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88857U - 逆变装置及逆变系统 - Google Patents

逆变装置及逆变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88857U
CN218888857U CN202222657350.8U CN202222657350U CN218888857U CN 218888857 U CN218888857 U CN 218888857U CN 202222657350 U CN202222657350 U CN 202222657350U CN 218888857 U CN218888857 U CN 2188888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 box
inverter
fan
heat dissipation
circuit bo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65735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陆春桃
严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lobe Jiangs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lobe Jiangs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lobe Jiangsu Co Ltd filed Critical Globe Jiangs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65735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888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888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8885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逆变装置和逆变系统,其中,逆变装置包括:壳体,壳体内设有若干个容纳槽;控制组件,包括电控盒和密封设置在电控盒内的电路板组件,控制组件设置在壳体内,与容纳槽相邻设置且与容纳槽电性连接;减震组件,减震组件设置在电控盒和/或与电控盒相对的至少一个支撑界面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逆变装置通过将电路板组件密封设置在电控盒内,以提高逆变装置的密封安全性,避免对电路板组件进行灌胶,降低逆变装置的成本和方便对电路板组件进行维修。通过将电控盒作为一个整体设置减震组件,以对电控盒进行整体减震,延长电路板组件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逆变装置及逆变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逆变装置及逆变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家用电动工具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甚至,很多用户同时拥有多种电动工具,例如:吹风机、链锯、电钻等等。这些电动工具通常配置有一个或多个电池包以及为电池包进行充电或便于电池包放电的逆变装置。
现有的逆变装置的电路板一般都裸露在逆变装置的壳体内,当遇到下雨天时,雨水容易进入壳体内造成电路板短路,进而产生安全隐患。而且由于家用电动工具的体积较大,为了方便充电或放电,一般将逆变装置设置为可移动式,然而,当移动逆变装置时,电路板容易在壳体内发生震动,缩短了电路板的使用寿命。
有鉴于此,确有必要对现有的逆变装置及逆变系统进行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逆变装置,以改善现有的电路板组件容易短路及震动幅度大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逆变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若干个容纳槽,所述容纳槽配置为便于电池包充电或放电;控制组件,包括电控盒和密封设置在所述电控盒内的电路板组件,所述控制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与所述容纳槽相邻设置且与所述容纳槽电性连接;减震组件,所述减震组件设置在所述电控盒和/或与所述电控盒相对的至少一个支撑界面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改进,所述电控盒的至少两个侧壁上分别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和/或所述出风口处设有风扇。