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664145U - 一种电芯卸料转移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芯卸料转移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664145U
CN218664145U CN202222715057.2U CN202222715057U CN218664145U CN 218664145 U CN218664145 U CN 218664145U CN 202222715057 U CN202222715057 U CN 202222715057U CN 218664145 U CN218664145 U CN 2186641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pressing
unloading
gear
clamp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71505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鲁树立
王从凤
吴铁成
邹高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Wande Auto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Wande Auto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Wande Auto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Wande Auto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71505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66414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6641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66414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Manipulato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芯卸料转移装置,包括夹持机构、下料预压机构、下料输送机构和下料移栽机构,所述夹持机构、下料预压机构和下料输送机构依次设置,所述夹持机构包括Z轴直线模组、安装座、设置在安装座顶端的壳体和两个夹持组件,所述安装座的一端设置在所述Z轴直线模组上,另一端朝向所述下料预压机构,所述Z轴直线模组用于驱动所述安装座上下移动,从而可驱动所述壳体、两个夹持组件上下移动,所述两个夹持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顶端并呈左右相对设置;所述夹持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顶端的安装件、滑动设置在安装件外侧的两个外侧安装板、两个前后气缸和两个L型卸料勾。本实用新型占用空间小,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电芯卸料转移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电池电芯制造技术领域,具体的是涉及一种电芯卸料转移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锂电池卷绕设备一般包括卷绕装置和电芯卸料转移装置,电芯卸料转移装置一般包括夹持机构、下料预压机构、下料输送机构和下料移栽机构。在通过卷绕装置的卷针将隔膜和极片卷绕成型为圆形电芯后,通常通过夹持机构实现圆形电芯的下料,通过下料预压机构将圆形电芯预压为方形电芯,通过下料输送机构将方形电芯输送到下一工序如包装工序,通过下料移栽机构将夹持机构上的圆形电芯转移到下料预压机构上以及将下料预压机构上的方形电芯转移到下料输送机构上。
现有的夹持机构通常包括设置在机架上的四个夹持组件,四个夹持组件分别位于卷针的左方、右方、上方和下方,位于卷针左方、右方的两个夹持组件呈左右相对设置,位于卷针上方、下方的两个夹持组件呈上下相对设置,每个夹持组件分别包括卸料夹、用于驱动卸料夹移动到电芯夹持位的移动气缸以及用于驱动卸料夹张开或闭合的夹爪气缸。在下料时,通过四个夹持组件的卸料夹可分别将圆形电芯的左侧、右侧、上侧和下侧进行夹持,如此卷针即可进行退针操作。该种结构的夹持机构由于包括四个夹持组件,占用空间大,从而导致下料移栽机构将夹持机构上的圆形电芯转移到下料预压机构上的行程会比较长,进而导致整个装置占用空间大,降低了生产效率,增加了生产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芯卸料转移装置,占用空间小,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电芯卸料转移装置,包括夹持机构、下料预压机构、下料输送机构和下料移栽机构,所述夹持机构、下料预压机构和下料输送机构依次设置,所述夹持机构包括Z轴直线模组、安装座、设置在所述安装座顶端的壳体和两个夹持组件,所述安装座的一端设置在所述Z轴直线模组上,另一端朝向所述下料预压机构,所述Z轴直线模组用于驱动所述安装座上下移动,从而可驱动所述壳体、两个夹持组件上下移动,所述两个夹持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顶端并呈左右相对设置;所述夹持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顶端的安装件、滑动设置在安装件外侧的两个外侧安装板、两个前后气缸和两个L型卸料勾;所述两个外侧安装板呈前后相对设置,所述两个前后气缸分别用于驱动所述两个外侧安装板沿前后方向相向或相背滑动;所述两个L型卸料勾位于所述安装件的上方,所述两个L型卸料勾的竖部分别设置在两个外侧安装板的内侧,两个L型卸料勾的横部呈前后相对设置;所述两个外侧安装板的内侧分别设有两个压块气缸,所述两个压块气缸的远离对应的外侧安装板的一端分别连接有两个压块,所述两个压块分别与两个L型卸料勾的横部呈左右相对设置,所述两个压块气缸分别用于驱动所述两个压块朝靠近或远离对应的L型卸料勾的横部的方向移动。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两个夹持组件可相对所述壳体沿左右方向相向或相背移动;所述夹持机构还包括夹持驱动模组以及滑动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两个滑板,所述两个滑板呈左右相对设置,所述滑板的两端分别从所述壳体的两侧伸出,所述两个夹持组件的安装件分别与所述两个滑板对应,所述安装件的两端分别凸出于所述壳体的两侧并分别与对应的滑板的两端连接,所述夹持驱动模组用于驱动所述两个滑板沿左右方向相向或相背滑动,所述两个滑板的滑动可带动所述两个夹持组件沿左右方向相向或相背移动。