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700747U - 注塑加工生产线 - Google Patents

注塑加工生产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700747U
CN218700747U CN202222926443.6U CN202222926443U CN218700747U CN 218700747 U CN218700747 U CN 218700747U CN 202222926443 U CN202222926443 U CN 202222926443U CN 218700747 U CN218700747 U CN 2187007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jection molding
injection
insert
molded
deviation rectify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92644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俊
杨洋
卢明珊
张彪
杨永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izumi Robot Automation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izumi Robot Automation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izumi Robot Automation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Yizumi Robot Automation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92644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7007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7007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7007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Inject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门内饰板加工技术领域,具体公开注塑加工生产线。该注塑加工生产线包括承载机构、注塑机构、传输机构、转移机构和裁剪机构;承载机构被配置为承载待注塑嵌件;注塑机构被配置为将待注塑嵌件与熔融的注塑料注塑成型,以形成成品工件;转移机构被配置为将承载机构上的待注塑嵌件转移至注塑机构中,且被配置为将注塑机构中的成品工件转移至传输机构上;裁剪机构设置于传输机构上,裁剪机构能将传输机构上的成品工件上的浇口剪断,传输机构被配置为将剪完浇口的成品工件传输至下一工位。所述注塑加工生产线可以实现注塑成品工件上的浇口的自动化剪断操作,加工效率较高,且该注塑加工生产线的占地面积较小,空间利用率较高。

Description

注塑加工生产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门内饰板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注塑加工生产线。
背景技术
注塑成型工艺是指将熔融的原料通过加压、注入、冷却、脱离等操作制成一定形状的半成品件的工艺过程。在车门内饰板的注塑生产线上,通常设置有上料机械手、注塑机构和下料机械手,上料机械手用于将嵌件转移至注塑机构内,下料机械手用于将成品工件从注塑机构转移至下一工位。由于需要两个机械手来分别完成上料和下料操作,导致传统的注塑生产线的占地面积较大,空间利用率较低。此外,下料机械手将成品工件从注塑机构转移至下一工位后,还需要操作人员人工将成品工件上的浇口剪断,人工操作费时费力,严重影响车门内饰板的加工效率。
因此,亟需提出一种注塑加工生产线,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注塑加工生产线,可以实现注塑成品工件上的浇口的自动化剪断操作,加工效率较高,且该注塑加工生产线的占地面积较小,空间利用率较高。
如上构思,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注塑加工生产线,包括承载机构、注塑机构、转移机构、传输机构和裁剪机构;
所述承载机构被配置为承载待注塑嵌件;
所述注塑机构被配置为将所述待注塑嵌件与熔融的注塑料注塑成型,以形成成品工件;
