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72653U - 一种灶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灶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72653U
CN218972653U CN202223257936.1U CN202223257936U CN218972653U CN 218972653 U CN218972653 U CN 218972653U CN 202223257936 U CN202223257936 U CN 202223257936U CN 218972653 U CN218972653 U CN 2189726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re
cavity
communicated
auxiliary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25793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佰雷
高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Shandong Kitchen and Bathroo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Shandong Kitchen and Bathroo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Shandong Kitchen and Bathroom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Shandong Kitchen and Bathroo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257936.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7265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726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7265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Landscapes

  • Gas Bur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灶具,涉及家电灶具技术领域,为解决目前灶具燃烧效率低的问题。该灶具包括炉头,形成有预混腔以及与所述预混腔连通的进气通道和出气通道,进气通道用于向预混腔通入混合燃气;火盖;分火器,分火器包括连接部和分火部,连接部与分火部相连,且形成输气通道,分火部与火盖相连,且形成混合腔,输气通道连通出气通道和混合腔;其中,连接部与炉头相连,连接部的内部设有隔热腔,以便降低分火部与连接部之间以及连接部与炉头之间的传热效率。本实用新型用于加热锅具。

Description

一种灶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电灶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灶具。
背景技术
为了达到减排的目的,我国的主要是通过能源效率的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扩大和煤炭使用量的减少,因此我国对家用灶具在使用时的燃烧效率标准的进行了提高,但现今市场上的家用灶具的燃烧效率普遍偏低,故目前灶具存在燃烧效率低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灶具,可以提高灶具的燃烧效率,解决了目前灶具燃烧效率低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灶具,该灶具包括:炉头,形成有预混腔以及与所述预混腔连通的进气通道和出气通道,进气通道用于向预混腔通入混合燃气;火盖;分火器,分火器包括连接部和分火部,连接部与分火部相连,且形成输气通道,分火部与火盖相连,且形成混合腔,输气通道连通出气通道和混合腔;其中,连接部与炉头相连,连接部的内部设有隔热腔,以便降低分火部与连接部之间以及连接部与炉头之间的传热效率。
本申请实例的灶具通过在连接部的内部设计隔热腔,隔热腔内具有空气,空气的导热效率较低,利用空气将灶具燃烧混合燃气产生的部分热量隔绝,减少热量散失或者传递到炉头上,燃烧混合燃气产生的热量流失的更少,相应的,就会有更多的热量量通过灶具传递到锅具上,对锅具进行加热,这样一来,就可以提高灶具的燃烧效率。
