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67249U - 电芯组件用端板、电池模组、电池包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电芯组件用端板、电池模组、电池包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67249U
CN218867249U CN202223219411.9U CN202223219411U CN218867249U CN 218867249 U CN218867249 U CN 218867249U CN 202223219411 U CN202223219411 U CN 202223219411U CN 218867249 U CN218867249 U CN 2188672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d plate
plate body
electric core
buffer structure
core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21941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杨彬
徐超
蒋雷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Chehejia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Chehejia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Chehejia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Chehejia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21941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672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672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6724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电芯组件用端板、电池模组、电池包及车辆,该电芯组件用端板包括用于与电芯组件连接的端板本体,端板本体朝向电芯组件的一侧具有用于缓冲电芯组件鼓胀的缓冲结构。这样若电芯组件发生鼓胀,缓冲结构可缓冲电芯组件的鼓胀,避免端板挤压损坏电芯组件,提高了电池模组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能。另外,在端板本体朝向电芯组件的一侧设置缓冲结构,相当于在端板上设置了保温层,使得端板还对电芯组件具有保温效果,提升了具有该端板的电池模组的保温隔热性能,有助于实现电池模组的大容量以及具有该电池模组的车辆的大续航里程。

Description

电芯组件用端板、电池模组、电池包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芯组件用端板、电池模组、电池包及车辆。
背景技术
电池模组通常包括电芯组件以及连接在电芯组件两端的金属端板。
在使用的过程中,电芯组件由于其内部化学反应,会产生鼓胀现象,从而存在对外的鼓胀力。然而,现有的端板在电芯鼓胀时,无法缓冲电芯鼓胀,会导致端板挤压损坏电芯组件,降低了电池模组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能。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电芯组件用端板、电池模组、电池包及车辆。
第一方面,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电芯组件用端板,包括端板本体;
所述端板本体用于与电芯组件连接,所述端板本体朝向所述电芯组件的一侧具有缓冲结构,所述缓冲结构用于缓冲电芯组件的鼓胀。
可选的,所述缓冲结构的背离所述电芯组件的一面位于所述端板本体内,所述缓冲结构的朝向所述电芯组件的一面与所述端板本体的朝向所述电芯组件的一面平齐。
可选的,所述缓冲结构的背离所述电芯组件的一面为弧面或平面。
可选的,所述缓冲结构的外轮廓与所述端板本体的外轮廓之间的尺寸为H1、所述电芯组件中的电芯体的高度为H,满足如下限定:H1≥1.5mm;
和/或,2%H≤H1≤35%H。
可选的,在沿所述端板本体至所述电芯组件的方向上,所述端板本体的厚度为T、所述端板本体在所述缓冲结构处的厚度为T2,满足如下限定:10%*T≤T2≤80%*T。
可选的,所述缓冲结构在所述端板本体上的投影面积S1与所述端板本体朝向所述电芯组件一侧的面积为S满足:30%S≤S1≤90%S。
可选的,在沿所述端板本体的朝向所述电芯组件的一侧至所述端板本体的背离所述电芯组件的一侧,所述缓冲结构的宽度逐渐减小。
可选的,所述缓冲结构的几何中心与所述端板本体的几何中心重合。
可选的,所述缓冲结构为凹槽。
可选的,所述端板本体为绝缘端板;
和/或,所述缓冲结构与所述端板本体一体成型。
可选的,所述端板本体的朝向所述电芯组件的一面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电芯组件连接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缓冲结构的外轮廓与所述端板本体的外轮廓之间。
可选的,所述连接部为双面胶条;
所述双面胶条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所述双面胶条沿所述端板本体的周向围设在所述缓冲结构的外轮廓与所述端板本体的外轮廓之间。
可选的,所述连接部靠近所述端板本体的外缘设置。
第二方面,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包括上述的电芯组件用端板。
