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702640U - 车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702640U
CN218702640U CN202222121900.4U CN202222121900U CN218702640U CN 218702640 U CN218702640 U CN 218702640U CN 202222121900 U CN202222121900 U CN 202222121900U CN 218702640 U CN218702640 U CN 2187026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oor
outer panel
mounting member
vehicle
reinforc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12190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岩井豊
菅原昂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12190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7026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7026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7026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ar-View Mirror Devices That Are Mounted On The Exterior Of The Vehicl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门结构,能够提升车门结构所设的车门镜的安装强度以及配置自由度。车门结构包括:车门本体,包括彼此连接的车门外板以及车门内板;车门镜,安装在所述车门外板的外侧面上;安装部件,设置在所述车门本体的内部;以及补强部件,设置在所述车门本体的内部且相对于所述车门外板的上缘部往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隔开的位置,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其中所述安装部件的上端部固定在所述车门外板的所述上缘部上并连接所述车门镜,且所述安装部件的下端部固定在所述补强部件上。

Description

车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门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提供对于也考虑了交通参与人中的老年人或儿童等处于弱势立场的人的可持续输送系统的存取的努力正在活跃化。为了实现所述目的,通过与碰撞安全性能有关的开发而致力于更进一步改善交通的安全性或便利性的研究开发。可是,在与提高碰撞安全性能有关的开发中,车门结构所设的车门镜(door mirror)的安装强度是课题。
例如,在现有的车门结构中,在由车门外板以及车门内板所构成的车门本体的内部设置有安装部件,安装部件的上端部固定在车门外板上,由此对安装在车门外板的外侧面的车门镜进行安装与支撑。同时,安装部件的下端部进一步固定到车门外板上来提升安装部件的安装刚性。然而,若为了加强安装部件的安装刚性,而将安装部件利用如焊接等手段固定在车门外板上,则势必会破坏车门外板的外观面。若为了维持车门外板的外观面,而将安装部件利用如黏接等手段固定在车门外板的内侧面上,则安装部件的安装刚性低,难以对车门镜提供良好的安装强度。若为了加强安装部件的安装刚性,而将安装部件更进一步固定在车门内板上,则为了不干涉在车门外板以及车门内板之间进行升降的车门玻璃的升降路径,安装部件只能配置在从车宽方向上观看与车门玻璃的升降范围不重叠的位置,导致由安装部件进行安装与支撑的车门镜的配置自由度受到限制。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所述课题而以达成提升车门结构所设的车门镜的安装强度以及配置自由度为目的。而且,进而有助于发展可持续输送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门结构,能够提升车门结构所设的车门镜的安装强度以及配置自由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门结构,包括:车门本体,包括彼此连接的车门外板以及车门内板;车门镜,安装在所述车门外板的外侧面上;安装部件,设置在所述车门本体的内部;以及补强部件,设置在所述车门本体的内部且相对于所述车门外板的上缘部往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隔开的位置,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其中所述安装部件的上端部固定在所述车门外板的所述上缘部