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760966U - 内径异形唇边密封圈与外挡圈盖密封圈复合结构 - Google Patents

内径异形唇边密封圈与外挡圈盖密封圈复合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760966U
CN218760966U CN202222710189.6U CN202222710189U CN218760966U CN 218760966 U CN218760966 U CN 218760966U CN 202222710189 U CN202222710189 U CN 202222710189U CN 218760966 U CN218760966 U CN 2187609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ng
sealing
flanging
folded edge
inner 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71018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守忠
陈旭明
石新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Xinchang Johnson Se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Xinchang Johnson Se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Xinchang Johnson Se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Xinchang Johnson Se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710189.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7609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7609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76096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aling Of B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内径异形唇边密封圈与外挡圈盖密封圈复合结构,包括外径环形骨架、外径密封圈、内径环形骨架、内径密封圈,所述外径环形骨架包括第一主体骨架、第一外圈折边、第二外圈折边、第一密封圈卡槽、第一内圈折边、第一加强筋、第二内圈折边,所述第一主体骨架呈圆环板状,第一主体骨架外圈设有向左折弯形成的第一外圈折边,第一外圈折边外圈设有径向向外折弯形成第二外圈折边。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能够使轴承的密封效果提高,使灰尘、水分和异物不易侵入轴承内部,使轴承内的油脂不易外溢,提高轴承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内径异形唇边密封圈与外挡圈盖密封圈复合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轴承的技术领域,特别是内径异形唇边密封圈与外挡圈盖密封圈复合结构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轴承是在机械传动过程中起固定和减小载荷摩擦系数的部件,当其它机件在轴上彼此产生相对运动时,用来降低动力传递过程中的摩擦系数和保持轴中心位置固定的机件,它的主要功能是支撑机械旋转体,用以降低设备在传动过程中的机械载荷摩擦系数。