第三方面,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电池包,包括上述的电池模组。
第三方面,本公开提供了一种车辆,如上述的电芯模组或如上述的电池包。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公开提供的电芯组件用端板、电池模组、电池包及车辆,通过在端板本体的朝向电芯组件的一侧设置缓冲结构,缓冲结构用于缓冲电芯组件的鼓胀。这样若电芯组件发生鼓胀,缓冲结构就可以缓冲电芯组件的鼓胀,也就是说,端板本体的朝向电芯组件的一侧具有鼓胀缓冲空间,缓冲电芯鼓胀,避免端板挤压损坏电芯组件,提高了电池模组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a)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电芯组件用端板的第一视角的轴测图;
图1(b)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电芯组件用端板的第二视角的轴测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电芯组件用端板的正视图;
图3为图2中沿B-B的剖视图;
图4为图3中I部的放大图;
图5(a)为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所述电池模组的电芯组件朝向端板本体一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5(b)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电芯组件用端板的朝向电芯组件一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5(c)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电芯组件用端板的缓冲结构与端板的示意图一;
图5(d)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电芯组件用端板的缓冲结构与端板的示意图二;
图5(e)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电芯组件用端板的缓冲结构与端板的示意图三;
图6为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所述电池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所述电池模组的侧视图;
图8为图7中沿A-A的剖视图;
图9为图8中H部的放大图;
图10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电芯组件用端板与电芯组件的局部分解示意图;
图11为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所述电池包的局部示意图;
图12为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所述电池包的俯视图。
其中,10、电池模组;11、电芯组件;111、电芯体;12、端板本体;121、缓冲结构;13、胶体;14、冷却板;20、箱体;21、前边框;22、后边框;23、左边框;24、右边框;25、前横梁;26、后横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公开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但本公开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实施例一
参考图1至图12中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芯组件用端板(以下简称端板),包括端板本体12;端板本体12用于与电芯组件11连接,端板本体12朝向电芯组件11的一侧具有缓冲结构121,缓冲结构121用于缓冲电芯组件11的鼓胀。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参考图6中所示,电芯组件11通常由多个电芯体111沿第一方向依次堆叠形成,定义:电芯体111的第一方向即堆叠方向为电芯组件11的长度方向(参考图1中的X向),与电芯体111的堆叠方向垂直的水平方向为电芯组件11的宽度方向(参考图1中的Y向),与电芯体111的堆叠方向垂直的竖直方向为电芯组件11的高度方向(参考图1中的Z向)。
其中,端板本体12通常沿电芯体111的堆叠方向连接在电芯组件11的端部,即端板本体12连接在电芯组件11的长度方向的端部,用于承载工装加载的预紧力和隔离电芯组件11与周边零件的作用。
参考图1(b)中所示,端板本体12的朝向电芯组件11的一侧具有缓冲结构121,缓冲结构121不仅可以为电芯组件11的鼓胀预留一定的空间,缓冲电芯组件11的鼓胀,还可以起到保温隔热的作用,提高了电池模组10的保温隔热性能。
具体实现时,电芯组件11的鼓胀部分可以伸入容置在缓冲结构121内,缓冲结构121可以缓冲电芯组件11的鼓胀力,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鼓胀部分挤压端板本体12而使电芯组件11损坏的现象发生,延长了端板本体12的使用寿命,提高了端板本体12的使用安全性和可靠性。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芯组件用端板,通过在端板本体12的朝向电芯组件11的一侧设置缓冲结构121,缓冲结构121用于缓冲电芯组件11的鼓胀。这样若电芯组件11发生鼓胀,缓冲结构121就可以缓冲电芯组件11的鼓胀,也就是说,端板本体12的朝向电芯组件11的一侧具有鼓胀缓冲空间,缓冲电芯鼓胀,避免端板挤压损坏电芯组件,提高了电池模组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能。
