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780456U - 除湿机 - Google Patents

除湿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780456U
CN218780456U CN202223402679.6U CN202223402679U CN218780456U CN 218780456 U CN218780456 U CN 218780456U CN 202223402679 U CN202223402679 U CN 202223402679U CN 218780456 U CN218780456 U CN 2187804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haust
pipe
air return
air
retur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40267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长绪
高炀熙
李文博
刘伟
傅建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402679.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78045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7804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78045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rying Of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除湿机,包括:机壳;蒸发器;冷凝器;压缩机,压缩机上设有排气口和回气口;排气管,其两端分别与排气口和冷凝器连接;回气管,其两端分别与回气口和蒸发器连接;排气管包括:第一排气管,其一端与排气口连接;第二排气管,其一端与冷凝器连接;第一软管,其两端分别与第一排气管的另一端和第二排气管的另一端连接;回气管包括:第一回气管,其一端与回气口连接;第二回气管,其一端与蒸发器连接;第二软管,其两端分别与第一回气管的另一端和第二回气管的另一端连接;设置第一软管和第二软管,能够降低启动应力和停机应力,且能够有效减弱压缩机的振动传递,降低冷媒介质在管路流动过程中流动冲击产生的振动。

Description

除湿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除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除湿机。
背景技术
除湿机一般具有压缩机,工业除湿机一般采用定频压缩机,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会遇到压缩机启动应力超标、停机应力超标或者管路共振的问题,目前,一般采用在压缩机管路上加配重块或者增加折弯来降低压缩机的振动传递,但是,配重块的成本、管路长度增加的成本和管路加工成本较大,使得压缩机成本较大,另外,配重块的装配位置以及扎紧程度不同会对整机运行的一致性产生重要影响,使得对除湿机的生产也提出了较高要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提出一种除湿机,包括:
机壳,其内形成有容纳空间,其上设有与所述容纳空间连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
蒸发器,设于所述容纳空间内且位于所述进风口内侧;
冷凝器,设于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冷凝器与所述蒸发器并列设置且位于所述蒸发器远离所述进风口的一侧;
压缩机,设于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压缩机上设有排气口和回气口;
排气管,其两端分别与所述排气口和所述冷凝器连接;
回气管,其两端分别与所述回气口和所述蒸发器连接;
所述排气管包括:
第一排气管,其一端与所述排气口连接;
第二排气管,其一端与所述冷凝器连接;
第一软管,其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排气管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排气管的另一端连接;
所述回气管包括:
第一回气管,其一端与所述回气口连接;
第二回气管,其一端与所述蒸发器连接;
第二软管,其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回气管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回气管的另一端连接。
