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85495U - 一种二次注塑包胶模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二次注塑包胶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85495U
CN218985495U CN202222095920.9U CN202222095920U CN218985495U CN 218985495 U CN218985495 U CN 218985495U CN 202222095920 U CN202222095920 U CN 202222095920U CN 218985495 U CN218985495 U CN 21898549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stening
hard rubber
lower die
core
rubber work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095920.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文亮
林振源
周安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Meitai Plast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Meitai Plast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Meitai Plast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Meitai Plast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095920.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8549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854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8549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二次注塑包胶模具,包括具有注胶通道的上模组件以及设于上模组件下方并与上模组件相互配合的下模组件,上模组件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第一上模板、第二上模板和第三上模板,第三上模板内设有上模仁,上模仁内设有与注胶通道相通且具有上外包胶部的上硬胶工件容置腔,当合模后,硬胶工件与上硬胶工件容置腔之间具有间隙,下模组件设有可往返移动的第一紧固机构和第二紧固机构,当合模后,第一紧固机构紧固硬胶工件横向的一端,第二紧固机构紧固另一端,下模仁还设有可沿下模板往返移动的第三紧固机构,且合模后能够纵向紧固硬胶工件一侧,多点位固定硬胶工件,分离上模组件时,具有间隙可避免摩擦而刮花产品表面。

Description

一种二次注塑包胶模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注塑零件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二次注塑包胶模具。
背景技术
注塑成型模具是一种用于塑料件或橡胶件等注塑成型的模具。注塑加工时,注塑机将熔融的原料注入注塑成型模具中,原料被注入注塑成型模具的内腔并冷却定型后,即可形成所需要的零件。
现目前在进行包胶产品的二次注塑过程中,因需要固定第一次注塑的硬胶零件,通常上模和下模合模后所形成的型腔,会紧紧贴合住硬胶零件。然而这样的加工状态,在完成二次包胶后,产品进行脱模时,当上模离开时,由于贴合比较紧密,上模容易摩擦到所加工的产品,进而可能出现因摩擦而刮花产品的外表面。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脱模时,分离上模时,容易刮花产品表面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二次注塑包胶模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二次注塑包胶模具,包括具有注胶通道的上模组件以及设于所述上模组件下方并与所述上模组件相互配合的下模组件;
所述上模组件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第一上模板、第二上模板和第三上模板,所述第三上模板内设有上模仁,所述上模仁内设有与所述注胶通道相通且具有上外包胶部的上硬胶工件容置腔,当合模后,硬胶工件与上硬胶工件容置腔之间具有间隙,所述上模仁还设置有可穿设于硬胶工件内并用于与下模仁相配合定位硬胶工件的定位机构;