上并连接所述车门镜,且所述安装部件的下端部固定在所述补强部件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部件的所述下端部在车宽方向上配置在所述补强部件与所述车门外板之间,其中所述安装部件的所述下端部在所述车宽方向上的外侧的外侧面设有固定在所述车门外板上的车门外板固定部,且所述安装部件的所述下端部在所述车宽方向上的内侧的内侧面设有固定在所述补强部件上的补强部件固定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车门外板固定部与所述补强部件固定部设置在所述安装部件的所述下端部上沿着车辆上下方向上下错开的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车门外板固定部设置在比所述补强部件固定部更靠所述车辆上下方向的上方的位置。
基于上述,在本实用新型的车门结构中,车门镜安装在车门外板的外侧面上,安装部件设置在车门本体的内部,补强部件设置在车门本体的内部且相对于车门外板的上缘部往下方隔开的位置,其中安装部件的上端部固定在车门外板的上缘部上并连接车门镜,且安装部件的下端部固定在补强部件上。如此,利用设置在车门本体的内部的补强部件来固定安装部件的下端部,能够提升安装部件的安装刚性,且不会破坏车门外板的外观面。并且,安装部件不需与车门内板连接就能够确保安装刚性,从而安装部件也能够配置在从车宽方向上观看与车门玻璃的升降范围重叠的位置。据此,本实用新型的车门结构能够提升车门结构所设的车门镜的安装强度以及配置自由度。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车门结构在从车宽方向上的外侧观看时的侧视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车门结构移除了车门镜后的侧视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的车门结构移除了车门外板后在安装部件周边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图2所示的车门结构沿着车宽方向切开后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横切面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的车门结构在安装部件周边的区域B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车门结构;
102:车窗区域;
102a:车窗;
104:收容区域;
110:车门本体;
112:车门外板;
112a:上缘部;
112b:开口部;
114:车门内板;
120:车门镜;
130:安装部件;
132:上端部;
134:下端部;
134a:车门外板固定部;
134b:补强部件固定部;
136:安装部;
140:补强部件;
142a、142b:端部;
150:车门玻璃;
160:升降机构;
S1、S3:外侧面;
S2、S4:内侧面;
H:旋转件;
X:车辆前后方向;
Y:车宽方向;
Z:车辆上下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现将详细地参考本实用新型的示范性实施例,示范性实施例的实例说明于附图中。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车门结构在从车宽方向上的外侧观看时的侧视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车门结构移除了车门镜后的侧视示意图,图3是图2所示的车门结构移除了车门外板后在安装部件周边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4是图2所示的车门结构沿着车宽方向切开后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横切面示意图,图5是图4所示的车门结构在安装部件周边的区域B的局部放大示意图。以下将以图1至图5说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车门结构 100的具体结构,但此为其中一个示例,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制。并且,附图中的车辆前后方向X、车宽方向Y、以及车辆上下方向Z仅用于说明各构件的相对关系,并非用于限定实际应用。
请参考图1至图5,在本实施例中,车门结构100适用于安装在车辆的车体上(未示出),且能够经由旋转件H(例如铰链等)将其在车辆前后方向X上的其中一端部(如图1与图2所示)可旋转地组装在车体的门柱上,由此相对于车体旋转而开启或关闭。其中,车门结构100包括车门本体110、车门镜120、安装部件130、以及补强部件140。车门本体110包括彼此连接的车门外板112(如图1、图2、图4与图5所示)以及车门内板114(在如图3与图4所示)。车门镜120安装在车门外板112的外侧面S1上(如图1 与图4所示)。安装部件130设置在车门本体110的内部(如图3至图5所示)。补强部件140设置在车门本体110的内部且相对于车门外板112的上缘部112a往车辆上下方向Z的下方隔开的位置(如图3与图4所示),且在车辆前后方向X上延伸(如图3所示)。其中,如图3至图5所示,安装部件130的上端部132固定在车门外板112的上缘部112a上并连接车门镜120,且安装部件130的下端部134固定在补强部件140上。
