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11972U - 一种双侧走线的电缆线芯拉丝退火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侧走线的电缆线芯拉丝退火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811972U CN218811972U CN202223467395.5U CN202223467395U CN218811972U CN 218811972 U CN218811972 U CN 218811972U CN 202223467395 U CN202223467395 U CN 202223467395U CN 218811972 U CN218811972 U CN 21881197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heel
- wire
- wire drawing
- sleeve
- anneal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opes Or Cab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侧走线的电缆线芯拉丝退火轮,包括轮轴和拉丝轮,所述拉丝轮的内部同轴设置有内套筒,所述内套筒套设在轮轴上并能够相对于轮轴轴向调节安装位置;所述拉丝轮的外侧套装有过线套,所述过线套的外侧沿轴向均匀排列设置有偶数的过线槽,所述拉丝轮的一侧端面伤设置有将过线套轴向顶紧在拉丝轮外侧的顶紧盘;能够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进行单根或双根线芯过线,同时在拉丝退火轮外侧的过线槽磨损后,能够轴向移动拉丝退火轮的位置,使得未磨损的过线槽继续进行过线作业,有效延长了拉丝退火轮的使用寿命,降低了拉丝退火轮的弃用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拉丝退火轮结构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侧走线的电缆线芯拉丝退火轮。
背景技术
在线芯生产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使用需求对线芯进行拉丝作业以改变线芯的直径。但是在拉丝过程中,线芯拉丝后会硬化并出现电阻值上升等对线芯电气性能造成不利影响的情况。因此,在线芯拉丝后,需要将拉丝后的线芯通过拉丝退火轮进行牵引,并通过拉丝退火轮对线芯传导电流,以使得拉丝后的线芯发热,然后再通过对线芯进行降温以实现对线芯的退火处理。
在拉丝退火过程中,由于线芯与拉丝退火轮外侧的轮槽相对摩擦,长期使用后就会造成拉丝退火轮外侧轮槽的严重磨损。磨损后的轮槽不仅不能有效传导电流,同时还可能造成线芯断裂的问题。现有技术中,拉丝退火轮外侧的轮槽一旦磨损,就只能将整个拉丝退火轮拆卸丢弃,使用成本高昂。而且现有的拉丝退火轮其外侧通常只有一个沟槽,仅仅能够实现单根线芯过线。
针对现有的拉丝退火轮存在的弃用率高,使用寿命短,只能进行单根线缆过线的缺陷,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侧走线的电缆线芯拉丝退火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侧走线的电缆线芯拉丝退火轮,能够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进行单根或双根线芯过线,同时在拉丝退火轮外侧的过线槽磨损后,能够轴向移动拉丝退火轮的位置,使得未磨损的过线槽继续进行过线作业,有效延长了拉丝退火轮的使用寿命,降低了拉丝退火轮的弃用率。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双侧走线的电缆线芯拉丝退火轮,包括轮轴和拉丝轮,所述拉丝轮的内部同轴设置有内套筒,所述内套筒套设在轮轴上并能够相对于轮轴轴向调节安装位置;所述拉丝轮的外侧套装有过线套,所述过线套的外侧沿轴向均匀排列设置有偶数的过线槽,所述拉丝轮的一侧端面伤设置有将过线套轴向顶紧在拉丝轮外侧的顶紧盘。
内套筒套装在轮轴上并通过锁定装置锁定内套筒在轮轴上的安装位置,内套筒的外侧套装有拉丝轮,拉丝轮的外侧套装有过线套,使得轮轴带动内套筒、拉丝轮、过线套同步转动。过线套的外侧设置有若干过线槽,且过线槽的数量按照偶数设置,线芯经过过线槽进行拉丝退火作业。由于过线槽按照偶数设置,故过线套可以一次性对两根线芯进行拉丝退火作业,实现双侧走线。长时间使用后,过线槽发生磨损,此时取消对内套筒的轴向锁定,使得内套筒可以沿着轮轴轴向移动其安装位置,进而将未磨损的过线槽移动至线芯经过的过线位置,然后重新固定内套筒,即可采用未磨损的过线槽继续传送线芯。当过线套外侧的过线槽全部磨损后,即可将过线套从拉丝轮的外侧拆卸取下并更换新的过线套,即可继续对线芯进行拉丝牵引。
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所述内套筒的内孔中设置有内螺纹,所述轮轴的外侧设置有与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所述轮轴上还设置有腰形通槽,所述内套筒的筒壁上对应腰形通槽设置有锁定孔,所述锁定孔与腰形通槽中插装有锁定螺栓。
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所述内套筒的外侧沿周向均匀设置有若干轴向凸块,所述拉丝轮的内孔壁上沿周向设置有若干与轴向凸块卡接的轴向凹槽。
