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630329U - 成像镜头 - Google Patents

成像镜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630329U
CN218630329U CN202223128382.5U CN202223128382U CN218630329U CN 218630329 U CN218630329 U CN 218630329U CN 202223128382 U CN202223128382 U CN 202223128382U CN 218630329 U CN218630329 U CN 2186303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nular
spacer
annular spacer
inner diameter
imaging le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128382.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世勇
方荣波
郑奇烨
闻人建科
戴付建
赵烈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unny Opt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unny Opt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unny Opt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unny Opt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128382.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63032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6303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63032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成像镜头,包括镜筒、透镜组,透镜组包括间隔件组和多个透镜,位于间隔件组的物侧的透镜数量大于位于间隔件组的像侧的透镜数量,间隔件组包括至少两个环形隔圈和至少两个环形隔片,环形隔圈的厚度大于环形隔片的厚度,环形隔圈与环形隔片沿成像镜头的光轴的延伸方向交替设置并相互承靠,环形隔片的最小内径小于环形隔圈的最小内径,至少两个环形隔圈中具有第一环形隔圈和第二环形隔圈,第一环形隔圈相对于第二环形隔圈靠近成像镜头的物侧,第一环形隔圈的像侧面的内径大于第二环形隔圈的物侧面的内径,以吸收第一环形隔圈处产生的杂散光。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成像镜头保证组立稳定性与改善杂散光难以兼顾的问题。

Description

成像镜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成像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成像镜头。
背景技术
随着手机摄像技术竞争逐渐加剧,用户对于成像镜头的高品质参数的要求逐渐提升,对镜头的成像清晰度有更高要求,在成像镜头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大间隔间隙设计,为保证镜头组立稳定性及镜头性能良率会在大间隔位置使用较厚的间隔件与镜片进行堆叠配合,但厚间隔件内径面反射产生的杂散光却无法进行优化规避,影响成像镜头的成像质量。
也就是说,现有技术中成像镜头存在保证组立稳定性与改善杂散光难以兼顾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像镜头,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成像镜头存在保证组立稳定性与改善杂散光难以兼顾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镜头,成像镜头包括镜筒、容设在镜筒内的透镜组,透镜组包括间隔件组和多个透镜,间隔件组位于相邻两个透镜之间,且位于间隔件组的物侧的透镜数量大于位于间隔件组的像侧的透镜数量,间隔件组包括至少两个环形隔圈和至少两个环形隔片,环形隔圈的厚度大于环形隔片的厚度,环形隔圈与环形隔片沿成像镜头的光轴的延伸方向交替设置并相互承靠,环形隔片的最小内径小于环形隔圈的最小内径,至少两个环形隔圈中具有第一环形隔圈和第二环形隔圈,第一环形隔圈相对于第二环形隔圈靠近成像镜头的物侧,第一环形隔圈的像侧面的内径大于第二环形隔圈的物侧面的内径,以吸收第一环形隔圈处产生的杂散光。
进一步地,第一环形隔圈的像侧面的内径与第二环形隔圈的物侧面的内径差值大于0.2mm且小于0.8mm。
进一步地,第一环形隔圈的内环面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光轴倾斜设置,第一环形隔圈的内环面相对于光轴倾斜的部分为主环面,主环面的内径由成像镜头的物侧至成像镜头的像侧逐渐增大,主环面与光轴的延伸方向的夹角大于40度小于80度。
进一步地,第一环形隔圈的内环面还包括与主环面连接的辅助环面,辅助环面与光轴平行,辅助环面位于主环面的像侧。
进一步地,第二环形隔圈的内环面包括:第一消光面,第一消光面与第二环形隔圈的物侧面连接,第一消光面由第二环形隔圈的物侧面倾斜向第二环形隔圈的像侧面延伸,且第一消光面的内径向靠近第二环形隔圈的像侧面的方向逐渐减小;第二消光面,第二消光面的一端与第一消光面连接,第二消光面的另一端与第二环形隔圈的像侧面连接,第二消光面的内径向靠近第二环形隔圈的像侧面的方向逐渐增大。
