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89389U - 一种带体扣接组件以及可穿戴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带体扣接组件以及可穿戴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89389U
CN218889389U CN202223426900.1U CN202223426900U CN218889389U CN 218889389 U CN218889389 U CN 218889389U CN 202223426900 U CN202223426900 U CN 202223426900U CN 218889389 U CN218889389 U CN 21888938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ckle
magnetic
groove
belt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42690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公玺
黄智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Geniu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Geniu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Geniu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Geniu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42690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8938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8938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8938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uck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带体扣接组件以及可穿戴设备,属于可穿戴设备技术领域。该带体扣接组件包括第一带体、第二带体、公扣以及母扣,公扣与第一带体连接,母扣与第二带体连接;公扣设置第一磁性件以及第一卡扣,母扣设置第二磁性件以及第二卡扣;公扣与母扣扣接时,第一卡扣与第二卡扣卡接,第一磁性件与第二磁性件相吸,公扣与母扣之间在x轴、y轴、z轴方向上的相对运动均受到限制;公扣和/或母扣设置掰动部,通过操作掰动部,即可实现公扣与母扣的分离。该可穿戴设备包括设备主体以及带体扣接组件。

Description

一种带体扣接组件以及可穿戴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可穿戴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体扣接组件以及可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手表等可穿戴设备得到广泛应用。常见的可穿戴设备,包括智能手表、传统手表、智能手环等。可穿戴设备主要包括设备主体以及连接带;以手表为例,设备主体为手表主体,连接带为表带。分离式的连接带在使用过程中,需要通过扣接组件进行连接。
相关技术中,扣接组件一般为针扣式,佩戴或脱下设备主体时,需要将一个带体上的扣针穿入或抽出另一个带体的扣孔,带体之间的安装与拆卸操作麻烦。对于老人以及儿童而言,手指灵活度以及动作精细度有限,带体之间的扣接以及拆卸操作麻烦,可穿戴设备的佩戴体验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带体连接组件,带体之间的连接以及分离操作方便快捷。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可穿戴设备,用户可方便快捷地佩戴以及摘下可穿戴设备。
为达上述目的之一,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带体扣接组件,包括:
第一带体;
第二带体;
公扣,包括第一主体、第一磁性件、第一卡扣;所述第一主体与所述第一带体连接,所述第一磁性件以及所述第一卡扣分别设于所述第一主体;
母扣,包括第二主体、第二磁性件以及第二卡扣;所述第二主体与所述第二带体连接,所述第二磁性件以及所述第二卡扣分别设于所述第二主体;
其中,所述公扣与所述母扣处于扣接状态时,所述第一卡扣与所述第二卡扣卡接,以限制所述公扣与所述母扣沿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相对移动,所述第一磁性件与所述第二磁性件相吸,以限制所述公扣与所述母扣沿z轴方向相对移动;
所述公扣包括与所述第一主体连接的掰动部,所述掰动部用于带动所述公扣脱离所述母扣;和/或所述母扣包括与第二主体连接的掰动部,所述掰动部用于带动所述母扣脱离所述公扣。