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所述内套筒的一端设置有定位法兰,所述定位法兰上设置有定位孔,所述拉丝轮的一端端面上设置有与定位法兰拼合的定位凹槽,所述定位凹槽的槽底端面上对应定位孔设置有定位螺纹孔。
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所述拉丝轮外侧的一端设置有定位凸缘,所述拉丝轮的外侧的另一端套装有顶紧盘,所述定位凸缘与顶紧盘之间设置有过线套。
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所述顶紧盘靠近过线套的一端设置有顶紧端面,所述顶紧端面与过线套的一端之间设置有弹性垫圈。
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所述过线套的外侧沿轴向均匀排列设置有至少四组过线槽。
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所述过线槽的槽面上设置有耐磨合金层。
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相邻的过线槽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过线槽宽度的二分之一。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轮轴上设置可以轴向移动的内套筒,在内套筒的外侧套装拉丝轮,在拉丝轮的外侧套装过线套,并在过线套的外侧设置偶数的过线槽,进而能够满足单根或双根线芯过线,同时在过线槽槽磨损后,可以轴向移动内套筒,进而带动拉丝轮与过线套轴向移动,进而将未磨损的过线槽移动至对应线芯的位置,进而通过未磨损的过线槽继续进行过线作业,有效延长了拉丝退火轮的使用寿命,降低了拉丝退火轮的弃用率,有效降低了拉丝退火轮的更换使用成本;
(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拉丝轮的一端安装顶紧盘,通过顶紧盘轴向顶紧过线套,使得过线套能够固定安装在拉丝轮的外侧并伴随拉丝轮同步转动,取代了传统采用径向螺栓进行过线套与拉丝轮连接的结构,在更换拆卸过线套时,本实用新型只需要将顶紧盘拆卸,然后即可沿轴向将过线套从拉丝轮外侧便捷取下,不需要旋拧拆卸径向螺栓,有效提高了过线套的更换效率,使得拉丝过线轮的更换使用更加便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装配图;
图3为内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拉丝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过线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轮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过线套采用第一轴向位置进行过线的示意图;
图8为过线套采用第二轴向位置进行过线的示意图。
其中:1-轮轴;2-拉丝轮;3-内套筒;4-过线套;5-过线槽;6-顶紧盘;7-腰形通槽;8-轴向凸块;9-轴向凹槽;21-定位凸缘;31-定位法兰。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一种双侧走线的电缆线芯拉丝退火轮,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轮轴1和拉丝轮2,所述拉丝轮2的内部同轴设置有内套筒3,所述内套筒3套设在轮轴1上并能够相对于轮轴1轴向调节安装位置;所述拉丝轮2的外侧套装有过线套4,所述过线套4的外侧沿轴向均匀排列设置有偶数的过线槽5,所述拉丝轮2的一侧端面伤设置有将过线套4轴向顶紧在拉丝轮2外侧的顶紧盘6。
如图7所示,内套筒3采用第一轴向位置套装在轮轴1的外侧,过线套4外侧从左至有依次设置有四个过线槽5,为了便于说明,将其分别命名为第一过线槽、第二过线槽、第三过线槽、第四过线槽。进行双侧走线时,第一过线槽与第三过线槽中穿过线芯。
如图8所示,当第一过线槽与第三过线槽长时间使用磨损后,取消对内套筒3的轴向锁定,并将内套筒3向左轴向移动,使得第二过线槽与第四过线槽移动至对应线芯的位置,然后重新锁定内套筒3,此时第二过线槽与第四过线槽进行过线。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1的基础上做进一步优化,如图1、图3、图6所示,所述内套筒3的内孔中设置有内螺纹,所述轮轴1的外侧设置有与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所述轮轴1上还设置有腰形通槽7,所述内套筒3的筒壁上对应腰形通槽7设置有锁定孔,所述锁定孔与腰形通槽7中插装有锁定螺栓。
需要调节内套筒3在轮轴1上的轴向安装位置时,将锁定螺栓拆卸,然后转动内套筒3。通过内套筒3内孔的内螺纹与轮轴1外侧的外螺纹的配合,使得内套筒3在转动时在轮轴1的外侧轴向移动。进而通过内套筒3的轴向移动带动拉丝轮2与过线套4实现轴向移动。
