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616996U - 一种具有防撞装置的电动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防撞装置的电动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616996U
CN218616996U CN202223050507.7U CN202223050507U CN218616996U CN 218616996 U CN218616996 U CN 218616996U CN 202223050507 U CN202223050507 U CN 202223050507U CN 218616996 U CN218616996 U CN 21861699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ffer
sets
rods
mounting
colli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050507.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荆贵堂
王月行
刘培利
刘文胜
田石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Jinsha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Jinsha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Jinsha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anjin Jinsha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050507.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61699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61699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61699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防撞装置的电动车,包括车体,所述车体的两端分别为首端以及尾端,还包括用于作为所述车体尾端缓冲结构的缓冲模块、用于作为所述车体尾端防撞结构的防撞模块以及用于为缓冲模块提供弹性支撑的支撑模块,缓冲模块配置在所述车体的尾端,防撞模块位于缓冲模块远离所述车体的一端,支撑模块位于缓冲模块与所述车体之间,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设有缓冲模块与防撞模块配合,可以构成车体尾端的防撞结构,有效降低来自于车体尾端的冲击而对车体造成的伤害,设有支撑模块,通过其与缓冲模块相对倾斜设置的弹性结构以作为防撞装置中的第二动能吸收部分,可以吸收与水平面具有一定角度的动能,吸能范围较大,吸能效果好。

Description

一种具有防撞装置的电动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车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防撞装置的电动车。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电动车即电力驱动车,又名电驱车,电动车分为交流电动车和直流电动车,通常说的电动车是以电池作为能量来源,通过控制器、电机等部件,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运动,以控制电流大小改变速度的车辆,随着电动车行业的发展,电动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使用十分普遍,具有方便行驶和环保等优点,随着电动车的广泛使用,电动车发生的碰撞事故也不在小数,而目前存在的电动车大多不具有防撞装置,在发生碰撞时驾驶员很容易受伤,而现有的电动车即使具有防撞装置,其所使用的防撞架一般都比较简单,直接由钢管折弯焊接而成,遇到撞击时,吸能效果差,对骑行者来说,遇到撞击时会受到较大伤害,因此需要设计一款具有吸能效果好、发生意外撞击时能减少对行人的伤害的防撞架的电动车。