具体来说,在本实施例中,车门外板112以及车门内板114例如是具有所需形状的板件,且彼此连接而构成具有内部空间的车门本体110。车门外板112以及车门内板114对应设置在车宽方向Y上的外侧与内侧(如图4中的右侧与左侧),从而车门外板112的外侧面S1构成外观面。并且,车门镜120设置在车门外板112的外侧面S1,由此在车门结构100的外侧提供照射车辆外侧的景物的功能。此外,车门外板112以及车门内板114之间设有车门玻璃150(在图1与图4中示出)以及用于驱动车门玻璃150在车门外板 112以及车门内板114之间进行升降的升降机构160(在图4中示出在车辆上下方向Z上延伸的升降导轨,另含有驱动源等未示出的构件)。由此,车门玻璃150可以经由升降机构160的驱动而在车辆上下方向Z上移动,而位在车门结构100的上部的车窗区域102(如在图1与图4中示出的状态),由此关闭车窗102a、或者从车窗区域102往下方移动至车门结构100的下部的收容区域104即车门本体110的内部(在图1与图4中示出),由此开启车门结构100上所设的车窗102a。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车门外板112以及车门内板114、车门玻璃150、升降机构160等的具体结构,其可依据需求调整。
再者,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5所示,设置在车门本体110的内部的安装部件130例如是大致在车辆上下方向Z上延伸的板件,且在车辆上下方向Z上具有在上方的上端部132以及在下方的下端部134。其中,如图4 示,车门外板112设有邻近于上缘部112a的开口部112b,且安装部件130 的上端部132设有朝向车宽方向Y的外侧的安装部136。如此,安装部件130 的上端部132固定在车门外板112的上缘部112a(例如是从车门外板112的内侧面S2进行固定),使安装部136从开口部112b露出(如图2与图4所示),从而车门镜120(如图1与图4所示)能够通过开口部112b而固定在安装部件130的上端部132所设的安装部136上,由此安装在车门外板112 的外侧面S1上。此时,由于安装部件130的上端部132固定到车门外板112 上的固定区域(即安装部136与开口部112b的周边)的外侧还设有车门镜 120,从而即使以焊接等手段对安装部件130的上端部132进行固定而破坏了车门外板112的上缘部112a附近的外观面,也可以通过在外侧的车门镜120 遮蔽(如图1与图4所示)。因此,安装部件130的上端部132能够以所需的固定手段固定在车门外板112并确保安装刚性。然而,安装部件130的上端部132也能够以黏接等手段固定在车门外板112的内侧面S2而不破坏车门外板112的外侧面S1,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制。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5所示,设置在车门本体110的内部的补强部件140例如是大致在车辆前后方向X上延伸的板件,且设置在相对于车门外板112的上缘部112a往车辆上下方向Z的下方隔开的位置(如图3 与图4所示)。由此,安装部件130的上端部132对应于车门外板112的上缘部112a,且安装部件130的下端部134对应于往下方隔开的补强部件140。即,车门外板112的上缘部112a与补强部件140分别位在安装部件130的上下两侧而对应于上端部132与下端部134。如此,安装部件130的上端部132 与下端部134能够分别固定在车门外板112的上缘部112a与补强部件140上,由此提升安装部件130的安装刚性。
更进一步地说,在本实施例中,补强部件140可以是在车门结构100中用于补强车门本体110的板件,也可以是额外增设在车门本体110的内部的板件,从而连接车门外板112以及车门内板114的任一者或者两者。如此,无论安装部件130的下端部134是否更进一步固定到车门外板112上,安装部件130的下端部134都能够通过补强部件140而连接到车门本体110,从而增加安装部件130的安装刚性。进而,由于补强部件140设置在车门本体 110的内部,从而即使以焊接等手段对安装部件130的下端部134进行固定而破坏了补强部件140的表面,所述补强部件140隐藏在车门本体110的内部而不会破坏车门外板112的外观面。因此,安装部件130的下端部134能够以所需的固定手段固定在补强部件140并确保安装刚性,且不限于固定在补强部件140的哪一侧的表面。然而,安装部件130的下端部134也能够以黏接等手段固定在补强部件140上而不破坏补强部件140的表面,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制。
