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292700U - 发动机冷却结构及发动机 - Google Patents
发动机冷却结构及发动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292700U CN215292700U CN202121694724.2U CN202121694724U CN215292700U CN 215292700 U CN215292700 U CN 215292700U CN 202121694724 U CN202121694724 U CN 202121694724U CN 215292700 U CN215292700 U CN 21529270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ngine
- water
- cylinder
- cylinder cover
- cylinder bod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冷却结构及发动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结构包括设于发动机缸体中的缸体水套,以及设于发动机缸盖中的缸盖水套。其中,在发动机缸体内设有回水道,回水道的一端形成位于发动机缸体一端的回水口,且回水口与缸盖水套连通,回水道的另一端与位于发动机缸体另一端的缸体出水口连通。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结构,通过在发动机缸体内设置回水道,可将冷却水套布置在发动机缸体和发动机缸盖内,不再需要从发动机后端接水管到发动机前端,减少了发动机管路,进而降低了发动机布置难度,同时,还减少了安装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冷却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冷却结构。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发动机。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高热效率发动机的开发,发动机的升功率也越来越高,以至于对发动机的冷却水路系统也提出与日俱增的要求。现状态的水套结构多使冷却液从缸体排气侧进入缸体水套,冷却缸体水套之后从排气侧上缸盖水套,然后在缸盖后端流出,最后经过外接管路回整车散热器。现状态水套需要较多外接管路,增加成本的同时也提高了布置难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发动机冷却结构,以能够降低发动机的布置难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发动机冷却结构,包括设于发动机缸体中的缸体水套,以及设于发动机缸盖中的缸盖水套,其中,
所述发动机缸体内设有回水道;
所述回水道的一端形成位于所述发动机缸体一端的回水口;
所述回水口与所述缸盖水套连通;
所述回水道的另一端与位于所述发动机缸体另一端的缸体出水口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缸体水套与位于所述发动机缸体上的缸体进水口连通;所述缸盖水套与所述缸体水套串连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缸盖水套通过缸盖上水口与所述缸体水套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缸盖上水口包括缸盖进气侧上水口和缸盖排气侧上水口。
进一步的,所述发动机缸盖上的各缸盖燃烧室处均设有所述缸盖进气侧上水口和所述缸盖排气侧上水口;各所述缸盖燃烧室处均具有多个所述缸盖进气侧上水口以及多个所述缸盖排气侧上水口。
进一步的,所述发动机缸盖上设有与所述缸盖水套连通的缸盖进缸体水口;所述缸盖水套通过所述缸盖进缸体水口与所述回水口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回水道铸造成型于所述发动机缸体中。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结构通过在发动机缸体内设置回水道,可将冷却水套布置在发动机缸体和发动机缸盖内,不再需要从发动机后端接水管到发动机前端,减少了发动机管路,进而降低了发动机布置难度,同时,还减少了安装成本。
(2)通过将缸盖水套与缸体水套串连,使得冷却液依次流经缸体进水口、缸体水套、缸盖水套、回水道和缸体出水口,可使冷却液优先冷却缸体水套的排气侧,有利于提高冷却液的作用效果。
(3)设置缸盖上水口可使冷却液自缸体水套流向缸盖水套,实现缸体水套与缸盖水套的串联,且不必再增设连接管路。
(4)将缸盖上水口分为缸盖进气侧上水口和缸盖排气侧上水口,可提高冷却液向缸盖水套流动的速率,进而提高冷却效果。
(5)将缸盖进气侧上水口和/或缸盖排气侧上水口设置在各缸盖燃烧室上,且采用间隔设置的多个,可为冷却液提供多个的流动空间,提高容错率,也进一步地提升了冷却液从缸盖水套向缸体水套流动的流速。
(7)通过开设缸盖进缸体水口,可使在缸盖水套中的冷却液于一处汇集并流向回水道,增加了缸盖水套内冷却液的水压,提高了冷却液的流动速率。
