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09170U - 一种货物堆垛装卸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货物堆垛装卸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09170U
CN218809170U CN202223373305.6U CN202223373305U CN218809170U CN 218809170 U CN218809170 U CN 218809170U CN 202223373305 U CN202223373305 U CN 202223373305U CN 218809170 U CN218809170 U CN 2188091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oods
transmission
drive
rack
for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37330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叶结辉
谭卫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Ruichuang Technical Ser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Ruichuang Technical Ser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Ruichuang Technical Ser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Ruichuang Technical Ser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37330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091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091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091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Warehouses Or Storag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装车设备领域,具体为一种货物堆垛装卸结构,包括:第一机架;第二机架位于第一机架的上方,第二机架上设有第一翻转机构、输送机构和第二翻转机构,货物经由第一翻转机构翻转到输送机构上,输送机构带动货物移动并在第二翻转机构上横向堆垛,第二翻转机构翻转得到竖向堆垛的货物;移动组件可往复移动至货车的车厢内;装卸机构设于移动组件上,装卸机构包括承托组件和推送组件,第二翻转机构和承托组件在左右方向重叠,承托组件位于推送组件的前方,承托组件可相对推送组件向后移动。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人工将货物堆垛和装满货柜车或集装箱车的装货方式,会导致工人出现不同程度的工伤以及装货效率低下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货物堆垛装卸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装车设备领域,具体为一种货物堆垛装卸结构。
背景技术
货柜车和集装箱车相比其它普通货车,具有运输量大、能够充分利用空间、安全、美观和防雨防潮等优点,广泛适用于各行各业,全密封式运输不受天气影响。
由于货柜车和集装箱车都需要用到密封式箱体结构的货柜或集装箱,常规的货柜和集装箱一般只有尾部设有用于货物装卸的门,少数或定制的车辆才会在侧面设有小一点的侧门。使用货柜车或集装箱车运输货物时,需要尽量用货物将货柜或集装箱内的空间装满,否则车厢内货物与货物之间的间隙或货物与车厢内壁之间的间隙较大时,在运输过程容易导致货物发生倾倒、滑动和偏移等,一方面会造成货物的损坏,另一方面会导致车辆重心偏移,对车辆行驶具有重大的安全隐患。
现今市面上,普遍采用人工搬运、堆垛的方式用货物将货柜或集装箱内的空间装满,或者先用叉车和木托将货物叉送到车厢内,再由人工将木托上的货物在车厢内一点点堆垛,从而将车厢装满。如果仅使用叉车是无法用货物将货柜或集装箱内的空间装满,现有方式均离不开人工的参与,但是工人长期的重力劳动,会给工人们带来不同程度的工伤。此外当货物量大时,现有人工堆垛货物的方式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在货物的装卸上,装车效率低下。
货柜或集装箱内部的空间有限,并且随着货物的增多,空间会越来越小,机械设备难以在货柜或集装箱有限的空间内将货物堆垛并用货物装满货柜或集装箱内的空间。
因此,如何在减少甚至免除人工的情况下,使用机械设备先将货物进行堆垛,再通过货柜或集装箱尾部的门,将货物装满货柜或集装箱内的空间是运输行业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货物堆垛装卸结构,旨在解决现有人工将货物堆垛和装满货柜车或集装箱车的装货方式,会导致工人出现不同程度的工伤以及装货效率低下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货物堆垛装卸结构,包括:第一机架,使用时,将其与货车的车厢抵接;第二机架,其与上述第一机架固定连接且位于上述第一机架的上方,上述第二机架上由后至前依次设有第一翻转机构、输送机构和第二翻转机构,上述第一翻转机构和上述第二翻转机构均与上述第二机架铰接,上述输送机构活动设于上述第二机架上,使得货物经由上述第一翻转机构向上翻转移动到上述输送机构上,上述输送机构带动货物向前移动并在上述第二翻转机构上横向堆垛,由上述第二翻转机构向下翻转得到竖向堆垛的货物;移动组件,其活动设于上述第一机架上,上述移动组件位于上述第二翻转机构的下方,上述移动组件可往复移动至上述货车的车厢内;装卸机构,其设于上述移动组件上,上述装卸机构包括承托组件和推送组件,上述第二翻转机构向下翻转后,上述第二翻转机构和上述承托组件在左右方向重叠以使二者共同承托竖向堆垛的货物,上述承托组件位于上述推送组件的前方,上述承托组件可相对上述推送组件向后移动,以卸下上述承托组件上的货物。
通过第一翻转机构、输送机构和第二翻转机构配合,实现货物堆垛,避免工人出现工伤,提高货物堆垛的效率。第二翻转机构翻转向下后,承托组件装着货物随移动组件伸入车厢内到相应位置后,承托组件相对推送组件向后移动,即相当于推送组件抵住承托组件上的货物至承托组件完全退出货物下方,从而完成在车厢内的卸货。承托组件的大小根据车厢宽度大小作适应性调整,使得每装卸一次都能够将车厢宽度方向空间装满,循环几次即可将车厢内的空间装满。通过批量装卸将车厢内空间装满的方式,本方案不仅适用于空置车厢的装卸,还能适用于半空或一部分空置车厢的装卸,使用灵活。
优选地,上述第二翻转机构向下翻转后,上述第二翻转机构和上述承托组件还在上下方向重叠以使二者共同承托竖向堆垛的货物;上述第二翻转机构包括用于承托货物的第二翻转支架,上述第二翻转支架上开设有若干供上述承托组件和上述推送组件通行的通行间隙。
通过将第二翻转机构和承托组件交错设置的方式,承托货物的同时,大大缩小承托组件的体积,使承托组件的宽度可以小于等于竖向堆垛的货物的宽度。从而在承托组件进入车厢内时,可以在宽度方向上装满车厢内的空间。
优选地,上述推送组件包括推送驱动和至少一个推送件,上述推送驱动组件与上述推送件传动连接;上述承托组件包括承托驱动组件和至少两个用于叉取货物的第二叉杆,上述承托驱动组件与上述第二叉杆传动连接,当在上述货车的车厢内卸货时,上述承托驱动组件带动上述第二叉杆向后移动,上述推送驱动组件同步带动上述推送件向前移动,以卸下上述第二叉杆上的货物;上述装卸机构包括支撑架和铰接驱动,上述支撑架设于上述移动组件上,上述铰接驱动、上述推送组件和上述承托组件均设于上述支撑架上,上述第二叉杆的后侧与上述支撑架在上下方向铰接,上述铰接驱动的输出端与上述第二叉杆的后端传动连接。卸货时,承托驱动组件带动第二叉杆向后移动,推送驱动同时带动推送件向前移动,二者同时移动,从而快速将第二叉杆上叉取的货物在车厢内卸下。第二叉杆与支撑架铰接后,第二叉杆可在上下方向上摆动,第二叉杆使用更加灵活,适用范围更广。
优选地,上述第二翻转支架上设有若干用于承托货物的第一叉杆,若干上述第一叉杆之间设有上述通行间隙;上述承托组件还包括承托板,上述承托板与上述第一叉杆和上述第二叉杆均可拆卸安装,上述承托板位于上述第一叉杆和上述第二叉杆二者中至少一个的上方,使得:上述第二翻转机构向下翻转前,上述承托板安装于上述第一叉杆上以承托货物;上述第二翻转机构向下翻转后,上述承托板安装于上述第一叉杆和上述第二叉杆上以承托货物;上述移动组件带动上述第二叉杆向前移动时,上述承托板安装于上述第二叉杆上以将货物输送到上述货车的车厢内。