设置排气管包括第一软管且回气管包括第二软管,能够降低启动应力和停机应力,且能够有效减弱压缩机的振动传递,降低冷媒介质在管路流动过程中流动冲击产生的振动,降低应力和共振,降低整机成本,提高整机运行的可靠性。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第一排气管包括与所述排气口连接的第一排气直管、与所述第一排气直管远离所述排气口一端连接的第一排气弯管以及与所述第一排气弯管远离所述排气口一端连接的第二排气直管,所述第二排气管包括第三排气直管和与所述第三排气直管一端连接的第二排气弯管,所述第三排气直管与所述第二排气直管同轴,所述第一软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排气直管远离所述排气口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排气直管远离所述第二排气弯管的一端连接,将第一软管设置在第一排气弯管和第二排气弯管之间,能够提高第一软管减弱压缩机振动传递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第一回气管包括与所述回气口连接的第一回气直管、与所述第一回气直管远离所述回气口一端连接的第一回气弯管以及与所述第一回气弯管远离所述回气口一端连接的第二回气直管,所述第二回气管包括第三回气直管和与所述第三回气直管一端连接的第二回气弯管,所述第三回气直管与所述第二回气直管同轴,所述第二软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回气直管远离所述回气口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回气直管远离所述第二回气弯管的一端连接,将第二软管设置在第一回气弯管和第二回气弯管之间,能够提高第二软管减弱压缩机振动传递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沿所述排气管的延伸路径,所述第一软管与所述排气口之间的距离大于100mm,和/或,沿所述回气管的延伸路径,所述第二软管与所述回气口之间的距离大于100mm,能够避免高温焊接排气口与排气管以及回气口与回气管时对第一软管和/或第二软管产生的影响。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排气管还包括第一排气连接件和所述第二排气连接件,所述第一排气管远离所述排气口的一端插入到所述第一排气连接件内且与第一排气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一软管的一端插入到所述第一排气连接件内且与第一排气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二排气管靠近所述排气口的一端插入到所述第二排气连接件内且与第二排气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一软管的另一端插入到所述第二排气连接件内且与第二排气连接件连接,方便第一软管与第一排气管和第二排气管连接。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回气管还包括第一回气连接件和所述第二回气连接件,所述第一回气管远离所述回气口的一端插入到所述第一回气连接件内且与第一回气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二软管的一端插入到所述第一回气连接件内且与第一回气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二回气管靠近所述回气口的一端插入到所述第二回气连接件内且与第二回气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二软管的另一端插入到所述第二回气连接件内且与第二回气连接件连接,方便第二软管与第一回气管和第二回气管连接。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第一排气连接件与所述第一排气管和所述第一软管挤压连接,所述第二排气连接件与所述第二排气管和所述第一软管挤压连接,连接方式可靠。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第一回气连接件与所述第一回气管和所述第二软管挤压连接,所述第二回气连接件与所述第二回气管和所述第二软管挤压连接,连接方式可靠。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第一排气连接件和/或所述第二排气连接件为铝套,强度高。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第一回气连接件和/或所述第二回气连接件为铝套,强度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除湿机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除湿机的局部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除湿机另一视角的局部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除湿机另一视角的局部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除湿机另一视角的局部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除湿机另一视角的局部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除湿机另一视角的局部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除湿机另一视角的局部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1是图9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2是图9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3是图9中E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4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除湿机另一视角的局部示意图;
