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783585U - 一种充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充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783585U
CN218783585U CN202221579007.XU CN202221579007U CN218783585U CN 218783585 U CN218783585 U CN 218783585U CN 202221579007 U CN202221579007 U CN 202221579007U CN 218783585 U CN218783585 U CN 2187835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dissipation
charging device
ventilation
charging
flexi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579007.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晓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BENK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BENK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BENK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BENKS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riority to EP23166145.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EP4283831A1/en
Publication of CN2187835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783585U/zh
Priority to JP2023001481U priority patent/JP3242612U/ja
Priority to TW112204178U priority patent/TWM649934U/zh
Priority to KR2020230000895U priority patent/KR20230002285U/ko
Priority to US18/317,111 priority patent/US20230376098A1/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充电装置。本实用新型的充电装置,包括壳体、以及容置于壳体中的充电模块,充电模块具有发热面,壳体靠近发热面一侧面设置有与壳体内部贯通的第一通风结构,壳体内设置第一通风结构的侧面与发热面之间设置有散热凝胶结构,散热凝胶结构通过第一通风结构与外界连通。设有既接触发热面又可通过第一通风结构连通外界空气的散热凝胶结构,可使得充电装置具有优异的自适应散热功能,实现充电装置的优良散热与安全保护。

Description

一种充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充电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便携式移动电子设备例如手机、智能手表等越发成为人们离不开的生活用品,对此匹配的还有电源充电设备。充电装置在给电子设备充电时,由于充电装置的发热与电子设备自身的发热,两个热量叠加会导致电子设备在充电时发热严重,长期使用后高温的热量会对二者造成损伤,甚者会引发火灾。而目前的充电装置多是利用内置风扇等主动散热,降温效果一般。所以,寻求一种具有优异散热功能的充电装置显得尤其重要。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充电设备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充电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是提供一种充电装置,包括壳体、以及容置于所述壳体中的充电模块,所述充电模块具有发热面,所述壳体靠近发热面一侧面设置有与所述壳体内部贯通的第一通风结构,所述壳体内设置所述第一通风结构的侧面与发热面之间设置有散热凝胶结构,所述散热凝胶结构通过所述第一通风结构与外界连通。
优选地,所述第一通风结构包括所述壳体沿厚度方向镂空的至少一个通风通道。
优选地,所述第一通风结构包括所述壳体上自所述通风通道所在一面沿背离所述壳体方向延伸的支撑体。
优选地,所述支撑体为金属材质,所述支撑体为间隙阵列设置。
优选地,所述支撑体与所述壳体设置所述第一通风结构所在平面呈角度设置。
