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49826U - 一种可分隔内部收纳空间的折叠收纳箱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分隔内部收纳空间的折叠收纳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49826U
CN218949826U CN202222990472.9U CN202222990472U CN218949826U CN 218949826 U CN218949826 U CN 218949826U CN 202222990472 U CN202222990472 U CN 202222990472U CN 218949826 U CN218949826 U CN 2189498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limiting
side plate
partition
storage bo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99047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叶晓蕾
方益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222990472.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4982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498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4982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00Technologies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10Waste collection, transportation, transfer or storage, e.g. segregated refuse collecting, electric or hybrid propulsion

Landscapes

  • Rigid Containers With Two Or More Constituent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收纳箱技术领域,特指一种可分隔内部收纳空间的折叠收纳箱。包括上板和下板,两者上下设置,上板和下板之间设置有若干个支柱一,使上板和下板之间形成收纳腔,收纳腔的侧面设置有若干个侧板一;收纳腔内部可以设置隔板,隔板可以用于分隔收纳腔;下板上成型有若干个限位槽,侧板一和隔板上均成型有限位块,限位块的形状与限位槽相匹配,限位块可以置入限位槽中。上板、下板和侧板一组成一个储存单元;可以通过设置多个储存单元的方式,增加收纳腔的数量,达到增加收纳空间的目的。

Description

一种可分隔内部收纳空间的折叠收纳箱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收纳箱技术领域,特指一种可分隔内部收纳空间的折叠收纳箱。
背景技术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有着对生活用品或衣物进行归类、整理、存放的需求,而具有使用方便、清洁卫生、份量轻、价格低廉等性质的收纳箱深受消费者的青睐,现市场上已有由多种不同材质制作、不同的收纳箱。如今市面上的收纳箱大多可以折叠,以便于减少运输时收纳箱的体积。
现在技术存在以下的不足:
1、现在的折叠式收纳箱的展开后的结构通常较为固定,收纳空间也随之受到限制,而用户需要收纳的物品的形状和体积的不同,有时候用户难以将需要收纳的物品放入收纳箱中。而设计过大的收纳空间很多时候又超出了用户的实际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个可分隔内部收纳空间的折叠收纳箱。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分隔内部收纳空间的折叠收纳箱,包括上板和下板,两者上下设置,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之间设置有若干个支柱一,使所述上板和下板之间形成收纳腔,所述收纳腔的侧面设置有若干个侧板一;
所述收纳腔内部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用于分隔所述收纳腔;所述隔板上部转动安装在上板上;
所述下板上成型有若干个限位槽,所述隔板下部成型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的形状与所述限位槽相匹配,所述隔板转动至竖向时,限位块置入所述限位槽中。
优选的,所述隔板的上端成型为铰接端,相对的另一端为摆动端;
所述铰接端与所述上板之间形成转动连接;
