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05207U - 热管理集成模块、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热管理集成模块、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05207U
CN218805207U CN202223600558.2U CN202223600558U CN218805207U CN 218805207 U CN218805207 U CN 218805207U CN 202223600558 U CN202223600558 U CN 202223600558U CN 218805207 U CN218805207 U CN 2188052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let
outlet
heat exchanger
communicated
exter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60055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进华
史鑫
陈志敏
陈克冠
叶剑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600558.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052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052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052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热管理集成模块、热管理系统和车辆,所述热管理集成模块包括:第一板式换热器和第二板式换热器,第一板式换热器设有第一换热器入口和第一换热器出口,第二板式换热器设有第二换热器入口和第二换热器出口;流道板,第一板式换热器和第二板式换热器均设置于流道板,流道板内设有多个内置流道,内置流道设有流道入口和流道出口,第一换热器入口和第二换热器入口分别与不同的内置流道对应的流道出口安装连接,第一换热器出口和第二换热器出口分别与不同的内置流道对应的流道入口安装连接;切换阀组件用于将不同的内置流道选择性地连通。本实用新型的热管理集成模块,能够节省布置空间,降低装配难度。

Description

热管理集成模块、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热管理集成模块、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背景技术
现有的热管理系统中,水水板换的水侧连接口和电池冷却板换的水侧连接口处均设有外接管路以与其它结构相连,但是外接管路的设置增加了布置空间和装配难度,且生产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热管理集成模块,其第一板式换热器、第二板式换热器切换阀组件均集成于流道板上,利于节省布置空间,降低装配难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管理集成模块,包括:第一板式换热器和第二板式换热器,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设有第一换热器入口和第一换热器出口,所述第二板式换热器设有第二换热器入口和第二换热器出口;流道板,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板式换热器均设置于所述流道板,所述流道板内设有多个内置流道,所述内置流道设有流道入口和流道出口,所述第一换热器入口和所述第二换热器入口分别与不同的所述内置流道对应的流道出口安装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出口和所述第二换热器出口分别与不同的所述内置流道对应的流道入口安装连接;切换阀组件,所述切换阀组件安装于所述流道板,且所述切换阀组件用于将不同的所述内置流道选择性地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管理集成模块,其第一板式换热器、第二板式换热器和切换阀组件均集成于流道板上,从而不需设置在第一板式换热器和第二板式换热器上设置外接管路,能够节省布置空间,降低装配难度,利于降低生产成本,且切换阀组件能够将不同的内置流道选择性地连通,以便于实现不同模式的切换。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热管理集成模块,所述切换阀组件包括第一切换阀和第二切换阀,所述第一切换阀设有第一阀体第一入口和第一阀体第一出口,所述第二切换阀设有第一外接出口、第二阀体第一入口和第二阀体第一出口,所述第一换热器入口包括第一子连接入口,所述第一换热器出口包括第一子连接出口,所述流道板设有第一外接入口,所述内置流道包括第一内置流道、第二内置流道、第三内置流道和第四内置流道;所述第一外接入口与所述第一内置流道的入口端连通,所述第一内置流道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一阀体第一入口连通,所述第一阀体第一入口与所述第一阀体第一出口连通,所述第一阀体第一出口与所述第二内置流道的入口端,所述第二内置流道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入口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入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出口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出口与所述第三内置流道的入口端连通,所述第三内置流道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一子连接入口连通,所述第一子连接入口与所述第一子连接出口连通,所述第一子连接出口与所述第四内置流道的入口端连通,所述第四内置流道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二阀体第一入口连通,且所述第二阀体第一出口与所述第二阀体第一入口连通,所述第二阀体第一出口与所述第一外接出口连通,所述第一外接出口与所述第一外接入口分别与电池包冷却管路的两端连通,以形成电池包热管理回路。