所述下模组件包括下模座、设于所述下模座内的脱料板组以及与所述下模座连接并设于所述下模座上方的下模板,所述下模板内设有下模仁,所述下模仁内设有与所述上硬胶工件容置腔相配合的下硬胶工件容置腔,且所述下硬胶工件容置腔内具有下外包胶部,当合模后所述上外包胶部和所述下外包胶部拼合成包胶型腔;在所述下硬胶工件容置腔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与所述下模板连接且可沿所述下模板往返移动的第一紧固机构和第二紧固机构,当合模后,所述第一紧固机构部分穿设于硬胶工件内以用于紧固硬胶工件横向的一端,当所述上模仁与所述下模仁分离时带动所述第一紧固机构与硬胶工件分离;所述第二紧固机构包括一驱动机构以及与所述驱动机构连接的第二固定芯,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第二固定芯向靠近硬胶工件的方向移动并直至在合模后所述第二固定芯穿设于硬胶工件内,使得能够紧固硬胶工件横向的另一端;所述下模仁还设有可沿所述下模板往返移动的第三紧固机构,当合模后,所述第三紧固机构的紧固端抵接于硬胶工件纵向一侧,且当所述上模仁与所述下模仁分离时带动所述第三紧固机构与硬胶工件分离。
进一步地,沿所述上硬胶工件容置腔的长度方向对应设有形状与硬胶工件相仿的上仿形容置槽,沿所述下硬胶工件容置腔的长度方向设有形状与硬胶工件相仿的下仿形容置槽,两个仿形容置槽拼合成一个固定通道,所述固定通道的一端具有与硬胶工件相抵且连接于所述上硬胶工件容置腔内的抵接块。
进一步地,所述上仿形容置槽和所述下仿形容置槽均具有一定位部,所述定位部自所述上仿形容置槽或者所述下仿形容置槽一侧侧边向远离所述上仿形容置槽或者所述下仿形容置槽方向延伸而成,每个所述定位部均开设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机构邻近所述定位槽分布,所述定位机构包括固设于所述上模仁上的第一凸台、设于所述第一凸台一侧的侧腔、设于所述下模仁上的第二凸台以及设于所述第二凸台一侧的侧孔,所述第一凸台和侧腔被分布于所述上模仁上的定位槽包围在内,所述第二凸台和所述侧孔被分布于所述下模仁上的定位槽包围在内,且当合模后,所述第一凸台穿设于硬胶工件内后容置在所述侧孔内,所述第二凸台穿设于硬胶工件内后容置于所述侧腔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紧固机构包括设于所述下模板上并沿所述下模板横向分布的第一紧固通道、可拆卸安装在所述第一紧固通道内的两个相对布置的第一侧块、竖向贯穿所述下模板并分布于两个所述第一侧块之间的第一紧固孔、两侧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侧块滑动连接并设于所述第一紧固孔上方的第一滑块、与所述第一滑块朝向所述下硬胶工件容置腔的一端端面连接的第一固定芯以及固设于所述第三上模板的第一斜抵杆;所述第一紧固通道与所述下硬胶工件容置腔的一端相对,分布于所述第一紧固通道底面的所述第一紧固孔为长条孔,所述第一滑块上开设有用于供所述第一斜抵杆穿设在内的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的孔腔呈倾斜状,当合模后,所述第一斜抵杆穿越所述第一连接孔和第一紧固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紧固通道远离所述下硬胶工件容置腔的一侧设有第一限位凸起,所述第一限位凸起靠近所述第一紧固通道的通道口设置,所述第一滑块对应位置处设有第一限位槽,当所述第一滑块朝向远离所述下硬胶工件容置腔的方向移动,直至所述第一限位凸起置于所述第一限位槽内,以用于限制所述第一滑块从第一紧固通道内滑脱。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紧固机构还包括设于所述下模板上并沿所述下模板横向分布的第二紧固通道、滑动安装在所述第二紧固通道内的第二滑块以及与所述第二紧固通道的外端邻接且设于所述下模板外侧壁的紧固座,所述第二紧固通道与所述下硬胶工件容置腔的另一端相对,所述第二紧固通道内设有两个相对间隔布置的第二侧块,且两个所述第二侧块均延伸至紧固座内,所述驱动机构为油缸并与所述紧固座连接,所述第二滑块与所述油缸的活塞杆连接,所述第二滑块设于两个所述第二侧块之间且所述第二滑块的两侧对应与所述第二侧块滑动连接,当所述油缸驱动所述第二滑块朝靠近所述下硬胶工件容置腔的方向移动,连接在朝向所述下模仁一端端面的第二固定芯穿设于硬胶工件内腔中并与所述第一固定芯相抵。