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08204U - 一种棘轮捆线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棘轮捆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08204U
CN219008204U CN202223053798.5U CN202223053798U CN219008204U CN 219008204 U CN219008204 U CN 219008204U CN 202223053798 U CN202223053798 U CN 202223053798U CN 219008204 U CN219008204 U CN 2190082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tchet
reversing
wire
hole
ratchet whe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053798.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志尧
王钐镔
左大为
柯永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Walsin Power Cable and Wi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Walsin Power Cable and Wi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Walsin Power Cable and Wi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Walsin Power Cable and Wi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053798.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082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082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082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asic Packing Techniqu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棘轮捆线装置,包括具有空腔的捆线器主体、封盖于空腔开口处的盖板、内置于空腔内的棘轮、插入捆线器主体转动孔内且与棘轮固定连接的拉紧扳手、与捆线器主体转动连接的卡榫、与盖板的通孔转动连接的换向机构,拉紧扳手与捆线器主体转动连接,拉紧扳手上具有至少两个插孔,换向机构插入卡榫和棘轮的中间区域,换向机构的侧壁与卡榫的内表面接触,换向机构具有多个转动半径,转动换向机构以切换卡榫卡于棘轮的齿牙中或者从棘轮的齿牙中脱出;还包括用于驱动卡榫复位的复位机构。该棘轮捆线装置使用金属丝对被捆扎物进行较大载荷的捆扎,使捆扎经过绞制的多股单丝不易出现松股。

Description

一种棘轮捆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捆扎工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棘轮捆线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电缆已成为了经济的大动脉,尤其是近些年,电缆行业发展尤为迅猛,而随之产生的一系列质量问题亦越发严重,国家电缆检测机构针对这一现象发布了大量严格的检验标准,电缆导体屏蔽厚度最小值就是其中非常关键的一项。但是绞线生产的导体在制作接头时,受捆扎导体的胶带强度影响,导体头端尾端出现松股,导致单丝之间缝隙较大,在交联生产时绝缘层侵入导体屏蔽层从而出现渗料。对于出现渗料的线缆现场直接按废线处理,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现有捆扎电缆的技术方式普遍特点是使用纺织线或者其他特殊形状捆扎材料对线缆进行空间上的约束,无法对线材进行较大载荷的捆扎及将载荷均布线缆径向的捆扎。
现有使用胶带在导体外层缠绕捆扎导体的方式,通过缠绕足够长的距离来保证捆扎的强度,胶带捆扎到的导体后期都要裁切掉按废线处理。但是由于胶带自身强度不足柔软易延伸,导致往往用胶带缠绕两米以上仍有概率出现松股。