用承托板承托货物,尤其适用于散装货物的装卸,第一叉杆和第二叉杆共用一个承托板,翻转和进入车厢内卸货的两个过程中,货物始终位于承托板上。
优选地,上述第二叉杆的左右侧均设有形状为上窄下宽的第一固定件,上述承托板的底面设有与上述第二叉杆一一对应的固定单元,上述固定单元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固定件,两个上述第二固定件的形状均为下窄上宽,一个上述固定单元中两个上述第二固定件之间的间隔W1≥上述第二叉杆的左右侧之间的距离W2,使得上述承托板安装于上述第二叉杆上时,上述第一固定件与上述第二固定件卡合。
通过设置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便于在上下方向上,快速将承托板安装到第二叉杆上。
优选地,上述第一固定件靠近上述第二固定件的一面从上至下依次设有导向面、第一竖直面、第一斜面和第二竖直面,上述第二固定件靠近上述第一固定件的一面从上至下依次设有第三竖直面、第二斜面和第四竖直面,使得上述第一固定件与上述第二固定件卡合后,上述第一竖直面与上述第三竖直面抵接,上述第一斜面与上述第二斜面抵接,上述第二竖直面与上述第四竖直面抵接。
通过设置第一竖直面、第一斜面和第二竖直面分别与第三竖直面、第二斜面和第四竖直面抵接,既能使前后移动时承托板和第二叉杆的连接稳定不易松动、脱落,又能通过导向面便于在上下方向上将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卡合。
优选地,上述承托板的下表面向下延伸形成抵接部,使得上述承托板安装于上述第一叉杆上时,上述抵接部与上述第一叉杆的前端抵接。抵接部与第一叉杆的前端抵接,提高二者安装时的稳定性。
优选地,上述承托板的下表面设有与上述第一叉杆一一对应的插接单元,上述插接单元包括至少两个相对设置的插接件,两个上述插接件的形状均为后窄前宽,两个上述插接件之间留有插接间隙,上述插接间隙宽度W3≥上述第一叉杆的左右侧之间的宽度W4,使得上述承托板安装于上述第一叉杆上时,上述第一叉杆插设于上述插接间隙内。承托板与第一叉杆安装的同时,插接件防止第一叉杆和承托板在左右方向上发生偏移。
优选地,上述承托板前端的底面设有便于上述承托板从上述货车的车厢内退出货物下方的倾斜件,上述倾斜件由前至后向下倾斜。通过倾斜件便于承托板随第二叉杆下放时,退出货物下方,避免与车厢底面剐蹭,磨损。
优选地,上述移动组件包括第一旋转驱动、第一齿轮、第一齿条、第一导轨、移动支架和若干第一滑块,上述第一齿轮、上述第一齿条和上述第一导轨均至少设有两个,上述第一导轨沿前后方向设于上述第一机架上,上述第一滑块均滑动设置于上述第一导轨上,上述移动支架设于上述第一滑块上,上述移动支架的左右侧的外侧壁上均设有上述第一齿条,上述第一旋转驱动设于上述第一机架上,上述第一齿轮与上述第一旋转驱动的输出端传动连接,上述第一齿轮与上述第一齿条啮合。通过第一导轨、第一滑块、第一齿轮和第一齿条能够稳定控制移动支架的移动。
优选地,上述承托驱动组件包括第二旋转驱动、第二齿轮、第二齿条、第二导轨和若干第二滑块,上述第二齿轮、上述第二齿条和上述第二导轨均至少设有两个,上述第二导轨沿前后方向设于上述移动支架上,上述第二滑块均滑动设置于上述第二导轨上,上述支撑架设于上述第二滑块上,上述移动支架的左右侧的内侧壁上均设有上述第二齿条,上述第二旋转驱动设于上述支撑架上,上述第二齿轮与上述第二旋转驱动的输出端传动连接,上述第二齿轮与上述第二齿条啮合。通过第二导轨、第二滑块、第二齿轮和第二齿条能够稳定控制支撑架的移动。
优选地,上述第一翻转机构包括第一翻转支架和第一翻转驱动,上述第一翻转支架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呈开口朝后的夹角设置,上述第二部分与上述第二机架铰接,上述第一机架上设有上述第一翻转驱动,上述第一翻转驱动的输出端与上述第二部分传动连接;上述第二部分上设有第一滚动组件,上述第一滚动组件包括第四旋转驱动、第一传动带和若干滚动单元,上述滚动单元包括滚轴、传动杆和两个第一传动轮,上述滚轴套设于上述传动杆上,上述传动杆转动设于上述第二部分上,两个上述第一传动轮分别套设于上述传动杆的两端,上述第一传动带至少设有两条,上述第一传动带绕设于若干上述第一传动轮和上述第四旋转驱动的输出端上,当上述第一部分放置货物时,上述滚轴与货物抵接;上述第二翻转支架的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呈开口朝前的夹角设置,上述第四部分上设有第二滚动组件,上述第二滚动组件与上述第一滚动组件的结构相同,上述第四部分的高度H1>上述第二部分的高度H2。
通过第一翻转机构、输送机构和第二翻转机构配合,实现货物堆垛,避免工人出现工伤,提高货物装卸效率。设置第一滚动组件和第二滚动组件,进一步提高货物输送效率。
优选地,还包括活动的翻转护料机构,上述翻转护料机构用于货物翻转时,从左右侧抵住货物,上述翻转护料机构设于上述第二机架上靠近上述第一翻转机构和/或上述第二翻转机构的一侧;上述翻转护料机构包括第一夹持组件和第二夹持组件,上述第一夹持组件包括第一夹臂、护料板和第一夹持驱动,上述第一夹臂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上述第一段和上述第二段呈开口朝向货物的夹角设置,上述护料板与上述第一段连接,上述第二段与上述第二机架铰接,上述第二段的下侧与上述第一夹持驱动传动连接,使得上述护料板在上述第一夹持驱动的带动下靠近或远离货物;上述第二夹持组件与上述第一夹持组件的结构相同且对称设置在货物的左右两侧。设置翻转护料机构,避免货物在翻转过程掉落。
优选地,上述输送机构包括第三旋转驱动、第二传动轮、传动条、主传动轴、副传动轴和若干链板,上述主传动轴和上述副传动轴均至少设有一个,上述主传动轴和上述副传动轴均与上述第二机架转动连接,上述第三旋转驱动设于上述第二机架上,上述第三旋转驱动与上述主传动轴传动连接,上述第二传动轮至少设有四个,上述第二传动轮分别套设于上述主传动轴和上述副传动轴上,上述传动条至少设有两条,上述传动条绕设于上述主传动轴的上述第二传动轮和上述副传动轴的上述第二传动轮上,上述链板的两端分别与两条上述传动条固定连接。通过链板输送货物,货物承载能力更强。
优选地,还包括用于去除木托的除木托机构,上述除木托机构包括第三机架、第三导轨、第三滑块、移动座、移动板、第一升降驱动、第二夹持驱动、活动臂、固定臂和水平驱动组件,上述第三机架与上述第一机架固定连接,上述第三机架位于上述输送机构的上方,上述第三机架上至少设有两个上述第三导轨,上述第三滑块至少设有两组,两组上述第三滑块分别活动安装在上述第三导轨上,上述移动座设于上述第三滑块上,上述第一升降驱动设于上述移动座上,上述第一升降驱动的输出端向下且与上述移动板连接,上述移动板下表面设有至少一个上述活动臂和至少一个上述固定臂,上述活动臂和上述固定臂铰接,上述移动板上设有上述第二夹持驱动,上述第二夹持驱动与上述活动臂传动连接,使得上述活动臂在上述第二夹持驱动的带动下靠近或远离上述固定臂;上述水平驱动组件包括第二传动带、第三传动轮、第四传动轮、水平传动主轴、水平传动副轴和第五旋转驱动,上述第五旋转驱动设于上述第三机架上,上述水平传动主轴和上述水平传动副轴分别转动设于上述第三机架上,上述第三传动轮、上述第四传动轮和上述第二传动带均至少设有一个,上述第三传动轮套设于上述水平传动主轴上,上述第四传动轮套设于上述水平传动副轴上,上述第二传动带绕设于上述第三传动轮和上述第四传动轮上,上述移动座通过连接件与上述第二传动带固定连接,上述第五旋转驱动与上述水平传动主轴传动连接。通过除木托机构去除承托货物的木托,一方面便于货物的堆垛,另一方面便于回收木托。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第一翻转机构、输送机构和第二翻转机构三者配合,实现货物的堆垛,取代了人工操作,避免工人出现工伤,同时提高货物堆垛的效率。
2、承托组件装着货物随移动组件伸入车厢内到相应位置后,承托组件相对推送组件向后移动,即相当于推送组件抵住承托组件上的货物至承托组件完全退出货物下方,从而完成在车厢内的卸货,本方案只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相比使用机械手左右夹持完成货物的装卸,本方案在左右方向上可以放置更多的货物,一方面能够充分利用车厢的空间,另一方面可以减少货物与货物之间的间隙以及货物与车厢之间的间隙,从而限制货物的移动空间,有效防止货物在运输过程发生倾倒、滑动和偏移等造成货物损坏。
3、承托组件的大小根据车厢宽度大小作适应性调整,使得每装卸一次都能够将车厢宽度方向空间装满,循环几次即可将车厢内的空间装满,有效替代了人工在车厢内进行堆垛,避免出现工伤等意外情况,还有效提高了货物的装卸效率。