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改进,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相对设置,所述壳体上对应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的位置分别设有第一散热窗口和第二散热窗口,所述第一散热窗口距离所述进风口的距离大于等于所述第二散热窗口距离所述出风口的距离。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改进,所述第一散热窗口距离所述进风口的距离大于等于所述风扇的5倍厚度,所述第二散热窗口距离所述出风口的距离大于等于所述风扇的4倍厚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改进,所述壳体的相对两端分别设有散热窗口,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设置在所述电控盒相邻的两个侧壁上,且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中的一个与所述散热窗口相对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改进,所述减震组件包括第一减震组件和第二减震组件,所述第一减震组件设置在所述电控盒与所述容纳槽之间,所述第二减震组件设置所述电控盒背离所述容纳槽的底部以及与所述底部相邻的两个侧壁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改进,所述电控盒包括上盒体和下盒体,所述上盒体和所述下盒体密封连接;所述第二减震组件包括第一减震件和第二减震件,所述第一减震件设置在所述电控盒的侧壁,且部分包裹所述上盒体和所述下盒体,所述第二减震件设置在所述下盒体背离所述上盒体的一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改进,所述壳体内还设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且所述限位件与所述电控盒之间夹持有所述第一减震件。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改进,所述电控盒上设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外侧包裹有绝缘密封件。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改进,所述减震组件为具备弹性形变能力的弹簧组件和/或泡棉。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改进,所述支撑界面为壳体、加强筋或所述壳体内部支撑板中的一个或多个组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改进,所述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通过弹性转轴组件可拆卸地与所述下壳体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改进,所述弹性转轴组件固定连接在壳体上,包括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的固定部、与所述固定部固定连接的管状部、设置在所述管状部的两端且部分插入所述管状部的转轴以及设置在所述管状部内且位于两个所述转轴之间的弹性件。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逆变装置的逆变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逆变系统,包括电池包及逆变装置,所述逆变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若干个容纳槽,所述容纳槽配置为容纳所述电池包,并与所述电池包电性连接,用于为所述电池包充电或放电;控制组件,包括电控盒和密封设置在所述电控盒内的电路板组件,所述控制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与所述容纳槽相邻设置且与所述容纳槽电性连接;减震组件,所述减震组件设置在所述电控盒和/或与所述电控盒相对的至少一个支撑界面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逆变装置通过将电路板组件密封设置在电控盒内,以提高逆变装置的安全性,避免对电路板组件进行灌胶,降低逆变装置的成本及方便对电路板组件进行维修。通过将电控盒作为一个整体设置减震组件,以对电控盒进行整体减震,延长电路板组件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逆变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的结构爆炸图。
图3是图1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爆炸图。
图4是图1第一角度的剖视图。