所述下板成型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用于阻挡所述隔板的摆动端转动。
优选的,所述支柱一包括:
上支杆,其上端与所述上板转动连接;
下支杆,其两端分别与所述下板和上支杆转动连接;
当收纳箱展开时,所述侧板一或所述隔板的一端抵靠在所述上支杆和所述下支杆同一侧的表面上。
优选的,所述支柱一的内侧成型有定位块,所述侧板一或所述隔板的边缘均成型有定位槽,通过所述定位槽与所述定位块的配合实现所述侧板与所述支柱一之间的定位。
优选的,所述限位槽设置有弧面段,所述弧面段便于所述侧板一和所述隔板进行转动。
优选的,所述侧板一上端铰接于所述上板;
所述下板的边缘设置有向外延伸的外沿部;
所述外沿部可以阻止所述侧板一的摆动端向外移动。
优选的,所述侧板一的铰接端设置有若干个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有转动轴,转动轴包括第一转动部与第二转动部;
所述延伸板上对应铰接端一侧设置有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适配;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第一钩状部与第二钩状部;
所述转动轴的第一转动部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钩状部内;
所述转动轴的第二转动部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二钩状部内;
所述第一钩状部和第二钩状部分别抱紧所述转动轴的不同侧。
优选的,所述上板成型有延伸板,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在所述延伸板上,所述限位板与所述延伸板位于同一平面上;
所述下板上开有通孔,所述限位板与所述延伸板上成型有加强肋一,所述加强肋一穿过所述通孔。
优选的,所述延伸板上还成型有加强肋二,所述第一连接部上成型有凹槽,所述凹槽的位置与形状与所述加强肋二相对应,使加强肋二可以置入所述凹槽内。
优选的,所述上板、所述下板和所述侧板一组成一个储存单元;
相邻两个所述储存单元上下堆叠时,位于上方的所述储存单元的所述下板和位于下方的所述储存单元的所述上板一体成型。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突出且有益的技术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设置了一个隔板将收纳箱的内部分隔成了两个较小的收纳腔室,从而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选择保留隔板或是移除隔板以改变收纳箱内部的收容空间的大小,灵活应对各种情况。也可以通过将多个储存单元上下堆叠的方式,增加收纳箱的层数,增加收纳腔的数量,进而增加收纳箱的容积,扩大收纳空间。使收纳箱也可以根据用户的喜好进行调整,让用户根据需求对收纳箱的层数和体积进行选择,也更加契合用户的室内设计和布局,提供更好的使用方案。
2、本实用新型通过支柱朝着收纳腔左右两侧面的中部转动折叠,使该折叠收纳箱在高度方向上实现折叠,同时配合能转动至收纳腔内进行收纳的侧板,进一步减少该折叠收纳箱的收纳空间,使其整体折叠收纳时更有利于存放与携带。而当展开时,侧板不仅是作为收纳腔的外壁,同时侧板也抵靠在支柱的侧面,可以有效的阻止支柱发生弯折。
3、本实用新型中侧板上的第二连接部的两端能分别从第一钩状部的上端与第二钩状部的下端快速进入第一钩状部与第二钩状部中,使第一钩状部和第二钩状部分别抱紧转动轴的不同侧,进而实现侧板在框部上的快速安装。
4、本实用新型通过弹性的第二钩状部以及第二钩状部上的开口直径小于转动轴的直径的设计限制了第二转动部的移动,使第二转动部无法通过重力简单脱离第二转动槽,从而在实现侧板快速安装效果的同时保证第二转动部在第二转动槽内的稳定安装与转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后视方向上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爆炸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移除上板和箱门后的爆炸图。
图5为图2中的A处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侧板、隔板和支柱的爆炸图。
图7为图4中的B处放大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侧板、隔板和将上板剖切后的连接示意图。
图9为图8中的C处放大图。
图10为第二钩状部与第二转动部之间的连接结构的剖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右视方向上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1、上板;11、第二连接部;111、第一钩状部;1111、第一转动槽;112、第二钩状部;1121、第二转动槽;113、加强肋二;