4、各行各业在货物运输上普遍存在需要在好几个地点送货或装货的情况,本方案通过批量装卸的方式,不仅适用于空置车厢的装卸,还能适用于半空或一部分空置车厢的装卸,使用更加灵活,适用范围更加广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翻转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承托组件和推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叉杆、第二叉杆和承托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的A部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承托板的底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承托板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的B部放大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叉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的C部放大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叉杆和承托板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的D部放大图;
图13为图11中的E部放大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移动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15为图14中的F部放大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承托驱动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翻转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滚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翻转护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输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除木托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图21中的G部放大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角度除木托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翻转支架和第二翻转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实用新型运行过程的结构示意图;
图26为本实用新型运行过程的结构示意图;
图27为本实用新型运行过程的结构示意图;
图2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翻转机构翻转的示意图;
图29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翻转机构翻转后的示意图;
图30为本实用新型向车厢内输送货物的结构示意图;
图31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翻转机构装有承托板翻转的示意图;
图3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翻转机构装有承托板翻转后的示意图;
图33为本实用新型通过承托板向车厢内输送货物的结构示意图;
图34为本实用新型支撑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35为本实用新型活动臂和固定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36为本实用新型推送件的推出示意图。
附图中:1-第一机架、2-第二机架、3-第一翻转机构、31-第一翻转支架、311-第一部分、312-第二部分、32-第一翻转驱动、33-第一滚动组件、331-第四旋转驱动、332-第一传动带、333-滚轴、334-传动杆、335-第一传动轮、4-输送机构、41-第三旋转驱动、42-第二传动轮、43-传动条、44-主传动轴、45-副传动轴、46-链板、47-支撑梁、471-滑槽、5-第二翻转机构、51-第二翻转支架、511-第三部分、512-第四部分、52-通行间隙、53-第一叉杆、6-移动组件、61-第一旋转驱动、62-第一齿轮、63-第一齿条、64-第一导轨、65-移动支架、66-第一滑块、67-移动轮、7-装卸机构、71-承托组件、711-承托驱动组件、7111-第二旋转驱动、7112-第二齿轮、7113-第二齿条、7114-第二导轨、7115-第二滑块、712-第二叉杆、7121-第一固定件、71211-导向面、71212-第一竖直面、71213-第一斜面、71214-第二竖直面、713-承托板、7131-第二固定件、71311-第三竖直面、71312-第二斜面、71313-第四斜面、7132-抵接部、7133-插接件、7134-插接间隙、7135-倾斜件、7136-导向件、72-推送组件、721-推送驱动、722-推送件、73-支撑架、74-铰接驱动、8-翻转护料机构、81-第一夹持组件、811-第一夹臂、8111-第一段、8112-第二段、812-护料板、813-第一夹持驱动、82-第二夹持组件、9-除木托机构、91-第三机架、92-第三导轨、93-第三滑块、94-移动座、95-移动板、96-第一升降驱动、97-第二夹持驱动、98-活动臂、99-水平驱动组件、991-第二传动带、992-第三传动轮、993-第四传动轮、994-水平传动主轴、995-水平传动副轴、996-第五旋转驱动、910-固定臂、10-待装卸货物、101-第二升降驱动、102-万向轮、103-锁紧件。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如图1至图36所示,一种货物堆垛装卸结构,包括:第一机架1,使用时,将其与货车的车厢抵接;第二机架2,其与上述第一机架1固定连接且位于上述第一机架1的上方,上述第二机架2上由后至前依次设有第一翻转机构3、输送机构4和第二翻转机构5,上述第一翻转机构3和上述第二翻转机构5均与上述第二机架2铰接,上述输送机构4活动设于上述第二机架2上,使得货物经由上述第一翻转机构3向上翻转移动到上述输送机构4上,上述输送机构4带动货物向前移动并在上述第二翻转机构5上横向堆垛,由上述第二翻转机构5向下翻转得到竖向堆垛的货物;移动组件6,其活动设于上述第一机架1上,上述移动组件6位于上述第二翻转机构5的下方,上述移动组件6可往复移动至上述货车的车厢内;装卸机构7,其设于上述移动组件6上,上述装卸机构7包括承托组件71和推送组件72,上述第二翻转机构5向下翻转后,上述第二翻转机构5和上述承托组件71在左右方向重叠以使二者共同承托竖向堆垛的货物,上述承托组件71位于上述推送组件72的前方,上述承托组件71可相对上述推送组件72向后移动,以卸下上述承托组件71上的货物。
如图25-27所示,运行时,由叉车将待装卸货物10叉取到第一翻转机构3上,或将第一翻转机构3接入智能仓储系统,由智能仓储系统将货物输送到第一翻转机构3上。第一翻转机构3上承载货物后,第一翻转机构3带动货物向上翻转,从而将货物运送到输送机构4上,由输送机构4带动货物向前移动,此时第二翻转机构5为向上翻转状态,输送机构4上的货物移动至与第二翻转机构5抵接。叉车或智能仓储系统继续将货物输送到第一翻转机构3上,循环以上过程,直至第二翻转机构5上横向堆垛的货物达到设定数量。第二翻转机构5上横向堆垛的货物达到设定数量后,第二翻转机构5带动横向堆垛的货物向下翻转,从而得到如图26所示竖向堆垛的货物。此时,货物同时承托于第二翻转机构5和承托组件71上。如图27所示,竖向堆垛的货物承托于承托组件71后,移动组件6向前移动至车厢内,从而带动移动组件6上的推送组件72、承托组件71及承托组件71上竖向堆垛的货物进入车厢内,承托组件71装着货物随移动组件6伸入车厢内到相应的装卸位置后,承托组件71相对推送组件72向后移动,即相当于推送组件72抵住承托组件71上的货物至承托组件71完全退出货物下方,从而完成在车厢内的卸货。
通过第一翻转机构3、输送机构4和第二翻转机构5三者配合,实现货物的堆垛,取代了人工操作,避免工人出现工伤,同时提高货物堆垛的效率以及货物装卸的效率。
