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92371U - 控制阀 - Google Patents

控制阀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92371U
CN218992371U CN202223215134.4U CN202223215134U CN218992371U CN 218992371 U CN218992371 U CN 218992371U CN 202223215134 U CN202223215134 U CN 202223215134U CN 218992371 U CN218992371 U CN 2189923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control valve
hole
valve
rotary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21513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天华
余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215134.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9237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923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9237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chanically-Actuated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控制阀,包括外壳,外壳具有容纳腔,外壳设有进口、出口以及导向部,进口、出口与容纳腔连通,出口和导向部分别设置于外壳沿第一方向的两端;阀芯,阀芯固定设置于容纳腔内,阀芯上形成有通孔,通孔的至少部分孔壁设有内螺纹;阀针,阀针活动设置于容纳腔内;旋转杆,旋转杆设有与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旋转杆转动配合在通孔内,旋转杆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旋转杆的第一端与阀针连接,当旋转杆相对于阀芯转动时带动阀针打开或关闭出口,旋转杆的第二端与导向部沿旋转杆的轴向导向配合。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控制阀,装配难度低,操作简单,提高了控制阀的装配效率。

Description

控制阀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流体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控制阀。
背景技术
控制阀主要应用于制冷系统中,可以用于调节制冷剂的流量。控制阀作为一种新型的控制元件,已成为制冷系统智能化的重要环节,也是制冷系统优化得以真正实现的重要手段和保证,被广泛应用在不同领域中。相关技术中的控制阀,存在结构复杂、组装难度大以及生产成本高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控制阀,装配难度低,操作简单,提高了控制阀的装配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控制阀,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具有容纳腔,所述外壳设有进口、出口以及导向部,所述进口、出口与所述容纳腔连通,所述出口和所述导向部分别设置于所述外壳沿第一方向的两端;阀芯,所述阀芯固定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阀芯上形成有通孔,所述通孔的至少部分孔壁设有内螺纹;阀针,所述阀针活动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旋转杆,所述旋转杆设有与所述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所述旋转杆转动配合在所述通孔内,所述旋转杆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旋转杆的第一端与所述阀针连接,当所述旋转杆相对于所述阀芯转动时带动所述阀针打开或关闭所述出口,所述旋转杆的第二端与所述导向部沿所述旋转杆的轴向导向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控制阀,通过在外壳上设置导向部,有利于旋转杆与外壳和阀芯的配合,提高了旋转杆与阀芯和外壳的装配效率和装配精度,从而提高了控制阀的装配效率和装配精度。