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05089U - 车辆的空调风道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空调风道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05089U
CN218805089U CN202223217296.1U CN202223217296U CN218805089U CN 218805089 U CN218805089 U CN 218805089U CN 202223217296 U CN202223217296 U CN 202223217296U CN 218805089 U CN218805089 U CN 21880508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duct
outlet duct
outlet
side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21729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向强
宋新伟
陶柱权
郭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217296.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0508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0508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0508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8Optimized components or subsystems, e.g. lighting, actively controlled glass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辆的空调风道和车辆,所述空调风道包括:暖风风道、冷风风道、第一出风风道和第二出风风道,暖风风道适于设置暖风芯体,冷风风道适于设置冷风芯体,第一出风风道的入口与暖风风道的出口和冷风风道的出口分别连通,第一出风风道的入口段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第一侧壁相对第二侧壁靠近冷风风道的出口设置,第二侧壁相对第一侧壁靠近暖风风道的出口设置,第二出风风道的入口段伸入第一出风风道的入口段内,沿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相对方向,第二出风风道的入口中心对应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之间的中央区域。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风道,可以减小第一出风风道的出风温度与第二出风风道的出风温度的温差。

Description

车辆的空调风道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辆的空调风道和车辆。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一些空调风道,为了提升车辆的舒适性,设置分别独立的前排吹面出风风道和后排吹面出风风道。在全冷出风或全热出风时,前排吹面和后排吹面温度基本一致,但是在混风状态下,前后排的温度就有很大的温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在于提出一种车辆的空调风道,所述空调风道可以提升车辆的温度调节的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空调风道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的空调风道,所述空调风道包括:暖风风道,所述暖风风道适于设置暖风芯体;冷风风道,所述冷风风道适于设置冷风芯体;第一出风风道,所述第一出风风道的入口与所述暖风风道的出口和所述冷风风道的出口分别连通,所述第一出风风道的入口段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相对所述第二侧壁靠近所述冷风风道的出口设置,所述第二侧壁相对所述第一侧壁靠近所述暖风风道的出口设置;第二出风风道,所述第二出风风道的入口段伸入所述第一出风风道的入口段内,沿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的相对方向,所述第二出风风道的入口中心对应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中央区域。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空调风道,可以减小第一出风风道的出风温度与第二出风风道的出风温度的温差,且第二出风风道的宽度变化不会对上述温差造成影响,从而可以灵活设计第二出风风道的出风量占比。例如当第一出风风道向车辆的前排吹面送风,第二出风风道向车辆的后排吹面送风时,可以保证前后排的吹面送风温度较为一致,提升驾乘人员的乘坐舒适性,且后排出风量占比的调节,不会对前后排出风温差造成影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出风风道的入口延伸至与所述第一出风风道的入口平齐。