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20627U - 取暖器 - Google Patents

取暖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20627U
CN218820627U CN202222554875.9U CN202222554875U CN218820627U CN 218820627 U CN218820627 U CN 218820627U CN 202222554875 U CN202222554875 U CN 202222554875U CN 218820627 U CN218820627 U CN 21882062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damper
wind
air door
volu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554875.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鑫明
于文强
吴兴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opu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upu Home Style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pu Home Style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Aupu Home Style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554875.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2062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2062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2062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取暖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取暖器。取暖器包括:蜗壳,具有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第一风门,可摆动的设置在第一风道的侧壁上;第一驱动部,设置在第一风门的一侧,第一驱动部适于驱动第一风门旋转;第二风门,可摆动的设置在在第二风道的侧壁上;第二驱动部,设置在第二风门的一侧,第二驱动部适于驱动第二风门旋转。本实用新型在蜗壳的两个风道中设置可以独立控制的第一风门和第二风门,第一风门和第二风门可以完全打开或关闭,也可以部分开启,使得取暖器两个风口的出风模式可以灵活变换,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双出风口取暖器出风口控制形式单一无法独立控制两个出风口的问题。

Description

取暖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取暖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取暖器。
背景技术
取暖器是一种用于对室内进行加热的设备,取暖器一般拥有多个出风口,取暖器内部设置有蜗壳,将风机设置在蜗壳中,通过蜗壳的不同旋向以改变风机产生热风的流向,进而使得多个出风口均能有热风吹出。
目前,现有双出风口取暖器一般会在蜗壳中设置单个可旋转的风门,风门呈圆弧状并沿着蜗壳中的中心轴旋转,通过风门的位置变化进而控制单个风门出风或混和出风,出风情况受风门自身结构影响,可变换的出风模式也十分有限,在后续工作过程中还存在出风口控制形式单一无法独立控制两个出风口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双出风口取暖器出风口控制形式单一无法独立控制两个出风口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取暖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取暖器,包括:蜗壳,具有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第一风门,可摆动的设置在第一风道的侧壁上,第一风门具有使第一风道打开的第一打开状态和使第一风道关闭的第一关闭状态;第一驱动部,设置在第一风门的一侧,第一驱动部适于驱动第一风门旋转;第二风门,可摆动的设置在在第二风道的侧壁上,第二风门具有使第二风道打开的第二打开状态和使第二风道关闭的第二关闭状态;第二驱动部,设置在第二风门的一侧,第二驱动部适于驱动第二风门旋转。
可选的,蜗壳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壳段、第二壳段和第三壳段,第一壳段与第二壳段的连接处形成第一蜗舌,第二壳段与第三壳段的连接处形成第二蜗舌,第一风门设置在第一壳段中,第二风门设置在第三壳段中。
可选的,第一风门的一侧设有第一转轴,第一转轴设置在第一蜗舌的侧壁上。
可选的,第二壳段远离第一转轴的侧壁形成配合面,配合面靠近第一壳段设置,配合面到第一转轴的垂直距离小于第一风门的转动半径,第一风门适于与配合面配合以关闭第一风道。
可选的,取暖器还包括集风板,集风板设置在蜗壳的顶部,集风板的底面与蜗壳的内壁合围形成风道。
可选的,第一转轴的上端可转动的穿设在集风板上,第一驱动部设置在集风板上并与第一转轴的上端配合。
可选的,第二风门的一侧形成第二转轴,第二转轴设置在第二蜗舌的侧壁上。
可选的,第二转轴的上端可转动的穿设在集风板上,第二驱动部设置在集风板上并与第二转轴的上端配合。
可选的,集风板上还设有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第一风口设置在第一壳段的上方并与第一风道连通,第二风口设置在第三壳段的上方并与第二风道连通。
可选的,第一风门完全打开时,第一风门与第一壳段的侧壁平行,和/或,第二风门完全打开时,第二风门与第三壳段的侧壁平行。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在蜗壳的两个风道中设置可以独立控制的第一风门和第二风门,第一风门和第二风门可以完全打开或关闭,也可以部分开启,使得取暖器两个风口的出风模式可以灵活变换,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双出风口取暖器出风口控制形式单一无法独立控制两个出风口的问题。
2、第一转轴设置在产风部左侧蜗舌的外壁上,并与蜗壳的底面垂直,第一风门自身结构不会减少第一风道的出风面积,第一风门的摆动端与对侧的内壁配合不会留下间隙,且能够减少气流运动的死角,进而进一步降低了出风过程中的噪音。
3、第二壳段远离第一转轴的侧壁形成配合面,第一风门适于与配合面配合以关闭第一风道,利用蜗壳自身的形状形成限位结构,便于制造的同时使得第一风门在关闭时密闭性更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取暖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的取暖器的蜗壳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蜗壳;111、第一壳段;112、第二壳段;113、第三壳段;114、配合面;12、集风板;121、第一风口;122、第二风口;20、产风部;21、电机;31、第一风门;32、第一驱动部;41、第二风门;42、第二驱动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取暖器包括:蜗壳、第一风门31、第一驱动部32、第二风门41、第二驱动部42,蜗壳具有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第一风门31,可摆动的设置在第一风道的侧壁上,第一风门31具有使第一风道打开的第一打开状态和使第一风道关闭的第一关闭状态;第一驱动部32,设置在第一风门31的一侧,第一驱动部32适于驱动第一风门31旋转;第二风门41,可摆动的设置在在第二风道的侧壁上,第二风门41具有使第二风道打开的第二打开状态和使第二风道关闭的第二关闭状态;第二驱动部42,设置在第二风门41的一侧,第二驱动部42适于驱动第二风门41旋转。
