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702570U - 一种车轮机构及移动靶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轮机构及移动靶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702570U CN218702570U CN202221789054.7U CN202221789054U CN218702570U CN 218702570 U CN218702570 U CN 218702570U CN 202221789054 U CN202221789054 U CN 202221789054U CN 218702570 U CN218702570 U CN 21870257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heel
- arm
- wheel mechanism
- fixed part
- mounting 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训练装置技术领域,公开一种车轮机构及移动靶车。该车轮机构包括安装板、车轮以及设置在安装板和车轮之间的减震组件;车轮包括固定部和转动部,转动部转动套设在固定部外周,转动部能够相对固定部转动;减震组件包括第一连接臂和弹性件,第一连接臂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安装板和固定部,弹性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安装板和第一连接臂。该移动靶车包括框架和至少两个上述的车轮机构,至少两个车轮机构分别设置在框架的两侧。该车轮机构适用于不同规格的车辆,缓震效果较好,移动靶车的行驶稳定性较佳。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训练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轮机构及移动靶车。
背景技术
在军事训练或运动训练中,为满足训练要求,需要根据靶场环境情况安装移动靶车设备,移动靶车主要用于模拟单兵目标的移动和隐显动作。单兵移动靶可配相应的模拟人形头靶,胸靶,身靶,机枪靶等目标使用。其中,根据靶场环境,移动靶车分为轨道靶车和陆地靶车,在轨道上行驶,靶车震动较小;但是在陆地上,尤其是凹凸不平的陆地上,靶车震动幅度较大,严重影响靶板的稳定性以及移动靶车的稳定性。且在现有的无人靶车中,大都没有减震结构,电机与轮胎组件硬连接在车身上,在靶场崎岖复杂的路况长时间工作时,会出现电机内部螺栓振动松脱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轮机构及移动靶车,适用于不同规格的车辆,缓震效果较好,移动靶车的行驶稳定性较佳。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车轮机构,包括安装板、车轮以及设置在所述安装板和所述车轮之间的减震组件;
所述车轮包括固定部和转动部,所述转动部转动套设在所述固定部外周,所述转动部能够相对所述固定部转动;
所述减震组件包括第一连接臂和弹性件,所述第一连接臂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安装板和所述固定部,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安装板和所述第一连接臂。
作为一种车轮机构的优选方案,所述安装板包括垂直连接的竖板和横板,所述第一连接臂转动连接于所述竖板,所述弹性件转动连接于所述横板。
作为一种车轮机构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连接臂包括第一支臂和两个第二支臂,所述第一支臂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固定部,两个所述第二支臂的一端均固定于所述第一支臂的另一端,两个所述第二支臂的另一端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安装板。
作为一种车轮机构的优选方案,每个所述第二支臂与所述框架之间通过鱼眼接头转动连接,所述鱼眼接头的头部铰接于所述框架,尾部螺纹连接于所述第二支臂。
作为一种车轮机构的优选方案,所述减震组件还包括:
两个防松螺母,一个所述防松螺母螺纹套接于一个所述鱼眼接头,并抵接于一个所述第二支臂的端部。
作为一种车轮机构的优选方案,所述减震组件还包括:
第二连接臂,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固定部和所述安装板,所述第二连接臂与所述第一连接臂沿所述安装板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作为一种车轮机构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连接臂与所述固定部的连接点离所述车轮轴心的间距等于所述第二连接臂与所述固定部的连接点离所述车轮轴心的间距。
作为一种车轮机构的优选方案,所述减震组件还包括:
伸缩杆,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臂和所述框架,所述弹性件套设于所述伸缩杆。
作为一种车轮机构的优选方案,还包括:
轮毂驱动电机,安装于所述车轮上,所述轮毂驱动电机用于驱动所述转动部转动。
