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640710U - 一种具有多模式转换座椅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多模式转换座椅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640710U
CN218640710U CN202222823175.5U CN202222823175U CN218640710U CN 218640710 U CN218640710 U CN 218640710U CN 202222823175 U CN202222823175 U CN 202222823175U CN 218640710 U CN218640710 U CN 2186407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built
seats
seat cushion
cush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82317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旭飞
王曦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Jushe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Jushe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Jushe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Jusheng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6407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6407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具有多模式转换座椅的车辆,车辆包括座舱以及设置在座舱内的多个第一座椅和可在不同使用状态之间转换的第二座椅,第一座椅包括可从第一座椅内的不同方向伸出的内置座椅,当第二座椅转换为会议桌时,多个第一座椅的内置座椅从不同方向伸出后包围在第二座椅的周围,从而将座舱布局为圆形模态,满足多人乘坐需求以及不同的使用场景需求。

Description

一种具有多模式转换座椅的车辆
本申请要求2022年03月17日申请的,申请号为2022205924129,名称为“一种车辆”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在此将其全文引入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多模式转换座椅的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用户对汽车的个性化以及空间使用需求等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的汽车中均带有副仪表板,副仪表板把驾驶座和副驾驶座隔开,副仪表板的设置会阻挡前排乘客互相通行以及阻挡前排乘客移动到后排的方便性。同时,副仪表板不可移动,其使得车辆仅可以作为交通工具使用,无法满足乘客会议等场景的使用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多模式转换座椅的车辆,车辆内多个第一座椅可以分别将其内的内置座椅从不同方向伸出包围在转换为会议桌状态的第二座椅的周围,从而布局为圆形模态的座舱,满足多人乘坐需求。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多模式转换座椅的车辆,所述车辆包括:
座舱;
多个第一座椅,连接在所述座舱内,所述第一座椅包括可从所述第一座椅的不同方向伸出的内置座椅;
在不同使用状态之间转换的第二座椅,可移动连接在所述座舱内;
其中,所述第二座椅转换为会议桌时,多个所述第一座椅的内置座椅分别从不同方向伸出包围在所述第二座椅的四周。
进一步地,前排所有所述第一座椅的内置座椅向后伸出以及后排所有所述第一座椅的内置座椅向前伸出和/或侧向伸出包围在所述第二座椅的四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座椅包括第一坐垫和通过与所述第一坐垫转动连接换向的第一靠背,所述内置座椅移动连接在所述第一坐垫内;
其中,所述内置座椅被配置为向后伸出时,所述第一靠背向前翻转与所述内置座椅形成后向座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坐垫包括具有四个侧向开口的储存腔,所述内置座椅移动连接在所述储存腔内,所述内置座椅被配置为从所述储存腔的不同侧向开口伸出形成不同座位方向的拓展座椅。
