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56884U - 成像镜头与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成像镜头与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56884U
CN218956884U CN202223397448.0U CN202223397448U CN218956884U CN 218956884 U CN218956884 U CN 218956884U CN 202223397448 U CN202223397448 U CN 202223397448U CN 218956884 U CN218956884 U CN 2189568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ace
lens
conical surface
imaging lens
optical ax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397448.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炫钦
范丞纬
周明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TW11112576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TWI809974B/zh
Application filed by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568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568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3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permitting adjustmen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02B3/0006Arrays
    • G02B3/0037Arrays characterized by the distribution or form of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02B3/02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with non-spherical faces
    • G02B3/04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with non-spherical faces with continuous faces that are rotationally symmetrical but deviate from a true sphere, e.g. so called "aspheric"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1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for more than one le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8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ans for compensating for changes in temperature or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thermal stabilisa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一种成像镜头与电子装置,成像镜头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镜筒及二空间调整结构。第一透镜包含第一周边部,第二透镜包含第二周边部,镜筒包含筒状部与板状部。第一透镜的第一周边部与镜筒的板状部及第一透镜的第一周边部与第二透镜的第二周边部分别形成空间调整结构。空间调整结构皆包含锥面、空间锥面、对应结构及空间夹层。锥面分别设置于第一周边部与第二周边部。空间锥面分别设置于第一周边部与第二周边部。对应结构分别设置于板状部与第一周边部。空间夹层形成于空间锥面与对应结构之间,使空间锥面与对应结构间隔设置。借此,维持光学品质稳定。

Description

成像镜头与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揭示内容是关于一种成像镜头,且特别是一种应用在可携式电子装置上的成像镜头。
背景技术
近年来,可携式电子装置发展快速,例如智能电子装置、平板计算机等,已充斥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而装载在可携式电子装置上的成像镜头也随之蓬勃发展。但随着科技愈来愈进步,使用者对于成像镜头的品质要求也愈来愈高。因此,发展一种可在不同环境条件变化下可以维持组装稳定度的成像镜头遂成为产业上重要且急欲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成像镜头与电子装置,通过空间调整结构可于不同环境条件变化下维持组装稳定度。具体而言,空间调整结构具有可随环境条件变化体积的空间夹层,通过空间夹层可避免光学元件之间因膨胀速率不同而产生干涉应力,并可减少因应力引起的形变,进而使成像品质保持稳定。
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成像镜头,包含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镜筒及二空间调整结构,且一光轴通过成像镜头。第一透镜包含一第一光学有效部与一第一周边部,其中光轴通过第一光学有效部,且第一周边部围绕第一光学有效部设置。第二透镜设置于第一透镜的一像侧,且包含一第二光学有效部与一第二周边部,其中光轴通过第二光学有效部,第二周边部围绕第二光学有效部设置,且第二周边部的一物侧面与第一周边部的一像侧面实体接触。镜筒包含一筒状部与一板状部。筒状部以光轴为轴心环绕光轴。板状部与筒状部连接,并朝靠近光轴的方向延伸形成一通光孔,筒状部与板状部形成一容置空间,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设置于容置空间,且板状部的一像侧面与第一周边部的一物侧面实体接触。第一透镜的第一周边部与镜筒的板状部形成空间调整结构中的一者,第一透镜的第一周边部与第二透镜的第二周边部形成空间调整结构中的另一者。空间调整结构中的一者包含一锥面、一空间锥面、一对应结构及一空间夹层。锥面设置于第一周边部的物侧面并环绕光轴设置,锥面的一物侧端较锥面的一像侧端靠近光轴。空间锥面设置于第一周边部的物侧面并环绕光轴设置,空间锥面的一物侧端较空间锥面的一像侧端远离光轴。对应结构设置于板状部的像侧面并对应锥面与空间锥面设置。空间夹层形成于空间锥面与对应结构之间,使空间锥面与对应结构间隔设置。空间调整结构中的另一者包含一锥面、一空间锥面、一对应结构及一空间夹层。锥面设置于第二周边部的物侧面并环绕光轴设置,且锥面的一物侧端较锥面的一像侧端远离光轴。空间锥面设置于第二周边部的物侧面并环绕光轴设置,空间锥面的一物侧端较空间锥面的一像侧端靠近光轴。对应结构设置于第一周边部的像侧面并对应锥面与空间锥面设置。空间夹层形成于空间锥面与对应结构之间,使空间锥面与对应结构间隔设置。当成像镜头处于一第一环境时,空间调整结构中的一者的空间锥面与对应结构之间的一最短间隔距离为Gα,空间调整结构中的另一者的空间锥面与对应结构之间的一最短间隔距离为Gβ;当成像镜头处于一第二环境时,空间调整结构中的一者的空间锥面与对应结构之间的最短间隔距离为Gα',空间调整结构中的另一者的空间锥面与对应结构之间的最短间隔距离为Gβ',其满足下列条件:0μm≤Gα'<Gα≤37μm;以及0μm≤Gβ'<Gβ≤38μm。第一环境与第二环境满足一温度依赖关系与一湿度依赖关系中至少一者:第一环境的温度为Ta,第二环境的温度为Tb,温度依赖关系满足下列条件:6K≤|Ta-Tb|≤148K;以及第一环境的相对湿度为RHa,第二环境的相对湿度为RHb,湿度依赖关系满足下列条件:7%≤|RHa-RHb|≤89%。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第二透镜的阿贝数为Vd,其可满足下列条件:8≤Vd≤29。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成像镜头处于第一环境时,空间调整结构中的一者的锥面与对应结构可实体接触。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成像镜头处于第二环境时,空间调整结构中的一者的锥面与对应结构可间隔设置。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成像镜头处于第一环境时,空间调整结构中的另一者的锥面与对应结构可实体接触。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成像镜头处于第二环境时,空间调整结构中的另一者的锥面与对应结构可间隔设置。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第一周边部可包含一承靠面,承靠面与光轴垂直,且承靠面与板状部实体接触。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沿光轴的一截面上,空间调整结构中的一者的锥面与空间锥面的夹角为θα,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8度≤θα≤130度。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沿光轴的一截面上,空间调整结构中的另一者的锥面与空间锥面的夹角为θβ,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8度≤θβ≤130度。
