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16616U - 排气管、下车体结构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排气管、下车体结构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16616U
CN218816616U CN202223053815.5U CN202223053815U CN218816616U CN 218816616 U CN218816616 U CN 218816616U CN 202223053815 U CN202223053815 U CN 202223053815U CN 218816616 U CN218816616 U CN 2188166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exhaust
exhaust pipe
main body
pipe m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05381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清涟
王德毅
廖银生
黄泰硕
陈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053815.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1661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166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1661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xhaust Silenc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排气管、下车体结构和车辆,排气管包括排气管主体,所述排气管主体适于固定车身;第一连接管,第一连接管与所述排气管主体连接,且所述第一连接管上设置有第一缺口;及波纹管,所述波纹管设置在所述第一缺口处,且所述波纹管与所述第一连接管连接以覆盖所述第一缺口形成连续的排气通道。其中,在排气管主体上设置波纹管,波纹管吸收振动,使得振动不会传到排气管主体上,从而提高排气管的耐久性。

Description

排气管、下车体结构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排气管、下车体结构和车辆。
背景技术
发动机目前来看仍是驱动汽车行驶的重要零部件,只要有发动机的存在,就势必需要排气系统的存在,它的功能是将汽车尾气排出的CO等有害气体变成无害的水、氮气和二氧化碳,随着各国对汽车尾气排气的重视,污染物的排放限值也越来越低。
相关技术中,排气管的部分结构需要固定在车身上,部分结构相对于车身运动,从而使得排气管的不同位置之间存在相对运动,使得排气管存在耐久风险,影响排气管的耐久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排气管,在排气管主体上设置波纹管,波纹管吸收振动,使得振动不会传到排气管主体上,从而提高排气管的耐久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下车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出了一种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排气管,包括排气管主体,所述排气管主体适于固定车身;第一连接管,第一连接管与所述排气管主体连接,且所述第一连接管上设置有第一缺口;及波纹管,所述波纹管设置在所述第一缺口处,且所述波纹管与所述第一连接管连接以覆盖所述第一缺口形成连续的排气通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排气管,在排气管主体的两端设置波纹管,波纹管吸收发动机传来的振动,使得振动不会传到排气管主体上,从而提高排气管的耐久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一连接管与波纹管焊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排气管还包括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二连接管及所述第一连接管设置于所述排气管主体的两端,所述第二连接管处设置有第二缺口,所述第二缺口处设置有所述波纹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排气管还包括:缓冲连接件,所述缓冲连接件的一端与第一连接管或所述第二连接管连接,另一端和车身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下车体结构,包括门槛梁所述排气管,所述排气管主体的至少部分结构设置在所述门槛梁内且与所述门槛梁固定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排气管主体外侧设置有排气外管,所述排气外管和所述排气管主体之间形成冷却液通道,所述排气外管与所述门槛梁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排气管还包括:排气中管,所述排气中管设置于所述排气管主体和所述排气外管之间,所述排气中管和所述排气管主体之间形成中间通道,所述排气通道