申请号为:201821985785.2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带防撞装置的电动车,涉及电动车安全技术领域,包括车身车体、轮胎、助刹装置和缓冲装置,所述助刹装置包括伸缩槽、伸缩杆、挡板、第一弹簧、连接板、延长杆、刹车板、刹车垫和垫块,所述车身本体的外表面开设有凹槽。然而该种带防撞装置的电动车单纯通过水平设置的弹簧作为防撞装置中的动能吸收部分,只能吸收水平方向的动能,导致该种防撞装置的吸能方向较为单一,吸能效果较差,并且其通过磁铁块与弹簧共同对动能进行缓冲,对较大冲击进行缓冲的过程中,二者容易出现偏移而产生卡死现象,影响防撞装置的正常工作,防撞效果无法得到保证,实用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防撞装置的电动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具有防撞装置的电动车,包括车体,所述车体的两端分别为首端以及尾端,还包括用于作为所述车体尾端缓冲结构的缓冲模块、用于作为所述车体尾端防撞结构的防撞模块以及用于为缓冲模块提供弹性支撑的支撑模块,缓冲模块配置在所述车体的尾端,防撞模块位于缓冲模块远离所述车体的一端,支撑模块位于缓冲模块与所述车体之间。
缓冲模块包括缓冲安装杆、缓冲螺栓以及缓冲连接杆,所述缓冲安装杆设有两组,两组所述缓冲安装杆对称设置在所述车体的尾端两侧且其一端与所述车体固定连接,所述缓冲螺栓对应两组所述缓冲安装杆设有两组,两组所述缓冲螺栓分别设置在两组所述缓冲安装杆与所述车体连接的一端且贯穿对应的所述缓冲安装杆与所述车体螺纹连接,所述缓冲安装杆通过所述缓冲螺栓与所述车体固定连接,所述缓冲连接杆对应两组所述缓冲安装杆设有两组,两组所述缓冲连接杆分别设置在两组所述缓冲安装杆远离所述车体的一端且其一端与对应的所述缓冲安装杆插接,所述缓冲安装杆与所述缓冲连接杆连接的一端内部设有空腔。
还包括缓冲弹簧、缓冲挡板以及缓冲限位块,所述缓冲弹簧对应两组所述缓冲安装杆设有两组,两组所述缓冲弹簧分别设置在两组所述缓冲安装杆的空腔内且其一端与对应的所述缓冲安装杆固定连接,所述缓冲挡板对应两组所述缓冲弹簧设有两组,两组所述缓冲挡板分别设置在两组所述缓冲连接杆与所述缓冲安装杆插接的一端且与对应的所述缓冲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缓冲弹簧与对应的所述缓冲挡板抵接,所述缓冲限位块对应两组所述缓冲挡板设有两组,两组所述缓冲限位块分别设置在两组所述缓冲安装杆的空腔内且与对应的所述缓冲安装杆固定连接,所述缓冲挡板与对应的所述缓冲限位块贴合设置。
防撞模块包括防撞安装块以及防撞挡板,所述防撞安装块对应两组所述缓冲连接杆设有两组,两组所述防撞安装块分别设置在两组所述缓冲连接杆远离所述缓冲安装杆的一端且与对应的所述缓冲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防撞挡板设置在两组所述防撞安装块远离所述缓冲连接杆的一端且通过螺栓与所述防撞安装块固定连接。
还包括防撞棉垫,所述防撞棉垫设置在所述防撞挡板远离所述防撞安装块的一端且与所述防撞挡板固定连接。
还包括加强机构,加强机构包括加强安装杆、加强连接杆以及加强支撑杆,所述加强安装杆设置在两组所述缓冲安装杆之间且其两端分别与两组所述缓冲安装杆固定连接,所述加强安装杆的上部与所述车体的尾端贴合设置,所述加强连接杆设置在两组所述缓冲连接杆之间且其两端分别与两组所述缓冲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加强支撑杆设有两组,两组所述加强支撑杆对称设置在所述加强连接杆与所述防撞挡板之间,两组所述加强支撑杆与所述加强连接杆相对倾斜设置且与所述防撞挡板共同构成三角防撞结构。
支撑模块包括支撑液压杆以及支撑安装块,所述支撑液压杆设有两组,两组所述支撑液压杆对称倾斜设置在所述车体的尾端且与所述车体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液压杆位于对应的所述缓冲安装杆的下部且其输出端朝向所述缓冲安装杆设置,所述支撑安装块对应两组所述支撑液压杆设有两组,两组所述支撑安装块分别设置在两组所述缓冲安装杆的下部且与对应的所述缓冲安装杆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液压杆的输出端通过转轴与对应的所述支撑安装块转动连接。
还包括支撑安装环以及支撑弹簧,所述支撑安装环设有两组,每组所述支撑安装环由两个间隔设置的安装环组成,两组所述支撑安装环分别设置在两组所述支撑液压杆的两端且与对应的所述支撑液压杆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弹簧设有两组,两组所述支撑弹簧分别设置在两组所述支撑安装环的内侧且其两端分别与对应的安装环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弹簧通过所述支撑安装环套设在所述支撑液压杆的外部。