此外,在阀芯和导向部的共同作用下,提高了旋转杆沿旋转杆的轴向上下移动的准确性,从而提高了控制阀长期使用的稳定性,延长了控制阀的使用寿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向部具有朝向所述阀芯开设的导向孔,所述旋转杆的第二端与所述导向孔导向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向部由所述外壳沿所述第一方向朝向远离所述外壳中心的方向凸出形成,所述导向孔为盲孔,所述盲孔与所述旋转杆的所述第二端沿所述旋转杆的轴向导向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向部与所述外壳固定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外壳设有朝向阀芯开设的盲孔,所述盲孔由所述外壳沿所述第一方向并朝向远离所述阀芯的方向凸出形成,所述导向部的至少部分固定连接在所述盲孔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向部的至少部分与所述盲孔过盈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盲孔包括第一配合段和第二配合段,所述第二配合段与所述第一配合段的邻近所述旋转杆的一侧相连,所述第一配合段与所述导向部过盈配合,所述第二配合段的横截面积沿朝向所述旋转杆的方向逐渐增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向孔上具有第一导向部,所述第一导向部的横截面积沿朝向所述旋转杆的方向逐渐增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向件的远离所述旋转杆的一端形成有凹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向件为塑胶件,所述旋转杆为金属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旋转杆的所述第二端的外周面与所述导向孔的内周壁之间具有间隙。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旋转杆的所述第二端具有第二导向部,所述第二导向部的横截面积沿远离所述阀针的方向逐渐减小。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控制阀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圈示的A部的放大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控制阀的外壳的部分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控制阀的导向部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控制阀的阀芯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控制阀的阀咀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控制阀的旋转杆和阀针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控制阀的驱动件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控制阀;
1、外壳;11、盲孔;111、第一配合段;112、第二配合段;
12、容纳腔;13、出口;14、进口;15、壳本体;16、阀咀;
3、阀芯;31、通孔;311、内螺纹;
40、导向部;41、导向孔;
411、第一导向部;42、凹槽;
51、旋转杆;511、第二导向部;512、外螺纹;
52、驱动件;6、阀针;7、驱动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参考图1-图8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控制阀100。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控制阀100,包括外壳1、阀芯3、旋转杆51和阀针6。
具体而言,外壳1具有容纳腔12,外壳1设有进口14、出口13以及导向部40,进口14、出口13均与容纳腔12连通,出口13和导向部40分别设置于外壳1沿第一方向(例如,图1中箭头B所指的方向)的两端。例如,在图1的示例中,出口13设置在外壳1的下端,导向部40设在外壳1的上端。当控制阀100工作时,制冷剂可以经进口14流入至容纳腔12内,然后经出口13流出至控制阀100的外部,控制阀100用于控制出口13处制冷剂的流量大小。
参照图1和图5,阀芯3固定设置于容纳腔12内,阀芯3上形成有通孔31,通孔31的至少部分孔壁设有内螺纹311,阀针6活动设置于容纳腔12内,旋转杆51设有与内螺纹311配合的外螺纹512,旋转杆51转动配合在通孔31内,旋转杆51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旋转杆51的第一端与阀针6连接。例如,在图1的示例中,旋转杆51和阀芯3均沿上下方向(即第一方向)延伸,旋转杆51的第一端指的是旋转杆51的下端,旋转杆51的第二端指的是旋转杆51的上端,旋转杆51通过外螺纹512配合在阀芯3上的通孔31内。如此设置,在阀芯3的作用下,旋转杆51相对于阀芯3转动的同时,也可以沿通孔31的延伸方向移动(即上下移动),同时旋转杆51带动阀针6在容纳腔12内移动。此外,阀芯3对旋转杆51具有导向作用,有利于旋转杆51沿旋转杆51的轴向上下移动,提高了旋转杆51沿旋转杆51的轴向上下移动的准确性,从而有利于控制阀100的正常使用。
当旋转杆51相对于阀芯3转动时带动阀针6打开或关闭出口13。控制阀100的工作过程大致如下:旋转杆51相对于阀芯3转动的同时,旋转杆51可以沿通孔31向下移动,并且旋转杆51带动阀针6向下移动,当阀针6的下端封堵出口13时,制冷剂可以经进口14流入外壳1内,并且储存在容纳腔12内,此时容纳腔12内的制冷剂不会通过出口13流出。当旋转杆51相对于阀芯3反向转动,旋转杆51和阀针6可以同时沿通孔31的延伸方向向上移动,待阀针6与出口13分离(即阀针6打开出口13),储存在容纳腔12内的制冷剂可以经出口13流出。如此设置,通过旋转杆51带动阀针6在通孔31内移动,阀针6可以打开或关闭出口13,并且可以根据阀针6的不同位置调节出口13处制冷剂的流量大小。
