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98044U - 一种双反馈压控振荡电路及通信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反馈压控振荡电路及通信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998044U CN218998044U CN202222951770.7U CN202222951770U CN218998044U CN 218998044 U CN218998044 U CN 218998044U CN 202222951770 U CN202222951770 U CN 202222951770U CN 218998044 U CN218998044 U CN 21899804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pacitor
- circuit
- inductor
- oscillating
- oscillating tub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Inductance-Capacitance Distribution Constants And Capacitance-Resistance Oscilla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反馈压控振荡电路及通信系统,该电路包括DC供电电路、频率调谐电路和振荡管电路;振荡管电路包括第一振荡管Q1、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第八电容C8、第五电感L5和第三电阻R3;第三电容C3连接第一振荡管Q1的集电极与基极,构成第一振荡管Q1的cb反馈切入点,第四电容C4连接第一振荡管Q1的发射极与基极,构成第一振荡管Q1的eb反馈切入点。本实用新型为高频率VCO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电路,独特的双反馈切入点设计,使得振荡器集电极与基极、射极与基极之间,构成了独特的双反馈振荡电路,使其应用于高频振荡电路的设计时,可以轻易获得更高的振荡频率,更优的输出信号质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振荡电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反馈压控振荡电路及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锁相环式本振是通信系统收发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变频方案中,LNA(Low NoiseAmplifier,低噪声放大器)放大天线接收到的射频信号,与本振进行混频,将有用信号混频为中频。在零中频的系统设计方案中,收发机往往采用集成本振芯片获得本振信号输出。集成本振芯片优势十分明显——高集成度,低功耗,更大的振荡范围,更高的振荡频率;其缺陷在于输出信号相位噪声差,易产生杂散点,而对该VCO(Voltage ControlledOscillator,压控振荡器)指标进行优化,往往只能通过对配置进行简单的修改,可优化空间十分有限。
因此,要在高频率获得良好的本振信号质量,往往采用PLL(Phase Locked Loop,锁相环)+VCO的方式进行分立式锁相环的搭建,如图1所示。然而,在高频率下设计良好振荡信号质量的VCO并非易事。首先是VCO的电路设计,部分VCO受限于其结构,很难突破更高的频率,或在高频率点不能获得良好的稳定性与信号质量。其次,PCB的设计对振荡器性能而言,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PCB布局与走线的不合理,会直接导致VCO的相位噪声大幅的恶化或起振出现问题,高频率VCO对PCB布局要求更是苛刻。最后,VCO需要经过长期的调试、修改、优化,才能达到一个较为理想的效果,高频VCO对元器件的变化更为敏感,调试过程更加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反馈压控振荡电路及通信系统,以获得更高的振荡频率与良好的输出信号质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双反馈压控振荡电路,包括DC供电电路、频率调谐电路和振荡管电路;振荡管电路包括第一振荡管Q1;
其中,DC供电电路包括振荡管集电极DC供电电路和振荡管基极DC供电电路,分别与第一振荡管Q1的集电极和基极相连,为第一振荡管Q1的集电极和基极提供电压;