还包括轮组模块,轮组模块包括前轮以及后轮,所述前轮与所述后轮分别通过转轴装配在所述车体的首端与尾端,所述前轮以及所述后轮均与所述车体转动连接。
还包括车把,所述车把设置在所述车体的首端上部且经由安装架与所述车体转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设有缓冲模块与防撞模块配合,可以构成车体尾端的防撞结构,有效降低来自于车体尾端的冲击而对车体造成的伤害,设有支撑模块,通过其与缓冲模块相对倾斜设置的弹性结构以作为防撞装置中的第二动能吸收部分,可以吸收与水平面具有一定角度的动能,吸能范围较大,吸能效果好,缓冲模块与支撑模块均采用直线型弹性结构,对较大冲击进行缓冲的过程中,不会出现由于部件偏移而产生的卡死现象,可以保证防撞装置的防撞效果,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缓冲模块、防撞模块与支撑模块配合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缓冲模块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加强机构与缓冲模块以及防撞模块配合示意图。
图中:1、车体;2、缓冲安装杆;3、缓冲螺栓;4、缓冲连接杆;5、缓冲弹簧;6、缓冲挡板;7、缓冲限位块;8、防撞安装块;9、防撞挡板;10、防撞棉垫;11、加强安装杆;12、加强连接杆;13、加强支撑杆;14、支撑液压杆;15、支撑安装块;16、支撑安装环;17、支撑弹簧;18、前轮;19、后轮;20、车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一种具有防撞装置的电动车,包括车体1,车体1的两端分别为首端以及尾端,还包括用于作为车体1尾端缓冲结构的缓冲模块、用于作为车体1尾端防撞结构的防撞模块以及用于为缓冲模块提供弹性支撑的支撑模块,缓冲模块配置在车体1的尾端,防撞模块位于缓冲模块远离车体1的一端,支撑模块位于缓冲模块与车体1之间,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缓冲模块包括缓冲安装杆2、缓冲螺栓3以及缓冲连接杆4,缓冲安装杆2设有两组,两组缓冲安装杆2对称设置在车体1的尾端两侧且其一端与车体1固定连接,缓冲螺栓3对应两组缓冲安装杆2设有两组,两组缓冲螺栓3分别设置在两组缓冲安装杆2与车体1连接的一端且贯穿对应的缓冲安装杆2与车体1螺纹连接,缓冲安装杆2通过缓冲螺栓3与车体1固定连接,缓冲连接杆4对应两组缓冲安装杆2设有两组,两组缓冲连接杆4分别设置在两组缓冲安装杆2远离车体1的一端且其一端与对应的缓冲安装杆2插接,缓冲安装杆2与缓冲连接杆4连接的一端内部设有空腔,缓冲模块通过缓冲安装杆2、缓冲螺栓3以及缓冲连接杆4配合,构成车体1尾端的缓冲安装结构,为防撞模块提供安装支撑,其中,缓冲安装杆2用于为缓冲连接杆4提供安装支撑并将缓冲连接杆4与车体1进行连接,缓冲螺栓3用于将缓冲安装杆2装配在车体1的尾端,缓冲连接杆4用于为防撞模块提供安装支撑并与缓冲安装杆2构成车体1尾端的分段式缓冲安装结构,本实用新型缓冲模块、防撞模块与支撑模块配合示意图如图2所示。
还包括缓冲弹簧5、缓冲挡板6以及缓冲限位块7,缓冲弹簧5对应两组缓冲安装杆2设有两组,两组缓冲弹簧5分别设置在两组缓冲安装杆2的空腔内且其一端与对应的缓冲安装杆2固定连接,缓冲挡板6对应两组缓冲弹簧5设有两组,两组缓冲挡板6分别设置在两组缓冲连接杆4与缓冲安装杆2插接的一端且与对应的缓冲连接杆4固定连接,缓冲弹簧5与对应的缓冲挡板6抵接,缓冲限位块7对应两组缓冲挡板6设有两组,两组缓冲限位块7分别设置在两组缓冲安装杆2的空腔内且与对应的缓冲安装杆2固定连接,缓冲挡板6与对应的缓冲限位块7贴合设置,其中,缓冲弹簧5用于作为缓冲结构中的动能吸收结构,通过其弹性结构对缓冲连接杆4传来的动能进行吸收,缓冲挡板6用于作为缓冲连接杆4端部与缓冲弹簧5连接的结构,缓冲限位块7用于作为缓冲安装杆2腔体内对缓冲挡板6进行限位的结构,从而防止缓冲连接杆4从缓冲安装杆2上脱落,本实用新型缓冲模块剖视图如图3所示。
防撞模块包括防撞安装块8以及防撞挡板9,防撞安装块8对应两组缓冲连接杆4设有两组,两组防撞安装块8分别设置在两组缓冲连接杆4远离缓冲安装杆2的一端且与对应的缓冲连接杆4固定连接,防撞挡板9设置在两组防撞安装块8远离缓冲连接杆4的一端且通过螺栓与防撞安装块8固定连接,防撞模块通过防撞安装块8以及防撞挡板9配合,作为车体1尾端的防撞结构,其中,防撞安装块8用于作为防撞挡板9上的安装结构以将防撞挡板9与缓冲连接杆4进行连接,防撞挡板9用于作为车体1尾端的防撞结构。