图5是图1第二角度的剖视图。
图6是图1第三角度的剖视图。
图7是图6中圆圈部分的放大图。
图8是图5中第一散热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电控盒的立体示意图。
图10是图9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图11是图9的结构爆炸图。
图12是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第一减震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逆变装置;
10-壳体,101-上壳体,102-下壳体,103-容纳空间,11-容纳槽,12-弹性转轴组件,121-固定部,122-管状部,123-转轴,124-弹性件,131-进气口,132-出气口,14-风罩,141-通风口,15-限位件,161-第一散热窗口,162-第二散热窗口,17-翻转盖板,18-显示面板;
20-控制组件,21-电控盒,211-上盒体,212-下盒体,213-凸出部,214-进风口,215-出风口,216-连接部,217绝缘密封件,22-电路板组件,221-充电电路板,222-逆变电路板,23-进风风扇,24-出风风扇;
30-第一减震组件,31-端盖,32-弹簧;
40-第二减震组件,41-第一减震件,42-第二减震件;
50-散热结构,51-第一散热组件,511-第一风扇安装座,512-第一风扇,52-第二散热组件,521-第二风扇安装座,522-第二风扇;
60-输入端;70-输出端;80-功能模块;90-把手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逆变装置100,包括壳体10、控制组件20和减震组件,其中,壳体10内设有若干个容纳槽11,若干个容纳槽11并排设置于壳体10的内部,配置为容纳电池包,并为电池包充电或便于电池包放电。控制组件20位于壳体10内,与容纳槽11相邻设置且与容纳槽11上的接电端子电性连接。控制组件20包括电控盒21和密封设置在电控盒21内的电路板组件22,减震组件设置在电控盒21和/或与电控盒21相对的至少一个支撑界面上。进一步地,减震组件为具备弹性形变能力的弹簧组件和/或泡棉。支撑界面为壳体10、加强筋或壳体10内部支撑板中的一个或多个组合。
通过将电路板组件22密封设置在电控盒21内,避免对电路板组件22进行灌胶密封,节省成本,以及方便对电路板组件22进行维修。也可进一步避免雨水造成电路板组件22短路,提高逆变装置100的安全性。通过将电控盒21作为一个整体设置减震组件,以对电控盒21进行整体减震,延长电路板组件22的使用寿命。
请参阅图2-3并结合图6和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0包括上壳体101和下壳体102,上壳体101和下壳体102之间围设形成有收容空间103。若干容纳槽11并排设置在收容空间103内,电控盒21也设置在收容空间103内且位于容纳槽11的下方。
上壳体101通过弹性转轴组件12可拆卸地与下壳体102连接,通过设置弹性转轴组件12可方便上壳体101和下壳体102的组装和拆卸。
在本实施例中,弹性转轴组件12固定连接在下壳体102上,包括固定部121、管状部122、两个转轴123和弹性件124。固定部121与下壳体102通过螺栓等紧固件固定连接,管状部122设置在固定部121的上方且与固定部121固定连接。管状部122为中空结构,两个转轴123分别设置在管状部122的两端且部分插入管状部122,弹性件124设置在管状部122内且位于两个转轴123之间。上壳体101对应两个转轴123的位置设有转动槽1011。当需要将上壳体101组装在下壳体102上时,将转轴123向管状部122的方向拉动,弹性件124处于压缩状态,当转轴123卡入到转动槽1011时,弹性件124在自身弹力作用下复位,进而转轴123卡接固定至转动槽1011内。同样地,当需要将上壳体101从下壳体102上拆卸下来时,将转轴123向管状部122的方向拉动,弹性件124处于压缩状态,当转轴123从转动槽1011内拉出时,弹性件124在自身弹力作用下复位,上壳体101和下壳体102拆卸完成。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弹性转轴组件12也可以固定连接在上壳体101上,下壳体102对应设置有转动槽1011。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予限制。
上壳体101和下壳体102密封锁扣连接。下壳体102朝向上壳体101的位置设有第一密封结构1021,上壳体101对应第一密封结构1021的位置设有第二密封结构1012,通过第一密封结构1021和第二密封结构1012实现上壳体101和下壳体102的密封连接,以提高逆变装置100的防水和防尘性能。下壳体102的前壁上设有第一锁扣部,上壳体101对应设有第二锁扣部,通过第一锁扣部和第二锁扣部实现上壳体101和下壳体102的锁扣连接,方便打开和关闭收容空间103。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密封结构1021包括设置在下壳体102的两个侧壁的密封槽和设置在前壁上的密封肋,第二密封结构1012对应地为设置在上壳体101的两个侧壁的密封肋和设置在前壁上的密封槽。密封肋插入密封槽内以实现上壳体101和下壳体102的密封连接。进一步地,为了提高上壳体101和下壳体102连接的密封性,在密封肋与密封槽之间设有密封件(未图示)。该密封件可以是密封圈或者是密封胶。当然,第一密封结构1021和第二密封结构1012也可以为其他密封结构,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予限制。
