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20834U - 汽车车机的散热装置、汽车车机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汽车车机的散热装置、汽车车机及汽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920834U CN218920834U CN202222916968.1U CN202222916968U CN218920834U CN 218920834 U CN218920834 U CN 218920834U CN 202222916968 U CN202222916968 U CN 202222916968U CN 218920834 U CN218920834 U CN 21892083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oling
- reservoir
- protective housing
- mount
- water pump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10/00—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 e.g. low power processors, power management or thermal management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车机的散热装置、汽车车机及汽车。汽车车机包括做工元件,做工元件工作时产生热量,散热装置包括有防护外壳和第一冷却组件。其中,防护外壳用于装载做工元件。第一冷却组件包括冷却元件,冷却元件内部填充有液冷介质,冷却元件安装到防护外壳上并用于与做工元件相贴合。在该散热装置中,冷却元件中填充有液冷介质,通过与做工元件相贴合,冷却元件能够冷却做工元件,进而实现做工元件的散热,能够及时对做工元件进行降温处理,而不至于导致热量持续堆积在车机中。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车机的散热装置、汽车车机及汽车。
背景技术
车机指的是安装在汽车里面的车载信息娱乐产品的简称,车机在功能上能够实现人与车,车与外界(车与车)的信息通讯,回顾初代车机,我们可以理解为是最初级具备多媒体功能的产品,只是实现纯粹的播放音乐功能。而第二代的产品则是加入了DVD、MP3以及导航功能产品,来到了车机3.0,也就是第三代产品,具备驾驶辅助系统、360°3D全景行车可视辅助系统、全新的畅UI2.0信息聚合桌面的产品,在硬件以及功能已经完全颠覆了用户对车机的定义,更契合的满足用户在日常行车的应用需求。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有车机设备所具备的功能较多,且设备均通过电力来供应启动条件,在设备做工时元件产生的能量损耗,会以热量散发的形式呈现,但现有设备,无法及时对做工元件进行降温处理,导致热量持续堆积在设备中,使得中控元件核心的温度持续增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现有车机设备无法及时进行降温处理的缺陷,提供一种汽车车机的散热装置、汽车车机及汽车。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汽车车机的散热装置,汽车车机包括做工元件,所述做工元件工作时产生热量,所述散热装置包括有:
防护外壳,用于装载所述做工元件;
第一冷却组件,包括冷却元件,所述冷却元件内部填充有液冷介质,所述冷却元件安装到所述防护外壳上并用于与所述做工元件相贴合。
在本方案中,冷却元件中填充有液冷介质,通过与做工元件相贴合,冷却元件能够冷却做工元件,进而实现做工元件的散热,能够及时对做工元件进行降温处理,而不至于导致热量持续堆积在车机中。
较佳地,所述第一冷却组件还包括用于存储所述液冷介质的储液器、输液导管组件和水泵,所述输液导管组件连通在所述储液器和所述水泵之间,所述冷却元件与所述水泵相连通;
其中,所述冷却元件、所述水泵、所述输液导管组件和所述储液器构成循环回路;
所述冷却元件设置在所述水泵用于朝向所述做工元件的一侧。
在本方案中,液冷介质在循环回路中循环流动,当需要对做工元件进行散热时,启动水泵,水泵能够快速抽取储液器中的液冷介质,并通过输液导管组件对液冷介质进行输送,当液冷介质被传送到水泵中后,水泵中的液冷介质持续接触冷却元件,此时冷却元件中的低温会迅速渗入冷却元件,并通过冷却元件与做工元件的贴合实现对做工元件的冷却,进而实现做工元件的及时散热。另外,由于采用的是循环回路,因此液冷介质能够较为持续、稳定地流动,进而能够较为持续、稳定地作用于冷却元件,以实现做工元件的可靠散热。
较佳地,所述冷却元件为水头,所述第一冷却组件还包括装配座,所述水头通过所述装配座安装到所述水泵的底部,且所述水头和所述水泵位于所述装配座的两侧。
在本方案中,通过装配座,方便实现水泵、水头与外部(如防护外壳)的连接。