另外,设置在端板本体12的朝向电芯组件11的一面上的缓冲结构121,相当于在端板上设置了保温层,使得本实施例提供的端板还对电芯组件11具有保温效果,从而提升了具有该端板的电池模组10的保温隔热性能,有助于实现电池模组10的大容量以及具有该电池模组10的车辆的大续航里程。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2至图4中所示,缓冲结构121的背离电芯组件11的一面位于端板本体12内,缓冲结构121的朝向电芯组件11的一面与端板本体12的朝向电芯组件11的一面平齐。
也就是说,将缓冲结构121布置在端板本体12内,从而在端板本体12的朝向电芯组件11一侧的内部形成用于承载电芯组件11的鼓胀力的鼓胀缓冲空间,这样电芯组件11若发生鼓胀,鼓胀部分可伸入容置在端板本体12内,即电芯组件11的鼓胀部分被端板本体12容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电芯组件11的鼓胀部分抵顶挤压端板本体12而使其变形的现象发生,从而延长了端板本体12的使用寿命,提高了端板本体12对电芯组件的保护性能。
再者,将缓冲结构121布置在端板本体12内,这样沿第一方向,缓冲结构121可利用端板本体12的空间布置,一方面,缓冲结构121在电池包内不用占用额外的空间,为电芯组件提供了更大的布置空间,符合大容量大续航里程的设计理念。另一方面,便于端板本体12与电芯组件11的连接。
进一步地,缓冲结构121的背离电芯组件11的一面为弧面或平面,可以避免缓冲结构121的背离电芯组件11的一面形成为尖角结构,避免应力集中现象,有助于提高结构强度。根据具体的使用工况可以任意选用,在此不做过多限制。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缓冲结构121的背离电芯组件11的一面为平面时,该平面不大于缓冲结构121的朝向电芯组件11的一面的面积。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在沿缓冲结构121的靠近电芯组件11的一侧至缓冲结构121的远离电芯组件11的一侧的方向上,缓冲结构121的内腔的尺寸也可完全相同。
具体实现时,参考图5中所示,缓冲结构121的与电芯组件11平行的剖面形状可以是正方形、圆形、椭圆形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4中所示,缓冲结构121的外轮廓与端板本体12的外轮廓之间的尺寸为H1。参考图10中所示,电芯组件11中的电芯体111的高度为H,满足如下限定:H1≥1.5mm;和/或,2%H≤H1≤35%H。
其中,H1≥1.5mm,一方面,可使端板本体12的朝向电芯组件11的一面与电芯组件11具有足够的连接结合面,在提高对鼓胀力的承载性能的同时,还可以保证端板本体12与电芯组件11的连接强度。另一方面,在提高对鼓胀力的承载性能的同时,还可以保证端板本体12的结构强度,结构稳定性高。
另外,缓冲结构121的外轮廓与端板本体12的外轮廓之间的尺寸2%H≤H1≤35%H,使得端板本体12与电芯组件11具有足够的连接结合面,有助于提高两者的连接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3和图4中所示,在沿端板本体12至电芯组件11的方向上,即沿第一方向,端板本体12的厚度即壁厚为T、端板本体12在缓冲结构121处的厚度为T2,为了保证端板本体12的结构强度,端板本体12在缓冲结构121处的壁厚T2与端板本体12的壁厚T满足10%*T≤T2≤80%*T。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端板本体12的壁厚T与电芯体111的厚度D满足:3%D≤T≤40%D,端板本体12的结构强度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图4、图5、图9所示,电芯组件11包括多个电芯体111,多个电芯体111沿第一方向依次堆叠。端板本体12的厚度为T、电芯体111的厚度为D、端板本体12在缓冲结构121处的厚度T2,满足如下限定:3%*D≤T≤40%*D;和/或,10%*T≤T2≤80%*T。
这样,缓冲结构121的尺寸T1、端板本体12的厚度为T、电芯体111的厚度D满足:20%T≤T1≤90%T,0.6%*D≤T1≤36%*D。如此设计,端板本体12上的缓冲结构121可为电芯组件11提供较好的鼓胀缓冲空间,使得端板本体12对电芯组件11的鼓胀力的承载性能较好,避免鼓胀力挤压端板本体12使端板本体12发生变形,从而可以进一步避免端板本体12挤压电芯组件,安全性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5中所示,缓冲结构121在端板本体12上的投影面积S1与端板本体12朝向电芯组件11一侧的面积为S满足:30%S≤S1≤90%S,设置合理,能满足电芯鼓胀力所需的承载性能。
也就是说,缓冲结构121在端板本体12上的面积S1与端板本体12的朝向电芯组件11一面的面积S之比为0.3:1至0.9:1,缓冲结构121在端板本体12上的面积S1大于端板本体12的朝向电芯组件11一面的面积S的30%,但小于该端板本体12的朝向电芯组件11一面的面积S的90%,能满足电芯鼓胀力所需的承载性能。
此外,还能满足电芯组件11保温需求,同时便于端板本体12和电芯组件11的有效连接。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缓冲结构121在端板本体12上的投影面积S1也为缓冲结构121的面积S1。
在一些实施例中,端板本体12的朝向电芯组件11一侧的面积S与电芯组件11朝向端板本体12一侧的面积S0满足:30%S0≤S≤S0。
