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667215U - 一种桥梁顶升抬高的纵向限位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桥梁顶升抬高的纵向限位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667215U
CN218667215U CN202222993922.XU CN202222993922U CN218667215U CN 218667215 U CN218667215 U CN 218667215U CN 202222993922 U CN202222993922 U CN 202222993922U CN 218667215 U CN218667215 U CN 2186672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bridge
plate
adjusting
jack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993922.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韩业利
孙林林
洪德红
金明
刘顺世
任磊
孙凡刚
韩树政
赵景波
曹惠茹
曹会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bei Chutian Lianfa Road And Bridge Maintenance Co ltd
Qingdao Urban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bei Chutian Lianfa Road And Bridge Maintenance Co ltd
Qingdao Urban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bei Chutian Lianfa Road And Bridge Maintenance Co ltd, Qingdao Urban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bei Chutian Lianfa Road And Bridge Mainten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993922.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6672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6672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6672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桥梁修复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桥梁顶升抬高的纵向限位装置,包括:第一支座,其用于固定桥缝一侧的桥面;第二支座,其用于固定桥缝另一侧的桥面;反力框,其安装于第一支座,且环绕于第二支座外;推力机构,其两端分别抵接于第二支座和反力框。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本申请的纵向限位装置,由于将第一支座连接在桥缝一侧的桥面板上,第二支座连接在桥缝另一侧的桥面板上通过反力框将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之间的拉力转化为容易产生的推力,以提高桥缝两侧的纵向限位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桥梁顶升抬高的纵向限位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桥梁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桥梁顶升抬高的纵向限位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桥梁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日趋重要,桥梁的安全问题也愈发成为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近些年来随着社会运输能力的越来越发达,一些桥梁的设计能力无法跟上使用要求,常导致倾覆等事故的发生。但是很多情况下,桥梁并非完全损坏,将桥面板扶正后就可以对桥梁进行修复从而继续使用,节省了大量成本。在桥面板顶升抬高扶正的过程中,对桥缝处的纵向限位尤为重要,如果没有足够有效的限位能力,桥面板扶正过程中常导致桥梁从桥缝处垮塌,从而导致修复失败。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桥梁顶升抬高的纵向限位装置,以解决在桥面板扶正过程中的纵向限位问题。
为达到以上目的,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桥梁顶升抬高的纵向限位装置,包括:
第一支座,其用于固定桥缝一侧的桥面;
第二支座,其用于固定桥缝另一侧的桥面;
反力框,其安装于第一支座,且环绕于第二支座外;
推力机构,其两端分别抵接于第二支座和反力框。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反力框包括:
框体,其安装于第一支座;
用于承受压力的承力座,所述承力座位于推力机构和框体之间。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承力座包括:
承力板,其两端固定连接于框体,所述推力结构抵接于承力板;
多个承力加强筋,其两端分别连接于承力板和框体,每个所述承力加强筋的长度方向与承力板垂直。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一支座包括:
第一支撑板,其水平设置;
第一抵挡板,其设置于第一支撑板的一端,且与第一支撑板垂直设置;
多个第一加强筋,其设置于第一支撑板和第一抵挡板之间,多个第一加强筋之间互相平行设置,相邻第一加强筋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装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一支撑板上开设有多个第一调节孔,相邻的两个第一加强筋之间至少有一个所述第一调节孔;
所述第一连接装置包括:
第一调节螺栓,其插接于每个第一调节孔内;
第一调节螺母,其固定于第一支撑板,且与第一调节孔同轴,所述第一调节螺母和第一调节螺栓螺纹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二支座包括:
第二支撑板,其水平设置;
第二抵挡板,其设置于第二支撑板的一端,且与第二支撑板垂直设置;
多个第二加强筋,其设置于第二支撑板和第二抵挡板之间,多个第二加强筋之间互相平行设置,相邻第二加强筋之间设置有第二连接装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二支撑板上开设有多个第二调节孔,相邻的两个第二加强筋之间至少有一个所述第二调节孔;