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紧固机构包括设于所述下模板上并沿所述下模板纵向分布的第三紧固通道、可拆卸安装在所述第三紧固通道内的两个相对布置的第三侧块、竖向贯穿所述下模板并分布于两个所述第三侧块之间的第二紧固孔、两侧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三侧块滑动连接并设于所述第二紧固孔上方的第三滑块、与所述第三滑块朝向所述下硬胶工件容置腔的一端端面连接的第三固定芯以及固设于所述第三上模板的第二斜抵杆,纵向分布的第三紧固通道一端与所述下模仁相抵,且在所述下模仁上开设有一端与所述第三紧固通道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下仿形容置槽相通的移动槽,分布于所述第三紧固通道底面的所述第二紧固孔为长条孔,所述第三滑块上开设有用于供所述第二斜抵杆穿设在内的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孔的孔腔呈倾斜状,当合模后,所述第二斜抵杆穿越所述第二连接孔和第二紧固孔后且抵接在所述下模板内,且所述第三滑块带动所述第三固定芯在所述移动槽内朝向下仿形容置槽的方向移动,直至所述第三固定芯与硬胶工件外壁相抵。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紧固通道远离所述下仿形容置槽的一侧设有第二限位凸起,所述第二限位凸起靠近所述第三紧固通道的通道口设置,所述第三滑块对应位置处设有第二限位槽,当所述第三滑块朝向远离所述下仿形容置槽的方向移动,直至所述第二限位凸起置于所述第二限位槽内,以用于限制所述第三滑块从第三紧固通道内滑脱。
进一步地,所述移动槽邻近所述定位槽分布,所述移动槽的形状与所述第三固定芯的形状相适配,且所述第三固定芯的抵接面为圆弧状接触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固定芯与硬胶工件抵接处靠近硬胶工件注胶处。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包胶模具,上仿形容置槽和下仿形容置槽配合固定硬胶工件,但是固定后,上仿形槽与硬胶工件之间存在间隙,但是包胶型腔并未有间隙,而硬胶工件的横向两端分别被第一紧固机构和第二紧固机构所加以固定,而纵向又有第三紧固机构进行固定,即使间隙,硬胶工件也能牢固的固定,完成包胶注塑后,分离上模组件时,在开模方向上,改变以往上模紧固硬胶工件会产生摩擦的问题,解决了上模组件分离过程中容易刮花产品表面的问题,提升产品成品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二次注塑包胶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上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下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装配有硬胶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下模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移动槽装配有第三固定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A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本二次注塑包胶模具所加工的产品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0-上模组件、110-第一上模板、111-注胶通道、120-第二上模板、130-第三上模板、131-上模仁、1310-上硬胶工件容置腔、1311-上外包胶部、1312-上仿形容置槽、13120-抵接块、200-下模组件、210-下模座、220-脱料板组、230-下模板、231-下模仁、2310-下硬胶工件容置腔、2311-下外包胶部、2312-下仿形容置槽、23120-脱料孔、232-移动槽、300-定位槽、310-第一凸台、320-侧腔、330-第二凸台、340-侧孔、400-第一紧固机构、410-第一紧固通道、411-第一限位凸起、420-第一侧块、430-第一滑块、431-第一连接孔、440-第一固定芯、450-第一斜抵杆、460-第一紧固孔、500-第二紧固机构、510-第二紧固通道、520-紧固座、530-油缸、540-第二滑块、550-第二固定芯、560-第二侧块、600-第三紧固机构、610-第三紧固通道、611-第二限位凸起、620-第三侧块、630-第三滑块、640-第三固定芯、641-接触面、650-第二斜抵杆、700-硬胶工件、710-延伸支耳、711-第一孔、712-第二孔、720-硬胶工件注胶处、800-软胶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8所示,硬胶工件700内部为中空内腔,两端分别为自由开口,且外壁还一体成型设有一延伸支耳710,在此延伸支耳710上开设有间隔布置的第一孔711和第二孔712。硬胶工件700外壁设有硬胶工件700注胶处用于接收注胶通道111所注入的材料。