优选地,所述散热凝胶结构为柔性材料,所述散热凝胶结构包括从靠近所述充电模块到远离所述充电模块而依次层叠设置的接触所述充电模块的发热面的柔性导热层、包含散热水凝胶的柔性散热层以及柔性保护层。
优选地,所述柔性保护层靠近形成所述第一通风结构的所述壳体内侧表面,所述柔性保护层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一通风结构连通的第二通风结构。
优选地,所述散热凝胶结构厚度范围为1.0-1.2mm。
优选地,所述散热凝胶结构和所述第一通风结构对所述充电模块的所述发热面温度降低范围为1-6度。
优选地,所述充电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壳体上背离所述散热凝胶结构一侧的支撑架,所述壳体上对应所述支撑架的一端设有转动结构,所述支撑架与所述转动结构阻尼连接。
优选地,所述充电装置为电子设备无线充电器、充电宝、电子设备充电器之任一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充电装置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的充电装置,包括壳体、以及容置于壳体中的充电模块,充电模块具有发热面,壳体靠近发热面一侧面设置有与壳体内部贯通的第一通风结构,壳体内设置第一通风结构的侧面与发热面之间设置有散热凝胶结构,散热凝胶结构通过第一通风结构与外界连通。设有既接触发热面又可通过第一通风结构连通外界空气的散热凝胶结构,可使得充电装置具有优异的自适应散热功能,实现充电装置的优良散热与安全保护。
2、本实用新型的第一通风结构包括壳体沿厚度方向镂空的至少一个通风通道。不难理解,此设计是为了让外界空气能通过通风通道进入到壳体内的散热凝胶结构中,保证散热凝胶结构能获取空气中的水分来进行自适应散热。
3、本实用新型的第一通风结构包括壳体上自通风通道所在一面沿背离壳体方向延伸的支撑体。可以理解,当使用充电装置给电子设备充电,充电装置一般相对电子设备朝下放置在承载面如桌面,而支撑体因其具有一定高度,可支撑壳体及电子设备距离桌面一定高度,避免通风通道被桌面所掩盖,从而便于空气从通风通道顺利进入到散热凝胶结构中。
4、本实用新型的支撑体为金属材质,支撑体为间隙阵列设置。可以理解,壳体内的充电模块会有部分热量传导至壳体上,而支撑体是形成在壳体上的,因而选用金属材质的支撑体,可进一步利用金属良好的导热性将热量传导至外界;而间隙阵列的设置一方面美观,另一方面利于支撑的稳固性,再者间隙也利于空气流通速度;以上均加强了充电模块的散热效果。
5、本实用新型的支撑体与壳体设置第一通风结构所在平面呈角度设置,可以理解,呈角度设置即是不限定支撑体的支撑形态,可以有多种美观的设计,只需保证支撑体在支撑壳体于一般使用情况下离开承载壳体的界面一定高度,让空气顺利通过支撑体之间的间隙进入散热凝胶结构中即可。
6、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凝胶结构为柔性材料,散热凝胶结构包括从靠近充电模块到远离充电模块而依次层叠设置的接触充电模块的发热面的柔性导热层、包含散热水凝胶的柔性散热层以及柔性保护层。可以理解,此设置将充电模块的热量经由柔性导热层传导至柔性散热层及柔性保护层进行耗散,散热路径亦可从外界经柔性散热层传至充电模块,即是实现对充电模块的导热、散热及保护的多重最大化保护。进一步地,柔性导热层接触充电模块的发热面,可实现对充电模块有效的导热以及碰撞柔性保护,且柔性导热层可作为柔性散热层所黏附贴合的一个载体;另外可以得知,水凝胶散热层是一种温敏柔性的水凝胶薄膜,其在高温时仿生发汗散热,在低温时吸水储存,如此循环,像皮肤一样简单高效散热,即可通过相变散热原理带走大部分热量;再者柔性保护层靠近第一通风结构,即可在为柔性散热层提供空气水分传输路径的同时还可防止外界灰尘对柔性散热层造成黏附与损伤。
7、本实用新型的柔性保护层靠近形成第一通风结构的壳体内侧表面,柔性保护层上形成有与第一通风结构连通的第二通风结构。可以理解,柔性保护层需透气防尘防水,则需形成孔径微小的第二通风结构,而更注重通风效果的第一通风结构镂空有通风通道,设计二者可空气连通即是保证空气及空气水分可经第一通风结构对流至第二通风结构,再传至柔性散热层,从而实现接下来对充电模块的散热保护。
8、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凝胶结构厚度范围为1.0-1.2mm;可以理解,通过合理控制散热凝胶结构的厚度范围,实现整个散热凝胶结构的轻薄,给予用户舒适体验的同时更利于散热。
9、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凝胶结构和第一通风结构对充电模块的发热面温度降低范围为1-6度,从而实现对充电装置的有效散热与保护。
10、本实用新型的充电装置还包括设于壳体上背离散热凝胶结构一侧的支撑架,壳体上对应支撑架的一端设有转动结构,支撑架与转动结构阻尼连接。不难理解,在壳体上设有转动结构和与其阻尼连接的支撑架,可实现当充电装置吸附电子设备后,通过支撑架与转动结构的连接实现支撑架与壳体的连接,即可允许支撑架相对壳体可转动连接并通过阻尼力保持转动后的相对位置,转动后可对充电装置和电子设备进行不同使用角度的支撑,提高实用性。
