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606128U - 一种去嘌呤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去嘌呤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606128U CN218606128U CN202222795663.XU CN202222795663U CN218606128U CN 218606128 U CN218606128 U CN 218606128U CN 202222795663 U CN202222795663 U CN 202222795663U CN 218606128 U CN218606128 U CN 21860612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urine
- chamber
- medium
- kettle
- cavit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去嘌呤烹饪器具,包括锅体、加热装置、锅盖、以及压力控制件,锅体内设有内胆,所述锅盖与所述内胆之间形成烹饪腔,所述烹饪腔中设有嘌呤釜,所述嘌呤釜将所述烹饪腔分隔出食材加热腔和嘌呤收集腔,所述食材加热腔用于盛放第一介质和食材,所述加热装置加热第一介质以使食材中的嘌呤析出并溶入所述第一介质中,所述嘌呤釜具有伸入第一介质中的导流通道,所述压力控制件用于调整所述食材加热腔和嘌呤收集腔之间的压力差,以使第一介质通过所述导流通道进入嘌呤釜中被收集,所述导流通道的下端设有防堵结构。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改变消费者饮食习惯的情况下,降低消费者摄取的嘌呤量,满足消费者关于低嘌呤饮食的需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家用电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去嘌呤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由于食材中尤其是肉类、动物内脏中的嘌呤含量较高,用户过多食用这类食材会导致体内总的嘌呤含量超出人体的代谢能力,导致高尿酸血症以及痛风的患病风险大大增加。如今痛风已经成为我国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谢类疾病,但现有的压力煲、电饭煲等烹饪器具并不具有去嘌呤的功能,无法在不改变消费者饮食习惯的情况下降低消费者的嘌呤摄取量,因此,需要提供一种烹饪器具,以满足消费者关于低嘌呤饮食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去嘌呤烹饪器具,以满足消费者关于低嘌呤饮食的需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去嘌呤烹饪器具,包括锅盖、锅体、加热装置以及压力控制件,锅体内设有内胆,所述锅盖与所述内胆之间形成烹饪腔,其中,所述烹饪腔中设有嘌呤釜,所述嘌呤釜将所述烹饪腔分隔出食材加热腔和嘌呤收集腔,所述食材加热腔用于盛放第一介质和食材,所述加热装置加热第一介质以使食材中的嘌呤析出并溶入所述第一介质中,所述嘌呤釜具有伸入第一介质中的导流通道,所述压力控制件用于调整所述食材加热腔和嘌呤收集腔之间的压力差,以使第一介质通过所述导流通道进入嘌呤釜中被收集,所述导流通道的下端设有防堵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压力控制件包括连通所述食材加热腔和所述嘌呤收集腔或连通所述食材加热腔和外界的过气口、用于启闭所述过气口的封堵件以及连通嘌呤收集腔和外界的排气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嘌呤釜的口沿设有密封件,所述嘌呤釜通过所述密封件与所述锅盖抵接密封,以使所述锅盖与嘌呤釜的内壁之间形成所述嘌呤收集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嘌呤釜的口沿设有密封件,所述内胆具有朝向胆内设置的凸起,所述嘌呤釜通过所述密封件与所述凸起抵接密封,以使所述内胆的内壁与嘌呤釜的外壁之间形成所述食材加热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嘌呤釜的口沿凸设有排气柱,所述排气柱中空设置以形成所述过气口,所述过气口连通所述食材加热腔和嘌呤收集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压力控制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嘌呤釜上且连通所述食材加热腔和嘌呤收集腔的毛细孔、连通所述嘌呤收集腔和外界的排气口以及设置在所述排气口上方的泄压阀。