进一步地,第二消光面包括:第一倾斜面,第一倾斜面与第一消光面连接;第二倾斜面,第二倾斜面的一端与第一倾斜面连接,第二倾斜面的另一端与第二环形隔圈的像侧面连接,第一倾斜面与光轴的延伸方向的夹角大于第二倾斜面与光轴的延伸方向的夹角。
进一步地,环形隔片的内径面为环绕光轴设置的圆柱面。
进一步地,环形隔片的内径面为环绕光轴设置的圆台面,圆台面的内径向靠近成像镜头的像侧逐渐减小。
进一步地,环形隔片的内径面与光轴的延伸方向的夹角大于等于45度且小于60度。
进一步地,相邻两个环形隔圈中间承靠的环形隔片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大于0.02mm。
进一步地,相邻两个环形隔圈中间承靠的环形隔片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大于0.03mm且小于等于0.05mm。
进一步地,环形隔圈与其物侧面承靠的环形隔片为承靠组,承靠组内的环形隔片的最小内径与承靠组内的环形隔圈的物侧面的内径的差值小于0.5mm。
进一步地,环形隔片的最小内径与其相邻的环形隔圈的最大内径的差值大于0.4mm且小于1.5mm。
进一步地,环形隔片的最小内径与其相邻的环形隔圈的最大内径的差值大于0.5mm且小于1mm。
进一步地,环形隔圈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大于0.1mm。
进一步地,环形隔圈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大于0.1mm且小于1mm。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成像镜头包括镜筒、容设在镜筒内的透镜组,透镜组包括间隔件组和多个透镜,间隔件组位于相邻两个透镜之间,且位于间隔件组的物侧的透镜数量大于位于间隔件组的像侧的透镜数量,间隔件组包括至少两个环形隔圈和至少两个环形隔片,环形隔圈的厚度大于环形隔片的厚度,环形隔圈与环形隔片沿成像镜头的光轴的延伸方向交替设置并相互承靠,环形隔片的最小内径小于环形隔圈的最小内径,至少两个环形隔圈中具有第一环形隔圈和第二环形隔圈,第一环形隔圈相对于第二环形隔圈靠近成像镜头的物侧,第一环形隔圈的像侧面的内径大于第二环形隔圈的物侧面的内径,以吸收第一环形隔圈处产生的杂散光。
通过将间隔件组设置在靠近成像镜头的像侧的位置,同时是相邻两个透镜之间具有大间隔的位置,能够避免大间隔位置两侧的透镜发生晃动,保证镜头内大间隔位置的组立稳定性。在间隔件组内设置至少两个环形隔圈和至少两个环形隔片,环形隔圈和环形隔片具有多种组合搭配方式,在保证组立稳定性的同时便于对间隔组件内产生的杂光进行改善。由于环形隔圈的厚度大于环形隔片的厚度,环形隔圈与环形隔片沿成像镜头的光轴的延伸方向交替设置并相互承靠,能够进一步保证环形隔圈和环形隔片的组立稳定性,同时环形隔片的最小内径小于环形隔圈的最小内径,在环形隔圈处产生的杂散光能够被环形隔片拦截,避免多余光路向像方入射影响镜头的成像质量。在间隔组件中的第一环形隔圈的像侧面的内径大于第二环形隔圈的物侧面的内径,能够改变杂散光的光路,使第一环形隔圈的内环面反射的杂散光的角度与光轴的夹角较小,保证杂散光被承靠在第一环形隔圈像侧的环形隔片拦截吸收,提高成像质量。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成像镜头的部分截面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成像镜头的部分截面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成像镜头的部分截面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成像镜头的部分截面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的成像镜头的部分截面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的成像镜头的部分截面图;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可选实施例的间隔件组位置的杂散光光路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镜筒;21、间隔件组;211、环形隔圈;2111、第一环形隔圈;2112、第二环形隔圈;2113、主环面;2114、辅助环面;2115、第一消光面;2116、第二消光面;2117、第一倾斜面;2118、第二倾斜面;212、环形隔片;2121、第一环形隔片;2122、第二环形隔片;2123、第三环形隔片;E4、第四透镜;E5、第五透镜;E6、第六透镜。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成像镜头存在保证组立稳定性与改善杂散光难以兼顾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成像镜头。
如图1至图7所示,成像镜头包括镜筒10、容设在镜筒10内的透镜组,透镜组包括间隔件组21和多个透镜,间隔件组21位于相邻两个透镜之间,且位于间隔件组21的物侧的透镜数量大于位于间隔件组21的像侧的透镜数量,间隔件组21包括至少两个环形隔圈211和至少两个环形隔片212,环形隔圈211的厚度大于环形隔片212的厚度,环形隔圈211与环形隔片212沿成像镜头的光轴的延伸方向交替设置并相互承靠,环形隔片212的最小内径小于环形隔圈211的最小内径,至少两个环形隔圈211中具有第一环形隔圈2111和第二环形隔圈2112,第一环形隔圈2111相对于第二环形隔圈2112靠近成像镜头的物侧,第一环形隔圈2111的像侧面的内径大于第二环形隔圈2112的物侧面的内径,以吸收第一环形隔圈2111处产生的杂散光。
