射片的四个顶角区域均设置有增亮区,四个顶角区域设置的增亮区的形状以及尺寸相等。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反射片在垂直于自身长度的方向上凹陷设置,发光体沿反射片的长度方向设置于反射片距离扩散板最远的位置。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基板呈条状设置且沿反射片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发光体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发光体沿基板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反射片底壁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第一通光孔,反射片的侧壁设置有第二通光孔,发光体发出的光线穿过第一通光孔以及第二通光孔,以减小第一通光孔以及第二通光孔位置处的亮度。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背光模组还包括光学膜片,光学膜片设置在扩散板远离背板的一侧,发光体发出的光线依次穿过扩散板以及光学膜片,光学膜片用于增加穿过扩散板的光线的亮度。
本申请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如上述任一项的背光模组以及显示面板,背光模组用于为显示面板显示提供照明光线。
本申请至少具备如下有益效果:基于本申请提供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包括:背板,形成有安装凹槽;基板以及发光体,基板设置在安装凹槽的内壁上,发光体设置在基板上,发光体用于发出光线;扩散板,盖合设置在安装凹槽的开口处,发光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扩散板照射到显示面板;反射片,设置在安装凹槽内,反射片覆盖在安装凹槽的内壁上,发光体至少部分外露于反射片,反射片将发光体发出的光线反射至扩散板;其中,反射片的边缘区域设置有增亮区,增亮区设置有胶体层,胶体层内间隔排布有多个气泡,发光体发出的光线照射到胶体层时发生全反射,胶体层将光线反射至扩散板实现增亮,扩散板将光线反射至显示面板。因此,本申请设置增亮区,通过增亮区上的胶体层实现对发光体发射的光线进行全反射,进而将光线更多地反射到扩散板,实现对扩散板较暗区域的增亮,在保证整机亮度的情况下,提高亮度均匀性,提升了用户主观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背光模组的反射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的背光模组的扩散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的胶体层设置在反射片的表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胶体层设置在反射片的表面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的胶体层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7是图1中的背光模组去除胶体层后的顶角区域的反射效果示意图;
图8是反射片的边缘区域的一设置示意图;
图9是反射片的边缘区域的另一设置示意图;
图10是反射片的边缘区域的又一设置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0、背光模组;11、背板;111、安装凹槽;12、发光体;13、扩散板;131、周边区域;132、中间区域;14、反射片;141、增亮区;1411、顶角区域;1412、侧边区域;142、胶体层;1421、气泡;143、底壁;144、侧壁;145、第一通光孔;146、第二通光孔;15、光学膜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申请,但不对本申请的范围进行限定。同样的,以下实施例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本申请首先提供一种背光模组10,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背光模组10的结构示意图。
结合图1,背光模组10包括背板11,背板11形成有安装凹槽111,安装凹槽111设置有开口,背光模组10的一些元器件可以从该开口放置到安装凹槽111并进行安装。
具体地,背板11可以呈多种形状设置,其具体设置形状可以根据显示面板的显示要求进行设置,不作具体的限制。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安装凹槽111可以视为由长方形的板状结构凹陷形成,此时安装凹槽111的开口为长方形,背板11具有底壁以及侧壁。
继续结合图1,背光模组10还包括发光体12,发光体12设置在安装凹槽111内,发光体12用于发出光线。发光体12可以设置在安装凹槽111的底壁、侧壁等位置,不作具体的限制。发光体12与供电电路连接,当供电电路为发光体12供电时,发光体12朝向安装凹槽111的底壁、侧壁以及安装凹槽111内发出光线。
具体地,背光模组19还包括基板,基板设置在安装凹槽111的内壁上,发光体12设置在基板上,供电电路设置在基板上。其中,发光体12可以是能够发出光线的LED灯,当然,并不限于LED灯。
背光模组10还包括扩散板13,扩散板13盖合设置在安装凹槽111的开口处,发光体12发出的光线经过扩散板13照射到显示面板。扩散板13的形状以及尺寸可以与安装凹槽111的开口的形状以及尺寸相匹配,进而使得扩散板13能够盖合在安装凹槽111的开口处,进而实现对安装凹槽111的密封。
结合上述内容,当发光体12发出光线后,发光体12的部分光线直接照射到扩散板13上,进而穿过扩散板13。发光体12的另一部分光线直接照射到安装凹槽111的内壁,安装凹槽111的内壁将光线反射至扩散板13,进而穿过扩散板13。当光线穿过扩散板13之后,光线继续传播,最终传播到显示面板的非显示侧,进而为显示面板提供显示亮度。
结合上述内容,在一些更具体的实施例中,发光体12设置于安装凹槽111的底壁上,发光体12发出的光线大部分可以直接照射在扩散板13上,此时背光模组10是直下式背光模组。