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出风风道的入口与所述第一侧壁贴合,且所述第二出风风道的入口与所述第二侧壁贴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与所述相对方向垂直的正交方向上,所述第二出风风道的入口宽度小于所述第一出风风道的入口段的宽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风风道包括三个子出风风道,在与所述相对方向垂直的正交方向上,三个所述子出风风道顺次排列,所述第二出风风道的入口段伸入三个所述子出风风道中位于中间的所述子出风风道的入口段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正交方向,所述第二出风风道的入口宽度小于中间的所述子出风风道的入口段的宽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正交方向,三个所述子出风风道中位于两侧的各所述子出风风道的入口段的宽度均小于位于中间的所述子出风风道的入口段的宽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风道还包括:引流板,所述引流板设于所述第二出风风道的入口段内,且所述引流板的外端延伸至所述第二出风风道的入口,所述第二出风风道的靠近所述第一侧壁的一侧壁面为第三壁面,所述引流板与所述第三壁面之间形成第一引流风道,所述第二出风风道的靠近所述第二侧壁的一侧壁面为第四壁面,所述引流板与所述第四壁面之间形成第二引流风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出风风道的入口设有第一风门,所述引流板的外端延伸至所述第一风门的转轴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风道还包括:第一风门,所述第一风门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第二出风风道的入口,以用于调节所述第二出风风道的风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门同时设于所述第一出风风道的入口,以同步调节所述第一出风风道的风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风道还包括:第二风门,所述第二风门的设于所述第一出风风道,以用于调节所述第一出风风道的风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壁为所述第一出风风道的入口段的相对靠近所述冷风风道的出口的一侧,所述第二侧壁为所述第一出风风道的入口段的相对靠近所述暖风风道的出口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风风道适于向所述车辆的前排吹面送风,所述第二出风风道适于向所述车辆的后排吹面送风。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车体和搭载于所述车体的空调风道,所述空调风道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的空调风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通过设置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的空调风道,从而提高了车辆的整体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风道的示意图;
图2是沿图1中A-A线的剖视图;
图3是沿图1中B-B线的剖视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空调风道100;车体200;车辆1000;
暖风风道11;冷风风道12;混风区域13;
第一出风风道3;第一侧壁31;第二侧壁32;
子出风风道30;第一子出风风道301;第二子出风风道302;第三子出风风道303;
第二出风风道4;第一引流风道41;第二引流风道42;第三壁面44;第四壁面45;
暖风芯体5;冷风芯体6;引流板7;第一风门8;
第三出风风道91;第四出风风道92;第三风门93;第四风门94;
路径一S1;路径二S2;路径三S3;路径四S4;路径五S5;路径六S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下面,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1000的空调风道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风道100用于车辆1000,但是所应用的车辆1000的类型不限。
如图1-图3所示,空调风道100包括:暖风风道11、冷风风道12、第一出风风道3和第二出风风道4。
如图2所示,暖风风道11适于设置暖风芯体5,冷风风道12适于设置冷风芯体6。由此,可以通过暖风芯体5加热流经暖风风道11的气流,可以通过冷风芯体6冷却流经冷风风道12的气流。
具体而言,暖风芯体5和冷风芯体6可以同时工作,也可以仅其中一个工作,如可以仅暖风芯体5工作,或者仅冷风芯体6工作。暖风芯体5和冷风芯体6的具体工作情况可以根据车辆1000的实际需求决定,这里不作限制。另外,暖风芯体5和冷风芯体6的具体类型不限,例如,暖风芯体5可以包括PCT、水冷板换、以及冷凝器中的至少一个等,例如,冷风芯体6可以包括蒸发器等。