11、本实用新型的充电装置为电子设备无线充电器、充电宝、电子设备充电器之任一种,可满足使用者的不同使用需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装置之爆炸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装置之另一爆炸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装置之充电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装置之充电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装置之支撑架收纳状态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装置之爆炸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例的充电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识说明:
1、充电装置;
10、壳体;20、充电模块;30、散热凝胶结构;40、电子设备;
101、第一通风结构;201、发热面;301、柔性导热层;302、柔性散热层;303、柔性保护层;
1011、通风通道;1012、支撑体;3031、第二通风结构。
2、充电装置;
102、支撑架;103、转动结构;104、磁吸件;
1021、轴座;1023、容纳槽;1031、固定座;1032、转轴;
10311、轴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结合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充电装置1,包括壳体10、以及容置于壳体10中的充电模块20,充电模块20具有发热面201,壳体10靠近发热面201的一侧面设置有与壳体10内部贯通的第一通风结构101,壳体10内设置第一通风结构101的侧面与发热面201之间设置有散热凝胶结构30,散热凝胶结构30通过第一通风结构101与外界连通。
可以理解地,散热凝胶结构30一侧接触充电模块20内的发热面201,另一侧接触壳体10的第一通风结构101,即在充电模块20给电子设备充电时,外界空气及空气水分可通过第一通风结构101进入到散热凝胶结构30中,再通过散热凝胶结构30的相变散热给所接触的发热面201大幅降温,保证充电模块20充电时内部的温度适宜,亦可帮助充电模块20外部所接触的电子设备降温,此充电装置1具有优异的自适应散热功能,实现了充电装置1的优良散热与安全保护。
具体地,不同于传统的散热解决方案是依赖材料导热和空气对流等被动式散热或需内置耗能风扇等主动式散热,散热凝胶结构30就像一种人工智能皮肤,将其置于发热面201,当发热面201温度正常时,散热凝胶结构30会自发吸收周围空气中的水分并储存,当发热面201温度过高时,散热凝胶结构30开始“发汗”,即通过相变蒸发所储存的水分,进而大幅降低发热面201的温度,当发热面201温度降低时,散热凝胶结构30再次储存空气水分,如此循环,完成发热面201的散热降温。
进一步地,散热凝胶结构30是包含水凝胶的相变散热结构。水凝胶是一种含水量超过90%的准固态材料,能够模拟生物的发汗散热过程来进行降温。而水凝胶相变散热结构,即散热凝胶结构30是一类极为亲水的三维网格结构高分子,其交联网格的结构可使其溶胀大量的水分,在受热后,水凝胶相变结构内的水分即可带着热量以水蒸气的形式挥发出去。散热凝胶结构30具有优异的散热效果,每蒸发1g的水能够带走约2400J的热量。
进一步地,散热凝胶结构30的相变温度小于等于45℃。可以理解,正常充电使用的电子设备一般温度不超过45℃,充电装置1内部温度过高会损伤电路与元器件等,通过设置相变温度小于等于45℃的散热凝胶结构30,实现有效精确降温的同时还能提升资源利用率。进一步地,散热凝胶结构30的相变温度范围为21℃-44℃;具体地,散热凝胶结构30的相变温度可以但不限于为21℃、25℃、28℃、30℃、33℃、35℃、38℃、40℃、42℃或44℃。
请结继续合图2,第一通风结构101包括壳体10沿厚度方向镂空的至少一个通风通道1011。不难理解,此设计是为了让外界空气能通过通风通道1011进入到壳体10内的散热凝胶结构30中,保证散热凝胶结构30能获取空气中的水分来进行自适应散热。
可选地,壳体10可以沿一面的厚度方向或与这一面的侧面的厚度方向镂空通风通道1011,只要保证散热凝胶结构30能通过通风通道1011与外界连通即可。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壳体10沿对应散热凝胶结构30的厚度方向镂空通风通道1011。
请结继续合图2,第一通风结构101包括壳体10上自通风通道1011所在一面沿背离壳体10方向延伸的支撑体1012。可以理解,当使用充电装置1给电子设备充电,充电装置1一般相对电子设备朝下放置在承载面如桌面,而支撑体1012因其具有一定高度,可支撑壳体10及电子设备距离桌面一定高度,避免通风通道1011被桌面所掩盖,从而便于空气从通风通道1011顺利进入到散热凝胶结构30中。