内套筒3的位置移动完成后,重新将锁定螺栓插入锁定孔与腰形通槽7中,使得内套筒3能够伴随轮轴1同步转动。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实施例1相同,故不再赘述。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1或2的基础上做进一步优化,所述内套筒3的外侧沿周向均匀设置有若干轴向凸块8;所述拉丝轮2的内孔壁上沿周向设置有若干与轴向凸块8卡接的轴向凹槽9。
如图3所示,内套筒3的外侧沿周向均匀设置有两个轴向凸块8,轴向凸块8的轴向长度大于等于内套筒3轴向长度的二分之一。如图4所示,拉丝轮2的内孔壁上沿周向对应两个轴向凸块8的位置设置有两个轴向凹槽9,轴向凹槽9的轴向长度大于轴向凸块8的轴向长度。通过轴向凸块8与轴向凹槽9的卡合,使得拉丝轮2能够伴随内套筒3进行同步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内套筒3的一端设置有定位法兰31,所述定位法兰31上设置有定位孔,所述拉丝轮2的一端端面上设置有与定位法兰31拼合的定位凹槽,所述定位凹槽的槽底端面上对应定位孔设置有定位螺纹孔。
定位法兰31的左侧端面与拉丝轮2右端的定位凹槽的槽底端面拼合,实现拉丝轮2在内套筒3外侧的轴向定位安装。定位法兰31上沿周向设置有若干通孔,拉丝轮2右端的定位凹槽的槽底端面上沿周向对应定位法兰31上的通孔设置有螺纹孔,通过在螺纹孔与通孔中旋入螺栓实现拉丝轮2在内套筒3外侧的固定安装。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1或2相同,故不再赘述。
实施例4: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1-3任一项的基础上做进一步优化,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拉丝轮2外侧的一端设置有定位凸缘21,所述拉丝轮2的外侧的另一端套装有顶紧盘6,所述定位凸缘21与顶紧盘6之间设置有过线套4。
拉丝轮2左端外侧设置有定位凸缘21,定位凸缘21的右端面与过线套4的左端面配合抵接。拉丝轮2的右端外侧套装有顶紧盘6,顶紧盘6的左端面与过线套4的右端面配合抵接,进而将过线套4顶紧固定在拉丝轮2的外侧,不需要额外设置径向螺栓进行拉丝轮2与过线套4之间的连接,就能保证过线套4伴随拉丝轮2同步转动。
需要更换过线套4时,只需要将顶紧盘6拆卸,取消对过线套4的顶紧,然后即可沿轴向将过线套4从拉丝轮2的外侧便捷取下。
进一步的,所述顶紧盘6靠近过线套4的一端设置有顶紧端面,所述顶紧端面与过线套4的一端之间设置有弹性垫圈,弹性垫圈用于缓冲顶紧盘6对过线套4的顶紧力,避免顶紧盘6的左端面硬性挤压过线套4,进而避免过线套4损伤。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1-3任一项相同,故不再赘述。
实施例5: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1-4任一项的基础上做进一步优化,如图5所示,所述过线套4的外侧沿轴向均匀排列设置有至少四组过线槽5。
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过线套4的外侧沿轴向设置的过线槽5不仅限于四组。
进一步的,所述过线槽5的槽面上设置有耐磨合金层,耐磨合金层采用镍铬合金或镍钨合金制备得到。
进一步的,相邻的过线槽5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过线槽5宽度的二分之一,进而保证过线槽5在轴向的强度。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1-4任一项相同,故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双侧走线的电缆线芯拉丝退火轮,包括轮轴(1)和拉丝轮(2),其特征在于,所述拉丝轮(2)的内部同轴设置有内套筒(3),所述内套筒(3)套设在轮轴(1)上并能够相对于轮轴(1)轴向调节安装位置;所述拉丝轮(2)的外侧套装有过线套(4),所述过线套(4)的外侧沿轴向均匀排列设置有偶数的过线槽(5),所述拉丝轮(2)的一侧端面伤设置有将过线套(4)轴向顶紧在拉丝轮(2)外侧的顶紧盘(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侧走线的电缆线芯拉丝退火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套筒(3)的内孔中设置有内螺纹,所述轮轴(1)的外侧设置有与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所述轮轴(1)上还设置有腰形通槽(7),所述内套筒(3)的筒壁上对应腰形通槽(7)设置有锁定孔,所述锁定孔与腰形通槽(7)中插装有锁定螺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侧走线的电缆线芯拉丝退火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套筒(3)的外侧沿周向均匀设置有若干轴向凸块(8),所述拉丝轮(2)的内孔壁上沿周向设置有若干与轴向凸块(8)卡接的轴向凹槽(9)。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双侧走线的电缆线芯拉丝退火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套筒(3)的一端设置有定位法兰(31),所述定位法兰(31)上设置有定位孔,所述拉丝轮(2)的一端端面上设置有与定位法兰(31)拼合的定位凹槽,所述定位凹槽的槽底端面上对应定位孔设置有定位螺纹孔。