由此可知,在本实施例的车门结构100中,车门镜120安装在车门外板 112的外侧面S1上,安装部件130设置在车门本体110的内部,补强部件140 设置在车门本体110的内部且相对于车门外板112的上缘部112a往下方隔开的位置,其中安装部件130的上端部132固定在车门外板112的上缘部112a 上并连接车门镜120,且安装部件130的下端部134固定在补强部件140上。如此,利用设置在车门本体110的内部的补强部件140来固定安装部件130的下端部134,能够提升安装部件130的安装刚性,且不会破坏车门外板112 的外观面(即外侧面S1)。并且,安装部件130不需与车门内板114连接就能够确保安装刚性,从而安装部件130也能够配置在从车宽方向Y上观看与车门玻璃150的升降范围重叠的位置。据此,车门结构100能够提升车门结构100所设的车门镜120的安装强度以及配置自由度。
进而,在本实施例中,虽然车门结构100是以将安装部件130的下端部 134固定在补强部件140上来提升安装刚性为例进行说明,但并不排除也将安装部件130的下端部134也固定在车门外板112上来进一步增加安装刚性 (只要不破坏车门外板112的外观面即可)。因此,较佳地是,如图4与图 5所示,安装部件130的下端部134在车宽方向Y上配置在补强部件140与车门外板112之间,其中安装部件130的下端部134在车宽方向Y上的外侧的外侧面S3设有固定在车门外板112上的车门外板固定部134a,且安装部件130的下端部134在车宽方向Y上的内侧的内侧面S4设有固定在补强部件140上的补强部件固定部134b。因此,安装部件130的下端部134的外侧面S3所设的车门外板固定部134a朝向车门外板112的内侧面S2进行固定,而安装部件130的下端部134的内侧面S4所设的补强部件固定部134b朝向补强部件140进行固定。从而,安装部件130的下端部134夹持在车门外板 112与补强部件140之间,能够提升安装部件130的安装刚性。
更进一步地说,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5所示,车门外板固定部134a 与补强部件固定部134b设置在安装部件130的下端部134上沿着车辆上下方向Z上下错开的位置。其中,为了避免破坏车门外板112的外观面,车门外板固定部134a例如是用于经由黏接等手段固定在车门外板112的内侧面S2 的部位,从而优选为设置成具有能够涂布黏接材料的凹部形状。相应于此,补强部件140不需考量是否破坏外观面,补强部件固定部134b能够经由焊接或黏接等手段固定在补强部件140上,从而可设置成易于进行焊接的平面形状或者具有能够涂布黏接材料的凹部形状。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与图5所示,补强部件140还可设置为在车辆前后方向X上观看时具有盖状横切面的板件,而能够在车辆上下方向Z 上的上下侧的端部142a、142b都进行固定(如图5所示),由此来提升安装部件130的安装刚性。如此,车门外板固定部134a与补强部件固定部134b 在车辆上下方向Z上下错开,能够避免彼此的固定形状产生干涉。例如,用于固定补强部件140的上下侧的端部142a、142b的补强部件固定部134b不需为了横跨车门外板固定部134a的凹部形状而分设在凹部形状的上下两侧,即,补强部件140不需为了横跨车门外板固定部134a的凹部形状而制作成在车辆上下方向Z上跨过车门外板固定部134a的凹部形状的大型板件。由此,能够防止补强部件140的大型化。
作为一种示例,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与图5所示,车门外板固定部134a 设置在比补强部件固定部134b更靠车辆上下方向Z的上方的位置。如此,安装部件130中更靠近上方的车门外板固定部134a可以采用固定性稍低的固定手段(如,黏接)作为辅助固定,而安装部件130中更靠近下方的补强部件固定部134b能够采用固定性更高的固定手段(如,焊接)作为主要固定。即,安装部件130的上端部132与下端部134能够采用固定性更高的固定手段(如,焊接)分别固定在车门外板112的上缘部112a与补强部件140上,以在不需考量是否破坏车门外板112的外观面的前提下作为主要固定。相应于此,安装部件130的靠下端部134的部位更进一步采用固定性稍低的固定手段(如,黏接)固定在车门外板112上,以在不破坏车门外板112的外观面的前提下作为辅助固定。如此,能够更进一步提升安装部件130的安装刚性,从而更进一步提升车门结构100所设的车门镜120的安装强度。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安装部件130的下端部134在车门外板112与补强部件140之间的固定手段,亦不限制安装部件130的下端部134是否进一步固定在车门外板 112的内侧面S2,其可依据需求调整。
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的车门结构中,车门镜安装在车门外板的外侧面上,安装部件设置在车门本体的内部,补强部件设置在车门本体的内部且相对于车门外板的上缘部往下方隔开的位置,其中安装部件的上端部固定在车门外板的上缘部上并连接车门镜,且安装部件的下端部固定在补强部件上。如此,利用设置在车门本体的内部的补强部件来固定安装部件的下端部,能够提升安装部件的安装刚性,且不会破坏车门外板的外观面。并且,安装部件不需与车门内板连接就能够确保安装刚性,从而安装部件也能够配置在从车宽方向上观看与车门玻璃的升降范围重叠的位置。较佳地,安装部件的下端部在车宽方向上配置在补强部件与车门外板之间并进行固定,由此更进一步提升安装部件的安装刚性。据此,本实用新型的车门结构能够提升车门结构所设的车门镜的安装强度以及配置自由度。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4)