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成像镜头,包含一第一透镜、一镜筒及一空间调整结构,且一光轴通过成像镜头。第一透镜包含一第一光学有效部与一第一周边部,其中光轴通过第一光学有效部,且第一周边部围绕第一光学有效部设置。镜筒包含一筒状部与一板状部。筒状部以光轴为轴心环绕光轴。板状部与筒状部连接,并朝靠近光轴的方向延伸形成一通光孔,筒状部与板状部形成一容置空间,第一透镜设置于容置空间,且板状部的一像侧面与第一周边部的一物侧面实体接触。第一透镜的第一周边部与镜筒的板状部形成空间调整结构。空间调整结构包含一锥面、一空间锥面、一对应结构及一空间夹层。锥面设置于第一周边部的物侧面并环绕光轴设置,锥面的一物侧端较锥面的一像侧端靠近光轴。空间锥面设置于第一周边部的物侧面并环绕光轴设置,空间锥面的一物侧端较空间锥面的一像侧端远离光轴。对应结构设置于板状部的像侧面并对应锥面与空间锥面设置。空间夹层形成于空间锥面与对应结构之间,使空间锥面与对应结构间隔设置。当成像镜头处于一第一环境时,空间锥面与对应结构之间的一最短间隔距离为G;当成像镜头处于一第二环境时,空间锥面与对应结构之间的最短间隔距离为G',其满足下列条件:0μm≤G'<G≤37μm。第一环境与第二环境满足一温度依赖关系与一湿度依赖关系中至少一者:第一环境的温度为Ta,第二环境的温度为Tb,温度依赖关系满足下列条件:6K≤|Ta-Tb|≤148K;以及第一环境的相对湿度为RHa,第二环境的相对湿度为RHb,湿度依赖关系满足下列条件:7%≤|RHa-RHb|≤89%。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成像镜头处于第一环境时,锥面与对应结构可实体接触。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成像镜头处于第二环境时,锥面与对应结构可间隔设置。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第一周边部可包含一承靠面,承靠面与光轴垂直,且承靠面与板状部实体接触。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沿光轴的一截面上,锥面与空间锥面的夹角为θ,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8度≤θ≤130度。
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成像镜头,包含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及二空间调整结构,且一光轴通过成像镜头。第一透镜包含一第一光学有效部与一第一周边部,其中光轴通过第一光学有效部,且第一周边部围绕第一光学有效部设置。第二透镜设置于第一透镜的一像侧,且包含一第二光学有效部与一第二周边部,其中光轴通过第二光学有效部,第二周边部围绕第二光学有效部设置,且第二周边部的一物侧面与第一周边部的一像侧面实体接触。第三透镜设置于第二透镜的一像侧,且包含一第三光学有效部与一第三周边部,其中光轴通过第三光学有效部,第三周边部围绕第三光学有效部设置,且第三周边部的一物侧面与第二周边部的一像侧面实体接触。第一透镜的第一周边部与第二透镜的第二周边部形成空间调整结构中的一者,第二透镜的第二周边部与第三透镜的第三周边部形成空间调整结构中的另一者。空间调整结构中的一者包含一锥面、一空间锥面、一对应结构及一空间夹层。锥面设置于第二周边部的物侧面并环绕光轴设置,锥面的一物侧端较锥面的一像侧端远离光轴。空间锥面设置于第二周边部的物侧面并环绕光轴设置,空间锥面的一物侧端较空间锥面的一像侧端靠近光轴。对应结构设置于第一周边部的像侧面并对应锥面与空间锥面设置。空间夹层形成于空间锥面与对应结构之间,使空间锥面与对应结构间隔设置。空间调整结构中的另一者包含一锥面、一空间锥面、一对应结构及一空间夹层。锥面设置于第三周边部的物侧面并环绕光轴设置,且锥面的一物侧端较锥面的一像侧端靠近光轴。空间锥面设置于第三周边部的物侧面并环绕光轴设置,空间锥面的一物侧端较空间锥面的一像侧端远离光轴。对应结构设置于第二周边部的像侧面并对应锥面与空间锥面设置。空间夹层形成于空间锥面与对应结构之间,使空间锥面与对应结构间隔设置。当成像镜头处于一第一环境时,空间调整结构中的一者的空间锥面与对应结构之间的一最短间隔距离为Gγ,空间调整结构中的另一者的空间锥面与对应结构之间的一最短间隔距离为Gδ;当成像镜头处于一第二环境时,空间调整结构中的一者的空间锥面与对应结构之间的最短间隔距离为Gγ',空间调整结构中的另一者的空间锥面与对应结构之间的最短间隔距离为Gδ';第二透镜的阿贝数为Vd,其满足下列条件:3μm≤Gγ'<Gγ≤38μm;3μm≤Gδ'<Gδ≤39μm;以及8≤Vd≤29。第一环境与第二环境满足一温度依赖关系与一湿度依赖关系中至少一者:第一环境的温度为Ta,第二环境的温度为Tb,温度依赖关系满足下列条件:6K≤|Ta-Tb|≤148K;以及第一环境的相对湿度为RHa,第二环境的相对湿度为RHb,湿度依赖关系满足下列条件:7%≤|RHa-RHb|≤89%。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第二透镜的阿贝数为Vd,其可满足下列条件:8≤Vd≤22。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8≤Vd≤20.5。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成像镜头处于第一环境时,空间调整结构中的一者的锥面与对应结构可实体接触。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成像镜头处于第二环境时,空间调整结构中的一者的锥面与对应结构可间隔设置。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成像镜头处于第一环境时,空间调整结构中的另一者的锥面与对应结构可实体接触。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成像镜头处于第二环境时,空间调整结构中的另一者的锥面与对应结构可间隔设置。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第二周边部可包含一承靠面,承靠面与光轴垂直,且承靠面与第一周边部实体接触。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沿光轴的一截面上,空间调整结构中的一者的锥面与空间锥面的夹角为θγ,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8度≤θγ≤130度。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沿光轴的一截面上,空间调整结构中的另一者的锥面与空间锥面的夹角为θδ,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8度≤θδ≤130度。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第一透镜的直径可小于第二透镜的直径,且第二透镜的直径可小于第三透镜的直径。
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成像镜头,包含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及二空间调整结构,且一光轴通过成像镜头。第一透镜包含一第一光学有效部与一第一周边部,其中光轴通过第一光学有效部,且第一周边部围绕第一光学有效部设置。第二透镜设置于第一透镜的一像侧,且包含一第二光学有效部与一第二周边部,其中光轴通过第二光学有效部,第二周边部围绕第二光学有效部设置,且第二周边部的一物侧面与第一周边部的一像侧面实体接触。第三透镜设置于第二透镜的一像侧,且包含一第三光学有效部与一第三周边部,其中光轴通过第三光学有效部,第三周边部围绕第三光学有效部设置,且第三周边部的一物侧面与第二周边部的一像侧面实体接触。第一透镜的第一周边部与第二透镜的第二周边部形成空间调整结构中的一者,第二透镜的第二周边部与第三透镜的第三周边部形成空间调整结构中的另一者。空间调整结构中的一者包含一锥面、一空间锥面、一对应结构及一空间夹层。锥面设置于第二周边部的物侧面并环绕光轴设置,且锥面的一物侧端较锥面的一像侧端远离光轴。空间锥面设置于第二周边部的物侧面并环绕光轴设置,空间锥面的一物侧端较空间锥面的一像侧靠近光轴。对应结构设置于第一周边部的像侧面并对应锥面与空间锥面设置。空间夹层形成于空间锥面与对应结构之间,使空间锥面与对应结构间隔设置。空间调整结构中的另一者包含一锥面与一对应结构。锥面设置于第三周边部的物侧面并环绕光轴设置,且锥面的一物侧端较锥面的一像侧端靠近光轴。对应结构设置于第二周边部的像侧面并对应锥面设置。当成像镜头处于一第一环境时,空间调整结构中的一者的空间锥面与对应结构之间的一最短间隔距离为Gγ;当成像镜头处于一第二环境时,空间调整结构中的一者的空间锥面与对应结构之间的最短间隔距离为Gγ';第二透镜的阿贝数为Vd,其满足下列条件:3μm≤Gγ'<Gγ≤38μm;以及8≤Vd≤29。第一环境与第二环境满足一温度依赖关系与一湿度依赖关系中至少一者:第一环境的温度为Ta,第二环境的温度为Tb,温度依赖关系满足下列条件:6K≤|Ta-Tb|≤148K;以及第一环境的相对湿度为RHa,第二环境的相对湿度为RHb,湿度依赖关系满足下列条件:7%≤|RHa-RHb|≤89%。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第二透镜的阿贝数为Vd,其可满足下列条件:8≤Vd≤22。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8≤Vd≤20.5。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成像镜头处于第一环境时,空间调整结构中的一者的锥面与对应结构可实体接触。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成像镜头处于第二环境时,空间调整结构中的一者的锥面与对应结构可间隔设置。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成像镜头处于第一环境时,空间调整结构中的另一者的锥面与对应结构可实体接触。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成像镜头处于第二环境时,空间调整结构中的另一者的锥面与对应结构可间隔设置。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第二周边部可包含一承靠面,承靠面与光轴垂直,且承靠面与第一周边部实体接触。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沿光轴的一截面上,空间调整结构中的一者的锥面与空间锥面的夹角为θγ,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8度≤θγ≤130度。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第一透镜的直径可小于第二透镜的直径,且第二透镜的直径可小于第三透镜的直径。
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如前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
附图说明
图1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一实施方式中成像镜头的部分剖面图;