此外,值得说明的是,暖风风道11的进风不限,例如可以引入车内风、车外风、或者引入冷风风道12排出的气流。同理,冷风风道12的进风不限,例如可以引入车内风、车外风、或者引入暖风风道11排出的气流。
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出风风道3的入口与暖风风道11的出口和冷风风道12的出口分别连通。由此,暖风风道11流出的气流和冷风风道12流出的气流都可以进入第一出风风道3,以通过第一出风风道3送出。
例如,当暖风风道11和第一出风风道3均打开时,暖风风道11可以通过第一出风风道3送风,此时第一出风风道3的送风温度取决于暖风芯体5的工作状态。
例如,当冷风风道12和第一出风风道3均打开时,冷风风道12可以通过第一出风风道3送风,此时第一出风风道3的送风温度取决于冷风芯体6的工作状态。
例如,当暖风风道11、冷风风道12和第一出风风道3均打开时,暖风风道11和冷风风道12可以通过第一出风风道3混合送风,此时第一出风风道3的送风温度取决于暖风芯体5和冷风芯体6的工作状态。
如图2和图3所示,第二出风风道4的入口段伸入第一出风风道3的入口段内。由此,进入第一出风风道3的入口段的气流,还可以进入第二出风风道4,从而还可以通过第二出风风道4送风。
值得说明的是,第一出风风道3与第二出风风道4的送风位置不限,例如第一出风风道3适于向车辆1000的前排吹面送风,第二出风风道4适于向车辆1000的后排吹面送风。又例如,例如第一出风风道3适于向车辆1000吹面送风,第二出风风道4适于向车辆1000吹脚送风,等等。为简化描述,本文仅以第一出风风道3适于向车辆1000的前排吹面送风,第二出风风道4适于向车辆1000的后排吹面送风,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出风风道3的入口段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31和第二侧壁32,第一侧壁31相对第二侧壁32靠近冷风风道12的出口设置,第二侧壁32相对第一侧壁31靠近暖风风道11的出口设置。例如,第一侧壁31可以为第一出风风道3的入口段的相对靠近冷风风道12的出口的一侧,第二侧壁32可以为第一出风风道3的入口段的相对靠近暖风风道11的出口的一侧,从而可以较好地满足上述要求。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设置成:第一侧壁31为第一出风风道3的入口段的相对靠近冷风风道12的出口的一侧的附近侧壁,第二侧壁32为第一出风风道3的入口段的相对靠近暖风风道11的出口的一侧的附近侧壁等等。
由于第一侧壁31相对第二侧壁32靠近冷风风道12的出口设置,第二侧壁32相对第一侧壁31靠近暖风风道11的出口设置。因此,当暖风风道11、冷风风道12和第一出风风道3均打开时,进入第一出风风道3的入口段的气流中,来自冷风风道12的气流相对靠近第一侧壁31,而来自暖风风道11的气流相对靠近第二侧壁32,第一气流与第二气流在第一出风风道3内混合,从而第一出风风道3可以送出混合气流。此外,可以理解的是,暖风风道11排出的一部分气流与冷风风道12排出的一部分气流,会在进入第一出风风道3之前就发生混合获得混合气流,混合气流也会进入第一出风风道3。
例如在混风模式下,结合图2和图3,冷风风道12的气流通过冷风芯体6获得冷风,一些冷风沿路径一S1到达混风区域13,另外一些冷风沿路径二S2直接流向第一出风风道3的入口。暖风风道11的气流通过暖风芯体5获得暖风,一些暖风沿路径三S3到达混风区域13,另外一些暖风沿路径四S4直接流向第一出风风道3的入口。沿路径一S1到达混风区域13的冷风和沿路径三S3到达混风区域13的暖风在混风区域13混合获得混合风,一部分混合风沿靠近路径二S2的路径六S6流向第一出风风道3的入口,一部分混合风沿靠近路径四S4的路径五S5流向第一出风风道3的入口。因此,沿路径二S2和路径六S6进入第一出风风道3的气流会相对靠近第一侧壁31,而沿路径四S4和路径五S5进入第一出风风道3的气流会相对靠近第二侧壁32。
如图2和图3所示,沿第一侧壁31和第二侧壁32的相对方向,第二出风风道4的入口中心对应第一侧壁31与第二侧壁32之间的中央区域。
需要说明的是,中央区域当作广义理解,即沿第一侧壁31和第二侧壁32的相对方向的中心点附近即可。此外,值得说明的是,“相对方向”的具体方向不限,只要满足第一侧壁31相对第二侧壁32靠近冷风风道12的出口设置,第二侧壁32相对第一侧壁31靠近暖风风道11的出口设置即可。相对方向可以为一个固定的方向,也可以是连续改变的方向。例如,第一侧壁31和第二侧壁32沿上下方向相对,则上下方向为相对方向,那么第二出风风道4的入口中心位于第一出风风道3的入口段在上下方向上的中央区域。例如,第一侧壁31和第二侧壁32沿左右方向相对,则左右方向为相对方向,那么第二出风风道4的入口中心位于第一出风风道3的入口段在左右方向上的中央区域。
由此,进入第一出风风道3的气流中,无论是靠近第一侧壁31的气流,还是靠近第二侧壁32的气流,都会进入第二出风风道4的入口内。
并且,沿路径二S2和路径六S6进入第一出风风道3的气流和沿路径四S4和路径五S5进入第一出风风道3的气流的混合比例,与沿路径二S2和路径六S6进入第二出风风道4的气流和沿路径四S4和路径五S5进入第二出风风道4的气流的混合比例可以非常接近,从而提升第一出风风道3的混合出风温度与第二出风风道4的混合出风温度的一致性,减小第一出风风道3的出风温度与第二出风风道4的出风温度的温差。例如当第一出风风道3向车辆1000的前排吹面送风,第二出风风道4向车辆1000的后排吹面送风时,可以保证前后排的吹面送风温度较为一致,提升驾乘人员的乘坐舒适性。