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热管理集成模块,所述第一切换阀还设有第一阀体第二入口,所述第二切换阀设有第二外接出口、第二阀体第二入口和第二阀体第二出口,所述流道板设有第二外接入口和第三外接入口,所述内置流道还包括第五内置流道、第六内置流道和第七内置流道;在电机冷却回路第一工况中,所述第二外接入口与所述第五内置流道的入口端连通,所述第五内置流道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一阀体第二入口连通,所述第一阀体第二入口与所述第一阀体第一出口连通,所述第一阀体第一出口与所述第二内置流道的入口端,所述第二内置流道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入口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入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出口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出口与所述第三内置流道的入口端连通,所述第三内置流道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一子连接入口,所述第一子连接入口与所述第一子连接出口连通,所述第一子连接出口与所述第六内置流道的入口端连通,所述第六内置流道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二阀体第一入口连通,所述第二阀体第一入口与所述第二阀体第二出口连通,所述第二阀体第二出口与所述第二外接出口连通,所述第二外接出口和所述第三外接入口分别与电机冷却管路连通,所述第三外接入口与所述第七内置流道的入口端连通,所述第七内置流道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二阀体第二入口连通,所述第二阀体第二入口与所述第二阀体第一出口连通,所述第二阀体第一出口与所述第一外接出口连通,所述第一外接出口通过外接并联冷却管路与所述第二外接入口连通,所述外接并联冷却管路与所述电池包冷却管路中设有电池包的部分并联。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热管理集成模块,在所述电机冷却回路第二工况中,所述第一外接入口与所述第五内置流道的入口端连通,所述第五内置流道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一阀体第二入口连通,所述第一阀体第二入口与所述第一阀体第一出口连通,所述第一阀体第一出口与所述第二内置流道的入口端,所述第二内置流道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入口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入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出口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出口与所述第三内置流道的入口端连通,所述第三内置流道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一子连接入口,所述第一子连接入口与所述第一子连接出口连通,所述第一子连接出口与所述第六内置流道的入口端连通,所述第六内置流道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二阀体第一入口连通,所述第二阀体第一入口与所述第二阀体第二出口连通,所述第二阀体第二出口与所述第二外接出口连通,所述第二外接出口和所述第二外接入口分别与电机冷却管路连通,所述第二外接入口与所述第七内置流道的入口端连通,所述第七内置流道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二阀体第二入口连通,所述第二阀体第二入口与所述第二阀体第一出口连通,所述第二阀体第一出口与所述第一外接出口连通,所述第一外接出口通过所述电池包冷却管路与所述第一外接入口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热管理集成模块,所述第一换热器入口包括第二子连接入口,所述第一换热器出口包括第二子连接出口,所述流道板设有第四外接入口和第三外接出口,所述内置流道还包括第八内置流道和第九内置流道,所述热管理集成模块还形成有发动机冷却回路,所述发动机冷却回路包括通过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进行换热的发动机第一冷却回路和发动机第二冷却回路;在发动机第一冷却回路中,所述第四外接入口与所述第八内置流道的入口端连通,所述第八内置流道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二子连接入口连通,所述第二子连接入口与所述第二子连接出口连通,所述第二子连接出口与所述第九内置流道的入口端连通,所述第九内置流道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三外接出口连通,且所述第三外接出口和所述第四外接入口分别与发动机冷却回路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热管理集成模块,所述流道板还设有第二外接入口,在发动机第二冷却回路中,所述第三内置流道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一子连接入口连通,所述第一子连接入口与所述第一子连接出口连通,所述第一子连接出口与所述第四内置流道的入口端连通,所述第四内置流道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二阀体第一入口连通,所述第二阀体第一入口与所述第二阀体第一出口连通,所述第二阀体第一出口与所述第一外接出口连通,所述第一外接出口通过所述外接并联冷却管路与所述第二外接入口连通,所述第二外接入口与所述第一阀体第二入口连通,所述第一阀体第二入口与所述第一阀体第一出口连通,所述第一阀体第一出口与所述第二内置流道的入口端连通,所述第二内置流道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入口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入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出口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出口与所述第三内置流道的入口端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热管理集成模块,在发动机第二冷却回路中,所述第三内置流道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一子连接入口连通,所述第一子连接入口与所述第一子连接出口连通,所述第一子连接出口与所述第四内置流道的入口端连通,所述第四内置流道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二阀体第一入口连通,所述第二阀体第一入口与所述第二阀体第一出口连通,所述第二阀体第一出口与所述第一外接出口连通,所述第一外接出口通过所述电池包冷却管路与所述第一外接入口连通,所述第一外接入口与所述第一阀体第二入口连通,所述第一阀体第二入口与所述第一阀体第一出口连通,所述第一阀体第一出口与所述第二内置流道的入口端连通,所述第二内置流道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入口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入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出口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出口与所述第三内置流道的入口端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热管理集成模块,所述第一切换阀构造为四通阀,所述第二切换阀构造为五通阀。