也就是说,端板本体12的朝向电芯组件11一面的面积S与电芯组件11对应的端部的面积S0之比为0.3:1至1:1,即,端板本体12的设置缓冲结构121一侧的面积S不大于电芯组件11对应的端部的面积S0,同时,不小于电芯组件11对应的端部的面积S0的30%,鼓胀承载性能好,绝缘性和保温效果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沿端板本体12的朝向电芯组件11的一侧至端板本体12的背离电芯组件11的一侧,缓冲结构121的宽度逐渐减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2至图4、图8和图9中所示,在沿电芯组件11至端板本体12的方向上,缓冲结构121的宽度逐渐减小,即,在沿缓冲结构121的靠近电芯组件11的一侧至缓冲结构121的远离电芯组件11的一侧的方向上,缓冲结构121内腔轮廓朝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倾斜,也就是说,缓冲结构121的内腔在沿电芯组件11至端板本体12的方向上逐渐减小,在为电芯组件11预留足够鼓胀空间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缓冲结构121所在位置处的端板本体12的厚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端板本体12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端板本体12在缓冲结构121处的保温隔热性能。
具体实现时,端板本体12与电芯组件11装配到位时,缓冲结构121的几何中心与端板本体12的几何中心重合,也就是说,缓冲结构121设置在端板本体12的中部,便于装配,结构稳定性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端板本体12与电芯组件11装配到位时,端板本体12的被缓冲结构121所覆盖区域外的区域的至少部分与电芯组件11接触贴合。
也就是说,端板本体12与电芯组件11装配到位时,端板本体12的位于缓冲结构121以外的区域的至少部分贴合连接在电芯组件11上,此时,端板本体12连接在电芯组件11的端部,两者组成形成一个整体,同时缓冲结构121位于在端板本体12与电芯组件11之间,使得端板本体12为电芯组件11提供了缓冲膨胀空间,端板本体12能满足电芯组件11鼓胀力所需的承载性能,提高了电池模组的使用安全性和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缓冲结构121比如可以设置为凹槽,结构简单,设置灵活。
具体实现时,端板本体12上的凹槽内可以不填充任何部件,端板本体12与电芯组件11装配到位时,凹槽内形成空气层,用于的电芯膨胀和保温。
当然,端板本体12上的凹槽内可以填充比如气凝胶类的防火垫,用于整个电池模组10的热失控安全防护,具备绝缘和保温作用。
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缓冲结构121具体可为橡胶垫等弹性件,弹性件内嵌于端板本体12内,且弹性件靠近电芯体111的侧面与端板本体12靠近电芯体111的侧面平齐。
其中,参考图4中所示,缓冲结构121的最大槽深T1与端板本体12的厚度T之比为0.2:1至0.9:1。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端板本体12的沿电芯体111的堆叠方向上的尺寸为端板本体12的厚度,参考图4、图8和图9中所示的T。
上述缓冲结构121的最大槽深T1与端板本体12的厚度T之比为0.2:1至0.9:1,可避免因缓冲结构121的槽深过大而降低保温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端板本体12为绝缘端板,比如端板本体12为由塑料制成的绝缘端板本体。
与现有技术中的金属端板本体相比,绝缘材质制成的端板本体的电气绝缘性和保温效果较好,从而提高了电池模组10的电气绝缘性和保温性能。
由于绝缘端板本体不会导电,从而提高了电池模组10的整体电气绝缘性,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起火等安全事故的发生。
具体实现时,缓冲结构121与端板本体12一体成型,整体性好,结构强度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b)、图2和图4中所示,端板本体12的朝向电芯组件11的一面上设置有用于与电芯组件11连接的连接部,连接部位于缓冲结构121的外轮廓与端板本体12的外轮廓之间,设置合理,便于装配。同时,当端板本体12与电芯组件11装配到位时,端板本体12与电芯组件11的贴合接触性好,有助于提高本实施例的端板对膨胀力的承载性能。
具体实现时,连接部比如可以是双面胶条,结构简单,便于装配。另外,不会破坏电芯组件11和端板本体12的结构强度。
其中,双面胶条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双面胶条沿端板本体12的周向围设在缓冲结构121的外轮廓与端板本体12的外轮廓之间。
示例性地,参考图1(b)和图2中所示,双面胶条为四个,四个双面胶条沿端板本体12的周向间隔设在缓冲结构121的外轮廓与端板本体12的外轮廓之间。
当然,双面胶条也可以形成为一个整体的环形双面胶条,该环形双面胶条围设在端板本体12的朝向电芯组件11的一面上,通过该环形双面胶条可将端板本体12粘接固定在电芯组件11的端部。
进一步地,连接部靠近端板本体12的外缘设置,可以理解的是,连接部位于缓冲结构121的槽口与端板本体12的外缘之间,连接强度高,端板本体12与电芯组件11的连接接触性好。
实施例二
参考图6和图10中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10,该电池模组10包括电芯组件11以及设置在电芯组件11一端的端板。
具体实现时,电池模组10还包括至少两个冷却板14,至少两个冷却板14中的两个冷却板14分设在电芯组件11的两侧(参考图1中所示的Y向),分设在电芯组件11两侧的两个冷却板14分别与电芯组件11换热接触,同时,分设在电芯组件11两侧的两个冷却板14与端板本体12共同围合形成用于承载电芯组件11的膨胀力的空间,如此设计,两个冷却板14替代了设置在电芯两侧的侧板,节省了空间,不仅为电芯组件11提供了更大的布置空间,而且两个冷却板14和两个端板本体12之间无需连接,就可以共同承载电芯组件11,便于装配,节省安装工序,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进一步地,参考图1中所示,电芯组件1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上述端板,同时,电芯组件11的两侧分设设置有上述冷却板14,两个端板、两个冷却板14、电芯组件11装配到位时,两个端板和两个冷却板14共同围合形成了用于承载电芯组件11的膨胀力的空间,即两个端板和两个冷却板共同承载电芯组件,提高了电芯鼓胀力所需的承载性能,使用安全性和可靠性好。