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夹持驱动模组包括夹持伺服电机、减速机、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所述夹持伺服电机设置在所述减速机上,所述减速机的顶端穿过所述安装座底端的安装孔位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底端,所述减速机的输入端与夹持伺服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减速机的输出端穿过所述壳体底端的贯通孔并伸入到所述壳体内,且套设有夹持齿轮;所述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且呈前后平行错位分布,所述第一齿条的第一端与第二齿条的第二端相对,所述夹持齿轮位于第一齿条的第一端和第二齿条的第二端之间并分别与第一齿条的齿部和第二齿条的齿部相啮合;所述第一齿条的第一端、第二齿条的第二端分别设有第一滑板安装块、第二滑板安装块,所述第一滑板安装块、第二滑板安装块分别位于所述两个滑板的下方并分别与两个滑板连接,所述夹持伺服电机通过所述减速机、夹持齿轮可驱动所述第一齿条、第二齿条沿左右方向相向或相背移动,从而通过第一滑板安装块、第二滑板安装块可带动所述两个滑板沿左右方向相向或相背滑动。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L型卸料勾的横部的截面形状为圆形,且横部的上侧、下侧均具有一直面。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下料预压机构包括下安装板、位于下安装板上方的上安装板、第一预压组件和第二预压组件,所述第一预压组件和第二预压组件呈上下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预压组件包括第一预压驱动模组、设置在所述下安装板顶端的第一丝杆螺母组件以及位于下安装板上方的第一冷压板,所述第一丝杆螺母组件与所述第一冷压板连接;所述第二预压组件包括第二预压驱动模组、设置在所述上安装板底端的第二丝杆螺母组件以及位于上安装板下方的第二冷压板,所述第二丝杆螺母组件与所述第二冷压板连接,所述第二冷压板位于第一冷压板的上方并与第一冷压板呈上下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预压驱动模组可通过所述第一丝杆螺母组件驱动所述第一冷压板向上移动或向下移动,所述第二预压驱动模组可通过所述第二丝杆螺母组件同步驱动所述第二冷压板向下移动或向上移动。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预压驱动模组包括设置在所述下安装板顶端的第一预压伺服电机和位于下安装板下方的第一齿轮传动模组,所述第一齿轮传动模组包括第一预压齿轮和第二预压齿轮,所述第一预压伺服电机的输出端穿过所述下安装板的第一通孔并套设有所述第一预压齿轮,所述第二预压齿轮与所述第一预压齿轮相啮合。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下安装板的顶端设有两个第一侧板,所述两个第一侧板的顶端设有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位于所述第一冷压板的下方,所述第一丝杆螺母组件包括第一丝杆、第一螺母和第一移动板,所述第一丝杆和第一移动板位于所述两个第一侧板之间,所述第一丝杆的一端穿过所述下安装板的第二通孔并套设有所述第二预压齿轮,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螺母并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底端,所述第一螺母与第一丝杆螺纹配合,所述第一螺母设置在所述第一移动板的安装孔中,所述第一移动板位于所述下安装板和第一连接板之间,所述第一移动板的顶端设有第一导轴,所述第一导轴的远离第一移动板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一连接板的贯通孔并与所述第一冷压板连接。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预压驱动模组包括设置在所述上安装板底端的第二预压伺服电机和位于上安装板上方的第二齿轮传动模组,所述第二齿轮传动模组包括第三预压齿轮和第四预压齿轮,所述第二预压伺服电机的输出端穿过所述上安装板的第一通孔并套设有所述第三预压齿轮,所述第四预压齿轮与所述第三预压齿轮相啮合。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上安装板的底端设有两个第二侧板,所述两个第二侧板的底端设有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位于所述第二冷压板的上方,所述第二丝杆螺母组件包括第二丝杆、第二螺母和第二移动板,所述第二丝杆和第二移动板位于所述两个第二侧板之间,所述第二丝杆的一端穿过所述上安装板的第二通孔并套设有所述第四预压齿轮,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螺母并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板的顶端,所述第二螺母与第二丝杆螺纹配合,所述第二螺母设置在所述第二移动板的安装孔中,所述第二移动板位于所述上安装板和第二连接板之间,所述第二移动板的底端设有第二导轴,所述第二导轴的远离第二移动板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二连接板的贯通孔并与所述第二冷压板连接。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下料移栽机构包括X轴直线模组、左机械手和右机械手,所述左机械手用于将所述夹持机构上的椭圆形电芯转移到所述下料预压机构上,所述右机械手用于将所述下料预压机构上的方形电芯转移到所述下料输送机构上,所述X轴直线模组用于驱动所述左机械手和右机械手左右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夹持机构包括两个呈左右相对设置的夹持组件,占用空间小,从而减小了下料移栽机构将夹持机构的两个夹持组件夹持的电芯转移到下料预压机构上的行程,进而减小了整个装置的占用空间,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本实用新型的夹持机构方便卷针退针,且可避免出现卷针退针时将圆形电芯的隔膜带出的情况,从而可避免出现抽芯的现象,提高了电芯的良品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芯卸料转移装置;
图2是图1所示电芯卸料转移装置的夹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电芯卸料转移装置的夹持机构的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图1所示电芯卸料转移装置的夹持机构的主视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电芯卸料转移装置的夹持机构去掉两个夹持组件后的爆炸示意图;
图6是图1所示电芯卸料转移装置的夹持机构的两个夹持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7是图1所示电芯卸料转移装置的下料预压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1所示电芯卸料转移装置的下料预压机构的左视示意图;
图9是图1所示电芯卸料转移装置的下料预压机构的底部的爆炸示意图;
图10是图1所示电芯卸料转移装置的下料预压机构的顶部的爆炸示意图;