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热管理集成模块,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与所述流道板为一体成型;和/或:所述第二板式换热器与所述流道板为一体成型。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热管理集成模块,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板式换热器间隔开分布于所述流道板的同一侧。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热管理系统。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包括发动机冷却管路、电池包冷却管路、电机冷却管路和上述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热管理集成模块,所述电池包冷却管路并联有外接并联冷却管路,所述切换阀组件包括第一切换阀和第二切换阀,所述第二切换阀设有第一外接出口、第二外接出口,所述流道板设有第一外接入口、第二外接入口和第三外接入口、第四外接入口和第三外接出口,所述第一外接入口与所述第一外接出口分别与所述电池包冷却管路的两端连通,所述第二外接入口与所述第一外接出口分别与所述外接并联冷却管路的两端连通,所述第二外接出口和所述第三外接入口分别与所述电机冷却管路连通,所述第三外接出口和所述第四外接入口分别与发动机冷却回路连通。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热管理集成模块。
所述热管理系统、所述车辆与上述的热管理集成模块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热管理集成模块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热管理集成模块的第一板式换热器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所示的热管理集成模块的第二板式换热器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所示的热管理集成模块的流道板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所示的流道板的内置流道的分布图;
图6是图1中所示的热管理集成模块的四通阀的示意图;
图7是图1中所示的热管理集成模块的五通阀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的热管理集成模块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所示的热管理集成模块的第一板式换热器的示意图;
图10是图8中所示的热管理集成模块的第二板式换热器的示意图;
图11是图8中所示的热管理集成模块的流道板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热管理系统1000,
热管理集成模块100,
电池包热管理回路200,电机冷却回路300,
发动机冷却回路400,外接并联冷却管路500,
第一板式换热器10,第一板式换热器外壳101,
第一换热器入口11,第一子连接入口111,第二子连接入口112,
第一换热器出口12,第一子连接出口121,第二子连接出口122,
第二板式换热器20,第二板式换热器外壳201,
第二换热器入口21,第二换热器出口22,
流道板30,
第一内置流道31,第二内置流道32,第三内置流道33,第四内置流道34,
第五内置流道35,第六内置流道36,第七内置流道37,第八内置流道38,
第九内置流道39,
第一切换阀41,四通阀安装位411,
第二切换阀42,五通阀安装位42。
电池包冷却入口51,电机冷却入口52,
发动机冷却入口53,发动机冷却出口54,
隔热罩60;
第一外接入口71,第一外接出口72,
第二外接入口73,第二外接出口74,
第三外接入口75,第三外接出口76,
第四外接入口7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下面参考图1-图1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管理集成模块100。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管理集成模块100,包括:第一板式换热器10、第二板式换热器20、流道板30和切换阀组件。
具体地,如图2、图3和图5所示,第一板式换热器10设有第一换热器入口11和第一换热器出口12,第二板式换热器20设有第二换热器入口21和第二换热器出口22,第一板式换热器10和第二板式换热器20均设置于流道板30,流道板30内设有多个内置流道,内置流道设有流道入口和流道出口,第一换热器入口11和第二换热器入口21分别与不同的内置流道对应的流道出口安装连接,第一换热器出口12和第二换热器出口22分别与不同的内置流道对应的流道入口安装连接;切换阀组件安装于流道板30,且切换阀组件用于将不同的内置流道选择性地连通。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板式换热器10和第二板式换热器20均集成设置于流道板30上,流道板30内形成有内置流道31,第一板式换热器10的第一换热器入口11和第一换热器出口12可与多个内置流道中的任意一个内置流道的流道入口和流道出口安装连接,以保证第一板式换热器10与流道板30之间的冷却液的流动,且第二板式换热器20的第二换热器入口21和第二换热器出口22也可与多个内置流道中的任意一个内置流道的流道入口和流道出口安装连接,以保证第二板式换热器20与流道板30之间的冷却液的流动。