和所述中间通道中的一个选择性地导通,所述排气外管和所述排气中管之间形成所述冷却液通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下车体结构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穿设于所述排气外管和所述排气中管且与所述排气管主体固定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固定件为多个,多个所述固定件在所述排气管的周向方向上间隔设置;和/或,多个所述固定件在所述排气管的轴向方向上间隔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排气管还包括:紧固件,所述紧固件穿设于所述门槛梁且与所述排气管抵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排气管还包括:支撑件,所述支撑件设置在门槛梁内,且用于支撑所述排气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支撑件包括上支撑件及下支撑件,所述上支撑件与所述下支撑件在竖直方向上分别位于所述排气管主体的两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所述下车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下车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下车体结构的前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门槛梁和排气管的爆炸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波纹管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
100、下车体结构;
10、电池包;
20、门槛梁;
30、排气管;31、排气管主体;311、排气通道;32、波纹管;331、第一连接管;332、第二连接管;333、第三连接管;34、缓冲连接件;35、排气外管;36、排气中管;37、固定件;38、卡接件;
40、支撑件;
50、紧固件;
60、消音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图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排气管30,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排气管30的下车体结构100,以及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下车体结构100的车辆。
如图1和图2所示,排气管30包括:排气管主体31、第一连接管331和波纹管32,排气管主体31适于固定车身;第一连接管331与排气管主体31连接,第一连接管331上设置有第一缺口,波纹管32设置于第一缺口处,波纹管32与第一连接管331连接以覆盖所述第一缺口形成连续的排气通道311。具体地,排气管30由排气管主体31、第一连接管331和波纹管32构成,第一连接管331背离排气管主体3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缺口,波纹管32设置于第一缺口处,即,波纹管32覆盖第一连接管331的第一缺口,第一连接管331的一端与排气管主体31连接,另一端与波纹管32相连接。波纹管32与第一连接管331背离排气管主体31的一端相连接,由此波纹管32与第一连接管331形成连续的排气通道311,废气在排气通道311内流通。波纹管32可以吸收发动机传来的振动,使得振动不会传到排气管主体31上,从而提高排气管30的稳定性。
此外,废气的部分热量可通过热辐射,即电磁波的方式向周围传递。门槛梁20包裹在排气管的外侧,这样可以阻隔及反射部分电磁波,降低废气辐射热流的传递。因此,可减少排气管的热量向周边零部件传递。
由此,在排气管主体31上设置波纹管32,波纹管32吸收振动,使得振动不会传到排气管主体31上,从而避免了排气管主体31与其他排气管零件之间的相对运动,从而提高排气管30的耐久性。
其中,第一连接管331与波纹管32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排气管主体31还包括第二连接管332,第二连接管332及第一连接管331设置于排气管主体31的两端;第二连接管332上设置有第二缺口,第二缺口处设置有波纹管32。具体地,排气管主体31还包括第二连接管332,第一连接管331与排气管主体31朝向车身前侧的一端相连接,第二连接管332与排气管主体31朝向车身后侧的一端相连接,第二连接管332的另一端,即,第二连接管332背离门槛梁20的一端与波纹管32连接,由此实现废气的流通。波纹管32为两个,其中一个波纹管32与第一连接管331连接,另一个波纹管32与第二连接管332相连接,波纹管32可以吸收第一连接管331和第二连接管332的振动,使得第一连接管331和第二连接管332的振动不会传到排气管主体31上,从而提高排气管30的稳定性。
更进一步地,排气管还包括:缓冲连接件34,缓冲连接件34的一端与第一连接管331或第二连接管332连接,另一端和车身连接。具体地,排气管30还设置有缓冲连接件34和第三连接管333,第三连接管333的一端与波纹管32背离排气管主体31的一端相连接,以形成连续的排气通道311,使废气在排气通道311内流通。缓冲连接件34的一端可以与第一连接管331或者第二连接管332,又或者第三连接管333连接,并且另一端和车身连接。缓冲连接件34设置在车身与第一连接管331或者第二连接管332,又或者第三连接管333之间,缓冲连接件34既可以把第一连接管331或者第二连接管332,又或者第三连接管333固定住,又可以吸收发动机的振动,使下车体结构100不会和发动机共振,又或者,在车辆受到颠簸时,缓冲连接件34可以吸收来自路面的振动。