通过将间隔件组21设置在靠近成像镜头的像侧的位置,同时是相邻两个透镜之间具有大间隔的位置,能够避免大间隔位置两侧的透镜发生晃动,保证镜头内大间隔位置的组立稳定性。在间隔件组21内设置至少两个环形隔圈211和至少两个环形隔片212,环形隔圈211和环形隔片212具有多种组合搭配方式,在保证组立稳定性的同时便于对间隔件组21内产生的杂光进行改善。由于环形隔圈211的厚度大于环形隔片212的厚度,环形隔圈211与环形隔片212沿成像镜头的光轴的延伸方向交替设置并相互承靠,能够进一步保证环形隔圈211和环形隔片212的组立稳定性,同时环形隔片212的最小内径小于环形隔圈211的最小内径,在环形隔圈211处产生的杂散光能够被环形隔片212拦截,避免多余光路向像方入射影响镜头的成像质量。在间隔件组21中的第一环形隔圈2111的像侧面的内径大于第二环形隔圈2112的物侧面的内径,能够改变杂散光的光路,使第一环形隔圈2111的内环面反射的杂散光的角度与光轴的夹角较小,保证杂散光被承靠在第一环形隔圈2111像侧的环形隔片212拦截吸收,提高成像质量。
需要说明的是,在相邻两个透镜的边缘沿光轴的距离大于0.8mm时的位置为大间隔位置。环形隔片212的最小内径是指环形隔片212的内径面与光轴的距离最小的位置的直径,环形隔圈211的最小内径是指环形隔圈211的内环面与光轴的距离最小的位置的直径。
具体的,第一环形隔圈2111的像侧面的内径与第二环形隔圈2112的物侧面的内径差值大于0.2mm且小于0.8mm。通过调整第一环形隔圈2111的像侧面的内径与第二环形隔圈2112的物侧面的内径差值,有利于限制杂散光的光路,降低杂散光参与成像的风险,保证第一环形隔圈2111反射的杂散光被承靠在第一环形隔圈2111像侧的环形隔片212拦截吸收。
具体的,第一环形隔圈2111的内环面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光轴倾斜设置,第一环形隔圈2111的内环面相对于光轴倾斜的部分为主环面2113,主环面2113的内径由成像镜头的物侧至成像镜头的像侧逐渐增大,主环面2113与光轴的延伸方向的夹角大于40度小于80度。将主环面2113相对于光轴倾斜设置,有利于第一环形隔圈2111的模具离型,提升第一环形隔圈2111的成型品质及成型精度。将主环面2113与光轴的延伸方向的夹角设置为大于40度小于80度,能够有效控制经过第一环形隔圈2111的内环面处的杂光的反射光路,并通过第一环形隔圈2111像侧承靠的环形隔片212进行光路拦截以提升镜头成像品质。
具体的,第一环形隔圈2111的内环面还包括与主环面2113连接的辅助环面2114,辅助环面2114与光轴平行,辅助环面2114位于主环面2113的像侧。通过设置与光轴平行的辅助环面2114与主环面2113连接,能够保证第一环形隔圈2111的环宽,保证第一环形隔圈2111的像侧面具有足够大的面积,保证与第一环形隔圈2111像侧承靠的环形隔片212之间具有足够的承靠面积,保证第一环形隔圈2111与环形隔片212之间的组立稳定性。
具体的,第二环形隔圈2112的内环面包括第一消光面2115和第二消光面2116,第一消光面2115与第二环形隔圈2112的物侧面连接,第一消光面2115由第二环形隔圈2112的物侧面倾斜向第二环形隔圈2112的像侧面延伸,且第一消光面2115的内径向靠近第二环形隔圈2112的像侧面的方向逐渐减小;第二消光面2116的一端与第一消光面2115连接,第二消光面2116的另一端与第二环形隔圈2112的像侧面连接,第二消光面2116的内径向靠近第二环形隔圈2112的像侧面的方向逐渐增大。通过设置第一消光面2115的内径向靠近第二环形隔圈2112的像侧面的方向逐渐减小,有利于第二环形隔圈2112的模具离型,提升第二环形隔圈2112的成型品质及成型精度。将第二消光面2116连接第一消光面2115和第二环形隔圈2112的像侧面,并且第二消光面2116的内径向靠近第二环形隔圈2112的像侧面的方向逐渐增大,能够改变杂散光在第二消光面2116反射后的光路走向,光路经第二消光面2116反射后,尽可能减小与光轴延伸方向的夹角,降低杂散光参与成像的风险,或者由第二环形隔圈2112的像侧承靠的环形隔片212进行拦截,提升镜头的成像品质。
可选地,第二消光面2116包括第一倾斜面2117和第二倾斜面2118,第一倾斜面2117与第一消光面2115连接;第二倾斜面2118的一端与第一倾斜面2117连接,第二倾斜面2118的另一端与第二环形隔圈2112的像侧面连接,第一倾斜面2117与光轴的延伸方向的夹角大于第二倾斜面2118与光轴的延伸方向的夹角。这样设置有利于杂散光被第二环形隔圈2112的像侧承靠的环形隔片212拦截,同时保证第二环形隔圈2112在第二消光面2116处的环宽,避免第二环形隔圈2112变形,并保证第二环形隔圈2112的像侧面具有足够的承靠面积,保证组立稳定性。
可选地,环形隔片212的内径面为环绕光轴设置的圆柱面。通过调整环形隔片212的内径面的形状,有利于调整经过环形隔片212的内径面反射的光路的路径。将环形隔片212的内径面设置为圆柱面,能够对圆柱面进行腐蚀工艺处理,以降低反射效率进行杂光优化。
需要说明的是,腐蚀工艺是将环形隔片212的内径面经过药剂浸泡后,内径面由原来的光滑面被药化成粗糙面,来降低环形隔片212的内径面对杂散光的反射效率。
可选地,环形隔片212的内径面为环绕光轴设置的圆台面,圆台面的内径向靠近成像镜头的像侧逐渐减小。将环形隔片212的内径面倾斜设置,能够减少环形隔片212的内径面上反射杂光的位置,并改善光路走向进行杂光优化,提升镜头成像清晰度。
优选地,环形隔片212的内径面与光轴的延伸方向的夹角大于等于45度且小于60度,有利于对环形隔片212的内径面反射光路进行调整,规避环形隔片212的内径面一次反射光路的形成以优化镜头的杂光状态,提升镜头的成像品质。