进一步地,支撑体1012与壳体10设置第一通风结构101所在平面呈角度设置,可以理解,呈角度设置即是不限定支撑体1012的支撑形态,可以有多种美观的设计,只需保证支撑体1012在支撑壳体10于一般使用情况下离开承载面一定高度,让外界空气顺利通过支撑体1012之间的间隙进入散热凝胶结构30中即可。
进一步地,支撑体1012为金属材质,支撑体1012为间隙阵列设置。可以理解,壳体10内的充电模块20会有部分热量传导至壳体10上,而支撑体1012是形成在壳体10上的,因而选用金属材质的支撑体1012,可进一步利用金属良好的导热性将热量传导至外界;而间隙阵列的设置一方面美观,另一方面利于支撑的稳固性,再者间隙也利于空气流通速度;以上均加强了充电模块20的散热效果。
可选地,支撑体1012的材质可以但不限于是金属或石墨烯等导热系数较好的材质,支撑体1012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当为多个时其排列方式可以但不限于为阵列等;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支撑体1012为多个采用金属材质的阵列形成的栏栅结构。
请继续结合图3,散热凝胶结构30为柔性材料,散热凝胶结构30包括从靠近充电模块20到远离充电模块20而依次层叠设置的接触充电模块20的发热面201的柔性导热层301、包含散热水凝胶的柔性散热层302以及柔性保护层303。可以理解,此设置将充电模块20的热量经由柔性导热层301传导至柔性散热层302及柔性保护层303进行耗散,散热路径亦可从外界经柔性散热层302传至充电模块20,即是实现对充电模块20的导热、散热及保护的多重最大化保护。
进一步地,柔性导热层301为接触充电模块20的导热层,柔性散热层302为包含散热水凝胶的散热层,柔性保护层303靠近形成第一通风结构101的壳体10内侧表面,为透气防尘或透气防水的保护层。
可以理解,柔性导热层301接触充电模块20的发热面201,可实现对充电模块20有效的导热以及碰撞柔性保护,再者柔性导热层301可作为柔性散热层302所黏附贴合的一个载体;另外可以得知,水凝胶散热层是一种温敏柔性的水凝胶薄膜,其在高温时仿生发汗散热,在低温时吸水储存,如此循环,像皮肤一样简单高效散热,即可通过相变散热原理带走大部分热量;再者透气防尘或透气防水的柔性保护层303靠近第一通风结构101,即可在为柔性散热层302提供空气水分传输路径的同时还可防止外界灰尘对柔性散热层302造成黏附与损伤。
进一步地,柔性导热层301可以但不限于是导热硅胶层或导热PET层或导热PU层或导热泡棉层或导热皮革膜或导热橡胶层或铜箔或陶瓷膜或玻璃膜或石墨烯复合膜等。
可以得知,柔性散热层302包含散热水凝胶,即水凝胶,具体地,散热水凝胶包括丙烯酰胺水凝胶、聚丙烯酰胺水凝胶、4-乙酰基丙烯酰乙酸乙酯水凝胶、聚丙烯酸钠水凝胶、聚乙烯醇水凝胶、海藻酸钠水凝胶和羧甲基纤维素钠水凝胶中的至少一种。
可以得知,柔性保护层303透气防尘或透气防水,其可以但不限于为聚四氟乙烯透气膜、无纺布等。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柔性保护层303为无纺布材料。
进一步地,柔性导热层301与柔性保护层303的面积均大于等于柔性散热层302的面积。可以理解,包含水凝胶的柔性散热层302软弹且具流动性及较大黏性,柔性导热层301为柔性散热层302提供可依附的载体以利于柔性散热层302可均匀分布与延展的同时,柔性导热层301与柔性保护层303可对柔性散热层302包覆在内从而实现保护功能。
请继续结合图3,柔性保护层303靠近形成第一通风结构101的壳体10内侧表面,柔性保护层303上形成有与第一通风结构101连通的第二通风结构3031,即空气可经过第一通风结构101及第二通风结构3031进入散热凝胶结构30。可以理解,因材质特性,第二通风结构3031即为材质的微小网格,即可知其孔径较小,而更注重通风效果的第一通风结构101镂空有通风通道1011,不难理解其通道镂空面积较大。当充电温度过高时,周围气体压强相对增大,此时气体流经微小网格时会出现气体湍流,当温度较低时,周围气体压强相对降低,此时气体流动具有分子流的特点,亦可知第一通风结构101与第二通风结构3031的通风面积不同会存在空气流通的压力不同,如此可在对流时提高空气的流通速度,进而提升散热效率。
进一步地,散热凝胶结构30厚度范围为1.0-1.2mm;可选地,散热凝胶结构30厚度可以为1.0mm、1.1mm、1.2mm。可以理解,通过合理控制散热凝胶结构30的厚度范围,实现整个散热凝胶结构30的轻薄,给予用户舒适体验的同时更利于散热。
进一步地,柔性导热层301厚度范围为0.1-0.5mm;柔性散热层302厚度范围为0.5-0.7mm;柔性保护层303厚度范围为0.1-0.3mm;通过分别控制三个柔性层的厚度范围,利用每层柔性材质最有效的散热厚度,实现三个柔性层的轻薄与有效散热。
可选地,柔性导热层301厚度可以为0.1mm、0.2mm、0.3mm、0.4mm、0.5mm;柔性散热层302厚度可以为0.5mm、0.6mm、0.7mm;柔性保护层303厚度可以为0.1mm、0.2mm、0.3mm。
进一步地,散热凝胶结构30和第一通风结构101对充电模块20的发热面201温度降低范围为1-6度,从而实现对充电装置1的有效散热与保护。