作为优选,所述公扣包括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第一主体连接,所述公扣通过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第一带体铰接;
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第一主体之间形成台阶,所述公扣与所述母扣处于扣接状态时,所述第二主体卡入所述台阶。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主体包括第二座部,所述第二座部设置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卡扣设于所述第二凹槽内;所述母扣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设于所述第二卡扣与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壁之间;
所述第二卡扣与所述第一卡扣卡接时,所述第二卡扣位于扣接位置,所述第一卡扣夹于所述第二卡扣与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壁之间;所述弹性件使所述第二卡扣具有向所述扣接位置移动的趋势。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卡扣包括柱部以及头部,所述柱部与所述第一主体连接,所述头部与所述柱部连接;所述头部与所述第一主体之间形成第一扣接间隙;
所述第二卡扣包括第一块部以及第二块部;所述公扣与所述母扣处于扣接状态时,所述第一卡扣插入所述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块部与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壁配合,限制所述第一卡扣沿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的移动,所述第二块部插入所述第一扣接间隙。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块部接近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底壁的一侧设置第一导向斜面;所述第一卡扣由所述第二凹槽的内部向所述第二凹槽的外部运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卡扣与所述第一导向斜面抵接。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块部背离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底壁的一侧设置第二导向斜面;所述第一卡扣由所述第二凹槽的外部插入所述第二凹槽的内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卡扣与所述第二导向斜面抵接。
作为优选,所述公扣包括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卡扣,所述第一磁性件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所述第一卡扣;所述母扣包括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卡扣,所述第二磁性件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所述第二卡扣。
作为优选,所述公扣包括设于所述第一主体的第三磁性件,所述母扣包括设于所述第二主体的第四磁性件;所述第一磁性件、所述第二磁性件、所述第三磁性件以及所述第四磁性件均为磁铁;
所述第一磁性件接近所述母扣一侧的磁极为第一磁极,所述第三磁性件接近所述母扣一侧的磁极为第三磁极,所述第二磁性件接近所述公扣一侧的磁极为第二磁极,所述第四磁性件接近所述公扣一侧的磁极为第四磁极;
所述第一磁极与所述第二磁极相反以使所述第一磁性件与所述第二磁性件相吸,所述第三磁极与所述第四磁极相反以使所述第三磁性件与所述第四磁性件相吸,所述第一磁极与所述第三磁极相反,所述第二磁极与所述第四磁极相反。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主体包括第一座部以及第一盖部,所述第一座部设置第一凹槽,所述第一磁性件设于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第一盖部遮挡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口,所述第一盖与所述第一座部连接;所述第一卡扣设于所述第一盖部背离所述第一座部的一侧,所述第一卡扣与所述第一盖部连接;
所述第二主体包括第二座部以及第二盖部,所述第二座部设置第二凹槽以及第三凹槽,所述第二卡扣设于所述第二凹槽内,所述第二磁性件设于所述第三凹槽内,所述第二盖部遮挡所述第二凹槽以及第三凹槽的槽口,所述第二盖部与所述第二座部连接;所述第二盖部设置避位孔,所述公扣与所述母扣处于扣接状态时,所述第一卡扣穿过所述避位孔插入所述第二凹槽内。
为达上述目的之二,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穿戴设备,包括设备主体以及如上所述的带体扣接组件;