应用本实施例的取暖器,在蜗壳的两个风道中设置可以独立控制的第一风门31和第二风门41,第一风门31和第二风门41可以完全打开或关闭,也可以部分开启,使得取暖器两个风口的出风模式可以灵活变换,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双出风口取暖器出风口控制形式单一无法独立控制两个出风口的问题。
具体地,取暖器还包括壳体和产风部20,产风部20设置在所述蜗壳中,壳体具有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产风部20所述第一风道与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二风道与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
具体地,蜗壳中的第一风道以及第二风道的具体构造不做限定,可以为相对布置的两个风道,也可以是分布在同一侧的两个风道。需要说明的是,壳体包括产风部20以外的其余部件,图1中仅做出了示意,并没有展示出所有的壳体部件。
在本实施例中,蜗壳11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壳段111、第二壳段112和第三壳段113,第一壳段111与第二壳段112的连接处形成第一蜗舌,第二壳段112与第三壳段113的连接处形成第二蜗舌,第一风门31设置在第一壳段111中,第二风门41设置在第三壳段113中,第一风门31可以控制第一壳段111的开启与闭合,第二风门41可以控制第三壳段113的开启与闭合,结构简单便于制造。
具体地,产风部20优选为风轮,产风部20的内部还设置有电机21,电机21驱动产风部20转动以产生风,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为横向的风道,产风部20产生的风经过第一风道由第二壳段112流向第一壳段111,产风部20产生的风经过第二风道由第二壳段112流向第三壳段113,第一壳段111和第三壳段113布置在第二壳段112的两侧,以防止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的出风量受到影响。可以理解,作为可替换的实施方式,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也可以是竖向、斜向等其他形状的风道。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风门31的一侧设有第一转轴,第一转轴设置在第一蜗舌的侧壁上,第一风门31绕第一转轴转动,第一风门31的转动角度不同出风量也不同,使得第一风道的出风模式更为多样。
具体地,第一转轴设置在产风部20左侧蜗舌的外壁上,并与蜗壳11的底面垂直,第一风门31自身结构不会减少第一风道的出风面积,第一风门31的摆动端与对侧的内壁配合不会留下间隙,且能够减少气流运动的死角,进而进一步降低了出风过程中的噪音。其中,左侧指的是图2中箭头所指的“左”方向的一侧。可以理解,作为可替换的实施方式,第一转轴也可以设置在蜗壳11的底面上,第一转轴也可以不与蜗壳11的底面垂直,第一风门31上下摆动。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壳段112远离第一转轴的侧壁形成配合面114,配合面114靠近第一壳段111设置,配合面114到第一转轴的垂直距离小于第一风门31的转动半径,第一风门31适于与配合面114配合以关闭第一风道,利用蜗壳自身的形状形成限位结构,便于制造的同时使得第一风门31在关闭时密闭性更好。可以理解,作为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也可以不设置配合面114而在侧壁上设置限位块、限位板等其他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取暖器还包括集风板12,集风板12设置在蜗壳11的顶部,集风板12的底面与蜗壳11的内壁合围形成风道。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转轴的上端可转动的穿设在集风板12上,第一驱动部32设置在集风板12上并与第一转轴的上端配合,第一驱动部32设置在集风板12上不会影响到第一风道的出风面积。
具体地,集风板12上设置有进风口,进风口位于产风部20的上方,原有中心旋转式风门的旋转电机设置在进风口处,而第一驱动部32设置在进风口的一侧,能够有效避免连接部件遮挡进风口,保证集风板12的进风量。
优选地,第一驱动部32为控制电机。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风门41的一侧形成第二转轴,第二转轴设置在第二蜗舌的侧壁上,第二风门41绕第二转轴转动,第二风门41的转动角度不同出风量也不同,使得第二风道的出风模式更为多样。
具体地,第二转轴设置在产风部20右侧蜗舌的外壁上,并与蜗壳11的底面垂直,第二风门41自身结构不会减少第二风道面积,第二风门41的摆动端与对侧的内壁配合不会留下间隙,能够减少气流运动的死角,进而进二步降低了出风过程中的噪音。其中,左侧指的是图2中箭头所指的“左”方向的二侧。可以理解,作为可替换的实施方式,第二转轴也可以设置在蜗壳11的底面上,第二转轴也可以不与蜗壳11的底面垂直,第二风门41上下摆动。其中,右侧指的是图2中箭头所指的“右”方向的一侧。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转轴的上端可转动的穿设在集风板12上,第二驱动部42设置在集风板12上并与第二转轴的上端配合,第二驱动部42不会影响第二风道的出风面积,同时单独的第二驱动部42可以独立控制第二风门41,提高了第二风门41的可操作性。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壳段113远离第二转轴的侧壁形成限位面,限位面靠近第三壳段113设置,限位面到第二转轴的垂直距离小于第二风门41的转动半径,第二风门41适于与限位面配合以关闭第二风道,利用蜗壳自身的形状形成限位结构,便于制造的同时使得第二风门41在关闭时密闭性更好。可以理解,作为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也可以不设置限位面而在侧壁上设置限位块、限位板等其他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集风板12上还设有第一风口121和第二风口122,第一风口121设置在第一壳段111的上方并与第一风道连通,第二风口122设置在第三壳段113的上方并与第二风道连通,第一风口121和第二风口122将横向的风道变为竖向出风,通过简单的结构改变了出风的方向。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风门31完全打开时,第一风门31与第一壳段111的侧壁平行,第二风门41完全打开时,第二风门41与第三壳段113的侧壁平行,风门完全打开时不会对出风量造成影响,同时还能减少风门形状对风的流向的影响。
以下对本实施例的取暖器的使用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风道打开时,第一风门31逆时针旋转,通过第一风门31旋转的角度控制出风量;第一风道关闭时,第一风门31顺时针旋转并与配合面114配合封闭第一风道;第二风道打开时,第二风门41逆时针旋转,通过第二风门41旋转的角度控制出风量;第二风道关闭时,第二风门41顺时针旋转并与配合面114配合封闭第二风道。
其中,“顺时针”为图2中箭头所指的“顺时针”的方向,“逆时针”为图2中箭头所指的“逆时针”的方向。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1、在蜗壳的两个风道中设置可以独立控制的第一风门31和第二风门41,第一风门31和第二风门41可以完全打开或关闭,也可以部分开启,使得取暖器两个风口的出风模式可以灵活变换。
2、第一转轴的上端可转动的穿设在集风板12上,第一驱动部32设置在集风板12上并与第一转轴的上端配合,第一驱动部32设置在集风板12上不会影响到第一风道的出风面积。
3、第二壳段112远离第一转轴的侧壁形成配合面114,第一风门31适于与配合面114配合以关闭第一风道,利用蜗壳自身的形状形成限位结构,便于制造且使得第一风门31在关闭时密闭性更好。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0)