这样,可直接将第一板式换热器10和第二板式换热器20安装在流道板30上,以使第一板式换热器10、第二板式换热器20与流道板30连通,一方面,能够实现第一板式换热器10、第二板式换热器20的换热功能,另一方面,不需在第一板式换热器10、第二板式换热器20和流道板30之间设置连接管路,便于减少零部件的数量,以降低生产成本,且利于节省布置空间,实现热管理集成模块100的小型化设计。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板式换热器10连通的内置流道可与第二板式换热器20连通的内置流道相同或不同,当第一板式换热器10连通的内置流道与第二板式换热器20连通的内置流道不同,第一板式换热器10连通的内置流道与第二板式换热器20连通的内置流道可连通也可不连通。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切换阀组件安装于流道板30,且切换阀组件可将不同的内置流道选择性地连通,这样,可通过切换阀组件实现不同的内置流道之间的切换连通,从而使得热管理集成模块100内的冷却液能够具有多种流动路径,进而便于实现热管理集成模块100多种工作模式,以满足其使用需求。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管理集成模块100,其第一板式换热器10、第二板式换热器20和切换阀组件均集成于流道板30上,从而不需设置在第一板式换热器10和第二板式换热器20上设置外接管路,能够节省布置空间,降低装配难度,利于降低生产成本,且切换阀组件能够将不同的内置流道选择性地连通,以便于实现不同模式的切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切换阀组件包括第一切换阀41和第二切换阀42,第一切换阀41设有第一阀体第一入口和第一阀体第一出口,第二切换阀42设有第一外接出口72、第二阀体第一入口和第二阀体第一出口,第一换热器入口11包括第一子连接入口111,第一换热器出口12包括第一子连接出口121,如图12所示,流道板30设有第一外接入口71。
其中,如图5所示,内置流道包括第一内置流道31、第二内置流道32、第三内置流道33和第四内置流道34;第一外接入口71与第一内置流道31的入口端连通,第一内置流道31的出口端与第一阀体第一入口连通,第一阀体第一入口与第一阀体第一出口连通,第一阀体第一出口与第二内置流道32的入口端,第二内置流道32的出口端与第二换热器入口21连通,第二换热器入口21与第二换热器出口22连通,第二换热器出口22与第三内置流道33的入口端连通,第三内置流道33的出口端与第一子连接入口111连通,第一子连接入口111与第一子连接出口121连通,第一子连接出口121与第四内置流道34的入口端连通,第四内置流道34的出口端与第二阀体第一入口连通,且第二阀体第一出口与第二阀体第一入口连通,第二阀体第一出口与第一外接出口72连通,第一外接出口72与第一外接入口71分别与电池包冷却管路的两端连通,以形成电池包热管理回路200。
可以理解的是,在电池包热管理回路200中,电池包冷却液携带电池包的热量可从外接口进入第一内置流道31,其中,如图4所示,第一外接入口71可构造为电池包冷却入口51,然后如图5所示,冷却液可依次经由第一内置流道31、第一切换阀41、第二内置流道32、第二换热器入口21、第二板式换热器20、第三内置流道33、第一板式换热器10、第四内置流道34、第二切换阀42流至电池包,从而实现对电池包的热交换,然后再由电池包冷却入口51流入该热管理集成模块100,以完成一个循环。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电池包冷却回路中,冷却液在第二板式换热器20完成换热,且第一板式换热器10仅作为流道不进行换热。
进一步地,第一切换阀41还设有第一阀体第二入口,第二切换阀42设有第二外接出口74、第二阀体第二入口和第二阀体第二出口,流道板30设有第二外接入口73和第三外接入口75,内置流道还包括第五内置流道35、第六内置流道36和第七内置流道37。
在电机冷却回路300第一工况中,第二外接入口73与第五内置流道35的入口端连通,第五内置流道35的出口端与第一阀体第二入口连通,第一阀体第二入口与第一阀体第一出口连通,第一阀体第一出口与第二内置流道32的入口端,第二内置流道32的出口端与第二换热器入口21连通,第二换热器入口21与第二换热器出口22连通,第二换热器出口22与第三内置流道33的入口端连通,第三内置流道33的出口端与第一子连接入口111,第一子连接入口111与第一子连接出口121连通,第一子连接出口121与第六内置流道36的入口端连通,第六内置流道36的出口端与第二阀体第一入口连通,第二阀体第一入口与第二阀体第二出口连通,第二阀体第二出口与第二外接出口74连通,第二外接出口74和第三外接入口75分别与电机冷却管路连通,第三外接入口75与第七内置流道37的入口端连通,第七内置流道37的出口端与第二阀体第二入口连通,第二阀体第二入口与第二阀体第一出口连通,第二阀体第一出口与第一外接出口72连通,第一外接出口72通过外接并联冷却管路500与第二外接入口73连通,外接并联冷却管路500与电池包冷却管路中设有电池包的部分并联。
可以理解的是,在电机冷却回路300第一工况中,冷却液携带电机的热量从第五内置流道35的流道入口流入该热管理集成模块100,其中,如图4所示,第二外接入口73可构造为电机冷却入口52,即冷却液从电机冷却入口52流入流道板30内,且冷却液可依次经由第五内置流道35、第一切换阀41、第二内置流道32、第二换热器入口21、第二板式换热器20、第三内置流道33、第一板式换热器10、第六内置流道36、第二切换阀42流至第七内置流道37以与电机进行热交换。
然后经过第二切换阀42、电机冷却管路回流至第五内置流道35的流道入口,依次实现循环。
或者经过第二切换阀42、并联冷却管路回流至第一内置流道31的流道入口。此时,并联冷却管路与电池包冷却管路中设有电池包的部分换热,从而可对电机的热量进行回收利用,以利用回收的电机的热量实现对电池的加热。
例如在冬天需要加热电池时:对电机进行热量回收时即为这一过程。
进一步地,在电机冷却回路300第二工况中,第一外接入口71与第五内置流道35的入口端连通,第五内置流道35的出口端与第一阀体第二入口连通,第一阀体第二入口与第一阀体第一出口连通,第一阀体第一出口与第二内置流道32的入口端,第二内置流道32的出口端与第二换热器入口21连通,第二换热器入口21与第二换热器出口22连通,第二换热器出口22与第三内置流道33的入口端连通,第三内置流道33的出口端与第一子连接入口111,第一子连接入口111与第一子连接出口121连通,第一子连接出口121与第六内置流道36的入口端连通,第六内置流道36的出口端与第二阀体第一入口连通,第二阀体第一入口与第二阀体第二出口连通,第二阀体第二出口与第二外接出口74连通,第二外接出口74和第二外接入口73分别与电机冷却管路连通,第二外接入口73与第七内置流道37的入口端连通,第七内置流道37的出口端与第二阀体第二入口连通,第二阀体第二入口与第二阀体第一出口连通,第二阀体第一出口与第一外接出口72连通,第一外接出口72通过电池包冷却管路与第一外接入口71连通。
可以理解的是,在电机冷却回路300第二工况中,冷却液携带电机的热量从第五内置流道35的流道入口流入该热管理集成模块100,其中,如图4所示,第一外接入口71可构造为电机冷却入口52,即冷却液从电机冷却入口52流入流道板30内,且冷却液可依次经由第五内置流道35、第一切换阀41、第二内置流道32、第二换热器入口21、第二板式换热器20、第三内置流道33、第一板式换热器10、第六内置流道36、第二切换阀42流至第七内置流道37以与电机进行热交换。