具体的,相邻两个环形隔圈211中间承靠的环形隔片212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大于0.02mm,有助于提升间隔件组21的稳定性,由于相邻两个环形隔圈211中间承靠的环形隔片212为悬臂结构,选取环形隔片212的厚度大于0.03mm有助于增强结构强度,减小环形隔片212在高温烘烤过程中的变形量,避免因环形隔片212变形而产生新的杂光,提升镜头的成像清晰度。
需要说明的是,环形隔片212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是指环形隔片212最靠近物侧的面至最靠近像侧的面沿光轴方向的距离。
优选地,相邻两个环形隔圈211中间承靠的环形隔片212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大于0.03mm且小于等于0.05mm。
具体的,环形隔圈211与其物侧面承靠的环形隔片212为承靠组,承靠组内的环形隔片212的最小内径与承靠组内的环形隔圈211的物侧面的内径的差值小于0.5mm。在承靠组内的环形隔圈211的物侧面与承靠组内的环形隔片212的像侧面承靠,通过限制内径差值小于0.5mm,能够限制承靠组内的环形隔片212制程烘烤后的变形,以避免因承靠组内的环形隔片212变形而导致成像镜头内的相对照度降低,稳定镜头的光学参数。
具体的,环形隔片212的最小内径与其相邻的环形隔圈211的最大内径的差值大于0.4mm且小于1.5mm。由于环形隔片212能够拦截两侧承靠的环形隔圈211的内环面反射的杂散光,能够有效改善大间隙中间隔件组21产生的杂散光,提升镜头的成像品质。
优选地,环形隔片212的最小内径与其相邻的环形隔圈211的最大内径的差值大于0.5mm且小于1mm。
需要说明的是,环形隔片212的最小内径与其物侧相邻的环形隔圈211的最大内径的差值、环形隔片212的最小内径与其像侧相邻的环形隔圈211的最大内径的差值均满足上述范围。环形隔圈211的最大内径是指环形隔圈211的内环面与光轴的距离最大的位置的直径。
具体的,环形隔圈211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大于0.1mm。通过合理分配环形隔圈211的最大厚度,能够保证镜头组立后大间隔位置的稳定性,提升镜头的组立良率。
需要说明的是,环形隔圈211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是指环形隔圈211最靠近物侧的面至最靠近像侧的面沿光轴方向的距离。
优选地,环形隔圈211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大于0.1mm且小于1mm。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环形隔圈211和环形隔片212中的物侧面指朝向成像镜头的物侧的环面,像侧面指朝向成像镜头的像侧的环面。环形隔圈211的内环面指连接环形隔圈211的物侧面和环形隔圈211的像侧面并朝向光轴设置的面。环形隔片212的内径面指连接环形隔片212的物侧面和环形隔片212的像侧面并朝向光轴设置的面。环形隔圈211的最大外径指环形隔圈211的外环面与光轴的距离最大的位置的直径,环形隔片212的最大外径指环形隔片212的外环面与光轴的距离最大的位置的直径。
本申请的间隔件组21可以灵活运用到存在大间隔的成像镜头中。对于间隔件组21内的环形隔圈211和环形隔片212的选取十分灵活,下面进一步描述可适用于上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的举例。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成像镜头包括镜筒10、六片透镜,大间隔位置位于第五透镜E5和第六透镜E6之间。间隔件组21由物侧至像侧顺次包括第一环形隔圈2111、第一环形隔片2121、第二环形隔圈2112和第二环形隔片2122。
第一环形隔圈2111的最小内径d2111、第一环形隔片2121的最小内径d2121、第二环形隔圈2112的最小内径d2112、第二环形隔片2122的最小内径d2122、第一环形隔圈2111的最大外径D2111、第一环形隔片2121的最大外径D2121、第二环形隔圈2112的最大外径D2112、第二环形隔片2122的最大外径D2122、第一环形隔圈2111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T2111、第一环形隔片2121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T2121、第二环形隔圈2112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T2112、第二环形隔片2122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T2122的数据如表1所示,其中,最小内径、最大外径和最大厚度的单位均为毫米。
d2111 d2121 d2112 d2122
4.3050 4.0790 4.9220 5.0801
D2111 D2121 D2112 D2122
6.3260 6.5150 6.5750 6.9030
T2111 T2121 T2112 T2122
0.6748 0.0270 0.5845 0.0180
表1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环形隔圈2111的物侧面与第五透镜E5的像侧面承靠,第二环形隔片2122的像侧面与第六透镜E6的物侧面承靠。第二环形隔圈2112的第二消光面2116包括与光轴的延伸方向的夹角不同的第一倾斜面2117和第二倾斜面2118。第一环形隔圈2111的内环面反射的杂散光能够被第一环形隔片2121拦截吸收,第二环形隔圈2112的内径面反射的杂散光能够被第一环形隔片2121和第二环形隔片2122拦截吸收。在保证透镜、间隔件组21的组立稳定性的同时,对杂散光有较好的改善。
