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54984U - 折叠式物料周转筐 - Google Patents

折叠式物料周转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54984U
CN219154984U CN202223358280.2U CN202223358280U CN219154984U CN 219154984 U CN219154984 U CN 219154984U CN 202223358280 U CN202223358280 U CN 202223358280U CN 219154984 U CN219154984 U CN 2191549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body
plate
clamping
baffle
fol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35828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国光
付永贵
周婉婷
冯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sha Guoguang Moul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sha Guoguang Moul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sha Guoguang Mould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sha Guoguang Moul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358280.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549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549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549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00Technologies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50Reuse, recycling or recovery technologies
    • Y02W30/80Packaging reuse or recycling, e.g. of multilayer packaging

Landscapes

  • Rigid Containers With Two Or More Constituent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折叠式物料周转筐。折叠式物料周转筐包括底座、两个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侧板及两个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二侧板。第一侧板包括与底座转动连接的第一板体及两个第一卡合挡板。第一卡合挡板朝向同一第一侧板中另一第一卡合挡板的一侧设置有卡合部。第二侧板包括与底座转动连接的第二板体及两个第二卡合挡板。每个第二卡合挡板背离另一第二板体的一侧设置有配合部。第一板体及第二板体均可操作地向内或向外转动,以将折叠式物料周转筐的状态切换至折叠状态或打开状态。折叠式物料周转筐可在折叠状态和打开状态之间自由切换,使用方便,打开状态下结构稳固,折叠状态下占用空间小,批量准运方便、高效。

Description

折叠式物料周转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物料周转用品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折叠式物料周转筐。
背景技术
随着物流行业的迅速发展,物料周转箱作为物流行业中常用的一种辅助用品,被广泛地应用在仓储物流、快递物流、零部件制造追踪物流、农产品存储和转运等场合。但是,传统的物料周转筐都是整体式的框体结构,当物料周转筐处于未使用的空置状态时,占用空间较大,给物料周转筐的批量转运和集中存储带来极大的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使用方便、结构稳固且批量转运方便快捷的折叠式物料周转筐。
一种折叠式物料周转筐,包括:
底座,具有物料存放面;
两个第一侧板,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侧板包括第一板体及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板体上的两个第一卡合挡板;所述第一板体的一端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并位于所述底座具有所述物料存放面的一侧;每个所述第一卡合挡板沿朝向另一所述第一板体的方向凸出于与之连接的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均与所述物料存放面平行;在每个所述第一侧板中,每个所述第一卡合挡板朝向另一所述第一卡合挡板的一侧设置有卡合部;