较佳地,所述防护外壳具有用于装载所述做工元件的承载区域,所述承载区域的外缘设置有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连接孔,所述装配座沿周向方向设置有多个第二连接孔,所述装配座通过多个所述第二连接孔和多个所述第一连接孔与所述防护外壳可拆卸连接。
在本方案中,通过装配座,方便实现水泵、水头与防护外壳连接。装配座与防护外壳可拆卸连接,方便根据需要,将装配座安装到防护外壳,或者将装配座从防护外壳上拆卸下来,方便更换、维修或养护做工元件。
较佳地,所述承载区域具有用于容纳并安装所述做工元件的承载腔室。
在本方案中,做工元件安装在承载腔室内,一方面,能够减少做工元件在防护外壳的顶部占用的空间,有利于减少防护外壳占用的空间;另一方面,承载腔室能够对做工元件起到保护作用。
较佳地,所述散热装置还包括第一安装架,所述第一安装架连接于所述防护外壳并跨设在所述防护外壳的上方;
其中,所述储液器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架上。
在本方案中,储液器通过第一安装架安装到防护外壳,通过合理设置第一安装架与防护外壳的位置,可以使得储液器与防护外壳的距离较近,有利于简化循环回路的结构,同时也有利于缩短液冷介质的流动路径,从而有利于保证散热的及时性和可靠性。
较佳地,所述散热装置还包括第二冷却组件,所述第二冷却组件设置在所述循环回路上,并能够在激活状态和非激活状态之间切换。
在本方案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激活第二冷却组件,或者使得第二冷却组件处于非激活状态。其中,当第二冷却组件处于激活状态时,可以进一步冷却循环回路中的液冷介质。具体地,液冷介质在循环流动时,防护外壳内部产生的温度会有部分渗入液冷介质中,使液冷介质的温度增高,通过第二冷却组件的作用,能够有效中和液冷介质中上升的温度,使得液冷介质中的温度一直保持在恒定的范围。
较佳地,所述第二冷却组件包括冷源部件和多个冷却管,多个所述冷却管交叉设置在所述储液器上并与所述储液器的内部相连通;
其中,所述冷源部件作用于多个所述冷却管,以降低多个所述冷却管的表面温度。
在本方案中,冷源部件作用于冷却管,能够降低冷却管的表面温度,进而能够降低冷却管内部的温度,通过回流进入储液器中的液冷介质持续与冷却管的外壁两端接触,进而能够中和部分渗入进液冷介质中的温度。
较佳地,所述冷源部件包括第二安装架、风扇、传动杆和电动马达,所述第二安装架安装到所述防护外壳,所述电动马达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架,所述电动马达通过所述传动杆连接于所述风扇,多个所述冷却管位于所述风扇的作用范围内。
在本方案中,电动马达通电后能够通过传动杆电动风扇转动,进而能够对位于风扇作用范围内的冷却管进行降温。
较佳地,所述电动马达的输出端套设有限位套筒。
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限位套筒,有效限制传动杆在转动过程中产生的位置偏移,能够保证电动马达做工时的稳定性。
较佳地,所述散热装置还包括第一安装架,所述第一安装架连接于所述防护外壳并跨设在所述防护外壳的上方,所述储液器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架上;
所述第二安装架为L型结构,所述第二安装架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架、第二端与所述储液器相对设置,多个所述冷却管安装于所述储液器中与所述第二安装架的第二端相对的一侧;
其中,所述风扇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架的第二端中与所述储液器相对的一侧。
在本方案中,风扇与冷却管、储液器相对设置,使得风扇能够更加直接、有效地作用于冷却管,进而能够保证冷却、散热的可靠性。另外,第二安装架设置为L型结构并连接在第一安装架上,也能够进一步减少散热装置占用的空间。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车机,包括做工元件,所述汽车车机还包括上述汽车车机的散热装置。
较佳地,所述汽车车机还包括显示屏,所述显示屏安装于所述防护外壳中背离所述做工元件的一侧,且所述显示屏与所述做工元件通信连接。
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显示屏,可将做工元件中处理的数据进行展示,供使用者进行查看。
较佳地,所述做工元件包括PCB、触点安装座和中控GPU,所述PCB装载到所述防护外壳上,所述中控GPU设置在所述触点安装座的内部,所述触点安装座安装在所述PCB上。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其内部装载有上述汽车车机。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在该散热装置中,冷却元件中填充有液冷介质,通过与做工元件相贴合,冷却元件能够冷却做工元件,进而实现做工元件的散热,能够及时对做工元件进行降温处理,而不至于导致热量持续堆积在车机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汽车车机的散热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汽车车机的散热装置的另一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汽车车机的散热装置的又一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汽车车机的散热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 防护外壳
