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119584U - 气液分离器、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气液分离器、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119584U
CN205119584U CN201520807270.3U CN201520807270U CN205119584U CN 205119584 U CN205119584 U CN 205119584U CN 201520807270 U CN201520807270 U CN 201520807270U CN 205119584 U CN205119584 U CN 2051195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branch road
liquid separator
inner bag
ga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80727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邹大枢
李胤媛
梁桂源
罗智越
位向前
李慧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1520807270.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1195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1195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119584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气液分离器,包括:外壳和内胆分别构成的密闭空间,所述内胆位于外壳内,外壳与内胆之间的空间形成过冷通道,内胆内的空间形成过热通道,过热通道具有用于引入冷媒蒸汽的进气管和将冷媒蒸汽排出气液分离器的出气管,过冷通道具有用于引入冷媒液体的进液管和将冷媒液体排出气液分离器的出液管,过冷通道内的冷媒液体与过热通道内的冷媒蒸汽进行热交换。温度较高的冷媒液体与温度较低的冷媒蒸汽分别在两个空间内流动并进行热交换,可以提高冷媒液体的过冷度和冷媒蒸汽的过热度,从而提高单位质量冷媒的制热/冷量,以及提高压缩机吸气过热度和油温过热度,减少液击可能性,进而提高压缩机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气液分离器、空调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气液分离器、包含该气液分离器的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空调机组在制冷状态下,冷媒通过压缩机压缩转变为高温高压的气体,通过四通阀进入室外热交换器(冷凝器),在冷凝器吸冷放热后变成中温高压的液体,经膨胀阀后,变成低温低压的液体,经过室内热交换器(蒸发器)吸热放冷作用后,变成低温低压的气体,经过四通阀回到压缩机,然后继续循环。空调机组在制热状态下,通过四通阀改变冷媒流向,冷媒通过压缩机压缩转变为高温高压的气体,通过四通阀进入室内热交换器(冷凝器),在冷凝器吸冷放热后变成中温高压的液体,经膨胀阀后变成低温低压的液体,经过室外热交换器(蒸发器)吸热放冷作用后,变成低温低压的气体,经过四通阀回到压缩机,然后继续循环。
目前空调机组实现过冷的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1、在冷凝器中增加过冷段,该方式会增加冷凝器的体积和整机的占用空间,不符合客户对空调体积小的要求;另外,通过增加过冷段(如板式换热器等)来实现过冷,也会加大材料成本和加工成本;2、采用在冷凝器后增加高压储液罐,以储存更多的冷媒,当机组缺冷媒时,可以进行补偿,但是,该手段并没有进行冷媒的过冷,能效得不到提升;3、通过增加气液分离器进行冷媒的过冷,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的一种空调机组设置有气液分离器,其中,气液分离器安装在蒸发器和压缩机之间,从气液分离器100排出的过热的制冷剂蒸汽被吸入压缩机200,经过压缩后,形成高温高压的气体进入冷凝器300进行换热,经过冷凝后形成高压中温的制冷剂液体,然后,制冷剂液体进入气液分离器100的过冷通路中,形成过冷的制冷剂液体后排出气液分离器100,接着流经节流阀400节流,节流后形成低压低温的气液两相的制冷剂进入蒸发器500,进而在蒸发器中蒸发,形成制冷剂蒸汽,制冷剂蒸汽进入气液分离器100的过热通路中,形成过热的制冷剂蒸汽后排出气液分离器100,随后再一次被吸入压缩机200,从而实现整个制冷/制热循环。但是,该气液分离器对冷媒过冷的方式并不能有效兼顾机组的制冷、制热模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液分离器,将该气液分离器运用到空调系统中,可实现对冷媒过冷。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液分离器,将该气液分离器运用到空调系统中,可实现对液态冷媒的储存。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液分离器,将该气液分离器运用到空调系统中,可提高压缩机的吸气过热度,减少液击的可能性。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液分离器,将该气液分离器运用到空调系统中,可有效兼顾机组的制冷/制热模式。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液分离器,其结构简单,可操作性强。