进一步地,所述内置座椅包括沿所述第一坐垫前后方向移动的第一内置坐垫、沿所述第一坐垫前后方向移动和左右方向移动的第二内置坐垫。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座椅还包括:
第一内置轨道组,沿所述第一坐垫的前后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一内置坐垫和所述储存腔的底面之间;
第二内置轨道组,与所述第一内置轨道组相互平行;
第三内置轨道组,与所述第二内置轨道组垂直连通,所述第二内置轨道组和所述第三内置轨道组设置在所述第二内置坐垫和所述储存腔的底面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内置坐垫底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内置轨道组滑动连接的第一装配机构,所述第二内置坐垫底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内置轨道组和所述第三内置轨道组滑动连接的第二装配机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内置坐垫的底面铰接有第一支撑腿,所述第一内置坐垫从所述储存腔内伸出,所述第一支撑腿打开支撑所述第一内置坐垫;
所述第二内置坐垫的底面铰接有第二支撑腿,所述第二内置坐垫从所述储存腔内伸出,所述第二支撑腿打开支撑所述第二内置坐垫。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座椅转动连接在所述座舱内;
其中,所述第二座椅滑动连接并锁止在多个所述第一座椅中间时,前排所述第一座椅向后转动第一角度,后排所述第一座椅向左或向右转动第二角度。
进一步地,所述车辆包括沿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在所述座舱内的多组第一滑轨和一组第二滑轨,多组所述第一滑轨对称排列设置在所述第二滑轨的两侧,多个所述第一座椅分别滑动连接在对应的所述第一滑轨上,所述第二座椅滑动连接在所述第二滑轨上;
其中,所述第二座椅滑动连接并锁止在前排两个所述第一座椅之间或者后排两个所述第一座椅之间,所述第二座椅在折叠状态和座椅状态之间转换。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座椅包括:
第二坐垫;
第二靠背,与所述第二坐垫转动连接以在折叠状态和座椅状态之间转换,所述第二靠背包括可伸出和收回到所述第二靠背内的内置桌板;
其中,所述第二靠背转动叠置在所述第二坐垫上方时,所述内置桌板从所述第二靠背内伸出形成会议桌。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靠背包括左右贯通的容纳腔以及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的导轨组件,所述内置桌板连接在所述导轨组件上;
所述第二靠背背向所述第二坐垫的侧面设置有杯托和背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多模式转换座椅的车辆,车辆包括座舱以及设置在座舱内的多个第一座椅和可在不同使用状态之间转换的第二座椅,第一座椅包括可从第一座椅内的不同方向伸出的内置座椅,第二座椅转换为会议桌时,多个第一座椅的内置座椅从不同方向伸出后包围形成在第二座椅的周围,从而将座舱布局为圆形模态,满足多人乘坐需求以及不同的使用场景需求。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座舱为圆形模态时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座椅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置座椅从第一座椅内伸出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座椅为后向座椅状态的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坐垫的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内置坐垫的侧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内置坐垫的结构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内置坐垫的结构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内置轨道组的结构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座椅为折叠状态的俯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座椅为座椅状态的侧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靠背的剖视图。