频率调谐电路包括第一变容二极管D1、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感L3和第四电感L4;第三电感L3和第四电感L4并联,其一端接地,另一端通过第二电容C2与第一振荡管Q1的基极相连,并联电感的另一端还通过第一电容C1与PLL芯片的电荷泵输出端相连,PLL芯片的电荷泵输出端通过第一变容二极管D1接地;
振荡管电路还包括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第八电容C8、第五电感L5和第三电阻R3;第三电容C3连接第一振荡管Q1的集电极与基极,构成第一振荡管Q1的cb反馈切入点,第四电容C4连接第一振荡管Q1的发射极与基极,构成第一振荡管Q1的eb反馈切入点;第一振荡管Q1的基极、发射极和集电极分别通过第六电容C6、第五电容C5和第七电容C7接地,第六电容C6容值远小于第五电容C5和第七电容C7;第一振荡管Q1的发射极还依次通过第五电感L5和第三电阻R3接地,第五电感L5和第三电阻R3共同组成第一振荡管Q1发射极的直流负载,其中第五电感L5隔离第一振荡管Q1发射极与第三电阻R3的交流信号,第三电阻R3作为第一振荡管Q1发射极的直流偏置电阻;第一振荡管Q1的集电极通过第八电容C8输出信号。
进一步的,振荡管集电极DC供电电路包括第一电感L1,通过第一电感L1提供DC电压给第一振荡管Q1的集电极。
进一步的,振荡管基极DC供电电路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和第二电感L2,第一电阻R1与第二电阻R2组成分压电路,所得分压通过第二电感L2给第一振荡管Q1的基极提供电压。
进一步的,PLL芯片的电荷泵输出端电压通过环路滤波器进行滤波,由寄存器控制电压输出,使得第一变容二极管D1的容值产生变化,进而在频率调谐电路的共同作用下产生振荡频率的变化,构成频率调谐振荡电路。
进一步的,第一变容二极管D1、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感L3和第四电感L4共同决定振荡电路的振荡频率。
进一步的,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为高精度容值电感,第三电感L3和第四电感L4为高精度电感,第三电感L3和第四电感L4远距离布置,避免互感。
一种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采用上述的双反馈压控振荡电路。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为高频率VCO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电路,独特的双反馈切入点设计,使得振荡器集电极与基极、射极与基极之间,构成了独特的双反馈振荡电路,使其应用于高频振荡电路的设计时,可以轻易获得更高的振荡频率,更优的输出信号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分立式锁相环框图;
图2为VCO仿真电路图;
图3为振荡电路ADS仿真图;
图4为振荡周期ADS仿真图;
图5为VCO设计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双反馈压控振荡电路,应用于低相噪、高频率的分立式振荡器电路设计,创新的双交流反馈电路设计,使得振荡器可以有效获得稳定的高频率输出信号,即使振荡频率高于2GHz,其输出信号仍能保持拥有良好的相位噪声。使用本实用新型设计的分立式频率合成器或VCO应用于基站、便携式收发机、手持式设备等,可有效提升设备抗干扰能力,降低射频电路信号噪声系数,改善发射信号EVM(Error Vector Magnitude,误差向量幅度)。
图2即为应用本技术的VCO设计仿真电路,以Ciller振荡器模型为基础,进行了独特的电路开发设计,以此获得更高的振荡频率与良好的输出信号质量。该振荡电路包括:DC供电电路、频率调谐电路和振荡管电路;其中,DC供电电路包含振荡管集电极DC供电、振荡管基极DC供电。
振荡管集电极DC供电包括第一电感L1,通过第一电感L1提供DC电压给第一振荡管Q1的集电极,由于电感具备“通直流、阻交流”特性,使得振荡器的交流信号不能通过第一振荡管Q1的集电极传输至电源端。
振荡管基极DC供电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二电感L2。第一电阻R1与第二电阻R2组成分压电路,此分压电路输出端电压Ub与直流电源供电电压Uvcc之间的关系为:
分压电路输出端电压Ub通过第二电感L2为振荡管基极提供偏置电压,同时使得振荡器的交流信号不能通过第一振荡管Q1的基极传输至电源端。
频率调谐电路包括第一变容二极管D1,第一电容C1,第三电感L3,第四电感L4,第二电容C2。PLL芯片的Charge Pump(电荷泵)管脚输出的直流电压Ucp通过环路滤波器进行滤波,由寄存器控制Ucp电压输出,使得第一变容二极管D1的容值产生变化,进而在频率调谐电路的共同作用下产生振荡频率的变化,构成振荡器的频率调谐振荡电路。第三电感L3、第四电感L4采用高精度电感并联的方式,获得的感值通过第一变容二极管D1、第一电容C1、Lβ、第二电容C2共同决定振荡电路的振荡频率。