结合图1和图2,旋转杆51的第二端与导向部40沿旋转杆51的轴向导向配合。如此设置,导向部40对旋转杆51的第二端具有导向作用,从而导向部40对旋转杆51具有导向作用,在旋转杆51沿旋转杆51的轴向上下移动的过程中,可以提高旋转杆51移动的准确性,并且也提高了外壳1与旋转杆51的装配精度。需要说明的是,导向部40限制旋转杆51的沿旋转杆51的径向方向的自由度,当旋转杆51与导向部40导向配合安装到位后,旋转杆51可以相对于导向部40沿旋转杆51的轴向上下移动,导向配合限定的是旋转杆51与导向部40精准定位的配合关系。此外,在阀芯3和导向部40的共同作用下,进一步地提高了旋转杆51沿旋转杆51的轴向上下移动的准确性,从而提高了控制阀100长期使用的稳定性。而且,也有利于旋转杆51与外壳1和阀芯3的装配,从而提高了控制阀100的装配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控制阀100,通过在外壳1上设置导向部40,有利于旋转杆51与外壳1和阀芯3的配合,提高了旋转杆51与阀芯3和外壳1的装配效率和装配精度,从而提高了控制阀100的装配效率和装配精度。此外,在阀芯3和导向部40的共同作用下,提高了旋转杆51沿旋转杆51的轴向上下移动的准确性,从而提高了控制阀100长期使用的稳定性,延长了控制阀100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导向部具有朝向阀芯3开设的导向孔,旋转杆51的第二端与导向孔导向配合。由此,旋转杆51的第二端可以通过导向孔与外壳1相连,控制阀100的部件数量较少,结构较为简单,有利于控制阀100的生产加工。此外,导向孔对旋转杆51的第二端具有导向作用,提高了旋转杆51沿旋转杆51的轴向上下移动的准确性。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导向部和导向孔为泛指的概念,导向部可以为单独的部件,也可以形成在外壳1上,同样的导向孔的设置随导向部的设置情况对应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导向部由外壳1沿第一方向朝向远离外壳1中心的方向凸出形成,导向部为盲孔11,盲孔11与旋转杆51的第二端沿旋转杆51的轴向导向配合(图未示出)。如此设置,导向部与外壳1一体成型,有利于外壳1和盲孔11的生产加工,从而降低了控制阀100的生产难度,提高了控制阀100的生产效率。此外,外壳1可以通过盲孔11与旋转杆51相连,减少了额外的固定件的使用,从而减少了控制阀100的部件数量,进而可以降低控制阀100的生产成本。而且,也简化了控制阀100的结构,更加有利于控制阀100的生产加工。另外,也有利于旋转杆51与外壳1的装配,装配操作简单,从而降低了控制阀100的装配难度,提高了控制阀100的装配效率。需要说明的是,盲孔11的横截面形状可以根据使用需求具体设置,以更好地满足实际应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导向部40与外壳1固定连接。例如,导向部40上形成有与旋转杆51的第二端导向配合的导向孔41,导向孔41的下端敞开,旋转杆51的第二端配合在导向孔41中。如此设置,有利于外壳1与旋转杆51的连接,也有利于旋转杆51与外壳1的装配,装配操作简单,从而降低了控制阀100的装配难度,提高了控制阀100的装配效率。此外,导向部40结构简单,有利于导向部40的生产加工,从而使得控制阀100的结构也较为简单,有利于控制阀100的生产加工。而且,通过将旋转杆51的第二端配合在导向孔41内,也可以提高外壳1与旋转杆51的装配准确度。
进一步地,参照图1-图3,外壳1设有朝向阀芯3开设的盲孔11,盲孔11由外壳1沿第一方向并朝向远离阀芯3的方向凸出形成,导向部40的至少部分固定连接在盲孔11内。例如,在图1-图3的示例中,盲孔11的下端敞开,导向部40的上部固定连接在盲孔11中,旋转杆51的第二端伸入导向孔41与导向部40导向配合。如此设置,外壳1可以通过盲孔11和导向部40与旋转杆51相连,与外壳1直接与旋转杆51相连相比,可以减少旋转杆51与外壳1的直接接触,从而可以减少旋转杆51移动过程中与外壳1碰撞产生的噪音,进而挺高了控制阀100的使用性能。而且,也有利于旋转杆51与外壳1的配合,装配操作简单,从而降低了控制阀100的装配难度,提高了控制阀100的装配效率,也提高了控制阀100的装配精度。此外,导向部40和盲孔11结构均较为简单,有利于导向部40和盲孔11的生产加工,从而简化了控制阀100的结构,有利于控制阀100的生产加工。
可选地,导向部40的至少部分与盲孔11过盈配合。如此设置,盲孔11和导向部40的装配操作更加简单,并且连接紧固,有利于导向部40的长期使用。此外,也可以减少其它紧固件的使用,从而进一步地减少了控制阀100的部件的数量,进一步降低了控制阀100的生成成本。
进一步地,参照图1和图3,盲孔11包括第一配合段111和第二配合段112,第二配合段112与第一配合段111的邻近旋转杆51的一侧相连,第一配合段111与导向部40过盈配合,第二配合段112的横截面积沿朝向旋转杆的方向逐渐增大。例如,在图1和图3的示例中,第二配合段112与第一配合段111的下侧相连,第二配合段112的横截面积从上到下逐渐增大。如此设置,减少了第二配合段112与导向部40的接触,有利于导向部40从第二配合段112处伸入盲孔11内,从而更加有利于盲孔11与导向部40的装配,进而更加有利于控制阀100的装配。