附图说明标记:
1-座舱;2-第一座椅;21-内置座椅;211-第一内置坐垫;2111-第一支撑腿;212-第二内置坐垫;2121-第二支撑腿;22-第一坐垫;23-第一靠背;24-储存腔;25-第一内置轨道组;251-第一轨道;252-第二轨道;26-第二内置轨道组;27-第三内置轨道组;28-第一装配机构;29-第二装配机构;3-第二座椅;31-第二坐垫;32-第二靠背;321-容纳腔;322-导轨组件;323-杯托;324-背板;33-内置桌板;4-第一滑轨;5-第二滑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仅仅限于这些实施例。在下文对本实用新型的细节描述中,详尽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细节部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没有这些细节部分的描述也可以完全理解本实用新型。为了避免混淆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公知的方法、过程、流程、元件和电路并没有详细叙述。
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提供的附图都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且附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
除非上下文明确要求,否则在说明书的“包括”、“包含”等类似词语应当解释为包含的含义而不是排他或穷举的含义;也就是说,是“包括但不限于”的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是本申请的车辆为圆形模态时的俯视图。如图1所示,车辆包括座舱1以及设置在座舱1内的多个第一座椅2和一个第二座椅3。其中,第一座椅2内包括可以从第一座椅2内的不同方向伸出的内置座椅21,以此可以拓展车辆内部座椅的数量,满足多人同时乘坐的需求。第二座椅3移动连接在座舱1内,其可以在不同使用状态之间转换,从而满足不同使用场景的需求。
在本申请中,多个第一座椅2设置在第二座椅3的两侧。当不同的第一座椅2内的内置座椅21根据需求从不同的方向伸出时,可以形成具有不同座位方向的拓展座椅,从而使得多个第一座椅2以及多个内置座椅21包围在第二座椅3的周围形成圆形模态的会议模式,从而满足等多人同时乘坐需求。
在本申请中,第一座椅2和第二座椅3均为独立座椅。第一座椅2可以设置为4分座椅,其宽度占整排座椅结构的40%。第二座椅3可以设置为2分座椅,其宽度占整排座椅结构的20%。当第二座椅3移动到两个第一座椅2之间时,其整排座椅可以形成424结构座椅,可以满足前排和后排均可以三人同时乘坐的需求。当第二座椅3从两个并排的第一座椅2之间移动到其它位置时,前排乘客之间、前排和后排乘客之间均可以自由交换位置。当第二座椅3移动到多个第一座椅2之间时,多个第一座椅2内的内置座椅21可以从不同方向伸出后围绕在第二座椅3的周围,此时第二座椅3可以变换为会议桌,实现面对面交谈,由此由乘坐模式可以转换为会议模式,满足商务需求。同时,第二座椅3还可以折叠形成副仪表板或扶手,移动到前排的两个第一座椅2之间或者后排的两个第一座椅2之间使用。
其中,第一座椅2包括第一坐垫22和第一靠背23,内置座椅21移动连接在第一坐垫22内,如图2-图4所示。第一坐垫22与第一靠背23可以转动连接,从而通过控制第一靠背23与第一坐垫22之间的角度调节乘员乘坐的舒适性。同时,第一座椅2具备前向乘坐功能,此时内置座椅21未从其内伸出,第一坐垫22和第一靠背23之间形成钝角,使得乘员可以前向乘坐在第一坐垫22上且背靠在第一靠背23上。进一步地,内置座椅21从第一坐垫22的后方伸出时,第一靠背23向前翻转与内置座椅21之间形成大于90度的角度,使得内置座椅21可以与所述第一靠背23的背面形成后向座椅,使得人员可以后向乘坐在内置座椅21上且背靠在第一靠背23的背面上,从而满足乘员后向乘坐的需求。人员后向乘坐使得与后排乘员交谈时无需扭头,可以面对面洽谈,提高人员乘坐的舒适性。同时,人员后向乘坐还可以方便照顾后排乘员。进一步地,内置座椅21可以沿着第一坐垫22的前方以及左右方向伸出以作为拓展座椅使用,从而增加车辆的可乘坐人员数量。
优选地,所述第一坐垫22和第一靠背23通过调角器转动连接。所述调角器可以将第一靠背23调节至任意角度进行锁止,从而使得第一靠背23可以与第一坐垫22实现前向座椅以及后向座椅的调节。其中,调角器的结构一般由椅背联接板、椅座联接板、核心件、手轮或调节手柄、回复弹簧等部分组成。在一些低成本座椅中,一般将靠背联接板,坐垫联接板整合到靠背骨架和坐垫骨架上。按角度调节的连续性可分为有级调节调角器和无级调节调角器。