在车厢内的卸货过程中,本方案只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相比使用机械手左右夹持完成货物的装卸,本方案在左右方向上可以放置更多的货物,使承托组件71上堆垛的货物宽度接近车厢的宽度,使得每装卸一次都能够将车厢宽度方向空间装满,一方面能够充分利用车厢的空间,另一方面可以减少货物与货物之间的间隙以及货物与车厢之间的间隙,从而限制货物的移动空间,有效防止货物在运输过程发生倾倒、滑动和偏移等造成货物损坏。
承托组件71的宽度大小根据车厢宽度大小作适应性调整,使得每装卸一次都能够将车厢宽度方向的空间和高度方向的空间装满,循环几次即可将车厢内长度方向的空间装满,有效替代了人工在车厢内进行装货和堆垛,避免出现工伤等意外情况,并且有效提高了货物的装卸效率。承托组件71可以是板状结构,也可以是配合木托使用的货叉状结构。宽度方向对应左右方向,高度方向对应上下方向,长度方向对应前后方向。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人工在车厢内对货物进行装卸和堆垛,也是不能将车厢内的空间完全百分百装满,行业内允许存在少量间隙,通常是采用木条、纸皮或塑料等填充物塞入该间隙内,若需要填充物填充,本方案同样可以适用,本方案的目的在于代替人工完成将货物堆垛装卸到车厢内的过程。
各行各业在货物运输上普遍存在需要在好几个地点送货或装货的情况,本方案通过批量装卸的方式,不仅适用于空置车厢的装卸,还能适用于半空或一部分空置车厢的装卸,使用更加灵活,适用范围更加广泛。
通过移动组件6伸入车厢内,直至移动组件6移动到卸货位置,再通过移动组件6上的承托组件71和推送组件72卸货,能够避免货物与车厢底面摩擦,避免了车厢底面和货物的磨损。移动组件6可以是齿轮齿条结构或导轨滑块结构等。
承托组件71可相对上述推送组件72向后移动包含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只有承托组件71动,推送组件72保持不动,另一种是承托组件71和推送组件72均移动,二者有移动差,或二者逆向移动。货车可以是货柜车、集装箱车等货运车辆。如图26所示,第二翻转机构5和承托组件71在左右方向重叠即可共同承托竖向堆垛的货物,在其他方向可以重叠也可以不重叠设置。
第一机架1可设置成活动的,例如通过在第一机架1的支撑脚安装滚轮使第一机架1可以通过滚轮活动至与货车的车厢抵接。第一机架1也可以设置成不活动的,通过机械设备等抬升移动第一机架1,使第一机架1与货车的车厢抵接。优选将第一机架1设置成活动的。第一机架1和第二机架2的固定连接可以是螺纹连接、焊接、一体成型等。第一翻转机构3和第二翻转机构5均与第二机架2铰接,其中铰接方式可以是在第二机架2上固定连接有用于铰接的铰接件,也可以是直接在第二机架2上开设铰接孔,通过铰接孔铰接杆配合进行铰接。输送机构4可以是板链输送机、皮带式输送机或滚筒输送机等。
进一步地,上述第二翻转机构5向下翻转后,上述第二翻转机构5和上述承托组件71还在上下方向重叠以使二者共同承托竖向堆垛的货物;上述第二翻转机构5包括用于承托货物的第二翻转支架51,上述第二翻转支架51上开设有若干供上述承托组件71和上述推送组件72通行的通行间隙52。
通过在第二翻转支架51上设置通行间隙52,实现第二翻转机构5和承托组件71在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重叠交错设置的方式,一方面使第二翻转机构5和承托组件71能够承托货物的同时,大大缩小承托组件71、第二翻转机构5和整体的体积,空间利用率高,节约生产成本。另一方面使承托组件71的宽度可以小于等于竖向堆垛的货物的宽度。从而在承托组件71进入车厢内时,可以在宽度方向上装满车厢内的空间。避免车厢内空间装不满的话,会导致货物在道路运输过程容易发生倾倒、滑动和偏移等造成货物损坏,以及导致运货车辆重心偏移,对车辆行驶具有重大的安全隐患。一旦不能转满车厢内的空间还需要人工进行返工。
另外第二翻转机构5和承托组件71在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重叠交错设置,只需要通过一次翻转就能将货物放置到承托组件71上,效率高,快捷,还能减少竖向堆垛货物的水平方向的移动次数,避免竖向堆垛货物在多次移动中发生货物与货物之间发生偏移,导致无法装满车厢内空间,或导致装卸过程中,偏移的货物与其他货物造成干涉,导致需要人工调整,保证货物装卸过程的稳定性。承托组件71、推送组件72和通行间隙52的形状、大小及数量根据实际使用需求适应性调整。
进一步地,上述推送组件72包括推送驱动721和至少一个推送件722,上述推送驱动721组件与上述推送件722传动连接;上述承托组件71包括承托驱动组件711和至少两个用于叉取货物的第二叉杆712,上述承托驱动组件711与上述第二叉杆712传动连接,当在上述货车的车厢内卸货时,上述承托驱动组件711带动上述第二叉杆712向后移动,上述推送驱动721组件同步带动上述推送件722向前移动,以卸下上述第二叉杆712上的货物;上述装卸机构7包括支撑架73和铰接驱动74,上述支撑架73设于上述移动组件6上,上述铰接驱动74、上述推送组件72和上述承托组件71均设于上述支撑架73上,上述第二叉杆712的后侧与上述支撑架73在上下方向铰接,上述铰接驱动74的输出端与上述第二叉杆712的后端传动连接。
卸货时,承托驱动组件711带动第二叉杆712向后移动,推送驱动721同时带动推送件722向前移动,第二叉杆712和推送件722二者同时移动,并且逆向移动,从而快速将第二叉杆712上叉取的货物在车厢内卸下,相比于只有其中一者移动,用功率较小的驱动驱使二者移动,就能达到大功率驱使其中一者移动的移动速率,并且快速卸货才能避免卸货的过程由于摩擦力等造成下层的货物偏移,保证了卸货的稳定性,一旦发生偏移会有上述不良后果。下层的货物是竖向堆垛的货物中位于下方的货物。另外,第二叉杆712和推送件722二者同时移动,在第二叉杆712装着货物随移动组件6伸入车厢内到相应的装卸位置后,到第二叉杆712完全退出货物下方的整个过程中,货物的位置不会发生变化,货物还是处于相应的装卸位置,以保证能够将车厢内空间装满。
第二叉杆712尤其适用于预先用木托堆垛好的货物的装卸。推送驱动721设置在支撑架73内部,支撑架73包裹着推送驱动721,铰接驱动74和推送驱动721为气缸、油缸或电缸等,可根据货物的重力进行调整,例如货物较重时采用油缸,货物较轻时可采用气缸。推送件722和第二叉杆712的数量根据实际使用需求适应性调整,例如需要装卸的货物重量比较大时,适当增加推送件722和第二叉杆712的数量。
第二叉杆712与支撑架73铰接后,第二叉杆712可在上下方向上摆动,第二叉杆712使用更加灵活,适用范围更广。并且卸货时,第二叉杆712可先略向下倾斜再向后移动,进一步提高卸货速度,同时避免货物在第二叉杆712抽离货物底面时发生偏移。第二叉杆712和支撑架73的铰接方式与第二翻转机构5和第二机架2的铰接方式类似,优选在支撑架73上直接开设铰接孔的方式进行铰接,可以使装卸机构7整体的宽度更小。
进一步地,上述第二翻转支架51上设有若干用于承托货物的第一叉杆53,若干上述第一叉杆53之间设有上述通行间隙52;上述承托组件71还包括承托板713,上述承托板713与上述第一叉杆53和上述第二叉杆712均可拆卸安装,上述承托板713位于上述第一叉杆53和上述第二叉杆712二者中至少一个的上方,使得:上述第二翻转机构5向下翻转前,上述承托板713安装于上述第一叉杆53上以承托货物;上述第二翻转机构5向下翻转后,上述承托板713安装于上述第一叉杆53和上述第二叉杆712上以承托货物;上述移动组件6带动上述第二叉杆712向前移动时,上述承托板713安装于上述第二叉杆712上以将货物输送到上述货车的车厢内。第一叉杆53至少设有2个。
如图28-30所示,当没有设置承托板713时,第一叉杆53和第二叉杆712在第二翻转机构5的翻转过程、第二翻转机构5与承托组件71的重叠过程和承托组件71向车厢内输送货物的过程分别如图所示。第二翻转机构5翻转前和第二翻转机构5向下翻转时,货物与第一叉杆53抵接。第二翻转机构5向下翻转后,货物同时与第一叉杆53和第二叉杆712抵接。承托组件71向车厢内输送货物时,货物只与第二叉杆712抵接。第二叉杆712卸下货物后,移动组件6带动第二叉杆712向后复位移动至第二叉杆712与第一叉杆53在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重叠交错设置。下一轮货物装卸时,循环以上过程。