还包括防撞棉垫10,防撞棉垫10设置在防撞挡板9远离防撞安装块8的一端且与防撞挡板9固定连接,其中,防撞棉垫10用于作为防撞挡板9上的柔性结构以吸收来自于车体1尾端的冲击,降低冲击对车体1造成的损伤。
还包括加强机构,加强机构包括加强安装杆11、加强连接杆12以及加强支撑杆13,加强安装杆11设置在两组缓冲安装杆2之间且其两端分别与两组缓冲安装杆2固定连接,加强安装杆11的上部与车体1的尾端贴合设置,加强连接杆12设置在两组缓冲连接杆4之间且其两端分别与两组缓冲连接杆4固定连接,加强支撑杆13设有两组,两组加强支撑杆13对称设置在加强连接杆12与防撞挡板9之间,两组加强支撑杆13与加强连接杆12相对倾斜设置且与防撞挡板9共同构成三角防撞结构,加强机构通过加强安装杆11、加强连接杆12以及加强支撑杆13配合,作为防撞模块与缓冲模块之间的加强结构,提升防撞装置的强度,其中,加强安装杆11用于将两组缓冲安装杆2进行连接,加强连接杆12用于将两组缓冲连接杆4进行连接,加强支撑杆13用于与加强连接杆12共同构成防撞模块与缓冲模块之间的加强结构,提升防撞装置的强度,本实用新型加强机构与缓冲模块以及防撞模块配合示意图如图4所示。
支撑模块包括支撑液压杆14以及支撑安装块15,支撑液压杆14设有两组,两组支撑液压杆14对称倾斜设置在车体1的尾端且与车体1固定连接,支撑液压杆14位于对应的缓冲安装杆2的下部且其输出端朝向缓冲安装杆2设置,支撑安装块15对应两组支撑液压杆14设有两组,两组支撑安装块15分别设置在两组缓冲安装杆2的下部且与对应的缓冲安装杆2固定连接,支撑液压杆14的输出端通过转轴与对应的支撑安装块15转动连接,支撑模块通过支撑液压杆14以及支撑安装块15配合,为缓冲模块提供支撑,其中,支撑液压杆14用于将缓冲模块与车体1连接并为缓冲模块提供支撑,支撑安装块15用于将支撑液压杆14与缓冲模块进行连接。
还包括支撑安装环16以及支撑弹簧17,支撑安装环16设有两组,每组支撑安装环16由两个间隔设置的安装环组成,两组支撑安装环16分别设置在两组支撑液压杆14的两端且与对应的支撑液压杆14固定连接,支撑弹簧17设有两组,两组支撑弹簧17分别设置在两组支撑安装环16的内侧且其两端分别与对应的安装环固定连接,支撑弹簧17通过支撑安装环16套设在支撑液压杆14的外部,其中,支撑安装环16用于为支撑弹簧17提供安装支撑并将支撑弹簧17与支撑液压杆14进行连接,支撑弹簧17用于与支撑液压杆14共同构成双重弹性支撑结构并为缓冲模块提供弹性支撑。
还包括轮组模块,轮组模块包括前轮18以及后轮19,前轮18与后轮19分别通过转轴装配在车体1的首端与尾端,前轮18以及后轮19均与车体1转动连接,轮组模块通过前轮18以及后轮19共同构成车体1的轮组部分,从而为车体1提供移动支撑。
还包括车把20,车把20设置在车体1的首端上部且经由安装架与车体1转动连接,其中,可通过车把20控制车体1的行进方向。
工作原理:
防撞模块通过缓冲模块装配在车体1的尾端以作为防撞结构,防止来自于车体1尾端的冲击对车体1造成较大损伤,缓冲结构配合支撑结构共同构成双重复合动能吸收结构,提升防撞结构的动能吸收范围并提升其动能吸收效果,从而提升防撞结构的防撞性能,支撑模块通过其液压部分与弹性部分共同对缓冲模块进行支撑,可以有效提升缓冲结构的缓冲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设有缓冲模块与防撞模块配合,可以构成车体尾端的防撞结构,有效降低来自于车体尾端的冲击而对车体造成的伤害,设有支撑模块,通过其与缓冲模块相对倾斜设置的弹性结构以作为防撞装置中的第二动能吸收部分,可以吸收与水平面具有一定角度的动能,吸能范围较大,吸能效果好,缓冲模块与支撑模块均采用直线型弹性结构,对较大冲击进行缓冲的过程中,不会出现由于部件偏移而产生的卡死现象,可以保证防撞装置的防撞效果,实用性强。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具有防撞装置的电动车,包括车体(1),所述车体(1)的两端分别为首端以及尾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作为所述车体(1)尾端缓冲结构的缓冲模块、用于作为所述车体(1)尾端防撞结构的防撞模块以及用于为缓冲模块提供弹性支撑的支撑模块,缓冲模块配置在所述车体(1)的尾端,防撞模块位于缓冲模块远离所述车体(1)的一端,支撑模块位于缓冲模块与所述车体(1)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防撞装置的电动车,其特征在于,缓冲模块包括缓冲安装杆(2)、缓冲螺栓(3)以及缓冲连接杆(4),所述缓冲安装杆(2)设有两组,两组所述缓冲安装杆(2)对称设置在所述车体(1)的尾端两侧且其一端与所述车体(1)固定连接,所述缓冲螺栓(3)对应两组所述缓冲安装杆(2