由上述可知,利用在灶具的连接部设计隔热腔,通过隔热腔内部的空气对灶具进行隔热,减少热量散失或传递到炉头,这样更多的热量就会用来对锅具进行加热,也就达到了提高燃烧效率的目的,解决了目前灶具燃烧效率低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隔热腔围绕输气通道一周设置,以增加隔热腔的体积,从而增加隔热腔的隔热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在输气通道的一周设置隔热腔,可以增加隔热腔的体积,也就提高了隔热腔可容纳的空气的量,隔热腔内的空气越多,隔热效果就越好,相应的,灶具的燃烧效率就越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隔热腔包括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一腔体位于第二腔体的下方,第一腔体邻近炉头设置,第二腔体邻近分火部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在邻近炉头的位置设置第一腔体,在邻近分火部的位置设置第二腔体,一方面可以提高隔热腔内空气的体积,另一方面,邻近炉头的位置和邻近分火部的位置这两个位置,是最容易将热量传递到炉头的位置,在这两个位置分别设置隔热腔,可以将这两个最容易散失热量的位置的散热量减小,这两个位置的散热量减小,那么灶具的整体燃烧效率就可以提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腔体的下端设有第一开口,第一开口设于连接部的下端面。
可以理解的是,将第一腔体下端的第一开口设于连接部的下端面,可方便灶具的加工,降低了加工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腔体的内周侧设有第二开口,第二开口设于连接部的内周面。
可以理解的是,将第二腔体的第二开口设于连接部的内周面,可使第二腔体尽量靠近连接部与炉头接触的位置,从而可以提高第二腔体的隔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混合腔包括内混合腔和外混合腔;
火盖包括内环火盖和外环火盖,外环火盖围绕内环火盖一周;
分火部形成有连通通道,分火部与内环火盖相连,且形成内混合腔,分火部与外环火盖相连,且形成外混合腔;
输气通道与内混合腔连通,连通通道连通输气通道和外混合腔。
可以理解的是,将火盖分为内环火盖和外环火盖,一方面可以提高灶具对锅具的加热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双重火盖的燃烧也可以提高灶具的燃烧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分火部包括内环部、连通部和外环部,外环部围绕内环部一周,连通部连接外环部和内环部,内环部与内环火盖相连,且形成内混合腔,外环部与外环火盖相连,且形成外混合腔,连通通道形成在连通部内。
可以理解的是,分火器对应内环火盖和外环火盖分为内环部、连通部和外环部,不仅可以将由炉头输入进去的混合燃气进行分流,让分别其进入内环火盖和外环火盖同时进行燃烧,提高灶具的燃烧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与内环部相连。其中,内环部的尺寸小于外环部的尺寸,连接部与内环部相连,可以减小连接部与分火部的接触面积,从而有利于减小分火部和连接部之间的导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内环火盖包括沿其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辅助火孔和多个第一主火孔,第一辅助火孔位于第一主火孔的上方;第一主火孔的一端与内混合腔连通,另一端与外部连通,第一主火孔的一端低于另一端;第一辅助火孔的一端与内混合腔连通,另一端与外部连通,第一辅助火孔的一端低于另一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外环火盖包括沿其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辅助火孔和多个第二主火孔,第二主火孔位于第二辅助火孔的上方;第二主火孔的一端与外混合腔连通,另一端与外部连通,第二主火孔的一端低于另一端;第二辅助火孔的一端与外混合腔连通,另一端与外部连通;第二辅助火孔的一端低于另一端。
可以理解的是,在内环火盖和外环火盖上分别设置辅助火孔和主火孔,可以提高灶具的燃烧效率,具体体现在,当灶具燃烧时,通过辅助火孔燃烧的火焰对通过主火孔燃烧的火焰可起到稳焰的效果,这样一来,就进一步的可以提高灶具的燃烧效率。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申请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制。
图1为本申请实例提供的一种灶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例提供的分火器与火盖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为图2沿A-A的剖视图。
图4为本申请实例提供的分火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5为本申请实例提供的分火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6为图5沿B-B的剖视图。
图7为本申请实例提供的分火器与火盖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8为图7沿C-C的剖视图。