振荡管电路包括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第八电容C8,第五电感L5,第三电阻R3,第一振荡管Q1。C3连接第一振荡管Q1的集电极与基极,构成第一振荡管Q1的cb反馈切入点,第四电容C4连接第一振荡管Q1的发射极与基极,构成第一振荡管Q1的eb反馈切入点。第六电容C6、第五电容C5、第七电容C7分别为第一振荡管Q1基极、发射极、集电极的交流负载。第五电感L5、第三电阻R3共同组成第一振荡管Q1发射极的直流负载,其中第五电感L5隔离第一振荡管Q1发射极与第三电阻R3的交流信号,第三电阻R3作为第一振荡管Q1发射极的直流偏置电阻。第八电容C8为隔直电容。
本电路的创新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双反馈高频振荡电路设计
在通信系统的应用中,要求本振达到更高的输出频率,更好的信号质量时,分立式本振往往会被使用。VCO是锁相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产生更高的振荡频率,需要选用更高过渡频率的振荡管,适用于高频的振荡电路,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采用本技术的双反馈高频振荡电路设计,可以使得振荡器有效输出高频率、低相噪的信号。如图2所示,C4连接振荡管发射极与基极,C3连接振荡管集电极与基极,构成双反馈切入点,由此而使得电路可以使得振荡器获得更高的频率,更良好的相位噪声信号输出。通过对该电路进行ADS仿真(Advanced Design System),获取到的振荡电路仿真结果如图3,振荡电路在经过约0.35us后进入了稳定的振荡状态。
将振荡信号截取一小段分析,查看振荡周期是否持续稳定,如图4所示。通过图4可以看出,振荡电路起振后信号振荡周期持续稳定,每个周期振荡幅度稳定,振荡器在产生信号振荡后,持续输出了稳定的振荡信号。
2、高精度起振电路设计
D1、C1、C2、L3、L4共同决定了振荡频率,然而当振荡频率过高时,给振荡电路中元器件的选择带来一系列的困难:
①电容容值、电感感值变小,精度要求高;
②电感感值过小,线绕电感器件Q值达不到要求,造成振荡信号相位噪声恶化;
③电感器件感值过大或过小,无符合振荡电路要求的器件感值。
如果不能解决上述问题,振荡电路将无法输出预期的振荡信号。
通过合理的PCB布局,有效避免L3、L4近距离器件并联摆放产生互感,调整L3、L4电感感值,使得感值Lβ达到要求值,且器件Q满足振荡电路要求。从Lβ的公式可以看出,当L3、L4感值接近,器件感值出现少量误差时,对并联后的感值L_β影响远比单个器件要小,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电感精度误差对高频振荡器的影响。
3、高频稳定振荡设计
由于设计不合理,在高频振荡电路中,引入寄生参数造成的影响比低频振荡电路更大。除此之外,适应于高频振荡电路的振荡管极性电压偏置、极性负载、交直流隔离的合理设计,才能使得振荡器获得高频率、低相噪的信号输出。
采用本技术设计的振荡电路中,进行了如下稳定性振荡设计:
①所有偏置电压输入、偏置电阻在引入振荡电路时,由于其仅提供直流偏置不参与振荡器的频率振荡,这些电路必须在隔离交流后直接跨接在振荡电路中,所有不参与振荡的器件与PCB走线不应存在于振荡电路中,避免引入非必要的寄生参数对振荡电路造成影响。
②振荡管基极、射极、集电极设计了交流负载,分别为C6、C5、C7,需要注意的是,C6容值必须远小于C5和C7,因为C6靠近与Charge Pump(电荷泵)输入连接的起振电路,若C6容值过大,则会导致起振电路不工作,也会影响振荡管的正常工作。
③振荡管本质为三极管,遵循“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的原则,设计振荡管的极性电压偏置。一般的,集电极电压Uc通常为振荡管额定电压,基极电压Ub由R1、R2决定,发射极电压Ue由R1、R2、R3共同决定。根据振荡管频率特性,当振荡电路工作在低频时,Ub、Ue均小于当振荡电路工作在高频时,Ub、Ue均大于通过设定R1、R2、R3阻值,使得振荡管满足当前的振荡电路工作频率。
应用本技术设计的分立式频率合成器或VCO,可以获得输出超2GHz的振荡频率、更宽的频率调谐范围,以及该工作频率下良好的相位噪声。振荡电路工作于2GHz时,振荡频率可调谐范围超150MHz,起振频率误差小于20MHz,且由于高精度的双电感并联设计,使得设计电路具备良好的一致性。
图5即为本技术应用的2GHz VCO电路,在锁相环式高频本振中的应用。Vcc通过L1隔离交流后,为振荡管集电极提供稳定的直流电压;基极偏置电压并非满幅的振荡管供电电压,因此其偏置电压为Vcc通过R1、R2分压后隔离交流供给;通过调整R3阻值,进而调整振荡管发射极偏置电压。
PLL(Phase Locked Loop)芯片的电荷泵CP(Charge Pump)端口输出变化的电压信号,通过环路滤波器抑制环路中的噪声与杂散,接入VCO振荡电路,使得变容二极管D1的容值产生变化,进一步的使得振荡电路的输出频率发生变化。