图15是图14中F处的局部放大图。
以上各图中:除湿机100;机壳1;进风口11;出风口12;容纳空间13;第一容纳空间131;第二容纳空间132;压缩机2;排气口21;回气口22;蒸发器3;蒸发器主体31;蒸发器第一端3101;蒸发器第二端3102;第一制冷剂管312;第一弯管3122;第一连接管3123;第一制冷剂进口3124;第一制冷剂出口3125;蒸发器端板32;蒸发器第一端板3201;蒸发器第二端板3202;蒸发器端板体321;第二连接板322;冷凝器4;冷凝器主体41;冷凝器第一端4101;冷凝器第二端4102;第二制冷剂管412;第二弯管4122;第二连接管4123;第二制冷剂进口4124;第二制冷剂出口4125;冷凝器端板42;冷凝器第一端板4201;冷凝器第二端板4202;冷凝器端板体421;第三连接板422;第三连接板体4221;第一连接部4222;风机5;蜗壳51;第一蜗壳板511;蜗壳连接板512;第一蜗壳连接板5121;第二蜗壳连接板5122;蜗壳罩513;风机腔514;风机进风口52;风机出风口53;排气管61;第一排气管611;第一排气直管6111;第一排气弯管6112;第二排气直管6113;第二排气管612;第三排气直管6121;第二排气弯管6122;第一软管613;第一排气连接件614;第二排气连接件615;回气管62;第一回气管621;第一回气直管6211;第一回气弯管6212;第二回气直管6213;第二回气管622;第三回气直管6221;第二回气弯管6222;第二软管623;第一回气连接件624;第二回气连接件625;接水盘63;接水槽631;排水口6311;接水盘底板632;接水盘侧板633;第二连接部634;第三连接部635;过管孔636;一分流器64;第二分流器65;第一连接板66,风机固定件6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
本申请提出了一种除湿机100,下面参考图1-图15对除湿机进行描述。参考图1-图3,除湿机100包括机壳1、压缩机2、蒸发器3、冷凝器4和风机5。
压缩机将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进行压缩排出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所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冷凝器。冷凝器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膨胀阀使在冷凝器中冷凝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相制冷剂膨胀为低压的液相制冷剂。蒸发器蒸发在膨胀阀中膨胀的制冷剂,并使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返回到压缩机。蒸发器可以通过利用制冷剂的蒸发的潜热与待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
参考图1-图2,机壳1上设有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蒸发器3设于机壳1内且位于进风口的内侧,冷凝器4设于蒸发器3远离进风口11的一侧。风机5设于冷凝器4远离蒸发器3的一侧,风机5具有风机进风口52和风机出风口53,风机进风口52朝向冷凝器,并且,风机出风口53朝向出风口12,其中,风机5运转,在风机5的驱动下,空气经进风口11进入到机壳1内,经进风口11进入机壳1内的空气与蒸发器进行换热,空气温度下降,使得空气内的水分凝结以从空气中脱离,使得空气得到降温干燥,与蒸发器换热后的空气流至冷凝器处于冷凝器换热,经过降温干燥的空气吸热升温,升温后的空气经风机进风口52流至风机内,然后从风机出风口53处流出;其中,空气可升温至降温前的温度或者升温至其他温度,通过降温除湿和升温的方式,除湿机可对空气进行干燥且使得空气处于合适温度下。
其中,进风口11设于机壳的侧部,出风口12位于机壳的侧部或者顶部。机壳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一侧板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其中,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设于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进风口11设于第一侧板或第二侧板上,出风口设于顶板或第三侧板或第四侧板上。
参考图1-图2,机壳1内形成有容纳空间13,除湿机100还包括接水盘63,接水盘63设于容纳空间13内将容纳空间分隔为上下设置的第一容纳空间131和第二容纳空间132,其中,第一容纳空间131位于第二容纳空间132的上方。其中,蒸发器3和冷凝器4位于第一容纳空间131内,压缩机2位于第二容纳空间132内。进风口11与第一容纳空间131连通,并且,出风口也与第一容纳空间131连通。
参考图3-图4,压缩机固设在机壳的底板上,压缩机2包括排气口21和回气口22,除湿机100还包括排气管61和回气管62,其中,排气管61的两端分别与排气口21和冷凝器4连接,回气管62的两端分别与回气口22和蒸发器3连接。