101 第一连接孔
20 做工元件
201 PCB
202 触点安装座
203 中控GPU
30 第一冷却组件
301 冷却元件
302 储液器
303 输液管道组件
304 水泵
305 装配座
3051 第二连接孔
40 第一安装架
50 第二冷却组件
501 冷却管
502 电动马达
505 风扇
506 第二安装架
5061 安装孔
507 连接环
60 显示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举个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图5所示,本实施例揭示一种汽车车机的散热装置,以用于对汽车车机中工作时产生热量的做工元件20进行散热。其中,该散热装置包括有防护外壳10和第一冷却组件30,防护外壳10用于装载做工元件20,第一冷却组件30包括冷却元件301,冷却元件301内部填充有液冷介质,冷却元件301安装到防护外壳10上并用于与做工元件20相贴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却元件301中填充有液冷介质,通过与做工元件20相贴合,冷却元件301能够冷却做工元件20,进而实现做工元件20的散热,能够及时对做工元件20进行降温处理,而不至于导致热量持续堆积在车机中。
需要说明的是,做工元件20是对汽车车机中工作时能够产生热量的部件的统称,包括但不限于做工元件20包括PCB201、触点安装座202和中控GPU 203。如图1、图3和图4所示,PCB201装载到防护外壳10上,中控GPU 203设置在触点安装座202的内部,触点安装座202安装在PCB201上。
在本实施例中,采用水作为液冷介质,取材方便,成本低。
但是,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其他介质作为液冷介质,在此不作限制。
如图1、图3-图5所示,第一冷却组件30还包括用于存储液冷介质的储液器302、输液导管组件和水泵304,输液导管组件连通在储液器302和水泵304之间,冷却元件301与水泵304相连通。其中,冷却元件301、水泵304、输液导管组件和储液器302构成循环回路。冷却元件301设置在水泵304用于朝向做工元件20的一侧。
其中,液冷介质在循环回路中循环流动,当需要对做工元件20进行散热时,启动水泵304,水泵304能够快速抽取储液器302中的液冷介质,并通过输液导管组件对液冷介质进行输送,当液冷介质被传送到水泵304中后,水泵304中的液冷介质持续接触冷却元件301,此时冷却元件301中的低温会迅速渗入冷却元件301,并通过冷却元件301与做工元件20的贴合实现对做工元件20的冷却,进而实现做工元件20的及时散热。另外,由于采用的是循环回路,因此液冷介质能够较为持续、稳定地流动,进而能够较为持续、稳定地作用于冷却元件301,以实现做工元件20的可靠散热。
进一步地,冷却元件301为水头,第一冷却组件30还包括装配座305,水头通过装配座305安装到水泵304的底部,且水头和水泵304位于装配座305的两侧。通过装配座305,方便实现水泵304、水头与外部(如防护外壳10)的连接。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3所示,储液器302为环形储液箱。输液导管组件包括多个输液导管,在本实施方式中,输液导管的数量设置为两个。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输液导管设置为其他数量。
具体地,防护外壳10具有用于装载做工元件20的承载区域,承载区域的外缘设置有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连接孔101,装配座305沿周向方向设置有多个第二连接孔3051,装配座305通过多个第二连接孔3051和多个第一连接孔101与防护外壳10可拆卸连接。如此设置,通过装配座305,方便实现水泵304、水头与防护外壳10连接。装配座305与防护外壳10可拆卸连接,方便根据需要,将装配座305安装到防护外壳10,或者将装配座305从防护外壳10上拆卸下来,方便更换、维修或养护做工元件20。
结合图3和图4予以理解,承载区域具有用于容纳并安装做工元件20的承载腔室。其中,做工元件20安装在承载腔室内,一方面,能够减少做工元件20在防护外壳10的顶部占用的空间,有利于减少防护外壳10占用的空间;另一方面,承载腔室能够对做工元件20起到保护作用。
如图1-图4所示,散热装置还包括第一安装架40,第一安装架40连接于防护外壳10并跨设在防护外壳10的上方。其中,储液器302安装在第一安装架40上。