如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二次注塑包胶模具,包括具有注胶通道111的上模组件100以及设于所述上模组件100下方并与所述上模组件100相互配合的下模组件200。
所述上模组件100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第一上模板110、第二上模板120和第三上模板130,所述第三上模板130内设有上模仁131,所述上模仁131内设有与所述注胶通道111相通且具有上外包胶部1311的上硬胶工件容置腔1310,当合模后,硬胶工件700与上硬胶工件容置腔1310之间具有间隙。所述上模仁131还设置有可穿设于硬胶工件700内并用于与下模仁231相配合定位硬胶工件700的延伸支耳710的定位机构。
所述下模组件200包括下模座210、设于所述下模座210内的脱料板组220以及与所述下模座210连接并设于所述下模座210上方的下模板230,所述下模板230内设有下模仁231,所述下模仁231内设有与所述上硬胶工件容置腔1310相配合的下硬胶工件容置腔2310,且所述下硬胶工件容置腔2310内具有下外包胶部2311,当合模后所述上外包胶部1311和所述下外包胶部2311拼合成包胶型腔。在所述下硬胶工件容置腔2310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与所述下模板230连接且可沿所述下模板230往返移动的第一紧固机构400和第二紧固机构500,当合模后,所述第一紧固机构400部分穿设于硬胶工件700内以用于紧固硬胶工件700横向的一端,当所述上模仁131与所述下模仁231分离时带动所述第一紧固机构400与硬胶工件700分离。所述第二紧固机构500包括一驱动机构以及与所述驱动机构连接的第二固定芯550,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第二固定芯550向靠近硬胶工件700的方向移动并直至在合模后所述第二固定芯550穿设于硬胶工件700内,使得能够紧固硬胶工件700横向的另一端。所述下模仁231还设有可沿所述下模板230往返移动的第三紧固机构600,当合模后,所述第三紧固机构600的紧固端抵接于硬胶工件700纵向一侧,且当所述上模仁131与所述下模仁231分离时带动所述第三紧固机构600与硬胶工件700分离。第一次注胶成型的硬胶工件700放置在下硬胶工件容置腔2310内,合模后,熔融的原料在包胶型腔内二次注塑成型为包裹在硬胶工件700外周的软胶工件800。因第一紧固机构400可以穿设于硬胶工件700的一端,并将此端固定,而另一相对端被第二紧固机构500的第二固定芯550所固定,第一紧固机构400和第二固定芯550配合将硬胶工件700横向的两端固定,而第三紧固机构600在硬胶工件700纵向上进行固定,并且定位机构又限制定位了延伸支耳710,多点位的对硬胶工件700进行固定后,即使硬胶工件700与上硬胶工件容置腔1310之间有间隙,也不会影响硬胶工件700的稳定性,保持牢固的固定需要包胶的产品。完成二次包胶后,开模时上模组件100与下模组件200分离后,因为上硬胶工件容置腔1310会与硬胶工件700形成间隙,不会在开模方向上造成摩擦,进而可避免刮花产品的表面,减少不良品的产生。
沿所述上硬胶工件容置腔1310的长度方向对应设有形状与硬胶工件700相仿的上仿形容置槽1312,沿所述下硬胶工件容置腔2310的长度方向设有形状与硬胶工件700相仿的下仿形容置槽2312,两个仿形容置槽拼合成一个固定通道,所述固定通道的一端具有与硬胶工件700相抵且连接于所述上硬胶工件容置腔1310内的抵接块13120。抵接块13120与硬胶工件700相抵后,是对置于固定通道内的硬胶工件700进行初步的定位。上外包胶部1311是上仿形容置槽1312部分向第二上模板230120的方向凹陷所形成,而下外包胶部2311是下仿形容置槽2312部分向下模座210方向凹陷所形成。当硬胶工件700被容置在固定通道后,实际是上仿形容置槽1312会与硬胶工件700有间隙,而上外包胶部1311和下外包胶部2311还是能够形成注塑的包胶型腔,而不会影响软胶工件800的注塑成型。
如图5和图6所述上仿形容置槽1312和所述下仿形容置槽2312均具有一定位部,所述定位部自所述上仿形容置槽1312或者所述下仿形容置槽2312一侧侧边向远离所述上仿形容置槽1312或者所述下仿形容置槽2312方向延伸而成。每个所述定位部均开设有定位槽300,定位槽300的形状与延伸支耳710的形状相适配。所述定位机构邻近所述定位槽300分布,所述定位机构包括固设于所述上模仁131上的第一凸台310、设于所述第一凸台310一侧的侧腔320、设于所述下模仁231上的第二凸台330以及设于所述第二凸台330一侧的侧孔340,所述第一凸台310和侧腔320被分布于所述上模仁131上的定位槽300包围在内,所述第二凸台330和所述侧孔340被分布于所述下模仁231上的定位槽300包围在内。且当合模后,所述第一凸台310穿设于硬胶工件700内后容置在所述侧孔340内,所述第二凸台330穿设于硬胶工件700内后容置于所述侧腔320内。合模状态时,延伸支耳710被固定在两个定位槽300之间,然后第一凸台310容置在第一孔711内然后与侧孔340相配合,而第二凸台330在第二孔712内与侧腔320相配合,上下一凸一凹的配合,能够更加紧密的固定延伸支耳710上的第一孔711和第二孔712,这样的定位机构邻近第三紧固机构600设置,加强了纵向固定硬胶工件700的能力。