现轴承一般包括外圈、内圈以及位于内圈和外圈之间的滚动体,密封性欠佳,通常在运转过程中,轴承部位内润滑剂的外漏以及外部的灰尘、水分和异物侵入轴承内部,从而造成轴承的磨损,对轴承的正常使用产生影响,从而造成轴承的磨损,对轴承的正常使用产生影响,降低轴承的使用寿命,密封圈是轴承在恶劣环境中正常运转的关键部件,它起到保护轴承免受侵蚀和污染,使轴承能在良好的清洁润滑环境中工作。它在工作的工程中会由于压力引起变形,使密封性降低,而轴承的内部由于需要大量油脂润滑,如果密封效果不好,会产生油脂外溢或者异物侵入,影响轴承的运转,因此提出因此提出内径异形唇边密封圈与外挡圈盖密封圈复合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出内径异形唇边密封圈与外挡圈盖密封圈复合结构,能够使轴承的密封效果提高,使灰尘、水分和异物不易侵入轴承内部,使轴承内的油脂不易外溢,提高轴承的使用寿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了内径异形唇边密封圈与外挡圈盖密封圈复合结构,包括外径环形骨架、外径密封圈、内径环形骨架、内径密封圈,所述外径环形骨架包括第一主体骨架、第一外圈折边、第二外圈折边、第一密封圈卡槽、第一内圈折边、第一加强筋、第二内圈折边,所述第一主体骨架呈圆环板状,第一主体骨架外圈设有向左折弯形成的第一外圈折边,第一外圈折边外圈设有径向向外折弯形成第二外圈折边,第二外圈折边右端面设有同轴的若干圈第一密封圈卡槽,第一主体骨架内圈设有向左折弯形成的第一内圈折边,第一内圈折边环壁上设有同轴的若干圈第一加强筋,第一内圈折边左端口设有向外折弯形成的第二内圈折边,外径环形骨架上设有同轴的外径密封圈,外径密封圈外环壁呈喇叭状且喇叭小径端朝右设置,外径密封圈内孔设有第一折边卡槽,第二外圈折边卡入第一折边卡槽内,第一折边卡槽右侧的外径密封圈卡入第一密封圈卡槽内,第一折边卡槽左侧的外径密封圈依次沿着第一外圈折边左端面、第一主体骨架左端面、第一内圈折边向内延伸,外径环形骨架左侧设有同轴的内径环形骨架,内径环形骨架包含第二主体骨架、第三外圈折边、第二密封圈卡槽、第四外圈折边、第三内圈折边、第四内圈折边,所述第二主体骨架呈圆环板状,第二主体骨架外圈设有向右折弯形成的第三外圈折边,第三外圈折边外环壁设有同轴的第二密封圈卡槽,第三外圈折边右端口设有向折弯形成的第四外圈折边,第二主体骨架内圈设有向右折弯形成的第三内圈折边,第三内圈折边右端口设有向外折弯形成的第四内圈折边,所述内径环形骨架上设有同轴的内径密封圈,内径密封圈设在第二主体骨架左端面,内径密封圈外圈设有同轴的外圈密封瓣,外圈密封瓣设在第三外圈折边外环壁且外圈密封瓣内圈卡入第二密封圈卡槽,外圈密封瓣外环壁设有同轴若干个同轴的第一异形密封唇,内径密封圈内圈设有同轴的内圈密封瓣,内圈密封瓣外圈设有第二折边卡槽,第三内圈折边、第四内圈折边适应性卡入第二折边卡槽内,内圈密封瓣内圈设有第二异形密封唇、第三异形密封唇。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外圈折边呈喇叭状且喇叭小径端与第一主体骨架相连,第一内圈折边轴向设在第一主体骨架左端,第一加强筋由第一内圈折边内孔向外凹陷形成,第一密封圈卡槽由第二外圈折边向左凹陷形成。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密封圈卡槽由第三外圈折边向内凹陷形成,第二密封圈卡槽右侧的第三外圈折边轴向设在第二主体骨架右侧,第二密封圈卡槽右侧的第三外圈折边外径大于第二密封圈卡槽左侧的第三外圈折边外径。
作为优选,所述第三内圈折边、第四内圈折边均呈喇叭状,第三内圈折边大径端与第二主体骨架内圈相连,第四内圈折边小径端与第三内圈折边小径端相连。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异形密封唇向右倾斜设置,第二异形密封唇向右设置,第三异形密封唇向左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能够使轴承的密封效果提高,使灰尘、水分和异物不易侵入轴承内部,使轴承内的油脂不易外溢,提高轴承的使用寿命;通过在内径密封圈内外圈设置第二异形密封唇、第三异形密封唇和第一异形密封唇,对比传统平面密封圈的平面密封层,第二异形密封唇、第三异形密封唇和第一异形密封唇压持轴承内套外壁形成的迷宫式密封面其密封效果会更高;通过设置第二密封圈卡槽,不仅能够卡住外圈密封瓣使外圈密封瓣的固定更加稳定,同时结合第四外圈折边能够增强第三外圈折边的强度,使第三外圈折边与轴承外套内孔之间的固定更加稳定;通过设置喇叭状的第三内圈折边、第四内圈折边,不仅能够增强第二主体骨架的内圈强度,同时第三内圈折边、第四内圈折边形成的钩状结构结合第二折边卡槽能够钩住内圈密封瓣,增强内圈密封瓣固定的稳定性,进而增强内圈密封瓣的密封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优点将通过实施例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内径异形唇边密封圈与外挡圈盖密封圈复合结构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内径异形唇边密封圈与外挡圈盖密封圈复合结构,包括外径环形骨架1、外径密封圈2、内径环形骨架3、内径密封圈4,所述外径环形骨架1包括第一主体骨架11、第一外圈折边12、第二外圈折边13、