在此,储液器302通过第一安装架40安装到防护外壳10,通过合理设置第一安装架40与防护外壳10的位置,可以使得储液器302与防护外壳10的距离较近,有利于简化循环回路的结构,同时也有利于缩短液冷介质的流动路径,从而有利于保证散热的及时性和可靠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安装架40设置为U型结构,第一安装架40的两端连接连接于防护外壳10的两端,且储液器302位于第一安装架40的中部。
其中,第一安装架40与防护外壳10之间可以通过焊接进行连接,也可以通过连接组件进行可拆卸连接。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得液冷介质中的温度一直保持在恒定的范围,如图1所示,将散热装置设置为还包括第二冷却组件50,第二冷却组件50设置在循环回路上,并能够在激活状态和非激活状态之间切换。
在此,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激活第二冷却组件50,或者使得第二冷却组件50处于非激活状态。其中,当第二冷却组件50处于激活状态时,可以进一步冷却循环回路中的液冷介质。具体地,液冷介质在循环流动时,防护外壳10内部产生的温度会有部分渗入液冷介质中,使液冷介质的温度增高,通过第二冷却组件50的作用,能够有效中和液冷介质中上升的温度,使得液冷介质中的温度一直保持在恒定的范围。
作为一种的较佳的实施方式,第二冷却组件50包括冷源部件和多个冷却管501,多个冷却管501交叉设置在储液器302上并与储液器302的内部相连通。其中,冷源部件作用于多个冷却管501,以降低多个冷却管501的表面温度。冷源部件作用于冷却管501,能够降低冷却管501的表面温度,进而能够降低冷却管501内部的温度,通过回流进入储液器302中的液冷介质持续与冷却管501的外壁两端接触,进而能够中和部分渗入进液冷介质中的温度。
其中,如图1和图3所示,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多个冷却管501相互交叉设置,且具体为垂直交叉。
如图1和图3所示,冷源部件包括第二安装架506、风扇505、传动杆(图中未标示出)和电动马达502,第二安装架506安装到防护外壳10,电动马达502安装于第二安装架506,电动马达502通过传动杆连接于风扇505,多个冷却管501位于风扇505的作用范围内。其中,电动马达502能够为风扇505提供动力支持,电动马达502通电后能够通过传动杆电动风扇505转动,进而能够对位于风扇505作用范围内的冷却管501进行降温。
第二安装架506的顶部开始有安装孔5061,安装孔5061的内壁固定安装有连接环507,连接环507的内表壁固定插设有电动马达502。
进一步地,电动马达502的输出端套设有限位套筒。限位套筒活动套设在传动杆的外部。通过设置限位套筒,有效限制传动杆在转动过程中产生的位置偏移,能够保证电动马达502做工时的稳定性。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二安装架506为L型结构,第二安装架506的第一端连接于第一安装架40、第二端与储液器302相对设置,多个冷却管501安装于储液器302中与第二安装架506的第二端相对的一侧。其中,风扇505设置在第二安装架506的第二端中与储液器302相对的一侧。如此设置,风扇505与冷却管501、储液器302相对设置,使得风扇505能够更加直接、有效地作用于冷却管501,进而能够保证冷却、散热的可靠性。另外,第二安装架506设置为L型结构并连接在第一安装架40上,也能够进一步减少散热装置占用的空间。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汽车车机,该汽车车机包括上述做工元件20和散热装置。汽车车机还包括显示屏60,显示屏60安装于防护外壳10中背离做工元件20的一侧,且显示屏60与做工元件20通信连接。通过设置显示屏60,可将做工元件20中处理的数据进行展示,供使用者进行查看。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汽车,该汽车的内部装载有上述汽车车机。
在具体使用时,首先将装有散热装置的汽车车机安装到汽车的车体内部,并根据车体中预设的插线位置,对散热装置进行供电,当汽车车机在使用时,触点底座中的中控GPU 203需要完成多种数据间的转换,进而中控GPU 203的核心温度不断增加,此时启动装配盘上的水泵304,快速抽取储液器302中承装的液冷介质(具体为水冷液体),并通过其中一个输液导管对水冷液体进行运输,当水冷液体到达水泵304中后,持续与冷头的顶部接触,此时水冷液中的低温,会迅速渗入进冷头的内部,并利用冷头和中控GPU 203的紧密接触,对中控GPU 203进行降温,水冷液体在水泵304的内部循环一周后,会从其中一个输液导管处,再次进入到储液器302中,此时启动连接环507中的电动马达502,并作用于传动杆,带动风扇505进行转动,产生的冷风,持续吹拂在冷却管501(具体为金属杆)的表面,使得冷却管501内部的温度持续降低,通过回流进储液器302中的液体持续与冷却管501的外壁两端接触,中和部分渗入进水冷液中的温度。从而,能够使得液冷介质中的温度一直保持在恒定的范围,以实现对中控GPU 203的及时且可靠的散温。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5)