图9为本申请实例提供的分火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10为本申请实例提供的内环火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例提供的外环火盖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炉头1;火盖2;分火器3;
进气通道11;出气通道12;
内环火盖20;外环火盖21;第一辅助火孔200;第一主火孔201;第二辅助火孔210;第二主火孔211;
连接部30;分火部31;连通通道310;内环部311;连通部312;外环部313;输气通道32;混合腔33;内混合腔330;外混合腔331;隔热腔34;第一腔体341;第二腔体342;第一开口3410;第二开口342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另外,在对管线进行描述时,本申请中所用“相连”、“连接”则具有进行导通的意义。具体意义需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灶具,灶具是指以液化石油气、人工煤气、天然气等气体燃料进行直火加热的厨房用具。本申请对于上述灶具的具体供气方式不做限定,例如,该灶具可以是天然气灶,也可以是煤气灶等。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申请的灶具。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图1为本申请实例提供的一种灶具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灶具包括:炉头1、火盖2、分火器3。炉头1形成有预混腔(图中未示出)以及与预混腔连通的进气通道11和出气通道12,进气通道11用于向预混腔通入混合燃气。
如图2所示,图2为本申请实例提供的分火器与火盖的结构示意图之一。参见图3,图3为图2沿A-A的剖视图。分火器3包括连接部30和分火部31,连接部30与分火部31相连,且形成输气通道32,分火部31与火盖2相连,形成混合腔33,输气通道32连通出气通道12和混合腔33,其中,连接部30与炉头1(参见图1)相连,连接部30的内部设有隔热腔34,以便降低分火部31与连接部30之间以及连接部30与炉头1之间的传热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在炉头1的预混腔内,空气与燃气进行混合,形成混合燃气,混合燃气通过出气通道12进入分火器3与火盖2形成的混合腔33中,进而通过火盖2放出燃烧。
进一步地,在分火器3的连接部30内设隔热腔34,隔热腔34位于,隔热腔34中具有空气或混合燃气(由公知常识可知,空气或者混合燃气的传热效率较低),故隔热腔34可降低分火部31与连接部30之间以及连接部30与炉头1之间的传热效率,即可降低由分火部31传递到连接部31以及连接部30传递到炉头1的热量。
这样一来,混合燃气燃烧后产生的热量散失的更少,相应地,就会由更多的热量传递到锅具上,从而提高了灶具的燃烧效率,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的灶具燃烧效率低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图4为本申请实例提供的分火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一。隔热腔34围绕输气通道32一周设置,以增加隔热腔34的体积,从而增加隔热腔34的隔热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输气通道32与炉头1的出气通道12相连通,即输气通道32与炉头1的距离较近,混合燃气燃烧产生的热量易通过输气通道32传递到炉头1上,故由输气通道32上散失的热量较多。
基于此,在输气通道32的一周设置隔热腔34,一方面可以起到在易散失热量,以及散失热量较多的部位进行隔热,可以使隔热腔34起到更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增加了隔热腔34的体积,也就增加了隔热腔34内容纳的空气或混合燃气的容量,隔热腔34内容纳的空气或混合燃气的容量的增多,其隔热能力也就越强,就可以使更少的热量散失,从而使灶具的燃烧效率更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隔热腔34包括第一腔体341和第二腔体342,第一腔体341位于第二腔体342的下方,第一腔体341邻近炉头1(参见图1)设置,第二腔体342邻近分火部31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输气通道32邻近炉头1的位置和邻近分火部31的位置这两个位置最容易将热量有输气通道32传递到炉头1上,即这两个位置为输气通道32与炉头1易传递热量的位置。
基于此,在这两个位置设置隔热腔34,可以使隔热腔34位于最容易使热量散失的位置,可使隔热腔34的隔热效果起到最大效果。