图11是图1所示电芯卸料转移装置的下料输送机构的第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所示电芯卸料转移装置的下料输送机构的第二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所示电芯卸料转移装置的下料移栽机构的第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所示电芯卸料转移装置的下料移栽机构的第二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另外,专利中涉及到的所有联接/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联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联接结构。本实用新型创造中的各个技术特征,在不互相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可以交互组合。
请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芯卸料转移装置,主要应用于锂电池卷绕设备上。该电芯卸料转移装置包括夹持机构10、下料预压机构30、下料输送机构50和下料移栽机构70。夹持机构10、下料预压机构30和下料输送机构50从左至右依次设置。夹持机构10用于夹持并定位住锂电池卷绕设备的卷针上的卷绕成型后的圆形电芯以方便卷针退针,从而实现下料,以及用于将夹持并定位住的圆形电芯拉平以使圆形电芯变为椭圆形电芯。下料预压机构30用于将椭圆形电芯预压成方形电芯。下料输送机构50用于将方形电芯输送到下一工序比如包装工序。下料移栽机构70用于将夹持机构10上的椭圆形电芯转移到下料预压机构30上,以及用于将下料预压机构30上的方形电芯转移到下料输送机构50上。
请参照图1至图6,夹持机构10包括Z轴直线模组12、安装座13、设置在安装座顶端的壳体14、设置在壳体14顶端的两个夹持组件15、夹持驱动模组以及滑动设置在壳体14内的两个滑板17。
安装座13的一端设置在Z轴直线模组12上,另一端朝向下料预压机构30。Z轴直线模组12用于驱动安装座13上下移动。安装座13的上下移动可带动壳体14、两个夹持组件15、夹持驱动模组、两个滑板17上下移动。
两个夹持组件15呈左右相对设置。夹持组件15包括设置在壳体14顶端的安装件、滑动设置在安装件外侧的两个外侧安装板154、两个前后气缸155和两个L型卸料勾156。
本实施例中,安装件包括设置在壳体14顶端的内侧安装板152以及设置在内侧安装板152外侧的两个中间安装板153。内侧安装板152的外侧指的是内侧安装板152的远离两个夹持组件15的中心的一侧。两个中间安装板153呈前后相对设置。两个外侧安装板154分别滑动设置在两个中间安装板153的外侧并呈前后相对设置。中间安装板153的外侧指的是中间安装板153的远离两个夹持组件15的中心的一侧。具体的,两个中间安装板153的外侧设有两个呈前后相对设置的安装板滑轨1532,两个外侧安装板154的内侧分别设有两个安装板滑块1533,两个安装板滑块1533分别与两个安装板滑轨1532滑动配合。两个外侧安装板154通过各自的安装板滑块1533可在对应的安装板滑轨1532上沿前后方向相向或相背滑动。外侧安装板154的内侧指的是外侧安装板154的靠近两个夹持组件15的中心的一侧。
两个前后气缸155分别设置在两个中间安装板153的外侧并分别与两个外侧安装板154连接,两个前后气缸155分别用于驱动两个外侧安装板154沿前后方向相向或相背滑动。
两个L型卸料勾156位于安装件的上方,两个L型卸料勾156的竖部1562分别设置在两个外侧安装板154的内侧,两个L型卸料勾156的横部1563呈前后相对设置。两个L型卸料勾156可随着对应的外侧安装板154一起移动。
两个外侧安装板154的内侧分别设有两个压块气缸157,两个压块气缸157的远离对应的外侧安装板154的一端分别连接有两个压块158,两个压块158分别与两个L型卸料勾156的横部1563呈左右相对设置,两个压块气缸157分别用于驱动两个压块158朝靠近或远离对应的L型卸料勾156的横部1563的方向移动,以抵接到圆形电芯或松开圆形电芯。两个压块气缸157、两个压块158可随着对应的外侧安装板154一起移动。在下料之前,卷针的卷径会缩小,从而使得卷针与圆形电芯之间具有间隙,在实际下料时,两个夹持组件15中,其中位于左方的夹持组件15,其两个L型卸料勾156的横部1563在两个前后气缸155的驱动可分别从卷针前端的左侧与圆形电芯之间的间隙插入、卷针后端的左侧与圆形电芯之间的间隙插入,位于右方的夹持组件15,其两个L型卸料勾156的横部1563在两个前后气缸155的驱动下可分别从卷针前端的右侧与圆形电芯之间的间隙插入、卷针后端的右侧与圆形电芯之间的间隙插入,如此通过四个L型卸料勾156即实现将圆形电芯夹持。并且,位于左方的夹持组件15,其两个压块158分别位于圆形电芯左侧的外部,通过两个压块气缸157分别驱动两个压块158朝靠近对应的L型卸料勾156的横部1563的方向移动以抵接到圆形电芯,从而可实现将圆形电芯的左侧定位住,位于右方的夹持组件15,其两个压块158分别位于圆形电芯右侧的外部,通过两个压块气缸157分别驱动两个压块158朝靠近对应的L型卸料勾156的横部1563的方向移动以抵接到圆形电芯,从而可实现将圆形电芯的右侧定位住。本实用新型的夹持机构包括两个呈左右相对设置的夹持组件,占用空间小,从而减小了下料移栽机构70将夹持机构10的两个夹持组件15夹持的电芯转移到下料预压机构30上的行程,进而减小了整个装置的占用空间,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本实用新型的夹持机构10通过压块158可实现对圆形电芯定位住,方便卷针退针,且可避免出现卷针退针时将圆形电芯的隔膜带出的情况,从而可避免出现抽芯的现象,提高了电芯的良品率。
进一步地,两个夹持组件15可相对壳体10沿左右方向相向或相背移动。在实际应用时,在两个夹持组件15夹持并定位住圆形电芯后,通过两个夹持组件15相背移动,从而可实现将圆形电芯拉平,圆形电芯即变为椭圆形电芯。将圆形电芯先拉平为椭圆形,使得下料预压机构30能够快速地将椭圆形电芯预压为方形电芯。
本实施例中,L型卸料勾156的横部1563的截面形状为圆形,便于与圆形电芯的隔膜接触,且横部的上侧、下侧均具有一直面15632。在将圆形电芯拉平的过程中,设置的直面15632,可使得L型卸料勾156的横部1563不会将电芯顶起,保证将圆形电芯拉平为椭圆形电芯。
两个滑板17呈左右相对设置,滑板17的两端分别从壳体14的两侧伸出,壳体14的两侧具有供滑板17的两端伸出的两个通孔1412。两个夹持组件15的内侧安装板152分别与两个滑板17对应,内侧安装板152的两端分别凸出于壳体14的两侧并分别与对应的滑板17的两端连接。夹持驱动模组用于驱动两个滑板17沿左右方向相向或相背滑动,两个滑板17的滑动可带动两个夹持组件15沿左右方向相向或相背移动。
两个滑板17滑动设置在壳体14内的结构为:壳体14内的底部设有两个呈前后平行设置的底板滑轨1422,滑板17的底端设有两个底板滑块1423,两个底板滑块1423分别与两个底板滑轨1422滑动配合,两个滑板17通过各自的两个底板滑块1423可在两个底板滑轨1422上沿左右方向相向或相背滑动。