两个第二侧板,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侧板包括第二板体及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二板体上的两个第二卡合挡板;所述第二板体的一端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并位于所述底座具有所述物料存放面的一侧;在每个所述第二侧板中,两个所述第二卡合挡板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沿相互背离的方向凸出于与之连接的所述第二板体,每个所述第二卡合挡板背离另一所述第二板体的一侧设置有配合部;
所述第一板体可操作地沿朝向或背离另一所述第一板体的方向转动,所述第二板体可操作地沿朝向或背离另一所述第二板体的方向转动,以将所述折叠式物料周转筐的状态切换至折叠状态或打开状态;
处于所述折叠状态时,每个所述卡合部与相邻的所述配合部分离,两个所述第二侧板叠放或平铺在所述物料存放面上,两个所述第一侧板叠放或平铺在所述第二侧板上;
处于所述打开状态时,每个所述卡合部与相邻的所述配合部卡合,每个所述第一卡合挡板的内侧面与相邻所述第二卡合挡板的外侧面抵持,两个所述第一板体、两个所述第二板体及所述物料存放面围设形成用于存放物料的物料存放空间。
上述折叠式物料周转筐,当需要用来装运或者存放物料时,可将两个第一板体及两个第二板体均立起在物料存放面上,并将每个卡合部与相邻的配合部相互卡紧,以锁合相邻的第一板体及第二板体,实现向打开状态的切换,以方便向物料存放空间内存放物料;当折叠式物料周转筐空置且需要批量转运或者存储时,可利用外力将每个卡合部与相邻的配合部分离,并将第一板体及第二板体向内转动,直至叠放在物料存放面上,以实现向折叠状态的切换,以方便空置的折叠式物料周转筐进行批量转运或者集中保存。因此,上述折叠式物料周转筐可在折叠状态和打开状态之间自由切换,操作简单,使用方便。进一步地,当上述折叠式物料周转筐处于打开状态时,卡合部与配合部的设置,以及第一卡合挡板及第二卡合挡板的设置,可降低物料存放在物料存放空间内后,第一侧板及第二侧板向外散开的概率,保证使用过程中的结构稳固性。当折叠式物料周转筐处于折叠状态时,占用空间缩小,使得折叠式物料周转筐的批量转运更为方便、高效,使得折叠式物料周转筐便于集中存储。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对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申请的限制。而且在全部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折叠式物料周转筐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折叠式物料周转筐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折叠式物料周转筐中第一侧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第一侧板的俯视图;
图5为图3所示第一侧板的A-A剖视图;
图6为图1所示折叠式物料周转筐中第二侧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中的附图标号说明:100、折叠式物料周转筐;110、底座;111、物料存放面;112、底板;113、安装支撑;114、支撑结构;120、第一侧板;121、第一板体;122、第一卡合挡板;123、卡合部;124、弧形凸棱;125、加强筋;130、第二侧板;131、第二板体;132、第二卡合挡板;133、配合部;134、卡扣结构;1341、支撑板;1342、弧形卡扣;10、第一方向;20、第二方向;140、物料存放空间;30、与第一板体转轴垂直的方向;40、与第二板体转轴垂直的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在描述位置关系时,除非另有规定,否则当一元件被指为在另一元件“上”时,其能直接在其他元件上或亦可存在中间元件。亦可以理解的是,当元件被指为在两个元件“之间”时,其可为两个元件之间的唯一一个,或亦可存在一或多个中间元件。
在使用本文中描述的“包括”、“具有”、和“包含”的情况下,除非使用了明确的限定用语,例如“仅”、“由……组成”等,否则还可以添加另一部件。除非相反地提及,否则单数形式的术语可以包括复数形式,并不能理解为其数量为一个。
此外,附图并不是1:1的比例绘制,并且各元件的相对尺寸在附图中仅以示例地绘制,而不一定按照真实比例绘制。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折叠式物料周转筐的结构。为了便于说明,附图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相关的结构。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的折叠式物料周转筐100包括底座110、两个第一侧板120及两个第二侧板130。
请一并参阅图2,底座110具有物料存放面111。底座110起支撑和连接作用。具体地,当折叠式物料周转筐100置于水平面时,物料存放面111为底座110的上表面,并与该水平面平行。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当折叠式物料周转筐100置于水平面时,物料存放面111为底座110的上表面,也可以与该水平面不平行。
请一并参阅图3至图5,两个第一侧板120沿第一方向10间隔设置。第一侧板120包括第一板体121及沿与第一方向10垂直的第二方向20间隔设置在第一板体121上的两个第一卡合挡板122。其中,两个第一板体121沿第一方向10间隔设置。第一板体121的一端与底座110转动连接,并位于底座110具有物料存放面111的一侧。每个第一卡合挡板122沿朝向另一第一板体121的方向凸出于与之连接的第一板体121。第一方向10及第二方向20均与物料存放面111平行。在每个第一侧板120中,每个第一卡合挡板122朝向另一第一卡合挡板122的一侧均设置有卡合部123。如此,当折叠式物料周转筐100置于水平面时,若物料存放面111为水平面,则第一方向10及第二导向为相互垂直的水平方向。