第一密封圈卡槽131、第一内圈折边101、第一加强筋1011、第二内圈折边102,所述第一主体骨架11呈圆环板状,第一主体骨架11外圈设有向左折弯形成的第一外圈折边12,第一外圈折边12外圈设有径向向外折弯形成第二外圈折边13,第二外圈折边13右端面设有同轴的若干圈第一密封圈卡槽131,第一主体骨架11内圈设有向左折弯形成的第一内圈折边101,第一内圈折边101环壁上设有同轴的若干圈第一加强筋1011,第一内圈折边101左端口设有向外折弯形成的第二内圈折边102,外径环形骨架1上设有同轴的外径密封圈2,外径密封圈2外环壁呈喇叭状且喇叭小径端朝右设置,外径密封圈2内孔设有第一折边卡槽22,第二外圈折边13卡入第一折边卡槽22内,第一折边卡槽22右侧的外径密封圈2卡入第一密封圈卡槽131内,第一折边卡槽22左侧的外径密封圈2依次沿着第一外圈折边12左端面、第一主体骨架11左端面、第一内圈折边101向内延伸,外径环形骨架1左侧设有同轴的内径环形骨架3,内径环形骨架3包含第二主体骨架31、第三外圈折边32、第二密封圈卡槽321、第四外圈折边33、第三内圈折边301、第四内圈折边302,所述第二主体骨架31呈圆环板状,第二主体骨架31外圈设有向右折弯形成的第三外圈折边32,第三外圈折边32外环壁设有同轴的第二密封圈卡槽321,第三外圈折边32右端口设有向折弯形成的第四外圈折边33,第二主体骨架31内圈设有向右折弯形成的第三内圈折边301,第三内圈折边301右端口设有向外折弯形成的第四内圈折边302,所述内径环形骨架3上设有同轴的内径密封圈4,内径密封圈4设在第二主体骨架31左端面,内径密封圈4外圈设有同轴的外圈密封瓣41,外圈密封瓣41设在第三外圈折边32外环壁且外圈密封瓣41内圈卡入第二密封圈卡槽321,外圈密封瓣41外环壁设有同轴若干个同轴的第一异形密封唇411,内径密封圈4内圈设有同轴的内圈密封瓣42,内圈密封瓣42外圈设有第二折边卡槽421,第三内圈折边301、第四内圈折边302适应性卡入第二折边卡槽421内,内圈密封瓣42内圈设有第二异形密封唇422、第三异形密封唇423。
其中,所述第一外圈折边12呈喇叭状且喇叭小径端与第一主体骨架11相连,第一内圈折边101轴向设在第一主体骨架11左端,第一加强筋1011由第一内圈折边101内孔向外凹陷形成,第一密封圈卡槽131由第二外圈折边13向左凹陷形成。
其中,所述第二密封圈卡槽321由第三外圈折边32向内凹陷形成,第二密封圈卡槽321右侧的第三外圈折边32轴向设在第二主体骨架31右侧,第二密封圈卡槽321右侧的第三外圈折边32外径大于第二密封圈卡槽321左侧的第三外圈折边32外径。
其中,所述第三内圈折边301、第四内圈折边302均呈喇叭状,第三内圈折边301大径端与第二主体骨架31内圈相连,第四内圈折边302小径端与第三内圈折边301小径端相连。
其中,所述第一异形密封唇411向右倾斜设置,第二异形密封唇422向右设置,第三异形密封唇423向左设置。
本实用新型工作过程:
本实用新型内径异形唇边密封圈与外挡圈盖密封圈复合结构在工作过程中;
首先,安装内径异形唇边密封圈,将第三外圈折边32内孔与轴承外套内孔紧密配合,此时外圈密封瓣41与与轴承外套内孔过盈配合增强第三外圈折边32的密封性,若干个第一异形密封唇411配合防止轴承油脂在压力下从外套溢出,同时由于第一异形密封唇411自身的异形结构,对比传统平面密封圈的平面密封层,第一异形密封唇411压持轴承内套外壁形成的迷宫式密封面其密封效果会更高,最大程度阻挡外界污染物进入轴承,确保轴承完好,同时防止轴承内油脂冲外径处外溢,内圈密封瓣42与轴承内套外壁过盈配合,第二异形密封唇422、第三异形密封唇423与内套外径近距离接触,第二异形密封唇422、第三异形密封唇423之间形成的环形挡油槽会想吸盘一样吸在轴承内套外管壁,使第二异形密封唇422、第三异形密封唇423与内套之间紧密接触且不易分离,挡油槽是有效的挡住轴承内部的油脂向外溢出的第一道防线,同时由于第二异形密封唇422、第三异形密封唇423自身的异形结构,对比传统平面密封圈的平面密封层,第二异形密封唇422、第三异形密封唇423压持轴承内套外壁形成的迷宫式密封面其密封效果会更高,最大程度阻挡外界污染物进入轴承,确保轴承完好,同时防止轴承内油脂冲外径处外溢。