(8)将回水道铸造成型在发动机缸体中,可减少发动机零件,节省发动机装配的工序。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发动机,该所述发动机采用有以上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发动机为V型发动机;所述回水道位于形成在所述发动机上的V角区域处。
进一步的,所述回水道的数量为两条;所述V角区域的两相对侧各设有一条所述回水道;每条所述回水道一端的所述回水口与相应侧的所述缸盖水套连通;两条所述回水道的另一端交汇连通于所述缸体回水口处。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发动机,将回水道相对布置在V角区域,可充分利用了该区域的空间,使得发动机结构紧凑,减少了发动机零件,节省了发动机装配的工序。
同时,布置两个缸体进水口和一个缸体出水口,可使冷却液由两个进水口进入,并最终汇聚为一个出水口,减少了出水管路,简化了缸体结构,提高了冷却效率。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结构的空间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结构其一方向的装配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发动机缸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缸体水套和回水道的空间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缸盖水套的空间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结构另一方向的装配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发动机缸体;2、缸体水套;3、发动机缸盖;4、缸盖水套;5、回水道;51、回水口;6、缸体进水口;7、缸体出水口;81、缸盖进气侧上水口;82、缸盖排气侧上水口;83、第一缸盖排气侧上水口;84、第二缸盖排气侧上水口;9、缸盖燃烧室;10、缸盖进缸体水口;11、缸体燃烧室。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上”、“下”、“内”、“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其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若出现“第一”、“第二”等术语,其也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连接件”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动机冷却结构,其主要结构缸体水套2、缸盖水套4以及回水道5。
其中,缸体水套2和回水道5设于发动机缸体1中,缸盖水套4设于发动机缸盖3中。回水道5的一端为开设于发动机缸体1一端的回水口51,回水口51与缸盖水套4连通,而用于接收流经缸体水套2和缸盖水套4的冷却液。回水道51的另一端则与位于发动机缸体1另一端的缸体出水口7连通。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结构通过在发动机缸体1内设置回水道5,可将冷却水套布置在发动机缸体1和发动机缸盖2内,不再需要从发动机后端接水管到发动机前端,减少了发动机管路,进而降低了发动机的布置难度,同时,还减少了安装成本。
基于如上整体设计思想,本实施例的发动机冷却结构的一种示例性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且此时,本实施例也具体以V型发动机为例对该冷却结构进行介绍。不过,除了为V型发动机,当然,本实施例的发动机也可为其他类型的发动机。而且当为其它类型的发动机时,冷却结构的具体设计,以及其在发动机中的布置,均参考本实施例以下的描述即可。
具体来说,结合图3所示,在发动机缸体1的一端开设有缸体进水口6和缸体出水口7。在本实施例中,因发动机采用V型发动机,故缸体进水口6采用相对布置在发动机缸体1前端的两个。其中,冷却液自两个缸体进水口6进入后,会流向相应侧的缸体水套2和缸盖水套4,然后流入回水道5,并最终会从缸体出水口7处流出。采用两个进水口和一个出水口的冷却方式,减少了出水管路,可达到简化结构及提高冷却速率的作用。
如图2和图4所示,上述的缸体水套2包括一个以上并排设置的中空环形套,多个环形套的内部为缸体燃烧室11,多个中空环形套相互连通形成缸体水套2。因缸体燃烧室11分为进气侧和排气侧,且发动机缸体1中的排气侧热负荷高,需要冷却液进入冷却水要后优先冷却,故为了保证冷却液的作用效果,将上述的缸体进水口6与缸体水套2靠近缸体燃烧室11排气侧的一端相连通,并采用缸盖水套4与缸体水套2串连的连接方式,以实现冷却液依次流经缸体水套2和缸盖水套4的冷却顺序。
为了保证冷却液流经发动机缸体1后向发动机缸盖3流动,如图2所示,在发动机缸盖3开设有缸盖上水口,通过设置缸盖上水口可构成缸盖水套4与缸体水套2之间的串联,且不必再增设连接管路。为了便于描述,将位于缸盖燃烧室9排气侧的缸盖上水口称为缸盖排气侧上水口82,将位于缸盖燃烧室9进气侧的缸盖上水口称为缸盖进气侧上水口81。如此设置,可提高冷却液在缸盖燃烧室9上的流动速率。