所述带体扣接组件包括第一表带以及第二表带,所述第一表带包括所述第一带体以及所述公扣,所述第二表带包括所述第二带体以及所述母扣;所述第一带体与所述设备主体连接,所述第二带体与所述设备主体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该带体扣接组件,通过磁吸配合卡扣卡接的方式,实现带体之间的快速便捷的连接,通过掰动公扣,即可分离带体。该带体扣接组件中,带体之间的连接以及分离操作简单便捷,老人与儿童容易掌握操作方法。该可穿戴设备采用前述带体扣接组件,用户可方便快捷地佩戴以及摘下可穿戴设备。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带体扣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图中公扣与母扣处于扣接状态);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带体扣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图中公扣与母扣处于分离状态);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母扣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带体扣接组件中公扣与母扣的配合关系示意图(图中公扣与母扣处于扣接状态);
图5为图4中的A部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带体扣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带体扣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中:10、第一带体;20、第二带体;30、公扣;31、第一主体;311、第一座部;3111、第一凹槽;312、第一盖部;321、第一磁性件;33、第一卡扣;331、柱部;332、头部;34、掰动部;35、第一安装部;40、母扣;41、第二主体;411、第二座部;4111、第二凹槽;4112、第三凹槽;412、第二盖部;4121、避位孔;421、第二磁性件;422、第四磁性件;43、第二卡扣;431、第一块部;4311、卡接槽;432、第二块部;4321、第一导向斜面;4322、第二导向斜面;44、弹性件;90、设备主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相关技术中,可穿戴设备的两个带体之间的连接一般通过扣接组件实现,扣接组件一般为针扣式或蝴蝶扣式。采用针扣式扣接组件的连接带在佩戴或拆卸时,扣针不容易穿入或抽出扣孔。采用蝴蝶扣式扣接组件的连接带在佩戴或拆卸时,需要按压两侧的按键,并对扣接组件进行折叠或展开的操作。相关技术中,可穿戴设备不方便佩戴以及取下,带体之间操作麻烦。
以手表为例,表体的两侧分别设置表带,表带之间通过针扣或蝴蝶扣连接,佩戴手表时的操作比较复杂,对于老人、儿童等手指灵活度有限的人群而言,手表的佩戴以及拆下操作比较难,佩戴体验不好。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体扣接组件,该带体扣接组件应用于可穿戴设备。该带体扣接组件,通过磁吸配合卡扣卡接的方式,实现带体之间的快速便捷的连接,通过掰动公扣30,即可分离带体。该带体扣接组件中,带体之间的连接以及分离操作简单便捷,老人与儿童容易掌握操作方法。
该可穿戴设备采用前述带体扣接组件,通过磁吸的方式可快捷方便地实现设备主体90的佩戴,取下设备主体90时,只需要掰动公扣30或母扣40,即可分离第一表带与第二表带,将设备主体90由身体部位取下。
其中,可穿戴设备可以为但不限于智能手表、智能手环、传统手表、防丢脚环等、头部332穿戴设备、腰部穿戴设备。
请参照图1至图7,在本实用新型的可穿戴设备的一实施例中,包括设备主体90以及带体扣接组件,带体扣接组件包括第一表带以及第二表带。第一表带包括第一带体10以及公扣30;第一带体10一端与设备主体90连接,另一端与公扣30连接。第二表带包括第二带体20以及母扣40;第二带体20一端与设备主体90连接,另一端与母扣40连接。
附图中,第一带体10未示意出与设备主体90连接的状态,但在实际中,第一带体10直接或间接地与设备主体90连接。
公扣30与母扣40之间配置磁吸组件以及卡扣组件,公扣30接近母扣40时,磁吸组件产生吸力以引导卡接组件快速卡接,实现第一带体10与第二带体20之间的快速连接。
本实施例中,通过如下方式配置带体扣接组件:
公扣30包括第一主体31、第一磁性件321以及第一卡扣33。第一主体31与第一带体10连接,第一磁性件321设于第一主体31,第一卡扣33设于第一主体31。
母扣40包括第二主体41、第二磁性件421以及第二卡扣43。第二主体41与第二带体20连接,第二磁性件421设于第二主体41,第二卡扣43设于第二主体41。
公扣30与母扣40具有相互配合的扣接状态,公扣30与母扣40处于扣接状态时,第一带体10与第二带体20连接,第一表带与第二表带连接,实现可穿戴设备的佩戴。公扣30与母扣40处于扣接状态时,第一卡扣33与第二卡扣43卡接,以限制公扣30与母扣40沿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相对移动,并且,第一磁性件321与第二磁性件421相吸,以限制公扣30与母扣40沿z轴方向相对移动。