1.一种车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门本体,包括彼此连接的车门外板以及车门内板;
车门镜,安装在所述车门外板的外侧面上;
安装部件,设置在所述车门本体的内部;以及
补强部件,设置在所述车门本体的内部且相对于所述车门外板的上缘部往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隔开的位置,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其中
所述安装部件的上端部固定在所述车门外板的所述上缘部上并连接所述车门镜,且所述安装部件的下端部固定在所述补强部件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部件的所述下端部在车宽方向上配置在所述补强部件与所述车门外板之间,其中
所述安装部件的所述下端部在所述车宽方向上的外侧的外侧面设有固定在所述车门外板上的车门外板固定部,且
所述安装部件的所述下端部在所述车宽方向上的内侧的内侧面设有固定在所述补强部件上的补强部件固定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门外板固定部与所述补强部件固定部设置在所述安装部件的所述下端部上沿着车辆上下方向上下错开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门外板固定部设置在比所述补强部件固定部更靠所述车辆上下方向的上方的位置。
CN202222121900.4U 2022-08-11 2022-08-11 车门结构 Active CN2187026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21900.4U CN218702640U (zh) 2022-08-11 2022-08-11 车门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21900.4U CN218702640U (zh) 2022-08-11 2022-08-11 车门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702640U true CN218702640U (zh) 2023-03-24

Family

ID=856287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121900.4U Active CN218702640U (zh) 2022-08-11 2022-08-11 车门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70264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231112B1 (en) Vehicle door assembly
JP3036273B2 (ja) 車両用ドアの組立方法
US9162555B2 (en) Vehicle back door
EP2233334B1 (en) Vehicle door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JP3537459B2 (ja) 車両用ドア
EP3747737B1 (en) Low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a vehicle,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a vehicle, and vehicle
EP3569481B1 (en) Side body vehicle structure, and vehicle
CN218702640U (zh) 车门结构
JP2006116997A (ja) リヤゲート構造
JP2020142791A (ja) 自動車
JPH0444422Y2 (zh)
JPH0481322A (ja) 自動車のドア
JP3443620B2 (ja) 車両用ドアのインパクトビーム取付構造
KR101251534B1 (ko) 차량용 트렁크 리드 보강유닛
CN219528711U (zh) 用于上掀式顶门的门锁安装结构及车辆
JP2000085361A (ja) 車両のドアヒンジ構造
US11325449B2 (en) Side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JP3241036U (ja) ウインドレギュレータモジュール及び車両用ドア
JPH0620654Y2 (ja) 自動車用ドア
JPH10203172A (ja) バックドアの補強構造
JP3327132B2 (ja) 自動車用ドアの取付構造
JP7318492B2 (ja) 車両用ドア構造
WO2022124351A1 (ja) 車両のサイドドア構造
JP2012153295A (ja) フロントドアにおける窓構造
JP3672033B2 (ja) 車両用ドア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