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31101U - 伺服驱动器及伺服系统 - Google Patents

伺服驱动器及伺服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31101U
CN218831101U CN202222821472.6U CN202222821472U CN218831101U CN 218831101 U CN218831101 U CN 218831101U CN 202222821472 U CN202222821472 U CN 202222821472U CN 218831101 U CN218831101 U CN 2188311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heat dissipation
assembly
air duct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821472.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伟
冯存涛
王锁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Huichuan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Huichuan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Huichuan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Huichuan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821472.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311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311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311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伺服驱动器及伺服系统,涉及电机技术领域。伺服驱动器包括外壳组件、散热风道壳体、气流驱动装置和产热组件;散热风道壳体设置在外壳组件的容纳腔的一侧;散热风道壳体的延伸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散热风道壳体具有第一开口,第一开口抵接外壳组件的内壁面;气流驱动装置设置在散热风道壳体内靠近进风口的一侧,气流驱动装置用于使气流从进风口流向出风口;产热组件至少部分设置在散热风道壳体的内腔。散热风道壳体与外壳组件之间形成了独立的散热风道,产热组件的热量能够通过上述独立的散热风道快速地进行排出,提升了伺服驱动器的散热性能,气流驱动装置能够引入新风以使热量更快速地从上述散热风道排出。

Description

伺服驱动器及伺服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伺服驱动器及伺服系统。
背景技术
伺服驱动器是用来控制伺服电机的一种控制器,属于伺服系统的一部分,其地位类似于普通交流马达对应的变频器。伺服驱动器包括壳体以及电源电路、继电器板块、控制板块、驱动板块、铝基板、电容等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热量的组件,即产热组件。其中控制板块用于输出转动需求及转动到何种程度等电信号,包括数字信号处理电路;驱动板块接收主控板块的电信号并转换为电机能够执行的电信号,铝基板上包含功率转换电路而进行交流-直流-交流的转换。
随着伺服驱动器不断发展,伺服驱动器越来越趋向于高性能、小体积方向,这对伺服驱动器的散热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伺服驱动器,旨在提升散热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伺服驱动器包括外壳组件、散热风道壳体、气流驱动装置和产热组件,所述外壳组件设有容纳腔;所述散热风道壳体设置在所述容纳腔的一侧;所述散热风道壳体的延伸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散热风道壳体具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抵接所述外壳组件的内壁面以形成独立的散热风道;所述气流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散热风道壳体内靠近所述进风口的一侧,所述气流驱动装置用于使气流从所述进风口流向所述出风口;所述产热组件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散热风道壳体的内腔。
可选地,所述散热风道壳体具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一开口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开口抵接所述产热组件的外壁面。
可选地,所述产热组件包括泄放电阻、铝基板和电容组件,所述第二开口抵接所述铝基板的板平面,所述电容组件设置在所述散热风道壳体内。
可选地,所述伺服驱动器还包括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设置在散热风道壳体内;所述散热组件包括均温板和散热片组,所述均温板叠设在所述铝基板上;所述伺服驱动器还包括串锁螺钉,所述串锁螺钉穿过所述散热风道壳体、所述铝基板,所述串锁螺钉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散热风道壳体、所述均温板固定连接;所述均温板背离所述铝基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散热片组,所述散热片组、所述电容组件沿所述散热风道壳体的延伸方向排列设置。