所述第二连接装置包括:
第二调节螺栓,其插接于每个第二调节孔内;
第二调节螺母,其固定于第二支撑板,且与第二调节孔同轴,所述第二调节螺母和第二调节螺栓螺纹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纵向限位装置还包括:拉力装置,其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二抵挡板和第一支座。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纵向限位装置还包括:用于增强桥缝处钢筋拉力的增强拉力条。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推力机构为千斤顶。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包括:
本申请的桥梁顶升抬高的纵向限位装置,由于将第一支座连接在桥缝一侧的桥面板上,第二支座连接在桥缝另一侧的桥面板上通过反力框将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之间的拉力转化为容易产生的推力,以提高桥缝两侧的纵向限位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中一个实施例的侧视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中一个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
1、第一支座;11、第一支撑板;12、第一抵挡板;13、第一加强筋;14、第一调节孔;15、第一连接装置;151、第一调节螺栓;152、第一调节螺母;2、第二支座;21、第二支撑板;22、第二抵挡板;23、第二加强筋;24、第二调节孔;25、第二连接装置;251、第二调节螺栓;252、第二调节螺母;3、反力框;31、框体;32、承力座;321、承力板;322、承力加强筋;4、推力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提供一种桥梁顶升抬高的纵向限位装置,如图1,主要用来在桥缝两端将桥缝进行连接,以防止偏移的工具,如图2所示,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
第一支架尺寸较大,在使用时是直接安装在桥缝一侧的桥面板上,第二支架的尺寸较第一支架小,在使用时安装在另一侧的桥面板上,而第一支架还设置有反力框3,反力框3为U型结构,开口朝向第一支架,反力框3和第一支架构成一个方形框,将第二支架套设在其中。
在反力框3和第二支架之间设置有一个推力机构4,将反力框3朝向远离第二支架的方向推动,而通过反力框3和第一支架的结构限制,使得整体的运动变成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互相靠近的方向,进而将桥缝两侧的桥面板限制住。
由于桥面板本身重量较大,使得纵向限位装置在起效时承受的力也较大,所以容易使得反力框3变形。
因此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上述反力框3还包括框体31和承力座32。如图1和图2所示,框体31主要用来连接承力座32和第一支架,起到传递拉力的作用,本身不受压力,所以可以用简单平板来构成。而承力座32主要承受推力机构4的压力,受推力机构4的挤压而容易变形。所以承力座32位于与第二支架相对的位置且设置了较为复杂的结构来承受压力。
一些实施例中,承力座32的结构设置可以采用加厚的板件,或者使用复杂的加筋板件来构成,这些结构的设置都比较复杂,而且严重增加重量,不利于使用。
因此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承力座32包括直接接触推力组件的承力板321和用来增强抗压能力的承力加强筋322。其中承力加强筋322主要根据推力组件的位置和大小来决定,以图2为例,图2中仅设置有一个推力组件,其一面的接触面较大,所以在其接触面上均匀对称设置有两个承力加强筋322。如果设置有两个推力组件,则相应在各自的接触面上均匀设置加强筋,而没有设置推力组件的部分为了减轻重量则相应的不设置承力加强筋322。
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增强自身稳定性,第一支座1可以设置成方块形或者其他类似的形状。但是这种形状一方面不适合携带,如果减轻重量,空心方块也不适合趁手桥面板带来的拉力。
因此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支座1包括第一支撑板11、第一抵挡板12和多个第一加强筋13。
其中,第一支撑板11水平设置,贴合于桥面,有一些实施例中桥面会被凿开暴露出钢筋,此时第一支撑板11平放于钢筋之上,有些实施例还会与钢筋进行焊接以增强连接力。
第一抵挡板12则是竖直设置,为了提供安装的位置,第一抵挡板12和第一支撑板11之间构成一个直角。
第一加强筋13则是平行排列在第一支撑板11和第一支撑板11之间,起到抗拉和抗压的作用,相邻的第一加强筋13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装置15,第一支架和桥面板的连接主要是靠第一连接装置15来实现的。具体的,为了减轻不必要的重量第一支架靠上且远离反力框3的部分不能起到支撑或者抗拉的效果,所以第一抵挡板12、第一支撑板11和第一加强筋13均为三角形,将不起效的部分切除。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装置15为钩形的或者桩形的连接件,插入桥面板和混凝土面结合,但是这种连接方式不够牢靠。
因此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支撑板11上开设有多个第一调节孔14,相邻的两个第一加强筋13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调节孔14,如图2所示,每两个第一加强筋13之间有三个第一调节孔14。
而第一连接装置15包括第一调节螺栓151和第一调节螺母152。其中第一调节螺目是连接在第一支撑板11上,而第一调节螺栓151和第一调节螺母152螺纹连接,这样可以调节第一调节螺栓151的伸出长度,一方面可以和桥梁混凝土面结合,另一方面在选择和钢筋结合时将第一调节螺栓151调到合适的长度方便焊接。
上述第二支座2主要是设置在反力框3的范围内承受推力的装置,同时和反力框3之间没有直接的连接关系,在使用前需要另行搬运,因此轻便性和强度均十分重要。
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二支座2包括第二支撑板21、第二抵挡板22和第二加强筋23。
第二支撑板21主要是和桥面板相连接的结构,第二支撑板21水平设置,贴合于桥面,有一些实施例中桥面会被凿开暴露出钢筋,此时第二支撑板21平放于钢筋之上,有些实施例还会与钢筋进行焊接以增强连接力。
第二抵挡板22则是竖直设置,为了提供安装的位置,同时,第二抵挡板22直接承受推力,有些情况下尺寸会较第一抵挡板12厚,第二抵挡板22和第二支撑板21之间构成一个直角。
第二加强筋23是同时垂直于第二抵挡板22和第二支撑板21,起到的效果是抵抗推力,相邻的第二加强筋23之间设置有第二连接装置25,第二支架和桥面板的连接主要是靠第二连接装置25来实现的。