如图31-33所示,当设置承托板713时,第一叉杆53和第二叉杆712在第二翻转机构5的翻转过程、第二翻转机构5与承托组件71的重叠过程和承托组件71向车厢内输送货物的过程分别如图所示。第二翻转机构5翻转前和第二翻转机构5向下翻转时,货物承载于安装在第一叉杆53上的承托板713。第二翻转机构5向下翻转后,货物同时承载于安装在第一叉杆53和第二叉杆712上的承托板713。承托组件71向车厢内输送货物时,货物只承载于安装在第二叉杆712上的承托板713。承托板713卸下货物后,移动组件6带动第二叉杆712和承托板713向后复位移动至第二叉杆712与第一叉杆53在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重叠交错设置。在向后移动过程中,承托板713再次同时安装在第一叉杆53和第二叉杆712上,第二翻转机构5向上翻转复位时,带动第一叉杆53和承托板713向上翻转,使承托板713脱离第二叉杆712。下一轮货物装卸时,循环以上过程。
因为第一叉杆53和第一叉杆53之间及第二叉杆712和第二叉杆712之间有间隙,通过在第一叉杆53和第二叉杆712上安装承托板713,使承托货物的接触面为完整的平面,用承托板713承托货物,尤其适用于散装货物的装卸。承托板713和第一叉杆53及第二叉杆712均可拆卸安装,可根据需要装卸的货物类型自由切换,使用灵活。承托板713与第一叉杆53和第二叉杆712的可拆卸安装方式可为螺纹连接、卡合连接等,优选采用卡合连接,便于使用时安装与拆卸。散装货物是指没有使用木托堆垛承托的货物。第一叉杆53和第二叉杆712共用一个承托板713,第二翻转机构5翻转和承托组件71进入车厢内卸货的两个过程中,货物始终位于承托板713上。通行间隙52小于货物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避免货物从通行间隙52掉落。
进一步地,上述第二叉杆712的左右侧均设有形状为上窄下宽的第一固定件7121,上述承托板713的底面设有与上述第二叉杆712一一对应的固定单元,上述固定单元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固定件7131,两个上述第二固定件7131的形状均为下窄上宽,一个上述固定单元中两个上述第二固定件7131之间的间隔W1≥上述第二叉杆712的左右侧之间的距离W2,使得上述承托板713安装于上述第二叉杆712上时,上述第一固定件7121与上述第二固定件7131卡合。
如图4所示,W1≥W2,使得第二叉杆712和承托板713安装时,第一固定件7121与第二固定件7131卡合,通过上窄下宽的第一固定件7121和下窄上宽的第二固定件7131便于在上下方向上,快速将承托板713安装到第二叉杆712上。
进一步地,上述第一固定件7121靠近上述第二固定件7131的一面从上至下依次设有导向面71211、第一竖直面71212、第一斜面71213和第二竖直面71214,上述第二固定件7131靠近上述第一固定件7121的一面从上至下依次设有第三竖直面71311、第二斜面71312和第四竖直面,使得上述第一固定件7121与上述第二固定件7131卡合后,上述第一竖直面71212与上述第三竖直面71311抵接,上述第一斜面71213与上述第二斜面71312抵接,上述第二竖直面71214与上述第四竖直面抵接。
通过设置第一竖直面71212、第一斜面71213和第二竖直面71214分别与第三竖直面71311、第二斜面71312和第四竖直面抵接,既能使前后移动时承托板713和第二叉杆712的连接稳定不易松动、脱落,又能通过导向面71211便于在上下方向上将第一固定件7121和第二固定件7131卡合,同时需要从第二叉杆712上卸下承托板713时,只需要向上抽离承托板713即可将承托板713与第二叉杆712分离。
承托板713的底面设有导向件7136,导向件7136位于第二叉杆712的前侧,导向件7136的形状为下窄上宽。第二翻转机构5向下翻转时,导向件7136便于承托板713与第二叉杆712进行安装,导向件7136的形状为下窄上宽起到导向的作用。
进一步地,上述承托板713的下表面向下延伸形成抵接部7132,使得上述承托板713安装于上述第一叉杆53上时,上述抵接部7132与上述第一叉杆53的前端抵接。
抵接部7132与第一叉杆53的前端抵接,提高二者安装时的稳定性。尤其在第二翻转机构5带动第一叉杆53向上翻转时,设置抵接部7132能够更好地防止向上翻转的过程中承托板713发生滑落。保证了设备的运行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上述承托板713的下表面设有与上述第一叉杆53一一对应的插接单元,上述插接单元包括至少两个相对设置的插接件7133,两个上述插接件7133的形状均为后窄前宽,两个上述插接件7133之间留有插接间隙7134,上述插接间隙7134宽度W3≥上述第一叉杆53的左右侧之间的宽度W4,使得上述承托板713安装于上述第一叉杆53上时,上述第一叉杆53插设于上述插接间隙7134内。
插接件7133便于承托板713与第一叉杆53安装的同时,防止第一叉杆53和承托板713在左右方向上发生偏移。通过设置插接件7133和插接间隙7134,便于第二叉杆712卸下货物向后复位时,一边向后移动,同时一边将承托板713重新安装与第一叉杆53上,安装效率高。当需要从第一叉杆53上卸下承托板713时,只需要向前抽离承托板713即可将承托板713与第一叉杆53分离。
进一步地,上述承托板713前端的底面设有便于上述承托板713从上述货车的车厢内退出货物下方的倾斜件7135,上述倾斜件7135由前至后向下倾斜。
通过倾斜件7135便于承托板713随第二叉杆712下放货物时,退出货物下方,避免承托板713在退出货物下方的过程中与车厢底面剐蹭,磨损,避免承托板713前端磨损,以及避免车厢底面造成损坏,延长承托板713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上述移动组件6包括第一旋转驱动61、第一齿轮62、第一齿条63、第一导轨64、移动支架65和若干第一滑块66,上述第一齿轮62、上述第一齿条63和上述第一导轨64均至少设有两个,上述第一导轨64沿前后方向设于上述第一机架1上,上述第一滑块66均滑动设置于上述第一导轨64上,上述移动支架65设于上述第一滑块66上,上述移动支架65的左右侧的外侧壁上均设有上述第一齿条63,上述第一旋转驱动61设于上述第一机架1上,上述第一齿轮62与上述第一旋转驱动61的输出端传动连接,上述第一齿轮62与上述第一齿条63啮合。
通过第一导轨64、第一滑块66、第一齿轮62和第一齿条63能够稳定控制移动支架65的移动,通过第一导轨64和第一滑块66能够保证移动支架65的运行轨迹不发生偏移,通过第一齿轮62和第一齿条63能够准确控制移动支架65的行程。运行时,第一旋转驱动61带动第一齿轮62转动,从而带动第一齿条63、移动支架65和支架架沿第一导轨64移动。移动支架65前端底面的左右侧均设有若干移动轮67,使移动支架65便于在车厢内移动,减少移动支架65与车厢的磨损,延长移动支架65的使用寿命。并且移动轮67以内嵌的形式设置在移动支架65的底面,以减少移动轮67和移动支架65的高度,让货物更容易装满车厢内空间。移动轮67为滚轮。
进一步地,上述承托驱动组件711包括第二旋转驱动7111、第二齿轮7112、第二齿条7113、第二导轨7114和若干第二滑块7115,上述第二齿轮7112、上述第二齿条7113和上述第二导轨7114均至少设有两个,上述第二导轨7114沿前后方向设于上述移动支架65上,上述第二滑块7115均滑动设置于上述第二导轨7114上,上述支撑架73设于上述第二滑块7115上,上述移动支架65的左右侧的内侧壁上均设有上述第二齿条7113,上述第二旋转驱动7111设于上述支撑架73上,上述第二齿轮7112与上述第二旋转驱动7111的输出端传动连接,上述第二齿轮7112与上述第二齿条7113啮合。
通过第二导轨7114、第二滑块7115、第二齿轮7112和第二齿条7113能够稳定控制支撑架73的移动,通过第二导轨7114和第二滑块7115能够保证支撑架73的运行轨迹不发生偏移,通过第二齿轮7112和第二齿条7113能够准确控制支撑架73的行程。运行时,第二旋转驱动7111带动第二齿轮7112转动,从而带动第二齿条7113、支撑架73及支撑架73上的承托组件71和推送组件72沿第二导轨7114移动。
进一步地,上述第一翻转机构3包括第一翻转支架31和第一翻转驱动32,上述第一翻转支架31的第一部分311和第二部分312呈开口朝后的夹角设置,上述第二部分312与上述第二机架2铰接,上述第一机架1上设有上述第一翻转驱动32,上述第一翻转驱动32的输出端与上述第二部分312传动连接;上述第二部分312上设有第一滚动组件33,上述第一滚动组件33包括第四旋转驱动331、第一传动带332和若干滚动单元,上述滚动单元包括滚轴333、传动杆334和两个第一传动轮335,上述滚轴333套设于上述传动杆334上,上述传动杆334转动设于上述第二部分312上,两个上述第一传动轮335分别套设于上述传动杆334的两端,上述第一传动带332至少设有两条,上述第一传动带332绕设于若干上述第一传动轮335和上述第四旋转驱动331的输出端上,当上述第一部分311放置货物时,上述滚轴333与货物抵接;上述第二翻转支架51的第三部分511和第四部分512呈开口朝前的夹角设置,上述第四部分512上设有第二滚动组件,上述第二滚动组件与上述第一滚动组件33的结构相同,上述第四部分512的高度H1>上述第二部分312的高度H2。