夹持驱动模组包括夹持伺服电机162、减速机163、第一齿条164和第二齿条165。夹持伺服电机162设置在减速机163上,减速机163的顶端穿过安装座13底端的安装孔位132并通过减速机安装板1631设置在壳体14的底端,减速机163的输入端与夹持伺服电机162的输出端连接,减速机163的输出端穿过壳体14底端的贯通孔1413并伸入到壳体14内,且套设有夹持齿轮1632。第一齿条164和第二齿条165设置在壳体14内且呈前后平行错位分布,第一齿条164的第一端与第二齿条165的第二端相对,第一齿条164的第二端朝向下料预压机构30,第二齿条165的第一端朝向Z轴直线模组12。第一齿条164和第二齿条165的相靠近的一侧分别设有齿部,夹持齿轮1632位于第一齿条164的第一端和第二齿条165的第二端之间并分别与第一齿条164的齿部和第二齿条165的齿部相啮合。第一齿条164的第一端、第二齿条165的第二端分别设有第一滑板安装块1642、第二滑板安装块1652。第一齿条164、第二齿条165、第一滑板安装块1642、第二滑板安装块1652位于两个底板滑轨1422之间。第一滑板安装块1642、第二滑板安装块1652分别位于两个滑板17的下方并分别与两个滑板17连接,夹持伺服电机162用于驱动减速机163转动,减速机163的转动可带动夹持齿轮1632转动,夹持齿轮1632的转动可带动第一齿条164、第二齿条165沿左右方向相向或相背移动,从而通过第一滑板安装块1642、第二滑板安装块1652可带动两个滑板17沿左右方向相向或相背滑动,进而可带动两个夹持组件15沿左右方向相向或相背移动。
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壳体14包括底板142、两个L型顶板143、压紧板145和两个支撑侧板144。两个支撑侧板144分别设置在底板142顶端的前侧、后侧。两个L型顶板143呈左右相对设置,其中一个L型顶板143的横部、竖部分别设置在两个支撑侧板144的顶端以及两个支撑侧板144的靠近Z轴直线模组12的一端,另外一个L型顶板143的横部、竖部分别设置在两个支撑侧板144的顶端以及两个支撑侧板144的远离Z轴直线模组12的一端。压紧板145设置在两个L型顶板143的顶端以将两个L型顶板143连接在一起。支撑侧板144的顶端具有两个凹位1442,两个凹位1442分别与两个滑板17、两个L型顶板143对应,凹位1412与对应的L型顶板143之间形成上述的壳体14的通孔1412。
请参照图1、图7至图10,下料预压机构30包括下安装板32、位于下安装板32上方的上安装板33、立板34、第一预压组件35和第二预压组件36。下安装板32的前端与上安装板33的前端之间通过立板34连接,下安装板32的后端与上安装板33的后端之间形成开口,该开口靠近下料移栽机构70的连接座73(见图13、图14)。第一预压组件35和第二预压组件36呈上下相对设置。
下安装板32的顶端设有两个第一侧板322,两个第一侧板322的顶端设有第一连接板323。
第一预压组件35包括第一预压驱动模组、设置在下安装板32顶端的第一丝杆螺母组件以及位于下安装板32上方的第一冷压板358。第一丝杆螺母组件与第一冷压板358连接。第一预压驱动模组可通过第一丝杆螺母组件驱动第一冷压板358向上移动或向下移动。第一连接板323位于第一冷压板358的下方。
具体的,第一预压驱动模组包括设置在下安装板32顶端的第一预压伺服电机352和位于下安装板32下方的第一齿轮传动模组。第一预压伺服电机352位于立板34和其中一个第一侧板322之间,并贴合在该第一侧板322的靠近立板34的一侧。第一齿轮传动模组包括第一预压齿轮353和第二预压齿轮354,第一预压伺服电机352的输出端穿过下安装板32的第一通孔并套设有第一预压齿轮353,第二预压齿轮354与第一预压齿轮353相啮合。下安装板32的底端设有下保护罩351,第一预压齿轮353和第二预压齿轮354位于下保护罩351内,下保护罩351对第一预压齿轮353和第二预压齿轮354起到保护作用。
第一丝杆螺母组件包括第一丝杆355、第一螺母356和第一移动板357。第一丝杆355和第一移动板357位于两个第一侧板322之间,第一丝杆355的一端穿过下安装板32的第二通孔并套设有第二预压齿轮354,另一端穿过第一螺母356并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一连接板323的底端。第一螺母356与第一丝杆355螺纹配合,第一螺母356设置在第一移动板357的中间位置的安装孔中,第一移动板357位于下安装板32和第一连接板323之间,并与下安装板32、第一连接板323呈上下平行设置。第一移动板357的顶端设有第一导轴3572,第一导轴3572的远离第一移动板357的一端穿过第一连接板323的贯通孔并与第一冷压连接板3582连接,第一冷压板358设置在第一冷压连接板3582的顶端。在实际应用时,通过第一预压伺服电机352可驱动第一预压齿轮353转动,第一预压齿轮353的转动可带动第二预压齿轮354转动,第二预压齿轮354的转动可带动第一丝杆355转动,第一丝杆355的转动可带动第一螺母356向上移动或向下移动,第一螺母356的移动可带动第一移动板357向上移动或向下移动,第一移动板357的移动可带动第一导轴3572向上移动或向下移动,第一导轴3572的移动可带动、第一冷压连接板3582、第一冷压板358向上移动或向下移动。
本实施例中,下安装板32的第二通孔内设有第一轴承,第一轴承套设在第一丝杆355的外周,第一轴承用于对第一丝杆355提供转动支撑。第一连接板323的中间位置设有安装孔,第一丝杆355的远离第二预压齿轮354的一端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一连接板323的安装孔内,第一连接板323的安装孔内设有第二轴承,第二轴承套设在第一丝杆355的远离第二预压齿轮354的一端的外周,第二轴承用于对第一丝杆355提供转动支撑。
第一连接板323的贯通孔内设有直线轴承3573,直线轴承3573套设在第一导轴3572的外周,直线轴承3573用于对第一导轴3572的上下移动提供支撑。优选地,第一导轴3572为四个,四个第一导轴3572分别位于第一移动板357的四个角上。对应的,直线轴承3573也为四个。
第一冷压板358呈方形,第一冷压连接板3582的大小、形状与第一冷压板358相同。
上安装板33的底端设有两个第二侧板332,两个第二侧板332的底端设有第二连接板333。
第二预压组件36包括第二预压驱动模组、设置在上安装板33底端的第二丝杆螺母组件以及位于上安装板33下方的第二冷压板368,第二丝杆螺母组件与第二冷压板368连接,第二冷压板368位于第一冷压板358的上方并与第一冷压板358呈上下相对设置。第二丝杆螺母组件与第一丝杆螺母组件呈上下相对设置。第二冷压板368位于第二连接板333的下方。
具体的,第二预压驱动模组包括设置在上安装板33底端的第二预压伺服电机362和位于上安装板33上方的第二齿轮传动模组。第二预压伺服电机362位于立板34和其中一个第二侧板332之间,并贴合在该第二侧板332的靠近立板34的一侧。第二齿轮传动模组包括第三预压齿轮363和第四预压齿轮364,第二预压伺服电机362的输出端穿过上安装板33的第一通孔并套设有第三预压齿轮363,第三预压齿轮363与第四预压齿轮364相啮合。上安装板33的顶端设有上保护罩361,第三预压齿轮363和第四预压齿轮364位于上保护罩361内,上保护罩361对第三预压齿轮363和第四预压齿轮364起到保护作用。
第二丝杆螺母组件包括第二丝杆365、第二螺母366和第二移动板367。第二丝杆365和第二移动板367位于两个第二侧板332之间,第二丝杆365的一端穿过上安装板33的第二通孔并套设有第四预压齿轮364,另一端穿过第二螺母366并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二连接板333的顶端。第二螺母366与第二丝杆365螺纹配合,第二螺母366设置在第二移动板367的中间位置的安装孔中,第二移动板367位于上安装板33和第二连接板333之间,并与上安装板33、第二连接板333呈上下平行设置。第二移动板367的底端设有第二导轴3672,第二导轴3672的远离第二移动板367的一端穿过第二连接板333的贯通孔并与连接块3673连接,连接块3673的底端设有第二冷压连接板3682,第二冷压板368设置在第二冷压连接板3682的底端。在实际应用时,通过第二预压伺服电机362可驱动第三预压齿轮363转动,第三预压齿轮363的转动可带动第四预压齿轮364转动,第四预压齿轮364的转动可带动第二丝杆365转动,第二丝杆365的转动可带动第二螺母366向下移动或向上移动,第二螺母366的移动可带动第二移动板367向下移动或向上移动,第二移动板367的移动可带动第二导轴3672向下移动或向上移动,第二导轴3672的移动可带动连接块3673、第二冷压连接板3682、第二冷压板368向下移动或向上移动。