可选地,所述均温板的一端与所述散热片组焊接连接,所述均温板的另一端朝向所述电容组件;所述电容组件与所述均温板之间设有预设间隙,所述预设间隙沿所述散热风道壳体的延伸方向的投影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进风口内。
可选地,所述进风口设置在所述电容组件背离所述散热片组件的一侧,所述出风口设置在所述散热片组背离所述电容组件的一侧;和/或,所述散热风道壳体包括沿延伸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收口段、连接段、第二收口段,所述第一收口段的宽度、所述第二收口段的宽度均小于所述连接段的宽度;所述进风口设置在所述第一收口段上,所述出风口设置在所述第二收口段上,所述电容组件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连接段内,所述第二开口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连接段背离所述第一开口的一侧上;和/或,所述第一开口沿所述散热风道壳体的延伸方向延伸贯穿所述散热风道壳体;和/或,所述泄放电阻与所述散热组件固定连接,所述泄放电阻通过螺钉与所述散热片组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外壳组件包括第一板件、立板组件和第二板件,所述立板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板件的外缘上,所述立板组件环绕设置,以形成所述容纳腔;所述立板组件背离所述第一板件的一侧抵接所述第二板件,所述第一开口抵接所述第二板件朝向所述第一板件的一侧。
可选地,所述第二板件朝向所述第一板件的一侧上设有凸筋,所述凸筋沿所述散热风道壳体的延伸方向延伸设置,所述凸筋的侧面与所述散热风道壳体的侧壁的内侧面或外侧面抵接;所述第二板件由塑胶材质制成;和/或,所述第一板件、所述立板组件均采用半固态压铸成形;和/或,所述第二板件与所述立板组件可拆卸连接;和/或,所述立板组件包括可拆卸立板,所述可拆卸立板与所述第一板件可拆卸连接;所述外壳组件包括透光部分,所述透光部分设置在所述可拆卸立板上;所述伺服驱动器还包括数码管,所述数码管与所述透光部分相对设置;和/或,所述外壳组件分别设有与所述进风口、所述出风口对应设置的通孔结构。
可选地,所述散热风道壳体背离所述第一开口的一侧与所述外壳组件之间设有第一安装空间,所述散热风道壳体位于所述第一开口的旁侧的侧壁部分与所述外壳组件之间设有第二安装空间;所述伺服驱动器还包括控制板块和驱动板块,所述驱动板块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空间内,所述驱动板块的电路板与所述散热风道壳体背离所述第一开口的一侧平行设置;所述控制板块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空间内,所述控制板块的电路板与所述散热风道壳体背离所述第一开口的一侧平行设置;所述驱动板块与所述外壳组件固定连接,所述散热风道壳体背离所述第一开口的一侧与所述驱动板块固定连接;所述散热风道壳体背离所述第一开口的一侧通过自攻螺钉与驱动板块固定连接;所述驱动板块上设有第一立柱组件和第二立柱组件,所述控制板块与第一立柱组件固定连接;所述散热风道壳体背离所述第一开口的一侧具有第三开口,所述第二立柱组件穿过所述第三开口,所述第二立柱组件与电容组件固定连接;所述驱动板块上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有接地块,所述驱动板块通过螺钉和/或卡扣结构与所述外壳组件固定连接;所述气流驱动装置与所述散热风道壳体可拆卸连接,所述气流驱动装置通过连接端子与所述驱动板块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伺服系统,该伺服系统包括上述伺服驱动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使散热风道壳体的第一开口抵接外壳组件的内壁面,散热风道壳体与外壳组件之间形成了独立的散热风道;产热组件至少部分设置在散热风道壳体的内腔,使产热组件的热量能够通过上述独立的散热风道快速地进行排出,提升了伺服驱动器的散热性能;此外,气流驱动装置能够引入新风以使热量更快速地从上述散热风道排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伺服驱动器一实施例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伺服驱动器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散热风道壳体的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散热风道壳体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伺服驱动器一实施例的立体图(隐藏部分结构)。
图6为本实用新型伺服驱动器一实施例的剖切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伺服驱动器一实施例的右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二板件的立体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外壳组件的立体图(隐藏部分结构)。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散热组件的立体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散热风道壳体与散热组件的安装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3908189800000041