实施例二
如图2所示,成像镜头包括镜筒10、六片透镜,大间隔位置位于第五透镜E5和第六透镜E6之间。间隔件组21由物侧至像侧顺次包括第一环形隔圈2111、第一环形隔片2121、第二环形隔圈2112和第二环形隔片2122。
第一环形隔圈2111的最小内径d2111、第一环形隔片2121的最小内径d2121、第二环形隔圈2112的最小内径d2112、第二环形隔片2122的最小内径d2122、第一环形隔圈2111的最大外径D2111、第一环形隔片2121的最大外径D2121、第二环形隔圈2112的最大外径D2112、第二环形隔片2122的最大外径D2122、第一环形隔圈2111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T2111、第一环形隔片2121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T2121、第二环形隔圈2112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T2112、第二环形隔片2122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T2122的数据如表2所示,其中,最小内径、最大外径和最大厚度的单位均为毫米。
d2111 d2121 d2112 d2122
3.9000 3.5800 4.4400 4.8000
D2111 D2121 D2112 D2122
6.3000 6.5000 6.5000 6.7000
T2111 T2121 T2112 T2122
0.4748 0.0370 0.7745 0.0180
表2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环形隔圈2111的物侧面与第五透镜E5的像侧面承靠,第二环形隔片2122的像侧面与第六透镜E6的物侧面承靠。第二环形隔圈2112的第二消光面2116包括与光轴的延伸方向的夹角不同的第一倾斜面2117和第二倾斜面2118。第一环形隔圈2111的内环面反射的杂散光能够被第一环形隔片2121拦截吸收,第二环形隔圈2112的内径面反射的杂散光能够被第一环形隔片2121和第二环形隔片2122拦截吸收。在保证透镜、间隔件组21的组立稳定性的同时,对杂散光有较好的改善。
实施例三
如图3所示,成像镜头包括镜筒10、六片透镜,大间隔位置位于第五透镜E5和第六透镜E6之间。间隔件组21由物侧至像侧顺次包括第一环形隔片2121、第一环形隔圈2111、第二环形隔片2122和第二环形隔圈2112。
第一环形隔圈2111的最小内径d2111、第一环形隔片2121的最小内径d2121、第二环形隔圈2112的最小内径d2112、第二环形隔片2122的最小内径d2122、第一环形隔圈2111的最大外径D2111、第一环形隔片2121的最大外径D2121、第二环形隔圈2112的最大外径D2112、第二环形隔片2122的最大外径D2122、第一环形隔圈2111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T2111、第一环形隔片2121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T2121、第二环形隔圈2112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T2112、第二环形隔片2122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T2122的数据如表3所示,其中,最小内径、最大外径和最大厚度的单位均为毫米。
Figure BDA0003962546370000081
Figure BDA0003962546370000091
表3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环形隔片2121的物侧面与第五透镜E5的像侧面承靠,第二环形隔圈2112的像侧面与第六透镜E6的物侧面承靠。第一环形隔圈2111的内环面产生的杂散光能够被第一环形隔片2121和第二环形隔片2122拦截吸收。第二环形隔圈2112的内径面产生的杂散光能够被第二环形隔片2122拦截吸收。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第二环形隔圈2112的第二消光面2116为环绕光轴的圆台面,也就是第二消光面2116与光轴的延伸方向的夹角是不变的,并且夹角的角度较大,使得杂散光在第二消光面2116反射后相对于光轴的角度较小,也就是尽可能将杂散光向成像镜头的边缘射出,避免杂散光参与成像影响成像质量。因此第二环形隔圈2112的像侧面直接与第六透镜的物侧面承靠,在第二环形隔圈2112的像侧没有设置环形隔片的情况下,成像镜头的杂散光也能得到较好的改善。
实施例四
如图4所示,成像镜头包括镜筒10、六片透镜,大间隔位置位于第五透镜E5和第六透镜E6之间。间隔件组21由物侧至像侧顺次包括第一环形隔片2121、第一环形隔圈2111、第二环形隔片2122、第二环形隔圈2112和第三环形隔片2123。
第一环形隔圈2111的最小内径d2111、第一环形隔片2121的最小内径d2121、第二环形隔圈2112的最小内径d2112、第二环形隔片2122的最小内径d2122、第三环形隔片2123的最小内径d2123、第一环形隔圈2111的最大外径D2111、第一环形隔片2121的最大外径D2121、第二环形隔圈2112的最大外径D2112、第二环形隔片2122的最大外径D2122、第三环形隔片2123的最大外径D2123、第一环形隔圈2111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T2111、第一环形隔片2121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T2121、第二环形隔圈2112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T2112、第二环形隔片2122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T2122、第三环形隔片2123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T2123的数据如表4所示,其中,最小内径、最大外径和最大厚度的单位均为毫米。