参考图5,除湿机100还可包括第一分流器64和第二分流器65,其中,排气管61的一端直接与排气口21连接,排气管61的另一端通过第一分流器64与冷凝器连接,回气管62的一端直接与回气口22连接,回气管62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分流器65与蒸发器连接。
冷凝器4包括冷凝器主体41和冷凝器端板42,其中,冷凝器端板42具有两个,冷凝器主体41的侧部具有相对设置的冷凝器第一端4101和冷凝器第二端4102,两个冷凝器端板分别设置在冷凝器第一端和冷凝器第二端且与冷凝器主体连接。
冷凝器主体41包括若干个并列设置的第二翅片(未图示)以及贯穿若干个第二翅片的第二制冷剂管412,两个冷凝器端板分别位于两端部第二翅片的外侧,第二制冷剂管贯穿冷凝器端板。其中,若干个第二翅片可平行设置。
第二制冷剂管412包括第二主管(未图示)和第二弯管4122,其中第二主管具有若干个,并且,第二主管均贯穿若干个第二翅片,第二弯管4122连接在两第二主管之间,第二弯管4122的外端位于冷凝器端板的外侧。第二制冷剂管可还包括连接在第二主管与第二弯管4122之间的第二连接管4123,其中,第二连接管可贯穿冷凝器端板且第二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弯管的一端和第二主管的一端连接。其中,若干个第二主管可平行设置。
冷凝器4具有制冷剂流路,冷凝器具有第二制冷剂进口4124和第二制冷剂出口4125,其中,冷凝器4可具有并列设置的两路制冷剂流路,冷凝器可具有两个第二制冷剂进口4124和一个第二制冷剂出口4125,冷凝器的两个第二制冷剂进口通过两个中间连接管与第二分流器65连接,第二分流器65与排气管的远离排气口的一端连接。
第二分流器具有一个进口和多个出口,第二分流器包括进口段和出口段,其中,进口段位于第二分流器的一端,出口段位于第二分流器的另一端。进口段内具有贯穿进口段的进口流道,出口段内形成有至少两个出液流道,出液流道靠近进口流道的一端交汇形成分液腔以及位于分液腔处的分液锥,分液腔与进口流道连接,进口流道与排气管内流道连通,出液流道与蒸发器的制冷剂进口连通,其中,进口流道与排气管内流道可通过中间连接管连通,出液流道与蒸发器的制冷剂进口也可通过连接管连通。
具体的,当冷凝器具有两路制冷剂流路时,第二分流器65可具有两个出液流道。
参考图6-图7,排气管61包括第一排气管611、第二排气管612和第一软管613,其中,第一排气管611的一端与排气口连接,其中,压缩机上设于管路,压缩机的管路上设有排气口,排气管61与压缩机上的管路连接且连接在排气口处,排气管内通道与排气口连接,第一排气管611和设置排气口的管路可通过焊接进行连接,第二排气管的一端与冷凝器连接,具体的,第二排气管的一端与第二分流器的进口流道连通。第一软管61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排气管的另一端和第二排气管的另一端连接。
第一排气管611包括第一排气直管6111、第一排气弯管6112和第二排气直管6113,其中,第一排气直管6111的一端与排气口连接,其中,第一排气直管与设置排气口的管路焊接,第一排气弯管6112与第一排气直管远离排气口的一端连接,第二排气直管与第一排气弯管远离排气口的一端连接。
第二排气管612包括第三排气直管6121和第二排气弯管6122,其中第二排气弯管与第二排气直管的一端连接,第三排气直管与第二排气直管同轴设置,第一软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排气直管远离排气口的一端和第三排气直管远离第二排气弯管的一端连接,将第一软管设置在第一排气弯管和第二排气弯管之间,能够提高第一软管减弱压缩机振动传递的效果。
第二排气管612还包括与第二排气弯管连接且与冷凝器连接的排气管段。
其中,沿排气管的延伸路径,第一软管与排气口之间的距离大于100mm,能够避免高温焊接排气口与排气管时对第一软管产生的影响。
参考图6-图7,回气管62包括第一回气管621、第二回气管622和第二软管623,其中,第一回气管621的一端与回气口连接,其中,压缩机上设有管路,压缩机的管路上设有回气口,回气管62与压缩机上的管路连接且连接在回气口处,回气管内通道与回气口连接,其中,第一回气管621和设置回气口的管路可通过焊接进行连接,第二回气管的一端与蒸发器连接。第二软管62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回气管的另一端和第二回气管的另一端连接。
第一回气管621包括第一回气直管6211、第一回气弯管6212和第二回气直管6213,其中,第一回气直管6211的一端与回气口连接,其中,第一回气直管与设置回气口的管路焊接,第一回气弯管6212与第一回气直管远离回气口的一端连接,第二回气直管与第一回气弯管远离回气口的一端连接。
第二回气管622包括第三回气直管6221和第二回气弯管6222,其中,第二回气弯管与第二回气直管的一端连接,第三回气直管与第二回气直管同轴设置,第二软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回气直管远离回气口的一端和第三回气直管远离第二回气弯管的一端连接,将第二软管设置在第一回气弯管和第二回气弯管之间,能够提高第二软管减弱压缩机振动传递的效果。
第二回气管622还包括与第二回气弯管连接且与蒸发器连接的回气管段。
其中,沿排气管的延伸路径,第一软管与排气口之间的距离大于100mm,能够避免高温焊接回气口与回气管时对第二软管产生的影响。