1.一种取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蜗壳(11),具有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
第一风门(31),可摆动的设置在所述第一风道的侧壁上,所述第一风门(31)具有使所述第一风道打开的第一打开状态和使所述第一风道关闭的第一关闭状态;
第一驱动部(32),设置在所述第一风门(31)的一侧,所述第一驱动部(32)适于驱动所述第一风门(31)旋转;
第二风门(41),可摆动的设置在所述第二风道的侧壁上,所述第二风门(41)具有使所述第二风道打开的第二打开状态和使所述第二风道关闭的第二关闭状态;
第二驱动部(42),设置在所述第二风门(41)的一侧,所述第二驱动部(42)适于驱动所述第二风门(41)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11)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壳段(111)、第二壳段(112)和第三壳段(113),所述第一壳段(111)与所述第二壳段(112)的连接处形成第一蜗舌,所述第二壳段(112)与所述第三壳段(113)的连接处形成第二蜗舌,所述第一风门(31)设置在所述第一壳段(111)中,所述第二风门(41)设置在所述第三壳段(113)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门(31)的一侧设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设置在所述第一蜗舌的侧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段(112) 远离所述第一转轴的侧壁形成配合面(114),所述配合面(114)靠近所述第一壳段(111)设置,所述配合面(114)到所述第一转轴的垂直距离小于所述第一风门(31)的转动半径,所述第一风门(31)适于与所述配合面(114)配合以关闭所述第一风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暖器还包括集风板(12),所述集风板(12)设置在所述蜗壳(11)的顶部,所述集风板(12)的底面与所述蜗壳(11)的内壁合围形成风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轴的上端可转动的穿设在所述集风板(12)上,所述第一驱动部(32)设置在所述集风板(12)上并与所述第一转轴的上端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门(41)的一侧形成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设置在所述第二蜗舌的侧壁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轴的上端可转动的穿设在所述集风板(12)上,所述第二驱动部(42)设置在所述集风板(12)上并与所述第二转轴的上端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5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风板(12)上还设有第一风口(121)和第二风口(122),所述第一风口(121)设置在所述第一壳段(111)的上方并与所述第一风道连通,所述第二风口(122)设置在所述第三壳段(113)的上方并与所述第二风道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2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门(31)完全打开时,所述第一风门(31)与所述第一壳段(111)的侧壁平行,和/或,所述第二风门(41)完全打开时,所述第二风门(41) 与所述第三壳段(113)的侧壁平行。
CN202222554875.9U 2022-09-22 2022-09-22 取暖器 Active CN21882062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54875.9U CN218820627U (zh) 2022-09-22 2022-09-22 取暖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54875.9U CN218820627U (zh) 2022-09-22 2022-09-22 取暖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20627U true CN218820627U (zh) 2023-04-07