本实用新型的还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系统,可有效避免现有空调系统的压缩机吸气过热度低,和/或,冷媒过冷度低,和/或,冷媒补充不足等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提供一种气液分离器,包括:外壳和内胆分别构成的密闭空间,所述内胆位于外壳内,所述外壳与所述内胆之间的空间形成过冷通道,所述内胆内的空间形成过热通道,所述过热通道具有用于引入冷媒蒸汽的进气管和将冷媒蒸汽排出所述气液分离器的出气管,所述过冷通道具有用于引入冷媒液体的进液管和将冷媒液体排出所述气液分离器的出液管,所述过冷通道内的冷媒液体与所述过热通道内的冷媒蒸汽进行热交换。
优选地,所述进液管具有分别供制冷/制热模式的冷媒液体通过的第一入口和第二入口。
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空调系统,包括:室内机和室外机,所述室内机包括第一换热器,所述室外机包括第二换热器、压缩机、所述气液分离器、四通阀,所述第一换热器具有第一介质口和第二介质口,所述第二换热器具有第三介质口和第四介质口,所述压缩机具有压缩机入口和压缩机出口,所述压缩机入口连接所述气液分离器的出气管,所述压缩机出口连接所述四通阀,所述气液分离器的进气管连接所述四通阀,所述第一介质口连接所述四通阀,所述第三介质口连接所述四通阀;
还包括第一支路、第二支路、第三支路和第四支路,其中,所述第一支路连接所述第二介质口与所述出液管,所述第二支路连接所述第四介质口与所述第一入口,所述第三支路连接所述第四介质口与所述出液管,所述第四支路连接所述第二介质口与所述第二入口,于所述第一支路、第二支路、第三支路和第四支路均设置有电磁阀,用于控制各支路的通断。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的气液分离器通过设置外壳和内胆,内胆内形成供冷媒蒸汽通过的过热通道,外壳与内胆之间的空间形成供冷媒液体通过的过冷通道,使得温度较高的冷媒液体与温度较低的冷媒蒸汽分别在两个空间内流动并进行热交换,可以提高冷媒液体的过冷度和冷媒蒸汽的过热度,从而提高单位质量冷媒的制热量/制冷量,以及提高压缩机吸气过热度和油温过热度,减少液击的可能性,进而提高压缩机的可靠性;气液分离器的结构更为简单,相对于传统的过冷管换热的方式可降低成本,并为拆装提供便利。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公开的一种空调机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气液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气液分离器的进液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的制冷循环的工作原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的制热循环的工作原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的制冷系统流程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的制热系统流程图。
图中:
100、气液分离器;200、压缩机;300、冷凝器;400、节流阀;500、蒸发器;
1、气液分离器;11、外壳;12、内胆;13、进气管;14、出气管;141、回液管;15、进液管;151、第一入口;152、第二入口;153、第三入口;154、第一支管;155、第二支管;16、出液管;17、内胆支架;
2、室内机;21、第一换热器;211、第一介质口;212、第二介质口;
3、室外机;31、第二换热器;311、第三介质口;312、第四介质口;32、压缩机;321、压缩机入口;322、压缩机出口;33、四通阀;34、电子膨胀阀;35、第一支路;36、第二支路;37、第三支路;38、第四支路;39、电磁阀;40、第一过滤器;41、第二过滤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长度”、“宽度”、“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气液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液分离器1,包括:外壳11和内胆12分别构成的密闭空间,内胆12位于外壳11内,外壳11与内胆12之间的空间形成过冷通道,内胆12内的空间形成过热通道,所述过热通道具有用于引入冷媒蒸汽的进气管13和将冷媒蒸汽排出气液分离器1的出气管14,所述过冷通道具有用于引入冷媒液体的进液管15和将冷媒液体排出气液分离器1的出液管16,所述过冷通道内的冷媒液体与所述过热通道内的冷媒蒸汽进行热交换。