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流通道的直径D,5mm≤D≤20m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嘌呤釜的外壁与所述内胆的内壁之间具有浮沫收集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浮沫收集件为设置在嘌呤釜外壁上的浮沫盘,所述浮沫盘与所述嘌呤釜的外壁围合成浮沫收集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浮沫收集件为设置在嘌呤釜外壁上的浮沫板,所述浮沫板具有粗糙面,以使浮沫粘在所述浮沫板上。
采用上述技术后,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嘌呤釜,将烹饪腔分成了用于盛放第一介质和食材的食材加热腔以及用于收集第一介质的嘌呤收集腔;通过加热装置对浸泡在第一介质中的食材进行加热,利用热萃取作用使食材中的嘌呤析出并溶解于第一介质中,降低了食材中的嘌呤含量;同时,通过设置压力控制件来调整食材加热腔和嘌呤收集腔之间压力差,使二者之间压力差的产生更加可控,实现在嘌呤析出后再产生压力差,从而使尽量多的嘌呤溶解到第一介质中;在通过压力控制件使食材加热腔的压力大于嘌呤收集腔后,由于导流通道伸入第一介质中,二者之间的压力差会压迫含嘌呤的第一介质从导流通道进入到嘌呤收集腔中被收集,从而使得食材和嘌呤分离,而用户只需要完成后将嘌呤釜取出,直接倒掉其中的第一介质即可进行下一步的烹饪操作或者完成烹饪操作,操作更加方便;如此,便使烹饪器具具备了去嘌呤的功能,并在不改变消费者的饮食习惯的情况下,降低了消费者从食材中摄取的嘌呤量,满足了消费者关于低嘌呤饮食的需求;并且,由于在导流通道的下端设置了防堵结构,可以避免加热过程中食材掉落的碎肉等残渣被第一介质被带入导流通道中并堵死导流通道,确保食材加热腔中含嘌呤的第一介质能够顺利进入嘌呤收集腔内被收集。
作为本申请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压力控制件包括连通所述食材加热腔和所述嘌呤收集腔或连通所述食材加热腔和外界的过气口、用于启闭所述过气口的封堵件以及连通嘌呤收集腔和外界的排气口。通过过气口以及排气口的配合,可以实现在第一介质充分沸腾、嘌呤充分析出后再产生压力差,利用沸腾翻滚的第一介质不断和食材进行摩擦,从而加剧嘌呤析出的速率,并可以进一步清洗食材,将食材表面的污渍、血沫、附着于食材表面的嘌呤等物质冲刷进第一介质中;此外,过气口以及排气口的设置,也便于将食材加热过程中产生的异味排出烹饪腔,从而提高烹饪的质量。
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中详细的揭露。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去嘌呤烹饪器具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嘌呤釜和浮沫收集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嘌呤釜和浮沫收集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去嘌呤烹饪器具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C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嘌呤釜与内胆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嘌呤釜和浮沫收集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嘌呤釜和浮沫收集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D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锅盖100;排气口110;泄压阀120;锅体200;内胆210;凸起211;加热装置220;嘌呤釜300;导流通道310;过液孔311;口沿320;密封件321;排气柱322;食材加热腔410;嘌呤收集腔420;过气口500;封堵件510;推杆511;封堵头512;浮沫收集件600;通孔61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实用新型的整体构思,