在电缆生产过程中,经过绞线工序后的导体在进入交联工序前会制作接头方便连续生产,在制作使用金属丝捆扎导体接头的过程中由于对导体的捆扎强度不足会偶发松股,单丝之间缝隙变大导致渗料,渗料会影响电缆品质。
综上所述,如何有效地解决捆扎经过绞制的多股单丝容易出现松股等问题,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棘轮捆线装置,该棘轮捆线装置使用金属丝对被捆扎物进行较大载荷的捆扎,使捆扎经过绞制的多股单丝不易出现松股。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棘轮捆线装置,包括具有空腔的捆线器主体、封盖于所述空腔开口处的盖板、内置于所述空腔内的棘轮、插入所述捆线器主体转动孔内且与所述棘轮固定连接的拉紧扳手、与所述捆线器主体转动连接的卡榫、与所述盖板的通孔转动连接的换向机构,所述拉紧扳手与所述捆线器主体转动连接,所述拉紧扳手上具有至少两个插孔,所述换向机构插入所述卡榫和所述棘轮的中间区域,所述换向机构的侧壁与所述卡榫的内表面接触,所述换向机构具有多个转动半径,转动所述换向机构以切换所述卡榫卡于所述棘轮的齿牙中或者从所述棘轮的齿牙中脱出;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卡榫复位的复位机构。
可选地,所述换向机构包括插入所述盖板通孔内的换向拨杆、设置于所述空腔内且与所述换向拨杆固定连接的换向挡块,所述换向挡块具有多个转动半径,所述换向挡块的侧壁与所述卡榫的内表面接触。
可选地,所述换向拨杆插入所述换向挡块的中空孔中,所述换向拨杆与所述换向挡块的侧壁具有联接孔,所述联接孔中连接有挡块定位销;
所述盖板上具有容纳所述换向拨杆拨片的槽口。
可选地,所述拉紧扳手为T形扳手,所述T形扳手的插杆插入所述棘轮的中心孔中;
所述T形扳手的插杆与所述棘轮的侧壁上均具有连接孔,棘轮固定销过盈配合装于所述连接孔中。
可选地,所述插孔的轴线方向与所述T形扳手的扳杆的轴线方向垂直。
可选地,所述卡榫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卡榫的旋转方向相反。
可选地,两个所述卡榫与所述棘轮呈三角形排布,所述换向机构插入三角形区域的中间位置。
可选地,所述卡榫的外表面具有盲孔,所述空腔的内壁具有沉孔,所述复位机构为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插入所述盲孔中另一端插入所述沉孔中。
可选地,所述空腔的内壁具有斜面,所述沉孔开设于所述斜面上。
可选地,所述捆线器主体上具有镂空孔;
所述捆线器主体的支点端具有尖端凹槽。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棘轮捆线装置,包括捆线器主体、盖板、棘轮、拉紧扳手、卡榫、换向机构以及复位机构。捆线器是一种便于人手工使用金属丝对物体进行紧固捆扎的工具,捆线器主体的尖端为支点,及给最后下压捆线器对金属丝进行加工硬化这一操作提供支点。
捆线器主体具有空腔,空腔的一面具有开口,盖板可封盖于空腔开口处,可选地,盖板与捆线器主体通过固定螺丝连接。空腔的开口对面为侧板,棘轮内置于空腔内,容纳棘轮。可选地,棘轮的两个端面与盖板和侧板平行,结构紧凑,连接方便。需要说明的是,棘轮是由外缘或內缘上具有刚性齿型表面或摩擦表面的齿轮与棘爪组合而成的机构,这种机构的特点是棘轮只能向一个方向旋转不能倒转。可选地,捆线器主体的尖端支点具有凹槽,金属丝或者金属丝节卡于凹槽中,金属丝不易滑出。
捆线器主体的侧板上具有转动孔,拉紧扳手插入捆线器主体转动孔内,拉紧扳手与捆线器主体转动连接,也就是拉紧扳手可在转动孔中转动,捆线器主体给拉紧扳手提供支撑。拉紧扳手上具有至少两个插孔,金属丝的两端分别插入两个插孔中。
拉紧扳手与棘轮固定连接,驱动拉紧扳手在转动孔中转动可带动棘轮转动。卡榫通过转动轴与捆线器主体转动连接,卡榫可绕转动轴转动。盖板上具有通孔,换向机构插入通孔中,换向机构与盖板的通孔转动连接。
初始状态时,卡榫和棘轮不接触,卡榫和棘轮之间具有间隙,换向机构的内端插入卡榫和棘轮的中间间隙区域。
同时,换向机构的侧壁与卡榫的内表面接触,换向机构具有多个转动半径,初始状态时,换向机构的最大转动半径与卡榫的内表面接触。转动换向机构可使不同的转动半径与卡榫的内表面接触,当换向机构的转动半径由大变小时,卡榫向靠近棘轮的方向转动,从而使卡榫卡于棘轮的齿牙中;反之,当换向机构的转动半径由小变大时,卡榫向远离棘轮的方向转动,从而使卡榫从棘轮的齿牙中脱出,实现切换卡榫卡于棘轮的齿牙中或者从棘轮的齿牙中脱出。