所述第一紧固机构400包括设于所述下模板230上并沿所述下模板230横向分布的第一紧固通道410、可拆卸安装在所述第一紧固通道410内的两个相对布置的第一侧块420、竖向贯穿所述下模板230并分布于两个所述第一侧块420之间的第一紧固孔460、两侧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侧块420滑动连接并设于所述第一紧固孔460上方的第一滑块430、与所述第一滑块430朝向所述下硬胶工件容置腔2310的一端端面连接的第一固定芯440以及固设于所述第三上模板130的第一斜抵杆450。所述第一紧固通道410与所述下硬胶工件容置腔2310的一端相对,分布于所述第一紧固通道410底面的所述第一紧固孔460为长条孔。所述第一滑块430上开设有用于供所述第一斜抵杆450穿设在内的第一连接孔431,所述第一连接孔431的孔腔呈倾斜状。当合模后,所述第一斜抵杆450穿越所述第一连接孔431和第一紧固孔460。合模时,上模组件100朝向下模组件200移动,且当第一斜抵杆450穿越第一连接孔431后并更加深入第一紧固孔460中,此过程会推动第一滑块430向下模仁231的方向移动,直至第一固定芯440从硬胶工件700一端的开口卡入中空内腔中。当脱模时,上模组件100离开后,带动第二斜抵杆650抵住长条孔型的内腔,会推动第一滑块430向远离下模仁231方向移动,不干涉工件的脱模。
所述第一紧固通道410远离所述下硬胶工件容置腔2310的一侧设有第一限位凸起411,所述第一限位凸起411靠近所述第一紧固通道410的通道口设置。所述第一滑块430对应位置处设有第一限位槽,当所述第一滑块430朝向远离所述下硬胶工件容置腔2310的方向移动,直至所述第一限位凸起411置于所述第一限位槽内,以用于限制所述第一滑块430从第一紧固通道410内滑脱。第一限位凸起411抵在第一限位槽内后,便阻止了第一滑块430的滑脱,等待下一次加工使用。
所述第二紧固机构500还包括设于所述下模板230上并沿所述下模板230横向分布的第二紧固通道510、滑动安装在所述第二紧固通道510内的第二滑块540以及与所述第二紧固通道510的外端邻接且设于所述下模板230外侧壁的紧固座520,所述第二紧固通道510与所述下硬胶工件容置腔2310的另一端相对,所述第二紧固通道510内设有两个相对间隔布置的第二侧块560,且两个所述第二侧块560均延伸至紧固座520内。所述驱动机构为油缸530并与所述紧固座520连接,所述第二滑块540与所述油缸530的活塞杆连接,所述第二滑块540设于两个所述第二侧块560之间且所述第二滑块540的两侧对应与所述第二侧块560滑动连接。当所述油缸530驱动所述第二滑块540朝靠近所述下硬胶工件容置腔2310的方向移动,连接在朝向所述下模仁231一端端面的第二固定芯550穿设于硬胶工件700内腔中并与所述第一固定芯440相抵。油缸530控制活塞杆的伸缩,用于带动第二滑块540的移动,当第二滑块540带动第二固定芯550从硬胶工件700另一端的开口处卡进内部空腔中,并与第一固定芯440相抵,硬胶工件700横向两端均被紧固机构进行固定。
所述第三紧固机构600包括设于所述下模板230上并沿所述下模板230纵向分布的第三紧固通道610、可拆卸安装在所述第三紧固通道610内的两个相对布置的第三侧块620、竖向贯穿所述下模板230并分布于两个所述第三侧块620之间的第二紧固孔、两侧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三侧块620滑动连接并设于所述第二紧固孔上方的第三滑块630、与所述第三滑块630朝向所述下硬胶工件容置腔2310的一端端面连接的第三固定芯640以及固设于所述第三上模板130的第二斜抵杆650。纵向分布的第三紧固通道610一端与所述下模仁231相抵,且在所述下模仁231上开设有一端与所述第三紧固通道610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下仿形容置槽2312相通的移动槽232。分布于所述第三紧固通道610底面的所述第二紧固孔为长条孔,所述第三滑块630上开设有用于供所述第二斜抵杆650穿设在内的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孔的孔腔呈倾斜状。当合模后,所述第二斜抵杆650穿越所述第二连接孔和第二紧固孔后且抵接在所述下模板230内,且所述第三滑块630带动所述第三固定芯640在所述移动槽232内朝向下仿形容置槽2312的方向移动,直至所述第三固定芯640与硬胶工件700外壁相抵。第三紧固机构600的紧固方式与第一紧固机构400的方式相同,能够在纵向上对硬胶工件700进行加固,横纵方向上都有紧固点位对硬胶工件700进行加固,即使上仿形容置槽1312与硬胶工件700有间隙,也不会影响包胶注塑的加工。