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外壳11和内胆12,内胆12内形成供冷媒蒸汽通过的过热通道,外壳11与内胆12之间的空间形成供冷媒液体通过的过冷通道,使得温度较高的冷媒液体与温度较低的冷媒蒸汽进行热交换,可以提高冷媒液体的过冷度和冷媒蒸汽的过热度,从而提高单位质量冷媒的制热量/制冷量,以及提高压缩机吸气过热度和油温过热度,减少液击的可能性,进而提高压缩机的可靠性。本实用新型的气液分离器采用冷媒液体直接在外壳11与内胆12之间的空间流动,并与在内胆12内流动的冷媒蒸汽进行换热,换热结构为两独立的整体结构;而现有技术的气液分离器采用冷媒液体在过冷管内流动,并与气管内冷媒蒸汽进行换热,过冷管可能需要设置多个,另外,过冷管还需要设计成迂曲结构,可见,本实用新型的气液分离器的结构更为简化,可以降低成本,并为拆装提供便利。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进液管15具有分别供制冷/制热模式的冷媒液体通过的第一入口151和第二入口152。空调机组运行时具有制冷/制热模式,在制冷/制热模式时,冷媒流向是不同的,进入气液分离器的时机也是不同的,例如,在制冷模式时,由冷凝器排出的液态冷媒进入气液分离器实现冷媒过冷,在制热模式时,由蒸发器排出的液态冷媒进入气液分离器实现冷媒过冷,因此,制冷/制热模式时冷媒过冷的管路结构是不同的,本实用新型的气液分离器的过冷通道的进液管带有两个入口(第一入口151和第二入口152),可以配合相应管路很好的适应机组的制冷/制热模式,相对于现有技术只公开通过进液管引入冷媒液体,本实用新型具有可操作性强的优点。
进液管15还包括将流入第一入口151或第二入口152的冷媒液体引入至所述过冷通道的第三入口153,第三入口153被设置为外壳11内并靠近内胆12的上方,流过第三入口153的冷媒液体可由上至下喷淋内胆12,并与内胆12内的冷媒蒸汽进行热交换。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入口153位于内胆12的上方位置,包括正上方、斜上方等位置,只要满足可以对内胆12进行喷淋换热都适用于本实用新型。优选地,第三入口153被设置为内胆12的顶部中心位置的正上方。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第三入口153设置在内胆12的上方位置,可以使冷媒液体直接喷淋内胆完成换热,相对于现有技术设置均液管将冷媒液体分配到过冷管内进行换热的结构,显然,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更为简单可行、易于实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图3示出了进液管的一种结构,如图3所示,进液管15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支管154和第二支管155,第一支管154具有两管口,两个管口分别作为第一入口151和第二入口152,第二支管155具有两管口,其中之一的管口与第一支管154连通,另一管口作为第三入口153。第一入口151与第三入口153,以及第二入口152与第三入口153可选择性的连通或阻断,目的在于使由第一入口151或第二入口152引入的冷媒液体均能经第三入口153流至过冷通道内,提高热交换效率。实现上述的选择性连通或阻断的方式具有多种,例如,于第一支管与第二支管的交汇处设置三通阀;又如,于第一支管内设置两个截止阀。
本实用新型的进液管15被设置为靠近外壳11的上端,出液管16被设置为靠近外壳11的下端。进液管15贯穿外壳11的顶盖延伸至内胆12的上方,出液管16贯穿外壳11的侧壁,可使外壳11内的过冷通道的冷媒液体顺利排出。本实用新型的进液管15、出液管16均可采用诸如铜管等材料制成,其与外壳11均可采用焊接等方式固定连接。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过热通道的进气管13、出气管14均可由外壳11外部延伸至内胆12内部,于内胆12内形成气液分离空间。由进气管13引入冷媒蒸汽经过热交换后升温形成干燥的气体从出气管14吸入到压缩机内。
优选地,进气管13位于内胆12内的管口与出气管14位于内胆12内的管口沿水平方向错开,错开距离优选地大于50mm。出气管14位于内胆12内的管口被设置在进气管13位于内胆12内的管口的上方,两者的高度差优选地大于50mm。如此设计目的在于,可使进气管13引入的冷媒蒸汽经过充分加热,液态转变为气态,然后再引入至出气管内,避免液击情况产生。出气管14位于所述内胆12内的管口相对于水平面成20~40°,优选为30°的斜切口。
优选地,出气管14为U形管结构,在U形管结构的底部设有一个或多个回液孔或回液管141,使得进入U形管结构的未完全蒸发的液体能够经由回液孔或回液管141进入气液分离器的内胆12的底部,以达到储存更多冷媒液体的目的,在机组缺少冷媒时,可以及时补充。回液孔的孔径或回液管141的内径大小为3~4mm,回液孔或回液管的数量可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