然后经过第二切换阀42、电池包冷却管路回流至第一外接入口71。此时,可对电机的热量进行回收利用,以利用回收的电机的热量实现对电池的加热。
例如在冬天需要加热电池时:对电机进行热量回收时即为这一过程。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电机冷却回路300中,第一板式换热器10仅作为流道不进行换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入口11包括第二子连接入口112,第一换热器出口12包括第二子连接出口122,流道板30设有第四外接入口77和第三外接出口76,内置流道还包括第八内置流道38和第九内置流道39,热管理集成模块100还形成有发动机冷却回路400,发动机冷却回路400包括通过第一板式换热器10进行换热的发动机第一冷却回路和发动机第二冷却回路;
在发动机第一冷却回路中,第四外接入口77与第八内置流道38的入口端连通,第八内置流道38的出口端与第二子连接入口112连通,第二子连接入口112与第二子连接出口122连通,第二子连接出口122与第九内置流道39的入口端连通,第九内置流道39的出口端与第三外接出口76连通,且第三外接出口76和第四外接入口77分别与发动机冷却回路400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子连接入口111和第二子连接出口122连通以形成第一板式换热器10的第一流道,第二子连接入口112与第二子连接出口122连通以形成第一板式换热器10的第二流道,且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可相互换热。
可以理解的是,在发动机第一冷却回路中,第八内置流道38的流道入口与发动机冷却管路的一端连通,且第八内置流道38的流道出口与第二子连接入口112连通,第九内置流道39的流道入口与第二子连接出口122连通,第九内置流道39的流道出口与发动机冷却管路的另一端连通。
例如,在发动机第一冷却回路中,第八内置流道38的流道入口与发动机冷却管路的一端连通,其中,如图4所示,第八内置流道38的流道入口构造为发动机冷却入口53,这样,发动机的冷却液可沿第八内置流道38的流道入口、第八内置流道38、第八内置流道38的流道出口、第二子连接入口112进入第一板式换热器10的第二流道内,然后经由第九内置流道39的流道入口、第九内置流道39、第九内置流道39的流道出口连通,且第九内置流道39的流道出口可构造为发动机冷却出口54,以使发动机的冷却液流出。
此时,第二流道内的冷却液可与第一流道内的冷却液进行热交换,从而加热第一流道内的冷却液,进而实现对发动机的热量的回收,且利于实现对电池的加热,减小热量损失,提高热量利用率。
进一步地,在发动机第二冷却回路中,第三内置流道33的出口端与第一子连接入口111连通,第一子连接入口111与第一子连接出口121连通,第一子连接出口121与第四内置流道34的入口端连通,第四内置流道34的出口端与第二阀体第一入口连通,第二阀体第一入口与第二阀体第一出口连通,第二阀体第一出口与第一外接出口72连通,第一外接出口72通过外接并联冷却管路500与第二外接入口73连通,第二外接入口73与第一阀体第二入口连通,第一阀体第二入口与第一阀体第一出口连通,第一阀体第一出口与第二内置流道32的入口端连通,第二内置流道32的出口端与第二换热器入口21连通,第二换热器入口21与第二换热器出口22连通,第二换热器出口22与第三内置流道33的入口端连通。
可以理解的是,在发动机第二冷却回路中,与第二板式换热器20热交换后的冷却液依次流经第三内置流道33的流道入口、第三内置流道33、第三内置流道33的流道出口、第一子连接入口111、第一板式换热器10、第一子连接出口121、第四内置流道34、第二切换阀42、第一外接出口72、外接并联冷却管路500、第二外接入口73、第一切换阀41、第二内置流道32、回流至第二板式换热器20,以完成一个循环。这样,可通过发动机第二冷却回路的循环进可以给发动机间接的降温。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在发动机第二冷却回路中,第三内置流道33的出口端与第一子连接入口111连通,第一子连接入口111与第一子连接出口121连通,第一子连接出口121与第四内置流道34的入口端连通,第四内置流道34的出口端与第二阀体第一入口连通,第二阀体第一入口与第二阀体第一出口连通,第二阀体第一出口与第一外接出口72连通,第一外接出口72通过电池包冷却管路与第一外接入口71连通,第一外接入口71与第一阀体第二入口连通,第一阀体第二入口与第一阀体第一出口连通,第一阀体第一出口与第二内置流道32的入口端连通,第二内置流道32的出口端与第二换热器入口21连通,第二换热器入口21与第二换热器出口22连通,第二换热器出口22与第三内置流道33的入口端连通。
可以理解的是,在发动机第二冷却回路中,与第二板式换热器20热交换后的冷却液依次流经第三内置流道33的流道入口、第三内置流道33、第三内置流道33的流道出口、第一子连接入口111、第一板式换热器10、第一子连接出口121、第四内置流道34、第二切换阀42、第一外接出口72、电池包冷却管路、第一切换阀41、第二内置流道32、回流至第二板式换热器20,以完成一个循环。这样,可通过发动机第二冷却回路的循环进可以给发动机间接的降温。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切换阀41构造为四通阀,第二切换阀42构造为五通阀。
由此,将第一切换阀41和第二切换阀42分别构造为四通阀和五通阀,且如图4所示,四通阀和五通阀分别安装于四通阀安装位411和五通阀安装位421上,以便于使得第一切换阀41和第二切换阀42具有多种切换模式,进而使得热管理集成模块100内的冷却液能够具有多种流动路径,进而便于实现热管理集成模块100多种工作模式,以满足其使用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板式换热器10与流道板30为一体成型;和/或:第二板式换热器20与流道板30为一体成型。
由此,使得第一板式换热器10和/或第二板式换热器20能够集成于流道板30上,从而便于降低第一板式换热器10和/或第二板式换热器20的布置难度,且利于降低第一板式换热器10和/或第二板式换热器20的生产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板式换热器10和第二板式换热器20间隔开分布于流道板30的同一侧。
由此,便于降低第一板式换热器10和第二板式换热器20的安装难度,且通过合理布局第一板式换热器10和第二板式换热器20的安装位置,使得第一板式换热器10和第二板式换热器20不占用流道板30的另一侧的安装空间,便于节省布置空间,且使得内置流道的分布更加合理,利于实现热管理集成模块100多种工作模式。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和图10所示,第一板式换热器10具有第一板式换热器外壳101,第二板式换热器20具有第二板式换热器外壳201,且如11图所示,流道板30上集成有隔热罩60,隔热罩60与流道板30为一体结构,从而在将第一板式换热器10和第二板式换热器20安装于流道板30上时,如图8所示,第一板式换热器外壳101和第二板式换热器外壳201分别与对应的隔热罩60相连。