所述第三紧固通道610远离所述2312的一侧设有第二限位凸起611,所述第二限位凸起611靠近所述第三紧固通道610的通道口设置,所述第三滑块630对应位置处设有第二限位槽,当所述第三滑块630朝向远离所述下仿形容置槽2312的方向移动,直至所述第二限位凸起611置于所述第二限位槽内,以用于限制所述第三滑块630从第三紧固通道610内滑脱,可以保障下一加工的持续进行。
所述移动槽232邻近所述定位槽300分布,所述移动槽232的形状与所述第三固定芯640的形状相适配,如图7所示,且所述第三固定芯640的抵接面为圆弧状接触面641。这样的接触面641,能够更加契合的与硬胶工件700接触进行固定。
所述第三固定芯640与硬胶工件700抵接处靠近硬胶工件700注胶处,通过第三固定芯640,在硬胶工件700注胶处进行加固,针对注塑环境而设计,有提升稳定性的作用。
本包胶模具,上仿形容置槽1312和下仿形容置槽2312配合固定硬胶工件700,但是固定后,上仿形槽与硬胶工件700之间存在间隙,但是包胶型腔并未有间隙,而硬胶工件700的横向两端分别被第一紧固机构400和第二紧固机构500所加以固定,而纵向又有第三紧固机构600进行固定,即使间隙,硬胶工件700也能牢固的固定,完成包胶注塑后,分离上模组件100时,在开模方向上,改变以往上模紧固硬胶工件700会产生摩擦的问题,解决了上模组件100分离过程中容易刮花产品表面的问题,提升产品成品率。另外,当第一固定芯440和第二固定芯550硬胶工件700的两个端口中脱出,第三固定芯640向远离硬胶工件700的方向移动,并与硬胶工件700分离,通过脱料板组220上所连接的脱料顶针穿越脱料孔23120,从而顶出所注塑的产品进行脱模。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二次注塑包胶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注胶通道的上模组件以及设于所述上模组件下方并与所述上模组件相互配合的下模组件;
所述上模组件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第一上模板、第二上模板和第三上模板,所述第三上模板内设有上模仁,所述上模仁内设有与所述注胶通道相通且具有上外包胶部的上硬胶工件容置腔,当合模后,硬胶工件与上硬胶工件容置腔之间具有间隙,所述上模仁还设置有可穿设于硬胶工件内并用于与下模仁相配合定位硬胶工件的定位机构;
所述下模组件包括下模座、设于所述下模座内的脱料板组以及与所述下模座连接并设于所述下模座上方的下模板,所述下模板内设有下模仁,所述下模仁内设有与所述上硬胶工件容置腔相配合的下硬胶工件容置腔,且所述下硬胶工件容置腔内具有下外包胶部,当合模后所述上外包胶部和所述下外包胶部拼合成包胶型腔;在所述下硬胶工件容置腔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与所述下模板连接且可沿所述下模板往返移动的第一紧固机构和第二紧固机构,当合模后,所述第一紧固机构部分穿设于硬胶工件内以用于紧固硬胶工件横向的一端,当所述上模仁与所述下模仁分离时带动所述第一紧固机构与硬胶工件分离;所述第二紧固机构包括一驱动机构以及与所述驱动机构连接的第二固定芯,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第二固定芯向靠近硬胶工件的方向移动并直至在合模后所述第二固定芯穿设于硬胶工件内,使得能够紧固硬胶工件横向的另一端;所述下模仁还设有可沿所述下模板往返移动的第三紧固机构,当合模后,所述第三紧固机构的紧固端抵接于硬胶工件纵向一侧,且当所述上模仁与所述下模仁分离时带动所述第三紧固机构与硬胶工件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二次注塑包胶模具,其特征在于:沿所述上硬胶工件容置腔的长度方向对应设有形状与硬胶工件相仿的上仿形容置槽,沿所述下硬胶工件容置腔的长度方向设有形状与硬胶工件相仿的下仿形容置槽,两个仿形容置槽拼合成一个固定通道,所述固定通道的一端具有与硬胶工件相抵且连接于所述上硬胶工件容置腔内的抵接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二次注塑包胶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仿形容置槽和所述下仿形容置槽均具有一定位部,所述定位部自所述上仿形容置槽或者所述下仿形容置槽一侧侧边向远离所述上仿形容置槽或者所述下仿形容置槽方向延伸而成,每个所述定位部均开设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机构邻近所述定位槽分布,所述定位机构包括固设于所述上模仁上的第一凸台、设于所述第一凸台一侧的侧腔、设于所述下模仁上的第二凸台以