请参阅图5、图6和图8所示,逆变装置100还包括散热结构50,散热结构50包括设置在壳体10上的进气口131和出气口132、设置在壳体10内并位于相邻容纳槽11之间的第一散热组件51以及设置在壳体10内并位于进气口131和/或出气口132处的第二散热组件52。通过设置第一散热组件51和第二散热组件52以快速地将电池包在充电或放电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有效地散出壳体10外,避免逆变装置100过热而产生故障。
第一散热组件51包括第一风扇安装座511和第一风扇512。第一风扇安装座511设置于壳体10的内部,并设置在相邻两排相对立的容纳槽11之间。第一风扇512安装于第一风扇安装座511上,且位于第一风扇安装座511的上方,使得第一风扇512位于容纳槽11的上方。第一风扇512被配置成为单个电池包散热。
优选地,第一风扇安装座511可拆卸安装于壳体10的内部,例如通过螺栓将第一风扇安装座511安装于壳体10的内部。第一风扇安装座511上设置有一个风扇进风口5111和一个风扇出风口5112。其中,风扇进风口5111设置在气流流入方向上(即对应壳体10的进气口131),并朝向对应的容纳槽11。如此设置,使得在第一风扇512的驱动下,气流由进气口131进入、流经容纳槽11后进入风扇进风口5111,带走电池包产生的热量后由风扇的出风口215向壳体10的出气口132流出。风扇出风口5112设置在第一风扇安装座511的侧边水平方向上,其与风扇进风口5111的气流方向垂直。也就是说,通过第一散热组件51,将从壳体10的前后方向进入壳体10内部的气流转向从壳体10的左右两侧流出。
进一步地,位于同一排的第一风扇安装座511上的风扇出风口5112方向一致,相邻两排的第一风扇安装座511上的风扇出风口5112方向相反。例如,相邻两排中的一排第一风扇安装座511上的风扇出风口5112朝向左侧,另一排第一风扇安装座511上的风扇出风口5112朝向与右侧。
因此,相邻两排的第一风扇安装座511上的风扇进风口5111的朝向相反,且风扇出风口5112的朝向亦相反,即用于冷却相邻两排电池包的气流方向是相反的,从而形成了两个气流通路,每一气流被相应的出气口132导出至壳体10外部,因此有效地避免了热量堆积,提高了冷却效率。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位于相邻两排相对立的两个容纳槽11之间的两个第一风扇安装座511相连接,为一体成型结构。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两个第一风扇安装座511不限于一体成型结构,也可选用分体式。
需要知道的是,容纳槽11的个数、第一风扇安装座511的个数、以及第一风扇512的个数相同,例如,在本实施例中为四个。逆变装置100设置有多个容纳槽11,一次性可以满足多个电池包同时充电或放电,提高了电池包的充电效率以及使用率,同时每个容纳槽11旁侧均设置有第一风扇512,即每个电池包都有相应的第一风扇512进行散热,因此,具备了优良的散热效率。
第二散热组件52包括第二风扇安装座521和第二风扇522,第二风扇安装座521设置在壳体10的端部(即左右方向上),第二风扇522设置在第二风扇安装座521上并位于壳体10的收容空间103内,配置为控制整个逆变装置100的空气流动。第二风扇522的轴心位于壳体10的横向中心轴线上。或者第二风扇522的轴线位置与第一风扇安装座511上的风扇出风口5112中心轴向重合。第二风扇522将第一风扇512排出的热气流进一步的排出至壳体10的外部,从而使得电池包的热量自产生处至壳体10外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散热通路,不会发生热量滞留聚积的情况,进而保证了优良的散热效率。
进一步地,壳体10内设置有风罩14,风罩14为中空结构,设置在相邻容纳槽11之间,第一散热组件51设置在风罩14内。其中,风罩14对应风扇进风口5111的位置设有散热孔(未图示),风扇出风口5112位于风罩14内。风罩14的左右两侧设有通风口141,通风口141中气流方向与第二风扇522的气流方向平行。第二风扇522对应该通风口141设置。通过设置风罩14,以形成散热通道,将电池包散发的热量通过风罩14集中地导出至壳体10外,提高散热效果。
请参阅图9至图12并结合图4所示,逆变装置100还包括电控盒21,电控盒21设置在容纳槽11的下方与容纳槽11电性连接,以控制容纳槽11的电池包进行充电或放电。
电控盒21包括上盒体211和下盒体212,上盒体211和下盒体212密封连接。电路板组件22密封设置在电控盒21内。通过将电路板组件22密封设置在电控盒21内,以避免对电路板组件22进行灌胶密封,降低成本,同时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防止电路板组件22短路而造成安全隐患。