进一步地,输气通道32邻近炉头1的位置和邻近分火部31的位置这两个最容易散失热量的位置因具有隔热腔34,故使这两个位置散失的热量减少,相应地,灶具散失的热量更少,其就有更多的热量传递到锅具上,这样一来,也就可以提高灶具的燃烧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图5为本申请实例提供的分火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二。参见图6,图6为图5沿B-B的剖视图。第一腔体341的下端设有第一开口3410,第一开口3410设于连接部30的下端面。
可以理解的是,将第一腔体341的第一开口3410设于连接部30的下端面,在加工时,可在灶具完成后,在灶具的连接部30的底部直接进行加工,相对于在灶具的其他部位进行加工,加工难度更小,效率更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二腔体342的内周侧设有第二开口3420,第二开口3420设于连接部30的内周面。
可以理解的是,将第二腔体342的第二开口3420设于连接部30的内周面,一方面可以使第二腔体342尽量靠近连接部30与炉头1接触的位置,第二腔体342与连接部30和炉头1接触的位置越近,其可达到的隔热效果就更好,就会有更多的热量用于加热锅具,另一方面,还可以方便第二腔体342的加工,且可保证加工第二腔体342后不会破坏连接部30的结构,以免因加工第二腔体342而对分火器3造成损伤,降低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在灶具工作时,即混合燃气燃烧时,连接部30的内周面的温度较高,其热量较多,故将第二腔体342的第二开口3420设于连接部31的内周面可以提高第二腔体342的隔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图7为本申请实例提供的分火器与火盖的结构示意图之二。火盖2包括内环火盖20和外环火盖21,外环火盖21环绕内环火盖20一周。参见图8,图8为图7沿C-C的剖视图。混合腔33包括内混合腔330和外混合腔331,分火部31形成有连通通道310,分火部31与内环火盖20相连,且形成内混合腔330,分火部31与外环火盖21相连,且形成外混合腔331;输气通道32与内混合腔330连通,连接通道310连通输气通道32和外混合腔331。
可以理解的是,在分火部31内形成连通通道310,将由炉头1输入进分火器3的混合燃气进行分流,并分别进入内环火盖20和外环火盖21进行燃烧,一方面可以提高灶具的燃烧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使混合燃气的燃烧更加充分。
相对于单个火盖,内环火盖20和外环火盖21同时对锅具进行加热,可使锅具的受热更加均匀,受热面积更大,这样一来,不仅可使提高锅具的使用效果,还可以提高灶具的燃烧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图9为本申请实例提供的分火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三。分火部31包括内环部311、连通部312和外环部313。外环部313围绕内环部311一周,连通部312连接外环部313和内环部311,内环部311与内环火盖20(参见图7)相连,且形成内混合腔330(参见图8),外环部313与外环火盖21(参见图7)相连,且形成外混合腔331(参见图8),连通通道310形成在连通部312内,且连接部30与内环部311相连。
可以理解的是,将分火部31分为内环部311、连通部312和外环部313三个部分,从而将混合腔33也分为内混合腔330和外混合腔331,进入内混合腔330的混合燃气通过内环火盖20透出后燃烧,进入外混合腔331的混合燃气通过外环火盖21透出后燃烧。
基于此,可将由炉头1供给的混合燃气进行分流,一部分进入内混合腔330,另一部分进入外混合腔331,进而通过内环火盖20和外环火盖21分别进行燃烧,可使混合燃气的燃烧更加充分,提高灶具的燃烧效率,也可避免炉头1供给的燃气过多导致燃烧不充分,燃气泄漏,浪费燃气。
进一步地,内环部311的尺寸小于外环部313的尺寸,连接部30与内环部311相连,可以减小连接部30与分火部31的接触面积,从而有利于减小分火部31和连接部30之间的导热效率,从而可以提高灶具的燃烧效率。
可选地,连通通道310可为多个,且多个连通通道310沿内环部311的周向均匀间隔分布,这样一来,可使进入分火器3内的混合燃气均匀进入到达内混合腔330和外混合腔331内。例如,连通通道310可为三个,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图10为本申请实例提供的内环火盖的结构示意图。内环火盖20包括沿其轴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辅助火孔200和多个第一主火孔201,第一辅助火孔200位于第一主火孔201的上方;第一主火孔201的一端与内混合腔330(参见图8)连通,另一端与外部连通,第一主火孔201的一端低于另一端;第一辅助火孔200的一端与内混合腔330连通,另一端与外部连通,第一辅助火孔200的一端低于另一端。
可以理解的是,在内环火盖20上沿轴向间隔设置第一辅助火孔200和第一主火孔201,混合燃气透过第一辅助火孔200和第一主火孔201后进行燃烧,形成内燃烧柱面和外燃烧柱面,因第一辅助火孔200位于第一主火孔201的上方,且第一辅助火孔200和第一主火孔201的一端与内混合腔330连通,另一端与外部连通,且第一辅助火孔200和第一主火孔201的一端低于另一端,故会导致外燃烧柱面的直径大于内燃烧柱面的直径。