其中,缓冲连接件34可以为橡胶材质。
结合图1和图2所示,下车体结构100包括门槛梁20和排气管30,排气管主体31的至少部分结构设置在门槛梁20内且与所述门槛梁20固定连接。具体地,下车体结构100包括:车身、电池包10、门槛梁20和排气管30。电池包10设置于车身上,电池包10可以为车辆提供动力。门槛梁20是汽车组成的重要部分,涉及到汽车在碰撞过程中的安全性,门槛梁20的强度将直接影响到车辆在侧面碰撞过程中乘员舱的变形情况,从而影响汽车的侧面碰撞安全性能。
具体来说,门槛梁20设置于电池包10的一侧,门槛梁20内设置有安装空间;将部分排气管主体31设置在门槛梁20内,可以提升空间利用率,可增大电池包10体积提升电池包10容量,增加混动车型的续航里程,提升产品竞争力。
根据图1-图4所示,排气管30还包括:卡接件38,第三连接管333和波纹管32的连接处设置有卡接件38,排气管主体31和波纹管32的连接处设置有卡接件38。具体地,排气管30上还设置有卡接件38,在第三连接管333和波纹管32之间设置有卡接件38,卡接件38的一端与第三连接管333卡接,卡接件38的另一端与波纹管32卡接,卡接件38将第三连接管333和波纹管32连接起来。
又或者,卡接件38可以设置在排气管主体31和波纹管32之间,卡接件38的一端与排气管主体31卡接,卡接件38的另一端与波纹管32卡接,卡接件38将排气管主体31和波纹管32连接起来,由此,第三连接管333、波纹管32和排气管主体31连通,实现废气的流通。
其中,卡接件38可以为卡箍,通过卡箍卡设在排气管主体31和波纹管32之间,又或者卡设在第三连接管333和波纹管32之间,这样可以实现第三连接管333和波纹管32的连接,以及实现排气管主体31和波纹管32的连接。
如图1所示,下车体结构100还包括:消音件60,消音件60位于车身后侧,废气经排气管主体31、第一连接管331或第二连接管332和第三连接管333流通至消音件60,消音件60可以吸收废气流通过程中的噪音,降低车辆行驶过程的噪音。
如图2所示,排气管主体31外侧设置有排气外管35,排气外管35和排气管主体31之间形成冷却液通道,排气外管35与门槛梁20相连接。具体地,排气管主体31的外侧设置有排气外管35,排气外管35的内径大于排气管主体31的内径,排气外管35和排气管主体31是同心结构,并且排气外管35的轴向方向上的横截面尺寸小于门槛梁20轴向方向上的横截面尺寸,排气外管35与门槛梁20相连接,排气外管35固定在门槛梁20内部。排气外管35与排气管主体31之间形成有冷却液通道,冷媒在冷却液通道内流通,可以对排气管主体31进行降温,达到降温隔热效果,避免对门槛梁20造成热害,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排气管30还包括:排气中管36,排气中管36设置于排气管主体31和排气外管35之间,排气中管36和排气管主体31之间形成中间通道,排气通道311与中间通道选择性地导通,排气外管35和排气中管36之间形成冷却液通道。进一步地,排气管30还包括排气中管36,排气中管36位于排气管主体31和排气外管35之间,排气中管36与排气管主体31之间形成有中间通道,排气管30上还设置有控制阀,调节控制阀,使得排气通道311和中间通道中的一个导通,排气外管35和排气中管36之间形成冷却液通道,冷媒在冷却液通道内流通,对排气管主体31起到降温隔热的作用,使得传递到门槛梁20的热害足够低,达到目标要求。
具体来说,车辆正常启动后,冷却液跟随发动机冷却系统开始循环工作,控制阀使得尾气从排气管主体31通过,即,尾气从排气通道311通过,空气从中间通道通过,中间通道中的空气与排气中管36和排气外管35中的冷却液会对排气管主体31中的高温尾气起到有效的降温效果。
而在冬季需要热回收的冷启动状态时,调节控制阀,使空气从排气管主体31,即排气通道311内通过,尾气从中间通道通过,冷却液在排气外管35与排气中管36之间流通,通过冷却液把尾气中的热量带回到发动机,使发动机能够更快升温,减少发动机低温工作时长,从而降低冷启动污染物的排放。发动机达到正常工作温度后,控制阀再次切换,尾气从排气通道311通过,空气从中间通道通过。
结合图2所示,排气管30还包括:固定件37,固定件37穿过排气外管35和排气中管36后与排气管主体31固定连接,以固定排气外管35和排气中管36。具体地,排气管30还包括有固定件37,并且在排气外管35和排气中管36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排气管30在安装过程中,首先固定排气外管35,依次插入排气中管36和排气管主体31至正确位置,固定件37从两侧分别通过排气外管35的第一安装孔和排气中管36的第二安装孔插入,焊接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位置使固定件37固定,使排气管主体31、排气中管36和排气外管35处于同心状态,抽出排气中管36与排气管主体31之间的空气,使管道处于真空状态,从而对排气管主体31起到降温隔热的作用。
进一步地,固定件37为多个,多个固定件37在排气管30的周向方向上间隔设置。也就是说,固定件37为多个,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也为多个,多个固定件37在排气管30的周向方向上间隔设置,即,多个第一安装孔和多个第二安装孔设置在排气外管35和排气中管36的周向方向上,并且多个第一安装孔在排气外管35的周向方向上间隔设置,以及多个第二安装孔在排气中管36的周向方向上间隔设置。