图1B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方式中成像镜头的示意图;
图1C绘示依照图1B第一实施方式中空间调整结构于第一环境时的示意图;
图1D绘示依照图1B第一实施方式中空间调整结构于第二环境时的示意图;
图1E绘示依照图1B第一实施方式中空间调整结构于第一环境时的示意图;
图1F绘示依照图1B第一实施方式中空间调整结构于第二环境时的示意图;
图1G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方式中镜筒与透镜的分解示意图;
图1H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方式中透镜的分解示意图;
图1I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方式中镜筒的部分分解图;
图2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二实施方式中成像镜头的部分剖面图;
图2B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方式中成像镜头的示意图;
图2C绘示依照图2B第二实施方式中空间调整结构于第一环境时的示意图;
图2D绘示依照图2B第二实施方式中空间调整结构于第二环境时的示意图;
图2E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方式中镜筒与透镜的分解示意图;
图3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三实施方式中成像镜头的部分剖面图;
图3B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方式中成像镜头的示意图;
图3C绘示依照图3B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中空间调整结构于第一环境时的示意图;
图3D绘示依照图3B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中空间调整结构于第二环境时的示意图;
图3E绘示依照图3B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中空间调整结构于第一环境时的示意图;
图3F绘示依照图3B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中空间调整结构于第二环境时的示意图;
图3G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中透镜的分解示意图;
图3H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中透镜的分解示意图;
图3I绘示依照图3B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例中空间调整结构于第一环境时的示意图;
图3J绘示依照图3B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例中空间调整结构于第二环境时的示意图;
图3K绘示依照图3B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例中空间调整结构于第一环境时的示意图;
图3L绘示依照图3B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例中空间调整结构于第二环境时的示意图;
图4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四实施方式中车辆工具的示意图;
图4B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方式中车辆工具的另一示意图;
图4C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方式中车辆工具的再一示意图;
图4D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方式中车辆工具的另一示意图;
图5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五实施方式中电子装置的示意图;以及
图5B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方式中电子装置的方块图。
【符号说明】
100,200,300,41:成像镜头
111,112,113,114,115,116,211,212,213,214,215,216,311,312,313,314,315,316,317:透镜
111a,211a,311a:第一光学有效部
111b,211b,311b,313d:第一周边部
111c,312c,314c:承靠面
112a,312a:第二光学有效部
112b,312b,314b:第二周边部
117,217,318:滤光元件
121,221,321:影像感测元件
122,222,322:成像面
130,230,330:镜筒
131,231:筒状部
132,232:板状部
133,233:通光孔
134,234:容置空间
135:线圈
136:弹性元件
137:磁性元件
140,150,240,340,350,360,370:空间调整结构
141,151,241,341,351,361,371:锥面
142,152,242,342,352,362,372:空间锥面
143,153,243,343,353,363,373:对应结构
144,154,244,344,364,374:空间夹层
40:车辆工具
50:电子装置
511:长焦望远镜头
512:超广角镜头
513:超长焦望远镜头
514:广角主镜头
52:镜头盖板
53:电子感光元件
54:使用者界面
55:成像信号处理元件
56:光学防手震组件
57:感测元件
58:闪光灯模块
59:对焦辅助模块
A:粘接剂
X:光轴
I1,I2,I3,I4:外部空间信息
I5:内部空间信息
Gα,Gα',Gβ,Gβ',G,G',Gγ,Gγ',Gδ,Gδ':最短间隔距离
θα,θβ,θ,θγ,θδ:夹角
α:视角
具体实施方式
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成像镜头,其包含一第一透镜、第二透镜、一镜筒及至少一空间调整结构,其中一光轴通过成像镜头。第一透镜包含一第一光学有效部与一第一周边部,其中光轴通过第一光学有效部,且第一周边部围绕第一光学有效部设置。第二透镜设置于第一透镜的一像侧,且包含一第二光学有效部与一第二周边部,其中光轴通过第二光学有效部,第二周边部围绕第二光学有效部设置,且第二周边部的一物侧面与第一周边部的一像侧面实体接触。镜筒包含一筒状部与一板状部,其中筒状部以光轴为轴心环绕光轴,板状部与筒状部连接,并朝靠近光轴的方向延伸形成一通光孔,筒状部与板状部形成一容置空间,第一透镜设置于容置空间,且板状部的一像侧面与第一周边部的一物侧面实体接触。
进一步来说,第一环境与第二环境满足一温度依赖关系与一湿度依赖关系中至少一者:第一环境的温度为Ta,第二环境的温度为Tb,温度依赖关系满足下列条件:6K≤|Ta-Tb|≤148K;以及第一环境的相对湿度为RHa,第二环境的相对湿度为RHb,湿度依赖关系满足下列条件:7%≤|RHa-RHb|≤89%。
第一透镜的第一周边部与镜筒的板状部可形成空间调整结构,且空间调整结构包含一锥面、一空间锥面、一对应结构及一空间夹层。锥面设置于第一周边部的物侧面并环绕光轴设置,锥面的一物侧端较锥面的一像侧端靠近光轴。空间锥面设置于第一周边部的物侧面并环绕光轴设置,空间锥面的一物侧端较空间锥面的一像侧端远离光轴。对应结构设置于板状部的像侧面并对应锥面与空间锥面设置。空间夹层形成于空间锥面与对应结构之间,使空间锥面与对应结构间隔设置。当成像镜头处于第一环境时,锥面与对应结构可实体接触,且空间锥面与对应结构之间的一最短间隔距离为G;当成像镜头处于第二环境时,锥面与对应结构可间隔设置,且空间锥面与对应结构之间的最短间隔距离为G';沿光轴的一截面上,锥面与空间锥面的夹角为θ,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μm≤G'<G≤37μm;以及18度≤θ≤130度。
由于环境变化时光学元件之间的膨胀率不同,通过空间夹层改变大小可提供光学元件之间的避让空间。再者,上述的空间调整结构的构型设计可使光学元件之间在环境条件变化后减少干涉,借以避免因干涉产生的应力导致光学元件变形。换言之,可减少因应力引起的形变,进而维持光学品质稳定,其中环境条件变化可为温度变化或湿度变化。当第一透镜对于环境变化的膨胀率小于镜筒时,通过上述的构型可避免因膨胀而产生干涉。
再者,通过锥面与对应结构的实体接触,处于第一环境时可提升镜筒与第一透镜之间的组装定位;通过锥面与对应结构的间隔设置,处于第二环境时可形成空间夹层于锥面与对应结构之间以避免干涉。
进一步来说,空间调整结构的数量可为二,其中第一透镜的第一周边部与镜筒的板状部形成空间调整结构中的一者,第一透镜的第一周边部与第二透镜的第二周边部形成空间调整结构中的另一者。
空间调整结构中的另一者包含一锥面、一空间锥面、一对应结构及一空间夹层。锥面设置于第二周边部的物侧面并环绕光轴设置,且锥面的一物侧端较锥面的一像侧端远离光轴。空间锥面设置于第二周边部的物侧面并环绕光轴设置,空间锥面的一物侧端较空间锥面的一像侧端靠近光轴。对应结构设置于第一周边部的像侧面并对应锥面与空间锥面设置。空间夹层形成于空间锥面与对应结构之间,使空间锥面与对应结构间隔设置。
当成像镜头处于第一环境时,空间调整结构中的一者的锥面与对应结构可实体接触,空间调整结构中的另一者的锥面与对应结构可实体接触,空间调整结构中的一者的空间锥面与对应结构之间的一最短间隔距离为Gα,空间调整结构中的另一者的空间锥面与对应结构之间的一最短间隔距离为Gβ;当成像镜头处于一第二环境时,空间调整结构中的一者的锥面与对应结构可间隔设置,空间调整结构中的另一者的锥面与对应结构可间隔设置,空间调整结构中的一者的空间锥面与对应结构之间的最短间隔距离为Gα',空间调整结构中的另一者的空间锥面与对应结构之间的最短间隔距离为Gβ';沿光轴的一截面上,空间调整结构中的一者的锥面与空间锥面的夹角为θα,空间调整结构中的另一者的锥面与空间锥面的夹角为θβ,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μm≤Gα'<Gα≤37μm;0μm≤Gβ'<Gβ≤38μm;18度≤θα≤130度;以及18度≤θβ≤130度。
当第一透镜对于环境变化的膨胀率小于镜筒与第二透镜时,通过上述的构型以避免干涉的效果较佳,可避免因膨胀而产生干涉,并可维持组装稳定性。
当θα满足上列条件时,可分散第一透镜与空间调整结构中其中一者的对应结构实体接触时的受力方向,避免第一透镜因受力而变型。
当θβ满足上列条件时,可分散第二透镜与空间调整结构中的另一者的对应结构实体接触时的受力方向,避免第二透镜因受力而变型。