Figure BDA0003908189800000051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或者“及/或”,其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伺服驱动器。
参照图1至图5,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伺服驱动器可以包括外壳组件100、散热风道壳体200、气流驱动装置350和产热组件,产热组件可以为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热量的组件,产热组件可以包括电源电路、继电器板块、控制板块、驱动板块、铝基板、电容等。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产热组件还可以包括其它可能的需要进行散热的器件,例如:泄放电阻、功率器件、IGBT等,具体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本说明书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铝基板可以包括功率转换电路;外壳组件100可以设有容纳腔101;散热风道壳体200设置在容纳腔101的一侧;散热风道壳体200的延伸方向的两端(如图1所示的上下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进风口201和出风口202,散热风道壳体200具有第一开口203,第一开口203设置在散热风道壳体200的延伸方向的旁侧(如图1中的右侧),第一开口203抵接外壳组件100的内壁面,从而形成一独立的散热风道。
在本实施例中,气流驱动装置350可设置为风扇等能够驱动气体流动的部件,气流驱动装置350可以设置在散热风道壳体200内靠近进风口201的一侧,如图1所示的下侧,气流驱动装置350用于使气流从进风口201流向出风口202。产热组件至少部分设置在散热风道壳体200的内腔,包括延伸至散热风道壳体200的内腔的边缘和延伸至散热风道壳体200的内腔的内部。
本本实施例中,通过使散热风道壳体200的第一开口203抵接外壳组件100的内壁面,散热风道壳体200与外壳组件100之间形成了独立的散热风道;产热组件至少部分设置在散热风道壳体200的内腔,使产热组件的热量能够通过上述独立的散热风道快速地进行排出,提升了伺服驱动器的散热性能;此外,气流驱动装置350能够引入新风以使热量更快速地从上述散热风道排出。
进一步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参照图3至图6,散热风道壳体200可以具有第二开口204,第二开口204与第一开口203相对设置,第二开口204抵接产热组件的外壁面。具体而言,散热风道壳体200可设置支臂来延伸至该第二开口204内,产热组件的电路板设置在第二开口204内,产热组件的电路板与该支臂通过螺钉或螺栓或卡扣的形式进行固定连接。此时产热组件的外壁面能够通过第二开口204与散热风道壳体200的内腔连通,能够便捷地实现与上述散热风道的连接而进行散热。
进一步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参照图6、图7,产热组件可以包括泄放电阻401、铝基板310和电容组件320,第二开口204抵接铝基板310的板平面,电容组件320设置在散热风道壳体200内。在伺服驱动器的各个部件中,铝基板310、电容组件320的产热量相对较大,第二开口204抵接铝基板310板平面,电容组件320设置在散热风道壳体200内,能够提高铝基板310、电容组件320的散热效率,从而整体提升伺服驱动器的散热效率。
在本实施方式中,独立的散热风道内还可以设置更多或者更少的产热组件,具体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本说明书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进一步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参照图6、图10、图11,伺服驱动器还可以包括散热组件400,散热组件400设置在散热风道壳体200内;散热组件400包括均温板410和散热片组420,均温板410叠设在铝基板310上;伺服驱动器还包括串锁螺钉501,串锁螺钉501穿过散热风道壳体200、铝基板310,串锁螺钉501的两端分别与散热风道壳体200、均温板410固定连接。参照图6,散热风道壳体200、铝基板310均设有通过以供串锁螺钉501穿过,该通孔可设置为与串锁螺钉501螺纹连接的螺纹孔;此外,铝基板310上还设有一螺纹孔,从而与串锁螺钉501的末端实现螺纹连接形式的固定连接,此时串锁螺钉501另一端的帽体则压在散热风道壳体200上而实现与散热风道壳体200的固定连接。散热装置除了采用均温板410作为导热板之外,还可以采用铜板作为导热板。
在本实施例中,均温板410背离铝基板310的一侧(如图6所示的右侧)固定连接散热片组420,散热片组420即多个散热片并排设置而形成的组件。散热片组420、电容组件320沿散热风道壳体200的延伸方向排列设置,即沿图6中的上下方向排列设置。散热片组420、电容组件320沿散热风道壳体200的延伸方向排列设置,且电容组件320设置在散热风道壳体200内,使得散热片组420、电容组件320能够利用散热风道壳体200的内腔的空间,在提升伺服驱动器整体散热效果的同时,使伺服驱动器的整体结构更紧凑。
进一步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均温板410的一端与散热片组420焊接连接,即通过焊接的形式进行固定连接;均温板410的另一端朝向电容组件320,即电容组件320部分覆盖均温板410;电容组件320与均温板410之间设有预设间隙321,预设间隙321沿散热风道壳体200的延伸方向的投影至少部分位于进风口201内,既降低了均温板410将热量传递到电容组件320的可能性,又通过进风口201、预设间隙321提高气流的流通效率,进一步提高整体散热效率。