减震组件包括第一减震组件30和第二减震组件40。第一减震组件30设置在容纳槽11和电控盒21之间,以在电控盒21的上方进行减震防护。第二减震组件40设置在容纳槽11的两个侧壁以及背离容纳槽11的底部,以在下方和左右方向对电控盒21进行减震防护。通过设置第一减震组件30和第二减震组件40,可以全方位地将电控盒21进行减震防护,即从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均对电控盒21进行整体减震,有效缓解电控盒21在搬运过程中的震动幅度,从而有利于延长电控盒21内部的电路板组件22的使用寿命,降低逆变装置100移动过程中由于震动导致逆变装置100发生故障的概率,延长逆变装置100的使用寿命。
第一减震组件30包括端盖31及弹簧32,端盖31设置在容纳槽11的下方,弹簧32设在端盖31的下方。第一减震组件30能够有效降低搬运过程中电池包的震动幅度,利于维护电池包的使用寿命,同时,避免电控盒21与容纳槽11碰撞,进而保护电控盒21内的电路板组件22的使用寿命。
第二减震组件40包括第一减震件41和第二减震件42。第一减震件41设置在电控盒21的侧壁,且部分包裹上盒体211和下盒体212,避免电控盒21与壳体10的左右内壁相碰撞。第二减震件42设置在下盒体212背离上盒体211的一侧,避免电控盒21与壳体10的底壁相碰撞。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减震件41为橡胶套或泡棉,设有四个,四个第一减震件41均具有开口,四个第一减震件41具有开口的一侧分别套设在上盒体211和下盒体212左右两侧的凸出部213上,使得凸出部213的三个方向均被第一减震件41包裹,以在对电控盒21减震的同时可以提高上盒体211和下盒体212连接的稳定性。第二减震件42为弹性垫,该弹性垫可以为硅胶垫或者橡胶垫,在减震的同时还起到防滑的作用,防止电控盒21在壳体10内晃动。
进一步地,壳体10内还设有限位件15,限位件15与壳体10固定连接,且限位件15与电控盒21之间夹持有第一减震件41。即限位件15设置在凸出部213的上方,通过限位件15以将电控盒21限位设置在壳体10的底部,避免其上下晃动,同时通过第一减震件41避免电控盒21与限位件15发生碰撞,提高电控盒21内电路板组件22的使用寿命。
请参阅图4至图5及图8至图11所示,电路板组件22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巨大,为了解决电控盒21的散热问题,在电控盒21的至少两个侧壁上分别设有进风口214和出风口215,进风口214和/或出风口215处设有风扇。如此设置,以对电控盒21内的电路板组件22等电子元件进行散热。通过将电路板组件22等电子元件设置在电控盒21内,也可以使得风扇的风量更加集中,提高电子元件的散热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进风口214和出风口215相对设置,壳体10的相对两端分别设有散热窗口。散热窗口包括第一散热窗口161和第二散热窗口162,其中,第一散热窗口161和第二散热窗口162分别对应进风口214和出风口215设置。第一散热窗口161距离进风口214的距离大于等于第二散热窗口162距离出风口215的距离。即进风口214距离散热窗口的距离大于等于出风口215距离散热窗口的距离。如此设置,以避免雨水从散热窗口进入电控盒21内。
在本实施例中,进风口214处设有进风风扇23,出风口215处设有出风风扇24,进风风扇23和出风风扇24的气流流动方向相同,以加快对电控盒21内部电路板组件22进行散热,提高散热效率。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进风口214和出风口215中的一个设有风扇。
进一步地,第一散热窗口161距离进风口214的距离大于等于进风风扇23的扇叶厚度的5倍。优选地,第一散热窗口161距离进风口214的距离大于等于进风风扇23的扇叶厚度的6倍。第二散热窗口162距离出风口215的距离大于等于出风风扇24的扇叶厚度的4倍。优选地,进风风扇23和出风风扇24的扇叶厚度为20~30mm。即,第一散热窗口161距离进风口214的距离大于等于100~150mm,第二散热窗口162距离出风口215的距离大于等于80~120mm。如此设置,以避免雨水从第一散热窗口161和第二散热窗口162经进风口214和出风口215进入到电控盒21内的电路板组件22上,提高逆变装置100的安全性。
在本实施例中,进风风扇23与出风风扇24的扇叶厚度相同,在其他实施例中,进风风扇23与出风风扇24的扇叶厚度也可以不相同。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予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壳体10的相对两端分别设有散热窗口,进风口214和出风口215相邻设置,进风口214和出风口215中的一个与其中一个散热窗口相对设置,另一个通过导风通道与另一个散热窗口连通。在进风口214和/或出风口215处设有风扇。