复位机构和换向机构对卡榫施加相对的作用力,复位弹簧和换向机构实现了卡榫绕转动轴的旋转运动,复位机构驱动卡榫复位,卡榫通过接触棘轮从而限制棘轮运动方向。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棘轮捆线装置,拉紧扳手与棘轮装配,通过与棘轮的配合使用,在捆扎步骤最开始时通过旋转拉紧金属丝的头尾两端,只需要人工操作拉紧扳手旋转拉紧金属丝无需人工止转;在旋转拉紧扳手拉紧金属丝头尾端时,可以自动止转拉紧扳手,同时在下压捆线器对金属丝进行加工硬化时,不需要人工手扶拉紧扳手,方便操作的同时提高了捆扎效果,也避免了下压捆线器时拉紧扳手回转对人带来伤害的隐患。捆线器的引入使使用更高强度的材料捆扎导体成为了可能,通过捆线器与棘轮装置的组合,大大方便了人工操作的难度。金属丝强度较胶带更高,使用金属丝对被捆扎物进行较大载荷的捆扎,捆扎时对导体挤压的力也更大更均匀,导体头尾端出现松股的可能性更小,在其他类似工作需求下也能使用本装置,例如建筑施工中对钢筋框架的捆扎,橡胶软管与金属管连接处的捆扎,苗圃中制作木质支架时的捆扎等,在导体上的捆扎长度也有所减短可以节约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提供的棘轮捆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如下:
拉紧扳手1、捆线器主体2、复位弹簧3、卡榫4、卡榫固定销5、换向挡块6、换向拨杆7、盖板8、固定螺丝9、挡块固定销10、棘轮固定销11、棘轮12。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种棘轮捆线装置,该棘轮捆线装置使用金属丝对被捆扎物进行较大载荷的捆扎,使捆扎经过绞制的多股单丝不易出现松股。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提供的棘轮捆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棘轮捆线装置,包括具有空腔的捆线器主体2、封盖于空腔开口处的盖板8、内置于空腔内的棘轮12、插入捆线器主体2转动孔内且与棘轮12固定连接的拉紧扳手1、与捆线器主体2转动连接的卡榫4、与盖板8的通孔转动连接的换向机构,拉紧扳手1与捆线器主体2转动连接,拉紧扳手1上具有至少两个插孔,换向机构插入卡榫4和棘轮12的中间区域,换向机构的侧壁与卡榫4的内表面接触,换向机构具有多个转动半径,转动换向机构以切换卡榫4卡于棘轮12的齿牙中或者从棘轮12的齿牙中脱出;还包括用于驱动卡榫4复位的复位机构。
上述结构中,棘轮捆线装置包括捆线器主体2、盖板8、棘轮12、拉紧扳手1、卡榫4、换向机构以及复位机构。
捆线器是一种便于人手工使用金属丝对物体进行紧固捆扎的工具,捆线器主体2的尖端为支点,及给最后下压捆线器对金属丝进行加工硬化这一操作提供支点。
捆线器主体2具有空腔,空腔的一面具有开口,盖板8可封盖于空腔开口处,可选地,盖板8与捆线器主体2通过固定螺丝9连接。空腔的开口对面为侧板,棘轮12内置于空腔内,容纳棘轮12。可选地,棘轮12的两个端面与盖板8和侧板平行,结构紧凑,连接方便。需要说明的是,棘轮12是由外缘或內缘上具有刚性齿型表面或摩擦表面的齿轮与棘爪组合而成的机构,这种机构的特点是棘轮12只能向一个方向旋转不能倒转。可选地,捆线器主体2的尖端支点具有凹槽,金属丝或者金属丝节卡于凹槽中,金属丝不易滑出。
捆线器主体2的侧板上具有转动孔,拉紧扳手1插入捆线器主体2转动孔内,拉紧扳手1与捆线器主体2转动连接,也就是拉紧扳手1可在转动孔中转动,捆线器主体2给拉紧扳手1提供支撑。拉紧扳手1上具有至少两个插孔,金属丝的两端分别插入两个插孔中。
拉紧扳手1与棘轮12固定连接,驱动拉紧扳手1在转动孔中转动可带动棘轮12转动。
卡榫4通过转动轴与捆线器主体2转动连接,可选地,卡榫4通过卡榫固定销5与捆线器主体2转动连接,卡榫4可绕卡榫固定销转动。
盖板8上具有通孔,换向机构插入通孔中,换向机构与盖板8的通孔转动连接。
初始状态时,卡榫4和棘轮12不接触,卡榫4和棘轮12之间具有间隙,换向机构的内端插入卡榫4和棘轮12的中间间隙区域。
同时,换向机构的侧壁与卡榫4的内表面接触,换向机构具有多个转动半径,初始状态时,换向机构的最大转动半径与卡榫4的内表面接触。转动换向机构可使不同的转动半径与卡榫4的内表面接触,当换向机构的转动半径由大变小时,卡榫4向靠近棘轮12的方向转动,从而使卡榫4卡于棘轮12的齿牙中;反之,当换向机构的转动半径由小变大时,卡榫4向远离棘轮12的方向转动,从而使卡榫4从棘轮12的齿牙中脱出,实现切换卡榫4卡于棘轮12的齿牙中或者从棘轮12的齿牙中脱出。
复位机构和换向机构对卡榫4施加相对的作用力,复位弹簧3和换向机构实现了卡榫4绕转动轴的旋转运动,复位机构驱动卡榫4复位,卡榫4通过接触棘轮12从而限制棘轮12运动方向。