以智能手表作为可穿戴设备的示例,穿戴时,先将第一表带搭在手腕处,母扣40搭在手腕处,使用者抓着第二表带沿手腕绕一圈,然后将公扣30接近母扣40,由于有磁吸力的引导,第一卡扣33与第二卡扣43可快速便捷地进行卡接,完成公扣30与母扣40的扣接。
公扣30和/或母扣40还设置掰动部34,以提供掰动公扣30或母扣40的施力位置,以将公扣30与母扣40快速分离。
如图1、图2、图6、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公扣30包括与第一主体31连接的掰动部34,掰动部34提供使用者手部抓握或施力的位置,掰动部34可在力的作用下带动公扣30相对母扣40运动,以使公扣30与母扣40脱离扣接。在其他实施例中,母扣40包括与第二主体41连接的掰动部34,掰动部34提供使用者手部抓握或施力的位置,掰动部34可在力的作用下带动母扣40脱离公扣30。
本实用新型的带体扣接组件以及可穿戴设备,通过磁吸组件配合卡扣组件,实现公扣30与母扣40之间快速、便捷、可靠的扣接,在磁吸力的引导下,扣接操作无需进行相对精细的对准操作,降低带体之间的扣接操作对手指灵活度以及精细动作的要求,老人与儿童容易掌握操作。该带体扣接组件以及可穿戴设备,通过掰动公扣30或掰动母扣40,即可分离带体,方便摘下可穿戴设备。
请继续参照图1,为了使该可穿戴设备在脱下时的操作更加方便,使公扣30与母扣40之间更加容易通过掰动的方式拆开,将第一带体10配置为:第一带体10的长度大于第二带体20。本实施例中,第一带体10为长带体,第二带体20为短带体,并且将公扣30设置在长带体上,将母扣40设置在短带体上,在佩戴可穿戴设备时,长度较短的第二带体20可以搭在手腕上被手腕支撑,母扣40为外表可以贴在手腕上,被支撑住,用户只需要抓住第二带体20绕着手腕转一圈,即可将公扣30扣在母扣40上,完成穿戴。本实施例中,用户穿戴可穿戴设备时,无需专门再抓握第二带体20以固定第二带体20的位置,操作方便快捷。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带体10的长度为第二带体20的长度的1/10至1/2。
本实施例中,第一磁性件321与第二磁性件421可以均磁铁,第一磁性件321接近第二磁性件421一侧的磁极为第一磁极,第二磁性件421接近第一磁性件321一侧的磁极为第二磁极,第一磁极与第二磁极相反,以实现磁性相吸。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磁性件321为磁铁,第二磁性件421为磁性金属,或第一磁性件321为磁性金属,第二磁性件421为磁铁。
请继续参照图2,在公扣30设置与第一主体31连接的掰动部34时,为了方便使用者抓握掰动部34,将公扣30的长度配置为长于母扣40的长度。在公扣30与母扣40处于扣接状态时,掰动部34设于第一主体31背离第一带体10的一侧,在带体的厚度方向上掰动部34位于第二带体20的侧向,如此,方便使用者抓握掰动部34。
本实施例中,掰动部34与第一主体31一体成型的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掰动部34也可以通过紧固件连接、焊接等方式与第一主体31连接。
在其他实施例中,在公扣30设置与第一主体31连接的掰动部34时,掰动部34也可以设置在第一主体31接近第一带体10的一侧,在公扣30与母扣40扣接时,掰动部34也可以不在第二带体20侧向。
在其他实施例中,掰动部34也可以为设于第一主体31或第二主体41的抓握槽。
请继续参照图2、图6,将公扣30配置为通过相对第一带体10转动,以接近或远离母扣40,从而实现公扣30与母扣40之间的扣接或分离。公扣30包括第一安装部35,第一安装部35与第一主体31部连接,第一安装部35通过铰接轴与第一带体10转动连接,换言之,公扣30通过第一安装部35与第一带体10转动连接。并且,第一安装部35相对第一主体31凸出,以在第一安装部35与第一主体31之间形成台阶,公扣30与母扣40处于扣接状态时,第二主体41卡入台阶。
如此,当将带体之间进行扣接时,也即当公扣30与母扣40进行扣接时,可先将母扣40卡入公扣30的台阶,实现初步定位,再转动公扣30使公扣30靠近母扣40,此时在磁吸组件的吸力作用下,公扣30可快速与母扣40扣接。本实施例通过采用可转动的公扣30结构,配合公扣30上的台阶,可以实现公扣30与母扣40的快速扣接,操作简单方便。
如图2所示,需要分离带体时,将公扣30向背离母扣40的方向掰动,通过台阶面与母扣40的抵接,提供转动支点,使更容易将公扣30掰开,更容易将公扣30与母扣40分离。
请继续参照图2,公扣30包括掰动部34,掰动部34与第一安装部35设于第一主体31的相对两侧,如此,由掰动部34处将公扣30进行转动时,力矩大,更加省力。
在其他实施例中,公扣30也可以被配置为与第一带体10固定连接或不可转动地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掰动部34也可以设置在第一主体31背离第二主体41的一侧,也可以设置在第一主体31接近第一安装部35的位置,或者设于其他位置。
请继续参照图3至图5,在第一卡扣33与第二卡扣43卡接后,实现公扣30与母扣40之间沿x轴方向与y轴方向的卡接限位的基础上,为了使公扣30与母扣40之间的扣接更加可靠稳固,不容易松脱掉落,通过如下方式配置第二主体41:
第二主体41包括第二座部411,第二座部411设置第二凹槽4111,第二卡扣43设于第二凹槽4111内。母扣40还包括弹性件44,弹性件44也设于第二凹槽4111内,弹性件44设于第二卡扣43与第二凹槽4111的槽壁之间。