本实施例中,上安装板33的第二通孔内设有第一轴承,第一轴承套设在第二丝杆365的外周,第一轴承用于对第二丝杆365提供转动支撑。第二连接板333的中间位置设有安装孔,第二丝杆365的远离第四预压齿轮364的一端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二连接板333的安装孔内,第二连接板333的安装孔内设有第二轴承,第二轴承套设在第二丝杆365的远离第四预压齿轮364的一端的外周,第二轴承用于对第二丝杆365提供转动支撑。
第二连接板333的贯通孔内设有直线轴承,直线轴承套设在第二导轴3672的外周,直线轴承用于对第二导轴3672的上下移动提供支撑。优选地,第二导轴3672为四个,四个第二导轴3672分别位于第二移动板367的四个角上。对应的,直线轴承也为四个。
第二冷压板368呈方形,第二冷压连接板3682的大小、形状与第二冷压板368相同。第二冷压板368的大小、形状与第一冷压板358的大小、形状相同。第一冷压板358、第二冷压板368的长度尺寸、宽度尺寸略大于圆形电芯的外径。
本实施例中,第一冷压板358的靠近立板34的一侧设有第一槽口358a,第一冷压板358的远离立板34的一侧设有第二槽口358b,第一冷压连接板3582的靠近立板34的一侧设有与第一槽口358a对应的第三槽口3582a,第一冷压连接板3582的远离立板34的一侧设有与第二槽口358b对应的第四槽口3582b。第二冷压板368的靠近立板34的一侧设有第五槽口368a,第二冷压板368的远离立板34的一侧设有第六槽口368b,第二冷压连接板3682的靠近立板34的一侧设有与第五槽口368a对应的第七槽口3682a,第二冷压连接板3682的远离立板34的一侧设有与第六槽口368b对应的第八槽口3682b。第五槽口368a与第一槽口358a对应,第六槽口368b与第二槽口358b对应。
第一冷压板358的第一槽口358a和第一冷压连接板3582的第三槽口3582a之间形成第一避空位,第一冷压板358的第二槽口358b和第一冷压连接板3582的第四槽口3582b之间形成第二避空位,第二冷压板368的第五槽口368a和第二冷压连接板3682的第七槽口3682a之间形成第三避空位,第二冷压板368的第六槽口368b和第二冷压连接板3682的第八槽口3682b之间形成第四避空位。
在实际应用时,当第一预压驱动模组通过第一丝杆螺母组件驱动第一冷压板358向上移动或向下移动时,第二预压驱动模组可通过第二丝杆螺母组件同步驱动第二冷压板368向下移动或向上移动。当下料移栽机构70将夹持机构10上的椭圆形电芯转移到第一冷压板358的顶端时,通过第一冷压板358的向上移动和第二冷压板368的同步向下移动,从而可实现对椭圆形电芯的上侧、下侧进行同步压合,从而可实现将位于第一冷压板358顶端的椭圆形电芯预压成方形电芯,该种同步压合的方式可保证电芯的上侧、下侧的受力和形变量一致,从而使得电芯的隔膜受力均匀、电芯的中间层的上半部分、下半部分的应力对称,同时由于电芯的隔膜受力均匀,隔膜的上半部分、下半部分之间不会发生相对摩擦滑动,降低了隔膜的上半部分、下半部分之间撕扯的风险,并缩小了隔膜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的连接处的褶皱,提高了电芯的良品率。另外,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预压伺服电机352、第一齿轮传动模组、第一丝杆螺母组件来实现驱动第一冷压板358向上移动或向下移动,通过第二预压伺服电机362、第二齿轮传动模组、第二丝杆螺母组件来实现驱动第二冷压板368向下移动或向上移动,由于第一预压伺服电机352、第二预压伺服电机362可走多个工作点位,因而可根据电芯的大小、厚度来实现调节第一冷压板358、第二冷压板368的压合位置等,可控性好,保证了预压精度的重复性和过程一致性,进一步提高了电芯的良品率,同时还可根据电芯需要的预压力来对电芯进行保压,确保了电芯回弹变形量可控。
请参照图1、图11和图12,下料输送机构50包括支撑座52、上下气缸53、第一同步带组件55a、第二同步带组件55b、第三同步带组件、输送伺服电机57和转轴58。
第一同步带组件55a和第二同步带组件55b呈前后相对设置。第一同步带组件55a包括第一主动轮、第一从动轮553a和套接在第一主动轮和第一从动轮553a上的第一同步带554a。第二同步带组件55b包括第二主动轮、第二从动轮553b和套接在第二主动轮和第二从动轮553b上的第二同步带554b。第三同步带组件包括第三主动轮、第三从动轮和套接在第三主动轮和第三从动轮上的第三同步带。
支撑座52的顶端设有两个呈前后相对设置的第一横板54a和两个呈前后相对设置的第二横板54b。两个第一横板54a部分、两个第二横板54b部分分别凸出于支撑座52的靠近下料预压机构30的一侧。第一主动轮设置在两个第一横板54a的靠近下料预压机构30的一端之间,第一从动轮553a设置在两个第一横板54a的远离下料预压机构30的一端之间。第二主动轮设置在两个第二横板54b的靠近下料预压机构30的一端之间,第二从动轮553b设置在两个第二横板54b的远离下料预压机构30的一端之间。输送伺服电机57设置在两个第一横板54a的靠近下料预压机构30的一端。第三主动轮套设在输送伺服电机57的输出端,第三从动轮套设在转轴58的一端,转轴58的另一端穿过位于前方的第一横板54a的通孔、第一主动轮的中孔、位于后方的第一横板54a的通孔、位于前方的第二横板54b的通孔、第二主动轮的中孔并从位于后方的第二横板54b的通孔中伸出。在实际应用时,通过输送伺服电机57可驱动第三主动轮转动,从而可带动第三同步带、第三从动轮转动,第三从动轮的转动可带动转轴58转动,转轴58的转动可带动第一主动轮、第二主动轮同步转动,从而可带动第一同步带554ab、第二同步带554b、第一从动轮553a、第二从动轮553b转动。在通过下料移栽机构70将下料预压机构30上的方形电芯转移到第一同步带554a、第二同步带554b上时,通过第一同步带554a、第二同步带554b可将方形电芯输送到位于下料输送机构50右方的包装工位上。
第三主动轮、第三同步带、第三从动轮设置在保护罩56内,保护罩56对第三主动轮、第三同步和第三从动轮起到保护作用。
支撑座52的一端连接有两个输送滑块522,两个输送滑块522分别与两个输送滑轨523滑动配合。支撑座52通过两个输送滑块522可沿两个输送滑轨523上下移动。上下气缸53设置在支撑座52的底端。上下气缸53用于驱动支撑座52上下移动,支撑座52的上下移动可带动两个第一横板54a、两个第二横板54b、第一同步带组件55a、第二同步带组件55b、第三同步带组件、转轴58、输送伺服电机57上下移动。
请参照图1、图13和图14,下料移栽机构70包括X轴直线模组72、设置在X轴直线模组72上的连接座73、设置在连接座73一端的左机械手74和设置在连接座73另一端的右机械手75。X轴直线模组72用于驱动连接座73左右移动,连接座73的移动可带动左机械手74、右机械手75左右移动。X轴直线模组72和连接座73位于夹持机构10、下料预压机构30和下料输送机构50的后方。左机械手74和右机械手75呈左右相对设置。左机械手74用于将夹持机构10的两个夹持组件15上的椭圆形电芯转移到下料预压机构30的第一冷压板358的顶端。右机械手75用于将下料预压机构30的第一冷压板358顶端的方形电芯转移到下料输送机构50的第一同步带554a、第二同步带554b上。连接座73的两端分别设有向前伸出的第一伸出板732、第二伸出板733。第一伸出板732和第二伸出板733呈左右相对设置。