1.一种汽车车机的散热装置,汽车车机包括做工元件,所述做工元件工作时产生热量,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装置包括有:
防护外壳,用于装载所述做工元件;
第一冷却组件,包括冷却元件,所述冷却元件内部填充有液冷介质,所述冷却元件安装到所述防护外壳上并用于与所述做工元件相贴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机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组件还包括用于存储所述液冷介质的储液器、输液导管组件和水泵,所述输液导管组件连通在所述储液器和所述水泵之间,所述冷却元件与所述水泵相连通;
其中,所述冷却元件、所述水泵、所述输液导管组件和所述储液器构成循环回路;
所述冷却元件设置在所述水泵用于朝向所述做工元件的一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车机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元件为水头,所述第一冷却组件还包括装配座,所述水头通过所述装配座安装到所述水泵的底部,且所述水头和所述水泵位于所述装配座的两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车机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外壳具有用于装载所述做工元件的承载区域,所述承载区域的外缘设置有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连接孔,所述装配座沿周向方向设置有多个第二连接孔,所述装配座通过多个所述第二连接孔和多个所述第一连接孔与所述防护外壳可拆卸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车机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区域具有用于容纳并安装所述做工元件的承载腔室。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车机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装置还包括第一安装架,所述第一安装架连接于所述防护外壳并跨设在所述防护外壳的上方;
其中,所述储液器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架上。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车机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装置还包括第二冷却组件,所述第二冷却组件设置在所述循环回路上,并能够在激活状态和非激活状态之间切换。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车机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冷却组件包括冷源部件和多个冷却管,多个所述冷却管交叉设置在所述储液器上并与所述储液器的内部相连通;
其中,所述冷源部件作用于多个所述冷却管,以降低多个所述冷却管的表面温度。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车机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源部件包括第二安装架、风扇、传动杆和电动马达,所述第二安装架安装到所述防护外壳,所述电动马达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架,所述电动马达通过所述传动杆连接于所述风扇,多个所述冷却管位于所述风扇的作用范围内。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汽车车机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马达的输出端套设有限位套筒。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汽车车机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装置还包括第一安装架,所述第一安装架连接于所述防护外壳并跨设在所述防护外壳的上方,所述储液器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架上;
所述第二安装架为L型结构,所述第二安装架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架、第二端与所述储液器相对设置,多个所述冷却管安装于所述储液器中与所述第二安装架的第二端相对的一侧;
其中,所述风扇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架的第二端中与所述储液器相对的一侧。