排气管61还包括第一排气连接件614和第二排气连接件615,第一排气管远离排气口的一端插入到第一排气连接件614内且与第一排气连接件连接,第一软管的一端插入到第一排气连接件内且与第一排气连接件连接,第二排气管靠近排气口的一端插入到第二排气连接件615内且与第二排气连接件连接,第一软管的另一端插入到第二排气连接件615内且与第二排气连接件连接,方便第一软管与第一排气管和第二排气管连接。第一排气连接件与第一排气管和第一软管挤压连接,第二排气连接件与第二排气管和第一软管挤压连接,连接方式可靠。具体的,第一排气连接件和/或第二排气连接件为铝套,强度高。
回气管62还包括第一回气连接件624和第二回气连接件625,第一回气管远离回气口的一端插入到第一回气连接件内且与第一回气连接件连接,第二软管的一端插入到第一回气连接件内且与第一回气连接件连接,第二回气管靠近回气口的一端插入到第二回气连接件内且与第二回气连接件连接,第二软管的另一端插入到第二回气连接件内且与第二回气连接件连接,方便第二软管与第一回气管和第二回气管连接。第一回气连接件与第一回气管和第二软管挤压连接,第二回气连接件与第二回气管和第二软管挤压连接,连接方式可靠。第一回气连接件和/或第二回气连接件为铝套,强度高。
设置排气管包括第一软管且回气管包括第二软管,能够降低启动应力和停机应力,且能够有效减弱压缩机的振动传递,降低冷媒介质在管路流动过程中流动冲击产生的振动,降低应力和共振,降低整机成本,提高整机运行的可靠性。其中,管路材料成本能够降低30%,优化了客户体验。
参考图5和图8-图13,蒸发器3包括蒸发器主体31和蒸发器端板32,其中,蒸发器端板32具有两个,蒸发器主体31的侧部具有相对设置的蒸发器第一端3101和蒸发器第二端3102,两个蒸发器端板分别设置在蒸发器第一端3101和蒸发器第二端3102且与蒸发器主体连接。
蒸发器主体31包括若干个并列设置的第一翅片(未图示)以及贯穿若干个第一翅片的第一制冷剂管312,两个端板分别位于端部翅片的外侧,第一制冷剂管贯穿端板。其中,若干个第一翅片可平行设置。
第一制冷剂管312包括第一主管(未图示)和第一弯管3122,其中,第一主管具有若干个,并且,第一主管均贯穿若干个第一翅片,第一弯管3122连接在两第一主管之间,第一弯管3122的外端位于蒸发器端板的外侧。第一制冷剂管可还包括连接在第一主管与第一弯管3122之间的第一连接管3123,其中,第一连接管可贯穿蒸发器端板且第一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弯管的一端和第一主管的一端连接。其中,若干个第一主管可平行设置。
蒸发器具有至少一路制冷剂流路,蒸发器可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制冷剂入口和至少一个第一制冷剂出口,其中,蒸发器的第一制冷剂入口与冷凝器的第二制冷器出口连接,蒸发器的第一制冷器出口与回气管连接。具体的,蒸发器3可具有并列设置的四路制冷剂流路,蒸发器可具有四个第一制冷剂进口3124和四个第一制冷剂出口3125,蒸发器的四个制冷剂进口通过四个中间连接管与第一分流器64连接,第一分流器64与冷凝器的第二制冷剂出口连接,其中,第一分流器64余冷凝器的第二制冷剂出口之间设有膨胀阀。
第一分流器具有一个进口和多个出口,第一分流器包括进口段和出口段,其中,进口段位于第一分流器的一端,出口段位于第一分流器的另一端。进口段内具有贯穿进口段的进口流道,出口段内形成有至少四个出液流道,出液流道靠近进口流道的一端交汇形成分液腔以及位于分液腔处的分液锥,分液腔与进口流道连接,进口流道与膨胀阀内通道连通,出液流道与回气管内通道连通,其中,出液流道与回气管内通道可通过连接管连通。
具体的,当蒸发器具有四路制冷剂流路时,第一分流器可具有四个出液流道。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5和图8-图13,蒸发器主体31具有位于其侧部且位于其靠近进风口一侧的蒸发器进风端3103,两个蒸发器端板设于蒸发器的侧部且分别设于蒸发器进风端的两侧端,蒸发器端板包括蒸发器端板体321。
蒸发器主体31和冷凝器主体41并列且间隔设置,冷凝器主体41位于蒸发器主体31远离进风口的一侧;两个冷凝器端板分别设于冷凝器相对设置的两侧端且分别位于两个蒸发器端板处,冷凝器端板42包括冷凝器端板体421,冷凝器端板体和与其相邻的蒸发器端板体并列设置,冷凝器端板体和与其并列的蒸发器端板体两者中,其中一者靠近另一者的侧端连接有第一连接板66,第一连接板66的自由端位于另一者的外侧且所述连接板与另一者连接。
具体的,蒸发器端板32包括蒸发器第一端板3201和蒸发器第二端板3202,其中,蒸发器第一端板设于蒸发器主体的一侧端,蒸发器第二端板设于蒸发器主体的另一侧端且与蒸发器第一端板相对设置,具体的,蒸发器第一端板设于蒸发器第一端,蒸发器第二端板设于蒸发器第二端。
冷凝器端板42包括冷凝器第一端板4201和冷凝器第二端板4202,其中,冷凝器第一端板设于冷凝器主体靠近蒸发器第一端板的侧端,冷凝器第二端板设于冷凝器主体靠近蒸发器第二端板的侧端。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5和图8-图13,接水盘63靠近进风口的一侧向下凹陷形成接水槽631,蒸发器和冷凝器位于接水槽的上方,以便接水槽631承接蒸发器和冷凝器上的冷凝水,接水槽631的底部设有排水口6311。其中,排水口6311处可连接有排水管,可将冷凝水导流至机壳外。作为另一种可实施的方式,除湿机还包括水箱,水箱设置在排水口的下方,接水槽内的水通过排水口流道水箱内,水箱能够进行储水,水箱内的水可通过水管导流至机壳外。
接水盘63包括接水盘底板632和接水盘侧板633,其中接水槽631为接水盘底板632靠近除湿机的底部凹陷形成。
蒸发器端板包括连接在蒸发器端板体321远离冷凝器一侧端的第二连接板322,其中第二连接板位于蒸发器端板远离或靠近蒸发器主体的一侧,第二连接板的底端与接水盘侧板连接。
冷凝器端板42包括连接在冷凝器端板体远离蒸发器一侧端的第三连接板422,其中,第三连接板位于冷凝器端板远离或靠近冷凝器主体的一侧,至少其中冷凝器端板的第三连接板与接水盘侧板连接,其中第三连接板的底端与接水盘侧板连接。