具体地,利用TC-08热电偶数据记录仪、T型热电偶及红外测温热像仪测试散热凝胶结构30的降温范围,可得到使用散热凝胶结构30的发热面201在1小时内各发热点的平均温度最高可降低6度的优异效果,其中散热凝胶结构30的合理厚度也是有利于降温的因素之一,并且可根据热电偶的测试数据有效调节降温范围。
请继续结合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了充电装置1在正常使用时的一般可视状态,充电时包括电子设备40,充电装置1背离第一通风结构101的一侧用于接触电子设备40,实现充电装置1在提供电能的同时还可对充电装置1和电子设备40进行散热保护。
可选地,充电装置1可设有带镂空的外壳来包覆支撑体1012,只需不影响通风通道1011的进气即可,如此散热同时亦可美观。
请继续结合图5-图6,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提供一种充电装置2,其与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充电装置的主要区别点在于:充电装置2还包括设于壳体10上背离散热凝胶结构一侧的支撑架102,壳体10上对应支撑架102的一端设有转动结构103,支撑架102与转动结构103阻尼连接。不难理解,在壳体10上设有转动结构103和与其阻尼连接的支撑架102,可实现当充电装置2吸附电子设备40后,通过支撑架102与转动结构103的连接实现支撑架102与壳体10的连接,即可允许支撑架102相对壳体10可转动连接并通过阻尼力保持转动后的相对位置,转动后可对充电装置2和电子设备40进行不同使用角度的支撑,提高实用性。
具体地,壳体10上的支撑体1012中部形成有与支撑架102体积相匹配的容纳槽1023,当支撑架102不需工作时,可将支撑架102收纳在容纳槽1023里并与支撑体1012形成平整的平面;当支撑架102需要支撑工作时,将支撑架102从容纳槽1023里展开转动到需要的角度即可。
具体地,请继续结合图7,转动结构103设在容纳槽1023一端,也即转动结构103设于壳体10上背离散热凝胶结构的一侧并对应支撑架102设置。转动结构103包括内嵌于壳体10的固定座1031以及连接于固定座1031一端的转轴1032。进一步地,固定座1031一端嵌设在壳体10里以实现和壳体10的连接,另一端设有轴孔10311,而支撑架102靠近固定座1031的一端凸出形成有带轴孔10311的轴座1021,转轴1032同时穿过支撑架102上的轴孔10311与固定座1031上的轴孔10311,即通过转轴1032与轴孔10311的阻尼配合来实现支撑架102与固定座1031之间的阻尼连接。
更进一步地,充电装置2的壳体10上还设有磁吸件104,磁吸件104与转动结构103相对壳体10同侧设置并相对转动结构103设于容纳槽1023的另一端。支撑架102远离转动结构103的一端内设有磁性件,当支撑架102收纳在容纳槽1023里时,支撑架102带有磁性件的一端位置对应磁吸件104并与其磁吸连接,避免支撑架102在收纳状态时从壳体10上脱落,进一步加强装置稳定性,提高装置实用性。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磁性件为磁铁或可与磁吸件104发生磁吸的材料,如可磁化金属,或者磁吸件104与磁性件为极性相反的磁铁。
可以理解,所述支架102的面积小于壳体10与电子设备接触表面的面积,也即必须保证不能将第一通风结构全部遮挡从而确保散热凝胶结构可以通过第一通风结构与外界连通,也即不影响散热凝胶接结构的散热效果。
可以理解地,充电装置为电子设备无线充电器、充电宝、电子设备充电器之任一种,具备给设备内部进行优异散热的功能,可满足使用者的不同使用需求。
请继续结合图8,进一步地,可以得知,上述设备均具有常规元件设置,均具有电路板等元器件组成的充电模块20、充电模块20在使用时产生的发热面201以及设备的壳体10,而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即是在壳体10上开设第一通风结构101,并于第一通风结构101与发热面201之间设置散热凝胶结构30,通过二者的结合将上述设备的大量热量进行耗散,从而实现使用安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即是在第一实施例的基础上,于壳体背离散热凝胶结构一侧上设置转动结构和与其阻尼连接的支撑架,拥有第一实施例的散热功能的同时还可支撑电子设备和充电装置,满足使用者边充电边浏览手机的需求,实用性更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充电装置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的充电装置,包括壳体、以及容置于壳体中的充电模块,充电模块具有发热面,壳体靠近发热面一侧面设置有与壳体内部贯通的第一通风结构,壳体内设置第一通风结构的侧面与发热面之间设置有散热凝胶结构,散热凝胶结构通过第一通风结构与外界连通。设有既接触发热面又可通过第一通风结构连通外界空气的散热凝胶结构,可使得充电装置具有优异的自适应散热功能,实现充电装置的优良散热与安全保护。