公扣30与母扣40处于扣接状态时,第二卡扣43插入第二凹槽4111内,第二卡扣43位于扣接位置。第二卡扣43位于扣接位置时,第一卡扣33夹于第二卡扣43与第二凹槽4111的槽壁之间,第二卡扣43与第一卡扣33卡接;弹性件44使第二卡扣43具有向扣接位置移动的趋势,换言之,当第一卡扣33与第二卡扣43卡接时,弹性件44使第二卡扣43卡紧第一卡扣33。
本实施例中,第二卡扣43与第二主体41配合,实现对第一卡扣33在带体的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的限位,实现卡接。并且,第二卡扣43可以在弹性件44作用下,将第一卡扣33抵紧于第二凹槽4111的槽壁,第一卡扣33与第二凹槽4111的槽壁之间、第一卡扣33与第二卡扣43之间的静摩擦力,提供公扣30与母扣40沿带体z轴方向的一定限位,以加强公扣30与母扣40、第一带体10与第二带体20之间扣接的牢固性。
本实施例中,弹性件44为弹簧,第二卡扣43与弹性件44为分体结构。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卡扣43与弹性件44也可以为整体具有弹性或局部具有弹性的一体结构。
本实施例中,每一个第二卡扣43与第二凹槽4111的槽壁之间设置至少两个弹性件44,以提高第二卡扣43往复移动的稳定性。
在其他实施例中,每一个第二卡扣43也可以仅与一个弹性件44配合。
请继续参照图2至图7,在母扣40内设置弹性件44的基础上,通过如下方式设置公扣30与母扣40:
第一卡扣33为蘑菇钉,第一卡扣33包括柱部331以及头部332,柱部331与第一主体31连接,头部332与柱部331连接,头部332相对柱体凸出,头部332与第一主体31之间形成第一扣接间隙。
第二卡扣43包括第一块部431以及第二块部432,第一块部431与第二凹槽4111的槽底壁连接,第二块部432与第一块部431连接,第二块部432相对第一块部431凸出,第二块部432与第二凹槽4111的槽底壁形成第二扣接间隙。
公扣30与母扣40处于扣接状态时,第一卡扣33插入第二凹槽4111,第一块部431抵接第一卡扣33,第二凹槽4111的槽壁抵接第一卡扣33,第一块部431与第二凹槽4111的槽壁配合,限制第一卡扣33沿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的移动。第二卡扣43的第二块部432插入第一扣接间隙,第一卡扣33的头部332插入第二扣接间隙,如此,公扣30与母扣40在z轴方向上也进行一定卡接限位,公扣30与母扣40之间的扣接更加稳定。
本实施例中,第一块部431背离弹性件44的一侧设置卡接槽4311,第一卡扣33与第二卡扣43卡接时,第一卡扣33插入第二凹槽4111内并插入卡接槽4311内,以实现第一卡扣33与第二卡扣43的可靠卡接。
请继续参照图5,第二块部432接近第二凹槽4111的槽底壁的一侧设置第一导向斜面4321,换言之,第二块部432背离第一主体31的一侧设置第一导向斜面4321。
第一卡扣33在力的作用下沿z轴方向向脱出第二凹槽4111的方向移动的过程中,第一卡扣33与第一导向斜面4321抵接,第一导向斜面4321用于将第一卡扣33向第二凹槽4111的外部引导。
本实施例中,第一卡扣33向远离第二卡扣43的方向运动的过程中,第一卡扣33的头部332与第一导向斜面4321抵接。当使用者拆开公扣30与母扣40时,掰动公扣30,使公扣30向远离母扣40的方向移动的过程中,第一卡扣33向脱出第二凹槽4111的方向移动,第一卡扣33的头部332抵推第一导向斜面4321,以使第二卡扣43压缩弹性件44,进而使第二卡扣43克服弹性件44的弹性力离开扣接位置,从而使第一卡扣33能够拔出第二凹槽4111。其中,第一卡扣33拔出第二凹槽4111后,第二卡扣43在弹性力的作用下复位至扣接位置。
请继续参照图5,第二块部432接近背离第二凹槽4111的槽底壁的一侧设置第二导向斜面4322,换言之,第二块部432接近第一主体31的一侧设置第二导向斜面4322。
第一卡扣33在力的作用下沿z轴方向向插入第二凹槽4111的方向移动的过程中,第一卡扣33与第二导向斜面4322抵接,第二导向斜面4322用于将第一卡扣33向第二凹槽4111的内部引导。
本实施例中,第一卡扣33向与第二卡扣43卡接的方向运动的过程中,第一卡扣33的头部332与第导向斜面抵接。当使用者将公扣30与母扣40扣合时,第一卡扣33插入第二凹槽4111的方向移动,第一卡扣33的头部332抵推第二导向斜面4322,以使第二卡扣43压缩弹性件44,进而使第二卡扣43克服弹性件44的弹性力离开扣接位置,从而使第一卡扣33能够插入第二凹槽4111。其中,当第一卡扣33的头部332进入第二扣接间隙后,第二卡扣43在弹性力的作用下复位至扣接位置,第二卡扣43与第一卡扣33完成卡接。
请继续参照图3、图4,为了实现公扣30与母扣40之间、第一带体10与第二带体20之间的可靠扣接,公扣30在第一磁性件321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第一卡扣33,母扣40在第二磁性件421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第二卡扣43。如此,公扣30与母扣40之间可以通过至少扣接组件扣接,每组扣接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卡扣33以及至少一个第二卡扣43。
本实施例中,公扣30与母扣40通过多组扣接组件扣接,可以提高扣接稳定性,并且,公扣30与母扣40在两组扣接组件之间通过磁吸组件相吸,使两侧的扣接组件进行扣接时更加方便快捷。