2、位于底部的下板;21、限位槽;22、弧面段;
3、支柱一;30、支柱二;31、上支杆;32、下支杆;33、定位块;34、弯折部;
4、侧板一;40、侧板二;41、第一连接部;410、转动轴;411、第一转动部;412、第二转动部;42、定位槽;43、凹槽;44、铰接端;45、摆动端;46、限位块;47、卡孔;
5、收纳腔;
6、下板;61、外沿部;62、限位板;63、延伸板;64、通孔;65、加强肋一;
7、隔板;
8、箱门;81、安装座;
9、储存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图7所示,一种分隔内部收纳空间的折叠收纳箱,包括上板1和下板6,两者上下设置。上板1和下板6之间设置有至少四个支柱一3,支柱一3的数量至少要至少能支撑的其下板6与上板1的四个边角以保持稳定。
支柱一3用于使上板1和下板6之间可以保持一定的距离,上板1和下板6之间形成收纳腔5。在收纳腔5的侧面设置有至少三个侧板一4,上板1、下板6和至少三个侧板一4可以组成收纳腔5的外壁,用于遮挡住收纳腔5,保护收纳腔5内放置的物品,使收纳腔5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收纳腔5为设置有侧板一4的一侧表面则设置有箱门8,从而通过三个侧板一4以及箱门8遮挡以及保护收纳腔5的四个侧面。箱门8连接在安装座81上,使箱门8可以转动,用户可以通过开启箱门8以将需要收容物品置入收纳腔5中。
而由于出厂后的收纳箱的总体积通常是固定的,而用户需要收纳的物品的体积是不确定的,可以在收纳腔5内设置隔板7,通过隔板7收纳腔5重新分隔成不同大小、不同体现的收纳空间。
下板6上成型有若干个限位槽21,在隔板7的下部成型有限位块46,限位块46的形状与限位槽21相匹配。由于隔板7的上部转动连接在上板1上,因此隔板7可以绕顶端进行转动,当隔板7转动至竖向时,限位块46置入限位槽21。限位块46置入限位槽21中时,可以限制隔板7移动,固定隔板7的位置。
进一步地,由于在折叠收纳箱时,位于不同表面上的侧板一4都需要转入收纳箱的内部,以减少体积,但是相邻的两个侧板一4在转动时容易互相干扰,导致其中一个侧板一4没有足够的空间进行转动。
因此需要增设侧板二40,侧板一4和侧板二40呈交错设置,侧板一4、侧板二40和隔板7的转动轴410的轴线均位于所述上板1上,且侧板一4、侧板二40和隔板7的转动轴410的轴线位于不同的高度。从而当收纳箱子开始折叠时,侧板一4、侧板二40和隔板7转动后能够处于不同的高度,进而可以叠放在一起,减少占用的空间,不相互发生影响,最终保证折叠收纳箱能够顺利完成折叠收纳。
侧板一4和侧板二40下部也成型有限位块46,当侧板一4和侧板二40转动至竖向时,限位块46置入限位槽21中,侧板一4和侧板二40的位置被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而侧板一4和侧板二40仅仅是尺寸上有所不同,侧板一4和侧板二40上具有相同的结构,而文中所描述的侧板一4上的相关结构,同样是侧板二40所具有的结构。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容易理解,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作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结合图3与图5所示,支柱一3包括上支杆31与下支杆32。上支杆31的上端与所述上板1转动连接,下支杆3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下板6和上支杆31转动连接,从而上支杆31与下支杆32能绕着两者的连接处转动,进而实现支柱一3的折叠,最终使该折叠收纳箱上下收缩折叠。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支柱一3的弯折部34朝向收纳腔5的外侧,因此当支柱一3转动时,上支杆31与下支杆32之间的夹角即为弯折部34。当折叠收纳箱时,支柱一3会发生弯曲,上支杆31与下支杆32之间的夹角会减小,因为弯折部34朝向收纳腔5的外侧,支柱一3只会向收纳腔5的内侧弯折,从而减少了折叠后的体积。
而当收纳箱展开时,支柱一3完全展开,此时上支杆31与下支杆32之间的夹角为180°,且上支杆31与下支杆32也相互贴合在一起。侧板一4或隔板7的一端会抵靠在上支杆31和下支杆32同一侧的表面上,从而阻止支柱一3向收纳腔5内部发生弯折,对支柱一3形成了固定,加强了收纳箱的整体的结构强度。
而由于在收纳物品时,靠近收纳腔5中间的支柱一3会比位于四个边角处的支柱一3受到更大的压力。作为另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可以选择尺寸和体积更大的支柱二30进行替换。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容易理解,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作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如图6所示,支柱一3的内侧成型有定位块33,所述侧板一4的边缘成型有定位槽42,从而使用者能通过将定位块33设置在定位槽42内,使两者准确对位,实现侧板一4或侧板二40与支柱一3之间的准确定位,以便侧板一4或侧板二40准确安装在支柱一3之间,防止收纳箱产生较大空隙。
