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98044U - 一种双反馈压控振荡电路及通信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反馈压控振荡电路及通信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98044U
CN218998044U CN202222951770.7U CN202222951770U CN218998044U CN 218998044 U CN218998044 U CN 218998044U CN 202222951770 U CN202222951770 U CN 202222951770U CN 218998044 U CN218998044 U CN 21899804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pacitor
circuit
inductor
oscillating
oscillating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95177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鲁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Gewe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Gewe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Gewe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Gewe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951770.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9804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9804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9804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Inductance-Capacitance Distribution Constants And Capacitance-Resistance Oscilla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反馈压控振荡电路及通信系统,该电路包括DC供电电路、频率调谐电路和振荡管电路;振荡管电路包括第一振荡管Q1、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第八电容C8、第五电感L5和第三电阻R3;第三电容C3连接第一振荡管Q1的集电极与基极,构成第一振荡管Q1的cb反馈切入点,第四电容C4连接第一振荡管Q1的发射极与基极,构成第一振荡管Q1的eb反馈切入点。本实用新型为高频率VCO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电路,独特的双反馈切入点设计,使得振荡器集电极与基极、射极与基极之间,构成了独特的双反馈振荡电路,使其应用于高频振荡电路的设计时,可以轻易获得更高的振荡频率,更优的输出信号质量。

Description

一种双反馈压控振荡电路及通信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振荡电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反馈压控振荡电路及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锁相环式本振是通信系统收发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变频方案中,LNA(Low NoiseAmplifier,低噪声放大器)放大天线接收到的射频信号,与本振进行混频,将有用信号混频为中频。在零中频的系统设计方案中,收发机往往采用集成本振芯片获得本振信号输出。集成本振芯片优势十分明显——高集成度,低功耗,更大的振荡范围,更高的振荡频率;其缺陷在于输出信号相位噪声差,易产生杂散点,而对该VCO(Voltage ControlledOscillator,压控振荡器)指标进行优化,往往只能通过对配置进行简单的修改,可优化空间十分有限。