在其他实施例中,公扣30与母扣40之间也可以仅通过一组扣接组件进行扣接。
请继续参照图3,为了实现公扣30与母扣40之间、第一带体10与第二带体20之间的可靠磁吸,公扣30与母扣40之间通过两组磁吸组件配合。公扣30还包括第三磁性件,第三磁性件设于第一主体31。母扣40还包括第四磁性件422(图未示意出),第四磁性件422设于第二主体41。公扣30与母扣40处于扣接状态时,第一磁性件321与第二磁性件421通过磁吸力相吸,第三磁性件与第四磁性件422通过磁吸力相吸。
在设置了至少两组磁吸组件的基础上,为了为公扣30与母扣40提供更好的扣接定位,通过如下方式设置两组磁吸组件:
第一磁性件321接近母扣40一侧的磁极为第一磁极,第三磁性件接近母扣40一侧的磁极为第三磁极,第二磁性件421接近公扣30一侧的磁极为第二磁极,第四磁性件422接近公扣30一侧的磁极为第四磁极;
第一磁极与第二磁极相反以使第一磁性件321与第二磁性件421相吸,第三磁极与第四磁极相反以使第三磁性件与第四磁性件422相吸,第一磁极与第三磁极相反,第二磁极与第四磁极相反。
以其中一种实施例为例,公扣30内,第一磁铁的第一磁极为N极,第三磁铁的第三磁极为S极;母扣40内,第二磁铁的第二磁极为S极,第四磁铁的第四磁极为N极。
当公扣30与母扣40扣接时,只有当第一磁铁对准第二磁铁、并且第三磁铁对准第四磁铁时,第一卡扣33与第二卡扣43才对准,此时,公扣30与母扣40可在磁吸力的引导下相互扣接。若第一卡扣33与第二卡扣43未对准,第一磁铁对准第四磁极时,则二者之间产生磁斥力,反馈给使用者,以使使用者快速调整公扣30与母扣40的位置,进行快速扣接。
请继续参照图2至图7,本实施例中,公扣30与母扣40的结构如下:
第一主体31包括第一安装腔,第一磁性件321设于第一安装腔内。第一卡扣33设于第一安装腔外,第一卡扣33与第一主体31连接并相对第一主体31向接近第二主体41的一侧凸出。第二主体41包括第二安装腔,第二卡扣43设于第二安装腔内。第二主体41包括第三安装腔,第二磁性件421设于第三安装腔内。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磁性件321也可以设于第一主体31外。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卡扣43也可以设于第二安装腔外。
本实施例中,第二安装腔与第三安装腔独立。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安装腔与第三安装腔也可以连通。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卡扣43也可以不设置在第二主体41的内部,第二卡扣43设置于第二主体41接近第一主体31的一侧。
图2、图4、图6中,公扣30的结构为:第一主体31包括第一座部311以及第一盖部312,第一座部311设置第一凹槽3111,第一磁性件321设于第一凹槽3111内,第一盖部312遮挡第一凹槽3111的槽口,第一盖与第一座部311连接;第一卡扣33设于第一盖部312背离第一座部311的一侧,第一卡扣33与第一盖部312连接。
装配公扣30时,先将第一磁性件321装入第一凹槽3111内,再将第一盖部312固定在第一座部311。采用此种的结构的公扣30,第一磁性件321的安装可靠,避免第一磁性件321位置移动,保证第一磁性件321与第二磁性件421之间的可靠配合。
图2至图7中,母扣40的结构为:第二主体41包括第二座部411以及第二盖部412,第二座部411设置第二凹槽4111以及第三凹槽4112,第二卡扣43设于第二凹槽4111内,第二磁性件421以及弹性件44设于第三凹槽4112内,第二盖部412遮挡第二凹槽4111以及第三凹槽4112的槽口,第二盖部412与第二座部411连接;第二盖部412设置避位孔4121,公扣30与母扣40处于扣接状态时,第一卡扣33穿过避位孔4121插入第二凹槽4111内。
装配母扣40时,先将第二磁性件421装入第二凹槽4111内,将第二卡扣43以及弹性件44装入第三凹槽4112内,再将设有避位孔4121的第二盖部412固定在第二座部411。采用此种的结构的母扣40,第二磁性件421、可往复移动的第二卡扣43的安装可靠,保证第一磁性件321与第二磁性件421、第一卡扣33与第二卡扣43之间的可靠配合。
采用本实施例的公扣30结构与母扣40结构,不仅可以保证公扣30与母扣40之间可靠地扣接,保证带体连接牢固性。也方便公扣30内各零部件、母扣40内各零部件的组装。
于本文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带体扣接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带体(10);
第二带体(20);
公扣(30),包括第一主体(31)、第一磁性件(321)、第一卡扣(33);所述第一主体(31)与所述第一带体(10)连接,所述第一磁性件(321)以及所述第一卡扣(33)分别设于所述第一主体(31);
母扣(40),包括第二主体(41)、第二磁性件(421)以及第二卡扣(43);所述第二主体(41)与所述第二带体(20)连接,所述第二磁性件(421)以及所述第二卡扣(43)分别设于所述第二主体(41);