Family

ID=872743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554875.9U Active CN218820627U (zh) 2022-09-22 2022-09-22 取暖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2062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6037407A1 (zh) 用于吸油烟机的蜗壳和具有该蜗壳的吸油烟机
WO2022022034A1 (zh) 换气装置
CN109458663A (zh) 空调挂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8820627U (zh) 取暖器
CN113357811B (zh) 进风结构、新风装置及空调
CN107131148A (zh) 贯流风轮、贯流风机及送风装置
CN210861619U (zh) 空调器的导风板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0688484U (zh) 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9186062B (zh) 一种送风机构和空调器
CN211739297U (zh) 风道结构及空调器
CN219415171U (zh) 一种空调用翻转折叠式导风结构
CN106556062B (zh) 立式室内机
CN110608527A (zh) 空调器的导风板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1822759U (zh) 空调器室内机的新风模块以及具有其的空调器室内机
CN216924548U (zh) 风管机
CN217357098U (zh) 防直吹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2484147A (zh) 空调器
CN216080287U (zh) 出风装置和空调室内柜机
CN209027035U (zh) 一种送风机构和空调器
CN114838411A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1204255U (zh) 一种新风空调
WO2020233278A1 (zh) 空调器
CN210179876U (zh) 空调器
CN108468659B (zh) 蜗壳、离心风机和空调器
CN110887208A (zh) 风口结构及其控制方法、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310018 No.210, 21st Street, H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Aopu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310020 No. 210, 21st Street, Xiasha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Qiantang new area, Hangzhou, Zhejiang

Patentee before: AUPU Home Style Corp.,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