因此,要在高频率获得良好的本振信号质量,往往采用PLL(Phase Locked Loop,锁相环)+VCO的方式进行分立式锁相环的搭建,如图1所示。然而,在高频率下设计良好振荡信号质量的VCO并非易事。首先是VCO的电路设计,部分VCO受限于其结构,很难突破更高的频率,或在高频率点不能获得良好的稳定性与信号质量。其次,PCB的设计对振荡器性能而言,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PCB布局与走线的不合理,会直接导致VCO的相位噪声大幅的恶化或起振出现问题,高频率VCO对PCB布局要求更是苛刻。最后,VCO需要经过长期的调试、修改、优化,才能达到一个较为理想的效果,高频VCO对元器件的变化更为敏感,调试过程更加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反馈压控振荡电路及通信系统,以获得更高的振荡频率与良好的输出信号质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双反馈压控振荡电路,包括DC供电电路、频率调谐电路和振荡管电路;振荡管电路包括第一振荡管Q1;
其中,DC供电电路包括振荡管集电极DC供电电路和振荡管基极DC供电电路,分别与第一振荡管Q1的集电极和基极相连,为第一振荡管Q1的集电极和基极提供电压;
频率调谐电路包括第一变容二极管D1、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感L3和第四电感L4;第三电感L3和第四电感L4并联,其一端接地,另一端通过第二电容C2与第一振荡管Q1的基极相连,并联电感的另一端还通过第一电容C1与PLL芯片的电荷泵输出端相连,PLL芯片的电荷泵输出端通过第一变容二极管D1接地;
振荡管电路还包括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第八电容C8、第五电感L5和第三电阻R3;第三电容C3连接第一振荡管Q1的集电极与基极,构成第一振荡管Q1的cb反馈切入点,第四电容C4连接第一振荡管Q1的发射极与基极,构成第一振荡管Q1的eb反馈切入点;第一振荡管Q1的基极、发射极和集电极分别通过第六电容C6、第五电容C5和第七电容C7接地,第六电容C6容值远小于第五电容C5和第七电容C7;第一振荡管Q1的发射极还依次通过第五电感L5和第三电阻R3接地,第五电感L5和第三电阻R3共同组成第一振荡管Q1发射极的直流负载,其中第五电感L5隔离第一振荡管Q1发射极与第三电阻R3的交流信号,第三电阻R3作为第一振荡管Q1发射极的直流偏置电阻;第一振荡管Q1的集电极通过第八电容C8输出信号。
进一步的,振荡管集电极DC供电电路包括第一电感L1,通过第一电感L1提供DC电压给第一振荡管Q1的集电极。
进一步的,振荡管基极DC供电电路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和第二电感L2,第一电阻R1与第二电阻R2组成分压电路,所得分压通过第二电感L2给第一振荡管Q1的基极提供电压。
进一步的,PLL芯片的电荷泵输出端电压通过环路滤波器进行滤波,由寄存器控制电压输出,使得第一变容二极管D1的容值产生变化,进而在频率调谐电路的共同作用下产生振荡频率的变化,构成频率调谐振荡电路。
进一步的,第一变容二极管D1、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感L3和第四电感L4共同决定振荡电路的振荡频率。
进一步的,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为高精度容值电感,第三电感L3和第四电感L4为高精度电感,第三电感L3和第四电感L4远距离布置,避免互感。
一种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采用上述的双反馈压控振荡电路。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为高频率VCO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电路,独特的双反馈切入点设计,使得振荡器集电极与基极、射极与基极之间,构成了独特的双反馈振荡电路,使其应用于高频振荡电路的设计时,可以轻易获得更高的振荡频率,更优的输出信号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分立式锁相环框图;
图2为VCO仿真电路图;
图3为振荡电路ADS仿真图;
图4为振荡周期ADS仿真图;
图5为VCO设计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双反馈压控振荡电路,应用于低相噪、高频率的分立式振荡器电路设计,创新的双交流反馈电路设计,使得振荡器可以有效获得稳定的高频率输出信号,即使振荡频率高于2GHz,其输出信号仍能保持拥有良好的相位噪声。使用本实用新型设计的分立式频率合成器或VCO应用于基站、便携式收发机、手持式设备等,可有效提升设备抗干扰能力,降低射频电路信号噪声系数,改善发射信号EVM(Error Vector Magnitude,误差向量幅度)。
图2即为应用本技术的VCO设计仿真电路,以Ciller振荡器模型为基础,进行了独特的电路开发设计,以此获得更高的振荡频率与良好的输出信号质量。该振荡电路包括:DC供电电路、频率调谐电路和振荡管电路;其中,DC供电电路包含振荡管集电极DC供电、振荡管基极DC供电。
振荡管集电极DC供电包括第一电感L1,通过第一电感L1提供DC电压给第一振荡管Q1的集电极,由于电感具备“通直流、阻交流”特性,使得振荡器的交流信号不能通过第一振荡管Q1的集电极传输至电源端。
振荡管基极DC供电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二电感L2。第一电阻R1与第二电阻R2组成分压电路,此分压电路输出端电压Ub与直流电源供电电压Uvcc之间的关系为:
Figure BDA0003924792950000031
分压电路输出端电压Ub通过第二电感L2为振荡管基极提供偏置电压,同时使得振荡器的交流信号不能通过第一振荡管Q1的基极传输至电源端。
频率调谐电路包括第一变容二极管D1,第一电容C1,第三电感L3,第四电感L4,第二电容C2。PLL芯片的Charge Pump(电荷泵)管脚输出的直流电压Ucp通过环路滤波器进行滤波,由寄存器控制Ucp电压输出,使得第一变容二极管D1的容值产生变化,进而在频率调谐电路的共同作用下产生振荡频率的变化,构成振荡器的频率调谐振荡电路。第三电感L3、第四电感L4采用高精度电感并联的方式,获得的感值
Figure BDA0003924792950000041
通过第一变容二极管D1、第一电容C1、Lβ、第二电容C2共同决定振荡电路的振荡频率。
振荡管电路包括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第八电容C8,第五电感L5,第三电阻R3,第一振荡管Q1。C3连接第一振荡管Q1的集电极与基极,构成第一振荡管Q1的cb反馈切入点,第四电容C4连接第一振荡管Q1的发射极与基极,构成第一振荡管Q1的eb反馈切入点。第六电容C6、第五电容C5、第七电容C7分别为第一振荡管Q1基极、发射极、集电极的交流负载。第五电感L5、第三电阻R3共同组成第一振荡管Q1发射极的直流负载,其中第五电感L5隔离第一振荡管Q1发射极与第三电阻R3的交流信号,第三电阻R3作为第一振荡管Q1发射极的直流偏置电阻。第八电容C8为隔直电容。
本电路的创新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双反馈高频振荡电路设计
在通信系统的应用中,要求本振达到更高的输出频率,更好的信号质量时,分立式本振往往会被使用。VCO是锁相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产生更高的振荡频率,需要选用更高过渡频率的振荡管,适用于高频的振荡电路,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采用本技术的双反馈高频振荡电路设计,可以使得振荡器有效输出高频率、低相噪的信号。如图2所示,C4连接振荡管发射极与基极,C3连接振荡管集电极与基极,构成双反馈切入点,由此而使得电路可以使得振荡器获得更高的频率,更良好的相位噪声信号输出。通过对该电路进行ADS仿真(Advanced Design System),获取到的振荡电路仿真结果如图3,振荡电路在经过约0.35us后进入了稳定的振荡状态。
将振荡信号截取一小段分析,查看振荡周期是否持续稳定,如图4所示。通过图4可以看出,振荡电路起振后信号振荡周期持续稳定,每个周期振荡幅度稳定,振荡器在产生信号振荡后,持续输出了稳定的振荡信号。
2、高精度起振电路设计
D1、C1、C2、L3、L4共同决定了振荡频率,然而当振荡频率过高时,给振荡电路中元器件的选择带来一系列的困难:
①电容容值、电感感值变小,精度要求高;
②电感感值过小,线绕电感器件Q值达不到要求,造成振荡信号相位噪声恶化;
③电感器件感值过大或过小,无符合振荡电路要求的器件感值。
如果不能解决上述问题,振荡电路将无法输出预期的振荡信号。
采用本技术设计的振荡电路中,C1、C2选用高精度容值电感,作为振荡电路调谐频率的电容;L3、L4采用高精度电感并联的方式,获得的感值
Figure BDA0003924792950000051
通过合理的PCB布局,有效避免L3、L4近距离器件并联摆放产生互感,调整L3、L4电感感值,使得感值Lβ达到要求值,且器件Q满足振荡电路要求。从Lβ的公式可以看出,当L3、L4感值接近,器件感值出现少量误差时,对并联后的感值L_β影响远比单个器件要小,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电感精度误差对高频振荡器的影响。
3、高频稳定振荡设计
由于设计不合理,在高频振荡电路中,引入寄生参数造成的影响比低频振荡电路更大。除此之外,适应于高频振荡电路的振荡管极性电压偏置、极性负载、交直流隔离的合理设计,才能使得振荡器获得高频率、低相噪的信号输出。
采用本技术设计的振荡电路中,进行了如下稳定性振荡设计:
①所有偏置电压输入、偏置电阻在引入振荡电路时,由于其仅提供直流偏置不参与振荡器的频率振荡,这些电路必须在隔离交流后直接跨接在振荡电路中,所有不参与振荡的器件与PCB走线不应存在于振荡电路中,避免引入非必要的寄生参数对振荡电路造成影响。
②振荡管基极、射极、集电极设计了交流负载,分别为C6、C5、C7,需要注意的是,C6容值必须远小于C5和C7,因为C6靠近与Charge Pump(电荷泵)输入连接的起振电路,若C6容值过大,则会导致起振电路不工作,也会影响振荡管的正常工作。
③振荡管本质为三极管,遵循“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的原则,设计振荡管的极性电压偏置。一般的,集电极电压Uc通常为振荡管额定电压,基极电压Ub由R1、R2决定,发射极电压Ue由R1、R2、R3共同决定。根据振荡管频率特性,当振荡电路工作在低频时,Ub、Ue均小于
Figure BDA0003924792950000052
当振荡电路工作在高频时,Ub、Ue均大于
Figure BDA0003924792950000053