棘轮捆线装置的运行过程为:使用时拨动换向机构选择棘轮12单向旋转方向,将捆线器主体2的支点卡入捆扎用的金属丝用作支撑,将捆扎的金属丝两端穿过拉紧扳手1的插孔内。旋转拉紧扳手1即可将金属丝收紧,并通过棘轮12,在人工旋转收紧到位时可以自动防止拉紧扳手1回转,不需要人工一直手动固定拉紧扳手1。此时转动捆线器主体2,捆线器主体2会以尖端的金属丝节为支点,将金属丝做成的节进一步拉紧,此时金属丝会给被捆扎物施加一个均匀的压力。待确认收紧到达需要程度后剪断被拉紧扳手1拉紧的金属丝即可取下棘轮捆线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棘轮捆线装置,拉紧扳手1与棘轮12装配,通过与棘轮12的配合使用,在捆扎步骤最开始时通过旋转拉紧金属丝的头尾两端,只需要人工操作拉紧扳手1旋转拉紧金属丝无需人工止转;在旋转拉紧扳手1拉紧金属丝头尾端时,可以自动止转拉紧扳手1,同时在下压捆线器对金属丝进行加工硬化时,不需要人工手扶拉紧扳手1,方便操作的同时提高了捆扎效果,也避免了下压捆线器时拉紧扳手1回转对人带来伤害的隐患。捆线器的引入使使用更高强度的材料捆扎导体成为了可能,通过捆线器与棘轮12装置的组合,大大方便了人工操作的难度。金属丝强度较胶带更高,使用金属丝对被捆扎物进行较大载荷的捆扎,捆扎时对导体挤压的力也更大更均匀,导体头尾端出现松股的可能性更小,在其他类似工作需求下也能使用本装置,例如建筑施工中对钢筋框架的捆扎,橡胶软管与金属管连接处的捆扎,苗圃中制作木质支架时的捆扎等,在导体上的捆扎长度也有所减短可以节约成本。
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场合的不同,对棘轮捆线装置进行若干改变,换向机构包括插入盖板8通孔内的换向拨杆7、设置于空腔内且与换向拨杆7固定连接的换向挡块6,换向挡块6具有多个转动半径,换向挡块6的侧壁与卡榫4的内表面接触。
在实际应用中,换向机构包括换向拨杆7、换向挡块6,换向拨杆7插入盖板8的通孔内,换向挡块6设置于空腔内,换向挡块6与换向拨杆7固定连接,通过在外部拨动换向拨杆7带动换向挡块6转动。换向拨杆7和换向挡块6结构简单,易于加工,连接方便。
换向挡块6具有多个转动半径,换向挡块6的侧壁与卡榫4的内表面接触,从而切换卡榫4卡于棘轮12的齿牙中或者从棘轮12的齿牙中脱出,实现拉紧扳手1单向转动。
在上述各个具体实施例的基础上,换向拨杆7插入换向挡块6的中空孔中,换向拨杆7与换向挡块6的侧壁具有联接孔,联接孔中连接有挡块定位销;
盖板8上具有容纳换向拨杆7拨片的槽口。
在实际应用中,换向挡块6的中心中空孔,换向拨杆7插入换向挡块6的中空孔中,换向拨杆7与换向挡块6通过挡块定位销固定。具体的,换向拨杆7与换向挡块6的侧壁具有联接孔,联接孔中连接有挡块定位销,连接方便,易于拆卸。
可选地,盖板8上具有容纳换向拨杆7拨片的槽口,换向拨的杆拨片内置于槽口内,节省占用空间,结构紧凑;不易误操作撞到拨片,更加安全可靠。
另一种较为可靠的实施例中,在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之上,拉紧扳手1为T形扳手,T形扳手的插杆插入棘轮12的中心孔中;
T形扳手的插杆与棘轮12的侧壁上均具有连接孔,棘轮固定销11过盈配合装于连接孔中。
在实际应用中,拉紧扳手1为T形扳手,包括插杆和扳杆,可选地,插杆和扳杆相互垂直,易于操作T形扳手,驱动T形扳手较为省力。棘轮12具有中心孔,T形扳手的插杆插入棘轮12的中心孔中,T形扳手与棘轮12对称分布,T形扳手驱动棘轮12转动受力较为均匀,保持棘轮12旋转平稳。
T形扳手的插杆与棘轮12的侧壁上均具有连接孔,棘轮固定销11过盈配合装于连接孔中,两者不能相对转动,将拉紧扳手1和棘轮12固定起来。需要说明的是,棘轮固定销11的两端内缩于棘轮12中,不干涉卡榫4插于棘轮12的齿牙中。
当然,拉紧扳手1和棘轮12通过棘轮固定销11固定只是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并不是唯一的,还可以是通过键连接、螺钉紧固等固定方式连接,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在上述各个具体实施例的基础上,插孔的轴线方向与T形扳手的扳杆的轴线方向垂直。
在实际应用中,在金属丝连接于插孔时,转动T形扳手,将插孔转动至与捆线器主体2的上表面平行,易于将金属丝水平插于插孔中。可选地,插孔的轴线方向与T形扳手的扳杆的轴线方向相互垂直,此时插孔与扳杆之间的空间相对较大,易于金属丝插入插孔。
另一种较为可靠的实施例中,在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之上,卡榫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卡榫4的旋转方向相反。
在实际应用中,棘轮12有两个旋转方向,双向棘轮12方便了惯用手不同的人群使用。设置两个卡榫4,两个卡榫4的旋转方向相反,一个控制棘轮12正转,一个控制棘轮12反转,操作方便、效率较高。