如图1-图6所示,一组上下设置的上板1和下板6及若干个围在收纳腔5外侧的侧板一4共同组成了一个储存单元9,通过设置多个储存单元9可以有效的增加收纳腔5的数量,从而达到增加收纳空间的目的。
当多个储存单元9上下堆叠时,位于上方的储存单元9的下板6可以和位于下方的储存单元9的上板1连接成一体,上板1和下板6一体成型为支承板(即,位于中部的下板6)。而位于底部的下板2由于下方不再连接其他的储存单元9,因此位于底部的下板2不会成型为支承板。
由于支承板由上板1和下板6一体成型,因此,支承板同时具有上板1和下板6的技术特征。在位于上侧的一组储存单元9中,支承板可以视作下板6;在位于下侧的一种储存单元9中,支承板可以视作上板1。故在此不再对支承板的结构展开进行赘述。
如图4-图8所示,侧板一4、侧板二40和隔板7的上端成型为铰接端44,相对的另一端为摆动端45,铰接端44与上板1或支承板下侧之间形成转动连接,使侧板一4或隔板7可以绕铰接端44进行转动。
限位槽21设置有弧面段22,弧面段22设置在限位槽21内朝向侧板一4、侧板二40或隔板7转动方向的一侧,当侧板一4、侧板二40或隔板7转动时,弧面段22保证限位块46可以通过转动进入或离开限位槽21,当限位块46进入限位槽21后,会和限位槽21的一侧表面接触,从而阻止限位块46继续移动,从而实现了限位的功能。
在本实施例中,弧面段22的结构为一圆弧面,限位块46的形状为一直角梯形,限位块46靠近弧面段22一端的长度要大于限位块46远离弧面段22一端的长度。当侧板一4、侧板二40或隔板7转动时,限位块46会随之运动,当转过一定角度后,限位块46较长的一端会与弧面段22发生接触,因此产生的反作用力也会限制限位块46继续移动,从而可以将限位块46限制在限位槽21内。同时,由于限位块46与弧面段22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小,加之弧面段22本身为弧面型容易发生形变,用户很容易施加额外的力继续推动侧板一4、侧板二40或隔板7,使限位块46和弧面段22分离。
而当限位块46从限位槽21外部转动进入限位槽21内时,由于限位块46的梯形结构,会使限位块46的倾斜面与弧面段22接触,可以将产生的反作用力分解出沿侧板一4、侧板二40或隔板7方向的分力,使侧板一4、侧板二40或隔板7收缩,限位块46得以通过弧面段22进入限位槽21中。而限位块46从限位槽21外进入限位槽21内时,侧板一4、侧板二40或隔板7通常会收到重力的影响而已经具有一定的速度,使弧面段22几乎不会阻碍限位块46进入限位槽21中。
结合图1、图3、图4和图7所示,下板6的边缘设置有向外延伸的外沿部61,外沿部61设置在摆动端45的转动路径上,从而使外沿部61可以阻止摆动端45移动。
外沿部61用于限制侧板一4转动,从而使侧板一4或侧板二40只能在向收纳腔5的内部进行转动,从而防止侧板一4或侧板二40受到收纳物的挤压而向外部翻转,导致收纳物从收纳腔5中漏出。
当侧板一4或侧板二40的摆动端45贴靠在外沿部61上时,即外沿部61接近侧板一4或侧板二40的摆动端45的内侧。当侧板一4或侧板二40向内转动一定距离时,由于外沿部61的位置与厚度,侧板一4或侧板二40会抵靠在外沿部61上,从而实现对侧板一4或侧板二40向内转动的限制。
结合图1、图3、图4和图7所示,下板6和支承板上侧均成型有限位板62,限位板62用于阻挡隔板7的摆动端45转动,避免隔板7受到其中一侧收纳腔5内的物品推动发生转动。如果当两个相邻的收纳腔5内的物品混合在一起,即不利于物品的分类收纳,用户也需要对物品进行重新分类整理,给用户带来了不便。
同理,当隔板7的摆动端45贴靠在限位板62上时,即限位板62上接近隔板7的摆动端45的内侧。当隔板7向内转动一定距离时,由于限位板62的位置与厚度,隔板7会抵靠在限位板62上,从而实现限制隔板7的转动。
结合图4、图6、图8和图9所示,侧板一4、侧板二40和隔板7的铰接端44设置有若干个第一连接部41,所述第一连接部41设置有转动轴410,转动轴410包括第一转动部411与第二转动部412。而在上板1或支承板下侧的对应铰接端44一侧的位置上设置有第二连接部11,第二连接部11与所述第一连接部41相适配;所述第二连接部11包括第一钩状部111与第二钩状部112。
本实施例优选为所述上板1或支承板下侧设置有若干个与第一连接部41相对应的第二连接部11,所述第一转动部411与第二转动部412对应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钩状部111与第二钩状部112内,实现侧板一4、侧板二40和隔板7在上板1或支承板下侧的转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钩状部111位于第二钩状部112的开口朝向的一侧,所述第一钩状部111和第二钩状部112配合并360度的围住所述转动轴410。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钩状部111和第二钩状部112分别抱紧所述转动轴410的不同侧,本实施例优选为所述第一钩状部111的上端开放,所述第二钩状部112的下端开放,即第一钩状部111对第一转动部411的下半部分半包围,第二钩状部112对第二转动部412的上半部分半包围。从而第一连接部41的两端能分别从第一钩状部111的上端与第二钩状部112的下端快速进入第一钩状部111与第二钩状部112,进而实现侧板一4、侧板二40和隔板7在上板1或支承板下侧的快速安装。