进气管13和出气管14均可采用诸如铜管等材料制作,其与外壳11和/或内胆12可采用焊接等方式固定连接。
内胆12通过内胆支架17固定于外壳11内。内胆支架17可预先焊接固定于外壳11内,再使内胆12与内胆支架17通过焊接、卡接等方式固定。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以上的装配方式及固定方式只是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系统,包括:室内机2和室外机3,室内机2包括第一换热器21,室外机3包括第二换热器31、压缩机32、气液分离器1、四通阀33和电子膨胀阀34,第一换热器21具有第一介质口211和第二介质口212,第二换热器31具有第三介质口311和第四介质口312,压缩机32具有压缩机入口321和压缩机出口322,压缩机入口321连接气液分离器1的出气管14,压缩机出口322连接四通阀33,气液分离器1的进气管13连接四通阀33,第一介质口211连接四通阀33,第三介质口311连接四通阀33;
还包括第一支路35、第二支路36、第三支路37和第四支路38,其中,第一支路35连接第二介质口212与出液管16,第二支路36连接第四介质口312与第一入口151,第三支路37连接第四介质口312与出液管16,第四支路38连接第二介质口212与第二入口152,于第一支路35、第二支路36、第三支路37和第四支路38均设置有电磁阀39,用于控制各支路的通断。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系统通过设置四个可控制通断的支路,与本实用新型的气液分离器相配合,可有效兼顾空调系统的制冷/制热模式。当空调系统处于制冷模式时,通过控制第一支路35和第二支路36导通,第三支路37和第四支路38阻断,由第二换热器31的第四介质口312流出的冷媒液体经第一入口151进入气液分离器1内,与气液分离器1内的冷媒蒸汽进行热交换,实现冷媒的过冷和压缩机32的吸气过热度;当空调系统处于制热模式时,通过控制第一支路35和第二支路36阻断,第三支路37和第四支路38导通,由第一换热器21的第二介质口212流出的冷媒液体经第二入口152进入气液分离器1内,与气液分离器1内的冷媒蒸汽进行热交换,实现冷媒的过冷和压缩机32的吸气过热度。
具体地,四通阀33包括A、B、C、D四个阀口,第一介质口211连接所述阀口B,压缩机出口322连接阀口A,第三介质口311连接阀口D,进气管13连接阀口C。当处于制冷模式时,所述阀口A与所述阀口D导通,所述阀口B与所述阀口C导通;当处于制热模式时,所述阀口A与所述阀口B导通,所述阀口C与所述阀口D导通。
优选地,于出液管16与第一支路35或第三支路37之间依次设置有第一过滤器40、电子膨胀阀34和第二过滤器41。使冷媒液体在进入第一换热器21或第二换热器31前进行过滤和节流处理,进一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效能。
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还包括风机等部件,由于并非本实用新型的改进之处,此处不作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的运行方法,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的制冷循环的工作原理图。如图5所示,当空调系统处于制冷模式时,控制所述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导通,所述第三支路和第四支路阻断,吸入压缩机的冷媒被压缩后流经四通阀,进入第二换热器进行热交换,由第二换热器排出的冷媒液体从第二支路、所述进液管的第一入口进入所述气液分离器的过冷通道,与气液分离器内的冷媒蒸汽进行热交换,实现冷媒液体的过冷,经热交换后的冷媒液体由出液管排出,经第一支路进入第一换热器进行热交换,由第一换热器排出的冷媒蒸汽流经四通阀从所述进气管进入所述气液分离器的过热通道,与气液分离器内的冷媒液体进行热交换,实现冷媒蒸汽的过热,经热交换后的冷媒蒸汽由出气管排出,再次被吸入压缩机,实现空调系统的制冷循环。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的制热循环的工作原理图。如图6所示,当空调系统处于制热模式时,控制所述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阻断,所述第三支路和第四支路导通,吸入压缩机的冷媒被压缩后流经四通阀,进入第一换热器进行热交换,由第一换热器排出的冷媒液体从第四支路、所述进液管的第二入口进入所述气液分离器的过冷通道,与气液分离器内的冷媒蒸汽进行热交换,实现冷媒液体的过冷,经热交换后的冷媒液体由出液管排出,经第三支路进入第二换热器进行热交换,由第二换热器排出的冷媒蒸汽流经四通阀从所述进气管进入所述气液分离器的过热通道,与气液分离器内的冷媒液体进行热交换,实现冷媒蒸汽的过热,经热交换后的冷媒蒸汽由出气管排出,再次被吸入压缩机,实现空调系统的制热循环。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的制冷系统流程图。