进一步地,第一坐垫22包括具有四个侧向开口的储存腔24。内置座椅21移动连接在储存腔24内,其可以从储存腔24的不同的侧向开口中伸出,从而形成不同座位方向的拓展座椅,满足多人同时乘坐的需求。优选地,第一坐垫22为四方体结构。储存腔24与第一坐垫22的形状相似。四个侧向开口分别位于第一坐垫22的不同的侧面上。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内置座椅21包括沿所述第一坐垫22前后方向移动的第一内置坐垫211、沿所述第一坐垫22前后方向移动和横向移动的第二内置坐垫212,第一内置坐垫211和第二内置坐垫212左右并排设置,如图2所示。第一内置坐垫211可以从前后方向的两个侧向开口伸出和收回,第二内置坐垫212可以从前后方向的两个侧向开口以及左侧或右侧的侧向开口伸出和收回,从而实现座椅在不同功能状态之间的调整,从而满足不同场景的使用需求。
其中,第一座椅2需要转换为后向乘坐功能时,将第一内置坐垫211和第二内置坐垫212同时从储存腔24的后方抽拉出来,然后向前翻转调整第一靠背21的角度,从而实现后向乘坐,如图4所示。当不再使用时,将第一内置坐垫211和第二内置坐垫212收回到储存腔24内部即可。进一步地,在前向乘坐时,将第一内置坐垫211从储存腔24的前方抽拉出来,将第二内置坐垫212从储存腔24的左侧或右侧抽拉出来,从而增加了乘坐位置,可以满足更多乘员乘坐需求,如图3所示。应当注意的是,车辆在增加了乘坐位置时,满足车辆核载人员的规定或者仅可以在车辆处于停止运行时乘坐。具体地,第二内置坐垫212从储存腔24的左侧或右侧抽拉出来的方式,与第二内置坐垫212和第一内置坐垫211的相对位置有关。
所述第一座椅2还包括第一内置轨道组25、第二内置轨道组26和第三内置轨道组27,如图5所示。其中,第一内置轨道组25沿第一坐垫22的前后方向设置,第二内置轨道组26平行设置在第一内置轨道组25的一侧。第三内置轨道组27与第二内置轨道组26垂直连通形成十字轨槽或T形轨槽,如图5所示。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置坐垫211通过底部设置的第一装配机构28滑动连接在第一内置轨道组25内,所述第二内置坐垫212通过底部设置的第二装配机构29滑动连接在第二内置轨道组26和第三内置轨道组27内,从而可以实现从不同方向伸出形成拓展座椅的功能,如图6-图8所示。其中,第二内置坐垫212通过第二装配机构29在第二内置轨道组26上实现前后方向的移动。当第二装配机构29移动到第二内置轨道组26和第三内置轨道组27的交叉连通位置时,第二装配机构29可以变换在第三内置轨道组27内移动,从而实现左右方向的移动。
所述第一装配机构28可以选择为任意的滑轮(包括定向轮以及万向轮等)或者滑块,连接第一内置坐垫211的下方且滑动连接在第一内置轨道组25内。由此,第一内置坐垫211通过滑轮或者滑块在第一内置轨道组25内滑动,从而从第一坐垫22的前后方向伸出和收回。所述第二装配机构29可以选用万向轮或者滑块,连接在第二内置坐垫212的下方且滑动连接在由第二内置轨道组26和第三内置轨道组27形成的十字滑槽或T形滑槽内。由此,第二内置坐垫212通过万向轮或滑块在十字滑槽或T形滑槽内滑动,从而从第一坐垫22的前后方向以及左右侧方向伸出和收回。
所述第一内置轨道组25的前端和后端、所述第二内置轨道组26的前端和后端以及所述第三内置轨道组27的外端均设置有挡板。挡板的高度小于储存腔24的高度,使得第一内置坐垫211以及第二内置坐垫212均可以从挡板和储存腔的顶部之间伸出。其中,所述挡板用于阻挡限制所述第一装配机构28以第二装配机构29继续移动,从而避免第一内置坐垫211与第一内置轨道组25发生脱轨、第二内置坐垫212与第二内置轨道组26和第三内置轨道组27发生脱轨,避免第一内置坐垫211和第二内置坐垫212从储存腔24内掉落。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内置轨道组25包括两个沿第一坐垫22前后方向平行设置的第一滑槽。优选地,第一滑槽的长度可以设置为与储存腔的长度相同。其中,两个第一滑槽中至少一个的前端和后端设置有挡板。第一装配机构28包括两个滑轮或者两个滑块,连接在第一内置坐垫211的底面上。两个滑轮或者两个滑块之间的距离与两个第一滑槽之间距离相同,使得两个滑轮或者两个滑块分别滑动连接在对应的第一滑槽内,从而提高第一内置坐垫211移动的稳定性。
其中,第一内置坐垫211的底面还铰接有第一支撑腿2111,如图7所示。其中,第一支撑腿2111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第一支撑腿2111通过铰链分别连接在第一内置坐垫211底面的前端和后端,使得第一内置坐垫211位于储存腔内时第一支撑腿2111与第一内置坐垫211折叠,第一内置坐垫211从储存腔内抽拉出来后,将对应侧的第一支撑腿2111打开进行支撑形成拓展坐垫。