所述转移机构被配置为将所述承载机构上的待注塑嵌件转移至所述注塑机构中,且被配置为将所述注塑机构中的成品工件转移至所述传输机构上;
所述裁剪机构设置于所述传输机构上,所述裁剪机构能将所述传输机构上的成品工件上的浇口剪断,所述传输机构被配置为将剪完浇口的所述成品工件传输至下一工位。
作为注塑加工生产线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承载机构包括承载台,所述承载台上设置有容纳空间,多个沿竖直方向依次叠垛的所述待注塑嵌件能够容纳于所述容纳空间中;且所述容纳空间的形状与所述待注塑嵌件的外形轮廓相适配。
作为注塑加工生产线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承载机构还包括多个限位柱,多个所述限位柱间隔设置于所述承载台上,且多个所述限位柱围设形成所述容纳空间。
作为注塑加工生产线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承载机构还包括:
定位相机,设置于所述承载台上,并位于所述容纳空间的上方,所述定位相机用于获取所述待注塑嵌件在所述容纳空间中的位置图像信息;和/或
纠偏组件,所述承载台上还设置有与所述容纳空间间隔设置的纠偏槽,所述纠偏槽的形状与所述待注塑嵌件的外形轮廓相适配;多个所述纠偏组件沿所述纠偏槽的外周间隔设置,每个所述纠偏组件均包括纠偏驱动件和纠偏块,所述纠偏驱动件的输出端与所述纠偏块相连接,以驱动所述纠偏块向靠近所述纠偏槽的方向移动。
作为注塑加工生产线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转移机构包括:
机械手本体,位于所述注塑机构和所述传输机构之间;
支撑架,设置于所述机械手本体的执行端;
第一吸附部和第二吸附部,间隔设置于所述支撑架上,所述第一吸附部用于吸附所述待注塑嵌件,所述第二吸附部用于吸附所述成品工件。
作为注塑加工生产线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吸附部包括多个第一吸嘴,多个所述第一吸嘴间隔设置于所述支撑架的一端;和/或
所述第二吸附部包括多个第二吸嘴,多个所述第二吸嘴间隔设置于所述支撑架的另一端。
作为注塑加工生产线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转移机构还包括夹持组件,所述夹持组件设置于所述支撑架上,并位于靠近所述第二吸附部的一端,所述夹持组件能够夹持所述注塑机构中注塑完后形成的料柄。
作为注塑加工生产线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注塑加工生产线还包括回收箱,所述回收箱设置于所述传输机构的一侧,所述回收箱用于回收所述夹持组件上夹持的料柄。
作为注塑加工生产线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裁剪机构包括:
连接架,设置于所述传输机构上;
裁剪组件,设置于所述连接架上,所述裁剪组件被配置为裁剪所述成品工件上的浇口;
角度调节部件,设置于所述连接架和所述裁剪组件之间,所述角度调节部件被配置为调节所述裁剪组件的裁剪角度。
作为注塑加工生产线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注塑加工生产线还包括防护栏,所述防护栏围设于所述承载机构、所述注塑机构、所述转移机构、所述裁剪机构和部分所述传输机构外。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注塑加工生产线,包括承载机构、注塑机构、传输机构、转移机构和裁剪机构;承载机构被配置为承载待注塑嵌件;注塑机构被配置为将待注塑嵌件与熔融的注塑料注塑成型,以形成成品工件;转移机构被配置为将承载机构上的待注塑嵌件转移至注塑机构中,且被配置为将注塑机构中的成品工件转移至传输机构上;裁剪机构设置于传输机构上,裁剪机构能将传输机构上的成品工件上的浇口剪断,传输机构被配置为将剪完浇口的成品工件传输至下一工位。通过承载机构、注塑机构、传输机构、转移机构和裁剪机构之间的相互配合,可以实现车门内饰板的自动上料、注塑、成品下料、剪浇口以及成品传输的自动化操作,减少操作人员的工作量,降低人工成本;自动化操作相较于人工作业,其生产效率高,且加工精度较高;此外,转移机构能够实现待注塑嵌件在承载机构和传输机构之间的转移、以及成品工件在注塑机构和传输机构之间的转移,减少转移机构的数量,减少该注塑加工生产线的占地面积,提高空间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注塑加工生产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注塑加工生产线隐去防护栏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