在上述各个具体实施例的基础上,两个卡榫4与棘轮12呈三角形排布,换向机构插入三角形区域的中间位置。
在实际应用中,两个卡榫4与棘轮12呈三角形排布,在三角形中间区域为空的,换向机构插入三角形区域的中间位置,一个换向机构可控制两个卡榫4旋转,以此控制棘轮12正反转动,结构简单,控制方便。
另一种较为可靠的实施例中,在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之上,卡榫4的外表面具有盲孔,空腔的内壁具有沉孔,复位机构为复位弹簧3,复位弹簧3的一端插入盲孔中另一端插入沉孔中,复位弹簧3不仅可控制卡榫4绕转动轴的旋转运动,还可保持卡榫4运动的稳定性。
在上述各个具体实施例的基础上,空腔的内壁具有斜面,沉孔开设于斜面上。
在实际应用中,在空腔的内壁设置斜面,斜面与棘轮12和卡榫4避开,斜面不干涉棘轮12和卡榫4运动。
沉孔开设于斜面上,斜面有一定深度,可增加沉孔的深度,保证复位弹簧3插入沉孔的深度,复位弹簧3不易扭曲,增强复位弹簧3的稳定性。
另一种较为可靠的实施例中,在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之上,捆线器主体2上具有镂空孔;
捆线器主体2的尖端支点具有凹槽。
在实际应用中,捆线器主体2上具有镂空孔可减轻捆线器主体2的整体重量,便于操作,在收纳时可以直接悬挂,较为方便。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棘轮捆线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棘轮捆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空腔的捆线器主体(2)、封盖于所述空腔开口处的盖板(8)、内置于所述空腔内的棘轮(12)、插入所述捆线器主体(2)转动孔内且与所述棘轮(12)固定连接的拉紧扳手(1)、与所述捆线器主体(2)转动连接的卡榫(4)、与所述盖板(8)的通孔转动连接的换向机构,所述拉紧扳手(1)与所述捆线器主体(2)转动连接,所述拉紧扳手(1)上具有至少两个插孔,所述换向机构插入所述卡榫(4)和所述棘轮(12)的中间区域,所述换向机构的侧壁与所述卡榫(4)的内表面接触,所述换向机构具有多个转动半径,转动所述换向机构以切换所述卡榫(4)卡于所述棘轮(12)的齿牙中或者从所述棘轮(12)的齿牙中脱出;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卡榫(4)复位的复位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棘轮捆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向机构包括插入所述盖板(8)通孔内的换向拨杆(7)、设置于所述空腔内且与所述换向拨杆(7)固定连接的换向挡块(6),所述换向挡块(6)具有多个转动半径,所述换向挡块(6)的侧壁与所述卡榫(4)的内表面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棘轮捆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向拨杆(7)插入所述换向挡块(6)的中空孔中,所述换向拨杆(7)与所述换向挡块(6)的侧壁具有联接孔,所述联接孔中连接有挡块定位销;
所述盖板(8)上具有容纳所述换向拨杆(7)拨片的槽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棘轮捆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紧扳手(1)为T形扳手,所述T形扳手的插杆插入所述棘轮(12)的中心孔中;
所述T形扳手的插杆与所述棘轮(12)的侧壁上均具有连接孔,棘轮固定销(11)过盈配合装于所述连接孔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棘轮捆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孔的轴线方向与所述T形扳手的扳杆的轴线方向垂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棘轮捆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榫(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卡榫(4)的旋转方向相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棘轮捆线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