具体地,如图7所示,当空调系统处于制冷模式时,四通阀33的阀口A与阀口D导通,阀口B与阀口C导通,第一支路35和第二支路36上的电磁阀打开,使两支路导通,第三支路37和第四支路38上的电磁阀关闭,使两支路阻断,吸入压缩机32的冷媒被压缩后从压缩机出口322输出,流经四通阀33的阀口A和阀口D,由第三介质口311进入第二换热器31进行热交换,换热后的冷媒液体从第四介质口312进入第二支路36,从第一入口151进入气液分离器1的过冷通道,与气液分离器1内的冷媒蒸汽进行热交换,实现冷媒液体的过冷,换热后的冷媒液体从出液管16输出依次经过第一过滤器40、电子膨胀阀39、第二过滤器41后进入第一支路35,从第二介质口212进入第一换热器21进行热交换,换热后的冷媒蒸汽从第一介质口211流经四通阀33的阀口B和阀口C,从进气管13进入气液分离器1的过热通道,与气液分离器1内的冷媒液体进行热交换,实现冷媒蒸汽的过热,换热后的冷媒蒸汽由出气管14输出,从压缩机进口321再次被吸入压缩机32,实现空调系统的制冷循环。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的制热系统流程图。具体地,如图8所示,当空调系统处于制热模式时,四通阀33的阀口A与阀口B导通,阀口D与阀口C导通,第一支路35和第二支路36上的电磁阀关闭,使两支路阻断,第三支路37和第四支路38上的电磁阀打开,使两支路导通,吸入压缩机32的冷媒被压缩后从压缩机出口322输出,流经四通阀33的阀口A和阀口B,由第一介质口211进入第一换热器21进行热交换,换热后的冷媒液体从第二介质口212进入第四支路38,从第二入口152进入气液分离器1的过冷通道,与气液分离器1内的冷媒蒸汽进行热交换,实现冷媒液体的过冷,换热后的冷媒液体从出液管16输出依次经过第一过滤器40、电子膨胀阀39、第二过滤器41后进入第三支路37,从第四介质口312进入第二换热器31进行热交换,换热后的冷媒蒸汽从第三介质口311流经四通阀33的阀口D和阀口C,从进气管13进入气液分离器1的过热通道,与气液分离器1内的冷媒液体进行热交换,实现冷媒蒸汽的过热,换热后的冷媒蒸汽由出气管14输出,从压缩机进口321再次被吸入压缩机32,实现空调系统的制热循环。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些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11)和内胆(12)分别构成的密闭空间,所述内胆(12)位于外壳(11)内;
所述外壳(11)与所述内胆(12)之间的空间形成过冷通道,所述过冷通道具有用于引入冷媒液体的进液管(15)和将冷媒液体排出所述气液分离器的出液管(16);
所述内胆(12)内的空间形成过热通道,所述过热通道具有用于引入冷媒蒸汽的进气管(13)和将冷媒蒸汽排出所述气液分离器的出气管(14);
所述过冷通道内的冷媒液体与所述过热通道内的冷媒蒸汽进行热交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管(15)具有分别供制冷/制热模式的冷媒液体通过的第一入口(151)和第二入口(15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管(15)还包括将流入所述第一入口(151)或所述第二入口(152)的冷媒液体引入至所述过冷通道的第三入口(153);
所述第三入口(153)被设置为所述外壳(11)内并靠近所述内胆(12)的上方,流过所述第三入口(153)的冷媒液体可由上至下喷淋所述内胆(12),并与所述内胆(12)内的冷媒蒸汽进行热交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13)、所述出气管(14)均由所述外壳(11)外部延伸至所述内胆(12)内部;
所述进气管(13)位于所述内胆(12)内的管口与所述出气管(14)位于所述内胆(12)内的管口沿水平方向错开。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管(14)位于所述内胆(12)内的管口被设置在所述进气管(13)位于所述内胆(12)内的管口的上方。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管(14)为U形管结构,在U形管结构的底部设有一个或多个回液孔或回液管(141)。
7.一种空调系统,包括:室内机(2)和室外机(3);
所述室内机(2)包括第一换热器(21),所述第一换热器(21)具有第一介质口(211)和第二介质口(212);
所述室外机(3)包括第二换热器(31)、压缩机(32)、四通阀(33);所述第二换热器(31)具有第三介质口(311)和第四介质口(312),所述压缩机(32)具有压缩机入口(321)和压缩机出口(322);
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机(3)还包括:
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气液分离器(1),所述压缩机入口(321)连接所述气液分离器(1)的出气管(14),所述压缩机出口(322)连接所述四通阀(33),所述气液分离器(1)的进气管(13)连接所述四通阀(33),所述第一介质口(211)连接所述四通阀(33),所述第三介质口(311)连接所述四通阀(33);
第一支路35,所述第一支路(35)连接所述第二介质口(212)与所述出液管(16);
第二支路36,所述第二支路(36)连接所述第四介质口(312)与所述第一入口(151);