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参考图1到图11,一种去嘌呤烹饪器具,包括锅盖100、锅体200、加热装置220以及压力控制件,锅体200内设有内胆210,所述锅盖100与所述内胆210之间形成烹饪腔,所述烹饪腔中设有嘌呤釜300,所述嘌呤釜300将所述烹饪腔分隔出食材加热腔410和嘌呤收集腔420,所述食材加热腔410用于盛放第一介质和食材,所述加热装置220加热第一介质以使食材中的嘌呤析出并溶入所述第一介质中,所述嘌呤釜300具有伸入第一介质中的导流通道310,所述压力控制件用于调整所述食材加热腔410和嘌呤收集腔420之间的压力差,以使第一介质通过所述导流通道310进入嘌呤釜300中被收集,所述导流通道的下端设有防堵结构。
具体的,锅体200的顶部可开合的盖设有锅盖100,锅盖100与锅体200之间可以铰接设置,也可以分体设置;锅体200具有圆筒状的容置空间,内胆210可以自由地放入容置空间或者从容置空间中取出以方便对其进行清洗;内胆210可以是侧壁向外凸起的球胆,也可以是侧壁竖直的直胆,当内胆210放入容置空间并且锅盖100盖合在锅体200上时,锅盖100和内胆210共同限定出烹饪腔;嘌呤釜300为具有一定深度的容器,其包括底壁和由底壁向上延伸的侧壁,当嘌呤釜300放入烹饪腔中时,烹饪腔被分隔成出用于盛放食材和第一介质的食材加热腔410以及用于收集含嘌呤的第一介质的嘌呤收集腔420;加热装置220可以为加热盘也可以为电磁线圈,其位于容置空间的底部或侧部,并通过加热内胆的方式对食材加热腔410内的食物以及第一介质进行加热,所述第一介质可以是水也可以是水与调料的混合物等。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对所述防堵结构不做具体限定。例如,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参考图3和图4,所述导流通道310底端封堵,侧部靠近底端的位置设置有过液孔311,过液孔311能够在第一介质进入导流通道的同时起到过滤的作用,避免残渣进入并堵塞导流通道310;在另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参考图10和图11,所述导流通道310底端封堵,并在其上设置用于过滤食物残渣等的过液孔311。当然,所述防堵结构也可以是防护网之类的结构,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通过设置嘌呤釜300,将烹饪腔分成了用于盛放第一介质和食材的食材加热腔410以及用于收集第一介质的嘌呤收集腔420;通过加热装置220对浸泡在第一介质中的食材进行加热,利用热萃取作用使食材中的嘌呤析出并溶解于第一介质中,降低了食材中的嘌呤含量;同时,通过设置压力控制件来调整食材加热腔410和嘌呤收集腔420之间压力差,使二者之间压力差的产生更加可控,实现在嘌呤析出后再产生压力差,从而使尽量多的嘌呤溶解到第一介质中;在通过压力控制件使食材加热腔的压力大于嘌呤收集腔后,由于导流通道310伸入第一介质中,二者之间的压力差会压迫含嘌呤的第一介质从导流通道310进入到嘌呤收集腔420中被收集,从而使得食材和嘌呤分离,而用户只需要完成后将嘌呤釜300取出,直接倒掉其中的第一介质即可进行下一步的烹饪操作或者完成烹饪操作,操作更加方便。如此,便使烹饪器具具备了去嘌呤的功能,并在不改变消费者的饮食习惯的情况下,降低了消费者从食材中摄取的嘌呤量,满足了消费者关于低嘌呤饮食的需求;并且,由于在导流通道310的下端设置了防堵结构,可以避免加热过程中食材掉落的碎肉等残渣被第一介质被带入导流通道310中并堵死导流通道,确保食材加热腔410中含嘌呤的第一介质能够顺利进入嘌呤收集腔420内被收集。
可选的,嘌呤釜300的容积占内胆210容积的20%至80%。优选的,嘌呤釜300的容积占内胆210容积的50%。如此可以避免嘌呤釜容积太大导致内胆中仅能放置少量食材,以及嘌呤釜容积太小,导致食材收集腔410中的第一介质无法被收集完全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对所述压力控制件的形式不做具体限定,其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实施方式中所列举的情况:
实施方式一: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压力控制件包括连通所述食材加热腔410和所述嘌呤收集腔420或连通所述食材加热腔410和外界的过气口500、用于启闭所述过气口500的封堵件510以及连通嘌呤收集腔420和外界的排气口110。