请一并参阅图6,两个第二侧板130沿第二方向20间隔设置。第二侧板130包括第二板体131及沿第一方向10间隔设置在第二板体131上的两个第二卡合挡板132。第二板体131的一端与底座110转动连接,并位于底座110具有物料存放面111的一侧。在每个第二侧板130中,两个第二卡合挡板132在第二方向20上沿相互背离的方向凸出于与之连接的第二板体131,每个第二卡合挡板132背离另一第二板体131的一侧设置有配合部133。
需要指出的是,相对于第一卡合挡板122的另一第一板体121,是指与该第一卡合挡板122未连接的第一板体121;相对于第二卡合挡板132的另一第二板体131,是指与该第二卡合挡板132未连接的第二板体131。
其中,卡合部123及配合部133可以为分别形成于第一卡合挡板122及第二卡合挡板132上能够相互扣合的结构,也可以为分别安装在第一卡合挡板122及第二卡合挡板132上的卡扣结构134。
第一板体121可操作地沿朝向或背离另一第一板体121的方向转动,第二板体131可操作地沿朝向或背离另一第二板体131的方向转动,以将折叠式物料周转筐100的状态切换至折叠状态或打开状态。
处于折叠状态时,每个卡合部123与相邻的配合部133分离,两个第二侧板130叠放或平铺在物料存放面111上,两个第一侧板120叠放或平铺在第二侧板130上。
处于打开状态时,每个卡合部123与相邻的配合部133卡合,每个第一卡合挡板122的内侧面与相邻第二卡合挡板132的外侧面抵持,两个第一板体121、两个第二板体131及物料存放面111围设形成用于存放物料的物料存放空间140。
在实际应用中,当需要利用折叠式物料周转筐100进行物料装运或物料存放时,工作人员转动第一板体121及第二板体131,使得两个第一板体121及两个第二板体131均立在物料存放面111上,并将每个卡合部123与相邻的配合部133相互卡紧,以锁合相邻的第一板体121及第二板体131,实现向打开状态的切换,以方便向物料存放空间140内存放物料。
当折叠式物料周转孔空置且需要批量转运或者存储时,可利用外力将每个卡合部123与相邻的配合部133分开,并将第一板体121及第二板体131向内转动,直至两个第一侧板120及两个第二侧板130都叠放在物料存放面111上看,以实现向这得状态的切换,以方便空置的折叠式物料周转筐100进行批量转运或者集中保存。因此,上述折叠式物料周转筐100可在折叠状态和打开状态之间自由切换,且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进一步地,当上述折叠式物料周转筐100处于打开状态时,卡合部123及配合部133的设置,以及第一卡合挡板122及第二卡合挡板132的设置,可降低物料存放空间140内放入物料后,第一侧板120及第二侧板130向外散开的概率,保证使用过程中的结构稳固性。
而且,当折叠式物料周转筐100处于折叠状态时,占用空间缩小,使得折叠式物料周转筐100的批量转运过程更为方便、高效,并且在相同的存储空间下,处于折叠状态的折叠式物料周转筐100的存放量更多,且相互堆叠方便。
请再次参阅图3、图5及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卡合部123及配合部133中的一者为梯形块,另一者为梯形凹槽。卡合部123在与第一板体转轴垂直的方向30上的尺寸自外向内逐渐增大。配合部133在与第二板体转轴垂直的方向40上的尺寸自外向内逐渐增大。折叠式物料周转筐100处于打开状态时,梯形块卡合于相邻的梯形凹槽内,以锁紧相邻的第一板体121及第二板体131。
其中,与第一板体转轴垂直的方向30,是指与第二方向20垂直,并在第一板体121上沿背离第一板体121和底座110之间连接处的方向;与第二板体转轴垂直的方向40,是指与第一方向10垂直,并在第二板体131上沿背离第二板体131与底座110之间连接处的方向。
如此,当折叠式物料周转筐100向打开状态切换时,梯形块在第一板体121或者第二板体131的带动下,从相邻梯形凹槽的梯形开口处进入该梯形凹槽内,以实现卡合部123与相邻配合部133之间的卡紧,即使两个第一板体121及两个第二板体131在物料存放空间140内物料的压力作用有向外散开的趋势,也只会是使得梯形块在对应的梯形凹槽内具有沿朝向梯形凹槽小端的一侧滑动的趋势,并不会从梯形凹槽内滑出,进一步提高了折叠式物料周转筐100在打开状态下的结构稳固性以及使用可靠性。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卡合挡板132的内侧表面和与之连接的第二板体131的内侧表面平齐。如此,可保证第二侧板130的侧壁表面较为平整,有助于物料存放空间140的内壁平整度的提高。具体地,当折叠式物料周转筐100处于打开状态时看,第二卡合挡板132与相邻的第一板体121的内壁接触,以保证第一侧板120的内壁与第二侧板130的内壁之间实现无缝过渡,降低物料存放空间140内的物料被刮坏或者夹坏的概率,更进一步提高了折叠式物料周转筐100的使用可靠性。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二方向20上,第二卡合挡板132的厚度小于与之连接的第二板体131的厚度。卡合部123为梯形凹槽,配合部133为梯形块。在第二方向20上,配合部133背离第二卡合挡板132一侧的表面与第二板体131的内侧表面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板体131的厚度。如此,第二卡合挡板132背离另一第二板体131的一侧表面和与之连接的第二板体131之间形成一个台阶,以保证在折叠式物料周转筐100向打开状态切换时,可直接将第一卡合挡板122搭靠在相邻的这个台阶内,并使梯形块卡入对应的梯形凹槽内,使得折叠式物料周转筐100在打开状态下的结构更为稳固,向打开状态切换的操作更为简单快捷。
