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76870U - 双电机电驱桥系统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双电机电驱桥系统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76870U
CN218876870U CN202223243256.4U CN202223243256U CN218876870U CN 218876870 U CN218876870 U CN 218876870U CN 202223243256 U CN202223243256 U CN 202223243256U CN 218876870 U CN218876870 U CN 2188768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tor
gear
shaft
axle
outp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24325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宁
桂经良
乔运乾
尹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ichai Power Co Ltd
Weichai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ichai Power Co Ltd
Weichai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ichai Power Co Ltd, Weichai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ichai Pow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24325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768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768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768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6Optimisation of rolling resistance, e.g. weight reduction 

Landscapes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双电机电驱桥系统及车辆,该双电机电驱桥系统,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一齿轮传动组件的输入端固定连接,第一齿轮传动组件的输出端与减速器的输入端连接,减速器的输出端与车轮轴传动连接;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二齿轮传动组件的输入端固定连接,且第二电机的输出轴被配置为能与车体连接或分离,第二齿轮传动组件的输出端被配置为能与车轮轴连接或分离;驱动机构分布于两个车轮之间,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均分布于第一齿轮传动组件和第二齿轮传动组件之间;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均套设于车轮轴,且沿车轮轴的径向,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位于同一条直线上。减小了驱动机构沿车轮轴的轴向的空间占用率,且能减少能量回收过程中的能量损失。

Description

双电机电驱桥系统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驱动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双电机电驱桥系统及车辆。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其中,电驱动桥作为新能源车辆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总体上朝着集成化、高效化、轻量化的方向发展。而基于整车空间的限制,使得在保证电驱动桥的动力性能可靠的基础上,让电驱动桥的空间优化显得尤为重要。
现有技术中的双电机电驱桥系统,其虽然能够保证动力性能,但双电机电驱桥系统的两个电机和两个齿轮传动系统沿车轮轴的轴向间隔分布,导致双电机电驱桥系统沿车轮轴的轴向占用空间大;其次,现有技术中的双电机电驱桥系统,两个电机的输出轴分别与对应的齿轮传动系统的输入端连接,导致在能量回收的过程中能量损失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双电机电驱桥系统及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双电机电驱桥系统沿车轮轴的轴向占用空间大,且沿车轮轴的轴向占用空间大,且在能量回收的过程中能量损失大的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双电机电驱桥系统,其包括行走组件和驱动机构,所述行走组件包括车轮轴以及分别连接于所述车轮轴的两端的两个车轮,所述驱动机构包括:
第一电机、减速器和第一齿轮传动组件,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一齿轮传动组件的输入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齿轮传动组件的输出端与所述减速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减速器的输出端与所述车轮轴传动连接;