通过过气口500以及排气口110的配合,可以实现在第一介质充分沸腾、嘌呤充分析出后再产生压力差,利用沸腾翻滚的第一介质不断和食材进行摩擦接触,从而加剧嘌呤析出的速率,并可以进一步清洗食材,将食材表面的污渍、血沫、附着于食材表面的嘌呤等物质冲刷进第一介质中;此外,过气口500以及排气口110的设置,也便于将食材加热过程中产生的异味排出烹饪腔,从而提高烹饪的质量。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对所述封堵件510的控制形式不做具体限定,其可以由电磁阀、电机等结构自动控制,也可以由用户手动控制,其可以为上下运动,也可以为横向运动,或者转动等,只要能够实现过气口的封堵即可。
优选的,如图1、图2、图6和图7所示,所述封堵件510包括可上下运动的推杆511以及设置在推杆511端部的封堵头512,封堵头512为锥形,表面套设有柔性件,柔性件能够在与过气口500抵接时发生弹性形变,从而提高接触的紧密性,保证密封效果。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1到图5所示,所述嘌呤釜的口沿设有密封件321,所述嘌呤釜通过所述密封件321与所述锅盖100抵接密封,以使所述锅盖100与嘌呤釜300的内壁之间形成所述嘌呤收集腔420。
通过使嘌呤釜300与锅盖100抵接密封,充分利用了烹饪腔的上部空间,并借助第一介质产生的浮力以及蒸汽压力使嘌呤釜300具有向上运动的趋势,使得密封件321能够产生相对较大的形变,并维持压缩状态,使得嘌呤收集腔420的密封更加可靠,确保食材加热腔410和嘌呤收集腔420之间能够产生压力差。
具体的,如图1所示,嘌呤釜300下方通过导流通道310支撑在内胆210上,上方则通过密封件321与所述锅盖100抵接;过气口500设置在锅盖100上,并开设在嘌呤釜300与锅盖100抵接密封处的外侧,其连通食材加热腔410和外界。开始加热前,过气口500处于打开状态,随着加热装置220不断加热内胆210,第一介质的温度不断升高直至沸腾,食材中的嘌呤不断析出并融入第一介质中;待第一介质沸腾一段时间后,封堵件将过气口500封闭,蒸汽的积聚使得食材加热腔410具有了一定的压力,而嘌呤收集腔420中的空气则可以从排气口110中排出,如此,食材加热腔410和嘌呤收集腔420之间便产生了压力差,从而将含嘌呤的第一介质压入嘌呤收集腔420内,实现嘌呤和食材的分离。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5到图11所示,所述嘌呤釜的口沿320设有密封件321,所述内胆210具有朝向胆内设置的凸起211,所述嘌呤釜300通过所述密封件321与所述凸起211抵接密封,以使所述内胆210的内壁与嘌呤釜300的外壁之间形成所述食材加热腔410。
通过使嘌呤釜300与内胆210抵接密封,既方便嘌呤釜300的放置,又可以降低嘌呤釜300的制造要求,避免因生产制造误差而导致嘌呤釜300放入内胆210后高度过高,致使锅盖100无法扣合的情况出现。
可选的,嘌呤釜的口沿320与内胆的抵接处设置有供口沿320卡入的凹槽,以防止嘌呤釜300被蒸汽压力被顶开,致使食材加热腔410和嘌呤收集腔420之间无法产生压力差。
进一步的,所述嘌呤釜300的口沿凸设有排气柱322,所述排气柱322中空设置以形成所述过气口500,所述过气口500连通所述食材加热腔410和嘌呤收集腔420。
具体的,如图6、图7、图8和图9所示,所述排气柱322为设置在嘌呤釜口沿上的圆柱状中空管路,其下端与嘌呤釜口沿固连,上端与锅盖100之间存在一定距离;封堵件510设置锅盖100上,其具有与排气柱322对应设置的推杆511,当推杆处于初始位置时,过气口500处于打开状态,食材加热腔410通过过气口500与嘌呤收集腔420连通,当推杆向下运动至封堵头512与排气柱322抵接的位置时,过气口500被封堵,食材加热腔410内蒸汽积聚,从而在食材加热腔410和嘌呤收集腔420之间形成压力差。
可选的,排气柱322的顶部口沿外扩形成漏斗状的引导部,以对推杆的运动进行导向,从而使推杆的运动过程更加准确,避免倾斜卡死等现象的发生。
可选的,排气口110上设置有泄压阀120,如此便可以实现高压去嘌呤的效果:开始加热前,泄压阀120封闭排气口110,过气口500处于打开状态;在加热过程中,烹饪腔内的压力不断增大,温度不断升高,从而形成高温高压的环境,由于嘌呤是水溶性物质,且温度越高,嘌呤溶解于水的效率就越高,因此,烹饪腔内高温高压的环境使得食材内的嘌呤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较好的分解析出,并扩散进入第一介质中;并且,由于食材加热腔410和嘌呤收集腔420通过过气口500连通,二者能够保持压力平衡,进而可以避免出现压力提前将第一介质压入嘌呤收集腔420中的情况;当烹饪腔内的压力达到预定值后,控制程序控制泄压阀120打开排气口110进行排气,一方面能够排出食材加热过程中产生的腥气等异味,另一方面也能够使食材加热腔410内的第一介质沸腾,进一步促进嘌呤的析出,并将已经析出、附着于食材表面的嘌呤冲刷进第一介质中;待沸腾一段时间后,封堵件510的推杆511向下运动,封堵头512与排气柱322抵接,使食材加热腔410和嘌呤收集腔420之间产生压力差,将第一介质压入嘌呤收集腔420内,实现嘌呤和食材的分离。