又或者,多个固定件37在排气管30的轴向方向上间隔设置。即,多个第一安装孔和多个第二安装孔设置在排气外管35和排气中管36的轴向方向上,并且多个第一安装孔在排气外管35的轴向方向上间隔设置,以及多个第二安装孔在排气中管36的轴向方向上间隔设置。
结合图1-图3所示,排气外管35上设置有冷却液进口和冷却液出口,冷却液进口和冷却液出口分别设置于排气外管35的轴向两端,以及,排气管30还包括:进液接口和排液接口,进液接口和冷却液进口连通,排液接口和冷却液出口连通,进液接口和排液接口设置于门槛梁20的两端。具体地,排气外管35上有冷却液进口和冷却液出口,冷却液从冷却液进口进入排气外管35和排气中管36之间,冷却液进口设置于排气外管35的其中一端,冷却液出口设置于排气外管35的另一端,即,冷却液进口和冷却液出口分别位于排气外管35的轴向两端。冷却液从排气外管35的一端进入,在排气外管35和排气中管36之间流通,对排气管主体31起到降温隔热的作用。
其中,冷却液进口可以位于排气外管35朝向车身前侧的一端,冷却液出口位于排气外管35朝向车身后侧的一端。
进一步地,排气管30上还设置有进液接口和排液接口,进液接口与冷却液进口相连通,进液接口与冷却液接口相配合,以将冷却液流进冷却液通道内;排液接口与冷却液出口连通,排液接口与冷却液出口相配合,以将冷却液排出冷却液通道,实现冷却液在冷却液通道内的循环流通,从而对排气管主体31中的废气起到降温隔热的作用。
如图3所示,排气管30还包括:紧固件50,紧固件50穿设于门槛梁20且与排气管主体31抵接。具体地,排气管主体31组件还设置有紧固件50,紧固件50为多个,多个紧固件50在门槛梁20上间隔设置,并且多个紧固件50沿着门槛梁20的轴向方向设置。门槛梁20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紧固件50从第一安装孔穿过,与排气管主体31抵接,由此,将门槛梁20和排气管主体31固定起来,使得门槛梁20和排气管主体31成为一个整体,提高排气管30的稳定性,从而提升下车体结构100的稳定性。
如图2和图3所示,排气管30还包括:支撑件40,支撑件40的一端和门槛梁20的内壁抵接,并且支撑件40另一端和排气管主体31抵接。具体地,支撑件40抵接在排气管主体31和门槛梁20内壁之间,支撑件40的一端抵接于排气管主体31,支撑件40的另一端抵接于门槛梁20内壁,支撑件40将排气管主体31固定在门槛梁20内,可以实现排气管主体31的可拆卸,方便拆卸和维修,避免直接将排气管主体31和门槛梁20焊接,维修拆卸过程中对门槛梁20和排气管主体31造成损伤。
其中,支撑件40包括上支撑件及下支撑件,上支撑件与下支撑件在竖直方向上分别位于排气管主体31的两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下车体结构100。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3)

1.一种排气管(30),其特征在于,包括:
排气管主体(31);所述排气管主体(31)适于固定车身;
第一连接管(331),所述第一连接管(331)与所述排气管主体(31)连接,且所述第一连接管(331)上设置有第一缺口;及
波纹管(32),所述波纹管(32)设置在所述第一缺口处,且所述波纹管(32)与所述第一连接管(331)连接以覆盖所述第一缺口形成连续的排气通道(3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管(3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管(331)与所述波纹管(32)焊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管(30),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管还包括第二连接管(332),所述第二连接管(332)及所述第一连接管(331)设置于所述排气管主体(31)的两端,所述第二连接管(332)处设置有第二缺口,所述第二缺口处设置有所述波纹管(3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排气管(30),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管还包括:缓冲连接件(34),所述缓冲连接件(34)的一端与第一连接管(331)或所述第二连接管(332)连接,另一端和车身连接。
5.一种下车体结构(100),其特征在于,包括门槛梁(20)及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排气管(30),所述排气管主体(31)的至少部分结构设置在所述门槛梁(20)内且与所述门槛梁(20)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下车体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管主体(31)外侧设置有排气外管(35),所述排气外管(35)和所述排气管主体(31)之间形成冷却液通道,所述排气外管(35)与所述门槛梁(20)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下车体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管还包括:排气中管(36),所述排气中管(36)设置于所述排气管主体(31)和所述排气外管(35)之间,所述排气中管(36)和所述排气管主体(31)之间形成中间通道,所述排气通道(311)和所述中间通道选择性地导通,所述排气外管(35)和所述排气中管(36)之间形成所述冷却液通