由此,使得第一板式换热器10的主体位于第一板式换热器外壳101和对应的隔热罩60内,第二板式换热器20的主体位于第二板式换热器外壳201和对应的隔热罩60内,从而便于增加保温性,利于提高换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热管理系统10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1000,包括发动机冷却管路、电池包冷却管路、电机冷却管路和上述的热管理集成模块100。
具体地,如图12所示,电池包冷却管路并联有外接并联冷却管路500,切换阀组件包括第一切换阀41和第二切换阀42,第二切换阀42设有第一外接出口72、第二外接出口74,流道板30设有第一外接入口71、第二外接入口73和第三外接入口75、第四外接入口77和第三外接出口76,第一外接入口71与第一外接出口72分别与电池包冷却管路的两端连通,第二外接入口73与第一外接出口72分别与外接并联冷却管路500的两端连通,第二外接出口74和第三外接入口75分别与电机冷却管路连通,第三外接出口76和第四外接入口77分别与发动机冷却回路400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1000,其热管理集成模块100的第一板式换热器10、第二板式换热器20和切换阀组件均集成于流道板30上,从而不需设置在第一板式换热器10和第二板式换热器20上设置外接管路,能够节省布置空间,降低装配难度,利于降低生产成本,且切换阀组件能够将不同的内置流道选择性地连通,以便于实现不同模式的切换。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设置有上述任一项实施例的热管理集成模块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其热管理集成模块100的第一板式换热器10、第二板式换热器20和切换阀组件均集成于流道板30上,从而不需设置在第一板式换热器10和第二板式换热器20上设置外接管路,能够节省布置空间,降低装配难度,利于降低生产成本,且切换阀组件能够将不同的内置流道选择性地连通,以便于实现不同模式的切换。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2)

1.一种热管理集成模块(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板式换热器(10)和第二板式换热器(20),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10)设有第一换热器入口(11)和第一换热器出口(12),所述第二板式换热器(20)设有第二换热器入口(21)和第二换热器出口(22);
流道板(30),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10)和所述第二板式换热器(20)均设置于所述流道板(30),所述流道板(30)内设有多个内置流道,所述内置流道设有流道入口和流道出口,所述第一换热器入口(11)和所述第二换热器入口(21)分别与不同的所述内置流道对应的流道出口安装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出口(12)和所述第二换热器出口(22)分别与不同的所述内置流道对应的流道入口安装连接;
切换阀组件,所述切换阀组件安装于所述流道板(30),且所述切换阀组件用于将不同的所述内置流道选择性地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集成模块(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阀组件包括第一切换阀(41)和第二切换阀(42),所述第一切换阀(41)设有第一阀体第一入口和第一阀体第一出口,所述第二切换阀(42)设有第一外接出口(72)、第二阀体第一入口和第二阀体第一出口,所述第一换热器入口(11)包括第一子连接入口(111),所述第一换热器出口(12)包括第一子连接出口(121),所述流道板(30)设有第一外接入口(71),所述内置流道包括第一内置流道(31)、第二内置流道(32)、第三内置流道(33)和第四内置流道(34);
所述第一外接入口(71)与所述第一内置流道(31)的入口端连通,所述第一内置流道(31)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一阀体第一入口连通,所述第一阀体第一入口与所述第一阀体第一出口连通,所述第一阀体第一出口与所述第二内置流道(32)的入口端,所述第二内置流道(32)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入口(21)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入口(21)与所述第二换热器出口(22)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出口(22)与所述第三内置流道(33)的入口端连通,所述第三内置流道(33)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一子连接入口(111)连通,所述第一子连接入口(111)与所述第一子连接出口(121)连通,所述第一子连接出口(121)与所述第四内置流道(34)的入口端连通,所述第四内置流道(34)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二阀体第一入口连通,且所述第二阀体第一出口与所述第二阀体第一入口连通,所述第二阀体第一出口与所述第一外接出口(72)连通,所述第一外接出口(72)与所述第一外接入口(71)分别与电池包冷却管路的两端连通,以形成电池包热管理回路(20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管理集成模块(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切换阀(41)还设有第一阀体第二入口,所述第二切换阀(42)设有第二外接出口(74)、第二阀体第二入口和第二阀体第二出口,所述流道板(30)设有第二外接入口(73)和第三外接入口(75),所述内置流道还包括第五内置流道(35)、第六内置流道(36)和第七内置流道(37);