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装置25由于直接受推力,因此通常需要直接连接在钢筋上。
因此在第二支撑板21上开设有多个第二调节孔24,相邻的两个第二加强筋23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调节孔24,如图2所示,每两个第二加强筋23之间有三个第二调节孔24。
而第二连接装置25包括第二调节螺栓251和第二调节螺母252。其中第二调节螺目是连接在第二支撑板21上,而第二调节螺栓251和第二调节螺母252螺纹连接,这样可以调节第二调节螺栓251的伸出长度,在和钢筋结合时将第二调节螺栓251调到合适的长度方便焊接。
有些实施例中,因为桥面板的尺寸较小,需要的推力不强,所以仅需要桥缝两侧边沿的钢筋就能够支撑。
但是在有些情况下,并非是完全按照理论要求来对桥缝进行纵向限位牵拉,钢筋的受力情况并非最佳的受力状态,有可能钢筋的抗拉效果不佳,对桥缝的限制能力较差。所以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还设置有增强拉力条,增强拉力条一般也是钢筋,整体呈冖字型,一端焊接在用来承力的钢筋上,另一端嵌入桥面板远离桥缝处的桥面内,以提高抗拉能力。
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上述推力机构4为千斤顶,容易控制,且提供的推力较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申请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桥梁顶升抬高的纵向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支座(1),其用于固定桥缝一侧的桥面;
第二支座(2),其用于固定桥缝另一侧的桥面;
反力框(3),其安装于第一支座(1),且环绕于第二支座(2)外;
推力机构(4),其两端分别抵接于第二支座(2)和反力框(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桥梁顶升抬高的纵向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力框(3)包括:
框体(31),其安装于第一支座(1);
用于承受压力的承力座(32),所述承力座(32)位于推力机构(4)和框体(31)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桥梁顶升抬高的纵向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力座(32)包括:
承力板(321),其两端固定连接于框体(31),所述推力机构抵接于承力板(321);
多个承力加强筋(322),其两端分别连接于承力板(321)和框体(31),每个所述承力加强筋(322)的长度方向与承力板(321)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桥梁顶升抬高的纵向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座(1)包括:
第一支撑板(11),其水平设置;
第一抵挡板(12),其设置于第一支撑板(11)的一端,且与第一支撑板(11)垂直设置;
多个第一加强筋(13),其设置于第一支撑板(11)和第一抵挡板(12)之间,多个第一加强筋(13)之间互相平行设置,相邻第一加强筋(13)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装置(1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桥梁顶升抬高的纵向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11)上开设有多个第一调节孔(14),相邻的两个第一加强筋(13)之间至少有一个所述第一调节孔(14);
所述第一连接装置(15)包括:
第一调节螺栓(151),其插接于每个第一调节孔(14)内;
第一调节螺母(152),其固定于第一支撑板(11),且与第一调节孔(14)同轴,所述第一调节螺母(152)和第一调节螺栓(151)螺纹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桥梁顶升抬高的纵向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座(2)包括:
第二支撑板(21),其水平设置;
第二抵挡板(22),其设置于第二支撑板(21)的一端,且与第二支撑板(21)垂直设置;
多个第二加强筋(23),其设置于第二支撑板(21)和第二抵挡板(22)之间,多个第二加强筋(23)之间互相平行设置,相邻第二加强筋(23)之间设置有第二连接装置(25)。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桥梁顶升抬高的纵向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板(21)上开设有多个第二调节孔(24),相邻的两个第二加强筋(23)之间至少有一个所述第二调节孔(24);
所述第二连接装置(25)包括:
第二调节螺栓(251),其插接于每个第二调节孔(24)内;
第二调节螺母(252),其固定于第二支撑板(21),且与第二调节孔(24)同轴,所述第二调节螺母(252)和第二调节螺栓(251)螺纹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桥梁顶升抬高的纵向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限位装置还包括:
拉力装置,其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二抵挡板(22)和第一支座(1)。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桥梁顶升抬高的纵向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增强桥缝处钢筋拉力的增强拉力条。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桥梁顶升抬高的纵向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力机构(4)为千斤顶。
CN202222993922.XU 2022-11-10 2022-11-10 一种桥梁顶升抬高的纵向限位装置 Active CN2186672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93922.XU CN218667215U (zh) 2022-11-10 2022-11-10 一种桥梁顶升抬高的纵向限位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93922.XU CN218667215U (zh) 2022-11-10 2022-11-10 一种桥梁顶升抬高的纵向限位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667215U true CN218667215U (zh) 2023-03-21