承载机构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承载机构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承载机构的俯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移机构隐去机械手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在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传输机构和裁剪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裁剪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0-待注塑嵌件;200-成品工件;300-料柄;
1-承载机构;11-承载台;111-纠偏槽;12-限位柱;13-承载到位检测组件;14-定位相机;15-纠偏组件;
2-转移机构;21-机械手本体;22-支撑架;23-第一吸附部;231-第一吸嘴;24-第二吸附部;241-第二吸嘴;25-真空发生器;26-夹持组件;261-夹持驱动件;262-夹爪;27-分歧块;
3-传输机构;
4-裁剪机构;41-调节架;411-调节孔;412-穿孔;42-裁剪组件;421-裁剪驱动件;422-裁剪刀;43-角度调节部件;431-竖向调节件;432-调节杆;433-第一调节块;434-第二调节块;435-调节卡箍;
5-防护栏;
6-回收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注塑加工生产线,该注塑加工生产线主要用于车门内饰板的注塑加工生产中。
具体而言,该注塑加工生产线包括承载机构1、注塑机构(图中未示出)、传输机构3、转移机构2和裁剪机构4;承载机构1被配置为承载待注塑嵌件100;注塑机构被配置为将待注塑嵌件100与熔融的注塑料注塑成型,以形成成品工件200;转移机构2被配置为将承载机构1上的待注塑嵌件100转移至注塑机构中,且被配置为将注塑机构中的成品工件200转移至传输机构3上;裁剪机构4设置于传输机构3上,裁剪机构4能将传输机构3上的成品工件200上的浇口剪断,传输机构3被配置为将剪完浇口的成品工件200传输至下一工位。
本实施例提供的注塑加工生产线,通过承载机构1、注塑机构、传输机构3、转移机构2和裁剪机构4之间的相互配合,可以实现车门内饰板的自动上料、注塑、成品下料、剪浇口以及成品传输的自动化操作,减少操作人员的工作量,降低人工成本;自动化操作相较于人工作业,其生产效率高,且加工精度较高;此外,转移机构2能够实现待注塑嵌件100在承载机构1和传输机构3之间的转移、以及成品工件200在注塑机构和传输机构3之间的转移,减少转移机构2的数量,减少该注塑加工生产线的占地面积,提高空间利用率。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对注塑机构的结构、型号不作限定,只要能够对车门内饰板进行注塑成型的注塑机构均在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进一步地,如图3-图5所示,承载机构1包括承载台11,承载台11上设置有容纳空间,多个沿竖直方向依次叠垛的待注塑嵌件100能够容纳于容纳空间中;且容纳空间的形状与待注塑嵌件100的外形轮廓相适配。采用这种设置方式,可以实现对待注塑嵌件100的初步定位,且操作人员能够一次性实现对多个待注塑嵌件100的上料操作,上料效率较高。
进一步地,承载机构1还包括多个限位柱12,多个限位柱12间隔设置于承载台11上,且多个限位柱12围设形成上述容纳空间。多个限位柱12不仅能够实现对待注塑嵌件100的定位,还能够对其进行限位,且结构简单,方便加工。
为了方便转移机构2从承载机构1上抓取待注塑嵌件100,减少其运动行程,在本实施例中,承载机构1还包括顶升组件(图中未示出),承载台11为柜体结构,顶升组件包括顶升驱动件和顶升板,顶升驱动件固定于承载台11的内部,顶升板设置于承载台11上的容纳空间中,并位于多个待注塑嵌件100的下方,顶升驱动件的输出端穿过承载台11与顶升板相连接。当转移机构2从承载台11上抓取完一个待注塑嵌件100后,顶升驱动件能够驱动顶升板及其上承载的多个待注塑嵌件100向上移动一个待注塑嵌件100的厚度的距离,以方便转移机构2下次在同一高度处抓取待注塑嵌件100。可选地,顶升驱动件可以为气缸、直线驱动电机或者其他能够实现直线驱动功能的装置。
进一步地,承载机构1还包括承载到位检测组件13,承载到位检测组件13包括承载发射端和承载接收端,承载发射端和承载接收端分别位于承载台11上设置的容纳空间的两侧,当承载接收端能够接收到承载发射端发射的信号时,说明此时承载台11上位于最上层的待注塑嵌件100的位置低于转移机构2的抓取位置,该注塑加工生产线的控制系统会控制顶升组件工作;当承载接收端恰好接收不到承载发射端发射的信号时,说明此时承载台11上位于最上层的待注塑嵌件100的位置刚好位于转移机构2的抓取位置,控制系统会控制顶升组件停止工作。通过顶升组件与承载到位检测组件13之间的相互配合,可以提高转移机构2的抓取精度及转移效率。