而且,在与第一侧壁31和第二侧壁32的相对方向相垂直的正交方向上,无论是将第二出风风道4的入口宽度W2沿第二方向F2加宽、还是减窄,对第一出风风道3的冷热风混合比例不会造成影响,对第二出风风道4的冷热风混合比例也不会造成影响,因此,可以根据需要的不同灵活设计第二出风风道4沿第二方向F2的宽度,以满足第二出风风道4的出风量占比的不同需求。由此,当第一出风风道3向车辆1000的前排吹面送风,第二出风风道4向车辆1000的后排吹面送风时,后排风量占比的调节,不会对前排吹面出风温度与后排吹面吹风温度造成温差变化。值得说明的是,本文所述的正交方向指的是在风道横截面上与相对方向垂直的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出风风道4的入口延伸至与第一出风风道3的入口平齐,即第二出风风道4的入口与第一出风风道3的入口朝向相同且位于同一平面上。但是“平齐”当作广义理解,稍微具有一些误差尺寸,例如差几个毫米,也属于平齐的范畴。
由此,进入第一出风风道3的几股气流,可以同时进入第二出风风道4,从而可以更好地保证第一出风风道3和第二出风风道4的气流温度的一致性。也就是说,并不是进入第一出风风道3的几股气流混合一段时间后再进入第二出风风道4,而是几股气流分别同时进入第一出风风道3和第二出风风道4,从而可以更好地减小第一出风风道3的出风温度与第二出风风道4的出风温度的温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出风风道4的入口与第一侧壁31的相应位置贴合或间隔开,第二出风风道4的入口与第二侧壁32的相应位置贴合或间隔开。也就是说,第二出风风道4的入口在第一侧壁31和第二侧壁32的相对方向上的尺寸,可以小于或者等于第一出风风道3相应位置在第一侧壁31和第二侧壁32的相对方向上的尺寸。
当第二出风风道4的入口与第一侧壁31贴合,且第二出风风道4的入口与第二侧壁32贴合时,说明第二出风风道4的入口在第一侧壁31和第二侧壁32的相对方向上的尺寸等于第一出风风道3在第一侧壁31和第二侧壁32的相对方向上的尺寸,从而可以更好地保证进入第一出风风道3的几股气流的混合比例,与进入第二出风风道4的几股气流的混合比例一致,进而可以更好地减小第一出风风道3的出风温度与第二出风风道4的出风温度的温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在与相对方向垂直的正交方向上,第二出风风道4的入口宽度W2小于第一出风风道3的入口段的相应位置的宽度W1。由此,在保证第一出风风道3的气流温度和第二出风风道4的气流温度的一致性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对第一出风风道3的宽度调节,保证第一出风风道3的风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出风风道3包括三个子出风风道30,在与相对方向垂直的正交方向上,三个子出风风道30顺次排列,第二出风风道4的入口段伸入三个子出风风道30中位于中间的子出风风道30的入口段内。由此,在第二方向F2上,第二出风风道4的入口相对于第一出风风道3的入口段也可以较为靠近中央位置设置,从而可以减小空调风道100的整体占用空间。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在第二方向F2上,位于中间的子出风风道30的宽度相对于位于两侧的两个子出风风道30的宽度较大,从而保证第二出风风道4的入口在第二方向F2上具有较大的设置空间,可以较好的保证第二出风风道4的风量。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在第二方向F2上,第二出风风道4的入口宽度W2小于位于中间的子出风风道30的入口段的相应位置的宽度W12。由此,在保证第二出风风道4能够充分获得多股气流的前提下,位于中间的子出风风道30沿第二方向F2位于第二出风风道4两侧的部分也可以充分获得多股气流,即保证了中间的子出风风道30的风量,又保证了中间的子出风风道30的气流温度和第二出风风道4的气流温度的一致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空调风道100还可以包括引流板7,引流板7设于第二出风风道4的入口段内,且引流板7的外端延伸至第二出风风道4的入口,引流板7与第二出风风道4的靠近第一侧壁31的一侧壁面之间形成第一引流风道41,引流板7与第二出风风道4的靠近第二侧壁32的一侧壁面之间形成第二引流风道42。也就是说,第二出风风道4的靠近第一侧壁31的一侧壁面为第三壁面44,引流板7与第三壁面44之间形成第一引流风道41,第二出风风道4的靠近第二侧壁32的一侧壁面为第四壁面45,引流板7与第四壁面45之间形成第二引流风道42。
由此,可以避免相对靠近第一侧壁31的气流进入第二出风风道4时,对相对靠近第二侧壁32的气流进入第二出风风道4造成阻截,也可以避免相对靠近第二侧壁32的气流进入第二出风风道4时,对相对靠近第一侧壁31的气流进入第二出风风道4造成阻截,从而可以保证各股气流都较为顺畅地进入第二出风风道4,保证第二出风风道4的混风比例,较好地保证第一出风风道3和第二出风风道4的送风温度一致性。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二出风风道4的入口设有第一风门8,引流板7的外端延伸至第一风门8的转轴位置。具体而言,第一风门8至少用于控制第二出风风道4的风量,通过将引流板7的外端延伸至第一风门8的转轴位置,第一风门8的转动位置变化不易对引流板7的引流效果造成干扰影响,从而可以较好地保证引流板7的引流功能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空调风道100还包括第一风门8,第一风门8的至少部分设于第二出风风道4的入口,以用于调节第二出风风道4的风量。由此,可以根据需要控制第二出风风道4是否出风以及出风量。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第一风门8还可以被设置成同时设于第一出风风道3的入口,以同步调节第一出风风道3的风量。也就是说,第一风门8的一部分设置于第二出风风道4的入口,第一风门8的其余部分设置于第一出风风道3的入口,从而第一风门8既可以控制第二出风风道4是否出风以及出风量,第一风门8还可以控制第一出风风道3是否出风以及出风量。由此,可以简化空调风道100的结构和控制。此外,当第二出风风道4的入口延伸至与第一出风风道3的入口平齐时,第一风门8可以很容易地同时设于第一出风风道3的入口和第二出风风道4的入口。