第一部分311和第二部分312优选垂直设置,垂直设置时,第一部分311与地面平行便于叉车或智能仓储系统将货物输送到第一部分311上,再通过第一翻转驱动32带动第二部分312向上翻转,从而带动第一部分311和货物向上翻转。第三部分511和第四部分512优选设置成开口朝前的85°~89°的夹角,使得第三部分511略微向上翘起,第三部分511向上翘起设置,一方面在第二翻转机构5带动第一叉杆53向上翻转时,能够便于第一叉杆53向上勾起承托板713,便于承托板713与第二叉杆712的分离。另一方面在第二翻转机构5带动第一叉杆53和横向堆垛的货物一起向下翻转时,在重力的作用下,翘起的第三部分511能够提高对货物的抓取力和摩擦力,保证翻转过程货物的稳定性。通过第一翻转机构3、输送机构4和第二翻转机构5配合,实现货物的竖向堆垛,避免工人出现工伤,提高货物装卸效率。第四部分512的高度H1>第二部分312的高度H2时,第四部分512能有效堆垛货物,并在在翻转时为翻转后位于上方的货物提供支撑。H1的高度根据车厢内的高度进行适应性调整。第二翻转机构5向下翻转前,第四部分512与输送机构4齐平以支撑货物,此时第二部分312朝上以抵住货物,随着输送机构4输送而来的货物增多,从而在第四部分512上横向堆垛货物,第二翻转机构5向下翻转后即可得到竖向堆垛的货物。
在第二部分312设置第一滚动组件33和在第四部分512设置第二滚动组件,进一步提高货物输送效率,避免货物滞留在第二部分312和第四部分512上。第一传动带332、传动条43为皮带或链条,优选采用链条。
进一步地,还包括活动的翻转护料机构8,上述翻转护料机构8用于货物翻转时,从左右侧抵住货物,上述翻转护料机构8设于上述第二机架2上靠近上述第一翻转机构3和/或上述第二翻转机构5的一侧;上述翻转护料机构8包括第一夹持组件81和第二夹持组件82,上述第一夹持组件81包括第一夹臂811、护料板812和第一夹持驱动813,上述第一夹臂811包括第一段8111和第二段8112,上述第一段8111和上述第二段8112呈开口朝向货物的夹角设置,上述护料板812与上述第一段8111连接,上述第二段8112与上述第二机架2铰接,上述第二段8112的下侧与上述第一夹持驱动813传动连接,使得上述护料板812在上述第一夹持驱动813的带动下靠近或远离货物;上述第二夹持组件82与上述第一夹持组件81的结构相同且对称设置在货物的左右两侧。
第一翻转机构3和第二翻转机构5均可以设置翻转护料机构8,第一夹持组件81和第二夹持组件82的第一夹持驱动813伸缩时,带动各自的第一夹臂811和护料板812靠近或远离货物以抵住货物的左右两侧,避免货物在翻转过程中,从左右两侧掉落。第一段8111和第二段8112呈开口朝向货物的夹角设置,可以在抵住货物时,提供更大的支撑力。
进一步地,上述输送机构4包括第三旋转驱动41、第二传动轮42、传动条43、主传动轴44、副传动轴45和若干链板46,上述主传动轴44和上述副传动轴45均至少设有一个,上述主传动轴44和上述副传动轴45均与上述第二机架2转动连接,上述第三旋转驱动41设于上述第二机架2上,上述第三旋转驱动41与上述主传动轴44传动连接,上述第二传动轮42至少设有四个,上述第二传动轮42分别套设于上述主传动轴44和上述副传动轴45上,上述传动条43至少设有两条,上述传动条43绕设于上述主传动轴44的上述第二传动轮42和上述副传动轴45的上述第二传动轮42上,上述链板46的两端分别与两条上述传动条43固定连接。
第三旋转驱动41带动主传动轴44转动,从而带动主传动轴44上的第二传动轮42、传动条43、副传动轴45上的第二传动轮42和链板46转动,从而达到输送货物的效果。
第二机架2上还设有支撑梁47,支撑梁47的两端均与第二机架2固定连接,支撑梁47位于链板46和传动条43的下方,支撑梁47上设有滑槽471,传动条43滑动设置在滑槽471上。通过设置支撑梁47和滑槽471,为传动条43和链板46提供上下方向上的支撑力,使链板46的承重能力大大提升,能够适用大重量货物的输送。
进一步地,还包括用于去除木托的除木托机构9,上述除木托机构9包括第三机架91、第三导轨92、第三滑块93、移动座94、移动板95、第一升降驱动96、第二夹持驱动97、活动臂98、固定臂910和水平驱动组件99,上述第三机架91与上述第一机架1固定连接,上述第三机架91位于上述输送机构4的上方,上述第三机架91上至少设有两个上述第三导轨92,上述第三滑块93至少设有两组,两组上述第三滑块93分别活动安装在上述第三导轨92上,上述移动座94设于上述第三滑块93上,上述第一升降驱动96设于上述移动座94上,上述第一升降驱动96的输出端向下且与上述移动板95连接,上述移动板95下表面设有至少一个上述活动臂98和至少一个上述固定臂910,上述活动臂98和上述固定臂910铰接,上述移动板95上设有上述第二夹持驱动97,上述第二夹持驱动97与上述活动臂98传动连接,使得上述活动臂98在上述第二夹持驱动97的带动下靠近或远离上述固定臂910;上述水平驱动组件99包括第二传动带991、第三传动轮992、第四传动轮993、水平传动主轴994、水平传动副轴995和第五旋转驱动996,上述第五旋转驱动996设于上述第三机架91上,上述水平传动主轴994和上述水平传动副轴995分别转动设于上述第三机架91上,上述第三传动轮992、上述第四传动轮993和上述第二传动带991均至少设有一个,上述第三传动轮992套设于上述水平传动主轴994上,上述第四传动轮993套设于上述水平传动副轴995上,上述第二传动带991绕设于上述第三传动轮992和上述第四传动轮993上,上述移动座94通过连接件与上述第二传动带991固定连接,上述第五旋转驱动996与上述水平传动主轴994传动连接。
木托是指木质托板,为了方便装卸货,木托常用于货物承托。也有部分厂家出货时是连带木托和货物一起装入车厢的,车厢内的货物连同木托全部卸下后,再将上一次遗留的木托重新装入车厢送回厂家循环利用。但是这种木托和货物一起装运的方式仅适用于固定的厂家和经销商。如果是不固定的厂家和经销商,木托无法回收,会造成厂家木托消耗量大,运输成本高。因此,通过设置除木托机构9去除承托货物的木托,一方面去除木托后能够装载更多的货物,另一方面能够避免大量的木托消耗,降低生产成本。
运行时,木托随货物输送到第一翻转机构3上,并向上翻转到输送机构4上,输送机构4的上方设有除木托机构9,需要去除木托时,第五旋转驱动996带动水平传动主轴994转动,从而带动第三传动轮992、第二传动带991、第四传动轮993、水平传动副轴995转动,从而带动移动座94沿第三导轨92移动,移动板95通过第一升降驱动96可相对移动座94上下移动,移动板95上设有活动臂98和固定臂910,活动臂98与固定臂910铰接,第一升降驱动96驱使移动板95及其上的活动臂98和固定臂910向下移动,第二夹持驱动97驱使活动臂98靠近固定臂910以夹取木托,夹取木托后,第五旋转驱动996驱使活动臂98、固定臂910和木托在左右方向上移动到第二机架2的外侧后松开木托或第一升降驱动96驱使活动臂98和固定臂910向下移动后再松开木托,从而将木托从输送机构4上移除。连接件可以是固定扣或皮带扣等。第三导轨92沿左右方向设置。第二传动带991为皮带或链条。
进一步地,上述第一机架1的支脚和底面还设有第二升降驱动101,上述支脚上设有可活动的万向轮102。通过万向轮102调整前后左右位置,通过第二升降驱动101调整上下位置,能够快速调整第一机架1,以适应货车车厢的位置,使用更加便利。第二升降驱动101为气缸、油缸等。第一机架1的前端的左右两侧还设有锁紧件103,通过锁紧件103将第一机架1与货车车厢锁紧固定,防止装卸过程二者发生偏移,保证装卸过程的稳定性。锁紧件103可为卡扣、卡勾、卡爪、卡臂等。第一旋转驱动61、第二旋转驱动7111、第三旋转驱动41、第四旋转驱动331和第五旋转驱动996为电机。第一翻转驱动32、第一夹持驱动813、第一升降驱动96和第二夹持驱动97为气缸或油缸,优选采用油缸。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4)

1.一种货物堆垛装卸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机架(1),使用时,将其与货车的车厢抵接;
第二机架(2),其与所述第一机架(1)固定连接且位于所述第一机架(1)的上方,所述第二机架(2)上由后至前依次设有第一翻转机构(3)、输送机构(4)和第二翻转机构(5),所述第一翻转机构(3)和所述第二翻转机构(5)均与所述第二机架(2)铰接,所述输送机构(4)活动设于所述第二机架(2)上,使得货物经由所述第一翻转机构(3)向上翻转移动到所述输送机构(4)上,所述输送机构(4)带动货物向前移动并在所述第二翻转机构(5)上横向堆垛,由所述第二翻转机构(5)向下翻转得到竖向堆垛的货物;
移动组件(6),其活动设于所述第一机架(1)上,所述移动组件(6)位于所述第二翻转机构(5)的下方,所述移动组件(6)可往复移动至所述货车的车厢内;