进一步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参照图1、图6,进风口201设置在电容组件320背离散热片组420件的一侧(如图6所示,进风口201设置在电容组件320的下侧),出风口202设置在散热片组420背离电容组件320的一侧(如图1所示,出风口202设置在散热片组420的上侧),进风口201、电容组件320、散热片组420(与铝基板310连接而对其进行散热)、出风口202沿散热风道壳体200的延伸方向依次设置,使伺服驱动器能够有序地进行散热,充分利用气流的散热能力,进一步提高整体散热效果;和/或,散热风道壳体200包括沿延伸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收口段210、连接段220、第二收口段230,第一收口段210的宽度、第二收口段230的宽度均小于连接段220的宽度,即散热风道壳体200在中部宽度变大;进风口201设置在第一收口段210上,出风口202设置在第二收口段230上,电容组件320至少部分设置在连接段220内,第二开口204至少部分设置在连接段220背离第一开口203的一侧上;此时气流在进入后由于散热风道壳体200宽度变大而导致流速减小,增加气流对电容组件320、与第二开口204对应的铝基板310的作用时间,进一步提高伺服驱动器的整体散热效果。泄放电阻401与散热组件400固定连接,如泄放电阻401的平面抵接在散热片组420的侧边上;泄放电阻401与散热组件400固定连接,使泄放电阻401能够提高散热效率;具体而言,泄放电阻401可设置为通过螺钉与散热片组420固定连接。和/或,第一开口203沿散热风道壳体200的延伸方向延伸贯穿散热风道壳体200,此时散热风道壳体200整体呈槽体状,有利于提高制造效率,如通过注塑或铸造的工艺。泄放电阻401与散热组件400固定连接,即泄放电阻401也设置在散热风道内,从而泄放电阻401能够通过散热风道以及散热组件400的散热片组420进行散热。
进一步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参照图1、图8、图9,外壳组件100可以包括第一板件110、立板组件120和第二板件130,立板组件120设置在第一板件110的外缘上,立板组件120环绕设置(即整体呈环形),以形成容纳腔101;和/或,第二板件130与立板组件120可拆卸连接,如通过卡扣结构、螺钉或螺栓连接等方式进行可拆卸连接;和/或,外壳组件100分别设有与进风口201、出风口202对应设置的通孔结构。立板组件120包括可拆卸立板121,可拆卸立板121与第一板件110可拆卸连接;外壳组件100包括透光部分122,如透明的塑料板,透光部分122设置在可拆卸立板121上;伺服驱动器还包括数码管(图中未示出),数码管与透光部分122相对设置,从而通过透光部分122显示、保护数码管;立板组件120背离第一板件110的一侧抵接第二板件130,并通过上述可拆卸连接形式进行固定,第一开口203抵接第二板件130朝向第一板件110的一侧。第一板件110、立板组件120、第二板件130、透光部分122之间的连接,可设置为卡扣连接、螺栓或螺钉连接等可拆卸连接方式。第二板件130、可拆卸立板121均提高了伺服驱动器的拆装便利性。外壳组件100分别设有与进风口201、出风口202对应设置的通孔结构,确保伺服驱动器的散热效果。
进一步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参照图8,第二板件130朝向第一板件110的一侧上设有凸筋131,凸筋131沿散热风道壳体200的延伸方向延伸设置,凸筋131的侧面与散热风道壳体200的侧壁的内侧面或外侧面抵接,从而提高散热风道壳体200与外壳组件100的连接密封性,提高散热风道的密封性,进一步提高了散热能力;第二板件130由塑胶材质制成,使得第二板件130具备更好的塑形变形能力,有利于使凸筋131的侧面与散热风道壳体200的侧壁的内侧面或外侧面更紧密地抵接,进一步提高对散热风道的密封效果;和/或,第一板件110、立板组件120均采用半固态压铸成形,其中可拆卸立板121液设置为采用半固态压铸成形;相对于常规液态压铸,半固态压铸成形能够减小壁厚、提高平面度、气孔的综合合格率更高,并能够提升抗拉强度、屈服强度、硬度等性能,使伺服驱动器整体结构强度更高、整体结构更紧凑。
进一步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参照图6,散热风道壳体200背离第一开口203的一侧与外壳组件100之间可以设有第一安装空间102;参照图5,散热风道壳体200位于第一开口203的旁侧的侧壁部分与外壳组件100之间可以设有第二安装空间103;伺服驱动器还包括控制板块330和驱动板块340,驱动板块340设置在第一安装空间102内,驱动板块340的电路板与散热风道壳体200背离第一开口203的一侧平行设置,以进一步提高伺服驱动器的整体结构紧凑程度;控制板块330设置在第二安装空间103内,控制板块330的电路板与散热风道壳体200背离第一开口203的一侧平行设置,以进一步提高伺服驱动器的整体结构紧凑程度;驱动板块340与外壳组件100固定连接,驱动板块340可设置为通过螺钉和/或卡扣结构与外壳组件100固定连接,散热风道壳体200背离第一开口203的一侧与驱动板块340固定连接,具体可设置为散热风道壳体200背离第一开口203的一侧通过自动螺钉与驱动板块340固定连接,以提高驱动板块340的连接稳定性;驱动板块340上设有第一立柱组件341和第二立柱组件342,控制板块330与第一立柱组件341固定连接,提升了控制板块330的连接稳定性;散热风道壳体200背离第一开口203的一侧具有第三开口205,第二立柱组件342穿过第三开口205,第二立柱组件342与电容组件320固定连接,既提高了电容组件320的连接稳定性,又通过第二立柱组件342穿过第三开口205提高了伺服驱动器的整体结构的紧凑程度,此外第二立柱组件342还能够设置为由导电制成,从而兼具导电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伺服驱动器的整体结构的紧凑程度。