再者,通过空间调整结构中的一者的锥面与对应结构的实体接触,处于第一环境时可提升镜筒与第一透镜之间的组装定位;通过空间调整结构中的一者的锥面与对应结构的间隔设置,处于第二环境时可形成空间夹层于空间调整结构中的一者的锥面与对应结构之间以避免干涉;通过空间调整结构中的另一者的锥面与对应结构的实体接触,处于第一环境时可提升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的组装定位;通过空间调整结构中的另一者的锥面与对应结构的间隔设置,处于第二环境时可形成空间夹层于空间调整结构中的另一者的锥面与对应结构之间以避免干涉。
成像镜头可还包含一第三透镜,其中第三透镜设置于第二透镜的一像侧。第三透镜包含一第三光学有效部与一第三周边部,其中光轴通过第三光学有效部,第三周边部围绕第三光学有效部设置,且第三周边部的一物侧面与第二周边部的一像侧面实体接触。
或者,空间调整结构的数量可为二,其中第一透镜的第一周边部与第二透镜的第二周边部形成空间调整结构中的一者,第二透镜的第二周边部与第三透镜的第三周边部形成空间调整结构中的另一者。
空间调整结构中的一者包含一锥面、一空间锥面、一对应结构及一空间夹层。锥面设置于第二周边部的物侧面并环绕光轴设置,且锥面的一物侧端较锥面的一像侧端远离光轴。空间锥面设置于第二周边部的物侧面并环绕光轴设置,空间锥面的一物侧端较空间锥面的一像侧端靠近光轴。对应结构设置于第一周边部的像侧面并对应锥面与空间锥面设置。空间夹层形成于空间锥面与对应结构之间,使空间锥面与对应结构间隔设置。
空间调整结构中的另一者包含一锥面与一对应结构。锥面设置于第三周边部的物侧面并环绕光轴设置,且锥面的一物侧端较锥面的一像侧端靠近光轴。对应结构设置于第二周边部的像侧面并对应锥面设置。
当成像镜头处于一第一环境时,空间调整结构中的一者的锥面与对应结构可实体接触,空间调整结构中的一者的空间锥面与对应结构之间的一最短间隔距离为Gγ;当成像镜头处于一第二环境时,空间调整结构中的一者的锥面与对应结构可间隔设置,空间调整结构中的一者的空间锥面与对应结构之间的最短间隔距离为Gγ';沿光轴的一截面上,空间调整结构中的一者的锥面与空间锥面的夹角为θγ,其可满足下列条件:3μm≤Gγ'<Gγ≤38μm;以及18度≤θγ≤130度。
当第二透镜面对环境变化的膨胀率大于第一透镜与第三透镜时,通过上述的构型可避免因膨胀而产生干涉。
空间调整结构中的另一者可还包含一空间锥面与一空间夹层。空间锥面设置于第三周边部的物侧面并环绕光轴设置,空间锥面的一物侧端较空间锥面的一像侧端远离光轴,且对应结构进一步对应空间锥面设置。空间夹层形成于空间锥面与对应结构之间,使空间锥面与对应结构间隔设置。
当成像镜头处于一第一环境时,空间调整结构中的另一者的锥面与对应结构可实体接触,空间调整结构中的另一者的空间锥面与对应结构之间的一最短间隔距离为Gδ;当成像镜头处于一第二环境时,空间调整结构中的另一者的锥面与对应结构可间隔设置,空间调整结构中的另一者的空间锥面与对应结构之间的最短间隔距离为Gδ';沿光轴的一截面上,空间调整结构中的另一者的锥面与空间锥面的夹角为θδ,其可满足下列条件:3μm≤Gδ'<Gδ≤39μm;以及18度≤θδ≤130度。
第二透镜的阿贝数为Vd,其可满足下列条件:8≤Vd≤29。当Vd满足上述条件时,第二透镜较容易因环境改变而发生体积变化。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8≤Vd≤22。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8≤Vd≤20.5。
第一周边部可包含一承靠面,其中承靠面与光轴垂直,且承靠面与板状部实体接触。借此,可提升第一透镜的轴向组装稳定性。进一步来说,承靠面于第一环境与第二环境时可维持实体接触。
第二周边部可包含一承靠面,其中承靠面与光轴垂直,且承靠面与第一周边部实体接触。借此,可提升第二透镜的轴向组装稳定性。
第一透镜的直径可小于第二透镜的直径,且第二透镜的直径可小于第三透镜的直径。借此,可有利于配合成像镜头的光学设计。
上述本揭示内容成像镜头中的各技术特征皆可组合配置,而达到对应的功效。
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前述的成像镜头。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以下提出具体实施方式与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予以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A与图1B,其中图1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一实施方式中成像镜头100的部分剖面图,图1B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方式中成像镜头100的示意图。由图1A与图1B可知,成像镜头100包含多个透镜111、112、113、114、115、116、一滤光元件117、一影像感测元件121、一镜筒130(标示于图1G)及二空间调整结构140、150,其中一光轴X通过成像镜头100,且影像感测元件121设置于一成像面122。
第一实施方式中,透镜111可作为第一透镜,透镜112可作为第二透镜。第一透镜包含一第一光学有效部111a(标示于图1G)与一第一周边部111b,其中光轴X通过第一光学有效部111a,且第一周边部111b围绕第一光学有效部111a设置。第二透镜设置于第一透镜的一像侧,且包含一第二光学有效部112a(标示于图1H)与一第二周边部112b,其中光轴X通过第二光学有效部112a,第二周边部112b围绕第二光学有效部112a设置,且第二周边部112b的一物侧面与第一周边部111b的一像侧面实体接触。
镜筒130包含一筒状部131与一板状部132,其中筒状部131以光轴X为轴心环绕光轴X,板状部132与筒状部131连接,并朝靠近光轴X的方向延伸形成一通光孔133,且筒状部131与板状部132形成一容置空间134(标示于图1G)。再者,透镜111、112、113、114、115、116设置于容置空间134,且板状部132的一像侧面与第一周边部111b的一物侧面实体接触,其中透镜116以一粘接剂A固定于筒状部131。
请参照图1C至图1H,其中图1C绘示依照图1B第一实施方式中空间调整结构140于第一环境时的示意图,图1D绘示依照图1B第一实施方式中空间调整结构140于第二环境时的示意图,图1E绘示依照图1B第一实施方式中空间调整结构150于第一环境时的示意图,图1F绘示依照图1B第一实施方式中空间调整结构150于第二环境时的示意图,图1G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方式中镜筒130与透镜111的分解示意图,图1H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方式中透镜111、112的分解示意图。由图1C至图1H可知,第一透镜(即透镜111)的第一周边部111b与镜筒130的板状部132形成空间调整结构140,第一透镜的第一周边部111b与第二透镜(即透镜112)的第二周边部112b形成空间调整结构150。
由图1C、图1D及图1G可知,空间调整结构140包含一锥面141、一空间锥面142、一对应结构143及一空间夹层144。锥面141设置于第一周边部111b的物侧面并环绕光轴X设置,锥面141的一物侧端较锥面141的一像侧端靠近光轴X。空间锥面142设置于第一周边部111b的物侧面并环绕光轴X设置,空间锥面142的一物侧端较空间锥面142的一像侧端远离光轴X。对应结构143设置于板状部132的像侧面并对应锥面141与空间锥面142设置。空间夹层144形成于空间锥面142与对应结构143之间,使空间锥面142与对应结构143间隔设置。
由图1E、图1F及图1H可知,空间调整结构150包含一锥面151、一空间锥面152、一对应结构153及一空间夹层154。锥面151设置于第二周边部112b的物侧面并环绕光轴X设置,且锥面151的一物侧端较锥面151的一像侧端远离光轴X。空间锥面152设置于第二周边部112b的物侧面并环绕光轴X设置,空间锥面152的一物侧端较空间锥面152的一像侧端靠近光轴X。对应结构153设置于第一周边部111b的像侧面并对应锥面151与空间锥面152设置。空间夹层154形成于空间锥面152与对应结构153之间,使空间锥面152与对应结构153间隔设置。
具体而言,由于环境变化时光学元件之间的膨胀率不同,通过空间夹层144、154改变大小可提供光学元件之间的避让空间,其中环境变化可为温度变化或湿度变化。再者,空间调整结构140、150的构型设计可使光学元件之间在环境条件变化后减少干涉,借以避免因干涉产生的应力导致光学元件变形,进而维持光学品质稳定。进一步来说,当第一透镜(即透镜111)对于环境变化的膨胀率小于镜筒130与第二透镜(即透镜112)时,通过上述的构型以避免干涉的效果较佳,可避免因膨胀而产生干涉,并可维持组装稳定性。
由图1D可知,第一周边部111b包含一承靠面111c,其中承靠面111c与光轴X垂直,且承靠面111c与板状部132实体接触。借此,可提升第一透镜的轴向组装稳定性。
请参照图1I,其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方式中镜筒130的部分分解图。由图1A与图1I可知,镜筒130还包含一线圈135、一弹性元件136及多个磁性元件137,其中线圈135与磁性元件137对应设置,且弹性元件136设置于筒状部131与滤光元件117之间。
由图1C与图1D可知,第一环境的温度Ta为293.1K,第一环境的相对湿度RHa为30%,第二环境的温度Tb为303.1K,第二环境的相对湿度RHb为50%,其中成像镜头100处于第一环境时,锥面141与对应结构143实体接触;成像镜头100处于第二环境时,锥面141与对应结构143间隔设置。具体而言,处于第一环境时可提升镜筒130与第一透镜(即透镜111)之间的组装定位;处于第二环境时,锥面141与对应结构143之间也可形成空间夹层144,借以避免干涉。再者,承靠面111c于第一环境与第二环境时可维持实体接触,换言之,当对应结构143与锥面141之间以及对应结构143与空间锥面142之间皆间隔设置时,第一透镜通过压持承靠面111c维持其定位。
由图1E与图1F可知,第一环境的温度Ta为293.1K,第一环境的相对湿度RHa为30%,第二环境的温度Tb为293.1K,第二环境的相对湿度RHb为85%,其中成像镜头100处于第一环境时,锥面151与对应结构153实体接触;成像镜头100处于第二环境时,锥面151与对应结构153间隔设置。具体而言,处于第一环境时可提升第一透镜(即透镜111)与第二透镜(即透镜112)之间的组装定位;处于第二环境时,锥面151与对应结构153之间也可形成空间夹层154,借以避免干涉。
必须说明的是,图1C至图1F中的链线线段用以表示实体接触的部分。
由图1C至图1F可知,当成像镜头100处于第一环境时,空间调整结构中的一者(即空间调整结构140)的空间锥面142与对应结构143之间的一最短间隔距离为Gα,空间调整结构中的另一者(即空间调整结构150)的空间锥面152与对应结构153之间的一最短间隔距离为Gβ;当成像镜头100处于第二环境时,空间调整结构中的一者的空间锥面142与对应结构143之间的最短间隔距离为Gα',空间调整结构中的另一者的空间锥面152与对应结构153之间的最短间隔距离为Gβ';沿光轴X的一截面上,空间调整结构中的一者的锥面141与空间锥面142的夹角为θα,空间调整结构中的另一者的锥面151与空间锥面152的夹角为θβ,第二透镜(即透镜112)的阿贝数为Vd,所述参数满足下列表1A条件。