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风门8还可以设置为仅设于第二出风风道4的入口,且仅用于调节第二出风风道4的风量。而第一出风风道3可以设置其他的风门,以用于调节第一出风风道3的风量。此外,为了便于驱动的设置,可以将第一风门8与第二风门设置为非同轴,例如当第二出风风道4的入口延伸至与第一出风风道3的入口平齐时,可以将第二风门设置在第一出风风道3的内部,而非入口处,从而实现第一风门8与第二风门非同轴。当然,也可以通过设置联轴器、离合器等,将第一风门8与第二风门设置为同轴,但单独控制等,这里不作限制。
另外,值得说明的是,空调风道100的构成不限于此,除了包括第一出风风道3和第二出风风道4之外,还可以具有其他风道和其他风门,例如还可以具有第三出风风道91、第四出风风道92,用于控制调节第三出风风道91的风量的第三风门93、以及用于控制调节第四出风风道92的风量的第四风门94等等。例如第三出风风道91适于向车辆1000的前挡风玻璃送风,第二出风风道4适于吹脚送风等等。
此外,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车辆1000,包括车体200和搭载于车体200的空调风道100,空调风道10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车辆1000的空调风道100。由此,可以提升送风舒适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1000的类型不限,可以根据实际要求设定。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风道100的其他具体构成,可以根据车辆1000的类型具体设计,这里不作赘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1000的其他构成,在车辆1000的类型确定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知晓,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下面,参照图1-图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空调风道100。
空调风道100包括:暖风风道11、冷风风道12、第一出风风道3和第二出风风道4,第一出风风道3用于向前排吹面送风,第二出风风道4用于向后排吹面送风,第一出风风道3包括:向前排左侧送风的第一子出风风道301、向前排中部送风的第二子出风风道302、以及向前排右侧送风的第三子出风风道303。
冷风风道12的出口相对暖风风道11的出口靠近第一出风风道3的入口的上侧设置,冷风风道12送出的气流容易进入第一出风风道3的入口内的上部,暖风风道11送出的气流容易进入第二出风风道4的入口内的下部。
第二出风风道4的入口段伸入第二子出风风道302的入口段内,至第二出风风道4的入口与第一出风风道3的入口平齐。第二出风风道4的入口相对第一出风风道3的入口的上缘和下缘居中设置。第二出风风道4的入口上缘与第一出风风道3的入口上缘接触或间隔,第二出风风道4的入口下缘与第一出风风道3的入口下缘接触或间隔。第二出风风道4的入口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W2小于第二子出风风道302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W12。
第二出风风道4的入口段内置有引流板7,引流板7与第二出风风的上壁之间形成第一引流风道41,引流板7与第二出风风的下壁之间形成第二引流风道42。
冷风风道12的气流通过冷风芯体6获得冷风,一些冷风沿路径一S1到达混风区域13,另外一些冷风沿路径二S2直接流向第一出风风道3的入口和第二出风风道4的入口。暖风风道11的气流通过暖风芯体5获得暖风,一些暖风沿路径三S3到达混风区域13,另外一些暖风沿路径四S4直接流向第一出风风道3的入口和第二出风风道4的入口。
沿路径一S1到达混风区域13的冷风和沿路径三S3到达混风区域13的暖风在混风区域13混合获得混合风,一部分混合风沿靠近路径二S2的路径六S6流向第一出风风道3的入口内的上部和第一引流风道41,一部分混合风沿靠近路径四S4的路径五S5流向第一出风风道3的入口内的下部和第二引流风道42。
通过设置引流板7,可以避免沿路径四S4的路径五S5的气流进入第二出风风道4的入口时,对沿路径六S6和路径二S2的气流进入第二出风风道4的入口造成阻截,避免对冷热气流的混合比例造成影响,对出风温度造成影响。
并且,由于气流沿路径五S5、路径六S6、路径四S4、路径二S2也会进入第一出风风道3的入口,并在第一出风风道3内充分混合,然后从第一出风风道3送出。更为具体地说,第一子出风风道301、第二子出风风道302和第三子出风风道303都会进入沿路径五S5、路径六S6、路径四S4、路径二S2的气流。因此,第一子出风风道301、第二子出风风道302和第三子出风风道303和第二出风风道4通过的冷风和暖风的比例是几乎一致的,上述四个风道都会将冷热风混合充分后吹向车内,因各风道内的冷、暖风的比例一致,从而前后排吹的气流温度几乎一样,提升舒适性。