通过设定R1、R2、R3阻值,使得振荡管满足当前的振荡电路工作频率。
应用本技术设计的分立式频率合成器或VCO,可以获得输出超2GHz的振荡频率、更宽的频率调谐范围,以及该工作频率下良好的相位噪声。振荡电路工作于2GHz时,振荡频率可调谐范围超150MHz,起振频率误差小于20MHz,且由于高精度的双电感并联设计,使得设计电路具备良好的一致性。
图5即为本技术应用的2GHz VCO电路,在锁相环式高频本振中的应用。Vcc通过L1隔离交流后,为振荡管集电极提供稳定的直流电压;基极偏置电压并非满幅的振荡管供电电压,因此其偏置电压为Vcc通过R1、R2分压后隔离交流供给;通过调整R3阻值,进而调整振荡管发射极偏置电压。
PLL(Phase Locked Loop)芯片的电荷泵CP(Charge Pump)端口输出变化的电压信号,通过环路滤波器抑制环路中的噪声与杂散,接入VCO振荡电路,使得变容二极管D1的容值产生变化,进一步的使得振荡电路的输出频率发生变化。
振荡频率f由D1、C1、C2、L3、L4决定,其中变容二极管D1在PLL(Phase LockedLoop)芯片的电荷泵CP(Charge Pump)管脚电压Ucp=2.5V时的容值为CD1。振荡频率
Figure BDA0003924792950000062
的公式如下:
Figure BDA0003924792950000061
其中,L3与L4为并联,感值接近,通过合理的PCB布局避免互感,从而减小振荡电路在高频下器件精度不足带来的影响。VCC为振荡电路提供直流电压,其幅值参照振荡管的供电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同一种振荡管而言,其所在振荡电路的输出频率不同,基极的电压偏置也是不同的,因此,在设计不同振荡频率的VCO电路时,需要通过调整R1,R2电阻对振荡管电压偏置进行调整,使得振荡管稳定工作于该振荡电路。
在D1、C1、C2、L3、L4确定后,振荡器的工作频率基本确定,振荡管过渡频率ft仅决定其可被设计的振荡频率,并不影响振荡电路实际的振荡频率。C3与C4容值设计可使得振荡电路可以达到更高频率,更好的信号质量;C6、C5、C7分别为振荡管基极、发射极、集电极的交流负载,使得振荡管在该振荡电路中持续稳定的输出振荡信号。
应用于本技术的振荡电路进行上述实施后,使得振荡电路输出端VCO out所产生的信号达到更高的振荡频率,更好的输出信号质量,可被广泛应用于通信系统。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双反馈压控振荡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DC供电电路、频率调谐电路和振荡管电路;振荡管电路包括第一振荡管Q1;
其中,DC供电电路包括振荡管集电极DC供电电路和振荡管基极DC供电电路,分别与第一振荡管Q1的集电极和基极相连,为第一振荡管Q1的集电极和基极提供电压;
频率调谐电路包括第一变容二极管D1、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感L3和第四电感L4;第三电感L3和第四电感L4并联,其一端接地,另一端通过第二电容C2与第一振荡管Q1的基极相连,并联电感的另一端还通过第一电容C1与PLL芯片的电荷泵输出端相连,PLL芯片的电荷泵输出端通过第一变容二极管D1接地;
振荡管电路还包括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第八电容C8、第五电感L5和第三电阻R3;第三电容C3连接第一振荡管Q1的集电极与基极,构成第一振荡管Q1的cb反馈切入点,第四电容C4连接第一振荡管Q1的发射极与基极,构成第一振荡管Q1的eb反馈切入点;第一振荡管Q1的基极、发射极和集电极分别通过第六电容C6、第五电容C5和第七电容C7接地,第六电容C6容值远小于第五电容C5和第七电容C7;第一振荡管Q1的发射极还依次通过第五电感L5和第三电阻R3接地,第五电感L5和第三电阻R3共同组成第一振荡管Q1发射极的直流负载,其中第五电感L5隔离第一振荡管Q1发射极与第三电阻R3的交流信号,第三电阻R3作为第一振荡管Q1发射极的直流偏置电阻;第一振荡管Q1的集电极通过第八电容C8输出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反馈压控振荡电路,其特征在于,振荡管集电极DC供电电路包括第一电感L1,通过第一电感L1提供DC电压给第一振荡管Q1的集电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反馈压控振荡电路,其特征在于,振荡管基极DC供电电路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和第二电感L2,第一电阻R1与第二电阻R2组成分压电路,所得分压通过第二电感L2给第一振荡管Q1的基极提供电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反馈压控振荡电路,其特征在于,PLL芯片的电荷泵输出端电压通过环路滤波器进行滤波,由寄存器控制电压输出,使得第一变容二极管D1的容值产生变化,进而在频率调谐电路的共同作用下产生振荡频率的变化,构成频率调谐振荡电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反馈压控振荡电路,其特征在于,第一变容二极管D1、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感L3和第四电感L4共同决定振荡电路的振荡频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反馈压控振荡电路,其特征在于,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为高精度容值电感,第三电感L3和第四电感L4为高精度电感,第三电感L3和第四电感L4远距离布置,避免互感。