可选地,参照图1,盲孔11的中心轴线和旋转杆51的中心轴线重合。由此,更加有利于盲孔11与导向部40的装配,同时控制阀100内的各个部件的布局较为合理,有利于控制阀100的装配,也使控制阀100的外观制作地较为精巧,提高了控制阀100的美观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导向孔41上具有第一导向部411,第一导向部411的横截面积沿朝向阀芯3的方向逐渐增大。参照图1和图2,第一导向部411可以位于导向孔41的下侧,第一导向部411的横截面积从上到下逐渐增大。由此,增大了导向孔41的下侧的横截面积,有利于旋转杆51的上端(即旋转杆51的第二端)从导向孔41的下侧伸入至导向孔41内,从而有利于旋转杆51与导向部40的装配,提高了装配效率和装配准确度。
可选地,导向部40的远离旋转杆51的一端形成有凹槽42。例如,在图1和图3的示例中,导向部40的上端形成有凹槽42,凹槽42的远离旋转杆51的一侧敞开。如此设置,当导向部40与盲孔11配合时,导向部40的上部的外周面与盲孔11的内周壁止抵,并且导向部40的上表面的一部分与盲孔11的上表面止抵。通过设置凹槽42,减少了导向部40的上表面与盲孔11上与凹槽42的对应位置处的接触,凹槽42可以对盲孔11的邻近凹槽42处的内壁形成避让,若盲孔11的上述内壁不平整或者有杂物掉落至凹槽42内时,导向部40依旧可以顺利地与盲孔11配合,更加有利于导向部40的正常使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导向部40为塑胶件,旋转杆51为金属件。例如,外壳1可以为金属件。如此设置,当旋转杆51在导向孔41内沿旋转杆51的轴向上下移动时,可以减少旋转杆51的第二端与导向部40和外壳1的碰撞,旋转杆51移动过程中产生的噪音较小,从而可以降低控制阀100工作时的噪音,进而提升了控制阀100的使用性能。此外,通过设置旋转杆51为金属件,金属件较为耐用,有利于旋转杆51的长期使用,从而有利于控制阀100的长久使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结合图1和图3,旋转杆51的第二端的外周面与导向孔的内周壁之间具有间隙。如此设置,在保证导向孔对旋转杆51的上端的导向作用的同时,可以减少旋转杆51的外周面与导向孔的内周壁之间的接触,从而减小了导向孔对旋转杆51上下移动的阻力,使得旋转杆51的上下移动更加顺畅,进而有利于阀针6在容纳腔12内的移动,有利于控制阀100的长期使用。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间隙的尺寸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具体设置,以更好地满足实际应用。
可选地,导向孔41的横截面形状和旋转杆51的第二端的横截面形状大致相同,以有利于旋转杆51的第二端与导向孔41的配合。例如,在图4和图7的示例中,导向孔41的横截面和旋转杆51的第二端的横截面均为圆形,从而有利于旋转杆51和导向孔41的生产加工,也有利于旋转杆51的第二端在导向孔41内的移动。当然,导向孔41和旋转杆51的第二端的横截面还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设置为其他形状,以更好地满足实际应用。
可选地,旋转杆51的第二端具有第二导向部511,第二导向部511的横截面积沿远离阀针6的方向逐渐减小。结合图1和图2,第二导向部511邻近旋转杆51的上表面,并且第二导向部511的横截面积从下到上逐渐减小。由此,减少了第二导向部511与导向孔41的内周壁的接触,更加有利于旋转杆51的上端伸入至导向孔41内,进一步地提高了旋转杆51与导向部40的配效率和装配准确度。
可选地,结合图1和图8,控制阀100进一步包括驱动件52,驱动件52设在外壳内,旋转杆51的第二端可以穿设驱动件52,并且与驱动件52固定连接,驱动件52用于带动旋转杆51相对于阀芯3转动。例如,在图1的示例中,驱动件52套设在阀芯3的外周,驱动件52的顶部与旋转杆51固定连接,驱动件52可以为磁转子。当控制阀100工作时,将控制阀100置于驱动电机7产生的预设的磁场中,在磁场的作用下,磁转子可以转动,同时带动旋转杆51相对于阀芯3转动,旋转杆51同时在通孔31内可以沿旋转杆51的轴向上下移动。如此设置,可以通过调节上述预设的磁场以控制磁转子的转动方向,从而旋转杆51和阀针6的移动方向。此外,提高了控制阀100的自动化性能,有利于控制阀100的推广和使用。
进一步可选地,参照图1、图3和图6,外壳1包括壳本体15和阀咀16,壳本体15和阀咀共同限定出容纳腔12,盲孔11可以形成在壳本体15上,出口13和进口14形成在阀咀上。如此设置,通过壳本体15和阀咀16的分体设置,有利于壳本体15和阀咀16的生产加工,并且可以提高壳本体15和阀咀16的加工精度。此外,壳本体15和阀咀16可以对容纳腔12内的阀芯3、阀针6和旋转杆51等部件起到防护作用,以有利于阀芯3、阀针6和旋转杆51等部件的长期使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参照图1,阀咀16与壳本体15可以焊接。由此,阀咀16与壳本体154的连接均较为紧固,有利于控制阀100的长期稳定地使用,进一步延长了控制阀100的使用寿命。但不限于此。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控制阀100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顶”、“底”、“内”、“外”、“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2)

1.一种控制阀,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具有容纳腔,所述外壳设有进口、出口以及导向部,所述进口、出口与所述容纳腔连通,所述出口和所述导向部分别设置于所述外壳沿第一方向的两端;
阀芯,所述阀芯固定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阀芯上形成有通孔,所述通孔的至少部分孔壁设有内螺纹;