)设有两组,两组所述缓冲螺栓(3)分别设置在两组所述缓冲安装杆(2)与所述车体(1)连接的一端且贯穿对应的所述缓冲安装杆(2)与所述车体(1)螺纹连接,所述缓冲安装杆(2)通过所述缓冲螺栓(3)与所述车体(1)固定连接,所述缓冲连接杆(4)对应两组所述缓冲安装杆(2)设有两组,两组所述缓冲连接杆(4)分别设置在两组所述缓冲安装杆(2)远离所述车体(1)的一端且其一端与对应的所述缓冲安装杆(2)插接,所述缓冲安装杆(2)与所述缓冲连接杆(4)连接的一端内部设有空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具有防撞装置的电动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缓冲弹簧(5)、缓冲挡板(6)以及缓冲限位块(7),所述缓冲弹簧(5)对应两组所述缓冲安装杆(2)设有两组,两组所述缓冲弹簧(5)分别设置在两组所述缓冲安装杆(2)的空腔内且其一端与对应的所述缓冲安装杆(2)固定连接,所述缓冲挡板(6)对应两组所述缓冲弹簧(5)设有两组,两组所述缓冲挡板(6)分别设置在两组所述缓冲连接杆(4)与所述缓冲安装杆(2)插接的一端且与对应的所述缓冲连接杆(4)固定连接,所述缓冲弹簧(5)与对应的所述缓冲挡板(6)抵接,所述缓冲限位块(7)对应两组所述缓冲挡板(6)设有两组,两组所述缓冲限位块(7)分别设置在两组所述缓冲安装杆(2)的空腔内且与对应的所述缓冲安装杆(2)固定连接,所述缓冲挡板(6)与对应的所述缓冲限位块(7)贴合设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具有防撞装置的电动车,其特征在于,防撞模块包括防撞安装块(8)以及防撞挡板(9),所述防撞安装块(8)对应两组所述缓冲连接杆(4)设有两组,两组所述防撞安装块(8)分别设置在两组所述缓冲连接杆(4)远离所述缓冲安装杆(2)的一端且与对应的所述缓冲连接杆(4)固定连接,所述防撞挡板(9)设置在两组所述防撞安装块(8)远离所述缓冲连接杆(4)的一端且通过螺栓与所述防撞安装块(8)固定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具有防撞装置的电动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撞棉垫(10),所述防撞棉垫(10)设置在所述防撞挡板(9)远离所述防撞安装块(8)的一端且与所述防撞挡板(9)固定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具有防撞装置的电动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强机构,加强机构包括加强安装杆(11)、加强连接杆(12)以及加强支撑杆(13),所述加强安装杆(11)设置在两组所述缓冲安装杆(2)之间且其两端分别与两组所述缓冲安装杆(2)固定连接,所述加强安装杆(11)的上部与所述车体(1)的尾端贴合设置,所述加强连接杆(12)设置在两组所述缓冲连接杆(4)之间且其两端分别与两组所述缓冲连接杆(4)固定连接,所述加强支撑杆(13)设有两组,两组所述加强支撑杆(13)对称设置在所述加强连接杆(12)与所述防撞挡板(9)之间,两组所述加强支撑杆(13)与所述加强连接杆(12)相对倾斜设置且与所述防撞挡板(9)共同构成三角防撞结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具有防撞装置的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支撑模块包括支撑液压杆(14)以及支撑安装块(15),所述支撑液压杆(14)设有两组,两组所述支撑液压杆(14)对称倾斜设置在所述车体(1)的尾端且与所述车体(1)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液压杆(14)位于对应的所述缓冲安装杆(2)的下部且其输出端朝向所述缓冲安装杆(2)设置,所述支撑安装块(15)对应两组所述支撑液压杆(14)设有两组,两组所述支撑安装块(15)分别设置在两组所述缓冲安装杆(2)的下部且与对应的所述缓冲安装杆(2)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液压杆(14)的输出端通过转轴与对应的所述支撑安装块(15)转动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具有防撞装置的电动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安装环(16)以及支撑弹簧(17),所述支撑安装环(16)设有两组,每组所述支撑安装环(16)