d2121 d2111 d2122 d2112 d2113
3.2946 4.0982 3.9800 4.6400 5.0904
D2121 D2111 D2122 D2112 D2113
6.1000 6.1000 6.3000 6.3000 6.5000
T2121 T2111 T2122 T2112 T2113
0.0370 0.5878 0.0370 0.6205 0.0220
表4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环形隔片2121的物侧面与第五透镜E5的像侧面承靠,第三环形隔片2123的像侧面与第六透镜E6的物侧面承靠。第二环形隔圈2112的第二消光面2116包括与光轴的延伸方向的夹角不同的第一倾斜面2117和第二倾斜面2118。第一环形隔圈2111的内环面产生的杂散光能够被第一环形隔片2121和第二环形隔片2122拦截吸收。第二环形隔圈2112的内径面产生的杂散光能够被第二环形隔片2122和第三环形隔片2123拦截吸收。在保证透镜、间隔件组21的组立稳定性的同时,对杂散光有较好的改善。
实施例五
如图5所示,成像镜头包括镜筒10、六片透镜,大间隔位置位于第四透镜E4和第五透镜E5之间。间隔件组21由物侧至像侧顺次包括第一环形隔圈2111、第一环形隔片2121、第二环形隔圈2112和第二环形隔片2122。
第一环形隔圈2111的最小内径d2111、第一环形隔片2121的最小内径d2121、第二环形隔圈2112的最小内径d2112、第二环形隔片2122的最小内径d2122、第一环形隔圈2111的最大外径D2111、第一环形隔片2121的最大外径D2121、第二环形隔圈2112的最大外径D2112、第二环形隔片2122的最大外径D2122、第一环形隔圈2111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T2111、第一环形隔片2121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T2121、第二环形隔圈2112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T2112、第二环形隔片2122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T2122的数据如表5所示,其中,最小内径、最大外径和最大厚度的单位均为毫米。
d2111 d2121 d2112 d2122
2.9200 2.8000 3.4600 3.6424
D2111 D2121 D2112 D2122
4.9200 5.1200 5.1200 5.3400
T2111 T2121 T2112 T2122
0.5916 0.0370 0.5224 0.0300
表5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环形隔圈2111的物侧面与第四透镜E4的像侧面承靠,第二环形隔片2122的像侧面与第五透镜E5的物侧面承靠。第二环形隔圈2112的第二消光面2116包括与光轴的延伸方向的夹角不同的第一倾斜面2117和第二倾斜面2118。第一环形隔圈2111的内环面反射的杂散光能够被第一环形隔片2121拦截吸收,第二环形隔圈2112的内径面反射的杂散光能够被第一环形隔片2121和第二环形隔片2122拦截吸收。在保证透镜、间隔件组21的组立稳定性的同时,对杂散光有较好的改善。
实施例六
如图6所示,成像镜头包括镜筒10、六片透镜,大间隔位置位于第四透镜E4和第五透镜E5之间。间隔件组21由物侧至像侧顺次包括第一环形隔片2121、第一环形隔圈2111、第二环形隔片2122、第二环形隔圈2112和第三环形隔片2123。
第一环形隔圈2111的最小内径d2111、第一环形隔片2121的最小内径d2121、第二环形隔圈2112的最小内径d2112、第二环形隔片2122的最小内径d2122、第三环形隔片2123的最小内径d2123、第一环形隔圈2111的最大外径D2111、第一环形隔片2121的最大外径D2121、第二环形隔圈2112的最大外径D2112、第二环形隔片2122的最大外径D2122、第三环形隔片2123的最大外径D2123、第一环形隔圈2111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T2111、第一环形隔片2121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T2121、第二环形隔圈2112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T2112、第二环形隔片2122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T2122、第三环形隔片2123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T2123的数据如表6所示,其中,最小内径、最大外径和最大厚度的单位均为毫米。
d2121 d2111 d2122 d2112 d2113
2.1192 2.9200 2.8000 3.4600 3.6424
D2121 D2111 D2122 D2112 D2113
4.9200 4.9200 4.9200 5.1200 5.3400
T2121 T2111 T2122 T2112 T2113
0.0300 0.5616 0.0370 0.5224 0.0300