第二电机和第二齿轮传动组件,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二齿轮传动组件的输入端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被配置为能与车体连接或分离,所述第二齿轮传动组件的输出端被配置为能与所述车轮轴连接或分离;
沿所述车轮轴的轴向,所述驱动机构分布于两个所述车轮之间,所述第一电机和所述第二电机均分布于所述第一齿轮传动组件和所述第二齿轮传动组件之间;所述第一电机和所述第二电机均套设于所述车轮轴,且沿所述车轮轴的径向,所述第一电机和所述第二电机位于同一条直线上。
作为优选,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差速器,所述车轮轴包括相连接的第一轴段和第二轴段,所述差速器的输入端与所述减速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差速器的两个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轴段和所述第二轴段传动连接,所述驱动机构分布于所述第二轴段。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齿轮传动组件包括第一太阳轮、第一行星轮、第一行星架和第一内齿圈,所述第一太阳轮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所述第一行星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行星轮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行星轮与所述第一太阳轮和所述第一内齿圈均啮合,所述第一行星架的另一端与所述减速器的输入端传动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齿轮传动组件包括第二太阳轮、第二行星轮、第二行星架和第二内齿圈,所述第二太阳轮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所述第二行星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行星轮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行星轮与所述第二太阳轮和所述第二内齿圈均啮合,所述第二行星架的另一端固定设置于所述车体,所述第二内齿圈还能与所述第二轴段连接或分离。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齿轮传动组件还包括第一离合器,所述第一离合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车体和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齿轮传动组件还包括第二离合器,所述第二离合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内齿圈和所述第二轴段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轴段固定连接有与所述第二轴段垂直分布的连接轴,所述第二离合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内齿圈和所述连接轴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为空心轴,所述第二轴段穿设于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为空心轴,所述第二轴段穿设于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
车辆,其包括上述的双电机电驱桥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双电机电驱桥系统及车辆,该双电机电驱桥系统包括行走组件和驱动机构,其中,驱动机构包括第一电机、减速器、第一齿轮传动组件、第二电机和第二齿轮传动组件,该双电机电驱桥系统,能够实现仅通过第一电机作为动力源带动车轮轴转动,能够实现仅通过第二电机作为动力源带动车轮轴转动,且能够实现通过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共同作为动力源带动车轮轴转动。具体地,当以第一电机作为动力源时,第一电机带动第一齿轮传动组件运行,从而带动减速器运行,从而带动车轮轴转动,在此过程中,当第二齿轮传动组件的输出端与车轮轴连接,且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与车体分离时,第二电机能够进行能量回收;当以第二电机作为动力源时,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与车体分离,第二齿轮传动组件的输出端与车轮轴连接,第二电机带动第二齿轮传动组件运行,从而带动车轮轴转动,在此过程中,第一电机能够进行能量回收;当以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共同作为动力源时,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与车体分离,第二齿轮传动组件的输出端与车轮轴连接,第一电机带动第一齿轮传动组件运行,从而带动减速器运行,从而带动车轮轴转动,第二电机带动第二齿轮传动组件运行,从而带动车轮轴转动,以实现共同驱动车轮轴。
其中,该双电机电驱桥系统通过将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均设置于第一齿轮传动组件和第二齿轮传动组件之间,且设置沿车轮轴的径向,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位于同一条直线上,从而有效减小了驱动机构沿车轮轴的轴向的空间占用率,优化了双电机电驱桥系统的空间布置;其次,设置第一齿轮传动组件的输出端与减速器的输入端连接,减速器的输出端与车轮轴传动连接,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电机通过第一齿轮传动组件与减速器的输入端传动连接,第二电机通过第二齿轮传动组件与减速器的输出端传动连接,从而当仅以第一电机作为动力源驱动车轮轴转动时,第二电机与减速器的输出端传动连接回收能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能够有效减少能量回收过程中的能量损失。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双电机电驱桥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行走组件;11、车轮轴;111、第一轴段;112、第二轴段;1121、连接轴;12、车轮;