为了保证转移机构2能够准确地将待注塑嵌件100转移至注塑机构内,承载机构1还包括定位相机14,定位相机14设置于承载台11上,并位于承载台11上设置的容纳空间的上方,定位相机14用于获取待注塑嵌件100在容纳空间中的位置图像信息。
可选地,承载机构1还包括纠偏组件15,在承载台11上还设置有纠偏槽111,纠偏槽111与承载台11上的容纳空间间隔设置,纠偏槽111的形状与待注塑嵌件100的外形轮廓相适配,多个纠偏组件15沿纠偏槽111的外周间隔设置,纠偏组件15包括纠偏驱动件和纠偏块,纠偏驱动件设置于承载台11上,纠偏驱动件的输出端与纠偏块相连接,以驱动纠偏块向靠近纠偏槽111的方向移动,从而实现待注塑嵌件100的位置的重新调整。在本实施例中,纠偏驱动件为纠偏气缸。
具体而言,在转移机构2抓取待注塑嵌件100之前,定位相机14会获取待注塑嵌件100在容纳空间中的位置图像信息,并将该位置图像信息传输至控制系统中;控制系统判断待注塑嵌件100的位置偏移程度,如果位置偏移程度较小,则控制转移机构2以纠偏后的角度对待注塑嵌件100进行抓取或者以纠偏后的角度将抓取的待注塑嵌件100放入注塑机构中;如果待注塑嵌件100的位置偏移程度较大,控制系统会控制转移机构2将抓取的待注塑嵌件100先放在纠偏槽111中,并控制纠偏组件15工作;当待注塑嵌件100的位置调整好以后,控制系统再控制转移机构2从纠偏槽111中抓取待注塑嵌件100并将其转移至注塑机构中。通过定位相机14和纠偏组件15之间的相互配合,可以实现转移机构2的精确抓取和转移,从而保证注塑精度以及成品质量。
需要说明的是,相适配是指形状轮廓相似,尺寸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本实施例中,承载台11上设置的容纳空间的形状与待注塑嵌件100的外形轮廓相同,但是,当待注塑嵌件100放置于容纳空间中时,待注塑嵌件100与容纳空间的内壁之间存在间隙,以方便用户对待注塑嵌件100进行上料操作;而纠偏槽111的形状与待注塑嵌件100的外形轮廓相同,且待注塑嵌件100的外壁能够与纠偏槽111的槽壁相贴合,以对待注塑嵌件100进行精确定位。
下面结合图2和图6详细介绍转移机构2的具体结构,如图2和图6所示,转移机构2包括机械手本体21、支撑架22、第一吸附部23和第二吸附部24,机械手本体21位于注塑机构和传输机构3之间;支撑架22设置于机械手本体21的执行端;第一吸附部23和第二吸附部24间隔设置于支撑架22上,第一吸附部23用于吸附待注塑嵌件100,第二吸附部24用于吸附成品工件200。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对机械手本体21的具体结构不作限定,现有技术中的四轴机械手、六轴机械手均可以被采用。
可选地,支撑架22采用铝合金型材制成,其结构强度较高,质量较轻,可以实现对第一吸附部23和第二吸附部24的稳定支撑。
进一步地,第一吸附部23包括多个第一吸嘴231,多个第一吸嘴231间隔设置于支撑架22的一端;第二吸附部24包括多个第二吸嘴241,多个第二吸嘴241间隔设置于支撑架22的另一端。采用这种设置方式,可以增加第一吸附部23与待注塑嵌件100之间以及第二吸附部24与成品工件200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吸附效果,防止在转移的过程中待注塑嵌件100或者成品工件200发生掉落的现象,同时还能防止待注塑嵌件100或者成品工件200在被吸附的过程中发生变形。可选地,多个第一吸嘴231围设形成的形状与待注塑嵌件100的外部轮廓相适配;多个第二吸嘴241围设形成的形状与成品工件200的外部轮廓相适配。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吸嘴231的数量为七个;第二吸嘴241的数量为七个,在保证吸附效果的同时,减少第一吸嘴231和第二吸嘴241的数量,降低生产成本。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吸嘴231的数量和第二吸嘴241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生产情况进行调整,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进一步地,转移机构2还包括真空发生器25,真空发生器25设置于支撑架22上,多个第一吸嘴231和多个第二吸嘴241均连通于真空发生器25。通过一个真空发生器25同时向多个第一吸嘴231和多个第二吸嘴241进行供气,节省真空发生器25的数量,降低转移机构2的生产成本。可选地,转移机构2还包括分歧块27,真空发生器25通过分歧块27与多个第一吸嘴231和多个第二吸嘴241相连通。