Figure BDA0004005511690000171
<第二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2A与图2B,其中图2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二实施方式中成像镜头200的部分剖面图,图2B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方式中成像镜头200的示意图。由图2A与图2B可知,成像镜头200包含多个透镜211、212、213、214、215、216、一滤光元件217、一影像感测元件221、一镜筒230(标示于图2E)及一空间调整结构240,其中一光轴X通过成像镜头200,且影像感测元件221设置于一成像面222。
第二实施方式中,透镜211可作为第一透镜。第一透镜包含一第一光学有效部211a(标示于图2E)与一第一周边部211b,其中光轴X通过第一光学有效部211a,且第一周边部211b围绕第一光学有效部211a设置。
镜筒230包含一筒状部231与一板状部232,其中筒状部231以光轴X为轴心环绕光轴X,板状部232与筒状部231连接,并朝靠近光轴X的方向延伸形成一通光孔233,且筒状部231与板状部232形成一容置空间234(标示于图2E)。再者,透镜211、212、213、214、215、216设置于容置空间234,且板状部232的一像侧面与第一周边部211b的一物侧面实体接触。
请参照图2C至图2E,其中图2C绘示依照图2B第二实施方式中空间调整结构240于第一环境时的示意图,图2D绘示依照图2B第二实施方式中空间调整结构240于第二环境时的示意图,图2E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方式中镜筒230与透镜211的分解示意图。由图2C至图2E可知,第一透镜(即透镜211)的第一周边部211b与镜筒230的板状部232形成空间调整结构240。
进一步来说,空间调整结构240包含一锥面241、一空间锥面242、一对应结构243及一空间夹层244。锥面241设置于第一周边部211b的物侧面并环绕光轴X设置,锥面241的一物侧端较锥面241的一像侧端靠近光轴X。空间锥面242设置于第一周边部211b的物侧面并环绕光轴X设置,空间锥面242的一物侧端较空间锥面242的一像侧端远离光轴X。对应结构243设置于板状部232的像侧面并对应锥面241与空间锥面242设置。空间夹层244形成于空间锥面242与对应结构243之间,使空间锥面242与对应结构243间隔设置。
具体而言,空间调整结构240的构型设计可使光学元件之间在环境条件变化后减少干涉,借以避免因干涉产生的应力导致光学元件变形,进而维持光学品质稳定,其中环境条件变化可为温度变化或湿度变化。进一步来说,当第一透镜(即透镜211)对于环境变化的膨胀率小于镜筒230时,通过上述的构型可避免因膨胀而产生干涉。
由图2C与图2D可知,第一环境的温度Ta为293.1K,第一环境的相对湿度RHa为30%,第二环境的温度Tb为358.1K,第二环境的相对湿度RHb为85%,其中成像镜头200处于第一环境时,锥面241与对应结构243实体接触;成像镜头200处于第二环境时,锥面241与对应结构243间隔设置。具体而言,处于第一环境时可提升镜筒230与第一透镜(即透镜211)之间的组装定位;处于第二环境时,锥面241与对应结构243之间也可形成空间夹层244,借以避免干涉。
必须说明的是,图2C与图2D中的链线线段用以表示实体接触的部分。
由图2C与图2D可知,当成像镜头200处于第一环境时,空间锥面242与对应结构243之间的一最短间隔距离为G;当成像镜头200处于第二环境时,空间锥面242与对应结构243之间的最短间隔距离为G';沿光轴X的一截面上,锥面241与空间锥面242的夹角为θ,所述参数满足下列表2A条件。
Figure BDA0004005511690000191
另外,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其余的元件的结构及配置关系皆相同,在此将不另赘述。
<第三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3A与图3B,其中图3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三实施方式中成像镜头300的部分剖面图,图3B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方式中成像镜头300的示意图。由图3A与图3B可知,成像镜头300包含多个透镜311、312、313、314、315、316、317、一滤光元件318、一影像感测元件321、一镜筒330及多个空间调整结构340、350、360、370,其中一光轴X通过成像镜头300,且影像感测元件321设置于一成像面322。
请参照图3C至图3H,其中图3C绘示依照图3B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中空间调整结构340于第一环境时的示意图,图3D绘示依照图3B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中空间调整结构340于第二环境时的示意图,图3E绘示依照图3B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中空间调整结构350于第一环境时的示意图,图3F绘示依照图3B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中空间调整结构350于第二环境时的示意图,图3G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中透镜311、312的分解示意图,图3H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中透镜312、313的分解示意图。由图3B至图3H可知,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中,透镜311可作为第一透镜,透镜312可作为第二透镜,透镜313可作为第三透镜,其中第一透镜的直径小于第二透镜的直径,且第二透镜的直径小于第三透镜的直径。
第一透镜包含一第一光学有效部311a与一第一周边部311b,其中光轴X通过第一光学有效部311a,且第一周边部311b围绕第一光学有效部311a设置。第二透镜设置于第一透镜的一像侧,且包含一第二光学有效部312a与一第二周边部312b,其中光轴X通过第二光学有效部312a,第二周边部312b围绕第二光学有效部312a设置,且第二周边部312b的一物侧面与第一周边部311b的一像侧面实体接触。第三透镜设置于第二透镜的一像侧,且包含一第三光学有效部313a与一第三周边部313b,其中光轴X通过第三光学有效部313a,第三周边部313b围绕第三光学有效部313a设置,第三周边部313b的一物侧面与第二周边部312b的一像侧面实体接触。
由图3C、图3D及图3G可知,第一透镜的第一周边部311b与第二透镜的第二周边部312b形成空间调整结构340,其中空间调整结构340包含一锥面341、一空间锥面342、一对应结构343及一空间夹层344。锥面341设置于第二周边部312b的物侧面并环绕光轴X设置,且锥面341的一物侧端较锥面341的一像侧端远离光轴X。空间锥面342设置于第二周边部312b的物侧面并环绕光轴X设置,空间锥面342的一物侧端较空间锥面342的一像侧端靠近光轴X。对应结构343设置于第一周边部311b的像侧面并对应锥面341与空间锥面342设置。空间夹层344形成于空间锥面342与对应结构343之间,使空间锥面342与对应结构343间隔设置。
由图3E、图3F及图3H可知,第二透镜的第二周边部312b与第三透镜的第三周边部313b形成空间调整结构350,其中空间调整结构350包含一锥面351、一空间锥面352及一对应结构353。锥面351设置于第三周边部313b的物侧面并环绕光轴X设置,且锥面351的一物侧端较锥面351的一像侧端靠近光轴X。空间锥面352设置于第三周边部313b的物侧面并环绕光轴X设置,空间锥面352的一物侧端较空间锥面352的一像侧端远离光轴X。对应结构353设置于第二周边部312b的像侧面并对应锥面351设置。
具体而言,通过空间调整结构340、350的构型设计可使光学元件之间在环境条件变化后减少干涉,借以避免因干涉产生的应力导致光学元件变形,进而维持光学品质稳定,其中环境条件变化可为温度变化或湿度变化。当第二透镜面对环境变化的膨胀率大于第一透镜与第三透镜时,可避免因膨胀而产生干涉。
由图3C与图3D可知,第二周边部312b包含一承靠面312c,其中承靠面312c与光轴X垂直,且承靠面312c与第一周边部311b实体接触。借此,可提升第二透镜的轴向组装稳定性。
由图3C与图3D可知,第一环境的温度Ta为293.1K,第一环境的相对湿度RHa为50%,第二环境的温度Tb为358.1K,第二环境的相对湿度RHb为50%,其中成像镜头300处于第一环境时,锥面341与对应结构343实体接触;成像镜头300处于第二环境时,锥面341与对应结构343间隔设置。
由图3E与图3F可知,第一环境的温度Ta为263.1K,第一环境的相对湿度RHa为50%,第二环境的温度Tb为358.1K,第二环境的相对湿度RHb为35%,其中成像镜头300处于第一环境时,锥面351与对应结构353实体接触;成像镜头300处于第二环境时,锥面351与对应结构353间隔设置。
必须说明的是,图3C至图3F中的虚线线段用以表示实体接触的部分。
由图3C至图3F可知,当成像镜头300处于第一环境时,空间调整结构中的一者(即空间调整结构340)的空间锥面342与对应结构343之间的一最短间隔距离为Gγ;当成像镜头300处于第二环境时,空间调整结构中的一者的空间锥面342与对应结构343之间的最短间隔距离为Gγ';沿光轴X的一截面上,空间调整结构中的一者的锥面341与空间锥面342的夹角为θγ,空间调整结构中的另一者的锥面351与空间锥面352的夹角为θδ,第二透镜(即透镜312)的阿贝数为Vd,所述参数满足下列表3A条件。
Figure BDA0004005511690000211
请参照图3I至图3L,其中图3I绘示依照图3B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例中空间调整结构360于第一环境时的示意图,图3J绘示依照图3B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例中空间调整结构360于第二环境时的示意图,图3K绘示依照图3B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例中空间调整结构370于第一环境时的示意图,图3L绘示依照图3B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例中空间调整结构370于第二环境时的示意图。由图3I至图3L可知,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例中,透镜313可作为第一透镜,透镜314可作为第二透镜,透镜315可作为第三透镜,其中第一透镜的直径小于第二透镜的直径,且第二透镜的直径小于第三透镜的直径。