优选地,出风口215与壳体10上的第二散热窗口162相对设置,而进风口214设置在电控盒21与出风口215相邻的侧壁上,从而避免进风口214直接与壳体10上的第一散热窗口161相对,加长了第一散热窗口161与进风口214之间的路径,避免雨水从第一散热窗口161进入到进风口214内,提高逆变装置100的安全性。
进一步地,为了避免电池包散发的热量通过进风口214进入到电控盒21内,可以在第一散热窗口161与进风口214之间设置导风通道(未图示),通过设置导风通道,可以将壳体10外的气流通过第一散热窗口161和导风通道直接进入到进风口214内。
当然,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也可以是进风口214与壳体10上的第一散热窗口161相对设置,而出风口215设置在电控盒21与进风口214相邻的侧壁上。此时,为了避免电控盒21内的热量通过出风口215排出至壳体10内,也可以在第二散热窗口162与出风口215之间设置导风通道,以将电控盒21内的热量直接排出至壳体10外。
进一步地,电控盒21上设有连接部216,连接部216用于电性连接容纳槽11及位于电控盒21内的电路板组件22。在连接部216的外侧包裹有绝缘密封件217,以防止连接部216发生短路。
进一步地,电路板组件22包括充电电路板221和逆变电路板222。充电电路板221靠近容纳槽11设置,配置为控制和协调各个容纳槽11内的电池包及其充电和放电的过程。优选地,充电电路板221与容纳槽11电性连接,且与第一风扇512和第二风扇522电性连接。
逆变电路板222设置在充电电路板221的下方,配置为控制交流电的输出,当用户开启交流电输出,来自控制单元的开启交流电输出指令会被发送至逆变电路板222,交流电输出开启后逆变电路板222上的逆变电路会持续监视交流电的输入及输出状态并向控制单元发出错误信息以供控制单元做出相应的动作响应。
逆变装置100还包括控制单元(未图示),控制单元设置在电控盒21内,与充电电路板221电性连接且通信连接,主要配置为负责用户交互及显示输出或输入状态。当逆变装置100开机时,控制单元会先唤醒与充电电路板221的通讯,然后向充电电路板221发送指令使其提供持续的直流电源,并且会持续监测来自逆变电路板222及充电电路板221的错误信息同时进行相应的响应。当关机时,控制单元会向充电电路板221发送指令,使其关闭对控制单元的供电。
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3所示,逆变装置100包括输入端60和输出端70。输入端60和输出端70分别设置在壳体10的两侧,并通过翻转盖板17将输入端60和输出端70密封设置在壳体10的两侧。
输入端60用于给逆变装置100充电,包括太阳能输入端口和/或交流电输入端口。输出端70包括直流电输出端口和/或交流电输出端口。直流电输出端口包括但不限于USB输出端口、TYPE-C输出端口等。交流电输出端口包括但不限于总功率2000W的3个集成交流电输出端口。
进一步地,逆变装置100还包括显示面板18,显示面板18可以向用户显示信息,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逆变装置100的状态、电池包的状态、故障信息等。
进一步地,逆变装置100还包括功能模块80,功能模块80包括但不限于蓝牙、WIFI。
进一步地,逆变装置100还包括把手组件90,把手组件90设置在壳体10上,以方便操作者移动逆变装置100。
本实用新型另外提供了一种逆变系统,包括电池包(未图示)及上述的逆变装置100。逆变装置100包括壳体10、控制组件20和减震组件。壳体10内设有若干个容纳槽11,容纳槽11用于收容电池包,并配置为便于电池包充电或放电。电池包可插拔地设置在容纳槽11内,并通过容纳槽11与控制组件20的电路板组件22电性连接。控制组件20包括电控盒21和密封设置在电控盒21内的电路板组件22,控制组件20设置在壳体10内,与容纳槽11相邻设置且与容纳槽11电性连接;减震组件设置在电控盒21和/或与电控盒21相对的至少一个支撑界面上。其中,减震组件为具备弹性形变能力的弹簧组件和/或泡棉。支撑界面为壳体10、加强筋或壳体10内部支撑板中的一个或多个组合。
本实用新型的逆变系统的风扇散热原理为:
第一风扇512和第二风扇522主要为电池包进行散热,进风风扇23和出风风扇24主要为电路板组件22进行散热。其中,第一风扇512分别对应各个电池包,为各个电池包进行散热,第二风扇522控制整个逆变装置100的散热。
当逆变系统充电时,输入端60(如交流充电器或太阳能充电器)与逆变装置100通过输入端60的太阳能输入端口/交流电输入端口与太阳能充电器交/流充电器电性连接,充电电路板221控制第二风扇522开启,同时控制开启接入电池包对应的第一风扇512。
当逆变系统充电时,充电电路板221上面的充电模块发热量巨大,为了解决其散热的问题,需要根据充电电路板221的温度打开并调节进风风扇23和出风风扇24的风速。具体地,充电电路板221和显示面板18进行通信,告诉显示面板18充电模块的实时温度,然后由显示面板18发指令控制进风风扇23和出风风扇24开启或调速。
当逆变系统放电输出时,直至充电电路板221检测到电池包温度大于或等于温度阈值(如45℃)时开启第一风扇512和第二风扇522进行散热。
本实用新型的逆变系统的充电原理为:
当交流充电器或太阳能充电器接入时,若逆变系统处于关机状态则会自动唤醒逆变系统开机,依容纳槽11的顺序逐个对未满电的电池包进行充电。优选地,交流充电器接入时,充电功率为120W;太阳能充电器接入时,充电功率为100W。
若用户选择了优先充电的电池包,则优先对用户选择的电池包进行充电,直至充满后再依容纳槽11的顺序逐个对剩下的电池包充电直至充满。
本实用新型的逆变系统的放电原理为:
插入电池包时,逆变系统默认放电模式,并以放电模式与电池包进行通信,如果无故障,则进行正常输出。
本实用新型的逆变系统的故障原理为:
无论逆变系统处于充电状态还是放电状态,充电电路板221都会监视各个电池包的状态,若检测到某个电池包出现故障则向控制单元发送故障指令,并根据故障进行相应的处理。优选地,故障的处理方式是关闭输出,并通过显示面板18或报警装置进行报错。
本实用新型的逆变系统的功率限定原理为:
60V/2KW:若为一个电池包,则功率限定为850W,若为两个电池包及以上,则功率限定为3000W。
80V/2KW:若为一个电池包,则功率限定为850W,若为两个电池包及以上,则功率限定为3000W。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功率限定是指输入功率的限定,输出功率限定由控制单元进行控制。
本实用新型的逆变系统的功率判定原理为:
通过和电池包通信确认电池包的串并数,确认是一个电池包还是两个及以上的电池包,然后通过与控制单元进行通信,控制单元根据电池包的数量来调整逆变电路板222的输出功率。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逆变装置100通过将电路板组件22密封设置在电控盒21内,避免对电路板组件22进行灌胶,方便对电路板组件22进行维修,在提高逆变装置100安全性的同时降低逆变装置100的成本。通过将电控盒21作为一个整体设置减震组件,以对电控盒21进行整体减震,延长电路板组件22的使用寿命。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4)

1.一种逆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若干个容纳槽;
控制组件,包括电控盒和密封设置在所述电控盒内的电路板组件,所述控制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与所述容纳槽相邻设置且与所述容纳槽电性连接;
减震组件,所述减震组件设置在所述电控盒和/或与所述电控盒相对的至少一个支撑界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盒的至少两个侧壁上分别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和/或所述出风口处设有风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逆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相对设置,所述壳体上对应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的位置分别设有第一散热窗口和第二散热窗口,所述第一散热窗口距离所述进风口的距离大于等于所述第二散热窗口距离所述出风口的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逆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窗口距离所述进风口的距离大于等于所述风扇的5倍厚度,所述第二散热窗口距离所述出风口的距离大于等于所述风扇的4倍厚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逆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相对两端分别设有散热窗口,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设置在所述电控盒相邻的两个侧壁上,且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中的一个与所述散热窗口相对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组件包括第一减震组件和第二减震组件,所述第一减震组件设置在所述电控盒与所述容纳槽之间,所述第二减震组件设置所述电控盒背离所述容纳槽的底部以及与所述底部相邻的两个侧壁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逆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盒包括上盒体和下盒体,所述上盒体和所述下盒体密封连接;所述第二减震组件包括第一减震件和第二减震件,所述第一减震件设置在所述电控盒的侧壁,且部分包裹所述上盒体和所述下盒体,所述第二减震件设置在所述下盒体背离所述上盒体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逆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还设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与所述电控盒夹持所述第一减震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盒上设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外侧包裹有绝缘密封件。