及设于所述第二凸台一侧的侧孔,所述第一凸台和侧腔被分布于所述上模仁上的定位槽包围在内,所述第二凸台和所述侧孔被分布于所述下模仁上的定位槽包围在内,且当合模后,所述第一凸台穿设于硬胶工件内后容置在所述侧孔内,所述第二凸台穿设于硬胶工件内后容置于所述侧腔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二次注塑包胶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紧固机构包括设于所述下模板上并沿所述下模板横向分布的第一紧固通道、可拆卸安装在所述第一紧固通道内的两个相对布置的第一侧块、竖向贯穿所述下模板并分布于两个所述第一侧块之间的第一紧固孔、两侧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侧块滑动连接并设于所述第一紧固孔上方的第一滑块、与所述第一滑块朝向所述下硬胶工件容置腔的一端端面连接的第一固定芯以及固设于所述第三上模板的第一斜抵杆;所述第一紧固通道与所述下硬胶工件容置腔的一端相对,分布于所述第一紧固通道底面的所述第一紧固孔为长条孔,所述第一滑块上开设有用于供所述第一斜抵杆穿设在内的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的孔腔呈倾斜状,当合模后,所述第一斜抵杆穿越所述第一连接孔和第一紧固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二次注塑包胶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紧固通道远离所述下硬胶工件容置腔的一侧设有第一限位凸起,所述第一限位凸起靠近所述第一紧固通道的通道口设置,所述第一滑块对应位置处设有第一限位槽,当所述第一滑块朝向远离所述下硬胶工件容置腔的方向移动,直至所述第一限位凸起置于所述第一限位槽内,以用于限制所述第一滑块从第一紧固通道内滑脱。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二次注塑包胶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紧固机构还包括设于所述下模板上并沿所述下模板横向分布的第二紧固通道、滑动安装在所述第二紧固通道内的第二滑块以及与所述第二紧固通道的外端邻接且设于所述下模板外侧壁的紧固座,所述第二紧固通道与所述下硬胶工件容置腔的另一端相对,所述第二紧固通道内设有两个相对间隔布置的第二侧块,且两个所述第二侧块均延伸至紧固座内,所述驱动机构为油缸并与所述紧固座连接,所述第二滑块与所述油缸的活塞杆连接,所述第二滑块设于两个所述第二侧块之间且所述第二滑块的两侧对应与所述第二侧块滑动连接,当所述油缸驱动所述第二滑块朝靠近所述下硬胶工件容置腔的方向移动,连接在朝向所述下模仁一端端面的第二固定芯穿设于硬胶工件内腔中并与所述第一固定芯相抵。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二次注塑包胶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紧固机构包括设于所述下模板上并沿所述下模板纵向分布的第三紧固通道、可拆卸安装在所述第三紧固通道内的两个相对布置的第三侧块、竖向贯穿所述下模板并分布于两个所述第三侧块之间的第二紧固孔、两侧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三侧块滑动连接并设于所述第二紧固孔上方的第三滑块、与所述第三滑块朝向所述下硬胶工件容置腔的一端端面连接的第三固定芯以及固设于所述第三上模板的第二斜抵杆,纵向分布的第三紧固通道一端与所述下模仁相抵,且在所述下模仁上开设有一端与所述第三紧固通道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下仿形容置槽相通的移动槽,分布于所述第三紧固通道底面的所述第二紧固孔为长条孔,所述第三滑块上开设有用于供所述第二斜抵杆穿设在内的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孔的孔腔呈倾斜状,当合模后,所述第二斜抵杆穿越所述第二连接孔和第二紧固孔后且抵接在所述下模板内,且所述第三滑块带动所述第三固定芯在所述移动槽内朝向下仿形容置槽的方向移动,直至所述第三固定芯与硬胶工件外壁相抵。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二次注塑包胶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紧固通道远离所述下仿形容置槽的一侧设有第二限位凸起,所述第二限位凸起靠近所述第三紧固通道的通道口设置,所述第三滑块对应位置处设有第二限位槽,当所述第三滑块朝向远离所述下仿形容置槽的方向移动,直至所述第二限位凸起置于所述第二限位槽内,以用于限制所述第三滑块从第三紧固通道内滑脱。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二次注塑包胶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槽邻近所述定位槽分布,所述移动槽的形状与所述第三固定芯的形状相适配,且所述第三固定芯的抵接面为圆弧状接触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二次注塑包胶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固定芯与硬胶工件抵接处靠近硬胶工件注胶处。