左机械手74位于Z轴直线模组12和下料预压机构30之间并位于两个夹持组件15的上方。左机械手74包括两个左前后移动气缸745、两个呈前后相对设置的左滑动板742和两个呈前后相对设置的左L型伸出臂743。两个左前后移动气缸745分别设置在第一伸出板732的靠近第二伸出板733的一侧。两个左滑动板742分别滑动设置在第一伸出板732的靠近第二伸出板733的一侧。具体的,左滑动板742的靠近第一伸出板732的一侧设有左滑块,第一伸出板732的靠近第二伸出板733的一侧设有与左滑块对应的左滑轨,左滑块与左滑轨滑动配合。两个左前后移动气缸745分别与两个左滑动板742连接,分别用于驱动两个左滑动板742沿前后方向相向或相背滑动。
两个左L型伸出臂743的横部分别设置在两个左滑动板742的远离第一伸出板732的一侧。两个左L型伸出臂743的竖部的远离横部的一端分别设有两个呈前后相对设置的左夹爪组件。两个左滑动板742的相向或相背滑动,可带动两个左夹爪组件沿前后方向相向或相背移动。
左夹爪组件包括左夹爪气缸746和两个呈上下相对设置的左夹爪747。左夹爪气缸746设置在对应的左L型伸出臂743的竖部的远离横部的一端,两个左夹爪747连接在左夹爪气缸746的远离左L型伸出臂743的一侧。左夹爪气缸746用于驱动两个左夹爪747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以实现夹持椭圆形电芯或松开椭圆形电芯。两个左夹爪747呈闭合状态。
右机械手75包括两个右前后移动气缸755、两个呈前后相对设置的右滑动板752和两个呈前后相对设置的右L型伸出臂753。两个右前后移动气缸755分别设置在第二伸出板733的靠近第一伸出板732的一侧。两个右滑动板752分别滑动设置在第二伸出板733的靠近第一伸出板732的一侧。具体的,右滑动板752的靠近第二伸出板733的一侧设有右滑块,第二伸出板733的靠近第一伸出板732的一侧设有与右滑块对应的右滑轨,右滑块与右滑轨滑动配合。两个右前后移动气缸755分别与两个右滑动板752连接,分别用于驱动两个右滑动板752沿前后方向相向或相背滑动。
两个右L型伸出臂753位于立板34和连接座73之间。两个右L型伸出臂753的横部分别设置在两个右滑动板752的远离第二伸出板733的一侧。两个右L型伸出臂753的竖部的远离横部的一端分别设有两个呈前后相对设置的右夹爪组件。两个右滑动板752的相向或相背滑动,可带动两个右夹爪组件沿前后方向相向或相背移动。
右夹爪组件包括右夹爪气缸756和两个呈上下相对设置的右夹爪757。两个右夹爪组件中,位于前方的右夹爪组件的两个右夹爪757位于第一避空位和第三避空位之间,位于后方的右夹爪组件的两个右夹爪757位于第二避空位和第四避空位之间。右夹爪气缸756设置在对应的右L型伸出臂753的竖部的远离横部的一端,两个右夹爪757连接在右夹爪气缸756的远离右L型伸出臂753的一侧。右夹爪气缸756用于驱动两个右夹爪757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以实现夹持方形电芯或松开方形电芯。两个右夹爪757呈闭合状态。
第一冷压板358的第一槽口358a和第一冷压连接板3582的第三槽口3582a之间形成的第一避空位,可暴露出方形电芯前端的一部分,从而位于前方的右夹爪组件的两个右夹爪757可在第一避空位处实现夹持方形电芯的前端,第一冷压板358的第二槽口358b和第一冷压连接板3582的第四槽口3582b之间形成的第二避空位,可暴露出方形电芯后端的一部分,从而位于后方的右夹爪组件的两个右夹爪757可在第二避空位处实现夹持方形电芯的后端。同时,第一冷压板358的第一槽口358a和第一冷压连接板3582的第三槽口3582a之间形成的第一避空位、第一冷压板358的第二槽口358b和第一冷压连接板3582的第四槽口3582b之间形成的第二避空位,这样在通过两个左夹爪组件松开椭圆形电芯时,两个左夹爪组件的位于下方的两个左夹爪747可分别从第一避空位、第二避空位中穿过。
通过上述的结构,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在通过卷针卷绕成型完毕后,下料移栽机构70动作:先通过X轴直线模组72驱动左机械手74、右机械手75向右移动,直至左机械手74的两个左L型伸出臂743位于立板34和连接座73之间,且两个左夹爪组件中,位于前方的左夹爪组件的两个左夹爪747位于第一避空位和第三避空位之间,位于后方的左夹爪组件的两个左夹爪747位于第二避空位和第四避空位之间,右机械手75位于下料输送机构50的上方。
然后夹持机构10动作:先通过Z轴直线模组12驱动两个夹持组件15向上移动,在到达卷针处时,位于左方的夹持组件15的两个前后气缸155驱动对应的两个L型卸料勾156的横部1563分别从卷针前端的左侧与圆形电芯之间的间隙插入、卷针后端的左侧与圆形电芯之间的间隙插入,同时位于右方的夹持组件15的两个前后气缸155驱动对应的两个L型卸料勾156的横部1563分别从卷针前端的右侧与圆形电芯之间的间隙插入、卷针后端的右侧与圆形电芯之间的间隙插入,如此通过四个L型卸料勾156即实现将圆形电芯夹持,卷针即可进行退针操作。卷针退针后,位于左方的夹持组件15的两个压块气缸157分别驱动对应的两个压块158朝靠近对应的两个L型卸料勾156的横部1563的方向移动以抵接到圆形电芯,从而可实现将圆形电芯的左侧定位住,同时,位于右方的夹持组件15的两个压块气缸157分别驱动对应的两个压块158朝靠近对应的L型卸料勾156的横部1563的方向移动以抵接到圆形电芯,从而可实现将电芯的右侧定位住。在两个夹持组件15夹持并定位住圆形电芯后,通过夹持驱动模组驱动两个夹持组件15沿左右方向相背移动,通过两个夹持组件15的相背移动,从而可实现将圆形电芯拉平,圆形电芯即变为椭圆形电芯。完毕后,通过Z轴直线模组12驱动两个夹持组件15向下移动到初始位置。
然后下料移栽机构70动作:先通过X轴直线模组72驱动左机械手74、右机械手75向左移动到初始位置,如图1所示,此时左机械手74的两个左夹爪组件分别与椭圆形电芯的前端、后端相对。然后通过两个左夹爪组件的左夹爪气缸746分别驱动对应的两个左夹爪747相互远离,此时两个左夹爪747张开。然后通过两个左前后移动气缸745驱动两个左夹爪组件沿前后方向相向移动到电芯夹持位,此时位于前方的左夹爪组件,其两个左夹爪747分别位于椭圆形电芯前端的上方、下方,位于后方的左夹爪组件,其两个左夹爪747分别位于椭圆形电芯后端的上方、下方。然后通过两个左夹爪组件的左夹爪气缸746驱动对应的两个左夹爪747相互靠近,从而可实现将椭圆形电芯的前端、后端夹持,如此即实现夹持椭圆形电芯。在椭圆形电芯被夹持后,位于左方的夹持组件15的两个压块气缸157分别驱动对应的两个压块158朝远离对应的两个L型卸料勾156的横部1563的方向移动,以将椭圆形电芯的左侧松开,同时,位于右方的夹持组件15的两个压块气缸157分别驱动对应的两个压块158朝远离对应的L型卸料勾156的横部1563的方向移动,以将椭圆形电芯的右侧松开,同时位于左方的夹持组件15的两个前后气缸155驱动对应的两个L型卸料勾156的横部1563分别从圆形电芯的前端、后端抽出,同时位于右方的夹持组件15的两个前后气缸155驱动对应的两个L型卸料勾156的横部1563分别从圆形电芯的前端、后端抽出。完毕后,通过X轴直线模组72驱动左机械手74、右机械手75以及左机械手74的四个左夹爪747夹持的椭圆形电芯向右移动,直至椭圆形电芯位于第一冷压板358的上方。然后通过两个左夹爪组件的左夹爪气缸746驱动对应的两个左夹爪747相互远离以松开椭圆形电芯,同时通过两个左前后移动气缸745驱动两个左夹爪组件沿前后方向相背移动,此时椭圆形电芯即在重力作用下移至第一冷压板358的顶端。在两个左夹爪组件的左夹爪气缸746驱动对应的两个左夹爪747相互远离以松开椭圆形电芯的过程中,两个左夹爪组件的位于下方的两个左夹爪747可从第一避空位、第二避空位中穿过。