基于此,内燃烧柱面会对外燃烧柱面起到一个稳焰的效果,且又因为外燃烧柱面的直径大于内燃烧柱面的直径,故会导致从第一主火孔201燃烧的火焰相对从第一辅助火孔200燃烧的火焰获得的二次补氧更加充分。
这样一来,从第一主火孔201燃烧的火焰的燃烧效果就会更好,同时二次补氧效果较差的从第一辅助火孔200燃烧的火焰可对从第一主火孔201燃烧的火焰产生稳焰的效果,防止从第一主火孔201燃烧的火焰在燃烧时跳动或变小,降低灶具的燃烧效率。
并且,通过利用第一主火孔201和第一辅助火孔200对内混合腔330内的混合燃气进行燃烧,可进一步的提升混合燃气的燃烧率,从而再次提高灶具的燃烧效率。
可选地,内环火盖20的外直径为45mm,第一辅助火孔200的孔径大小为2mm,因第一辅助火孔200的一端低于另一端,故第一辅助火孔200形成倾斜,其倾斜角度可为40°,且可在内环火盖20的外周面的一周上均匀分布25个第一辅助火孔200,第一主火孔201的孔径大小为3mm,因第一主火孔201的一端低于另一端,故第一主火孔201形成倾斜,其倾斜角度可为40°,且可在内环火盖20的外周面的一周上均匀分布25个第一主火孔201,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图11为本申请实例提供的外环火盖的结构示意图。外环火盖21包括沿其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辅助火孔210和多个第二主火孔211,第二主火孔211位于第二辅助火孔210的上方;第二主火孔211的一端与外混合腔331(参见图8)连通,另一端与外部连通,第二主火孔211的一端低于另一端;第二辅助火孔210的一端与外混合腔331连通,另一端与外部连通;第二辅助火孔210的一端低于另一端。
可以理解的是,因外环火盖21的直径相对内环火盖20的直径较大,故第二主火孔211设于第二辅助火孔210的上方,基于此,在外环火盖21上沿轴向间隔设置第二辅助火孔210和第二主火孔211,混合燃气透过第二辅助火孔210和第二主火孔211后进行燃烧,形成内燃烧柱面和外燃烧柱面,因外环火盖21的直径较大,故内燃烧柱面与外燃烧柱面可获得的二次补氧相差不大,但其所受到外界因素比如风的影响较大,故将第二主火孔211设于第二辅助火孔210上方,由第二辅助火孔210喷出的火焰可对由第二主火孔211喷出的火焰进行稳焰,防止从第二主火孔211喷出的火焰跳动或变小,降低灶具的燃烧效率。
这样一来,不仅可利用第二辅助火孔210对第二主火孔211进行稳焰,还可以使外混合腔331内的混合燃气燃烧更加充分,进一步地提高了混合燃气的燃烧率,从而再次提高灶具的燃烧效率。
可选地,外环火盖21的外直径为100mm,第二辅助火孔210的孔径大小为1.1mm,因第二辅助火孔210的一端低于另一端,故第二辅助火孔210形成倾斜,其倾斜角度可为40°,且可在外环火盖21的外周面的一周上均匀分布59个第二辅助火孔210,第二主火孔211的孔径大小为3mm,因第二主火孔211的一端低于另一端,故第二主火孔211形成倾斜,其倾斜角度可为40°,且可在外环火盖21的外周面的一周上均匀分布59个第二主火孔211,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灶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炉头,形成有预混腔以及与所述预混腔连通的进气通道和出气通道,所述进气通道用于向所述预混腔通入混合燃气;
火盖;
分火器,所述分火器包括连接部和分火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分火部相连,且形成输气通道,所述分火部与所述火盖相连,且形成混合腔,所述输气通道连通所述出气通道和所述混合腔;
其中,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炉头相连,所述连接部的内部设有隔热腔,以便降低所述分火部与所述连接部之间以及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炉头之间的传热效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腔围绕所述输气通道一周设置,以增加所述隔热腔的体积,从而增加所述隔热腔的隔热效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腔包括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位于所述第二腔体的下方,所述第一腔体邻近所述炉头设置,所述第二腔体邻近所述分火部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体的下端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设于所述连接部的下端面。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一种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腔体的内周侧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设于所述连接部的内周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腔包括内混合腔和外混合腔;