2、本实用新型的第一通风结构包括壳体沿厚度方向镂空的至少一个通风通道。不难理解,此设计是为了让外界空气能通过通风通道进入到壳体内的散热凝胶结构中,保证散热凝胶结构能获取空气中的水分来进行自适应散热。
3、本实用新型的第一通风结构包括壳体上自通风通道所在一面沿背离壳体方向延伸的支撑体。可以理解,当使用充电装置给电子设备充电,充电装置一般相对电子设备朝下放置在承载面如桌面,而支撑体因其具有一定高度,可支撑壳体及电子设备距离桌面一定高度,避免通风通道被桌面所掩盖,从而便于空气从通风通道顺利进入到散热凝胶结构中。
4、本实用新型的支撑体为金属材质,支撑体为间隙阵列设置。可以理解,壳体内的充电模块会有部分热量传导至壳体上,而支撑体是形成在壳体上的,因而选用金属材质的支撑体,可进一步利用金属良好的导热性将热量传导至外界;而间隙阵列的设置一方面美观,另一方面利于支撑的稳固性,再者间隙也利于空气流通速度;以上均加强了充电模块的散热效果。
5、本实用新型的支撑体与壳体设置第一通风结构所在平面呈角度设置,可以理解,呈角度设置即是不限定支撑体的支撑形态,可以有多种美观的设计,只需保证支撑体在支撑壳体于一般使用情况下离开承载壳体的界面一定高度,让空气顺利通过支撑体之间的间隙进入散热凝胶结构中即可。
6、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凝胶结构为柔性材料,散热凝胶结构包括从靠近充电模块到远离充电模块而依次层叠设置的接触充电模块的发热面的柔性导热层、包含散热水凝胶的柔性散热层以及柔性保护层。可以理解,此设置将充电模块的热量经由柔性导热层传导至柔性散热层及柔性保护层进行耗散,散热路径亦可从外界经柔性散热层传至充电模块,即是实现对充电模块的导热、散热及保护的多重最大化保护。进一步地,柔性导热层接触充电模块的发热面,可实现对充电模块有效的导热以及碰撞柔性保护,且柔性导热层可作为柔性散热层所黏附贴合的一个载体;另外可以得知,水凝胶散热层是一种温敏柔性的水凝胶薄膜,其在高温时仿生发汗散热,在低温时吸水储存,如此循环,像皮肤一样简单高效散热,即可通过相变散热原理带走大部分热量;再者柔性保护层靠近第一通风结构,即可在为柔性散热层提供空气水分传输路径的同时还可防止外界灰尘对柔性散热层造成黏附与损伤。
7、本实用新型的柔性保护层靠近形成第一通风结构的壳体内侧表面,柔性保护层上形成有与第一通风结构连通的第二通风结构。可以理解,柔性保护层需透气防尘防水,则需形成孔径微小的第二通风结构,而更注重通风效果的第一通风结构镂空有通风通道,设计二者可空气连通即是保证空气及空气水分可经第一通风结构对流至第二通风结构,再传至柔性散热层,从而实现接下来对充电模块的散热保护。
8、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凝胶结构厚度范围为1.0-1.2mm;可以理解,通过合理控制散热凝胶结构的厚度范围,实现整个散热凝胶结构的轻薄,给予用户舒适体验的同时更利于散热。
9、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凝胶结构和第一通风结构对充电模块的发热面温度降低范围为1-6度,从而实现对充电装置的有效散热与保护。
10、本实用新型的充电装置还包括设于壳体上背离散热凝胶结构一侧的支撑架,壳体上对应支撑架的一端设有转动结构,支撑架与转动结构阻尼连接。不难理解,在壳体上设有转动结构和与其阻尼连接的支撑架,可实现当充电装置吸附电子设备后,通过支撑架与转动结构的连接实现支撑架与壳体的连接,即可允许支撑架相对壳体可转动连接并通过阻尼力保持转动后的相对位置,转动后可对充电装置和电子设备进行不同使用角度的支撑,提高实用性。
11、本实用新型的充电装置为电子设备无线充电器、充电宝、电子设备充电器之任一种,可满足使用者的不同使用需求。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以及容置于所述壳体中的充电模块,所述充电模块具有发热面,所述壳体靠近发热面一侧面设置有与所述壳体内部贯通的第一通风结构,所述壳体内设置所述第一通风结构的侧面与发热面之间设置有散热凝胶结构,所述散热凝胶结构通过所述第一通风结构与外界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风结构包括所述壳体沿厚度方向镂空的至少一个通风通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风结构包括所述壳体上自所述通风通道所在一面沿背离所述壳体方向延伸的支撑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体为金属材质,所述支撑体为间隙阵列设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体与所述壳体设置所述第一通风结构所在平面呈角度设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凝胶结构为柔性材料,所述散热凝胶结构包括从靠近所述充电模块到远离所述充电模块而依次层叠设置的接触所述充电模块的发热面的柔性导热层、包含散热水凝胶的柔性散热层以及柔性保护层。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保护层靠近形成所述第一通风结构的所述壳体内侧表面,所述柔性保护层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一通风结构连通的第二通风结构。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凝胶结构厚度范围为1.0-1.2mm。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凝胶结构和所述第一通风结构对所述充电模块的发热面温度降低范围为1-6度。