当第一内置坐垫211从储存腔24的前方或者后方伸出时,两端的挡板用于挡住两个滑轮或者滑块,从而阻止第一内置坐垫211继续向外移动与第一坐垫22发生脱离;然后将前端或者的第一支撑腿2111打开进行支撑形成拓展坐垫。第一内置坐垫211的移动可以依靠人工抽拉,也可以通过驱动装置进行驱动。其中,驱动装置驱动第一内置坐垫211移动时,可以良好的控制第一内置坐垫211的移动距离,不必依靠挡板进行限位。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内置轨道组26包括两个沿第一坐垫22的前后方向平行设置的第二滑槽,第三内置轨道组27包括沿第一坐垫22左右方向平行设置的第三滑槽,第三滑槽均与两个第二滑槽垂直连通,如图5所示。其中,两个第二滑槽的两端以及第三滑槽的外端均设置有挡板。第二装配机构29包括两个万向轮或者两个滑块,如图8所示。其中,两个万向轮或者滑块连接在第二内置坐垫212的底面上,且分别对应连接在两个第二滑槽内。两个万向轮或者滑块的连线位于同一条直线上,这使得两个万向轮或者滑块移动到第二滑槽与第三滑槽的连通位置时,可以使得两个万向轮或者滑块由第二滑槽转移到第三滑槽内,从而可以转变第二内置坐垫212的移动方向。
第二内置坐垫212设置有第二支撑腿2121,通过铰链分别连接在第二内置坐垫212的底面上,使得第二内置坐垫212位于储存腔内时第二支撑腿2121与第二内置坐垫212折叠,第二内置坐垫212从储存腔内抽拉出来后,将对应端的第二支撑腿2121打开进行支撑形成拓展坐垫。第二内置坐垫212收纳在储存腔内时,两个万向轮或者滑块均位于第二滑槽与第三滑槽的连通位置处,以便于第二内置坐垫212可以向前后方向移动或者左右方向移动。
当第二内置坐垫212从储存腔24伸出时,挡板用于挡住万向轮或者滑块,从而阻止第二内置坐垫212继续向外移动与第一坐垫22发生脱离;然后将对应端的第二支撑腿2121打开进行支撑形成拓展坐垫。
第二内置坐垫212的移动可以依靠人工抽拉,也可以通过驱动装置进行驱动。其中,驱动装置驱动第二内置坐垫212移动时,可以良好的控制第二内置坐垫212的移动距离,不必借靠挡板进行限位。
在本申请中,第一支撑腿2111和第二支撑腿2121分别用于在第一内置坐垫211和第二内置坐垫212从储存腔24内抽出时打开充当椅子腿进行支撑,从而提高第一内置坐垫211和第二内置坐垫212作为拓展座椅的强度和稳定性。支撑腿和内置坐垫的连接方式还可以采用现有的折叠电脑桌、高铁桌板等的折叠连接方式相同,在此不再赘述。支撑腿与内置坐垫折叠后可以避让第一装配机构28或第二装配机构29在内置坐垫的连接位置。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内置坐垫211可以通过第一内置轨道组25移动连接在储存腔24内。其中,第一内置轨道组25包括相互配合滑动的第一轨道251和第二轨道252,所述第一轨道251固定连接在储存腔24的底面上,所述第二轨道252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内置坐垫211的底面上,如图9所示。第一轨道251和第二轨道252之间设置有限位卡扣,可以在两者相对滑动到一定距离时,两者锁止。所述第一轨道251与第二轨道252的连接方式与现有的抽屉内的轨道的连接方式相同,因此不再赘述。
所述第一座椅2还包括头枕和侧翼,头枕和侧翼随着第二靠背转动一起转动,从而使得头枕和侧翼具备正向和负向均满足人体头部舒适性设计。侧翼使得第二靠背具备一定的包裹性。内置坐垫满足臀部曲线,结合第二靠背、头枕以及侧翼满足乘坐舒适性设计。
在本申请中,第二座椅3包括第二坐垫31和第二靠背32,如图10和图11所示。第二坐垫31和第二靠背32通过调角器连接,以调节两者之间的角度并锁止,从而使得第二座椅3在折叠状态和座椅状态之间变换,满足第二座椅3在不同场景时的使用需求。所述调角器可以选用与第一座椅2中的调角器相同或不同。在本申请中所有的调角器均可以采用现有的任意调角器结构。
第二座椅3可以移动到前排的两个第一座椅2之间或者后排的两个第一座椅2之间,通过调角器调节为折叠状态充当副仪表板和扶手,也可以通过调角器调节为座椅状态,使得车辆在前排或后排均可以形成424座椅结构,满足三人座需求。除此之外,第二座椅3可以在移动到前排的两个第一座椅2和后排的两个第一座椅2之间时,可以在折叠状态时,将第二靠背32内侧设置的内置桌板33从第二靠背32中抽出,从而使得第二座椅3转变为会议桌使用。
进一步地,第二靠背32背向第二坐垫31的侧面设置有杯托323和背板324,如图10所示。其中,所述杯托323用于在第二座椅3充当副仪表板、扶手以及会议桌时,放置水杯。所述背板324可以放置书本、笔记本等。所述杯托323和背板324可以为由第二靠背32的背面向下凹陷形成的凹槽,也可以为在凹槽内嵌入其它材质的类似结构。在本申请中,所述杯托323集成在所述第二靠背32的前部,所述杯托323的深度为75mm,所述背板324的深度为30mm。所述杯托323的数量不限。