应理解,扩散板13具有耐热性、尺寸稳定性、机械强度、耐燃性等良好性能,并有高度光线透过率,优良的遮蔽性及耐久性,使其光线扩散效果达到最佳状态,最适合直下式背光模组。当发光体12的光线经过扩散板13时,可提高发光体12的发光分布均匀的扩散效果。
图2是图1中的背光模组10的反射片14的结构示意图。
结合图1以及图2,背光模组10包括反射片14,反射片14设置在安装凹槽111内,具体可以是反射片14覆盖在安装凹槽111的内壁上,发光体12至少部分外露于反射片14,反射片14将发光体12发出的光线反射至扩散板13。
具体地,反射片14远离安装凹槽111内壁的一面为反射面,反射片14靠近安装凹槽111内壁的一面覆盖在安装凹槽111的内壁上,反射片14靠近安装凹槽111的一面可以部分贴附在安装凹槽111的内壁上,且部分与安装凹槽111的内壁间隔设置,不作具体限制。发光体12设置在安装凹槽111的槽壁上时,发光体12通过外露于反射片14的部分发出光线,部分光线照射到反射片14上,进而使得反射片14将光线反射到扩散板13。结合上述内容,光线经过安装凹槽111的底壁以及侧壁反射到扩散板13内容,结合到反射片14的设置,即为经过安装凹槽111的底壁以及侧壁上的反射片14进行反射。
应理解,反射片14为了较好地贴附在安装凹槽111的内壁,反射片14的形状以及尺寸可以和安装凹槽111的形状以及尺寸相匹配。
在现有的背光模组中,发光体发出的光线虽然能够为扩散板13提供较为均匀的亮度,但是扩散板的周边区域具有亮度低于中心区域亮度的暗区,造成扩散板的周边区域与中心区域之间的显示亮度不均匀,最终造成显示面板的显示亮度不均匀,给用户带来不良好的观感。
图3是图1中的背光模组10的扩散板13的结构示意图。
结合图4,扩散板13划分为周边区域131以及中心区域132,周边区域131环绕中心区域132设置。结合上述现有的背光模组10的相关描述,若扩散板13具有上述亮度问题,那么周边区域131具有亮度低于中心区域132亮度的暗区。此时,扩散板13的周边区域131的范围取决于扩散板13的暗区的范围。
结合图3,应对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扩散板13的暗区问题,本申请提供的反射片14的边缘区域设置有增亮区141,增亮区141设置有胶体层142,胶体层142内间隔排布有多个气泡,发光体发出的光线照射到胶体层142时发生全反射,以反射到扩散板13暗区实现增亮。
具体地,增亮区141与扩散板13的暗区对应设置,也即是暗区接收到的来自于反射片14反射的光线主要来自于增亮区141的反射。当胶体层142设置在增亮区141上时,胶体层142由于具有全反射的特性,能够将更多的光线反射到与增亮区141对应的暗区中,进而使得暗区接收到的光线增多,进而使得暗区的亮度增加。
其中,胶体层142可以设置于增亮区141的一部分区域,也可以设置于增亮区141的全部区域,可以视暗区的增亮需求设置。在图2中展示出了胶体层142设置于增亮区141的部分区域。
图4是图3中的胶体层142设置在反射片14的表面的结构示意图。
结合图4,胶体层142附着设置在反射片14的表面,胶体层142可以通过涂布的方式形成在反射片14的表面。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预先制作胶体层142,而后将胶体层142贴附在反射片14的表面,或者嵌合在反射片14的表面,不作具体的限制。
图5是胶体层142设置在反射片14的表面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中的胶体层142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结合图5,此时胶体层142通过多个分散的多个圆形区域表示,但是胶体层142可以是一个整体没有分散的结构层。结合图6,胶体层142中具有多个间隔排布的气泡1421,当光线照射到胶体层142上时,光线在胶体与气泡1421表面发生全反射,使得胶体成为发发光体。
进一步说明胶体层14发生全反射的原理:
折射定律:
Figure BDA0004094007210000071
满足全反射的条件:
Figure BDA0004094007210000072
光线从胶体层14的胶体射向气泡1421时,根据折射定律不存在满足上式的折射角θ2,所以这时没有折射光,在界面上所有的光都反射回胶体中,因此光线在胶体与胶体内部气泡表面发生全反射,从而使胶体成为“发发光体”。
在全反射的条件中,θc称为临界角,当入射角大于或等于θc时,开始全反射。此时:
Figure BDA0004094007210000073
其中δs、δp分别表示s波和p波的相位变化。全反射时的s波和p波在界面上有不同的相位变化,因此反射光中s波和p波有意相位差δ,且
Figure BDA0004094007210000074
因此当入射角θ1等于临界角θc和90°时,反射光s波和p波相位差为零,若入射光为线偏振光,则反射光也为线偏振光;当入射角大于临界角,且入射线偏振光的振动方向与入射面的交角ɑ≠0°或90°,这时反射光将成为椭圆偏振光。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增亮区141设置于反射片14的边缘区域,增亮区141的胶体层142用于将光线反射至扩散板13的边缘区域。
结合图2,当反射片14具有底壁143以及侧壁144时,底壁143覆盖在安装凹槽111的底壁上,侧壁144覆盖在安装凹槽的侧壁上,增亮区141设置于反射片14的底壁143上的边缘区域,以将光线反射至扩散板13边缘区域的暗区。
此时,反射片14的底壁的形状以及尺寸与安装凹槽111的形状以及尺寸相匹配,反射片14的侧壁的形状以及尺寸与安装凹槽111的形状以及尺寸相匹配,进而使得反射片14能够覆盖在安装凹槽111的内壁。
结合上述内容以及图2,底壁143在扩散板13上的正投影呈矩形设置,反射片14的边缘区域包括反射片14的顶角区域1411,顶角区域1411与反射片14的顶角相接,顶角区域1411设置有增亮区141。
结合上述内容,此时背板11可以是看作一块矩形板凹陷形成,凹陷部分构成安装凹槽111。此时的顶角区域1411是上述的增亮区141的一部分,如图2所示,此时的顶角区域1411是增亮区141的端部区域。
结合图2,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反射片14的四个顶角区域1411均设置有增亮区141,四个顶角区域1411设置的增亮区141的形状以及尺寸相等。