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变通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其他形式来实现食材加热腔410和嘌呤收集腔420的连通,例如,当烹饪器具采用图1所示的结构时,可以在锅盖100上设置排气管,排气管的一端连通食材加热腔410,另一端连通嘌呤收集腔420。
实施方式二: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压力控制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嘌呤釜300上且连通所述食材加热腔410和嘌呤收集腔420的毛细孔、连通所述嘌呤收集腔420和外界的排气口110以及设置在所述排气口110上方的泄压阀120。
具体的,参考图1,锅盖100上不设过气口500和封堵件510,所述毛细孔设置在嘌呤釜300的侧壁或底壁上。如此设置可以在对锅盖100的改动较少的情况下实现去嘌呤的功能,方便制造且可降低成本。
更具体的,开始加热前,泄压阀120处于封闭排气口110的状态;在加热过程中,压力上升比较缓慢,并且由于食材加热腔410和嘌呤收集腔420通过排气孔连通,二者可以保持压力平衡,从而使得烹饪器具能够实现在高压下去嘌呤的效果;当泄压阀120打开排气口110进行排气时,嘌呤收集腔420内气体先排出,而由于毛细孔的直径较小,蒸汽流阻较大,因此食材加热腔410内高压蒸汽只能以小流量的形式释放至嘌呤收集腔420内,从而使得食材加热腔410内能够保持一定压力,使食材加热腔410和嘌呤收集腔420之间产生压力差,在压力差的作用下,第一介质通过导流通道310进入嘌呤收集腔420被收集,实现了嘌呤和食材的分离。
进一步的,所述毛细孔是指孔径较小的孔,优选的,所述毛细孔的孔径为R,0.5mm≤R≤1.5mm。如此可以使毛细孔的孔径R处在一个合理的范围:若毛细孔的孔径R小于0.5mm,虽然可以在泄压阀120打开排气口110时,使食材加热腔410和嘌呤收集腔420之间形成合适的压力差,从而更好的将第一介质泵入嘌呤收集腔420中,但孔径R过小,会使毛细孔不容易加工制造,增加产品的制造成本;若毛细孔的孔径R大于1.5mm,则会使从食材加热腔410进入嘌呤收集腔420的蒸汽量过大,使得食材加热腔410和嘌呤收集腔420在泄压阀120在打开排气口110后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压力平衡,无法实现将第一介质泵入嘌呤收集腔420的效果。
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变通实施例中,所述压力控制件也可以为连通所述嘌呤收集腔410和外界的排气口110以及设置在所述排气口110上方的泄压阀120。
具体的,参考图1,锅盖100上不设过气口500和封堵件510,开始加热前,泄压阀120处于封闭排气口110的状态。当第一介质产生蒸汽,且蒸汽在食材加热腔410内逐渐积聚时,食材加热腔410内的压力逐渐增大,一部分含嘌呤的第一介质被提前压入嘌呤收集腔420中,从而使上层比较易熟易烂的食材露出,由积聚在食材加热腔410中的蒸汽对其进行洗脱,继续使食材中的嘌呤析出;而下层难熟的食材则继续浸泡在第一介质中并继续由第一介质加热,从而不断地析出嘌呤。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后,控制程序控制泄压阀120打开,嘌呤收集腔420内的空气通过排气口110排出,食材加热腔410和嘌呤收集腔420之间产生压力差,在压力差的作用下,剩余的第一介质通过导流通道310进入嘌呤收集腔420被收集,实现了嘌呤和食材的分离。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导流通道310的直径D,5mm≤D≤20mm。将导流通道310的直径设置在上述范围可以保证嘌呤的收集效果:若导流通道310的直径过小,会使压力差在压迫第一介质进入嘌呤收集腔420的过程中,导致第一介质流速过快,进而喷到锅盖100上,增加用户清洗的任务量,且过小的直径也不利于导流通道310的清洗;而导流通道310的直径过大,一方面会使导流通道310占用过多的空间,影响嘌呤收集腔420的容积,另一方面则会使食材加热腔410和嘌呤收集腔420之间形成的压力差难以第一介质压入嘌呤收集腔420中,并且导流通道310内会留存较多的第一介质,并在压力差消失后流回食材加热腔410。