2、驱动机构;21、第一电机;22、减速器;23、第一齿轮传动组件;24、第二电机;25、第二齿轮传动组件;26、差速器;231、第一太阳轮;232、第一行星轮;233、第一行星架;234、第一内齿圈;251、第二太阳轮;252、第二行星轮;253、第二行星架;254、第二内齿圈;255、第一离合器;256、第二离合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双电机电驱桥系统,如图1所示,该双电机电驱桥系统包括行走组件1和驱动机构2,行走组件1包括车轮轴11以及分别连接于车轮轴11的两端的两个车轮12,驱动机构2包括第一电机21、减速器22、第一齿轮传动组件23、第二电机24和第二齿轮传动组件25,第一电机21的输出轴与第一齿轮传动组件23的输入端固定连接,第一齿轮传动组件23的输出端与减速器22的输入端连接,减速器22的输出端与车轮轴11传动连接;第二电机24的输出轴与第二齿轮传动组件25的输入端固定连接,且第二电机24的输出轴被配置为能与车体连接或分离,第二齿轮传动组件25的输出端被配置为能与车轮轴11连接或分离;沿车轮轴11的轴向,驱动机构2分布于两个车轮12之间,第一电机21和第二电机24均分布于第一齿轮传动组件23和第二齿轮传动组件25之间;第一电机21和第二电机24均套设于车轮轴11,且沿车轮轴11的径向,第一电机21和第二电机24位于同一条直线上。
该双电机电驱桥系统,如图1所示,能够实现仅通过第一电机21作为动力源带动车轮轴11转动,能够实现仅通过第二电机24作为动力源带动车轮轴11转动,且能够实现通过第一电机21和第二电机24共同作为动力源带动车轮轴11转动。具体地,当以第一电机21作为动力源时,第一电机21带动第一齿轮传动组件23运行,从而带动减速器22运行,从而带动车轮轴11转动,在此过程中,当第二齿轮传动组件25的输出端与车轮轴11连接,且第二电机24的输出轴与车体分离时,第二电机24能够进行能量回收;当以第二电机24作为动力源时,第二电机24的输出轴与车体分离,第二齿轮传动组件25的输出端与车轮轴11连接,第二电机24带动第二齿轮传动组件25运行,从而带动车轮轴11转动,在此过程中,第一电机21能够进行能量回收;当以第一电机21和第二电机24共同作为动力源时,第二电机24的输出轴与车体分离,第二齿轮传动组件25的输出端与车轮轴11连接,第一电机21带动第一齿轮传动组件23运行,从而带动减速器22运行,从而带动车轮轴11转动,第二电机24带动第二齿轮传动组件25运行,从而带动车轮轴11转动,以实现共同驱动车轮轴11。其中,该双电机电驱桥系统通过将第一电机21和第二电机24均设置于第一齿轮传动组件23和第二齿轮传动组件25之间,且设置沿车轮轴11的径向,第一电机21和第二电机24位于同一条直线上,从而有效减小了驱动机构2沿车轮轴11的轴向的空间占用率,优化了双电机电驱桥系统的空间布置;其次,设置第一齿轮传动组件23的输出端与减速器22的输入端连接,减速器22的输出端与车轮轴11传动连接,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电机21通过第一齿轮传动组件23与减速器22的输入端传动连接,第二电机24通过第二齿轮传动组件25与减速器22的输出端传动连接,从而当仅以第一电机21作为动力源驱动车轮轴11转动时,第二电机24与减速器22的输出端传动连接回收能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能够有效减少能量回收过程中的能量损失。
其中,如图1所示,驱动机构2还包括差速器26,车轮轴11包括相连接的第一轴段111和第二轴段112,差速器26的输入端与减速器22的输出端连接,差速器26的两个输出端分别与第一轴段111和第二轴段112传动连接,驱动机构2分布于第二轴段112。通过设置差速器26,在以第一电机21和第二电机24同时作为动力源时,能够通过差速器26调整第一轴段111和第二轴段112的输出转速,以避免第一轴段111和第二轴段112出现扭矩失衡的现象。
其中,如图1所示,第一齿轮传动组件23包括第一太阳轮231、第一行星轮232、第一行星架233和第一内齿圈234,第一太阳轮231固定设置于第一电机21的输出轴,第一行星架233的一端与第一行星轮232转动连接,第一行星轮232与第一太阳轮231和第一内齿圈234均啮合,第一行星架233的另一端与减速器22的输入端传动连接。具体地,减速器22的输出端与差速器26的输出端连接,差速器26的两个输出端分别与第一轴段111和第二轴段112传动连接,以实现将第一电机21输出的驱动力分别传递给第一轴段111和第二轴段112。
其中,如图1所示,第二齿轮传动组件25包括第二太阳轮251、第二行星轮252、第二行星架253和第二内齿圈253,第二太阳轮251固定设置于第二电机24的输出轴,第二行星架253的一端与第二行星轮252转动连接,第二行星轮252与第二太阳轮251和第二内齿圈253均啮合,第二行星架253的另一端固定设置于车体,第二内齿圈253还能与第二轴段112连接或分离。第二行星架253的另一端固定设置于车体,第二电机24的输出轴能与车体连接或分离,从而使得第二行星架253的另一端能够与第二电机24的输出轴连接或分离。如此,当以第一电机21作为动力源时,通过控制第二行星架253的另一端与第二电机24的输出轴分离,第二内齿圈253与第二轴段112连接,以实现第二电机24进行能量回收;当以第二电机24作为动力源时,控制第二行星架253的另一端与第二电机24的输出轴分离,第二内齿圈253与第二轴段112连接。
具体地,如图1所示,第二齿轮传动组件25还包括第一离合器255,第一离合器255的两端分别与车体和第二电机24的输出轴连接。如此以实现第二行星架253的另一端与第二电机24的输出轴的连接或分离。