振荡频率f由D1、C1、C2、L3、L4决定,其中变容二极管D1在PLL(Phase LockedLoop)芯片的电荷泵CP(Charge Pump)管脚电压Ucp=2.5V时的容值为CD1。振荡频率的公式如下:
其中,L3与L4为并联,感值接近,通过合理的PCB布局避免互感,从而减小振荡电路在高频下器件精度不足带来的影响。VCC为振荡电路提供直流电压,其幅值参照振荡管的供电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同一种振荡管而言,其所在振荡电路的输出频率不同,基极的电压偏置也是不同的,因此,在设计不同振荡频率的VCO电路时,需要通过调整R1,R2电阻对振荡管电压偏置进行调整,使得振荡管稳定工作于该振荡电路。
在D1、C1、C2、L3、L4确定后,振荡器的工作频率基本确定,振荡管过渡频率ft仅决定其可被设计的振荡频率,并不影响振荡电路实际的振荡频率。C3与C4容值设计可使得振荡电路可以达到更高频率,更好的信号质量;C6、C5、C7分别为振荡管基极、发射极、集电极的交流负载,使得振荡管在该振荡电路中持续稳定的输出振荡信号。
应用于本技术的振荡电路进行上述实施后,使得振荡电路输出端VCO out所产生的信号达到更高的振荡频率,更好的输出信号质量,可被广泛应用于通信系统。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双反馈压控振荡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DC供电电路、频率调谐电路和振荡管电路;振荡管电路包括第一振荡管Q1;
其中,DC供电电路包括振荡管集电极DC供电电路和振荡管基极DC供电电路,分别与第一振荡管Q1的集电极和基极相连,为第一振荡管Q1的集电极和基极提供电压;
频率调谐电路包括第一变容二极管D1、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感L3和第四电感L4;第三电感L3和第四电感L4并联,其一端接地,另一端通过第二电容C2与第一振荡管Q1的基极相连,并联电感的另一端还通过第一电容C1与PLL芯片的电荷泵输出端相连,PLL芯片的电荷泵输出端通过第一变容二极管D1接地;
振荡管电路还包括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第八电容C8、第五电感L5和第三电阻R3;第三电容C3连接第一振荡管Q1的集电极与基极,构成第一振荡管Q1的cb反馈切入点,第四电容C4连接第一振荡管Q1的发射极与基极,构成第一振荡管Q1的eb反馈切入点;第一振荡管Q1的基极、发射极和集电极分别通过第六电容C6、第五电容C5和第七电容C7接地,第六电容C6容值远小于第五电容C5和第七电容C7;第一振荡管Q1的发射极还依次通过第五电感L5和第三电阻R3接地,第五电感L5和第三电阻R3共同组成第一振荡管Q1发射极的直流负载,其中第五电感L5隔离第一振荡管Q1发射极与第三电阻R3的交流信号,第三电阻R3作为第一振荡管Q1发射极的直流偏置电阻;第一振荡管Q1的集电极通过第八电容C8输出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反馈压控振荡电路,其特征在于,振荡管集电极DC供电电路包括第一电感L1,通过第一电感L1提供DC电压给第一振荡管Q1的集电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反馈压控振荡电路,其特征在于,振荡管基极DC供电电路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和第二电感L2,第一电阻R1与第二电阻R2组成分压电路,所得分压通过第二电感L2给第一振荡管Q1的基极提供电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反馈压控振荡电路,其特征在于,PLL芯片的电荷泵输出端电压通过环路滤波器进行滤波,由寄存器控制电压输出,使得第一变容二极管D1的容值产生变化,进而在频率调谐电路的共同作用下产生振荡频率的变化,构成频率调谐振荡电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反馈压控振荡电路,其特征在于,第一变容二极管D1、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感L3和第四电感L4共同决定振荡电路的振荡频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反馈压控振荡电路,其特征在于,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为高精度容值电感,第三电感L3和第四电感L4为高精度电感,第三电感L3和第四电感L4远距离布置,避免互感。