具体的,所述导流通道310呈圆筒状,其贯穿嘌呤釜底壁设置。导流通道的下端可以与内胆210抵接也可以与内胆210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导流通道的上端不低于嘌呤釜的底壁且不高于嘌呤釜的口沿,以使嘌呤釜300可以容纳更多的第一介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嘌呤釜300的外壁与所述内胆210的内壁之间具有浮沫收集件600。在加热过程中,肉中残留的血液会溶解到第一介质中并形成浮沫,通过在嘌呤釜300的外壁与内胆210的内壁之间设置浮沫收集件600,可以在第一介质被压入嘌呤收集腔420之前将第一介质中的浮沫去除,避免浮沫随第一介质液位下落并附着在肉的表面,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浮沫收集件600为设置在嘌呤釜外壁上的浮沫盘,所述浮沫盘与所述嘌呤釜300的外壁围合成浮沫收集腔。
更具体的,参考图8,所述浮沫盘整体呈盘状,其与嘌呤釜的底壁或侧壁固连。所述固连,可以是通过焊接等方式实现的不可拆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通过磁吸等方式实现的可拆固定连接,在此不做具体限定。浮沫盘具有底壁以及从底壁外周向上延伸的侧壁,浮沫盘的底壁、侧壁以及嘌呤釜的外壁之间形成浮沫收集腔。浮沫收集腔的开口朝上,当食材加热腔410内的第一介质沸腾、液位超过浮沫盘侧壁的高度时,漂浮在液面上的浮沫跟随第一介质从浮沫盘侧壁与内胆内壁之间的间隙溢出到浮沫收集腔中被收集。
可以理解的是,在实用新型的一些变通实施例中,为了增加浮沫收集腔的容积,所述浮沫盘的底壁也可以与导流通道的侧壁固连,也即,浮沫盘设置在嘌呤釜底壁的下方,嘌呤釜在浮沫盘上的正投影位于浮沫盘轮廓的内侧。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浮沫收集件600为设置在嘌呤釜外壁上的浮沫板,所述浮沫板具有粗糙面,以使浮沫粘在所述浮沫板上。浮沫板与嘌呤釜的固定方式与上述实施例相似,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粗糙面可以是经过刻意粗糙化处理的表面,例如,经过喷砂处理过的表面,也可以是零件本身的较为粗糙的表面,例如,零件加工成型后不经抛光的表面,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具体的,如图1、图4、图6、图8和图9所示,浮沫板具有底壁以及有底壁向上延伸的侧壁,所述底壁上开设有供第一介质通过的通孔610。所述浮沫板的底壁和侧壁设置粗糙面,当第一介质沸腾时,一部分浮沫在随液位上升的过程中与浮沫板的底壁下侧、侧壁的外侧接触,被浮沫板底壁下侧、侧壁外侧的粗糙面粘取,另一部分则在上升的液位以及气泡、翻滚液流等的推挤作用下,从通孔610进入浮沫板的上方,被浮沫板底壁上侧、侧壁内侧的粗糙面粘取,从而实现浮沫与第一介质的分离。通过浮沫板的内外两侧来粘取浮沫,增加了浮沫板与浮沫的接触面积,提高了浮沫的去除率。
如果浮沫板底壁的太低,则浮沫板容易与内胆的食物发生干涉,导致内胆中只能放置较少的食材;而如果浮沫板设置的太高,会导致第一介质较难与浮沫板接触,影响去浮沫的效果。因此,优选的,浮沫盘底壁的高度与嘌呤釜300底壁的高度基本平齐,或者二者的高度差小于10mm。
可选的,参考图1,浮沫板的侧壁与内胆210的内壁贴靠,如此设置可以对内胆内壁形成防护,避免从通孔610进入的浮沫粘粘在内胆上,进而减少用户的清洗任务量,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当然,在实用新型的一些变通实施例中,所述浮沫板可以仅具有底壁,利用底壁的上下两侧来粘取浮沫,或者也可以不单独设置浮沫板,而是将嘌呤釜300的外壁设置成粗糙面,利用嘌呤釜的外表面来粘取浮沫,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下面参考图1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工作过程。
以压力煲去嘌呤的烹饪过程为例,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嘌呤釜300与锅盖100抵接密封,锅盖100上开设有连通食材加热腔410和外界的过气口500,嘌呤釜的外壁设置有浮沫板。