进一步地,内置桌板33可以伸出和收回到所述第二靠背32内,如图1和图11所示。其中,当第二座椅3处于折叠状态用于当作副仪表板或者扶手时,内置桌板33隐藏在第二靠背32内部。当第二座椅3处于座椅状态时,内置桌板33隐藏在第二靠背32内部。当第二座椅3处于折叠状态用于当作会议桌时,内置桌板33可以从第二靠背32内抽出使用,以增大会议桌的面积。优选地,所述第二靠背32内可以包括两个内置桌板33,可以分别从第二靠背32的两侧伸出,可以进一步增加会议桌的面积。
其中,第二靠背32包括两侧连通(左右贯通)的容纳腔321,内置桌板33可以通过导轨组件322滑动连接容纳腔321内,如图12所示。具体地,导轨组件322包括相互配合滑动的第一导轨3221和第二导轨3222,第一导轨3221固定连接在容纳腔321的侧壁上,第二导轨3222固定连接在内置桌板33的侧壁上,由此内置桌板33可以隐藏在容纳腔321内或者从容纳腔321内伸出。除此之外,第一导轨3221的外端设置有限位凸起,第二导轨3222的内端设置有限位孔。当内置桌板33随着第二导轨3222从容纳腔321内伸出的过程中,限位孔逐渐移动到限位凸起的上方,限位凸起伸入到限位孔内,从而限制内置桌板33继续向外移动。内置桌板33带动第二导轨3222向容纳腔321内移动时,限位孔通过限位凸起的导向面移动到限位凸起的顶面与限位凸起分离,从而可以继续带动内置桌板33移动到容纳腔321内。
在其它方式中,所述内置桌板33还可以采用其它结构的导轨组件与容纳腔321连接,使得内置桌板33从容纳腔321伸出后与第二靠背32的侧面(背面)高度平齐。该导轨组件与现有的折叠桌使用的导轨组件相同,在此不再赘述。除此之外,当第二靠背32内设置有两个内置桌板33时,两个内置桌板33可以并排收纳在容纳腔321内,也可以叠置收纳在容纳腔321内;两个内置桌板33均可以通过对应的导轨组件连接在容纳腔321内且两个内置桌板33分别从容纳腔321的两个侧向开口伸出。
在本申请中,所述车辆还包括多组第一滑轨4和一组第二滑轨5,如图1所示。第一滑轨4的数量与第一座椅2的数量相同。其中,所述第一滑轨4沿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在座舱1内,多个第一座椅2滑动连接在对应的第一滑轨4上,从而使得第一座椅2整体可以在座舱1内移动以扩展车辆的储物需求和乘员膝部空间使用需求。第二滑轨5沿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在所述座舱1内且位于多组第一滑轨4之间,所述第二座椅3滑动连接在所述第二滑轨5上,使得第二座椅3可以滑动连接在座舱1的任意位置上,可以进一步扩展车辆的储物需求和乘员膝部空间使用需求。
第二座椅3滑动连接在第二滑轨5上,其可以在第二滑轨5上滑行且可以在滑行到任意位置时锁止。由此,对于不同场景的使用需求,将多个第一座椅2以及第二座椅3滑行到预定位置后,并将第二座椅3在不同使用状态之间转换,将第一座椅2进行拓展,即可满足乘员对不同场景的使用需求的布局。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车辆包括四组第一滑轨4和四个与第一滑轨4对应连接的第一座椅2,四组第一滑轨4对称排列设置在所述第二滑轨5的两侧且每侧的两组所述第一滑轨4沿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依次设置。四组第一滑轨4沿车辆的前后方向以及横向均对称设置。第二滑轨5的长度大于前后两个第一滑轨4的长度之和,且第二滑轨5的前端与前排的第一滑轨4的前端基本平齐,第二滑轨5的后端与后排的第一滑轨4的后端基本平齐。
第一座椅2通过其对应连接的第一滑轨4移动,用于扩展车辆的储物需求和乘员膝部空间使用需求。第二座椅3通过第二滑轨5可以移动到前排的两个第一座椅2之间或者后排的两个第一座椅2之间时保持座椅状态,从而使得前排或者后排形成424结构,可以同时供三人乘坐。同时,第二座椅3还可以在前排的两个第一座椅2之间或者后排的两个第一座椅2之间时由座椅状态转变为折叠状态,从而充当扶手或者副仪表板使用。进一步地,前排的两个第一座椅2可以将第一内置坐垫211以及第二内置坐垫212向后方伸出,并调整各自的第一靠背23,使得两个第一座椅2为后向乘坐状态;此时,将后排左侧的第一座椅2的第一内置坐垫211从前方伸出,将第二内置坐垫212从右侧伸出,将后排右侧的第一座椅2中的第二内置坐垫212从前方伸出;此时四个第一座椅2拓展为七个包围成一圈的座椅,可以同时供7人乘坐。同时第二座椅3移动到前排座椅和后排座椅之间,然后在折叠状态下将内置桌板33抽出后形成会议桌使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座椅2还可以转动连接在所述座舱1内,其可以在滑动到任意位置后进行旋转,从而满足使用需求。具体地,第二座椅3滑动连接锁止在多个第一座椅2的中间时,前排的第一座椅2可以向后转动第一角度,后排的第一座椅向左或向右转动第二角度,从而使得所有的第一座椅2可以以圆桌模式围绕在第二座椅3的周围。此时,第二座椅3可以转换为会议桌,从而满足圆桌会议模式使用需求。其中,第一角度、第二角度可以为任意适宜角度,可以满足圆桌模式即可。优选地,第一角度可以为135度、第二角度为45度。