请再次参阅图1及图6,更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第一卡合挡板122上设置有多个卡合部123,多个卡合部123沿与第一板体121的转轴垂直的方向间隔设置。每个第二卡合挡板132上设置有多个配合部133,多个配合部133分别与相邻第一卡合挡板122上的多个卡合部123一一对应且相互匹配,多个配合部133在与第二板体131的转轴垂直的方向上间隔设置。在每个第一卡合挡板122上设置多个卡合部123,在每个第二卡合挡板132上设置多个配合部133,以进一步提高打开状态时相邻第一侧板120与第二侧板130之间的连接牢固性,更进一步了折叠式物料周转筐100在打开状态下的结构稳固性以及使用可靠性。
在一实施例中,所有梯形块的形状大小均相同,所有梯形块的形状大小也均相同。在另一实施例中,在每个第一卡合挡板122上,多个梯形凹槽的形状大小可不同;在每个第二卡合挡板132中,多个梯形块的形状大小也可不同,只要能保证每个梯形块与对应的梯形凹槽相匹配即可。
请再次参阅图3及图5,更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与第一板体转轴垂直的方向30上,最外侧梯形凹槽的开口边缘形成于弧形凸棱124。弧形凸棱124沿第二方向20延伸,并凸出于最外侧梯形凹槽的内侧壁。其中,最外侧梯形凹槽是指,第一卡合挡板122上距离第一板体121转轴最远的一个梯形凹槽。
请再次参阅图6,第二卡合挡板132上设置有沿第一方向10延伸的卡扣结构134。在同一个第二卡合挡板132中,多个梯形块位于卡扣结构134与第二板体131的转轴之间。由此,每个卡扣结构134位于对应的第二卡合挡板132距离第一板体121转轴最远的一个梯形块的外侧。每个卡扣结构134包括支撑板1341及设置于支撑板1341背离第二卡合挡板132一端的弧形卡扣1342。支撑板1341在垂直于第二板体131转轴的方向上可发生弹性形变。折叠式物料周转筐100处于打开状态时,弧形卡扣1342扣入相邻的梯形凹槽内,并与相邻的弧形凸棱124卡持。
当折叠式物料周转筐100在打开状态和折叠状态之间切换时,给第一板体121及第二板体131施加外力,从而使得支撑板1341在弧形凸棱124和弧形卡扣1342的挤压作用下发生弹性形变,从而可将弧形卡扣1342从弧形凸棱124的内侧拉出或者将弧形卡扣1342挤入弧形凸棱124的内侧。
如此,若想将第一侧板120与第二侧板130分离,则需要给第二侧板130施加一个较大的外力,方可将弧形卡扣1342从对应的弧形凸棱124的内侧拉出,以实现第一侧板120与相邻第二侧板130之间的拆开,故弧形凸棱124与卡扣结构134的设置,可降低折叠式物料周转筐100在打开状态时,第二侧板130和第一侧板120向内散开的概率,更进一步提高第一侧板120与相邻第二侧板130在打开状态时的连接稳固性,进而使得折叠式物料周转筐100在打开状态下的结构更为稳固。
请再次参阅图3至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侧板120还包括两个加强筋125。在每个第一侧板120中,两个加强筋125与两个第一卡合挡板122一一对应。每个加强筋125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第一卡合挡板122及与对应第一卡合挡板122连接的第一板体121固定连接。在打开状态下,每个第一卡合挡板122都会承受与之接触的第二卡合挡板132向外的压力,故加强筋125的设置,可增强第一卡合挡板122和与之连接的第一板体121之间的结构强度,有利于第一侧板120使用寿命的延长。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第一卡合挡板122和与之连接的第一板体121垂直设置。如此,每个第一侧板120在物料存放面111上的正投影呈“U”形。在每个第一侧板120中,每个加强筋125分别与对应的第一卡合挡板122背离物料存放面111的一端及第一板体121背离物料存放面111的一端固定,且加强筋125的两端分别沿第一方向10及第二方向20延伸。如此,加强筋125为两端分别沿第一方向10和第二方向20延伸的L形结构,且被固定在第一侧板120远离第一板体121转轴一端的端部,使得加强筋125可在不对相邻第二侧板130造成干涉的情况下增强第一卡合挡板122与第一板体121连接处的结构强度。
请再次参阅图1及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110包括具有物料存放面111的底板112及两个安装支撑113。两个安装支撑113沿第一方向10间隔设置于物料存放面111上,并均沿第二方向20延伸。两个安装支撑113与两个第一板体121一一对应;每个第一板体121的一端与对应的安装支撑113背离物料存放面111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二板体131的一端与底板112转动连接,并位于底板112设有物料存放面111的一侧。