其中,所述公扣(30)与所述母扣(40)处于扣接状态时,所述第一卡扣(33)与所述第二卡扣(43)卡接,以限制所述公扣(30)与所述母扣(40)沿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相对移动,所述第一磁性件(321)与所述第二磁性件(421)相吸,以限制所述公扣(30)与所述母扣(40)沿z轴方向相对移动;
所述公扣(30)包括与所述第一主体(31)连接的掰动部(34),所述掰动部(34)用于带动所述公扣(30)脱离所述母扣(40);和/或所述母扣(40)包括与第二主体(41)连接的掰动部(34),所述掰动部(34)用于带动所述母扣(40)脱离所述公扣(3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体扣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公扣(30)包括第一安装部(35),所述第一安装部(35)与所述第一主体(31)连接,所述公扣(30)通过所述第一安装部(35)与所述第一带体(10)铰接;
所述第一安装部(35)与所述第一主体(31)之间形成台阶,所述公扣(30)与所述母扣(40)处于扣接状态时,所述第二主体(41)卡入所述台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体扣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主体(41)包括第二座部(411),所述第二座部(411)设置第二凹槽(4111),所述第二卡扣(43)设于所述第二凹槽(4111)内;所述母扣(40)包括弹性件(44),所述弹性件(44)设于所述第二卡扣(43)与所述第二凹槽(4111)的槽壁之间;
所述第二卡扣(43)与所述第一卡扣(33)卡接时,所述第二卡扣(43)位于扣接位置,所述第一卡扣(33)夹于所述第二卡扣(43)与所述第二凹槽(4111)的槽壁之间;所述弹性件(44)使所述第二卡扣(43)具有向所述扣接位置移动的趋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体扣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扣(33)包括柱部(331)以及头部(332),所述柱部(331)与所述第一主体(31)连接,所述头部(332)与所述柱部(331)连接;所述头部(332)与所述第一主体(31)之间形成第一扣接间隙;
所述第二卡扣(43)包括第一块部(431)以及第二块部(432);所述公扣(30)与所述母扣(40)处于扣接状态时,所述第一卡扣(33)插入所述第二凹槽(4111),所述第一块部(431)与所述第二凹槽(4111)的槽壁配合,限制所述第一卡扣(33)沿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的移动,所述第二块部(432)插入所述第一扣接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体扣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块部(432)接近所述第二凹槽(4111)的槽底壁的一侧设置第一导向斜面(4321);所述第一卡扣(33)由所述第二凹槽(4111)的内部向所述第二凹槽(4111)的外部运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卡扣(33)与所述第一导向斜面(4321)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体扣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块部(432)背离所述第二凹槽(4111)的槽底壁的一侧设置第二导向斜面(4322);所述第一卡扣(33)由所述第二凹槽(4111)的外部插入所述第二凹槽(4111)的内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卡扣(33)与所述第二导向斜面(4322)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2-6任一项所述的带体扣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公扣(30)包括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卡扣(33),所述第一磁性件(321)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所述第一卡扣(33);所述母扣(40)包括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卡扣(43),所述第二磁性件(421)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所述第二卡扣(43)。
8.根据权利要求2-6任一项所述的带体扣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公扣(30)包括设于所述第一主体(31)的第三磁性件,所述母扣(40)包括设于所述第二主体(41)的第四磁性件(422);所述第一磁性件(321)、所述第二磁性件(421)、所述第三磁性件以及所述第四磁性件(422)均为磁铁;
所述第一磁性件(321)接近所述母扣(40)一侧的磁极为第一磁极,所述第三磁性件接近所述母扣(40)一侧的磁极为第三磁极,所述第二磁性件(421)接近所述公扣(30)一侧的磁极为第二磁极,所述第四磁性件(422)接近所述公扣(30)一侧的磁极为第四磁极;