然后通过下料预压机构30动作:第一预压驱动模组通过第一丝杆螺母组件驱动第一冷压板358向上移动,同时第二预压驱动模组通过第二丝杆螺母组件同步驱动第二冷压板368向下移动,从而可实现对椭圆形电芯的上侧、下侧进行同步压合,从而可实现将位于第一冷压板358顶端的椭圆形电芯预压成方形电芯。完毕后,第一预压驱动模组通过第一丝杆螺母组件驱动第一冷压板358向下移动到初始位置,同时第二预压驱动模组通过第二丝杆螺母组件同步驱动第二冷压板368向上移动到初始位置。
然后下料移栽机构70动作:通过X轴直线模组72驱动左机械手74、右机械手75向左移动到初始位置,如图1所示,此时两个右L型伸出臂753位于立板34和连接座73之间,位于前方的右夹爪组件的两个右夹爪757位于第一避空位和第三避空位之间且与方形电芯的前端相对,位于后方的右夹爪组件的两个右夹爪757位于第二避空位和第四避空位之间且与方形电芯的后端相对。然后通过两个右夹爪组件的右夹爪气缸756驱动对应的两个右夹爪757相互远离,此时两个右夹爪757张开。然后通过两个右前后移动气缸755驱动两个右夹爪组件相向移动到电芯夹持位,此时位于前方的右夹爪组件,其两个右夹爪757分别位于方形电芯前端的上方、下方,位于后方的右夹爪组件,其两个右夹爪757分别位于方形电芯后端的上方、下方。然后通过两个右夹爪组件的右夹爪气缸756驱动对应的两个右夹爪757相互靠近,从而可实现将方形电芯的前端、后端夹持,如此即实现夹持方形电芯。在两个右夹爪组件的右夹爪气缸756驱动对应的两个右夹爪757相互靠近以夹持方形电芯的过程中,两个右夹爪组件的位于下方的右夹爪757可从第一避空位、第二避空位中穿过。在方形电芯被夹持后,通过X轴直线模组72驱动左机械手74、右机械手75以及右机械手75的四个右夹爪757夹持的方形电芯向右移动,直至方形电芯位于下料输送机构50的第一同步带554a、第二同步带554b的上方。
然后下料输送机构50动作:先通过上下气缸53驱动第一同步带组件55a、第二同步带组件55b向上移动至与方形电芯相靠近的位置。然后通过两个右夹爪组件的右夹爪气缸756驱动对应的两个右夹爪757相互远离以松开方形电芯,同时通过两个右前后移动气缸755驱动两个右夹爪组件沿前后方向相背移动,此时方形电芯即在重力作用下移至第一同步带554a、第二同步带554b上。然后通过输送伺服电机57通过第三同步带组件驱动转轴58沿顺时针方向转动,从而可带动第一主动轮、第二主动轮沿顺时针方向转动,进而可带动第一同步带554a、第二同步带554b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如此通过第一同步带554a、第二同步带554b可实现将位于其上的方形电芯输送至位于下料输送机构50右方的包装工位,如此,电芯的卸料、转移即完成。
以上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做出种种的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形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电芯卸料转移装置,包括夹持机构、下料预压机构、下料输送机构和下料移栽机构,所述夹持机构、下料预压机构和下料输送机构依次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机构包括Z轴直线模组、安装座、设置在所述安装座顶端的壳体和两个夹持组件,所述安装座的一端设置在所述Z轴直线模组上,另一端朝向所述下料预压机构,所述Z轴直线模组用于驱动所述安装座上下移动,从而可驱动所述壳体、两个夹持组件上下移动,所述两个夹持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顶端并呈左右相对设置;
所述夹持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顶端的安装件、滑动设置在安装件外侧的两个外侧安装板、两个前后气缸和两个L型卸料勾;
所述两个外侧安装板呈前后相对设置,所述两个前后气缸分别用于驱动所述两个外侧安装板沿前后方向相向或相背滑动;
所述两个L型卸料勾位于所述安装件的上方,所述两个L型卸料勾的竖部分别设置在两个外侧安装板的内侧,两个L型卸料勾的横部呈前后相对设置;
所述两个外侧安装板的内侧分别设有两个压块气缸,所述两个压块气缸的远离对应的外侧安装板的一端分别连接有两个压块,所述两个压块分别与两个L型卸料勾的横部呈左右相对设置,所述两个压块气缸分别用于驱动所述两个压块朝靠近或远离对应的L型卸料勾的横部的方向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卸料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夹持组件可相对所述壳体沿左右方向相向或相背移动;所述夹持机构还包括夹持驱动模组以及滑动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两个滑板,所述两个滑板呈左右相对设置,所述滑板的两端分别从所述壳体的两侧伸出,所述两个夹持组件的安装件分别与所述两个滑板对应,所述安装件的两端分别凸出于所述壳体的两侧并分别与对应的滑板的两端连接,所述夹持驱动模组用于驱动所述两个滑板沿左右方向相向或相背滑动,所述两个滑板的滑动可带动所述两个夹持组件沿左右方向相向或相背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芯卸料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驱动模组包括夹持伺服电机、减速机、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
所述夹持伺服电机设置在所述减速机上,所述减速机的顶端穿过所述安装座底端的安装孔位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底端,所述减速机的输入端与夹持伺服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减速机的输出端穿过所述壳体底端的贯通孔并伸入到所述壳体内,且套设有夹持齿轮;
所述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且呈前后平行错位分布,所述第一齿条的第一端与第二齿条的第二端相对,所述夹持齿轮位于第一齿条的第一端和第二齿条的第二端之间并分别与第一齿条的齿部和第二齿条的齿部相啮合;
所述第一齿条的第一端、第二齿条的第二端分别设有第一滑板安装块、第二滑板安装块,所述第一滑板安装块、第二滑板安装块分别位于所述两个滑板的下方并分别与两个滑板连接,所述夹持伺服电机通过所述减速机、夹持齿轮可驱动所述第一齿条、第二齿条沿左右方向相向或相背移动,从而通过第一滑板安装块、第二滑板安装块可带动所述两个滑板沿左右方向相向或相背滑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卸料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L型卸料勾的横部的截面形状为圆形,且横部的上侧、下侧均具有一直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卸料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料预压机构包括下安装板、位于下安装板上方的上安装板、第一预压组件和第二预压组件,所述第一预压组件和第二预压组件呈上下相对设置;
所述第一预压组件包括第一预压驱动模组、设置在所述下安装板顶端的第一丝杆螺母组件以及位于下安装板上方的第一冷压板,所述第一丝杆螺母组件与所述第一冷压板连接;