由两个间隔设置的安装环组成,两组所述支撑安装环(16)分别设置在两组所述支撑液压杆(14)的两端且与对应的所述支撑液压杆(14)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弹簧(17)设有两组,两组所述支撑弹簧(17)分别设置在两组所述支撑安装环(16)的内侧且其两端分别与对应的安装环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弹簧(17)通过所述支撑安装环(16)套设在所述支撑液压杆(14)的外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防撞装置的电动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轮组模块,轮组模块包括前轮(18)以及后轮(19),所述前轮(18)与所述后轮(19)分别通过转轴装配在所述车体(1)的首端与尾端,所述前轮(18)以及所述后轮(19)均与所述车体(1)转动连接。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防撞装置的电动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车把(20),所述车把(20)设置在所述车体(1)的首端上部且经由安装架与所述车体(1)转动连接。
CN202223050507.7U 2022-11-15 2022-11-15 一种具有防撞装置的电动车 Active CN21861699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50507.7U CN218616996U (zh) 2022-11-15 2022-11-15 一种具有防撞装置的电动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50507.7U CN218616996U (zh) 2022-11-15 2022-11-15 一种具有防撞装置的电动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616996U true CN218616996U (zh) 2023-03-14

Family

ID=854469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050507.7U Active CN218616996U (zh) 2022-11-15 2022-11-15 一种具有防撞装置的电动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61699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273375U (zh) 一种汽车防撞梁
CN206394590U (zh) 一种汽车吸能盒以及应用该吸能盒的汽车缓冲装置
CN210437125U (zh) 一种新型货车尾部两级式防护栏
CN218616996U (zh) 一种具有防撞装置的电动车
CN202389463U (zh) 客车正碰溃缩机构
CN204701576U (zh) 汽车防追尾缓冲防护栏
CN203438964U (zh) 一种汽车前防撞梁
GB1384651A (en) Vehicles
CN104290704A (zh) 一种车辆防撞击的缓冲装置
CN110154958A (zh) 一种可拆装的汽车前防撞梁总成
CN212243246U (zh) 一种能够缓冲吸能的汽车保险杠
CN203558026U (zh) 一种制地式汽车防撞器
CN203047122U (zh) 一种平头汽车碰撞防护装置
CN201849431U (zh) 货车车尾缓冲垫
CN103612608A (zh) 一种制地式汽车防撞器
CN213262278U (zh) 一种前防撞盒总成
CN220924046U (zh) 一种无人驾驶安全防护装置
CN206394592U (zh) 汽车前防撞梁缓冲装置
CN202783373U (zh) 一种乘用车的前托架结构
CN213083091U (zh) 一种防撞击效果好的汽车保险杠
CN216424566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承载式架构
CN209921234U (zh) 一种缓冲性能强的汽车保险杠
CN210478624U (zh) 一种新型货车尾部摆臂式防护栏
CN212149019U (zh) 一种大学生方程式赛车车架
CN2725108Y (zh) 汽车用防撞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