装卸机构(7),其设于所述移动组件(6)上,所述装卸机构(7)包括承托组件(71)和推送组件(72),所述第二翻转机构(5)向下翻转后,所述第二翻转机构(5)和所述承托组件(71)在左右方向重叠以使二者共同承托竖向堆垛的货物,所述承托组件(71)位于所述推送组件(72)的前方,所述承托组件(71)可相对所述推送组件(72)向后移动,以卸下所述承托组件(71)上的货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货物堆垛装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翻转机构(5)向下翻转后,所述第二翻转机构(5)和所述承托组件(71)还在上下方向重叠以使二者共同承托竖向堆垛的货物;
所述第二翻转机构(5)包括用于承托货物的第二翻转支架(51),所述第二翻转支架(51)上开设有若干供所述承托组件(71)和所述推送组件(72)通行的通行间隙(5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货物堆垛装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推送组件(72)包括推送驱动(721)和至少一个推送件(722),所述推送驱动(721)组件与所述推送件(722)传动连接;所述承托组件(71)包括承托驱动组件(711)和至少两个用于叉取货物的第二叉杆(712),所述承托驱动组件(711)与所述第二叉杆(712)传动连接,当在所述货车的车厢内卸货时,所述承托驱动组件(711)带动所述第二叉杆(712)向后移动,所述推送驱动(721)组件同步带动所述推送件(722)向前移动,以卸下所述第二叉杆(712)上的货物;
所述装卸机构(7)包括支撑架(73)和铰接驱动(74),所述支撑架(73)设于所述移动组件(6)上,所述铰接驱动(74)、所述推送组件(72)和所述承托组件(71)均设于所述支撑架(73)上,所述第二叉杆(712)的后侧与所述支撑架(73)在上下方向铰接,所述铰接驱动(74)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叉杆(712)的后端传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货物堆垛装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翻转支架(51)上设有若干用于承托货物的第一叉杆(53),若干所述第一叉杆(53)之间设有所述通行间隙(52);
所述承托组件(71)还包括承托板(713),所述承托板(713)与所述第一叉杆(53)和所述第二叉杆(712)均可拆卸安装,所述承托板(713)位于所述第一叉杆(53)和所述第二叉杆(712)二者中至少一个的上方,使得:
所述第二翻转机构(5)向下翻转前,所述承托板(713)安装于所述第一叉杆(53)上以承托货物;
所述第二翻转机构(5)向下翻转后,所述承托板(713)安装于所述第一叉杆(53)和所述第二叉杆(712)上以承托货物;
所述移动组件(6)带动所述第二叉杆(712)向前移动时,所述承托板(713)安装于所述第二叉杆(712)上以将货物输送到所述货车的车厢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货物堆垛装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叉杆(712)的左右侧均设有形状为上窄下宽的第一固定件(7121),所述承托板(713)的底面设有与所述第二叉杆(712)一一对应的固定单元,所述固定单元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固定件(7131),两个所述第二固定件(7131)的形状均为下窄上宽,一个所述固定单元中两个所述第二固定件(7131)之间的间隔W1≥所述第二叉杆(712)的左右侧之间的距离W2,使得所述承托板(713)安装于所述第二叉杆(712)上时,所述第一固定件(7121)与所述第二固定件(7131)卡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货物堆垛装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件(7121)靠近所述第二固定件(7131)的一面从上至下依次设有导向面(71211)、第一竖直面(71212)、第一斜面(71213)和第二竖直面(71214),所述第二固定件(7131)靠近所述第一固定件(7121)的一面从上至下依次设有第三竖直面(71311)、第二斜面(71312)和第四竖直面,使得所述第一固定件(7121)与所述第二固定件(7131)卡合后,所述第一竖直面(71212)与所述第三竖直面(71311)抵接,所述第一斜面(71213)与所述第二斜面(71312)抵接,所述第二竖直面(71214)与所述第四竖直面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货物堆垛装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托板(713)的下表面向下延伸形成抵接部(7132),使得所述承托板(713)安装于所述第一叉杆(53)上时,所述抵接部(7132)与所述第一叉杆(53)的前端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4或7所述的一种货物堆垛装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托板(713)的下表面设有与所述第一叉杆(53)一一对应的插接单元,所述插接单元包括至少两个相对设置的插接件(7133),两个所述插接件(7133)的形状均为后窄前宽,两个所述插接件(7133)之间留有插接间隙(7134),所述插接间隙(7134)宽度W3≥所述第一叉杆(53)的左右侧之间的宽度W4,使得所述承托板(713)安装于所述第一叉杆(53)上时,所述第一叉杆(53)插设于所述插接间隙(7134)内。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货物堆垛装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组件(6)包括第一旋转驱动(61)、第一齿轮(62)、第一齿条(63)、第一导轨(64)、移动支架(65)和若干第一滑块(66),所述第一齿轮(62)、所述第一齿条(63)和所述第一导轨(64)均至少设有两个,所述第一导轨(64)沿前后方向设于所述第一机架(1)上,所述第一滑块(66)均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一导轨(64)上,所述移动支架(65)设于所述第一滑块(66)上,所述移动支架(65)的左右侧的外侧壁上均设有所述第一齿条(63),所述第一旋转驱动(61)设于所述第一机架(1)上,所述第一齿轮(62)与所述第一旋转驱动(61)的输出端传动连接,所述第一齿轮(62)与所述第一齿条(63)啮合。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货物堆垛装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托驱动组件(711)包括第二旋转驱动(7111)、第二齿轮(7112)、第二齿条(7113)、第二导轨(7114)和若干第二滑块(7115),所述第二齿轮(7112)、所述第二齿条(7113)和所述第二导轨(7114)均至少设有两个,所述第二导轨(7114)沿前后方向设于所述移动支架(65)上,所述第二滑块(7115)均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二导轨(7114)上,所述支撑架(73)设于所述第二滑块(7115)上,所述移动支架(65)的左右侧的内侧壁上均设有所述第二齿条(7113),所述第二旋转驱动(7111)设于所述支撑架(73)上,所述第二齿轮(7112)与所述第二旋转驱动(7111)的输出端传动连接,所述第二齿轮(7112)与所述第二齿条(7113)啮合。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货物堆垛装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翻转机构(3)包括第一翻转支架(31)和第一翻转驱动(32),所述第一翻转支架(31)的第一部分(311)和第二部分(312)呈开口朝后的夹角设置,所述第二部分(312)与所述第二机架(2)铰接,所述第一机架(1)上设有所述第一翻转驱动(32),所述第一翻转驱动(32)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部分(312)传动连接;