具体的,如图9图11所示,所述第二钩状部112内成型有第二转动槽1121,所述第二转动部412设置在所述第二转动槽1121内。所述第二转动槽1121的开口斜向下开放,且第二钩状部112具有弹性,第二转动槽1121的开口的宽度小于转动轴410的直径。
从而安装者握住侧板一4、侧板二40和隔板7时,施力使侧板一4、侧板二40和隔板7上的第二转动部412朝第二转动槽1121的开口移动,当第二转动部412与第二钩状部112开口周侧的主体相接触时,安装者继续施力即可使第二转动槽1121的开口变形扩大,从而第二转动部412即可进入第二转动槽1121内,之后具有弹性的第二钩状部112自动复位,开口回复原来的大小,进而限制了第二转动部412的移动,使第二转动部412无法通过重力简单脱离第二转动槽1121,最终在实现侧板一4、侧板二40和隔板7快速安装效果的同时保证第二转动部412在第二转动槽1121内的稳定安装与转动。即转动轴410可在一定外力的作用下卡入第二钩状部112内。
如图9所示,所述第一钩状部111内则成型有用于放置所述第一转动部411的第一转动槽1111,所述第一转动槽1111的开口向上开放,并且开口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转动部411的直径。从而安装者能够直接将第一转动部411放置在第一钩状部111的第一转动槽1111上,简单方便。
同时,通过第一钩状部111限制第一转动部411向下移动,以及第二钩状部112对第二安装轴的限位作用,使侧板一4、侧板二40和隔板7只能将第一转动部411向上移动,施力使第二转动部412向下移动脱离第二转动槽1121才能使侧板一4、侧板二40和隔板7的第一连接部41脱离上板1或支承板下侧的第二连接部11。而侧板一4、侧板二40和隔板7的日常使用中通常不会同时出现这两种情况,进而保证侧板一4、侧板二40和隔板7在收纳腔5上正常的使用,防止侧板一4、侧板二40和隔板7在日常使用中脱落。
如图4和图7所示,上板1和支承板下侧成型有延伸板63,第二连接部11设置在延伸板63上,限位板62与延伸板63位于同一平面上,从而可以保证当隔板7转动到竖直方向上时,隔板7的摆动端45抵靠在限位板62上。
支承板上开有通孔64,限位板62与延伸板63上成型有加强肋一65,加强肋一65穿过通孔64。加强肋一65可以增加限位板62的结构强度,避免摆动端45在长期与限位板62发生碰撞的过程中,导致限位板62发生弯折。而通过可以增加更多空间,从而可以设置更长的加强肋一65,实现更好的强化效果,而加强肋一65穿过通孔64,使加强肋一65的主体部分位于支承板的下方,从而当摆动端45向限位板62的方向转动时,加强肋一65不会阻碍摆动端45与限位板62发生接触。
进一步地,也可以在外沿部61上设置通孔64和加强肋一65,从而增强外沿部61的结构强度。
如图8-图11所示,延伸板63上还成型有加强肋二113,加强肋二113可以强化延伸板63的结构强度,因为每个人的习惯和收纳箱所处位置的不同,当用户推动侧板一4、侧板二40和隔板7时,用户作用在侧板一4、侧板二40和隔板7上的施力点也是不同的,这也导致第一转动部411和第一钩状部111之间及第二转动部412和第二钩状部112之间产生的相互作用力是不同的。在长期使用下,如果一侧长期受到更大的压力也就更容易发生形变,从而可能会导致侧板一4、侧板二40和隔板7不能正常翻转。由于第二连接部11设置在延伸板63上,第一钩状部111和第二钩状部112也设置在延伸板63上,通过加强肋二113强化延伸板63的结构强度,可以减少延伸板63弯折的情况发生。
第一连接部41上成型有凹槽43,凹槽43的位置与形状与加强肋二113相对应,加强肋二113可以置入凹槽43内。加强肋二113和凹槽43的配合用于限制第一连接部41向上移动,从而防止侧板一4受力向上移动距离过大而使第一转动部411脱离第一钩状部111,影响侧板一4的使用。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当侧板二40的长度足够时,侧板一4和隔板7向收纳腔5内折叠也不会相互发生碰撞。此时侧板一4和隔板7可以采用相同的尺寸,从而使侧板一4和隔板7之间可以相互替代,从而不再需要单独制造隔板7,便于产品的生产,也使得组装产品更加容易,而当隔板7或侧板一4发生损坏时,也可以很容易的采用同种组件进行替换维修。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外沿部61不再与支承板(位于中部的下板6)一体成型,而是单独生产外沿部61,单独生产的外沿部61可以通过胶粘或螺接等等其他方式连接在支承板上。通过单独生产制造外沿部61,可以减少叠起支承板后占据的空间,更便于运输和仓储支承板。
同时当外沿部61发生损坏的时候,可以使用其他外沿部61进行替换,不需要对整个支承板进行回收,在废品率不变的情况下,可以有效的减少资源的消耗。