12.一种汽车车机,包括做工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车机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汽车车机的散热装置。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汽车车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车机还包括显示屏,所述显示屏安装于所述防护外壳中背离所述做工元件的一侧,且所述显示屏与所述做工元件通信连接。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汽车车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做工元件包括PCB、触点安装座和中控GPU,所述PCB装载到所述防护外壳上,所述中控GPU设置在所述触点安装座的内部,所述触点安装座安装在所述PCB上。
15.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其内部装载有如权利要求12-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汽车车机。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916968.1U CN218920834U (zh) | 2022-11-01 | 2022-11-01 | 汽车车机的散热装置、汽车车机及汽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916968.1U CN218920834U (zh) | 2022-11-01 | 2022-11-01 | 汽车车机的散热装置、汽车车机及汽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920834U true CN218920834U (zh) | 2023-04-25 |
Family
ID=860145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916968.1U Active CN218920834U (zh) | 2022-11-01 | 2022-11-01 | 汽车车机的散热装置、汽车车机及汽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920834U (zh) |
-
2022
- 2022-11-01 CN CN202222916968.1U patent/CN21892083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0477966C (zh) | 一种超声探头 | |
KR100894732B1 (ko) | 마이크로 프로세서용 냉각 시스템 | |
US10870357B2 (en) | Charging station | |
US20090236158A1 (en) | In-Wheel Motor System | |
JP2010018057A (ja) | ハイブリッド自動車 | |
CN218920834U (zh) | 汽车车机的散热装置、汽车车机及汽车 | |
JP2008094366A (ja) | ハイブリッド電気車両用の熱電型暖房および冷房システム | |
JP2020187920A (ja) | 接続端子及びコネクタ | |
CN108270895A (zh) | 一种车载手机散热支架 | |
JP2007281403A (ja) | 冷却機能を有する電子回路装置とその製造方法 | |
TWM605454U (zh) | 無線供電之液冷式散熱模組及具有該液冷式散熱模組的電子裝置 | |
KR20180108109A (ko) | 초박형 히트 파이프를 포함하는 온도조절모듈 및 이를 이용한 모바일 단말기 | |
CN205632804U (zh) | 平衡车 | |
CN107697152B (zh) | 电动汽车的驱动系统、驱动系统的控制方法及电动汽车 | |
CN211314731U (zh) | 一种液压动力站 | |
CN212851596U (zh) | 应用于电动自行车上的控制器 | |
JPH08114362A (ja) | 電子冷熱式水温度維持装置 | |
JP2009260371A (ja) | 電子部品冷却装置 | |
CN110323896A (zh) | 车辆用驱动装置 | |
JP5537404B2 (ja) | 液冷シャシー | |
CN210900151U (zh) | 一种机器人驱动器散热装置 | |
CN220457771U (zh) | 一种液冷电动助力转向控制装置 | |
CN220956552U (zh) | 一种制动器冷却机构 | |
CN218763252U (zh) | 一种散热系统及抬头显示器 | |
JP2014098530A (ja) | ヒートパイプ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