其次,安装外挡圈盖密封圈,将第二内圈折边102与轴承内套外管壁紧密配合,第一加强筋1011、第二内圈折边102增强了第二内圈折边102的强度,使第二内圈折边102能够更加长久、稳定的套在轴承内套上,进而增强第二内圈折边102的密封效果,最大程度阻挡外界污染物进入轴承,确保轴承完好,同时防止轴承内油脂冲外径处外溢,外径密封圈2外圈与轴承外套内孔过盈配合,其中第一密封圈卡槽131通过卡住外径密封圈2的方式增强了外径密封圈2与第二外圈折边13之间的稳定性,使外径密封圈2能够更加牢固、稳定的固定在第二外圈折边13上,增强外径密封圈2的密封效果,最大程度阻挡外界污染物进入轴承,确保轴承完好,同时防止轴承内油脂冲外径处外溢。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能够使轴承的密封效果提高,使灰尘、水分和异物不易侵入轴承内部,使轴承内的油脂不易外溢,提高轴承的使用寿命;通过在内径密封圈4内外圈设置第二异形密封唇422、第三异形密封唇423和第一异形密封唇411,对比传统平面密封圈的平面密封层,第二异形密封唇422、第三异形密封唇423和第一异形密封唇411压持轴承内套外壁形成的迷宫式密封面其密封效果会更高;通过设置第二密封圈卡槽321,不仅能够卡住外圈密封瓣41使外圈密封瓣41的固定更加稳定,同时结合第四外圈折边33能够增强第三外圈折边32的强度,使第三外圈折边32与轴承外套内孔之间的固定更加稳定;通过设置喇叭状的第三内圈折边301、第四内圈折边302,不仅能够增强第二主体骨架31的内圈强度,同时第三内圈折边301、第四内圈折边302形成的钩状结构结合第二折边卡槽421能够钩住内圈密封瓣42,增强内圈密封瓣42固定的稳定性,进而增强内圈密封瓣42的密封效果。
上述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任何对本实用新型简单变换后的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5)

1.内径异形唇边密封圈与外挡圈盖密封圈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径环形骨架(1)、外径密封圈(2)、内径环形骨架(3)、内径密封圈(4),所述外径环形骨架(1)包括第一主体骨架(11)、第一外圈折边(12)、第二外圈折边(13)、第一密封圈卡槽(131)、第一内圈折边(101)、第一加强筋(1011)、第二内圈折边(102),所述第一主体骨架(11)呈圆环板状,第一主体骨架(11)外圈设有向左折弯形成的第一外圈折边(12),第一外圈折边(12)外圈设有径向向外折弯形成第二外圈折边(13),第二外圈折边(13)右端面设有同轴的若干圈第一密封圈卡槽(131),第一主体骨架(11)内圈设有向左折弯形成的第一内圈折边(101),第一内圈折边(101)环壁上设有同轴的若干圈第一加强筋(1011),第一内圈折边(101)左端口设有向外折弯形成的第二内圈折边(102),外径环形骨架(1)上设有同轴的外径密封圈(2),外径密封圈(2)外环壁呈喇叭状且喇叭小径端朝右设置,外径密封圈(2)内孔设有第一折边卡槽(22),第二外圈折边(13)卡入第一折边卡槽(22)内,第一折边卡槽(22)右侧的外径密封圈(2)卡入第一密封圈卡槽(131)内,第一折边卡槽(22)左侧的外径密封圈(2)依次沿着第一外圈折边(12)左端面、第一主体骨架(11)左端面、第一内圈折边(101)向内延伸,外径环形骨架(1)左侧设有同轴的内径环形骨架(3),内径环形骨架(3)包含第二主体骨架(31)、第三外圈折边(32)、第二密封圈卡槽(321)、第四外圈折边(33)、第三内圈折边(301)、第四内圈折边(302),所述第二主体骨架(31)呈圆环板状,第二主体骨架(31)外圈设有向右折弯形成的第三外圈折边(32),第三外圈折边(32)外环壁设有同轴的第二密封圈卡槽(321),第三外圈折边(32)右端口设有向折弯形成的第四外圈折边(33),第二主体骨架(31)内圈设有向右折弯形成的第三内圈折边(301),第三内圈折边(301)右端口设有向外折弯形成的第四内圈折边(302),所述内径环形骨架(3)上设有同轴的内径密封圈(4),内径密封圈(4)设在第二主体骨架(31)左端面,内径密封圈(4)外圈设有同轴的外圈密封瓣(41),外圈密封瓣(41)设在第三外圈折边(32)外环壁且外圈密封瓣(41)内圈卡入第二密封圈卡槽(321),外圈密封瓣(41)外环壁设有同轴若干个同轴的第一异形密封唇(411),内径密封圈(4)内圈设有同轴的内圈密封瓣(42),内圈密封瓣(42)外圈设有第二折边卡槽(421),第三内圈折边(301)、第四内圈折边(302)适应性卡入第二折边卡槽(421)内,内圈密封瓣(42)内圈设有第二异形密封唇(422)、第三异形密封唇(423)。