阀针,所述阀针活动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
旋转杆,所述旋转杆设有与所述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所述旋转杆转动配合在所述通孔内,所述旋转杆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旋转杆的第一端与所述阀针连接,当所述旋转杆相对于所述阀芯转动时带动所述阀针打开或关闭所述出口,所述旋转杆的第二端与所述导向部沿所述旋转杆的轴向导向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部具有朝向所述阀芯开设的导向孔,所述旋转杆的第二端与所述导向孔导向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部由所述外壳沿所述第一方向朝向远离所述外壳中心的方向凸出形成,所述导向部为盲孔,所述盲孔与所述旋转杆的所述第二端沿所述旋转杆的轴向导向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部与所述外壳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设有朝向阀芯开设的盲孔,所述盲孔由所述外壳沿所述第一方向并朝向远离所述阀芯的方向凸出形成,所述导向部的至少部分固定连接在所述盲孔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部的至少部分与所述盲孔过盈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盲孔包括第一配合段和第二配合段,所述第二配合段与所述第一配合段的邻近所述旋转杆的一侧相连,所述第一配合段与所述导向部过盈配合,所述第二配合段的横截面积沿远离所述第一配合段的方向逐渐增大。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孔上具有第一导向部,所述第一导向部的横截面积沿朝向所述阀芯的方向逐渐增大。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部的远离所述旋转杆的一端形成有凹槽。
10.根据权利要求4-9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部为塑胶件,所述旋转杆为金属件。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杆的所述第二端的外周面与所述导向孔的内周壁之间具有间隙。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杆的所述第二端具有第二导向部,所述第二导向部的横截面积沿远离所述阀针的方向逐渐减小。
CN202223215134.4U 2022-11-30 2022-11-30 控制阀 Active CN21899237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15134.4U CN218992371U (zh) 2022-11-30 2022-11-30 控制阀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15134.4U CN218992371U (zh) 2022-11-30 2022-11-30 控制阀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92371U true CN218992371U (zh) 2023-05-09

Family

ID=862170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215134.4U Active CN218992371U (zh) 2022-11-30 2022-11-30 控制阀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9237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556883B2 (en) Inlet guide vane device
JP3997077B2 (ja) 電動弁
CN113418014B (zh) 电动阀
CN101042197B (zh) 电动阀
CN218992371U (zh) 控制阀
CN109708343B (zh) 电子膨胀阀
CN111765251B (zh) 电子膨胀阀
CN110094513B (zh) 一种电动阀
JP2006200663A (ja) 電動式コントロールバルブ
JP2003056736A (ja) 電動弁
CN217559026U (zh) 一种高稳定性电子膨胀阀
CN211525610U (zh) 四通阀
CN218992370U (zh) 控制阀
CN210123016U (zh) 电子膨胀阀
CN215983361U (zh) 电子膨胀阀及其制冷系统
CN214171340U (zh) 阀针组件、电子膨胀阀和制冷设备
CN210661414U (zh) 一种新型电子膨胀阀
CN114352750A (zh) 阀针组件、电子膨胀阀和制冷设备
CN218718830U (zh) 膨胀阀
CN110296222B (zh) 电子膨胀阀
CN219178037U (zh) 膨胀阀
CN114508597A (zh) 电动阀
CN209839168U (zh) 压力内外平衡的电子膨胀阀用阀针
CN202441956U (zh) 一种电子膨胀阀丝杆结构
CN220320436U (zh) 一种电动阀、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