所述第一磁极与所述第二磁极相反以使所述第一磁性件(321)与所述第二磁性件(421)相吸,所述第三磁极与所述第四磁极相反以使所述第三磁性件与所述第四磁性件(422)相吸,所述第一磁极与所述第三磁极相反,所述第二磁极与所述第四磁极相反。
9.根据权利要求2-6任一项所述的带体扣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体(31)包括第一座部(311)以及第一盖部(312),所述第一座部(311)设置第一凹槽(3111),所述第一磁性件(321)设于所述第一凹槽(3111)内,所述第一盖部(312)遮挡所述第一凹槽(3111)的槽口,所述第一盖与所述第一座部(311)连接;所述第一卡扣(33)设于所述第一盖部(312)背离所述第一座部(311)的一侧,所述第一卡扣(33)与所述第一盖部(312)连接;
所述第二主体(41)包括第二座部(411)以及第二盖部(412),所述第二座部(411)设置第二凹槽(4111)以及第三凹槽(4112),所述第二卡扣(43)设于所述第二凹槽(4111)内,所述第二磁性件(421)设于所述第三凹槽(4112)内,所述第二盖部(412)遮挡所述第二凹槽(4111)以及第三凹槽(4112)的槽口,所述第二盖部(412)与所述第二座部(411)连接;所述第二盖部(412)设置避位孔(4121),所述公扣(30)与所述母扣(40)处于扣接状态时,所述第一卡扣(33)穿过所述避位孔(4121)插入所述第二凹槽(4111)内。
10.一种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设备主体(90)以及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带体扣接组件;
所述带体扣接组件包括第一表带以及第二表带,所述第一表带包括所述第一带体(10)以及所述公扣(30),所述第二表带包括所述第二带体(20)以及所述母扣(40);所述第一带体(10)与所述设备主体(90)连接,所述第二带体(20)与所述设备主体(90)连接。
CN202223426900.1U 2022-12-19 2022-12-19 一种带体扣接组件以及可穿戴设备 Active CN21888938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26900.1U CN218889389U (zh) 2022-12-19 2022-12-19 一种带体扣接组件以及可穿戴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26900.1U CN218889389U (zh) 2022-12-19 2022-12-19 一种带体扣接组件以及可穿戴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89389U true CN218889389U (zh) 2023-04-21

Family

ID=859972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426900.1U Active CN218889389U (zh) 2022-12-19 2022-12-19 一种带体扣接组件以及可穿戴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8938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72436B2 (en) Method and system of securing wearable equipment
CN110594246B (zh) 一种连接组件和具有该连接组件的穿戴设备
CN215124967U (zh) 快拆机构和腕戴设备
CN218889389U (zh) 一种带体扣接组件以及可穿戴设备
CN205671647U (zh) 表扣及具有该表扣的手表和智能手环
CN209436420U (zh) 腕戴设备
CN212185448U (zh) 一种磁吸结构、磁吸搭扣及可穿戴设备
CN210471217U (zh) 腕戴设备
CN111387652A (zh) 一种磁吸搭扣及可穿戴设备
CN108433262A (zh) 一种表带的连接结构及其手表
CN212036334U (zh) 一种磁吸表扣以及手表
CN111588147A (zh) 快拆表带及手表
CN215532170U (zh) 一种绑带及可穿戴设备
CN219047616U (zh) 一种可拉动拆卸的连接带以及智能穿戴设备
CN212545948U (zh) 一种磁吸搭扣及可穿戴设备
CN217565135U (zh) 一种手表表扣及手表
CN215455890U (zh) 可调节表带松紧的表扣及手表
CN219500553U (zh) 一种表带结构及手表
CN219330871U (zh) 一种腕戴设备
CN219422352U (zh) 一种易穿戴表带及手表
CN217364873U (zh) 穿戴设备
CN213307875U (zh) 一种儿童智能手表的腕带
CN212325661U (zh) 快拆表带及手表
CN110893039A (zh) 一种可穿戴设备及其表带
CN220987855U (zh) 一种节链表带用磁吸扣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