进一步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驱动板块340上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有接地块(图中未标示)。气流驱动装置350可设置为与散热风道壳体200可拆卸连接,气流驱动装置350还可以设置为通过连接端子与驱动板块340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伺服系统,该伺服系统包括上述伺服驱动器,以及伺服电机等部件。该伺服驱动器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伺服系统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伺服驱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伺服驱动器包括:
外壳组件,所述外壳组件设有容纳腔;
散热风道壳体,所述散热风道壳体设置在所述容纳腔的一侧;所述散热风道壳体的延伸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散热风道壳体具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抵接所述外壳组件的内壁面以形成独立的散热风道;
气流驱动装置,所述气流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散热风道壳体内靠近所述进风口的一侧,所述气流驱动装置用于使气流从所述进风口流向所述出风口;
产热组件,所述产热组件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散热风道壳体的内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伺服驱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风道壳体具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一开口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开口抵接所述产热组件的外壁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伺服驱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产热组件包括泄放电阻、铝基板和电容组件,所述第二开口抵接所述铝基板的板平面,所述电容组件设置在所述散热风道壳体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伺服驱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伺服驱动器还包括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设置在散热风道壳体内;所述散热组件包括均温板和散热片组,所述均温板叠设在所述铝基板上;所述伺服驱动器还包括串锁螺钉,所述串锁螺钉穿过所述散热风道壳体、所述铝基板,所述串锁螺钉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散热风道壳体、所述均温板固定连接;所述均温板背离所述铝基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散热片组,所述散热片组、所述电容组件沿所述散热风道壳体的延伸方向排列设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伺服驱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温板的一端与所述散热片组焊接连接,所述均温板的另一端朝向所述电容组件;所述电容组件与所述均温板之间设有预设间隙,所述预设间隙沿所述散热风道壳体的延伸方向的投影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进风口内。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伺服驱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设置在所述电容组件背离所述散热片组件的一侧,所述出风口设置在所述散热片组背离所述电容组件的一侧;和/或,所述散热风道壳体包括沿延伸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收口段、连接段、第二收口段,所述第一收口段的宽度、所述第二收口段的宽度均小于所述连接段的宽度;所述进风口设置在所述第一收口段上,所述出风口设置在所述第二收口段上,所述电容组件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连接段内,所述第二开口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连接段背离所述第一开口的一侧上;和/或,所述第一开口沿所述散热风道壳体的延伸方向延伸贯穿所述散热风道壳体;和/或,所述泄放电阻与所述散热组件固定连接,所述泄放电阻通过螺钉与所述散热片组固定连接。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伺服驱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组件包括第一板件、立板组件和第二板件,所述立板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板件的外缘上,所述立板组件环绕设置,以形成所述容纳腔;所述立板组件背离所述第一板件的一侧抵接所述第二板件,所述第一开口抵接所述第二板件朝向所述第一板件的一侧。