当折叠式物料周转筐100置于水平面时,第一板体121与底座110之间的连接位置高于第二板体131与底座110之间的安装位置,如此当折叠式物料周转筐100被切换至折叠状态时,使得第一侧板120能够平放在第二侧板130上,进而使得第一侧板120及第二侧板130能够保持与物料存放面111平行或者近似平行地叠放在物料存放面111上,保证折叠状态下折叠式物料周转筐100的结构较为规整,方便多个折叠后的折叠式物料周转筐100重叠放置,降低了批量运转或者集中存放过程中发生折叠式物料周转筐100掉落或者滑脱的概率,更进一步提高了折叠式物料周转筐100在批量转运及集中存放的便利性和可靠性。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底板112背离安装支撑113的底部间隔设置有多个支撑结构114。多个支撑结构114的设置,可避免底板112与地面或者其他放置面直接接触,降低了底板112发生磨损的概率,以进一步提高折叠式物料周转筐100的使用寿命。而支撑结构114还可使得底板112悬空于地面或者其他放置面,以降低物料存放空间140内的物料受潮或者脏污的概率。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折叠式物料周转筐,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具有物料存放面;
两个第一侧板,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侧板包括第一板体及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板体上的两个第一卡合挡板;所述第一板体的一端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并位于所述底座具有所述物料存放面的一侧;每个所述第一卡合挡板沿朝向另一所述第一板体的方向凸出于与之连接的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均与所述物料存放面平行;在每个所述第一侧板中,每个所述第一卡合挡板朝向另一所述第一卡合挡板的一侧设置有卡合部;
两个第二侧板,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侧板包括第二板体及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二板体上的两个第二卡合挡板;所述第二板体的一端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并位于所述底座具有所述物料存放面的一侧;在每个所述第二侧板中,两个所述第二卡合挡板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沿相互背离的方向凸出于与之连接的所述第二板体,每个所述第二卡合挡板背离另一所述第二板体的一侧设置有配合部;
所述第一板体可操作地沿朝向或背离另一所述第一板体的方向转动,所述第二板体可操作地沿朝向或背离另一所述第二板体的方向转动,以将所述折叠式物料周转筐的状态切换至折叠状态或打开状态;
处于所述折叠状态时,每个所述卡合部与相邻的所述配合部分离,两个所述第二侧板叠放或平铺在所述物料存放面上,两个所述第一侧板叠放或平铺在所述第二侧板上;
处于所述打开状态时,每个所述卡合部与相邻的所述配合部卡合,每个所述第一卡合挡板的内侧面与相邻所述第二卡合挡板的外侧面抵持,两个所述第一板体、两个所述第二板体及所述物料存放面围设形成用于存放物料的物料存放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物料周转筐,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部及所述配合部中的一者为梯形块,另一者为梯形凹槽;所述卡合部在与所述第一板体转轴垂直的方向上的尺寸自外向内逐渐增大;所述配合部在与所述第二板体转轴垂直的方向上的尺寸自外向内逐渐增大;所述折叠式物料周转筐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梯形块卡合于相邻的所述梯形凹槽内,以锁紧相邻的所述第一板体及所述第二板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式物料周转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卡合挡板的内侧表面和与之连接的所述第二板体的内侧表面平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式物料周转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二卡合挡板的厚度小于与之连接的所述第二板体的厚度;
所述卡合部为梯形凹槽,所述配合部为梯形块;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配合部背离所述第二卡合挡板一侧的表面与所述第二板体的内侧表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板体的厚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折叠式物料周转筐,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卡合挡板上设置有多个所述卡合部,多个所述卡合部沿与所述第一板体的转轴垂直的方向间隔设置;每个所述第二卡合挡板上设置有多个所述配合部,多个所述配合部分别与相邻所述第一卡合挡板上的多个所述卡合部一一对应且相互匹配,多个所述配合部在与所述第二板体的转轴垂直的方向上间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折叠式物料周转筐,其特征在于,在与所述第一板体转轴垂直的方向上,最外侧所述梯形凹槽的开口边缘形成于弧形凸棱;所述弧形凸棱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并凸出于最外侧所述梯形凹槽的内侧壁;
所述第二卡合挡板上设置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卡扣结构;在同一个所述第二卡合挡板中,多个所述梯形块位于所述卡扣结构与所述第二板体的转轴之间;每个所述卡扣结构包括支撑板及设置于所述支撑板背离所述第二卡合挡板一端的弧形卡扣;所述支撑板在垂直于所述第二板体转轴的方向上可发生弹性形变;