在本申请中,第一座椅2通过旋转转盘连接在第一滑轨4上。其中,旋转转盘的顶部与第一座椅2的底部固定连接,旋转转盘的底部与第一滑轨4滑动连接,从而使得第一座椅2可以在第一滑轨4上滑动且通过旋转转盘实现转动。所述旋转转盘的结构可以与现有的汽车座椅中的旋转机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座舱以及设置在座舱内的多个第一座椅和可在不同使用状态之间转换的第二座椅,第一座椅包括可从第一座椅内的不同方向伸出的内置座椅,多个第一座椅以及多个内置座椅从不同方向伸出后包围形成在第二座椅的周围,从而将座舱布局为圆形模态,满足多人乘坐需求以及不同的使用场景需求。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改动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具有多模式转换座椅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
座舱(1);
多个第一座椅(2),连接在所述座舱(1)内,所述第一座椅(2)包括可从所述第一座椅(2)的不同方向伸出的内置座椅(21);
在不同使用状态之间转换的第二座椅(3),可移动连接在所述座舱(1)内;
其中,所述第二座椅(3)转换为会议桌时,多个所述第一座椅(2)的内置座椅(21)分别从不同方向伸出包围在所述第二座椅(3)的四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前排所有所述第一座椅(2)的内置座椅(21)向后伸出以及后排所有所述第一座椅(2)的内置座椅(21)向前伸出和/或侧向伸出包围在所述第二座椅(3)的四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座椅(2)包括第一坐垫(22)和通过与所述第一坐垫(22)转动连接换向的第一靠背(23),所述内置座椅(21)移动连接在所述第一坐垫(22)内;
其中,所述内置座椅(21)被配置为向后伸出时,所述第一靠背(23)向前翻转与所述内置座椅(21)形成后向座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坐垫(22)包括具有四个侧向开口的储存腔(24),所述内置座椅(21)移动连接在所述储存腔(24)内,所述内置座椅(21)被配置为从所述储存腔(24)的不同侧向开口伸出形成不同座位方向的拓展座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置座椅(21)包括沿所述第一坐垫(22)前后方向移动的第一内置坐垫(211)、沿所述第一坐垫(22)前后方向移动和左右方向移动的第二内置坐垫(21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座椅(2)还包括:
第一内置轨道组(25),沿所述第一坐垫(22)的前后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一内置坐垫(211)和所述储存腔(24)的底面之间;
第二内置轨道组(26),与所述第一内置轨道组(25)相互平行;
第三内置轨道组(27),与所述第二内置轨道组(26)垂直连通,所述第二内置轨道组(26)和所述第三内置轨道组(27)设置在所述第二内置坐垫(212)和所述储存腔(24)的底面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内置坐垫(211)底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内置轨道组(25)滑动连接的第一装配机构(28),所述第二内置坐垫(212)底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内置轨道组(26)和所述第三内置轨道组(27)滑动连接的第二装配机构(29)。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置坐垫(211)的底面铰接有第一支撑腿(2111),所述第一内置坐垫(211)从所述储存腔(24)内伸出,所述第一支撑腿(2111)打开支撑所述第一内置坐垫(211);
所述第二内置坐垫(212)的底面铰接有第二支撑腿(2121),所述第二内置坐垫(212)从所述储存腔(24)内伸出,所述第二支撑腿(2121)打开支撑所述第二内置坐垫(212)。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座椅(2)转动连接在所述座舱(1)内;
其中,所述第二座椅(3)滑动连接并锁止在多个所述第一座椅(2)中间时,前排所述第一座椅(2)向后转动第一角度,后排所述第一座椅(2)向左或向右转动第二角度。