表6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环形隔片2121的物侧面与第四透镜E4的像侧面承靠,第三环形隔片2123的像侧面与第五透镜E5的物侧面承靠。第二环形隔圈2112的第二消光面2116包括与光轴的延伸方向的夹角不同的第一倾斜面2117和第二倾斜面2118。第一环形隔圈2111的内环面产生的杂散光能够被第一环形隔片2121和第二环形隔片2122拦截吸收。第二环形隔圈2112的内径面产生的杂散光能够被第二环形隔片2122和第三环形隔片2123拦截吸收。在保证透镜、间隔件组21的组立稳定性的同时,对杂散光有较好的改善。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1、通过在成像镜头的大间隔位置设置间隔件组21,在保证组立稳定性的同时对间隔件组21产生的杂散光有较好的改善。
2、在间隔件组21内环形隔圈211与环形隔片212沿成像镜头的光轴的延伸方向交替设置并相互承靠,同时环形隔片212的最小内径小于环形隔圈211的最小内径,使得环形隔圈211的内环面产生的杂散光能够被相邻的环形隔片212拦截吸收。
3、将第一环形隔圈2111的像侧面的内径设置为大于第二环形隔圈2112的物侧面的内径,能够对杂散光的光路进行限制,保证第一环形隔圈2111处产生的杂散光被吸收。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镜头包括镜筒(10)、容设在所述镜筒(10)内的透镜组,所述透镜组包括间隔件组(21)和多个透镜,所述间隔件组(21)位于相邻两个所述透镜之间,且位于所述间隔件组(21)的物侧的透镜数量大于位于所述间隔件组(21)的像侧的透镜数量,所述间隔件组(21)包括至少两个环形隔圈(211)和至少两个环形隔片(212),所述环形隔圈(211)的厚度大于所述环形隔片(212)的厚度,所述环形隔圈(211)与所述环形隔片(212)沿所述成像镜头的光轴的延伸方向交替设置并相互承靠,所述环形隔片(212)的最小内径小于所述环形隔圈(211)的最小内径,所述至少两个环形隔圈(211)中具有第一环形隔圈(2111)和第二环形隔圈(2112),所述第一环形隔圈(2111)相对于所述第二环形隔圈(2112)靠近所述成像镜头的物侧,所述第一环形隔圈(2111)的像侧面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环形隔圈(2112)的物侧面的内径,以吸收所述第一环形隔圈(2111)处产生的杂散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形隔圈(2111)的像侧面的内径与所述第二环形隔圈(2112)的物侧面的内径差值大于0.2mm且小于0.8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形隔圈(2111)的内环面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所述光轴倾斜设置,所述第一环形隔圈(2111)的内环面相对于所述光轴倾斜的部分为主环面(2113),所述主环面(2113)的内径由所述成像镜头的物侧至所述成像镜头的像侧逐渐增大,所述主环面(2113)与所述光轴的延伸方向的夹角大于40度小于80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形隔圈(2111)的内环面还包括与所述主环面(2113)连接的辅助环面(2114),所述辅助环面(2114)与所述光轴平行,所述辅助环面(2114)位于所述主环面(2113)的像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环形隔圈(2112)的内环面包括:
第一消光面(2115),所述第一消光面(2115)与所述第二环形隔圈(2112)的物侧面连接,所述第一消光面(2115)由所述第二环形隔圈(2112)的物侧面倾斜向所述第二环形隔圈(2112)的像侧面延伸,且所述第一消光面(2115)的内径向靠近所述第二环形隔圈(2112)的像侧面的方向逐渐减小;
第二消光面(2116),所述第二消光面(2116)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消光面(2115)连接,所述第二消光面(2116)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环形隔圈(2112)的像侧面连接,所述第二消光面(2116)的内径向靠近所述第二环形隔圈(2112)的像侧面的方向逐渐增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消光面(2116)包括:
第一倾斜面(2117),所述第一倾斜面(2117)与所述第一消光面(2115)连接;
第二倾斜面(2118),所述第二倾斜面(2118)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倾斜面(2117)连接,所述第二倾斜面(2118)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环形隔圈(2112)的像侧面连接,所述第一倾斜面(2117)与所述光轴的延伸方向的夹角大于所述第二倾斜面(2118)与所述光轴的延伸方向的夹角。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隔片(212)的内径面为环绕所述光轴设置的圆柱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隔片(212)的内径面为环绕所述光轴设置的圆台面,所述圆台面的内径向靠近所述成像镜头的像侧逐渐减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隔片(212)的内径面与所述光轴的延伸方向的夹角大于等于45度且小于60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环形隔圈(211)中间承靠的所述环形隔片(212)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大于0.02mm。