应理解,扩散板13的四个顶角区域的亮度偏暗较为明显,因此在反射片14的四个顶角区域1411设置增亮区141,进而提高扩散板13的四个顶角区域的亮度。由于扩散板14的四个顶角区域需要的增亮的量较为近似,因此四个顶角区域1411的性状以及尺寸设置为相等,以保证较为均为的增亮效果,且便于胶体层142的设置。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若需要对扩散板13的四个顶角区域实现不同的增亮效果,可以改变顶角区域1411中的胶体层142的面积以及胶体层142中的气泡1421的密度。
图7是图1中的背光模组10去除胶体层142后的顶角区域1411的反射效果示意图。
结合图1以及图7,通过箭头的数量来表示顶角区域1411的反射的光线的多少。在图1中,由于顶角区域1411设置有胶体层142,通过胶体层142实现全反射,因此具有较多的光线从顶角区域1411反射到扩散板13的顶角区域。在图7中,由于没有胶体层142,虽然在顶角区域1411能够反射一定的光线到扩散板13,但是相较于设置胶体层142,所反射光线的量较少。
图8是反射片14的边缘区域的一设置示意图,图9是反射片14的边缘区域的另一设置示意图,图10是反射片14的边缘区域的又一设置示意图。
结合图2以及图8,反射片14的边缘区域除了顶角区域1411外,还可以包括反射片14的侧边区域1412,侧边区域1412位于反射片14的侧边相接,侧边区域1412设置有增亮区141。
应理解,上述的顶角区域1411以及侧边区域1412构成了增亮区141,即增亮区141设置在反射片14的顶角以及侧边位置处。
结合图2以及图9,反射片14的边缘区域同时包括侧顶角区域1411以及侧边区域1412,此时增亮区141同时设置于顶角区域1411以及侧边区域1412。
结合图10,在一些实施例中,反射片14的边缘区域包括四个顶角区域1411以及顶角区域1411之间的四个侧边区域1412,此时四个顶角区域1411以及四个侧边区域1412均设置有增亮区141。此时,反射片141能够为扩散板13的四周区域进行增亮。
对于反射片14的形状的更为具体的设置方式,结合图2,反射片14在垂直于自身长度d的方向上凹陷设置,发光体12沿反射片14的长度方向d设置于反射片14距离扩散板13最远的位置。此时,反射片14在垂直于长度方向d上的截面呈弧形或类弧形,发光体12设置在反射片14形成的凹槽的最低位置处,进而使得发光体12发出的光线能够在反射片14上进行大面积地反射。
其中,背板11可以同样地在垂直于自身长度方向上凹陷设置,进而形成安装凹槽111。此时,发光体12设置在安装凹槽111的中部位置,也是安装凹槽11的最底部位置。
对于基板以及发光体的进一步设置方式,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基板呈条状设置且沿反射片14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发光体1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发光体12沿基板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具体地,基板沿反射片14的长度方向设置时,同时也是沿背板11的长度方向设置于背板11。
结合图2,结合上述反射片14的具体设置结构,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反射片14的底壁143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第一通光孔145,反射片14的侧壁144设置有第二通光孔146,发光体12发出的光线穿过第一通光孔145以及第二通光孔146,以减小第一通光孔145以及第二通光孔146位置处的亮度。
其中,第一通光孔145设置在底壁143靠近中部位置的地方,第二通光孔146设置在侧壁144靠近中部位置的地方。应理解,在底壁143靠近中部位置的地方以及侧壁144靠近中部位置的地方的光线较多,造成亮度较高,需要减少通过第一通光孔145以及第二通光孔146透过部分的光线,进而减小该部分的亮度。
继续结合图1,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0还包括光学膜片15,光学膜片15设置在扩散板13远离背板11的一侧,发光体12发出的光线依次穿过扩散板13以及光学膜片15,光学膜片15用于增加穿过扩散板13的光线的亮度。
其中,光学膜片15可以是光学增亮膜,光学增亮膜可以是一般棱镜片、多功能棱镜片、与反射型偏光片等光学膜片,不作具体的限制。通过光学膜片15的设置,即使发光体12发出的光线的亮度较低,但经过光学模片15的增益后,也能满足相应的亮度要求。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图未示),显示装置包括如上述任一项的背光模组10以及显示面板,显示面板设置于背光模组10的出光侧,背光模组10用于为显示面板显示提供照明光线。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背板,形成有安装凹槽;
基板以及发光体,所述基板设置在所述安装凹槽的内壁上,所述发光体设置在所述基板上,所述发光体用于发出光线;
扩散板,盖合设置在所述安装凹槽的开口处,所述发光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所述扩散板照射到显示面板;
反射片,设置在所述安装凹槽内,所述反射片覆盖在所述安装凹槽的内壁上,所述发光体至少部分外露于所述反射片,所述反射片将所述发光体发出的光线反射至所述扩散板;