由此,前排与后排各自的冷风与暖风的比例几乎一致,前排与后排的乘员获得的吹面出风温度是几乎相同的,从而有效地解决了混风状态下,前排吹面出风温度与后排吹面吹风温度有较大温差的问题,提高了车辆1000的使用舒适性。此外,后排风量占比的调节,不会对前排吹面出风温度与后排吹面吹风温度造成温差变化。并且,空调风道100的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成本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5)

1.一种车辆的空调风道,其特征在于,包括:
暖风风道,所述暖风风道适于设置暖风芯体;
冷风风道,所述冷风风道适于设置冷风芯体;
第一出风风道,所述第一出风风道的入口与所述暖风风道的出口和所述冷风风道的出口分别连通,所述第一出风风道的入口段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相对所述第二侧壁靠近所述冷风风道的出口设置,所述第二侧壁相对所述第一侧壁靠近所述暖风风道的出口设置;
第二出风风道,所述第二出风风道的入口段伸入所述第一出风风道的入口段内,沿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的相对方向,所述第二出风风道的入口中心对应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中央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空调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出风风道的入口延伸至与所述第一出风风道的入口平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空调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出风风道的入口与所述第一侧壁贴合,且所述第二出风风道的入口与所述第二侧壁贴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空调风道,其特征在于,在与所述相对方向垂直的正交方向上,所述第二出风风道的入口宽度小于所述第一出风风道的入口段的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空调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风道包括三个子出风风道,在与所述相对方向垂直的正交方向上,三个所述子出风风道顺次排列,所述第二出风风道的入口段伸入三个所述子出风风道中位于中间的所述子出风风道的入口段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的空调风道,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正交方向,所述第二出风风道的入口宽度小于中间的所述子出风风道的入口段的宽度。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的空调风道,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正交方向,三个所述子出风风道中位于两侧的各所述子出风风道的入口段的宽度均小于位于中间的所述子出风风道的入口段的宽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空调风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引流板,所述引流板设于所述第二出风风道的入口段内,且所述引流板的外端延伸至所述第二出风风道的入口,所述第二出风风道的靠近所述第一侧壁的一侧壁面为第三壁面,所述引流板与所述第三壁面之间形成第一引流风道,所述第二出风风道的靠近所述第二侧壁的一侧壁面为第四壁面,所述引流板与所述第四壁面之间形成第二引流风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的空调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出风风道的入口设有第一风门,所述引流板的外端延伸至所述第一风门的转轴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空调风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风门,所述第一风门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第二出风风道的入口,以用于调节所述第二出风风道的风量。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的空调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门同时设于所述第一出风风道的入口,以同步调节所述第一出风风道的风量。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空调风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风门,所述第二风门的设于所述第一出风风道,以用于调节所述第一出风风道的风量。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空调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为所述第一出风风道的入口段的相对靠近所述冷风风道的出口的一侧,所述第二侧壁为所述第一出风风道的入口段的相对靠近所述暖风风道的出口的一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空调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风道适于向所述车辆的前排吹面送风,所述第二出风风道适于向所述车辆的后排吹面送风。