9.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沿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在所述座舱(1)内的多组第一滑轨(4)和一组第二滑轨(5),多组所述第一滑轨(4)对称排列设置在所述第二滑轨(5)的两侧,多个所述第一座椅(2)分别滑动连接在对应的所述第一滑轨(4)上,所述第二座椅(3)滑动连接在所述第二滑轨(5)上;
其中,所述第二座椅(3)滑动连接并锁止在前排两个所述第一座椅(2)之间或者后排两个所述第一座椅(2)之间,所述第二座椅(3)在折叠状态和座椅状态之间转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座椅(3) 包括:
第二坐垫(31);
第二靠背(32),与所述第二坐垫(31)转动连接以在折叠状态和座椅状态之间转换,所述第二靠背(32)包括可伸出和收回到所述第二靠背(32)内的内置桌板(33);
其中,所述第二靠背(32)转动叠置在所述第二坐垫(31)上方时,所述内置桌板(33)从所述第二靠背(32)内伸出形成会议桌。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靠背(32)包括左右贯通的容纳腔(321)以及设置在所述容纳腔(321)内的导轨组件(322),所述内置桌板(33)连接在所述导轨组件(322)上;
所述第二靠背(32)背向所述第二坐垫(31)的侧面设置有杯托(323)和背板(324)。
CN202222823175.5U 2022-03-17 2022-10-25 一种具有多模式转换座椅的车辆 Active CN21864071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5924129 2022-03-17
CN202220592412 2022-03-1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640710U true CN218640710U (zh) 2023-03-17

Family

ID=854958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823175.5U Active CN218640710U (zh) 2022-03-17 2022-10-25 一种具有多模式转换座椅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64071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05801B (zh) 可翻转且可收折的座椅
US10189373B2 (en) Seat arrangement
EP3704020B1 (en) Recliner sofa system for economy class seat
KR101209993B1 (ko) 자동차용 시트의 폴드 앤 다이브 구조
US7152921B2 (en) Vehicle seat
US7980617B2 (en) Vehicle seat with back-support and shoulder-support wings
WO2010086785A1 (en) Seating arrangement, seat unit, tray table and seating system
CN107054176A (zh) 带中央垫体和控制台扶手的车辆座椅
CN211001004U (zh) 一种汽车
GB2523817A (en) 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vehicle seating
CN218640710U (zh) 一种具有多模式转换座椅的车辆
JP3601776B2 (ja) 航空機用座席装置
CN219214806U (zh) 车辆控制台与车辆
CN218558653U (zh) 一种实现多场景的座椅骨架
WO2021262215A1 (en) Retractable divider for passenger seat
CN218558641U (zh) 一种具有多模式转换座椅的车辆
CN219096548U (zh) 一种车辆
CN216886362U (zh) 一种座椅和车辆
JP2000062502A (ja) 車両のシート配置構造
CN216886369U (zh) 一种座椅和车辆
CN218021279U (zh) 一种座椅和汽车
JP7502967B2 (ja) 鉄道車両用シートおよび鉄道車両
EP4349645A1 (en) Seat assembly for a vehicle, vehicle and methods
EP4183685B1 (en) Seat support system for a cabin of a vehicle
CN118478761A (zh) 座椅和座椅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