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组件为具备弹性形变能力的弹簧组件和/或泡棉。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界面为壳体、加强筋或所述壳体内部支撑板中的一个或多个组合。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通过弹性转轴组件可拆卸地与所述下壳体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逆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转轴组件固定连接在壳体上,包括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的固定部、与所述固定部固定连接的管状部、设置在所述管状部的两端且部分插入所述管状部的转轴以及设置在所述管状部内且位于两个所述转轴之间的弹性件。
14.一种逆变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包及逆变装置,所述逆变装置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若干个容纳槽,所述容纳槽配置为容纳所述电池包,并与所述电池包电性连接,用于所述电池包充电或放电;
控制组件,包括电控盒和密封设置在所述电控盒内的电路板组件,所述控制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与所述容纳槽相邻设置且与所述容纳槽电性连接;
减震组件,所述减震组件设置在所述电控盒和/或与所述电控盒相对的至少一个支撑界面上。
CN202222657350.8U 2022-10-10 2022-10-10 逆变装置及逆变系统 Active CN2188888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57350.8U CN218888857U (zh) 2022-10-10 2022-10-10 逆变装置及逆变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57350.8U CN218888857U (zh) 2022-10-10 2022-10-10 逆变装置及逆变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88857U true CN218888857U (zh) 2023-04-18

Family

ID=859444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657350.8U Active CN218888857U (zh) 2022-10-10 2022-10-10 逆变装置及逆变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8885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244592B (zh) 一种风冷结构及电池箱
CN219873793U (zh) 电池包
CN113161643B (zh) 清洁设备
CN212257622U (zh) 电池及无人机
CN218888857U (zh) 逆变装置及逆变系统
US20240090374A1 (en) Power tool
JP4742514B2 (ja) 電池パックおよびその筐体
CN116979634A (zh) 充电柜、储能电源以及配套充电产品
CN212725448U (zh) 电池包
CN112636432A (zh) 一种充电装置、充电装置控制方法以及充电系统
CN210502633U (zh) 散热换电柜
CN218276306U (zh) 一种横置动力头
JP6879815B2 (ja) 車載用バッテリー
CN116317315A (zh) 一种清洁设备及电机组件
CN112133852B (zh) 一种可组装的电动摩托车蓄电池用外壳
CN217087535U (zh) 一种充电装置及充电系统
CN213990237U (zh) 一种充电装置以及充电系统
CN211376773U (zh) 一种车辆动力装置支撑散热装置
CN213203946U (zh) 吹风机
JP2015065056A (ja) 電池システム
WO2024055971A1 (zh) 一种动力头及动力系统
CN111668572A (zh) 一种电动汽车用电池组件
CN218731511U (zh) 一种洗地机锂离子电池组
CN216354425U (zh) 一种蓄电能力强的锂电池
CN221057585U (zh) 电池包及电动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