7.一种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该通信系统采用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双反馈压控振荡电路。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951770.7U CN218998044U (zh) | 2022-11-03 | 2022-11-03 | 一种双反馈压控振荡电路及通信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951770.7U CN218998044U (zh) | 2022-11-03 | 2022-11-03 | 一种双反馈压控振荡电路及通信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998044U true CN218998044U (zh) | 2023-05-09 |
Family
ID=861960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951770.7U Active CN218998044U (zh) | 2022-11-03 | 2022-11-03 | 一种双反馈压控振荡电路及通信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998044U (zh) |
-
2022
- 2022-11-03 CN CN202222951770.7U patent/CN21899804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RU2404505C2 (ru) | Настраиваемый генератор с последовательно и параллельно настроенными резонансными контурами | |
EP1505720B1 (en) | Tunable frequency, low phase noise and low thermal drift oscillator | |
CN104485951A (zh) | 带锁相环(pll)的频率合成源电路及控制方法 | |
CN101212200B (zh) | 振荡器 | |
CN106374838A (zh) | 一种用于fm‑uwb发射机的带自动幅度控制的lc振荡器 | |
CN108365846A (zh) | 一种基于有源电感变压器的电流模锁相环结构 | |
CN218998044U (zh) | 一种双反馈压控振荡电路及通信系统 | |
Chen et al. | A U-band PLL using implicit distributed resonators for sub-THz wireless transceivers in 40 nm CMOS | |
US20070090889A1 (en) | High frequency colpitts oscillation circuit | |
CN101820249B (zh) | 八相位lc压控振荡电路、片上振荡器的设计方法 | |
CN115051650B (zh) | S波段倍频带低相噪的压控振荡器及信号发生装置 | |
CN116455328A (zh) | 一种双调谐压控振荡器及压控振荡器带宽扩展方法 | |
CN116599466A (zh) | 一种基于130nmGeSi工艺的压控振荡器 | |
CN212660148U (zh) | 一种压控振荡器及频率发生器 | |
CN103973228A (zh) | 一种c波段压控振荡器 | |
CN105429632B (zh) | 小型集成化的微波本振信号发生器 | |
CN102739162B (zh) | 超低相位噪声恒温晶体振荡电路 | |
WO2019127537A1 (zh) | 宽频带低相噪频综电路及电子设备 | |
CN217508714U (zh) | 一种倍频带低相噪的压控振荡器及信号发生装置 | |
Rohde et al. | Low cost signal source for multi-band multi-mode wireless systems | |
Lu et al. | A Low Phase-Noise W-Band VCO in 0.13 μm SiGe BiCMOS | |
CN218998045U (zh) | 扩频电路、锁相环及通信设备 | |
CN114301393A (zh) | 低相噪压控振荡电路 | |
CN109995361B (zh) | 宽频带低相噪频综电路及电子设备 | |
Ma et al. | An Active Inductor Based Quadrature Voltage-Controlled Oscillator in $\mathbf {0.13}\mu\mathbf {m} $ CMO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