7.一种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该通信系统采用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双反馈压控振荡电路。
CN202222951770.7U 2022-11-03 2022-11-03 一种双反馈压控振荡电路及通信系统 Active CN21899804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51770.7U CN218998044U (zh) 2022-11-03 2022-11-03 一种双反馈压控振荡电路及通信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51770.7U CN218998044U (zh) 2022-11-03 2022-11-03 一种双反馈压控振荡电路及通信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98044U true CN218998044U (zh) 2023-05-09

Family

ID=861960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951770.7U Active CN218998044U (zh) 2022-11-03 2022-11-03 一种双反馈压控振荡电路及通信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9804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404505C2 (ru) Настраиваемый генератор с последовательно и параллельно настроенными резонансными контурами
EP1505720B1 (en) Tunable frequency, low phase noise and low thermal drift oscillator
CN104485951A (zh) 带锁相环(pll)的频率合成源电路及控制方法
CN101212200B (zh) 振荡器
CN106374838A (zh) 一种用于fm‑uwb发射机的带自动幅度控制的lc振荡器
CN108365846A (zh) 一种基于有源电感变压器的电流模锁相环结构
CN218998044U (zh) 一种双反馈压控振荡电路及通信系统
Chen et al. A U-band PLL using implicit distributed resonators for sub-THz wireless transceivers in 40 nm CMOS
US20070090889A1 (en) High frequency colpitts oscillation circuit
CN101820249B (zh) 八相位lc压控振荡电路、片上振荡器的设计方法
CN115051650B (zh) S波段倍频带低相噪的压控振荡器及信号发生装置
CN116455328A (zh) 一种双调谐压控振荡器及压控振荡器带宽扩展方法
CN116599466A (zh) 一种基于130nmGeSi工艺的压控振荡器
CN212660148U (zh) 一种压控振荡器及频率发生器
CN103973228A (zh) 一种c波段压控振荡器
CN105429632B (zh) 小型集成化的微波本振信号发生器
CN102739162B (zh) 超低相位噪声恒温晶体振荡电路
WO2019127537A1 (zh) 宽频带低相噪频综电路及电子设备
CN217508714U (zh) 一种倍频带低相噪的压控振荡器及信号发生装置
Rohde et al. Low cost signal source for multi-band multi-mode wireless systems
Lu et al. A Low Phase-Noise W-Band VCO in 0.13 μm SiGe BiCMOS
CN218998045U (zh) 扩频电路、锁相环及通信设备
CN114301393A (zh) 低相噪压控振荡电路
CN109995361B (zh) 宽频带低相噪频综电路及电子设备
Ma et al. An Active Inductor Based Quadrature Voltage-Controlled Oscillator in $\mathbf {0.13}\mu\mathbf {m} $ CMO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