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伺服驱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板件朝向所述第一板件的一侧上设有凸筋,所述凸筋沿所述散热风道壳体的延伸方向延伸设置,所述凸筋的侧面与所述散热风道壳体的侧壁的内侧面或外侧面抵接;所述第二板件由塑胶材质制成;和/或,所述第一板件、所述立板组件均采用半固态压铸成形;和/或,所述第二板件与所述立板组件可拆卸连接;和/或,所述立板组件包括可拆卸立板,所述可拆卸立板与所述第一板件可拆卸连接;所述外壳组件包括透光部分,所述透光部分设置在所述可拆卸立板上;所述伺服驱动器还包括数码管,所述数码管与所述透光部分相对设置;和/或,所述外壳组件分别设有与所述进风口、所述出风口对应设置的通孔结构。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伺服驱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风道壳体背离所述第一开口的一侧与所述外壳组件之间设有第一安装空间,所述散热风道壳体位于所述第一开口的旁侧的侧壁部分与所述外壳组件之间设有第二安装空间;
所述伺服驱动器还包括控制板块和驱动板块,所述驱动板块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空间内,所述驱动板块的电路板与所述散热风道壳体背离所述第一开口的一侧平行设置;所述控制板块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空间内,所述控制板块的电路板与所述散热风道壳体背离所述第一开口的一侧平行设置;
所述驱动板块与所述外壳组件固定连接,所述散热风道壳体背离所述第一开口的一侧与所述驱动板块固定连接;所述散热风道壳体背离所述第一开口的一侧通过自攻螺钉与驱动板块固定连接;所述驱动板块上设有第一立柱组件和第二立柱组件,所述控制板块与第一立柱组件固定连接;所述散热风道壳体背离所述第一开口的一侧具有第三开口,所述第二立柱组件穿过所述第三开口,所述第二立柱组件与电容组件固定连接;
所述驱动板块上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有接地块,所述驱动板块通过螺钉和/或卡扣结构与所述外壳组件固定连接;
所述气流驱动装置与所述散热风道壳体可拆卸连接,所述气流驱动装置通过连接端子与所述驱动板块电性连接。
10.一种伺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伺服驱动器。
CN202222821472.6U 2022-10-25 2022-10-25 伺服驱动器及伺服系统 Active CN2188311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21472.6U CN218831101U (zh) 2022-10-25 2022-10-25 伺服驱动器及伺服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21472.6U CN218831101U (zh) 2022-10-25 2022-10-25 伺服驱动器及伺服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31101U true CN218831101U (zh) 2023-04-07

Family

ID=870427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821472.6U Active CN218831101U (zh) 2022-10-25 2022-10-25 伺服驱动器及伺服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3110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80043436A1 (en) Thermal module
CN107113997A (zh) 散热机构及具有该散热机构的无人飞行器
CN217721899U (zh) 一种自动驾驶域控制器及车辆
CN218831101U (zh) 伺服驱动器及伺服系统
CN210555610U (zh) 一种无人机的散热结构
CN217849909U (zh) 散热结构及包含该结构的高防护驱动器
CN113038781A (zh) 一种具有独立风道结构的伺服驱动器
CN217283820U (zh) 具有风冷和液冷装置的电源
CN212786443U (zh) 一种伺服驱动器的独立风道结构
CN215188051U (zh) 散热模组、电子设备及储能设备
CN210405072U (zh) 一种定向散热的变频器
CN112055519A (zh) 一种伺服驱动器的独立风道结构
CN217259648U (zh) 一种直流充电桩充电模块的散热结构
CN220874410U (zh) 一种变频器
CN215186326U (zh) 一种新型电机控制板的安装盒
CN220776357U (zh) 域控制器及车辆
CN218735700U (zh) 一种散热结构及电源
CN214800411U (zh) 一种具有良好散热性能的箱体及led显示装置
CN214338436U (zh) 一种螺旋型复合鳍片散热器结构及散热器
CN210666558U (zh) 一种机箱底部散热结构
EP4300570A1 (en) Igbt module, electric motor controller, and vehicle
CN215909255U (zh) 电控盒、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CN212511291U (zh) 一种无风扇电磁炉
CN219876248U (zh) 一种mcu控制器热管理散热结构
CN219536739U (zh) 一种新型电动车充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