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壳体上背离所述散热凝胶结构一侧的支撑架,所述壳体上对应所述支撑架的一端设有转动结构,所述支撑架与所述转动结构阻尼连接。
11.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装置为电子设备无线充电器、充电宝、电子设备充电器之任一种。
CN202221579007.XU 2022-05-23 2022-06-21 一种充电装置 Active CN2187835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23166145.5A EP4283831A1 (en) 2022-05-23 2023-03-31 Charging device
JP2023001481U JP3242612U (ja) 2022-05-23 2023-04-28 充電装置
TW112204178U TWM649934U (zh) 2022-05-23 2023-05-02 充電裝置
KR2020230000895U KR20230002285U (ko) 2022-05-23 2023-05-04 일종의 충전장치
US18/317,111 US20230376098A1 (en) 2022-05-23 2023-05-15 Charging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61187 2022-05-23
CN2022212611877 2022-05-2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783585U true CN218783585U (zh) 2023-03-31

Family

ID=857071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579007.XU Active CN218783585U (zh) 2022-05-23 2022-06-21 一种充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78358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74090B2 (en) Portable medical device cooling system
CN209627953U (zh) 一种移动终端主动制冷散热设备
US20230376098A1 (en) Charging device
US20110255244A1 (en) Self-cooling electrical device
CN218783585U (zh) 一种充电装置
CN209120267U (zh) 散热手机壳
CN205179142U (zh) 一种改进的散热型手机主板
CN208401918U (zh) 一种具有内部散热结构的手机
CN207457676U (zh) 一种噪音低的vr相机
JP2014007059A (ja) 電源安定化装置
CN217927887U (zh) 一种电子设备散热支架
CN216086734U (zh) 一种可收纳耳机式高效率散热手机壳
CN206964098U (zh) 一种帽温可控式安全帽
CN109803519A (zh) 一种移动终端散热装置
CN115883706A (zh) 石墨烯复合相变材料的手机保护壳
CN219042238U (zh) 一种电子设备保护壳
CN214120441U (zh) 便携散热装置
US20230363114A1 (en) Heat-dissipation holder and protective case for electronic equipment
EP4277138A1 (en) Heat-dissipation holder and protective case for electronic equipment
CN208566096U (zh) 一种可充电式电子产品保护支架
CN209515943U (zh) 一种移动终端
CN113270922A (zh) 无线充电设备
CN112436575A (zh) 一种无线充电器
CN219046164U (zh) 一种能够连接蓝牙的智能镜
CN218006317U (zh) 一种碳纤维磁吸散热手机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