注塑机构完成一次注塑操作后,会形成料柄300,如果不及时取出,会影响注塑机构的下一次注塑过程。为解决这一问题,在本实施例中,转移机构2还包括夹持组件26,夹持组件26设置于支撑架22上,并位于靠近第二吸附部24的一端,夹持组件26能够夹持注塑机构中注塑完后形成的料柄300。在第二吸附部24从注塑机构中吸附成品工件200时,夹持组件26同时将注塑机构中的料柄300取出,然后第一吸附部23再把其上抓取的待注塑嵌件100放置于注塑机构中,保证注塑机构的正常运行。
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夹持组件26包括夹持驱动件261和两个夹爪262,夹持驱动件261设置于支撑架22上,两个夹爪262均与夹持驱动件261的输出端相连接,夹持驱动件261能够驱动两个夹爪262向彼此靠近或者远离的方向移动,从而实现对料柄300的夹持或者松开。在本实施例中,夹持驱动件261为夹持气缸。
进一步地,该注塑加工生产线还包括回收箱6(参见图2),回收箱6设置于传输机构3的一侧,在转移机构2将成品工件200转移至传输机构3上之前或者之后,夹持组件26可以将料柄300松开,以使其掉落至回收箱6中。需要说明的是,机械手本体21能够带动支撑架22旋转,以使料柄300对准回收箱6后,夹持组件26再将料柄300松开,以使其准确掉落至回收箱6内。
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传输机构3为传输皮带组件,其传输平稳,传输效率较高,且制造成本较低。传输皮带组件为现有技术,本实施例对传输机构3的具体结构不作多余叙述。
进一步地,在传输机构3上还设置有第一到位检测组件和第二到位检测组件,第一到位检测组件设置于传输机构3的上游,第二到位检测组件位于传输机构3的下游。当第一到位检测组件检测到转移机构2已将成品工件200放置于传输机构3上时,可以将该信号传输至控制系统中,控制系统控制裁剪机构4动作;当第二到位检测组件检测到成品工件200时,说明此时成品工件200已被传输至下料位,操作人员可以在下料位取料,避免成品工件200在下料位处堆积。其中,本实施例对第一到位检测组件和第二到位检测组件的具体结构不作限定,只要能够实现到位检测即可被采用。
下面结合图8和图9详细介绍裁剪机构4的具体结构,如图8和图9所示,裁剪机构4包括连接架41和裁剪组件42,连接架41设置于传输机构3上;裁剪组件42包括裁剪驱动件421和两个裁剪刀422,裁剪驱动件421设置于连接架41上,裁剪驱动件421的输出端连接两个裁剪刀422,以驱动两个裁剪刀422向彼此靠近或者远离的方向移动,从而实现对成品工件200上的浇口的剪断操作。在本实施例中,裁剪驱动件421为裁剪驱动气缸。
进一步地,裁剪机构4还包括角度调节部件43,角度调节部件43设置于连接架41和裁剪组件42之间,角度调节部件43被配置为调节裁剪组件42的裁剪角度,以使裁剪组件42能够精确地将成品工件200上的浇口剪断,避免裁剪位置发生偏移,造成成品工件200的损坏。
具体而言,角度调节部件43包括竖向调节件431,在连接架41上开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调节孔411,竖向调节件431能够穿过调节孔411并固定于传输机构3的传输架上,通过调节竖向调节件431穿设调节孔411的位置实现裁剪组件42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调节。其中,竖向调节件431为调节螺栓。
进一步地,角度调节部件43还包括调节杆432、第一调节块433、第二调节块434和调节卡箍435,调节架41上还设置有穿孔412,穿孔412的延伸方向垂直于传输机构3的传输方向,调节杆432穿设于穿孔412内并能相对其滑动;第一调节块433设置于调节杆432靠近传输机构3的一端,第一调节块433与第二调节块434通过转轴转动连接,转轴的轴线方向与传输机构3的传输方向平行;调节卡箍435与第二调节块434远离第一调节块433的一端相连接,裁剪组件42卡设于调节卡箍435上。
进一步地,角度调节部件43还包括第一锁定件、第二锁定件和第三锁定件,第一锁定件用于锁定调节杆432和调节架41之间的相对位置;第二锁定件用于锁定第一调节块433和第二调节块434之间的相对位置;第三锁定件用于锁定调节卡箍435和裁剪组件42之间的相对位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锁定件、第二锁定件和第三锁定件均为锁定螺钉或者锁定螺栓,连接稳固且方便拆装。
进一步地,继续参见图1,该注塑加工生产线还包括防护栏5,防护栏5围设于承载机构1、注塑机构、转移机构2、裁剪机构4和部分传输机构3外,其中,防护栏5上还设置有第一避让孔和第二避让孔,第一避让孔与承载机构1正对设置,操作人员可以通过第一避让孔向承载机构1上进行上料操作;传输机构3能够部分穿出第二避让孔,以方便操作人员对传输机构3上的成品工件200的下料操作。通过设置防护栏5,可以保证操作人员的安全性,避免其被转移机构2伤害。