所述第二部分(312)上设有第一滚动组件(33),所述第一滚动组件(33)包括第四旋转驱动(331)、第一传动带(332)和若干滚动单元,所述滚动单元包括滚轴(333)、传动杆(334)和两个第一传动轮(335),所述滚轴(333)套设于所述传动杆(334)上,所述传动杆(334)转动设于所述第二部分(312)上,两个所述第一传动轮(335)分别套设于所述传动杆(334)的两端,所述第一传动带(332)至少设有两条,所述第一传动带(332)绕设于若干所述第一传动轮(335)和所述第四旋转驱动(331)的输出端上,当所述第一部分(311)放置货物时,所述滚轴(333)与货物抵接;
所述第二翻转支架(51)的第三部分(511)和第四部分(512)呈开口朝前的夹角设置,所述第四部分(512)上设有第二滚动组件,所述第二滚动组件与所述第一滚动组件(33)的结构相同,所述第四部分(512)的高度H1>所述第二部分(312)的高度H2。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货物堆垛装卸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活动的翻转护料机构(8),所述翻转护料机构(8)用于货物翻转时,从左右侧抵住货物,所述翻转护料机构(8)设于所述第二机架(2)上靠近所述第一翻转机构(3)和/或所述第二翻转机构(5)的一侧;
所述翻转护料机构(8)包括第一夹持组件(81)和第二夹持组件(82),所述第一夹持组件(81)包括第一夹臂(811)、护料板(812)和第一夹持驱动(813),所述第一夹臂(811)包括第一段(8111)和第二段(8112),所述第一段(8111)和所述第二段(8112)呈开口朝向货物的夹角设置,所述护料板(812)与所述第一段(8111)连接,所述第二段(8112)与所述第二机架(2)铰接,所述第二段(8112)的下侧与所述第一夹持驱动(813)传动连接,使得所述护料板(812)在所述第一夹持驱动(813)的带动下靠近或远离货物;
所述第二夹持组件(82)与所述第一夹持组件(81)的结构相同且对称设置在货物的左右两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货物堆垛装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机构(4)包括第三旋转驱动(41)、第二传动轮(42)、传动条(43)、主传动轴(44)、副传动轴(45)和若干链板(46),所述主传动轴(44)和所述副传动轴(45)均至少设有一个,所述主传动轴(44)和所述副传动轴(45)均与所述第二机架(2)转动连接,所述第三旋转驱动(41)设于所述第二机架(2)上,所述第三旋转驱动(41)与所述主传动轴(44)传动连接,所述第二传动轮(42)至少设有四个,所述第二传动轮(42)分别套设于所述主传动轴(44)和所述副传动轴(45)上,所述传动条(43)至少设有两条,所述传动条(43)绕设于所述主传动轴(44)的所述第二传动轮(42)和所述副传动轴(45)的所述第二传动轮(42)上,所述链板(46)的两端分别与两条所述传动条(43)固定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货物堆垛装卸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去除木托的除木托机构(9),所述除木托机构(9)包括第三机架(91)、第三导轨(92)、第三滑块(93)、移动座(94)、移动板(95)、第一升降驱动(96)、第二夹持驱动(97)、活动臂(98)、固定臂(910)和水平驱动组件(99),所述第三机架(91)与所述第一机架(1)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机架(91)位于所述输送机构(4)的上方,所述第三机架(91)上至少设有两个所述第三导轨(92),所述第三滑块(93)至少设有两组,两组所述第三滑块(93)分别活动安装在所述第三导轨(92)上,所述移动座(94)设于所述第三滑块(93)上,所述第一升降驱动(96)设于所述移动座(94)上,所述第一升降驱动(96)的输出端向下且与所述移动板(95)连接,所述移动板(95)下表面设有至少一个所述活动臂(98)和至少一个所述固定臂(910),所述活动臂(98)和所述固定臂(910)铰接,所述移动板(95)上设有所述第二夹持驱动(97),所述第二夹持驱动(97)与所述活动臂(98)传动连接,使得所述活动臂(98)在所述第二夹持驱动(97)的带动下靠近或远离所述固定臂(910);
所述水平驱动组件(99)包括第二传动带(991)、第三传动轮(992)、第四传动轮(993)、水平传动主轴(994)、水平传动副轴(995)和第五旋转驱动(996),所述第五旋转驱动(996)设于所述第三机架(91)上,所述水平传动主轴(994)和所述水平传动副轴(995)分别转动设于所述第三机架(91)上,所述第三传动轮(992)、所述第四传动轮(993)和所述第二传动带(991)均至少设有一个,所述第三传动轮(992)套设于所述水平传动主轴(994)上,所述第四传动轮(993)套设于所述水平传动副轴(995)上,所述第二传动带(991)绕设于所述第三传动轮(992)和所述第四传动轮(993)上,所述移动座(94)通过连接件与所述第二传动带(991)固定连接,所述第五旋转驱动(996)与所述水平传动主轴(994)传动连接。
CN202223373305.6U 2022-12-15 2022-12-15 一种货物堆垛装卸结构 Active CN2188091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73305.6U CN218809170U (zh) 2022-12-15 2022-12-15 一种货物堆垛装卸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73305.6U CN218809170U (zh) 2022-12-15 2022-12-15 一种货物堆垛装卸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09170U true CN218809170U (zh) 2023-04-07

Family

ID=870413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373305.6U Active CN218809170U (zh) 2022-12-15 2022-12-15 一种货物堆垛装卸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0917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849041A (zh) 一种货物堆垛装卸结构
US9061719B2 (en) Transport trailer and method
US20030099537A1 (en) E-frame and dolly system for stocking production lines
US4599040A (en) Method for transporting containers
US11299352B2 (en) Automatic cart transport system
CN109625880B (zh) 斗提式皮带机廊道落料回收车
CN112009597A (zh) 汽车行李架与天线基座混合排序及自动对接上下线系统
CN114074900A (zh) 一种面粉厂用物料运输叉车
CN218878801U (zh) 一种货物装卸结构
CN218809170U (zh) 一种货物堆垛装卸结构
CN113213383B (zh) 一种多功能货叉和叉车
KR20210014665A (ko) 화물 컨테이너
US20090245991A1 (en) Transport Trailer and Method
CN213802029U (zh) 一种行走式伸缩装车机
CN111153357A (zh) 一种物流运输用搬运机器人
CN215439507U (zh) 一种管道装车用电动叉车
CN110775126B (zh) 一种自动滑翔上料车及储料装置
CN210192560U (zh) 装卸车设备
CN112225123A (zh) 一种移动式铁水自动化输送车
CN112573444A (zh) 堆高车
GB2101555A (en) An improved freight-carrying road vehicle
CN217894154U (zh) 一种用于接驳搬运设备的载货子车
CN209852372U (zh) 一种铁路货运辅助拖运车
CN221114023U (zh) 一种运货小车
CN213707625U (zh) 一种便于汽车装卸的分布式驱动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