Family

ID=855359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993922.XU Active CN218667215U (zh) 2022-11-10 2022-11-10 一种桥梁顶升抬高的纵向限位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66721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71543B (zh) 一种过驳装置的连接方法及应用
CN218667215U (zh) 一种桥梁顶升抬高的纵向限位装置
CN101254844A (zh) 一种可拆装的罐式托盘箱
CN113120189A (zh) 一种可调节支墩装置
CN213174463U (zh) 一种大跨度厂房钢结构梁柱
CN216428980U (zh) 一种悬挑工字钢脚手架结构
CN212836642U (zh) 一种悬挑梁结构
CN111891314B (zh) 一种调整客滚船车库层高的施工方法
CN210508034U (zh) 一种具有高支撑强度的钢结构梁及其所形成的储罐塔
CN210438256U (zh) 一种80吨模块单元吊排
CN210797306U (zh) 一种预制墩柱可移动式自动倾倒船
CN217000833U (zh) 一种高强度建筑模板
CN215564695U (zh) 一种建筑结构设计梁加固结构
CN217461434U (zh) 一种组合式镁合金平面早拆模板
CN218665320U (zh) 一种顶升辅助装置及顶升装置
CN217913656U (zh) 一种加强排夹具工装
CN219992361U (zh) 一种高桩承台码头靠船构件的支撑结构
CN215164563U (zh) 一种钢混组合结构梁桥中钢箱梁与混凝土箱梁的连接结构
CN216429009U (zh) 一种建筑节能模板
CN218756992U (zh) 一种碳纤维板用锚座
CN217652066U (zh) 一种便于墙角修复的耗能剪力墙
CN218806103U (zh) 一种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斜拉撑横梁结构
CN214558721U (zh) 一种超高钢柱构件校正装置
CN212500911U (zh) 一种靠船结构的堆放装置
CN217923037U (zh) 一种桥梁用的波纹钢腹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Han Yeli

Inventor after: Cao Huiru

Inventor after: Cao Huidong

Inventor after: Sun Linlin

Inventor after: Hong Dehong

Inventor after: Li Jinming

Inventor after: Liu Shunshi

Inventor after: Ren Lei

Inventor after: Sun Fangang

Inventor after: Han Shuzheng

Inventor after: Zhao Jingbo

Inventor before: Han Yeli

Inventor before: Cao Huiru

Inventor before: Cao Huidong

Inventor before: Sun Linlin

Inventor before: Hong Dehong

Inventor before: Jin Ming

Inventor before: Liu Shunshi

Inventor before: Ren Lei

Inventor before: Sun Fangang

Inventor before: Han Shuzheng

Inventor before: Zhao Jingbo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