使用时,先将食材放入烹饪腔中并倒入适量清水(水量以大致没过浮沫板的底壁为宜,当然,水量也可以适当高于或者适当低于浮沫板的底壁),然后将嘌呤釜300放入到烹饪腔内,盖合锅盖并启动压力煲,控制程序控制封堵件510打开过气口500,使食材加热腔410与外界连通,同时加热装置220开始加热,直到食材加热腔410内的第一介质沸腾,并维持沸腾一段时间。在此过程中,第一介质的液位上升,一部分浮沫在随液位上升的过程中被浮沫板底壁下侧、侧壁外侧的粗糙面粘取,另一部分则在上升的液位以及气泡、翻滚液流等的推挤作用下,从通孔610进入浮沫板的上方,被浮沫板底壁上侧、侧壁内侧的粗糙面粘取,同时,食材中的嘌呤也充分析出并融入第一介质中,从而使食材中的嘌呤含量减少。待沸腾完毕后,加热装置220继续加热一端时间,控制程序控制封堵件510关闭过气口500,并控制泄压阀120打开排气口110。此时,食材加热腔410与外界隔绝,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加热产生的蒸汽不断积聚,使食材加热腔410内的压力变大,食材加热腔410和嘌呤收集腔420之间产生压力差,在压力差的作用下,含有嘌呤的第一介质通过导流通道310进入嘌呤收集腔420被收集,实现了嘌呤和食材的分离。
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一些实施例进行描述的,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悉的,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或等效替换。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教导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实施例进行修改以适应具体的情况及材料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此处所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所有落入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内的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去嘌呤烹饪器具,包括锅体、加热装置、锅盖、以及压力控制件,锅体内设有内胆,所述锅盖与所述内胆之间形成烹饪腔,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腔中设有嘌呤釜,所述嘌呤釜将所述烹饪腔分隔出食材加热腔和嘌呤收集腔,所述食材加热腔用于盛放第一介质和食材,所述加热装置加热第一介质以使食材中的嘌呤析出并溶入所述第一介质中,所述嘌呤釜具有伸入第一介质中的导流通道,所述压力控制件用于调整所述食材加热腔和嘌呤收集腔之间的压力差,以使第一介质通过所述导流通道进入嘌呤釜中被收集,所述导流通道的下端设有防堵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去嘌呤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控制件包括连通所述食材加热腔和所述嘌呤收集腔或连通所述食材加热腔和外界的过气口、用于启闭所述过气口的封堵件以及连通嘌呤收集腔和外界的排气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去嘌呤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嘌呤釜的口沿设有密封件,所述嘌呤釜通过所述密封件与所述锅盖抵接密封,以使所述锅盖与嘌呤釜的内壁之间形成所述嘌呤收集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去嘌呤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嘌呤釜的口沿设有密封件,所述内胆具有朝向胆内设置的凸起,所述嘌呤釜通过所述密封件与所述凸起抵接密封,以使所述内胆的内壁与嘌呤釜的外壁之间形成所述食材加热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去嘌呤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嘌呤釜的口沿凸设有排气柱,所述排气柱中空设置以形成所述过气口,所述过气口连通所述食材加热腔和嘌呤收集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去嘌呤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控制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嘌呤釜上且连通所述食材加热腔和嘌呤收集腔的毛细孔、连通所述嘌呤收集腔和外界的排气口以及设置在所述排气口上方的泄压阀。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去嘌呤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通道的直径D,5mm≤D≤20mm。