15.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和搭载于所述车体的空调风道,所述空调风道为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空调风道。
CN202223217296.1U 2022-11-30 2022-11-30 车辆的空调风道和车辆 Active CN21880508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17296.1U CN218805089U (zh) 2022-11-30 2022-11-30 车辆的空调风道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17296.1U CN218805089U (zh) 2022-11-30 2022-11-30 车辆的空调风道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05089U true CN218805089U (zh) 2023-04-07

Family

ID=872472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217296.1U Active CN218805089U (zh) 2022-11-30 2022-11-30 车辆的空调风道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0508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668909B2 (en) Air-conditioning device for motor vehicle
JP5473449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US20090215379A1 (en) Vehicular air-conditioning system
CN104972865A (zh) 汽车用空气调节系统
US6622787B1 (en) Air conditioner for a vehicle
JP2007022484A (ja) 空調ユニットの温調ユニット部
KR20050104173A (ko) 좌우 독립 제어식 자동차용 공기조화장치
WO2015146059A1 (ja)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
US10232679B2 (en) Air deflector device of a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for an automobile
KR20170121069A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CN218805089U (zh) 车辆的空调风道和车辆
JP5008885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US10350962B2 (en) Assembly for air distribution for a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of an automobile
JPS61263822A (ja) 自動車用空気調和装置
JP2008087575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KR20150137032A (ko) 자동차 공조 시스템용 공기 분배 어셈블리
JP2004338613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19209869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213007497U (zh) 车辆空调的hvac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5826432U (zh) 车辆的空调系统和车辆
JP2004231121A (ja)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および車両用空調装置
JP4624773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EP4282674A1 (en) Heating, ventilating and/or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for vehicle
JP2004114889A (ja) 自動車用空調装置
US20230147589A1 (en) Hvac door with bleed por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