所述火盖包括内环火盖和外环火盖,所述外环火盖围绕所述内环火盖一周;
所述分火部形成有连通通道,所述分火部与所述内环火盖相连,且形成所述内混合腔,所述分火部与所述外环火盖相连,且形成所述外混合腔;
所述输气通道与所述内混合腔连通,所述连通通道连通所述输气通道和所述外混合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火部包括内环部、连通部和外环部,所述外环部围绕所述内环部一周,所述连通部连接所述外环部和所述内环部,所述内环部与所述内环火盖相连,且形成所述内混合腔,所述外环部与所述外环火盖相连,且形成所述外混合腔,所述连通通道形成在所述连通部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内环部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环火盖包括沿其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辅助火孔和多个第一主火孔,所述第一辅助火孔位于所述第一主火孔的上方;所述第一主火孔的一端与所述内混合腔连通,另一端与外部连通,所述第一主火孔的一端低于另一端;所述第一辅助火孔的一端与所述内混合腔连通,另一端与外部连通,所述第一辅助火孔的一端低于另一端。
10.根据权利要求6-9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火盖包括沿其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辅助火孔和多个第二主火孔,所述第二主火孔位于所述第二辅助火孔的上方;所述第二主火孔的一端与所述外混合腔连通,另一端与外部连通,所述第二主火孔的一端低于另一端;所述第二辅助火孔的一端与所述外混合腔连通,另一端与外部连通;所述第二辅助火孔的一端低于另一端。
CN202223257936.1U 2022-12-06 2022-12-06 一种灶具 Active CN2189726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57936.1U CN218972653U (zh) 2022-12-06 2022-12-06 一种灶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57936.1U CN218972653U (zh) 2022-12-06 2022-12-06 一种灶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72653U true CN218972653U (zh) 2023-05-05

Family

ID=861509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257936.1U Active CN218972653U (zh) 2022-12-06 2022-12-06 一种灶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7265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88843B (zh) 一种节能环保燃烧器
CN218972653U (zh) 一种灶具
CN107327845B (zh) 一种燃气灶的燃烧器结构及燃气灶
CN103807855B (zh) 一种燃气灶用燃烧器
CN109973995A (zh) 预混燃烧器和预混燃气灶
CN210179623U (zh) 一种高效聚能炉头
CN213119065U (zh) 灶具燃烧器
CN221005053U (zh) 燃烧器及具有其的燃气灶
CN110906330A (zh) 一种燃气燃烧器、灶具及点火方法
CN116241915A (zh) 一种灶具
CN214581070U (zh) 一种新型伪三环燃烧器
CN206439822U (zh) 涡轮加外腔节能炉头
CN205102184U (zh) 一种节能煲仔炉
CN212377969U (zh) 一种灶具燃烧器及灶具
CN219014310U (zh) 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的火盖、燃气灶的燃烧器以及燃气灶
CN113063143B (zh) 火盖、含其的燃烧器和燃气灶具
CN221005061U (zh) 燃烧器的火盖组件、燃烧器及燃气灶
CN219656132U (zh) 燃气灶
CN214664417U (zh) 一种燃烧性能好的燃气灶头
CN216953048U (zh) 燃气灶、炉头及分火盖
CN212227025U (zh) 分火器及燃烧器
CN217423249U (zh) 火盖和灶具燃烧器
CN219014309U (zh) 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的火盖、燃气灶的燃烧器以及燃气灶
CN221005054U (zh) 燃烧器及具有其的燃气灶
CN213178324U (zh) 内燃式燃烧器及内燃式炉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