此外,由于发动机的燃烧室为并排设置的多个,为了提高发动机冷却结构的冷却效果,在相邻发动机缸盖3上的各缸盖燃烧室9上均设有缸盖进气侧上水口81和缸盖排气侧上水口82。同时,各缸盖燃烧室9处的缸盖进气侧上水口81和缸盖排气侧上水口82也均为间隔布置的多个。如此设置,可为冷却液提供了更多的流动空间,提高了容错率,也提升了冷却液从缸体水套2向缸盖水套4流动的流速。
结合图2和图5可知,V型发动机中的燃烧室为倾斜设置,可使排气侧的冷却液优先进入缸盖水套4中,为了提高排气侧冷却效果,在本实施例中,将缸盖排气侧上水口82设为间隔布置的三个,将缸盖进气侧上水口81设为间隔布置的两个,以保证冷却液在缸体水套2和缸盖水套4之间有较好的流动速率,同时,又提升了冷却液在排气侧的流动速度。
为了进一步地提高冷却液的冷却效果,作为优选的实施形式,本实施例对上述缸盖排气侧上水口82的冷却液流向进行了优化,为了便于描述,将位于中部的缸盖排气侧上水口82称为第一缸盖排气侧上水口83,将位于两侧的缸盖排气侧上水口82称为第二缸盖排气侧上水口84。
其中,第二缸盖排气侧上水口84的冷却液朝远离缸盖燃烧室9方向流动,第一缸盖排气侧上水口83中的冷却液朝向缸盖燃烧室9上方流动,并与缸盖进气侧上水口81内的冷却液汇合后,朝向远离缸盖燃烧室9的方向流动,并与第二缸盖排气侧上水口84中冷却液汇合后,流向发动机的后端,以可使冷却液在缸盖水套进行覆盖面较大的横流和纵流,并最终进入回水道5。
结合图1和图3所示,为了提高缸盖水套4内冷却液的流动速度,在发动机缸盖3的后端开设有缸盖进缸体水口10,流经缸体水套2和缸盖水套4后的冷却液,可通过缸盖进缸体水口10进入上述的回水道5,缸盖进缸体水口10使缸盖水套4中的冷却液于一处汇集并流出,增加了缸盖水套4内冷却液的水压,有利于提高冷却液流向回水道5的流动速率。
对于V型发动机而言,因发动机的顶部形成有V角区域处,为了充分利用该区域的空间,使得发动机结构紧凑,本实施例上述的回水道5即布置在该V角区域内,并且回水道5具体为两条,两条回水道5分设于发动机上V角区域的两相对侧。其中,各回水道5一端为位于发动机缸体1后端的回水口51,回水口51即与上述的缸盖进缸体水口10连通设置,由此可减少发动机零件,节省发动机装配的工序。各回水道51的另一端则与位于发动机缸体1前端的缸体出水口7交汇连通,以此可使冷却液在发动机中实现循环流动,达到较好的冷却效果。
此外,为了减少发动机冷却结构的制作成本,上述回水道5可采用铸造成型方式设置在发动机缸体1中,如此便不用对发动机缸体1进行二次加工,且使用效果良好。同时,在回水道5铸造时可将形成其的部分结构暴露在空气中,并设计成随缸体外形的弯曲结构,以便于增大回水道5与空气的散热面积,有利于冷却液的散热,减小整车散热器负荷。回水道5也可采用紧贴发动机缸体1外侧的结构,有利于对发动机缸体1的进行二次冷却,进一步地提高了对发动机的冷却效果。
本实施例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结构通过构造回水道5,可以减少发动机零件,节省发动机装配的工序,进而降低发动机的布置难度。同时采用铸造成型的设置方式,也降低了回水道5的制作成本,而有着很好的实用性。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发动机,该发动机即采用有以上实施例一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结构。
而且作为一种优选实施形式,本实施例的发动机为V型发动机,且正如实施例一中述及的,回水道5位于形成在该发动机上的V角区域处的两条,两条回水道5分设于V角区域的两相对侧。同时,仍如实施例一中所述的,每条回水道5一端的回水口用于接收流经相应侧的缸体水套2和缸盖水套4的冷却液。两条回水道5的另一端则交汇连通于缸体回水口7处。
本实施例的发动机中冷却结构的具体设置等,参见如上述实施例一中的描述即可,而通过设置以上所述的冷却结构,本实施例的发动机不仅有利于降低发动机的布置难度,也可获得良好的冷却效果,而有着很好的实用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发动机冷却结构,包括设于发动机缸体(1)中的缸体水套(2),以及设于发动机缸盖(3)中的缸盖水套(4),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动机缸体(1)内设有回水道(5);
所述回水道(5)的一端形成位于所述发动机缸体(1)一端的回水口(51);
所述回水口(51)与所述缸盖水套(4)连通;
所述回水道(5)的另一端与位于所述发动机缸体(1)另一端的缸体出水口(7)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缸体水套(2)与位于所述发动机缸体(1)上的缸体进水口(6)连通;
所述缸盖水套(4)与所述缸体水套(2)串连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缸盖水套(4)通过缸盖上水口与所述缸体水套(2)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缸盖上水口包括缸盖进气侧上水口(81)和缸盖排气侧上水口(8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动机缸盖(3)上的各缸盖燃烧室(9)处均设有所述缸盖进气侧上水口(81)和所述缸盖排气侧上水口(82);