第三支路37,所述第三支路(37)连接所述第四介质口(312)与所述出液管(16);
第四支路38,所述第四支路(38)连接所述第二介质口(212)与所述第二入口(152);
其中,于所述第一支路(35)、第二支路(36)、第三支路(37)和第四支路(38)均设置有电磁阀(39),用于控制各支路的通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四通阀(33)具有A、B、C、D四个阀口,所述第一介质口(211)连接所述阀口B,所述压缩机出口(322)连接阀口A,所述第三介质口(311)连接阀口D,所述进气管(13)连接阀口C。
CN201520807270.3U 2015-10-16 2015-10-16 气液分离器、空调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1195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807270.3U CN205119584U (zh) 2015-10-16 2015-10-16 气液分离器、空调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807270.3U CN205119584U (zh) 2015-10-16 2015-10-16 气液分离器、空调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119584U true CN205119584U (zh) 2016-03-30

Family

ID=555751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807270.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119584U (zh) 2015-10-16 2015-10-16 气液分离器、空调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119584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41134A (zh) * 2015-10-16 2016-01-1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气液分离器、空调系统及空调系统的运行方法
CN105972933A (zh) * 2016-06-24 2016-09-28 武汉贝索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血浆速冻机制冷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41134A (zh) * 2015-10-16 2016-01-1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气液分离器、空调系统及空调系统的运行方法
CN105972933A (zh) * 2016-06-24 2016-09-28 武汉贝索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血浆速冻机制冷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41134A (zh) 气液分离器、空调系统及空调系统的运行方法
CN103889751B (zh) 热交换器及使用该热交换器的热泵系统
CN102538273A (zh) 补气增焓空调系统及控制方法和空调器
CN211667926U (zh) 一种新风除湿一体机
WO2013088684A1 (ja) 空気調和機
CN104236177B (zh) 一种相变蓄热、冷媒过冷热交换装置及采用其的空调系统
CN207395531U (zh) 制冷机组及其热交换组件
CN205119584U (zh) 气液分离器、空调系统
CN202432744U (zh) 补气增焓空调系统及空调器
CN104329727A (zh) 空调器
CN106369863A (zh) 制冷装置
CN206440040U (zh) 一种高温制冷空调系统
CN110686500A (zh) 一种热泵烘干机组
CN207035450U (zh) 空调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05222424B (zh) 一种气液分离装置
CN105202825A (zh) 空调用冷媒过冷结构及中央空调
CN211903076U (zh) 一种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9310137U (zh) 一种热回收型空调
CN207688464U (zh) 空气源热泵系统
CN205448416U (zh) 一种采用空调室内机热气除霜的空调器
CN209027057U (zh) 一种换热器及空调
CN105987542A (zh) 换热机组
CN105241135A (zh) 制冷系统和热泵系统
CN205580039U (zh) 换热机组
CN206131220U (zh) 一种空调机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