具体地,如图1所示,第二齿轮传动组件25还包括第二离合器256,第二离合器256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内齿圈253和第二轴段112连接。如此以实现第二内齿圈253和第二轴段112的连接或分离。
进一步具体地,第二轴段112固定连接有与第二轴段112垂直分布的连接轴1121,第二离合器256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内齿圈253和连接轴1121连接。
其中,第一电机21的输出轴为空心轴,第二轴段112穿设于第一电机21的输出轴。可以理解的是,第二轴段112穿设于第一电机21,具体地,第一电机21间隙套设于第二轴段112。
其中,第二电机24的输出轴为空心轴,第二轴段112穿设于第二电机24的输出轴。可以理解的是,第二轴段112穿设于第二电机24。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电机24间隙套设于第一电机21,且沿车轮轴11的径向,第一电机21和第二电机24位于同一条直线上。作为一种替代方案,第一电机21间隙套设于第二电机24,且沿车轮轴11的径向,第一电机21和第二电机24位于同一条直线上。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车辆,该车辆包括上述的双电机电驱桥系统。通过采用上述的双电机电驱桥系统,减小了驱动机构2沿车轮轴11的轴向的空间占用率,优化了双电机电驱桥系统的空间布置,减少能量回收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且在以第一电机21和第二电机24同时作为动力源时,能够避免第一轴段111和第二轴段112出现扭矩失衡的现象。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双电机电驱桥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行走组件(1)和驱动机构(2),所述行走组件(1)包括车轮轴(11)以及分别连接于所述车轮轴(11)的两端的两个车轮(12),所述驱动机构(2)包括:
第一电机(21)、减速器(22)和第一齿轮传动组件(23),所述第一电机(21)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一齿轮传动组件(23)的输入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齿轮传动组件(23)的输出端与所述减速器(22)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减速器(22)的输出端与所述车轮轴(11)传动连接;
第二电机(24)和第二齿轮传动组件(25),所述第二电机(24)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二齿轮传动组件(25)的输入端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二电机(24)的输出轴被配置为能与车体连接或分离,所述第二齿轮传动组件(25)的输出端被配置为能与所述车轮轴(11)连接或分离;
沿所述车轮轴(11)的轴向,所述驱动机构(2)分布于两个所述车轮(12)之间,所述第一电机(21)和所述第二电机(24)均分布于所述第一齿轮传动组件(23)和所述第二齿轮传动组件(25)之间;所述第一电机(21)和所述第二电机(24)均套设于所述车轮轴(11),且沿所述车轮轴(11)的径向,所述第一电机(21)和所述第二电机(24)位于同一条直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电机电驱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2)还包括差速器(26),所述车轮轴(11)包括相连接的第一轴段(111)和第二轴段(112),所述差速器(26)的输入端与所述减速器(22)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差速器(26)的两个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轴段(111)和所述第二轴段(112)传动连接,所述驱动机构(2)分布于所述第二轴段(11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电机电驱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轮传动组件(23)包括第一太阳轮(231)、第一行星轮(232)、第一行星架(233)和第一内齿圈(234),所述第一太阳轮(231)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机(21)的输出轴,所述第一行星架(23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行星轮(232)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行星轮(232)与所述第一太阳轮(231)和所述第一内齿圈(234)均啮合,所述第一行星架(233)的另一端与所述减速器(22)的输入端传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电机电驱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齿轮传动组件(25)包括第二太阳轮(251)、第二行星轮(252)、第二行星架(253)和第二内齿圈(254),所述第二太阳轮(251)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电机(24)的输出轴,所述第二行星架(253)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行星轮(252)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行星轮(252)与所述第二太阳轮(251)和所述第二内齿圈(