CN202222095920.9U 2022-08-10 2022-08-10 一种二次注塑包胶模具 Active CN21898549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95920.9U CN218985495U (zh) 2022-08-10 2022-08-10 一种二次注塑包胶模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95920.9U CN218985495U (zh) 2022-08-10 2022-08-10 一种二次注塑包胶模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85495U true CN218985495U (zh) 2023-05-09

Family

ID=861960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095920.9U Active CN218985495U (zh) 2022-08-10 2022-08-10 一种二次注塑包胶模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8549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428730B1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ynthetic resin-made hollow member with intermediate element incorporated therein, and apparatus therefor
CN110385833B (zh) 一种注塑模具
CN218985495U (zh) 一种二次注塑包胶模具
CN110757738B (zh) 一种潜芯子进胶的自动脱模模具结构
CN211968184U (zh) 一种塑胶双色模机械式公模滑块控制顺序开合模机构
CN107336410B (zh) 注塑模具
CN109866397B (zh) 一种组合滑块横向法向二次抽芯机构及注塑模具
CN111605142A (zh) 一种包覆双料注塑模具
CN201140487Y (zh) 成型母模辅助脱模结构
CN113561421B (zh) 一种活动行位注射成型模具
CN215396622U (zh) 显示屏胶框注塑模具
CN215359638U (zh) 一种双色注塑模具
CN213860419U (zh) 行位延时开模的注塑模具
CN107618147B (zh) 一种软硬胶双色注塑模
CN210047016U (zh) 一种注塑模具三级行位出模结构
CN211640791U (zh) 一种15度轨道堵头加工模具
CN210705813U (zh) 一种注塑模具的侧模结构
CN210552791U (zh) 一种实现多位置双方向抽芯的注塑模具机构
CN110948785A (zh) 一种塑胶双色模机械式公模滑块控制顺序开合模机构
CN215661451U (zh) 一种注塑模具
CN110900982A (zh) 一种叠加成型的注塑模具
CN217073176U (zh) 一种用于精密注塑件的模具
CN220261850U (zh) 一种沙发扶手注塑模长距离弯抽芯机构
CN217553004U (zh) 一种汽车装饰件注塑模具
CN219947104U (zh) 一种稳定性强的模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No. 91 and 104 Rongsheng Road, Changzhou Street, Rongchang District, Chongqing, 404100

Patentee after: Chongqing Meitai Plastic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91, Rongsheng Road, Changzhou Street, Rongchang District, Chongqing 404100

Patentee before: CHONGQING MEITAI PLASTIC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