其中,所述反射片的边缘区域设置有增亮区,所述增亮区设置有胶体层,所述胶体层内间隔排布有多个气泡,所述发光体发出的光线照射到所述胶体层时发生全反射,所述胶体层将光线反射至所述扩散板实现增亮,所述扩散板将光线反射至所述显示面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增亮区设置于所述反射片的边缘区域,所述增亮区的胶体层用于将光线反射至所述扩散板的边缘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射片的边缘区域包括所述反射片的顶角区域,所述顶角区域与所述反射片的顶角相接,所述顶角区域设置有所述增亮区。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射片的边缘区域包括所述反射片的侧边区域,所述侧边区域位于所述反射片的侧边相接,所述侧边区域设置有所述增亮区。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射片的四个顶角区域均设置有所述增亮区,所述四个顶角区域设置的所述增亮区的形状以及尺寸相等。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射片在垂直于自身长度的方向上凹陷设置,所述发光体沿所述反射片的长度方向设置于所述反射片距离所述扩散板最远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板呈条状设置且沿所述反射片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所述发光体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发光体沿所述基板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射片底壁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第一通光孔,所述反射片的侧壁设置有第二通光孔,所述发光体发出的光线穿过所述第一通光孔以及所述第二通光孔,以减小第一通光孔以及所述第二通光孔位置处的亮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光学膜片,所述光学膜片设置在所述扩散板远离所述背板的一侧,所述发光体发出的光线依次穿过所述扩散板以及所述光学膜片,所述光学膜片用于增加所述穿过所述扩散板的光线的亮度。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以及显示面板,所述背光模组用于为所述显示面板显示提供照明光线。
CN202320304393.XU 2023-02-23 2023-02-23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2190167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04393.XU CN219016749U (zh) 2023-02-23 2023-02-23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04393.XU CN219016749U (zh) 2023-02-23 2023-02-23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16749U true CN219016749U (zh) 2023-05-12

Family

ID=862512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304393.XU Active CN219016749U (zh) 2023-02-23 2023-02-23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1674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011151B2 (ja) 液晶ディスプレイ機器
JP4765837B2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TWI406058B (zh) 背光模組
US8500308B2 (en)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illumination device using the same
KR20140052446A (ko) 곡면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WO2009098809A1 (ja) 照明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12212509A (ja) 照明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TWI392931B (zh) 發光裝置
KR20080061287A (ko) 면 형상 광원 장치, 표시 장치 및 면 형상 조명 방법
US8405796B2 (en) Illumination device,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2009176512A (ja) 面光源装置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US20040151006A1 (en) Backlight device for light emitting diode
JP2018181630A (ja) バックライト
KR101186868B1 (ko) 백라이트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소자
TWI343489B (en) Optical plate and backlight module using the same
JP2007256697A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5243533A (ja) 面状照明装置
CN219016749U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KR102180687B1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2006134661A (ja) 面状光源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JPH0756022A (ja) 導光板を用いた照明装置
JP2002258764A (ja) バックライトおよび表示装置
CN111665661B (zh) 背光装置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14624920A (zh) 背板、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TWI275871B (en) Backlight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