254)均啮合,所述第二行星架(253)的另一端固定设置于所述车体,所述第二内齿圈(254)还能与所述第二轴段(112)连接或分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电机电驱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齿轮传动组件(25)还包括第一离合器(255),所述第一离合器(255)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车体和所述第二电机(24)的输出轴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电机电驱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齿轮传动组件(25)还包括第二离合器(256),所述第二离合器(256)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内齿圈(254)和所述第二轴段(112)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电机电驱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轴段(112)固定连接有与所述第二轴段(112)垂直分布的连接轴(1121),所述第二离合器(256)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内齿圈(254)和所述连接轴(1121)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2-7任一项所述的双电机电驱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机(21)的输出轴为空心轴,所述第二轴段(112)穿设于所述第一电机(21)的输出轴。
9.根据权利要求2-7任一项所述的双电机电驱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机(24)的输出轴为空心轴,所述第二轴段(112)穿设于所述第二电机(24)的输出轴。
10.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双电机电驱桥系统。
CN202223243256.4U 2022-12-05 2022-12-05 双电机电驱桥系统及车辆 Active CN2188768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43256.4U CN218876870U (zh) 2022-12-05 2022-12-05 双电机电驱桥系统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43256.4U CN218876870U (zh) 2022-12-05 2022-12-05 双电机电驱桥系统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76870U true CN218876870U (zh) 2023-04-18

Family

ID=859541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243256.4U Active CN218876870U (zh) 2022-12-05 2022-12-05 双电机电驱桥系统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7687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756920B1 (en) Electric vehicle and dual-motor planet gear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thereof
CN102470747B (zh) 用于具有电动机器的门式车桥的机动车的推进装置
CN102362097B (zh) 驱动装置及具有该驱动装置的车辆
CN106347091A (zh) 离合控制型电驱动车桥
US20060225930A1 (en) Dual axle electric motor drive and method of use
JP2005147404A (ja) ハイブリッド動力伝達機構
CN105346410A (zh) 双电机动力驱动总成
CN206067464U (zh) 离合控制型电驱动车桥
CN105992705A (zh) 用于混合动力机动车的驱动装置
CN113799586B (zh) 车桥组件
CN113173065A (zh) 双电机驱动系统及电动汽车
CN104149598A (zh) 一种具有电动盘式制动器的轮边驱动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18876870U (zh) 双电机电驱桥系统及车辆
CN117087421A (zh) 电驱动桥系统
CN112918236B (zh) 一种集成式双电机两档电驱桥总成机构及驱动方法
CN105922852A (zh) 一种前驱车辆的辅助电动后桥
CN110281700A (zh) 一种双电机驱动车桥及铁水运输车
CN215621354U (zh) 一种带脱开的同轴集成式双电机附庸双速比电驱动总成
CN209938305U (zh) 双电机混合发动机行星排动力总成
EP0867324A2 (en) Vehicle, in particular a lift truck, operated by an electric motor with counter-rotating stator and rotor
CN210416189U (zh) 一种带取力器的双速比纯电动卡车驱动桥
CN103010392B (zh) 一种直驱型电动三轮车的驱动装置
CN221623526U (zh) 混合动力系统和车辆
CN217227201U (zh) 集成式电驱动桥
CN112392922A (zh) 变速器、集成桥总成和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