卡榫(4)与所述棘轮(12)呈三角形排布,所述换向机构插入三角形区域的中间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棘轮捆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榫(4)的外表面具有盲孔,所述空腔的内壁具有沉孔,所述复位机构为复位弹簧(3),所述复位弹簧(3)的一端插入所述盲孔中另一端插入所述沉孔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棘轮捆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腔的内壁具有斜面,所述沉孔开设于所述斜面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棘轮捆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捆线器主体(2)上具有镂空孔;
所述捆线器主体(2)的支点端具有尖端凹槽。
CN202223053798.5U 2022-11-16 2022-11-16 一种棘轮捆线装置 Active CN2190082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53798.5U CN219008204U (zh) 2022-11-16 2022-11-16 一种棘轮捆线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53798.5U CN219008204U (zh) 2022-11-16 2022-11-16 一种棘轮捆线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08204U true CN219008204U (zh) 2023-05-12

Family

ID=862479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053798.5U Active CN219008204U (zh) 2022-11-16 2022-11-16 一种棘轮捆线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0820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710785C2 (ru) Обвязочная машина
JP5980844B2 (ja) 電線仮接続装置及び電線仮接続方法
CN111162485B (zh) 一种电力架空线路铺设牵引机械及施工方法
US5611521A (en) Power drive for cable tightener
CN219008204U (zh) 一种棘轮捆线装置
CN113235938A (zh) 一种建筑工地用钢筋捆扎机
CN110247238B (zh) 一种同轴式线缆连接器
US4266756A (en) Tensioning of metal wires
CN203734217U (zh) 一种架空线路直线改耐张带电紧线器
JP2659149B2 (ja) 撚線結束機
CN114084402B (zh) 一种基于汽车线束收卷打捆及其定位结构
CN112310675B (zh) 一种带电搭接兼容线夹
EP3796493B1 (de) Vorrichtung zur montage eines halteclips an einem leitungselement
CN213037145U (zh) 一种方便夹紧松弛的电工操作用绕线工具
CN211209125U (zh) 一种输变电线路紧线器
CN219098389U (zh) 一种带有快速拼接结构的拉拽用钢丝绳
CN112208821A (zh) 一种用于钢筋打包设备的捆绑装置
CN100398768C (zh) 用于将伸长物件捆绑到一起的方法和机器
CN106451198B (zh) 一种迪尼玛绳无损快速锚线器及其操作方法
CN219970088U (zh) 一种钢筋快速捆扎设备
SU1122564A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 скручивани петли обв зочной проволоки
CN217036559U (zh) 一种输电线路用紧线器
CN217707084U (zh) 一种棘轮式钢丝绳拉紧锁固器
RU2799425C2 (ru) Обвязочная машина
CN219779638U (zh) 一种穿线施工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