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去嘌呤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嘌呤釜的外壁与所述内胆的内壁之间具有浮沫收集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去嘌呤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浮沫收集件为设置在嘌呤釜外壁上的浮沫盘,所述浮沫盘与所述嘌呤釜的外壁围合成浮沫收集腔。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去嘌呤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浮沫收集件为设置在嘌呤釜外壁上的浮沫板,所述浮沫板具有粗糙面,以使浮沫粘在所述浮沫板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795663.XU CN218606128U (zh) | 2022-10-24 | 2022-10-24 | 一种去嘌呤烹饪器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795663.XU CN218606128U (zh) | 2022-10-24 | 2022-10-24 | 一种去嘌呤烹饪器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606128U true CN218606128U (zh) | 2023-03-14 |
Family
ID=854713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795663.XU Active CN218606128U (zh) | 2022-10-24 | 2022-10-24 | 一种去嘌呤烹饪器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606128U (zh) |
-
2022
- 2022-10-24 CN CN202222795663.XU patent/CN21860612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2008516728A (ja) | コーヒーカートリッジ用ファンネルインサート | |
CN218606128U (zh) | 一种去嘌呤烹饪器具 | |
EP3398488A1 (en) | Coffee machine drip tray | |
US5799566A (en) | Self-propelled moving-filter beverage maker | |
CN201481089U (zh) | 一种热饮冲调机 | |
CN112006522B (zh) | 烹饪器具、用于烹饪器具的烹饪附件以及控制方法 | |
CN103767584A (zh) | 一种汤水浮沫收集器 | |
CN218606129U (zh) | 一种去浮沫烹饪器具 | |
CN117958591A (zh) | 一种去嘌呤烹饪器具 | |
CN218683737U (zh) | 一种去嘌呤烹饪器具 | |
CN117958592A (zh) | 一种去浮沫烹饪器具 | |
CN218942831U (zh) | 一种去嘌呤烹饪器具 | |
CN218942863U (zh) | 一种去嘌呤烹饪器具 | |
CN110234256A (zh) | 用于冲泡饮料的浸泡设备和方法 | |
CN203762943U (zh) | 一种汤水浮沫收集器 | |
CN211130690U (zh) | 一种新型全自动永续式泡茶器 | |
CN100515283C (zh) | 可自动定时分离出冲泡液体的冲泡装置 | |
CN112006523B (zh) | 烹饪器具的盛放组件和烹饪器具 | |
CN209661148U (zh) | 一种具有过滤功能的碗 | |
CN117958593A (zh) | 一种烹饪器具的烹饪控制方法 | |
CN216822918U (zh) | 一种分离装置及烹饪器具 | |
CN218791842U (zh) | 一种去嘌呤烹饪器具 | |
KR102166346B1 (ko) | 응축 진공의 흡입력 필터링에 의한 커피 추출 장치 | |
CN210989647U (zh) | 一种内胆组件及其蒸煮器 | |
CN216020451U (zh) | 蒸汽烹饪器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