各所述缸盖燃烧室(9)处均具有多个所述缸盖进气侧上水口(81)以及多个所述缸盖排气侧上水口(8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动机缸盖(3)上设有与所述缸盖水套(4)连通的缸盖进缸体水口(10);
所述缸盖水套(4)通过所述缸盖进缸体水口(10)与所述回水口(51)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回水道(5)铸造成型于所述发动机缸体(1)中。
8.一种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中具有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动机为V型发动机;
所述回水道(5)位于形成在所述发动机上的V角区域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回水道(5)的数量为两条;
所述V角区域的两相对侧各设有一条所述回水道(5);
每条所述回水道(5)一端的所述回水口(51)与相应侧的所述缸盖水套(4)连通;
两条所述回水道(5)的另一端交汇连通于所述缸体出水口(7)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694724.2U CN215292700U (zh) | 2021-07-23 | 2021-07-23 | 发动机冷却结构及发动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694724.2U CN215292700U (zh) | 2021-07-23 | 2021-07-23 | 发动机冷却结构及发动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292700U true CN215292700U (zh) | 2021-12-24 |
Family
ID=795242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1694724.2U Active CN215292700U (zh) | 2021-07-23 | 2021-07-23 | 发动机冷却结构及发动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292700U (zh) |
-
2021
- 2021-07-23 CN CN202121694724.2U patent/CN21529270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4119833B2 (ja) | 排気マニホールド一体型エンジンの冷却構造 | |
JP4098712B2 (ja) | 排気マニホールド一体型エンジンの冷却構造 | |
ES2351477T3 (es) | Disposición de intercambiador de calor. | |
US7703506B2 (en) | Exhaust heat exchanger | |
US20050087154A1 (en) | Cylinder head with integrated exhaust manifold | |
JP2002242767A (ja) | 内燃機関のegrガス冷却装置 | |
EP2426345B1 (en) | Intake device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 |
CN107965380B (zh) | 一种分腔分流式排气管总成以及发动机 | |
KR20050101895A (ko) | Egr 시스템의 egr 챔버 | |
WO2017139303A1 (en) | Heat exchanger and core for a heat exchanger | |
JP2014084736A (ja) | シリンダヘッドのウォータージャケット構造 | |
JP2014190296A (ja) | 内燃機関 | |
US6976530B2 (en) | Exhaust heat exchanger | |
JP2017141844A (ja) | Egr冷却装置 | |
US20080141971A1 (en) | Cylinder head and exhaust system of a multi-cylinder engine | |
JP5711715B2 (ja) | シリンダヘッドの冷却液通路構造 | |
CN215292700U (zh) | 发动机冷却结构及发动机 | |
JP5551547B2 (ja) | 内燃機関 | |
JP2009180109A (ja) | 排気マニホールド一体型シリンダヘッドの冷却構造 | |
CN211598811U (zh) | 用于船用发动机的热交换器及具有其的船用发动机 | |
JP5981830B2 (ja) | シリンダヘッドのウォータージャケット構造 | |
JP4228209B2 (ja) | Egrクーラ | |
JP2014043772A (ja) | シリンダヘッド | |
CN214660471U (zh) | 一种发动机冷却结构及发动机冷却水循环系统 | |
US20160326948A1 (en) | Intake air cooling device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