第三连接板包括与冷凝器端板体连接的第三连接板体4221和连接于第三连接板体远离或靠近蒸发器端板一侧的第一连接部4222,第一连接部与接水盘侧板连接。
接水盘侧板上设有与第一连接部连接的第二连接部634和与第二连接板连接的第三连接部635,其中,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设于接水槽631的两侧。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可为贯穿接水盘侧板的孔。
在本申请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4-图15,风机具有蜗壳51,蜗壳靠近冷凝器的一侧设有第一蜗壳板511,蜗壳51还包括两个蜗壳连接板512,蜗壳连接板设于第一蜗壳板位于冷凝器端板的两侧端,蜗壳连接板与第三连接板连接,蜗壳连接板包括与第一蜗壳板连接的第一蜗壳连接板5121和与第一蜗壳连接板连接的第二蜗壳连接板5122,第二蜗壳连接板设于第一蜗壳连接板远离第一蜗壳板的一侧,第二蜗壳连接板与第三连接板连接。
蜗壳51还包括蜗壳罩513,蜗壳罩扣合在第一蜗壳板511上形成风机腔514,风机的风扇和电机设于风机腔内。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接水盘上还设有供排气管和回气管穿过的过管孔636,其中,过管孔636位于冷凝器远离蒸发器的一侧。接水盘上还设有风机固定件67,风机设于风机固定件上。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机壳包括侧板、顶板和底板,其中,相邻两侧板的连接处可设有支架板,容纳空间的一侧端开口,机壳的一个侧板可为打开和关闭容纳空间的门体,门体上设有把手。机壳具有位于其底部的角部,角部处设有万向轮。其中,机壳具有位于其底部的四个角部,相应的,除湿机具有四个万向轮。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除湿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其内形成有容纳空间,其上设有与所述容纳空间连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
蒸发器,设于所述容纳空间内且位于所述进风口内侧;
冷凝器,设于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冷凝器与所述蒸发器并列设置且位于所述蒸发器远离所述进风口的一侧;
压缩机,设于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压缩机上设有排气口和回气口;
排气管,其两端分别与所述排气口和所述冷凝器连接;
回气管,其两端分别与所述回气口和所述蒸发器连接;
所述排气管包括:
第一排气管,其一端与所述排气口连接;
第二排气管,其一端与所述冷凝器连接;
第一软管,其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排气管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排气管的另一端连接;
所述回气管包括:
第一回气管,其一端与所述回气口连接;
第二回气管,其一端与所述蒸发器连接;
第二软管,其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回气管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回气管的另一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气管包括与所述排气口连接的第一排气直管、与所述第一排气直管远离所述排气口一端连接的第一排气弯管以及与所述第一排气弯管远离所述排气口一端连接的第二排气直管,所述第二排气管包括第三排气直管和与所述第三排气直管一端连接的第二排气弯管,所述第三排气直管与所述第二排气直管同轴,所述第一软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排气直管远离所述排气口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排气直管远离所述第二排气弯管的一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回气管包括与所述回气口连接的第一回气直管、与所述第一回气直管远离所述回气口一端连接的第一回气弯管以及与所述第一回气弯管远离所述回气口一端连接的第二回气直管,所述第二回气管包括第三回气直管和与所述第三回气直管一端连接的第二回气弯管,所述第三回气直管与所述第二回气直管同轴,所述第二软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回气直管远离所述回气口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回气直管远离所述第二回气弯管的一端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排气管的延伸路径,所述第一软管与所述排气口之间的距离大于100mm,和/或,沿所述回气管的延伸路径,所述第二软管与所述回气口之间的距离大于100mm。