所述折叠式物料周转筐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弧形卡扣扣入相邻的所述梯形凹槽内,并与相邻的所述弧形凸棱卡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物料周转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还包括两个加强筋;在每个所述第一侧板中,两个所述加强筋与两个所述第一卡合挡板一一对应;每个所述加强筋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卡合挡板及与对应所述第一卡合挡板连接的所述第一板体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折叠式物料周转筐,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卡合挡板和与之连接的所述第一板体垂直设置;在每个所述第一侧板中,每个所述加强筋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卡合挡板背离所述物料存放面的一端及所述第一板体背离所述物料存放面的一端固定,且所述加强筋的两端分别沿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物料周转筐,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包括具有所述物料存放面的底板及两个安装支撑;两个所述安装支撑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物料存放面上,并均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两个所述安装支撑与两个所述第一板体一一对应;每个所述第一板体的一端与对应的所述安装支撑背离所述物料存放面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板体的一端与所述底板转动连接,并位于所述底板设有所述物料存放面的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折叠式物料周转筐,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背离所述安装支撑的底部间隔设置有多个支撑结构。
CN202223358280.2U 2022-12-12 2022-12-12 折叠式物料周转筐 Active CN2191549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58280.2U CN219154984U (zh) 2022-12-12 2022-12-12 折叠式物料周转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58280.2U CN219154984U (zh) 2022-12-12 2022-12-12 折叠式物料周转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54984U true CN219154984U (zh) 2023-06-09

Family

ID=866423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358280.2U Active CN219154984U (zh) 2022-12-12 2022-12-12 折叠式物料周转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5498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775068A (en) Collapsible container with removable access panel
US20010038011A1 (en) Collapsible container with reduced deflection
WO1995018047A1 (en) Folding and unfolding box
JP2004509029A (ja) コンテナ
EP3611107B1 (en) Folding box
JP2021073142A (ja) 折畳み箱
CN219154984U (zh) 折叠式物料周转筐
CN211336836U (zh) 一种便于搬运的折叠周转箱
JPH11157595A (ja) 液晶パネルモジュールの包装構造
US4978020A (en) Foldable box
CN109398871B (zh) 折叠式物流箱
KR101431496B1 (ko) 지지바 고정 구조를 갖는 적층식 운반 상자
CN212401857U (zh) 折叠周转箱
CN106742519B (zh) 折叠框及其铰链机构
JPH062892Y2 (ja) 運搬用矩形容器
CN215554970U (zh) 可层叠的折叠收纳箱
CN219838834U (zh) 一种新型周转箱
JP2016199296A (ja) 折畳み容器
JPS5911882Y2 (ja) 箱のコ−ナ−接続具
CN217554492U (zh) 一种便于叠放的周转箱
CN219905056U (zh) 一种具有加强结构的中空箱
CN216581593U (zh) 一种可折叠的高承重围板箱
CN216425123U (zh) 一种折叠筐
CN218949826U (zh) 一种可分隔内部收纳空间的折叠收纳箱
CN215904919U (zh) 一种带有锁扣功能的围板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