实施例四:
结合图3、图6以及图8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所述侧板一4和侧板二40上留有卡孔47,可以在外沿部61的对应位置上成型有与卡孔47相互匹配的卡块,从而当侧板一4和侧板二40的下端,即摆动端45与外沿部61相接触贴靠在一起时,能够通过卡孔47与卡块的相互啮合实现侧板一4或侧板二40在外沿部61上的固定。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10)

1.一种可分隔内部收纳空间的折叠收纳箱,包括上板(1)和下板(6),两者上下设置,所述上板(1)和所述下板(6)之间设置有若干个支柱一(3),使所述上板(1)和下板(6)之间形成收纳腔(5),所述收纳腔(5)的侧面设置有若干个侧板一(4);
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纳腔(5)内部设置有隔板(7),所述隔板(7)用于分隔所述收纳腔(5);所述隔板(7)上部转动安装在上板(1)上;
所述下板(6)上成型有若干个限位槽(21),所述隔板(7)下部成型有限位块(46),所述限位块(46)的形状与所述限位槽(21)相匹配,所述隔板(7)转动至竖向时,限位块(46)置入所述限位槽(21)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分隔内部收纳空间的折叠收纳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7)的上端成型为铰接端,相对的另一端为摆动端;
所述铰接端(44)与所述上板(1)之间形成转动连接;
所述下板(6)成型有限位板(62),所述限位板(62)用于阻挡所述隔板(7)的摆动端(45)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分隔内部收纳空间的折叠收纳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柱一(3)包括:
上支杆(31),其上端与所述上板(1)转动连接;
下支杆(32),其两端分别与所述下板(6)和上支杆(31)转动连接;
当收纳箱展开时,所述侧板一(4)或所述隔板(7)的一端抵靠在所述上支杆(31)和所述下支杆(32)同一侧的表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分隔内部收纳空间的折叠收纳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柱一(3)的内侧成型有定位块(33),所述侧板一(4)或所述隔板(7)的边缘均成型有定位槽(42),通过所述定位槽(42)与所述定位块(33)的配合实现所述侧板一与所述支柱一(3)之间的定位。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分隔内部收纳空间的折叠收纳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槽(21)设置有弧面段(22),所述弧面段(22)便于所述侧板一(4)和所述隔板(7)进行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可分隔内部收纳空间的折叠收纳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一(4)上端铰接于所述上板(1);
所述下板(6)的边缘设置有向外延伸的外沿部(61);
所述外沿部(61)可以阻止所述侧板一(4)的摆动端(45)向外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可分隔内部收纳空间的折叠收纳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一(4)的铰接端(44)设置有若干个第一连接部(41),所述第一连接部(41)设置有转动轴(410),转动轴(410)包括第一转动部(411)与第二转动部(412);
延伸板(63)上对应铰接端(44)一侧设置有第二连接部(11),第二连接部(11)与所述第一连接部(41)相适配;所述第二连接部(11)包括第一钩状部(111)与第二钩状部(112);
所述转动轴(410)的第一转动部(411)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钩状部(111)内;
所述转动轴(410)的第二转动部(412)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二钩状部(112)内;
所述第一钩状部(111)和第二钩状部(112)分别抱紧所述转动轴(410)的不同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可分隔内部收纳空间的折叠收纳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板(1)成型有延伸板(63),所述第二连接部(11)设置在所述延伸板(63)上,所述限位板(62)与所述延伸板(63)位于同一平面上;