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环形隔圈(211)中间承靠的所述环形隔片(212)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大于0.03mm且小于等于0.05mm。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隔圈(211)与其物侧面承靠的所述环形隔片(212)为承靠组,所述承靠组内的环形隔片(212)的最小内径与所述承靠组内的环形隔圈(211)的物侧面的内径的差值小于0.5mm。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隔片(212)的最小内径与其相邻的所述环形隔圈(211)的最大内径的差值大于0.4mm且小于1.5mm。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隔片(212)的最小内径与其相邻的所述环形隔圈(211)的最大内径的差值大于0.5mm且小于1mm 。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隔圈(211)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大于0.1mm。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隔圈(211)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大于0.1mm且小于1mm。
CN202223128382.5U 2022-11-24 2022-11-24 成像镜头 Active CN2186303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28382.5U CN218630329U (zh) 2022-11-24 2022-11-24 成像镜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28382.5U CN218630329U (zh) 2022-11-24 2022-11-24 成像镜头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630329U true CN218630329U (zh) 2023-03-14

Family

ID=854502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128382.5U Active CN218630329U (zh) 2022-11-24 2022-11-24 成像镜头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63032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M519751U (zh) 塑膠鏡筒、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JP2020027286A (ja) レンズモジュール
CN218630329U (zh) 成像镜头
WO2020108104A1 (zh) 一种镜头模组
US11754757B2 (en) Light blocking sheet and lens module
CN211263914U (zh) 光学镜头、摄像装置和移动终端
US11187868B2 (en) Lens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same
CN219916058U (zh) 一种星空投影镜头
US11016225B2 (en) Lens module
CN210351355U (zh) 一种摄像头模组及终端设备
CN216411693U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212623164U (zh) 隔圈和成像镜头
CN211180368U (zh) 镜头模组
CN214623154U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207937677U (zh) 一种手机成像镜头
US20200218035A1 (en) Camera lens and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camera function
CN212623279U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211786290U (zh) 光学镜头
US20200158980A1 (en) Split lens assembly and camera module
CN215067483U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215813497U (zh) 成像镜头
CN216351317U (zh) 一种间隔件
CN212623275U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217902143U (zh) 投影镜头
CN211014789U (zh) 成像镜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