一种移动靶车,包括框架和至少两个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车轮机构,至少两个所述车轮机构分别设置在所述框架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轮机构,该车轮机构包括安装板、车轮和减震组件,便于模块化设计和制造,能够适用于不同规格的车辆。且通过设置减震组件,使得该车轮组件应用在车辆上能够有效地实现减震作用。即在车轮行走遇到坡度等上下震动时,车轮相较于第一连接臂转动,避免车轮倾斜导致侧翻,第一连接臂相较于安装板转动,减小对安装板的影响;且弹性件能够吸收部分的震动力,达到缓震效果,并在弹性件的回复力作用下,车轮能快速复位,达到减震目的。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移动靶车,该移动靶车包括框架和至少两个上述的车轮机构。通过在框架上设置车轮组件,在移动靶车行驶过程中,各个车轮互不影响,减震组件对每个车轮具有良好的减震效果,能有效地提高该移动靶车在移动过程中的平稳性,从而保证该移动靶车的行驶平稳性和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在第一视角下的车轮与减震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减震组件与固定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在第二视角下的车轮与减震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减震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未示出安装板);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移动靶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框架;2、车轮;21、固定部;22、转动部;
3、减震组件;31、第一连接臂;311、第一支臂;312、第二支臂;
32、弹性件;33、安装板;331、竖板;332、横板;34、鱼眼接头;35、防松螺母;36、第二连接臂;37、伸缩杆;
4、电池包;
5、弹性件连接孔板
6、连接孔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轮机构,该车轮机构包括安装板33、车轮2以及设置在安装板33和车轮2之间的减震组件3;车轮2包括固定部21和转动部22,转动部22转动套设在固定部21外周,转动部22能够相对固定部21转动;减震组件3包括第一连接臂31和弹性件32,第一连接臂31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安装板33和固定部21,弹性件32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安装板33和第一连接臂31。
本实施例提供的车轮机构便于模块化设计和制造,能够适用于不同规格的车辆。且通过设置减震组件,使得该车轮组件应用在车辆上能够有效地实现减震作用。即在车轮行走遇到坡度等上下震动时,车轮相较于第一连接臂转动,避免车轮倾斜导致侧翻,第一连接臂相较于安装板转动,减小对安装板的影响;且弹性件能够吸收部分的震动力,达到缓震效果,并在弹性件的回复力作用下,车轮能快速复位,达到减震目的。
优选地,该车轮机构还包括轮毂驱动电机,车轮2上安装轮毂驱动电机,轮毂驱动电机用于驱动转动部22转动。通过轮毂电机驱动,便于车轮2的安装,使得各个车轮2之间互不影响,能有效提高车轮的移动平稳性。
示例性地,安装板33呈倒L形,安装板33包括垂直连接的竖板331和横板332,安装板33的竖板331用于连接车体,弹性件32的上端与安装板33的横板332连接,第一连接臂31的一端与安装板33的竖板331连接。便于弹性件32受力顺利压缩,避免出现弯折现象。
优选地,该移动靶车还包括伸缩杆37,伸缩杆37的一端转动连接于安装板33的横板332,另一端转动连接于固定部21,弹性件32套设在伸缩杆37的外周。通过设置伸缩杆37,能进一步增强缓震效果,且保证弹性件32的伸缩可靠性,同时,伸缩杆37能限制第一转动臂的最大转动角度,即限制车轮2的最大移动高度,保证使用该车轮机构的车辆的行驶稳定性和可靠性。
可选地,弹性件32为压缩弹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弹性件32也可以是其他结构,例如弹性棉等。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4所示,第一连接臂31包括第一支臂311和两个第二支臂312,第一支臂311的一端转动连接于固定部21,两个第二支臂312的一端均固定于第一支臂311的另一端,两个第二支臂312的另一端分别转动连接于竖板331。即第一连接臂31呈叉臂结构,提高车轮2的连接稳定性和结构强度,使得该移动靶车在移动过程中更为稳固和安全。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两个第二支臂312之间设置有弹性件连接耳,弹性件连接耳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弹性件连接孔板5,弹性件32的一端通过转动销轴转动连接于两个弹性件连接孔板5,具体是伸缩杆37的一端通过转动销轴转动连接于两个弹性件连接孔板5。在上述结构下,便于弹性件32的连接,且使得弹性件32位于两个第二支臂312之间,从而使得第一连接臂31受力均匀,能有效提高减震组件3的使用可靠性。
具体地,如图2所示,在安装板33的竖板331上沿其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有两个连接耳,每个连接耳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连接孔板6,第二支臂312的一端与一个连接耳的两个连接孔板6铰接,即通过转动销轴连接,使得第二支臂312能绕连接耳转动。相应地,固定部21上也设置有连接耳,第一支臂311远离第二支臂312的一端与该连接耳铰接。
优选地,如图3和图4所示,每个第二支臂312与竖板331之间通过鱼眼接头34转动连接,鱼眼接头34的头部铰接于竖板331,尾部螺纹连接于第二支臂312。通过采用鱼眼接头34,使得第二支臂312能够相较于安装板33横向摆动。当车辆原地转向时,鱼眼接头34的关节轴承能减小差速转向对第一连接臂31与安装板33的硬损伤,延长使用寿命。同时,通过调节鱼眼接头34的尾部和第二支臂312的连接位置,能够有效解决若干车轮2不平的问题,提高车辆的平稳度。
更为优选地,减震组件3还包括两个防松螺母35,一个防松螺母35螺纹套接于一个鱼眼接头34,并抵接于一个第二支臂312的端部。通过防松螺母35能够锁紧鱼眼接头34和第二支臂312的连接强度,避免发生松动,在需要调节鱼眼接头34的尾部和第二支臂312的连接位置时,松开防松螺母35即可。