所述下板(6)上开有通孔(64),所述限位板(62)与所述延伸板(63)上成型有加强肋一(65),所述加强肋一(65)穿过所述通孔(64)。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可分隔内部收纳空间的折叠收纳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板(63)上还成型有加强肋二(113),所述第一连接部(41)上成型有凹槽(43),所述凹槽(43)的位置与形状与所述加强肋二(113)相对应,使加强肋二(113)可以置入所述凹槽(43)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分隔内部收纳空间的折叠收纳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板(1)、所述下板(6)和所述侧板一(4)组成一个储存单元(9);
相邻两个所述储存单元(9)上下堆叠时,位于上方的所述储存单元(9)的所述下板(6)和位于下方的所述储存单元(9)的所述上板(1)一体成型。
CN202222990472.9U 2022-11-09 2022-11-09 一种可分隔内部收纳空间的折叠收纳箱 Active CN2189498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90472.9U CN218949826U (zh) 2022-11-09 2022-11-09 一种可分隔内部收纳空间的折叠收纳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90472.9U CN218949826U (zh) 2022-11-09 2022-11-09 一种可分隔内部收纳空间的折叠收纳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49826U true CN218949826U (zh) 2023-05-02

Family

ID=861367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990472.9U Active CN218949826U (zh) 2022-11-09 2022-11-09 一种可分隔内部收纳空间的折叠收纳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4982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868979B2 (en) Collapsible plastic container with locking feature
CN109835570B (zh) 可折叠容器
RU2082657C1 (ru) Складной контейнер
MX2008003773A (es) Estructura de marco para una caja que se puede colapsar con un acceso superior, acceso lateral y un apilamiento vertical interconectado.
US8915397B2 (en) Bulk container with center support between drop door and side wall
KR101288947B1 (ko) 절첩 및 포개짐이 가능한 운반 상자
CN218949826U (zh) 一种可分隔内部收纳空间的折叠收纳箱
GB2360762A (en) Collapsible stacking box
JP3244285U (ja) 折り畳みユニットキャビネット
KR100793239B1 (ko) 컨테이너 적재용 조립식 상자
CN210213116U (zh) 可折叠容器
CA2977243C (en) Rotating sidewall stop for supporting folding sidewalls of a height-extended bulk box
CN217375700U (zh) 可折叠物流箱及其内胆
KR101572778B1 (ko) 조립식 상자
CN212580399U (zh) 一种可折叠围板箱
KR102417237B1 (ko) 내측면의 자체적인 복원력을 가지는 접이식 폴딩박스
KR200383741Y1 (ko) 공간 활용을 위한 사물함의 수납 구조
WO2021093337A1 (zh) 收纳空间的组合设计结构
CN208393915U (zh) 一种包装箱
CN213139446U (zh) 一种收纳箱
CN216806217U (zh) 一种多层收纳盒之间的安装连接结构
CN115231090B (zh) 薄膜包装组件及薄膜包装套件
CN220032488U (zh) 折叠式斜口箱
CN219154984U (zh) 折叠式物料周转筐
CN219278131U (zh) 一种具有分隔功能的塑料围板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