所述第二预压组件包括第二预压驱动模组、设置在所述上安装板底端的第二丝杆螺母组件以及位于上安装板下方的第二冷压板,所述第二丝杆螺母组件与所述第二冷压板连接,所述第二冷压板位于第一冷压板的上方并与第一冷压板呈上下相对设置;
所述第一预压驱动模组可通过所述第一丝杆螺母组件驱动所述第一冷压板向上移动或向下移动,所述第二预压驱动模组可通过所述第二丝杆螺母组件同步驱动所述第二冷压板向下移动或向上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芯卸料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压驱动模组包括设置在所述下安装板顶端的第一预压伺服电机和位于下安装板下方的第一齿轮传动模组,所述第一齿轮传动模组包括第一预压齿轮和第二预压齿轮,所述第一预压伺服电机的输出端穿过所述下安装板的第一通孔并套设有所述第一预压齿轮,所述第二预压齿轮与所述第一预压齿轮相啮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芯卸料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安装板的顶端设有两个第一侧板,所述两个第一侧板的顶端设有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位于所述第一冷压板的下方,所述第一丝杆螺母组件包括第一丝杆、第一螺母和第一移动板,所述第一丝杆和第一移动板位于所述两个第一侧板之间,所述第一丝杆的一端穿过所述下安装板的第二通孔并套设有所述第二预压齿轮,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螺母并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底端,所述第一螺母与第一丝杆螺纹配合,所述第一螺母设置在所述第一移动板的安装孔中,所述第一移动板位于所述下安装板和第一连接板之间,所述第一移动板的顶端设有第一导轴,所述第一导轴的远离第一移动板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一连接板的贯通孔并与所述第一冷压板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芯卸料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预压驱动模组包括设置在所述上安装板底端的第二预压伺服电机和位于上安装板上方的第二齿轮传动模组,所述第二齿轮传动模组包括第三预压齿轮和第四预压齿轮,所述第二预压伺服电机的输出端穿过所述上安装板的第一通孔并套设有所述第三预压齿轮,所述第四预压齿轮与所述第三预压齿轮相啮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芯卸料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安装板的底端设有两个第二侧板,所述两个第二侧板的底端设有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位于所述第二冷压板的上方,所述第二丝杆螺母组件包括第二丝杆、第二螺母和第二移动板,所述第二丝杆和第二移动板位于所述两个第二侧板之间,所述第二丝杆的一端穿过所述上安装板的第二通孔并套设有所述第四预压齿轮,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螺母并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板的顶端,所述第二螺母与第二丝杆螺纹配合,所述第二螺母设置在所述第二移动板的安装孔中,所述第二移动板位于所述上安装板和第二连接板之间,所述第二移动板的底端设有第二导轴,所述第二导轴的远离第二移动板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二连接板的贯通孔并与所述第二冷压板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卸料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料移栽机构包括X轴直线模组、左机械手和右机械手,所述左机械手用于将所述夹持机构上的椭圆形电芯转移到所述下料预压机构上,所述右机械手用于将所述下料预压机构上的方形电芯转移到所述下料输送机构上,所述X轴直线模组用于驱动所述左机械手和右机械手左右移动。
CN202222715057.2U 2022-10-11 2022-10-11 一种电芯卸料转移装置 Active CN21866414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15057.2U CN218664145U (zh) 2022-10-11 2022-10-11 一种电芯卸料转移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15057.2U CN218664145U (zh) 2022-10-11 2022-10-11 一种电芯卸料转移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664145U true CN218664145U (zh) 2023-03-21

Family

ID=855644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715057.2U Active CN218664145U (zh) 2022-10-11 2022-10-11 一种电芯卸料转移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66414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676345U (zh) 一种用于铜铝复合板的轧制装置
CN218664145U (zh) 一种电芯卸料转移装置
CN216359283U (zh) 柔性复合管管口撑径器
CN218038850U (zh) 全自动绕线卧式整脚一体机
CN215696889U (zh) 一种金属管全自动制头设备
CN109290505B (zh) 一种汽车安全带支架柔性铆接设备
CN111508702B (zh) 一种电感绕线机
CN221018336U (zh) 一种固态硬盘外壳模具
CN111430182B (zh) 一种温度继电器多工位快速组装工艺
CN218874379U (zh) 一种多层排管散热器芯体的半自动组装装置
CN219925851U (zh) 一种用于中模移动底座加工的治具
CN218744723U (zh) 一种钣金热成型模具定位机构
JPS6339331B2 (zh)
CN112976242B (zh) 一种防胚体顶部变形的陶瓷板生产用压铸设备
CN117508303B (zh) 一种用于柔印配件的提取转运装置
CN219648567U (zh) 一种冲压件的传输装置
CN112917449B (zh) 一种智能制造用钢板快速划线装置
CN210233542U (zh) 石材板切割机夹紧工装
CN219747553U (zh) 一种汽车门拉手自动打磨装夹结构
CN219093289U (zh) 一种冲压件压制装置
CN219561175U (zh) 一种汽车配件冲压取放夹具
CN217045369U (zh) 一种层叠式油冷器自动叠片装置
CN213498388U (zh) 一种玻璃挂片双面研磨抛光机
CN215201974U (zh) 一种新型抓板机械手
CN214827165U (zh) 板材规整推送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