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管还包括第一排气连接件和所述第二排气连接件,所述第一排气管远离所述排气口的一端插入到所述第一排气连接件内且与第一排气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一软管的一端插入到所述第一排气连接件内且与第一排气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二排气管靠近所述排气口的一端插入到所述第二排气连接件内且与第二排气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一软管的另一端插入到所述第二排气连接件内且与第二排气连接件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气管还包括第一回气连接件和所述第二回气连接件,所述第一回气管远离所述回气口的一端插入到所述第一回气连接件内且与第一回气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二软管的一端插入到所述第一回气连接件内且与第一回气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二回气管靠近所述回气口的一端插入到所述第二回气连接件内且与第二回气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二软管的另一端插入到所述第二回气连接件内且与第二回气连接件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气连接件与所述第一排气管和所述第一软管挤压连接,所述第二排气连接件与所述第二排气管和所述第一软管挤压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回气连接件与所述第一回气管和所述第二软管挤压连接,所述第二回气连接件与所述第二回气管和所述第二软管挤压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气连接件和/或所述第二排气连接件为铝套。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回气连接件和/或所述第二回气连接件为铝套。
CN202223402679.6U 2022-12-19 2022-12-19 除湿机 Active CN21878045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02679.6U CN218780456U (zh) 2022-12-19 2022-12-19 除湿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02679.6U CN218780456U (zh) 2022-12-19 2022-12-19 除湿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780456U true CN218780456U (zh) 2023-03-31

Family

ID=857233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402679.6U Active CN218780456U (zh) 2022-12-19 2022-12-19 除湿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78045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29407B (zh) 复式热交换器
US6182744B1 (en) Heat exchanger apparatus including auxiliary radiator for cooling exothermic component
US9447980B2 (en) Outdoor unit of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US6000465A (en) Heat exchange with a receiver
JP2003139438A (ja) 冷媒凝縮器
CN105008809A (zh) 空调机的室内机组
CN103542618B (zh) 热交换器
JP2006266570A (ja) 車両用冷却装置
KR100760419B1 (ko) 버스용 에어컨 시스템
CN218780456U (zh) 除湿机
US20220349632A1 (en)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 drain
CN216268586U (zh) 一种易于散热的汽车制冷机组
CN205119584U (zh) 气液分离器、空调系统
CN218763741U (zh) 除湿机
CN218884151U (zh) 除湿机
JP4106718B2 (ja) 熱交換器
JP2000074527A (ja) 受液器一体型冷媒凝縮器
CN107615000A (zh) 带液体容器的热交换器
JP6776949B2 (ja) 凝縮器
KR100829185B1 (ko) 공기조화기
CN219014496U (zh) 除湿机
CN217584633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8269642U (zh) 一种热泵装置及干衣机
CN217109776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7236380U (zh) 热泵烘干除湿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