在电机冷却回路(300)第一工况中,所述第二外接入口(73)与所述第五内置流道(35)的入口端连通,所述第五内置流道(35)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一阀体第二入口连通,所述第一阀体第二入口与所述第一阀体第一出口连通,所述第一阀体第一出口与所述第二内置流道(32)的入口端,所述第二内置流道(32)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入口(21)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入口(21)与所述第二换热器出口(22)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出口(22)与所述第三内置流道(33)的入口端连通,所述第三内置流道(33)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一子连接入口(111),所述第一子连接入口(111)与所述第一子连接出口(121)连通,所述第一子连接出口(121)与所述第六内置流道(36)的入口端连通,所述第六内置流道(36)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二阀体第一入口连通,所述第二阀体第一入口与所述第二阀体第二出口连通,所述第二阀体第二出口与所述第二外接出口(74)连通,所述第二外接出口(74)和所述第三外接入口(75)分别与电机冷却管路连通,所述第三外接入口(75)与所述第七内置流道(37)的入口端连通,所述第七内置流道(37)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二阀体第二入口连通,所述第二阀体第二入口与所述第二阀体第一出口连通,所述第二阀体第一出口与所述第一外接出口(72)连通,所述第一外接出口(72)通过外接并联冷却管路与所述第二外接入口(73)连通,所述外接并联冷却管路与所述电池包冷却管路中设有电池包的部分并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管理集成模块(10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电机冷却回路(300)第二工况中,所述第一外接入口(71)与所述第五内置流道(35)的入口端连通,所述第五内置流道(35)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一阀体第二入口连通,所述第一阀体第二入口与所述第一阀体第一出口连通,所述第一阀体第一出口与所述第二内置流道(32)的入口端,所述第二内置流道(32)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入口(21)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入口(21)与所述第二换热器出口(22)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出口(22)与所述第三内置流道(33)的入口端连通,所述第三内置流道(33)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一子连接入口(111),所述第一子连接入口(111)与所述第一子连接出口(121)连通,所述第一子连接出口(121)与所述第六内置流道(36)的入口端连通,所述第六内置流道(36)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二阀体第一入口连通,所述第二阀体第一入口与所述第二阀体第二出口连通,所述第二阀体第二出口与所述第二外接出口(74)连通,所述第二外接出口(74)和所述第二外接入口(73)分别与电机冷却管路连通,所述第二外接入口(73)与所述第七内置流道(37)的入口端连通,所述第七内置流道(37)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二阀体第二入口连通,所述第二阀体第二入口与所述第二阀体第一出口连通,所述第二阀体第一出口与所述第一外接出口(72)连通,所述第一外接出口(72)通过所述电池包冷却管路与所述第一外接入口(71)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管理集成模块(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入口(11)包括第二子连接入口(112),所述第一换热器出口(12)包括第二子连接出口(122),所述流道板(30)设有第四外接入口(77)和第三外接出口(76),所述内置流道还包括第八内置流道(38)和第九内置流道(39),所述热管理集成模块(100)还形成有发动机冷却回路(400),所述发动机冷却回路(400)包括通过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10)进行换热的发动机第一冷却回路和发动机第二冷却回路;
在发动机第一冷却回路中,所述第四外接入口(77)与所述第八内置流道(38)的入口端连通,所述第八内置流道(38)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二子连接入口(112)连通,所述第二子连接入口(112)与所述第二子连接出口(122)连通,所述第二子连接出口(122)与所述第九内置流道(39)的入口端连通,所述第九内置流道(39)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三外接出口(76)连通,且所述第三外接出口(76)和所述第四外接入口(77)分别与发动机冷却回路(400)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管理集成模块(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板(30)还设有第二外接入口(73),在发动机第二冷却回路中,所述第三内置流道(33)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一子连接入口(111)连通,所述第一子连接入口(111)与所述第一子连接出口(121)连通,所述第一子连接出口(121)与所述第四内置流道(34)的入口端连通,所述第四内置流道(34)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二阀体第一入口连通,所述第二阀体第一入口与所述第二阀体第一出口连通,所述第二阀体第一出口与所述第一外接出口(72)连通,所述第一外接出口(72)通过所述外接并联冷却管路与所述第二外接入口(73)连通,所述第二外接入口(73)与所述第一阀体第二入口连通,所述第一阀体第二入口与所述第一阀体第一出口连通,所述第一阀体第一出口与所述第二内置流道(32)的入口端连通,所述第二内置流道(32)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入口(21)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入口(21)与所述第二换热器出口(22)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出口(22)与所述第三内置流道(33)的入口端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管理集成模块(100),其特征在于,在发动机第二冷却回路中,所述第三内置流道(33)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