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下车体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车体结构(100)还包括:固定件(37),所述固定件(37)穿设于所述排气外管(35)和所述排气中管(36)且与所述排气管主体(31)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下车体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37)为多个,多个所述固定件(37)在所述排气管(30)的周向方向上间隔设置;和/或,多个所述固定件(37)在所述排气管(30)的轴向方向上间隔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下车体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管(30)还包括:紧固件(50),所述紧固件(50)穿设于所述门槛梁(20)且与所述排气管抵接。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下车体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管(30)还包括:支撑件(40),所述支撑件(40)设置在所述门槛梁(20)内,且用于支撑所述排气管主体(31)。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下车体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40)包括上支撑件及下支撑件,所述上支撑件与所述下支撑件在竖直方向上分别位于所述排气管主体(31)的两侧。
13.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5-12中任一项所述的下车体结构(100)。
CN202223053815.5U 2022-11-16 2022-11-16 排气管、下车体结构和车辆 Active CN21881661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53815.5U CN218816616U (zh) 2022-11-16 2022-11-16 排气管、下车体结构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53815.5U CN218816616U (zh) 2022-11-16 2022-11-16 排气管、下车体结构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16616U true CN218816616U (zh) 2023-04-07

Family

ID=872712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053815.5U Active CN218816616U (zh) 2022-11-16 2022-11-16 排气管、下车体结构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1661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43041B (zh) 具有主动排气消声器的排气系统
EP1884634B1 (en) Support structure of exhaust system heat exchanger
EP2196346B1 (en) Exhaust-gas purification device disposition structure of vehicle
JP4238899B2 (ja) 排気系熱交換器の車体搭載構造
KR20080065555A (ko) 차량용 배기 시스템 구조
JP4963511B2 (ja) 排気弁構造
JP3781386B2 (ja) Egrガス冷却装置
JP2010121604A (ja) 冷却システム
CN114718696B (zh) 一种重型车辆排气消音系统
CN218703536U (zh) 下车体结构和车辆
CN218816616U (zh) 排气管、下车体结构和车辆
JP2007285264A (ja) 熱交換器
JP2008095527A (ja) 内燃機関の排気装置
CN118049303A (zh) 排气管组件、下车体结构和车辆
JP2009074552A (ja) 排気系熱交換器の車体搭載構造
CA3156559A1 (en) Exhaust assembly for a utility vehicle
EP2013050B1 (en) Vehicle structure in which exhaust heat recovery apparatus is installed
CN210013740U (zh) 一种带暖风的汽车消声装置
CN220615959U (zh) 门槛梁及车辆
JP4542915B2 (ja) 排気熱回収装置
US6647714B1 (en) Exhaust header system
US20120286053A1 (en) Heat exchanger for a mobile heating device, and motor vehicle
CN217233667U (zh) 一种新型的egrc进水结构
CN219856727U (zh) 一种暖通空调加热器芯体防水流冲击结构
JP3932852B2 (ja) 自動車の排気系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