本实施例中的端板与实施例一提供的端板的具体结构和实现原理相同,并能带来相同或者类似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具体可参照上述实施例的描述。
实施例三
参考图11和图12中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包,该电池包包括箱体20以及设置在箱体20内的电池模组10。
本实施例中的电池模组10与实施例一提供的电池模组10的具体结构和实现原理相同,并能带来相同或者类似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具体可参照上述实施例的描述。
进一步地,电池模组10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电池模组10沿箱体20的Y向间隔设置在箱体20内。
其中,相邻的两个电池模组10之间设置有冷却板14。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箱体20的Y向与电池模组10的Y向相一致。
具体实现时,参考图12中所示,箱体20包括前边框21、后边框22、左边框23、右边框24、前横梁25以及后横梁26,前横梁25、左边框23、后横梁26和右边框24之间共同围合形成用于容置电池模组10的容置腔,前边框21与前横梁25一体成型,也就是说,前边框21与前横梁25形成一个全框结构,前边框21与前横梁25形成的全框结构与左边框23、右边框24分别通过螺栓或焊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结构强度高,有助于提升结构稳定性。
进一步地,后边框22与后横梁26一体成型,也就是说,后边框22与后横梁26形成一个全框结构,后边框22与后横梁26形成的全框结构与左边框23、右边框24分别通过螺栓或焊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结构强度高,有助于提升结构稳定性。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电芯模组或电池包。
本实施例中的电芯模组与实施例二提供的电芯模组的具体结构和实现原理相同,并能带来相同或者类似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具体可参照上述实施例的描述。
本实施例中的电池包与实施例三提供的电池包的具体结构和实现原理相同,并能带来相同或者类似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具体可参照上述实施例的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公开。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公开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述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5)

1.一种电芯组件用端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端板本体;
所述端板本体用于与电芯组件连接,所述端板本体朝向所述电芯组件的一侧具有缓冲结构,所述缓冲结构用于缓冲电芯组件的鼓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组件用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结构的背离所述电芯组件的一面位于所述端板本体内,所述缓冲结构的朝向所述电芯组件的一面与所述端板本体的朝向所述电芯组件的一面平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芯组件用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结构的背离所述电芯组件的一面为弧面或平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组件用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结构的外轮廓与所述端板本体的外轮廓之间的尺寸为H1、所述电芯组件中的电芯体的高度为H,满足如下限定:H1≥1.5mm;
和/或,2%H≤H1≤35%H。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组件用端板,其特征在于,在沿所述端板本体至所述电芯组件的方向上,所述端板本体的厚度为T、所述端板本体在所述缓冲结构处的厚度为T2,满足如下限定:10%*T≤T2≤80%*T。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组件用端板,其特征在于,在沿所述端板本体的朝向所述电芯组件的一侧至所述端板本体的背离所述电芯组件的一侧,所述缓冲结构的宽度逐渐减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组件用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结构的几何中心与所述端板本体的几何中心重合。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电芯组件用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结构为凹槽。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电芯组件用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端板本体为绝缘端板;