以上实施方式只是阐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特性,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方式限制,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有各种变化和改变,这些变化和改变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10)

1.注塑加工生产线,其特征在于,包括承载机构(1)、注塑机构、转移机构(2)、传输机构(3)和裁剪机构(4);
所述承载机构(1)被配置为承载待注塑嵌件(100);
所述注塑机构被配置为将所述待注塑嵌件(100)与熔融的注塑料注塑成型,以形成成品工件(200);
所述转移机构(2)被配置为将所述承载机构(1)上的待注塑嵌件(100)转移至所述注塑机构中,且被配置为将所述注塑机构中的成品工件(200)转移至所述传输机构(3)上;
所述裁剪机构(4)设置于所述传输机构(3)上,所述裁剪机构(4)能将所述传输机构(3)上的成品工件(200)上的浇口剪断,所述传输机构(3)被配置为将剪完浇口的所述成品工件(200)传输至下一工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加工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机构(1)包括承载台(11),所述承载台(11)上设置有容纳空间,多个沿竖直方向依次叠垛的所述待注塑嵌件(100)能够容纳于所述容纳空间中;且所述容纳空间的形状与所述待注塑嵌件(100)的外形轮廓相适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注塑加工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机构(1)还包括多个限位柱(12),多个所述限位柱(12)间隔设置于所述承载台(11)上,且多个所述限位柱(12)围设形成所述容纳空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注塑加工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机构(1)还包括:
定位相机(14),设置于所述承载台(11)上,并位于所述容纳空间的上方,所述定位相机(14)用于获取所述待注塑嵌件(100)在所述容纳空间中的位置图像信息;和/或
纠偏组件(15),所述承载台(11)上还设置有与所述容纳空间间隔设置的纠偏槽(111),所述纠偏槽(111)的形状与所述待注塑嵌件(100)的外形轮廓相适配;多个所述纠偏组件(15)沿所述纠偏槽(111)的外周间隔设置,每个所述纠偏组件(15)均包括纠偏驱动件和纠偏块,所述纠偏驱动件的输出端与所述纠偏块相连接,以驱动所述纠偏块向靠近所述纠偏槽(111)的方向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加工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移机构(2)包括:
机械手本体(21),位于所述注塑机构和所述传输机构(3)之间;
支撑架(22),设置于所述机械手本体(21)的执行端;
第一吸附部(23)和第二吸附部(24),间隔设置于所述支撑架(22)上,所述第一吸附部(23)用于吸附所述待注塑嵌件(100),所述第二吸附部(24)用于吸附所述成品工件(20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注塑加工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附部(23)包括多个第一吸嘴(231),多个所述第一吸嘴(231)间隔设置于所述支撑架(22)的一端;和/或
所述第二吸附部(24)包括多个第二吸嘴(241),多个所述第二吸嘴(241)间隔设置于所述支撑架(22)的另一端。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注塑加工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移机构(2)还包括夹持组件(26),所述夹持组件(26)设置于所述支撑架(22)上,并位于靠近所述第二吸附部(24)的一端,所述夹持组件(26)能够夹持所述注塑机构中注塑完后形成的料柄(30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注塑加工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塑加工生产线还包括回收箱(6),所述回收箱(6)设置于所述传输机构(3)的一侧,所述回收箱(6)用于回收所述夹持组件(26)上夹持的料柄(30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加工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裁剪机构(4)包括:
连接架(41),设置于所述传输机构(3)上;
裁剪组件(42),设置于所述连接架(41)上,所述裁剪组件(42)被配置为裁剪所述成品工件(200)上的浇口;
角度调节部件(43),设置于所述连接架(41)和所述裁剪组件(42)之间,所述角度调节部件(43)被配置为调节所述裁剪组件(42)的裁剪角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注塑加工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塑加工生产线还包括防护栏(5),所述防护栏(5)围设于所述承载机构(1)、所述注塑机构、所述转移机构(2)、所述裁剪机构(4)和部分所述传输机构(3)外。
CN202222926443.6U 2022-11-03 2022-11-03 注塑加工生产线 Active CN2187007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26443.6U CN218700747U (zh) 2022-11-03 2022-11-03 注塑加工生产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26443.6U CN218700747U (zh) 2022-11-03 2022-11-03 注塑加工生产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700747U true CN218700747U (zh) 2023-03-24

Family

ID=856055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926443.6U Active CN218700747U (zh) 2022-11-03 2022-11-03 注塑加工生产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70074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442027B2 (en) Pellet transfer apparatus and method
KR102355786B1 (ko) 디버링 자동화 시스템
CN1134869A (zh) 组合式模塑装置
CN218700747U (zh) 注塑加工生产线
CN112589466B (zh) 一种天轨自动化生产系统
CN210759025U (zh) 一种自动化夹取成品的注塑装置
CN112108545B (zh) 高节拍滚边方法
TW201739535A (zh) 用於在加工裝置中傳送工作件的運輸裝置
US11559932B2 (en) Injection molding machine with part-handling apparatus
CN111085619B (zh) 柔性自动化门盖滚边生产线
CN113199698B (zh) 圆环形嵌件一体注塑成型装置
CN210703830U (zh) 一种用于叉车门架支座加工的柔性自动化加工单元
CN210362185U (zh) 汽车注塑件的自动化生产设备
CN212652997U (zh) 一种钢丝绳卡扣自动组装机
CN218286493U (zh) 一种金属片嵌件自动上料装置
CN210936821U (zh) 一种异形管旋压系统及异形管夹料机头
CN113681221A (zh) 一种转盘式自动焊接生产线及半导体制冷器件的焊接工艺
US20040104506A1 (en) Roboti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moving parts from the trim press of a thermoforming system
CN216267717U (zh) 一种酒桶自动组装设备
CN217916445U (zh) 一种注塑崁件一体式加工设备
CN217258100U (zh) 一种导光板切割包装设备
CN218517452U (zh) 一种高强度长滑轨开口整形设备
CN216139348U (zh) 一种挡泥板剪浇口以及组立设备
CN216503417U (zh) 母排复合加工设备
CN214294126U (zh) 多零件包塑自动化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