为了提高车轮2的运行可靠性,减震组件3还包括第二连接臂36,第二连接臂36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固定部21和竖板331,第二连接臂36与第一连接臂31沿竖板33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通过设置第一连接臂31和第二连接臂36,使得车轮2具有两个受力点,能有效避免车轮2发生倾斜导致翻车等,且能有效提高车轮2和安装板33的连接强度,提高车辆的承重能力。
具体地,第二连接臂36也为叉臂结构,且也通过鱼眼接头34与安装板33铰接,鱼眼接头34上螺接有防松螺母35。便于调节第二连接臂36,即保证车轮2的平行度。
优选地,第二连接臂36位于第一连接臂31的上方,由于弹性件32与第一连接臂31连接,第一连接臂31设置在下方,有利于弹性件32的布置,使得弹性件32能设置较长的长度,提高减震效果。
更为优选地,第一连接臂31与固定部21的连接点离车轮2轴心的间距等于第二连接臂36与固定部21的连接点离车轮2轴心的间距。即第一连接臂31与固定部21的连接点和第二连接臂36与固定部21的连接点沿车轮2的圆心对称设置。在上述结构下,使得车轮2受力均匀,从而使得车辆行驶更为平稳。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移动靶车,该移动靶车包括机箱主体、框架1、至少两个上述的车轮机构,机箱主体设置在框架1上,至少两个车轮2分别活动设置在框架1的两侧。
本实施例提供的移动靶车通过在框架1上设置车轮机构,实现模块化设计,便于适用于不同规格尺寸的机箱主体,且便于安装,避免减震组件3与机箱主体发生干涉,保证减震组件3具有足够的安装空间。同时,通过设置第一连接臂31和弹性件32,在车轮2行走遇到坡度等上下震动时,车轮2相较于第一连接臂31转动,避免车轮2倾斜导致侧翻,第一连接臂31相较于框架1转动,减小框架1被带动而上下震动的幅度;且弹性件32能够吸收部分的震动力,达到缓震效果,并在弹性件32的回复力作用下,车轮2能快速复位,从而减小该移动靶车的整体震动幅度。在上述结构下,各个车轮2互不影响,减震组件3对每个车轮2具有良好的减震效果,能有效地提高该移动靶车在移动过程中框架1和机箱主体的平稳性,从而保证该移动靶车的行驶平稳性和安全性。
具体地,安装板33可拆卸设置在框架1的一侧。通过安装板33可拆卸连接框架1,实现减震组件3的安装和拆卸,提高减震组件3的整体性,便于拆装。可选地,安装板33通过螺栓与框架1可拆卸连接,连接结构强度较高,成本较低。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安装板33还可以通过其他结构与框架1连接,例如卡扣等结构。
示例性地,车轮2设置有四个,框架1的一侧设置两个车轮2,保证移动靶车运行稳定。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车轮2的数量也可以设置为多个,例如六个或八个等,在此不做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移动靶车还包括电池包4,电池包4设置在框架1内,轮毂驱动电机均与电池包4电连接,电池包4为轮毂驱动电机提供了电能,且通过将电池包4设置在框架1内,能提高安全性和结构紧凑度。
本实施例提供的移动靶车通过采用轮毂驱动电机,增加减震组件3,有效解决了振动松脱问题;通过增加鱼眼接头34,可以通过鱼眼接头34及防松螺母35微调轮胎位置,解决车轮2不平问题,鱼眼接头34带关节轴承,当移动靶车原地转向时,减小差速转向对第一连接臂31与安装板33的硬损伤;同时,通过模块化设计,即轮毂驱动电机、车轮2、弹性件32、第一连接臂31、鱼眼接头34以及安装板33集成为一个模块,可以匹配不同尺寸的机箱主体,减少研发的工作量,且模块化设计可以节省空间位置,保证四个车轮2平行。
注意,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10)
1.一种车轮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板(33)、车轮(2)以及设置在所述安装板(33)和所述车轮(2)之间的减震组件(3);
所述车轮(2)包括固定部(21)和转动部(22),所述转动部(22)转动套设在所述固定部(21)外周,所述转动部(22)能够相对所述固定部(21)转动;
所述减震组件(3)包括第一连接臂(31)和弹性件(32),所述第一连接臂(31)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安装板(33)和所述固定部(21),所述弹性件(32)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安装板(33)和所述第一连接臂(3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轮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33)包括垂直连接的竖板(331)和横板(332),所述第一连接臂(31)转动连接于所述竖板(331),所述弹性件(32)转动连接于所述横板(33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轮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臂(31)包括第一支臂(311)和两个第二支臂(312),所述第一支臂(311)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固定部(21),两个所述第二支臂(312)的一端均固定于所述第一支臂(311)的另一端,两个所述第二支臂(312)的另一端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安装板(3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轮机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二支臂(312)与所述安装板(33)之间通过鱼眼接头(34)转动连接,所述鱼眼接头(34)的头部铰接于所述安装板(33),尾部螺纹连接于所述第二支臂(31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轮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组件(3)还包括:
两个防松螺母(35),一个所述防松螺母(35)螺纹套接于一个所述鱼眼接头(34),并抵接于一个所述第二支臂(312)的端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轮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组件(3)还包括:
第二连接臂(36),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固定部(21)和所述安装板(33),所述第二连接臂(36)与所述第一连接臂(31)沿所述安装板(33)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轮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臂(31)与所述固定部(21)的连接点离所述车轮(2)轴心的间距等于所述第二连接臂(36)与所述固定部(21)的连接点离所述车轮(2)轴心的间距。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车轮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组件(3)还包括:
伸缩杆(37),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臂(31)和所述安装板(33),所述弹性件(32)套设于所述伸缩杆(37)。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车轮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轮毂驱动电机,安装于所述车轮(2)上,所述轮毂驱动电机用于驱动所述转动部(22)转动。
10.一种移动靶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1)和至少两个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车轮机构,至少两个所述车轮机构分别设置在所述框架(1)的两侧。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789054.7U CN218702570U (zh) | 2022-07-12 | 2022-07-12 | 一种车轮机构及移动靶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789054.7U CN218702570U (zh) | 2022-07-12 | 2022-07-12 | 一种车轮机构及移动靶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702570U true CN218702570U (zh) | 2023-03-24 |
Family
ID=856277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789054.7U Active CN218702570U (zh) | 2022-07-12 | 2022-07-12 | 一种车轮机构及移动靶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702570U (zh) |
-
2022
- 2022-07-12 CN CN202221789054.7U patent/CN21870257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0995600Y (zh) | 一种油气弹簧独立悬架及采用该悬架的重型汽车 | |
CN218702570U (zh) | 一种车轮机构及移动靶车 | |
CN209756675U (zh) | 悬架结构及车辆 | |
CN218839618U (zh) | 麦克纳姆轮式底盘 | |
CN211166304U (zh) | 一种用于车辆减震器的连接装置 | |
CN215706721U (zh) | 带橡胶衬套的驾驶室前悬置装置及车辆 | |
CN115140389A (zh) | 一种自动驾驶测试用目标物的运载托盘 | |
CN112572088B (zh) | 一种轮距可调型全轮转向机器人底盘 | |
CN115675624A (zh) | 角模块结构及车辆 | |
CN213920585U (zh) | 一种机器人运动底盘的阻尼缓冲结构 | |
CN210284207U (zh) | 微型轨道车辆 | |
CN212194944U (zh) | 矿用运输车柔性减震式车桥摆动装置 | |
CN212354158U (zh) | 一种减震式机器人的底盘结构 | |
CN210852406U (zh) | 一种全自动泊车机器人用车轮平衡装置 | |
KR20230082424A (ko) | 차량용 현가 스프링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차량용 현가 시스템 | |
CN210680315U (zh) | 舵轮及平移车 | |
CN221292864U (zh) | 一种底盘柔性减震装置 | |
CN110126932B (zh) | 一种拖拉机用减振器及减振系统 | |
CN207942889U (zh) | 从动轮悬挂系统及车辆 | |
CN221874178U (zh) | 一种含三角履带减震装置的车辆 | |
CN221873759U (zh) | 减震机构、机器人底盘及机器人 | |
CN219821146U (zh) | 一种全向移动机器人驱动轮垂直减震机构及机器人 | |
CN219583940U (zh) | 巡逻机器人底盘及巡逻机器人 | |
CN112172433A (zh) | 一种舵轮及平移车 | |
CN217198515U (zh) | 一种摩托车摇架式减震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