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径异形唇边密封圈与外挡圈盖密封圈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圈折边(12)呈喇叭状且喇叭小径端与第一主体骨架(11)相连,第一内圈折边(101)轴向设在第一主体骨架(11)左端,第一加强筋(1011)由第一内圈折边(101)内孔向外凹陷形成,第一密封圈卡槽(131)由第二外圈折边(13)向左凹陷形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径异形唇边密封圈与外挡圈盖密封圈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密封圈卡槽(321)由第三外圈折边(32)向内凹陷形成,第二密封圈卡槽(321)右侧的第三外圈折边(32)轴向设在第二主体骨架(31)右侧,第二密封圈卡槽(321)右侧的第三外圈折边(32)外径大于第二密封圈卡槽(321)左侧的第三外圈折边(32)外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径异形唇边密封圈与外挡圈盖密封圈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内圈折边(301)、第四内圈折边(302)均呈喇叭状,第三内圈折边(301)大径端与第二主体骨架(31)内圈相连,第四内圈折边(302)小径端与第三内圈折边(301)小径端相连。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径异形唇边密封圈与外挡圈盖密封圈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异形密封唇(411)向右倾斜设置,第二异形密封唇(422)向右设置,第三异形密封唇(423)向左设置。
CN202222710189.6U 2022-10-14 2022-10-14 内径异形唇边密封圈与外挡圈盖密封圈复合结构 Active CN2187609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10189.6U CN218760966U (zh) 2022-10-14 2022-10-14 内径异形唇边密封圈与外挡圈盖密封圈复合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10189.6U CN218760966U (zh) 2022-10-14 2022-10-14 内径异形唇边密封圈与外挡圈盖密封圈复合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760966U true CN218760966U (zh) 2023-03-28

Family

ID=856986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710189.6U Active CN218760966U (zh) 2022-10-14 2022-10-14 内径异形唇边密封圈与外挡圈盖密封圈复合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76096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8760966U (zh) 内径异形唇边密封圈与外挡圈盖密封圈复合结构
CN211082841U (zh) 一种用于差速器的油封
CN204852055U (zh) 复合密封式球笼联轴器
CN209483818U (zh) 具有密封结构的轴承
CN218316252U (zh) 一种传动轴中间支撑及支架结构
CN215059478U (zh) 轮毂油封结构
CN201636333U (zh) 一种旋转轴唇形密封圈
CN211737571U (zh) 一种废气涡轮增压器的封盖
CN219282255U (zh) 外径三唇带胶防尘盖和内径三唇带胶防尘盖的复合结构
CN204852028U (zh) 汽车压力轴承组合式密封装置
CN216922884U (zh) 一种内径三唇带胶防尘盖与外径三唇带胶防尘盖复合结构
CN211202874U (zh) 一种汽车半轴防尘结构
CN216922883U (zh) 一种长唇结构的三唇带胶防尘盖
CN218760967U (zh) 内径三唇带胶防尘盖与双唇带胶挡圈复合结构
CN110594300A (zh) 一种自动调心迷宫式带胶复合防尘盖
CN201747793U (zh) 三唇带胶轴承防尘盖
CN216618540U (zh) 一种外转子型电机轴用组合油封
CN216895757U (zh) 一种新能源轮毂电机防泥水油封
CN216975780U (zh) 高效型轴面油封
CN220227773U (zh) 一种风电齿轮箱的两用型油封
CN213899629U (zh) 一种齿轮箱传动轴承
CN110611392A (zh) 一种电机输出端防水结构
CN212155453U (zh) 一种用于汽车转向节的轴承
CN211623974U (zh) 一种自动调心迷宫式带胶复合防尘盖
CN220505601U (zh) 一种新型深沟球轴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