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双侧走线的电缆线芯拉丝退火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丝轮(2)外侧的一端设置有定位凸缘(21),所述拉丝轮(2)的外侧的另一端套装有顶紧盘(6),所述定位凸缘(21)与顶紧盘(6)之间设置有过线套(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双侧走线的电缆线芯拉丝退火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紧盘(6)靠近过线套(4)的一端设置有顶紧端面,所述顶紧端面与过线套(4)的一端之间设置有弹性垫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双侧走线的电缆线芯拉丝退火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线套(4)的外侧沿轴向均匀排列设置有至少四组过线槽(5)。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双侧走线的电缆线芯拉丝退火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线槽(5)的槽面上设置有耐磨合金层。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双侧走线的电缆线芯拉丝退火轮,其特征在于,相邻的过线槽(5)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过线槽(5)宽度的二分之一。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467395.5U CN218811972U (zh) | 2022-12-26 | 2022-12-26 | 一种双侧走线的电缆线芯拉丝退火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467395.5U CN218811972U (zh) | 2022-12-26 | 2022-12-26 | 一种双侧走线的电缆线芯拉丝退火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811972U true CN218811972U (zh) | 2023-04-07 |
Family
ID=872680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3467395.5U Active CN218811972U (zh) | 2022-12-26 | 2022-12-26 | 一种双侧走线的电缆线芯拉丝退火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811972U (zh) |
-
2022
- 2022-12-26 CN CN202223467395.5U patent/CN21881197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228735Y (zh) | 稀油泵轴接装置 | |
WO2022237533A1 (zh) | 一种轴接地轴承保护装置及电机 | |
CN218811972U (zh) | 一种双侧走线的电缆线芯拉丝退火轮 | |
CN204835318U (zh) | 用于断路器机构储能弹簧的拆装工具 | |
CN112383010B (zh) | 一种电力导线固定装置 | |
CN218134168U (zh) | 一种内衬油管通径装置 | |
CN109038980B (zh) | 一种可提高生产质量的电动机线圈绕线方法 | |
CN115464000A (zh) | 一种高强度中厚板收卷卷筒 | |
CN213265054U (zh) | 一种液压管收卷设备 | |
CN209843391U (zh) | 一种笼式绞线机 | |
CN213341780U (zh) | 一种散热型转子冲片 | |
CN202659702U (zh) | 电机轴 | |
CN116959811B (zh) | 一种特高压钢芯铝绞线电缆及生产方法 | |
CN217158889U (zh) | 一种方便组装的集束导电环 | |
CN215370865U (zh) | 一种带有辅助安装装置的皮带轮 | |
CN111070127B (zh) | 一种顶针式湿拉车生产胶管钢丝工装 | |
CN220197571U (zh) | 一种轴承外圈装配机构 | |
CN216858516U (zh) | 电梯制造用的激光填丝焊送丝系统的多功能送丝齿轮组件 | |
CN220043113U (zh) | 一种轴承集电环 | |
CN220902520U (zh) | 一种棒料端面加工车床夹具 | |
CN221530302U (zh) | 一种采用线变管技术的新型节能补偿器 | |
CN216957588U (zh) | 一种铜绞线加工用传输结构 | |
CN220994172U (zh) | 一种电机定子加工用多爪夹具 | |
CN220311778U (zh) | 一种车床主轴箱上回转油缸与配油盘之间的连接结构 | |
CN219304129U (zh) | 滑环结构和电缆卷筒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