和/或,所述缓冲结构与所述端板本体一体成型。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电芯组件用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端板本体的朝向所述电芯组件的一面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电芯组件连接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缓冲结构的外轮廓与所述端板本体的外轮廓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芯组件用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为双面胶条;
所述双面胶条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所述双面胶条沿所述端板本体的周向围设在所述缓冲结构的外轮廓与所述端板本体的外轮廓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芯组件用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靠近所述端板本体的外缘设置。
13.一种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所述的电芯组件用端板。
14.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池模组。
15.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芯模组或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池包。
CN202223219411.9U 2022-11-30 2022-11-30 电芯组件用端板、电池模组、电池包及车辆 Active CN2188672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19411.9U CN218867249U (zh) 2022-11-30 2022-11-30 电芯组件用端板、电池模组、电池包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19411.9U CN218867249U (zh) 2022-11-30 2022-11-30 电芯组件用端板、电池模组、电池包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67249U true CN218867249U (zh) 2023-04-14

Family

ID=873550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219411.9U Active CN218867249U (zh) 2022-11-30 2022-11-30 电芯组件用端板、电池模组、电池包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6724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001547B2 (ja) 強化された安全性を有する電池モジュール
US9786965B2 (en) Power source device
JP6826638B2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電池パックおよび車両
JP5547805B2 (ja) 電池スペーサー、電気コア用の保護アセンブリ、およびパワーバッテリー
WO2023185325A1 (zh) 一种热管理组件、电池及用电装置
CN216720169U (zh) 电池模组、多电池模组、电池包和用电装置
CN209896153U (zh) 一种电池包和电动车
CN114388961A (zh) 一种电池模组及电池
CN115832540A (zh) 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设备、电池单体的制造装置和方法
CN218867249U (zh) 电芯组件用端板、电池模组、电池包及车辆
WO2019187314A1 (ja) 電源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車両
KR101787634B1 (ko) 스웰링 대응구조를 구비하는 엔드플레이트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모듈
CN219610632U (zh) 电池模组和电池包
CN210403831U (zh) 电池包和电动车
CN218731582U (zh) 一种阻隔件、电池模组及储能柜
CN215644764U (zh) 电池模组
EP4142022A1 (en) Battery pack with structure for prevention of heat diffusion between battery modules
CN118156707A (zh) 电池模组、电池包及车辆
JP6031388B2 (ja) 組電池
CN218849604U (zh) 换热组件及电池组
CN219610580U (zh) 热防护件、电池模组、电池包及用电装置
CN218867262U (zh) 电池、电池模组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9286522U (zh) 电池单体、电池和用电设备
JP2020187870A (ja) 電池セル及び組電池
CN115295976B (zh) 极耳限位片、顶盖组件和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