一子连接入口(111)连通,所述第一子连接入口(111)与所述第一子连接出口(121)连通,所述第一子连接出口(121)与所述第四内置流道(34)的入口端连通,所述第四内置流道(34)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二阀体第一入口连通,所述第二阀体第一入口与所述第二阀体第一出口连通,所述第二阀体第一出口与所述第一外接出口(72)连通,所述第一外接出口(72)通过所述电池包冷却管路与所述第一外接入口(71)连通,所述第一外接入口(71)与所述第一阀体第二入口连通,所述第一阀体第二入口与所述第一阀体第一出口连通,所述第一阀体第一出口与所述第二内置流道(32)的入口端连通,所述第二内置流道(32)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入口(21)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入口(21)与所述第二换热器出口(22)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出口(22)与所述第三内置流道(33)的入口端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2-7中任一项所述的热管理集成模块(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切换阀(41)构造为四通阀,所述第二切换阀(42)构造为五通阀。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集成模块(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10)与所述流道板(30)为一体成型;和/或:所述第二板式换热器(20)与所述流道板(30)为一体成型。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集成模块(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10)和所述第二板式换热器(20)间隔开分布于所述流道板(30)的同一侧。
11.一种热管理系统(1000),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动机冷却管路、电池包冷却管路、电机冷却管路和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热管理集成模块(100),所述电池包冷却管路并联有外接并联冷却管路,所述切换阀组件包括第一切换阀(41)和第二切换阀(42),所述第二切换阀(42)设有第一外接出口(72)、第二外接出口(74),所述流道板(30)设有第一外接入口(71)、第二外接入口(73)和第三外接入口(75)、第四外接入口(77)和第三外接出口(76),所述第一外接入口(71)与所述第一外接出口(72)分别与所述电池包冷却管路的两端连通,所述第二外接入口(73)与所述第一外接出口(72)分别与所述外接并联冷却管路的两端连通,所述第二外接出口(74)和所述第三外接入口(75)分别与所述电机冷却管路连通,所述第三外接出口(76)和所述第四外接入口(77)分别与发动机冷却回路(400)连通。
12.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热管理集成模块(100)。
CN202223600558.2U 2022-12-30 2022-12-30 热管理集成模块、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Active CN2188052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600558.2U CN218805207U (zh) 2022-12-30 2022-12-30 热管理集成模块、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600558.2U CN218805207U (zh) 2022-12-30 2022-12-30 热管理集成模块、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05207U true CN218805207U (zh) 2023-04-07

Family

ID=870438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600558.2U Active CN218805207U (zh) 2022-12-30 2022-12-30 热管理集成模块、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0520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139750B (zh) 热管理集成模块及电动汽车
CN111256495B (zh) 换热器、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CN218333983U (zh) 电池的液冷bdu模组
CN217532612U (zh) 冷却液集成模块和车辆
CN215578726U (zh) 电池模组用端板及电芯冷却结构和电池模组
CN218805207U (zh) 热管理集成模块、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CN211428311U (zh) 液冷板和用于新能源车辆的热管理系统
CN210200838U (zh) 横梁、电池包水冷结构、电池包及车辆
CN218270317U (zh) 板式换热器及车辆
CN111785884A (zh) 一种壳体及电池包
CN112542628A (zh) 冷板及电池模组
CN217863698U (zh) 热管理集成模块及电动汽车
CN113363611A (zh) 液冷板和用于新能源车辆的热管理系统
CN217239582U (zh) 冷却装置和具有其的电池包
CN217197694U (zh) 新能源汽车的集成歧管
CN114383442A (zh) 一种换热器及机动车空调系统
CN219066943U (zh) 电池液冷结构和具有其的电池包
CN219959162U (zh) 一种电池包
CN217155081U (zh) 一种热交换器及机动车空调系统
CN218228571U (zh) 集成模块、热管理系统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14458435B (zh) 一种复合散热装置
CN214930125U (zh) 车身总成及车辆
CN220456493U (zh) 一种电池箱、液冷系统及用电设备
CN219066935U (zh) 分布式电池换热结构及热管理系统
CN215292700U (zh) 发动机冷却结构及发动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