第一透镜包含一第一光学有效部(图未标示)与一第一周边部313d,其中光轴X通过第一光学有效部,且第一周边部313d围绕第一光学有效部设置。第二透镜设置于第一透镜的一像侧,且包含一第二光学有效部(图未标示)与一第二周边部314b,其中光轴X通过第二光学有效部,第二周边部314b围绕第二光学有效部设置,且第二周边部314b的一物侧面与第一周边部313d的一像侧面实体接触。第三透镜设置于第二透镜的一像侧,且包含一第三光学有效部(图未标示)与一第三周边部315b,其中光轴X通过第三光学有效部,第三周边部315b围绕第三光学有效部设置,第三周边部315b的一物侧面与第二周边部314b的一像侧面实体接触。
由图3I与图3J可知,第一透镜的第一周边部313d与第二透镜的第二周边部314b形成空间调整结构360,其中空间调整结构360包含一锥面361、一空间锥面362、一对应结构363及一空间夹层364。锥面361设置于第二周边部314b的物侧面并环绕光轴X设置,且锥面361的一物侧端较锥面361的一像侧端远离光轴X。空间锥面362设置于第二周边部314b的物侧面并环绕光轴X设置,空间锥面362的一物侧端较空间锥面362的一像侧端靠近光轴X。对应结构363设置于第一周边部313d的像侧面并对应锥面361与空间锥面362设置。空间夹层364形成于空间锥面362与对应结构363之间,使空间锥面362与对应结构363间隔设置。
由图3K与图3L可知,第二透镜的第二周边部314b与第三透镜的第三周边部315b形成空间调整结构370,其中空间调整结构370包含一锥面371、一空间锥面372、一对应结构373及一空间夹层374。锥面371设置于第三周边部315b的物侧面并环绕光轴X设置,且锥面371的一物侧端较锥面371的一像侧端靠近光轴X。空间锥面372设置于第三周边部315b的物侧面并环绕光轴X设置,空间锥面372的一物侧端较空间锥面372的一像侧端远离光轴X。对应结构373设置于第二周边部314b的像侧面并对应锥面371与空间锥面372设置。空间夹层374形成于空间锥面372与对应结构373之间,使空间锥面372与对应结构373间隔设置。
具体而言,通过空间调整结构360、370的构型设计可使光学元件之间在环境条件变化后减少干涉,借以避免因干涉产生的应力导致光学元件变形,进而维持光学品质稳定。当第二透镜面对环境变化的膨胀率大于第一透镜与第三透镜时,可避免因膨胀而产生干涉。
由图3I与图3J可知,第二周边部314b包含一承靠面314c,其中承靠面314c与光轴X垂直,且承靠面314c与第一周边部313d实体接触。借此,可提升第二透镜的轴向组装稳定性。
由图3I与图3J可知,第一环境的温度Ta为293.1K,第一环境的相对湿度RHa为30%,第二环境的温度Tb为283.1K,第二环境的相对湿度RHb为95%,其中成像镜头300处于第一环境时,锥面361与对应结构363实体接触;成像镜头300处于第二环境时,锥面361与对应结构363间隔设置。
由图3K与图3L可知,第一环境的温度Ta为293.1K,第一环境的相对湿度RHa为30%,第二环境的温度Tb为358.1K,第二环境的相对湿度RHb为50%,其中成像镜头300处于第一环境时,锥面371与对应结构373间隔设置;成像镜头300处于第二环境时,锥面371与对应结构373间隔设置。
必须说明的是,图3I至图3L中的虚线线段用以表示实体接触的部分。
由图3I至图3L可知,当成像镜头300处于第一环境时,空间调整结构中的一者(即空间调整结构360)的空间锥面362与对应结构363之间的一最短间隔距离为Gγ,空间调整结构中的另一者(即空间调整结构370)的空间锥面372与对应结构373之间的一最短间隔距离为Gδ;当成像镜头300处于第二环境时,空间调整结构中的一者的空间锥面362与对应结构363之间的最短间隔距离为Gγ',空间调整结构中的另一者的空间锥面372与对应结构373之间的最短间隔距离为Gδ';沿光轴X的一截面上,空间调整结构中的一者的锥面361与空间锥面362的夹角为θγ,空间调整结构中的另一者的锥面371与空间锥面372的夹角为θδ,所述参数满足下列表3B条件。
Figure BDA0004005511690000231
Figure BDA0004005511690000241
另外,第三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其余的元件的结构及配置关系皆相同,在此将不另赘述。
<第四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4A至图4D,其中图4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四实施方式中车辆工具40的示意图,图4B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方式中车辆工具40的另一示意图,图4C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方式中车辆工具40的再一示意图,图4D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方式中车辆工具40的另一示意图。由图4A至图4D可知,车辆工具40包含多个成像镜头41。第四实施方式中,成像镜头41的数量为六,但并不以此数量为限。具体而言,成像镜头可为前述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中的任一成像镜头,但本揭示内容不以此为限。
由图4A与图4B可知,成像镜头41为车用成像镜头,且成像镜头41中二者分别位于左右后照镜的下方,且用以撷取一视角α的影像信息。具体而言,视角α可满足下列条件:40度<α<90度。借此,可撷取左右二旁车道范围内的影像信息。
由图4B可知,成像镜头41中另二者可设置于车辆工具40内部的空间。具体而言,所述二成像镜头41分别设置于靠近车内后视镜的位置与靠近后车窗的位置。再者,成像镜头41中另可分别设置于车辆工具40左右后照镜的非镜面,但并不以此为限。
由图4C可知,成像镜头41中再二者可设置于车辆工具40的前端与后端的位置,其中通过成像镜头41于车辆工具40的前端与后端及左右后照镜的下方的配置,有助于驾驶人借此获得驾驶舱以外的外部空间信息,例如外部空间信息I1、I2、I3、I4,但并不以此为限。借此,可提供更多视角以减少死角,进而有助于提升行车安全。
由图4D可知,设置于车内后视镜的成像镜头41可用以获取内部空间信息I5以助于提升行车安全。一般来说,已知的车辆工具在停放于烈日下曝晒时,车内高温会使成像镜头产生温飘效应,甚至损坏成像镜头,进而影响行车安全。本揭示内容的成像镜头41通过配置空间调整结构可避免光学元件之间因环境条件变化产生干涉应力,故在剧烈温度变化环境下仍能保持稳定性,并维持成像品质。
<第五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5A与图5B,其中图5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五实施方式中电子装置50的示意图,图5B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方式中电子装置50的方块图。由图5A与图5B可知,电子装置50是一智能手机,且包含一成像镜头。
第五实施方式中,电子装置50包含四成像镜头,分别为长焦望远镜头511、超广角镜头512、超长焦望远镜头513及广角主镜头514,其中长焦望远镜头511的视角为30度至60度,超广角镜头512的视角为93度至175度,超长焦望远镜头513的视角为5度至30度,广角主镜头514的视角为65度至90度,但并不以此为限。再者,可通过切换不同视角的成像镜头,使电子装置50实现光学变焦的功能。必须说明的是,镜头盖板52仅为示意电子装置50内部的长焦望远镜头511、超广角镜头512、超长焦望远镜头513及广角主镜头514,并不表示镜头盖板52为可拆卸式的。具体而言,长焦望远镜头511、超广角镜头512、超长焦望远镜头513及广角主镜头514可为前述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但并不以此为限。
电子装置50还包含一电子感光元件53与一使用者界面54,其中电子感光元件53设置于长焦望远镜头511、超广角镜头512、超长焦望远镜头513及广角主镜头514的成像面(图未绘示),且使用者界面54可为触控屏幕或显示屏幕,并不以此为限。
进一步来说,使用者通过电子装置50的使用者界面54进入拍摄模式。此时长焦望远镜头511、超广角镜头512、超长焦望远镜头513及广角主镜头514汇集成像光线在电子感光元件53上,并输出有关影像的电子信号至成像信号处理元件(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55。
因应电子装置50的相机规格,电子装置50可还包含一光学防手震组件56,是可为OIS防抖回馈装置,进一步地,电子装置50可还包含至少一个辅助光学元件(图未标示)及至少一个感测元件57。第五实施方式中,辅助光学元件为闪光灯模块58与对焦辅助模块59,闪光灯模块58可用以补偿色温,对焦辅助模块59可为红外线测距元件、激光对焦模块等。感测元件57可具有感测物理动量与作动能量的功能,如加速计、陀螺仪、霍尔元件(Hall EffectElement),以感知使用者的手部或外在环境施加的晃动及抖动,进而有利于电子装置50中成像镜头(即长焦望远镜头511、超广角镜头512、超长焦望远镜头513及广角主镜头514)配置的自动对焦功能及光学防手震组件56的发挥,以获得良好的成像品质,有助于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装置50具备多种模式的拍摄功能,如优化自拍、低光源HDR(High DynamicRange,高动态范围成像)、高解析4K(4K Resolution)录影等。此外,使用者可由触控屏幕直接目视到相机的拍摄画面,并在触控屏幕上手动操作取景范围,以达成所见即所得的自动对焦功能。
此外,电子装置50可还包含但不限于显示单元(Display)、控制单元(ControlUnit)、储存单元(Storage Unit)、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或其组合。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实施方式及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36)

1.一种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一光轴通过该成像镜头,且包含:
一第一透镜,包含:
一第一光学有效部,该光轴通过该第一光学有效部;及
一第一周边部,围绕该第一光学有效部设置;
一第二透镜,设置于该第一透镜的一像侧,且包含:
一第二光学有效部,该光轴通过该第二光学有效部;及
一第二周边部,围绕该第二光学有效部设置,且该第二周边部的一物侧面与该第一周边部的一像侧面实体接触;
一镜筒,包含:
一筒状部,以该光轴为轴心环绕该光轴;及
一板状部,与该筒状部连接,并朝靠近该光轴的方向延伸形成一通光孔,该筒状部与该板状部形成一容置空间,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设置于该容置空间,且该板状部的一像侧面与该第一周边部的一物侧面实体接触;以及
二空间调整结构,其中该第一透镜的该第一周边部与该镜筒的该板状部形成该二空间调整结构中的一者,该第一透镜的该第一周边部与该第二透镜的该第二周边部形成该二空间调整结构中的另一者;
其中,该二空间调整结构中的该者包含:
一锥面,设置于该第一周边部的该物侧面并环绕该光轴设置,该锥面的一物侧端较该锥面的一像侧端靠近该光轴;
一空间锥面,设置于该第一周边部的该物侧面并环绕该光轴设置,该空间锥面的一物侧端较该空间锥面的一像侧端远离该光轴;
一对应结构,设置于该板状部的该像侧面并对应该锥面与该空间锥面设置;及
一空间夹层,形成于该空间锥面与该对应结构之间,使该空间锥面与该对应结构间隔设置;
其中,该二空间调整结构中的该另一者包含:
一锥面,设置于该第二周边部的该物侧面并环绕该光轴设置,且该锥面的一物侧端较该锥面的一像侧端远离该光轴;
一空间锥面,设置于该第二周边部的该物侧面并环绕该光轴设置,该空间锥面的一物侧端较该空间锥面的一像侧端靠近该光轴;
一对应结构,设置于该第一周边部的该像侧面并对应该锥面与该空间锥面设置;及
一空间夹层,形成于该空间锥面与该对应结构之间,使该空间锥面与该对应结构间隔设置;
其中,当该成像镜头处于一第一环境时,该二空间调整结构中的该者的该空间锥面与该对应结构之间的一最短间隔距离为Gα,该二空间调整结构中该另一者的该空间锥面与该对应结构之间的一最短间隔距离为Gβ;当该成像镜头处于一第二环境时,该二空间调整结构中的该者的该空间锥面与该对应结构之间的该最短间隔距离为Gα',该二空间调整结构中的该另一者的该空间锥面与该对应结构之间的该最短间隔距离为Gβ',其满足下列条件:
0μm≤Gα'<Gα≤37μm;以及
0μm≤Gβ'<Gβ≤38μm;
其中,该第一环境与该第二环境满足一温度依赖关系与一湿度依赖关系中至少一者:
该第一环境的温度为Ta,该第二环境的温度为Tb,该温度依赖关系满足下列条件:6K≤|Ta-Tb|≤148K;以及
该第一环境的相对湿度为RHa,该第二环境的相对湿度为RHb,该湿度依赖关系满足下列条件:7%≤|RHa-RHb|≤89%。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的阿贝数为Vd,其满足下列条件:
8≤Vd≤29。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成像镜头处于该第一环境时,该二空间调整结构中的该者的该锥面与该对应结构实体接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成像镜头处于该第二环境时,该二空间调整结构中的该者的该锥面与该对应结构间隔设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成像镜头处于该第一环境时,该二空间调整结构中的该另一者的该锥面与该对应结构实体接触。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成像镜头处于该第二环境时,该二空间调整结构中的该另一者的该锥面与该对应结构间隔设置。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周边部包含一承靠面,该承靠面与该光轴垂直,且该承靠面与该板状部实体接触。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沿该光轴的一截面上,该二空间调整结构中的该者的该锥面与该空间锥面的夹角为θα,其满足下列条件:
18度≤θα≤130度。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沿该光轴的一截面上,该二空间调整结构中的该另一者的该锥面与该空间锥面的夹角为θβ,其满足下列条件:
18度≤θβ≤130度。
10.一种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一光轴通过该成像镜头,且包含:
一第一透镜,包含:
一第一光学有效部,该光轴通过该第一光学有效部;及
一第一周边部,围绕该第一光学有效部设置;
一镜筒,包含:
一筒状部,以该光轴为轴心环绕该光轴;及
一板状部,与该筒状部连接,并朝靠近该光轴的方向延伸形成一通光孔,该筒状部与该板状部形成一容置空间,该第一透镜设置于该容置空间,且该板状部的一像侧面与该第一周边部的一物侧面实体接触;以及一空间调整结构,该第一透镜的该第一周边部与该镜筒的该板状部形成该空间调整结构,且该空间调整结构包含:
一锥面,设置于该第一周边部的该物侧面并环绕该光轴设置,该锥面的一物侧端较该锥面的一像侧端靠近该光轴;
一空间锥面,设置于该第一周边部的该物侧面并环绕该光轴设置,该空间锥面的一物侧端较该空间锥面的一像侧端远离该光轴;
一对应结构,设置于该板状部的该像侧面并对应该锥面与该空间锥面设置;及
一空间夹层,形成于该空间锥面与该对应结构之间,使该空间锥面与该对应结构间隔设置;
其中,当该成像镜头处于一第一环境时,该空间锥面与该对应结构之间的一最短间隔距离为G;当该成像镜头处于一第二环境时,该空间锥面与该对应结构之间的该最短间隔距离为G',其满足下列条件:
0μm≤G'<G≤37μm;
其中,该第一环境与该第二环境满足一温度依赖关系与一湿度依赖关系中至少一者:
该第一环境的温度为Ta,该第二环境的温度为Tb,该温度依赖关系满足下列条件:6K≤|Ta-Tb|≤148K;以及
该第一环境的相对湿度为RHa,该第二环境的相对湿度为RHb,该湿度依赖关系满足下列条件:7%≤|RHa-RHb|≤89%。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成像镜头处于该第一环境时,该锥面与该对应结构实体接触。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成像镜头处于该第二环境时,该锥面与该对应结构间隔设置。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周边部包含一承靠面,该承靠面与该光轴垂直,且该承靠面与该板状部实体接触。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沿该光轴的一截面上,该锥面与该空间锥面的夹角为θ,其满足下列条件:
18度≤θ≤130度。
15.一种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一光轴通过该成像镜头,且包含:
一第一透镜,包含:
一第一光学有效部,该光轴通过该第一光学有效部;及
一第一周边部,围绕该第一光学有效部设置;
一第二透镜,设置于该第一透镜的一像侧,且包含:
一第二光学有效部,该光轴通过该第二光学有效部;及
一第二周边部,围绕该第二光学有效部设置,且该第二周边部的一物侧面与该第一周边部的一像侧面实体接触;
一第三透镜,设置于该第二透镜的一像侧,且包含:
一第三光学有效部,该光轴通过该第三光学有效部;及
一第三周边部,围绕该第三光学有效部设置,该第三周边部的一物侧面与该第二周边部的一像侧面实体接触;以及
二空间调整结构,其中该第一透镜的该第一周边部与该第二透镜的该第二周边部形成该二空间调整结构中的一者,该第二透镜的该第二周边部与该第三透镜的该第三周边部形成该二空间调整结构中的另一者;
其中,该二空间调整结构中的该者包含:
一锥面,设置于该第二周边部的该物侧面并环绕该光轴设置,且该锥面的一物侧端较该锥面的一像侧端远离该光轴;
一空间锥面,设置于该第二周边部的该物侧面并环绕该光轴设置,该空间锥面的一物侧端较该空间锥面的一像侧端靠近该光轴;
一对应结构,设置于该第一周边部的该像侧面并对应该锥面与该空间锥面设置;及
一空间夹层,形成于该空间锥面与该对应结构之间,使该空间锥面与该对应结构间隔设置;
其中,该二空间调整结构中的该另一者包含:
一锥面,设置于该第三周边部的该物侧面并环绕该光轴设置,且该锥面的一物侧端较该锥面的一像侧端靠近该光轴;
一空间锥面,设置于该第三周边部的该物侧面并环绕该光轴设置,该空间锥面的一物侧端较该空间锥面的一像侧端远离该光轴;
一对应结构,设置于该第二周边部的该像侧面并对应该锥面与该空间锥面设置;及
一空间夹层,形成于该空间锥面与该对应结构之间,使该空间锥面与该对应结构间隔设置;
其中,当该成像镜头处于一第一环境时,该二空间调整结构中的该者的该空间锥面与该对应结构之间的一最短间隔距离为Gγ,该二空间调整结构中的该另一者的该空间锥面与该对应结构之间的一最短间隔距离为Gδ;当该成像镜头处于一第二环境时,该二空间调整结构中的该者的该空间锥面与该对应结构之间的该最短间隔距离为Gγ',该二空间调整结构中的该另一者的该空间锥面与该对应结构之间的该最短间隔距离为Gδ';该第二透镜的阿贝数为Vd,其满足下列条件:
3μm≤Gγ'<Gγ≤38μm;
3μm≤Gδ'<Gδ≤39μm;以及
8≤Vd≤29;
其中,该第一环境与该第二环境满足一温度依赖关系与一湿度依赖关系中至少一者:
该第一环境的温度为Ta,该第二环境的温度为Tb,该温度依赖关系满足下列条件:6K≤|Ta-Tb|≤148K;以及
该第一环境的相对湿度为RHa,该第二环境的相对湿度为RHb,该湿度依赖关系满足下列条件:7%≤|RHa-RHb|≤89%。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的阿贝数为Vd,其满足下列条件:
8≤Vd≤22。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的阿贝数为Vd,其满足下列条件:
8≤Vd≤20.5。
18.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成像镜头处于该第一环境时,该二空间调整结构中的该者的该锥面与该对应结构实体接触。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成像镜头处于该第二环境时,该二空间调整结构中的该者的该锥面与该对应结构间隔设置。
20.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成像镜头处于该第一环境时,该二空间调整结构中的该另一者的该锥面与该对应结构实体接触。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成像镜头处于该第二环境时,该二空间调整结构中的该另一者的该锥面与该对应结构间隔设置。
22.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周边部包含一承靠面,该承靠面与该光轴垂直,且该承靠面与该第一周边部实体接触。
23.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沿该光轴的一截面上,该二空间调整结构中的该者的该锥面与该空间锥面的夹角为θγ,其满足下列条件:
18度≤θγ≤130度。
24.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沿该光轴的一截面上,该二空间调整结构中的该另一者的该锥面与该空间锥面的夹角为θδ,其满足下列条件:
18度≤θδ≤130度。
25.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的直径小于该第二透镜的直径,且该第二透镜的直径小于该第三透镜的直径。
26.一种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一光轴通过该成像镜头,且包含:
一第一透镜,包含:
一第一光学有效部,该光轴通过该第一光学有效部;及
一第一周边部,围绕该第一光学有效部设置;
一第二透镜,设置于该第一透镜的一像侧,且包含:
一第二光学有效部,该光轴通过该第二光学有效部;及
一第二周边部,围绕该第二光学有效部设置,且该第二周边部的一物侧面与该第一周边部的一像侧面实体接触;
一第三透镜,设置于该第二透镜的一像侧,且包含:
一第三光学有效部,该光轴通过该第三光学有效部;及
一第三周边部,围绕该第三光学有效部设置,该第三周边部的一物侧面与该第二周边部的一像侧面实体接触;以及
二空间调整结构,其中该第一透镜的该第一周边部与该第二透镜的该第二周边部形成该二空间调整结构中的一者,该第二透镜的该第二周边部与该第三透镜的该第三周边部形成该二空间调整结构中的另一者;
其中,该二空间调整结构中的该者包含:
一锥面,设置于该第二周边部的该物侧面并环绕该光轴设置,且该锥面的一物侧端较该锥面的一像侧端远离该光轴;
一空间锥面,设置于该第二周边部的该物侧面并环绕该光轴设置,该空间锥面的一物侧端较该空间锥面的一像侧端靠近该光轴;
一对应结构,设置于该第一周边部的该像侧面并对应该锥面与该空间锥面设置;及
一空间夹层,形成于该空间锥面与该对应结构之间,使该空间锥面与该对应结构间隔设置;
其中,该二空间调整结构中的该另一者包含:
一锥面,设置于该第三周边部的该物侧面并环绕该光轴设置,且该锥面的一物侧端较该锥面的一像侧端靠近该光轴;及
一对应结构,设置于该第二周边部的该像侧面并对应该锥面设置;
其中,当该成像镜头处于一第一环境时,该二空间调整结构中的该者的该空间锥面与该对应结构之间的一最短间隔距离为Gγ;当该成像镜头处于一第二环境时,该二空间调整结构中的该者的该空间锥面与该对应结构之间的该最短间隔距离为Gγ';该第二透镜的阿贝数为Vd,其满足下列条件:
3μm≤Gγ'<Gγ≤38μm;以及
8≤Vd≤29;
其中,该第一环境与该第二环境满足一温度依赖关系与一湿度依赖关系中至少一者:
该第一环境的温度为Ta,该第二环境的温度为Tb,该温度依赖关系满足下列条件:6K≤|Ta-Tb|≤148K;以及
该第一环境的相对湿度为RHa,该第二环境的相对湿度为RHb,该湿度依赖关系满足下列条件:7%≤|RHa-RHb|≤89%。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的阿贝数为Vd,其满足下列条件:
8≤Vd≤22。
28.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的阿贝数为Vd,其满足下列条件:
8≤Vd≤20.5。
29.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成像镜头处于该第一环境时,该二空间调整结构中的该者的该锥面与该对应结构实体接触。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成像镜头处于该第二环境时,该二空间调整结构中的该者的该锥面与该对应结构间隔设置。
31.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成像镜头处于该第一环境时,该二空间调整结构中的该另一者的该锥面与该对应结构实体接触。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成像镜头处于该第二环境时,该二空间调整结构中的该另一者的该锥面与该对应结构间隔设置。
33.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周边部包含一承靠面,该承靠面与该光轴垂直,且该承靠面与该第一周边部实体接触。
34.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沿该光轴的一截面上,该二空间调整结构中的该者的该锥面与该空间锥面的夹角为θγ,其满足下列条件:
18度≤θγ≤130度。
35.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的直径小于该第二透镜的直径,且该第二透镜的直径小于该第三透镜的直径。
36.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如权利要求1或10或15或26所述的成像镜头。
CN202223397448.0U 2022-01-25 2022-12-19 成像镜头与电子装置 Active CN21895688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263302588P 2022-01-25 2022-01-25
US63/302,588 2022-01-25
TW111125766A TWI809974B (zh) 2022-01-25 2022-07-08 成像鏡頭與電子裝置
TW111125766 2022-07-0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56884U true CN218956884U (zh) 2023-05-02

Family

ID=849825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397448.0U Active CN218956884U (zh) 2022-01-25 2022-12-19 成像镜头与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236382A1 (zh)
EP (1) EP4215966A1 (zh)
CN (1) CN218956884U (zh)
BR (1) BR102023000981A2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75698A (ja) * 2001-08-31 2003-03-12 Konica Corp 光学ユニットの組立方法
JP2009163120A (ja) * 2008-01-09 2009-07-23 Tamron Co Ltd 撮像装置用レンズの連結方法及びその連結方法を用いたレンズユニット並びにそのレンズユニットを内蔵した撮像装置
TWI768900B (zh) * 2021-05-14 2022-06-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取像模組與電子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215966A1 (en) 2023-07-26
US20230236382A1 (en) 2023-07-27
BR102023000981A2 (pt) 2023-09-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90227203A1 (en) Optical lens assembly, imaging lens modul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TWI616700B (zh) 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JP2008250332A (ja)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スチルカメラ
US11215809B2 (en) Periscope-type zooming camera module
US11653077B2 (en)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20200249447A1 (en)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20220365314A1 (en) Imaging device, imaging system, and recording medium
KR20230060436A (ko) 렌즈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미징 장치 및 전자 장치
JP2002006217A (ja) 防振機能を有した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光学機器
TWI759835B (zh) 成像鏡頭模組、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CN218956884U (zh) 成像镜头与电子装置
TWI809974B (zh) 成像鏡頭與電子裝置
WO2019237993A1 (zh) 带有光转向机构的摄像单元及其应用
US20190353888A1 (en) Compact Telescope Design
CN110031955A (zh) 摄像光学系统以及摄像装置
US20220100051A1 (en) Optical assembly driving apparatus, imaging apparatus and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US20230324588A1 (en) Metal light blocking element, imaging lens assembly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220671792U (zh) 光路转折元件、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CN220730514U (zh) 成像镜头模块、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CN220584467U (zh) 光学镜头与电子装置
US20220350105A1 (en) Imaging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JP7382271B2 (ja) 撮像装置
JP7382272B2 (ja) 撮像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撮像装置
US20240069416A1 (en) Light path folding element,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20230314771A1 (en) Imaging lens system,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