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575822U - 一种复底锅外底面抛光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复底锅外底面抛光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575822U
CN218575822U CN202222853672.XU CN202222853672U CN218575822U CN 218575822 U CN218575822 U CN 218575822U CN 202222853672 U CN202222853672 U CN 202222853672U CN 218575822 U CN218575822 U CN 2185758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ishing
side plate
double
driving wheel
fix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853672.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亚旭
牛国防
崔显全
郭祯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bei Dingguagua Kitchen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bei Dingguagua Kitchen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bei Dingguagua Kitchen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bei Dingguagua Kitchen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853672.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5758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5758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5758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10Greenhouse gas [GHG] capture, material saving, heat recovery or other energy efficient measures, e.g. motor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e.g. for rolling metal or metal working

Landscapes

  • Finish Polishing, Edge Sharpening, And Grinding By Specific Grind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复底锅外底面抛光设备,包括机架、装夹治具及抛光机构,装夹治具转动设置在机架上,用于套接并固定复底锅;抛光机构包括抛光组件及移动组件;抛光组件包括固定架、主动轮、从动轮、第一电机及砂带,主动轮及从动轮间隔转动设置在固定架上,且从动轮位于主动轮下方,第一电机用于驱动主动轮转动,主动轮与从动轮通过砂带传动连接,从动轮上的砂带用于对复底锅外底面进行抛光,主动轮和从动轮的中心连线所在的纵向平面和装夹治具的纵向中心平面在同一平面内;本实用新型通过移动组件驱使抛光组件由复底锅中心向边缘处平移,装夹治具带动复底锅做回转运动,由此可以实现复底锅外底面均能够被打磨抛光,抛光彻底,且抛光均匀。

Description

一种复底锅外底面抛光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具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复底锅外底面抛光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不粘锅多为铝锅,由于其没有导磁性,因此不能在日益普及的电磁炉上使用;现有的可用于电磁炉的不粘锅通常采用将不锈钢底片和锅体挤压成型,既在压铸时将铝锅体和复底片融合在一起的复底挤压成型为复底锅。
目前,复底锅为了保证其具备不粘锅特性,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对复底锅内外周壁进行喷涂处理,同时复底锅上的复底片为了保证其具备导磁性,是不做喷涂处理的,因此,在进行复底锅喷涂时,通常是将复底锅外壁底面进行遮挡。复底锅内外周壁喷涂后,需要进行高温烘烤,来使涂层和复底锅内外周壁粘接力更强。但高温环境下,复底片容易发生氧化,其表面会发黄或变黑,从而影响复底锅的外观,导致复底锅品相不符合出售标准。因此,在复底锅喷涂完成后,需要对复底锅底面进行抛光,来去除复底片表面的氧化层,从而使复底片恢复光亮。
锅体外底面在抛光加工过程中,一般采用抛光磨片进行磨削。如公开号为CN209986744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带有防侧滑夹具的锅体抛光机,它是利用橡胶圆环垫圈对锅体下端面进行支撑,通过左右活动的夹具,实现对锅体外壁的固定夹持,利用电机带动抛光磨片转动,进而实现对锅体外底面进行抛光加工。上述方案中抛光磨片在转动过程中,是对锅体外底面进行水平磨削,该方案适合于锅体较为平整的底面。然而针对于复底锅而言,由于复底锅喷涂后在高温烘烤过程中,锅体底面容易发生变形,通常会向内凹陷。显然,采用抛光磨片在复底锅外底面进行水平磨削,则会造成抛光磨片无法充分与复底片表面接触,从而造成抛光不彻底,需要二次抛光,降低效率的同时,还会造成抛光不均匀。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复底锅外底面抛光设备,来解决现有的锅体外底面抛光机,在适用于复底锅外底面抛光时,存在抛光不彻底、不均匀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复底锅外底面抛光设备,所述抛光设备包括机架及装夹治具,所述装夹治具转动设置在机架上,所述装夹治具用于套接并固定复底锅;
还包括位于装夹治具一侧的抛光机构,所述抛光机构包括抛光组件及移动组件;其中,
所述抛光组件包括固定架、主动轮、从动轮、第一电机及砂带,所述主动轮及从动轮间隔转动设置在固定架上,且从动轮位于主动轮下方,所述第一电机固定安装在固定架上,用于驱动主动轮转动,主动轮与从动轮通过砂带传动连接,从动轮上的砂带用于对装夹治具上的复底锅外底面进行抛光,所述主动轮和从动轮的中心连线所在的纵向平面和装夹治具的纵向中心平面在同一平面内;
所述移动组件设置在机架上,用于驱动抛光组件水平及上下移动。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固定架包括间隔平行设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固定连接,主动轮和从动轮均转动设置在第一侧板外侧壁,第一电机固定设置在第二侧板外侧壁,主动轮上固定连接有第一转轴,第一转轴活动穿过第一侧板及第二侧板并与第一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从动轮上固定连接有第二转轴,第二转轴活动穿过第一侧板并与第二侧板转动连接。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抛光组件还包括浮动装置,所述浮动装置包括固定板、浮动杆及压缩弹簧,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上对应开设有供第二转轴上下滑动的第一条形孔,所述固定板水平设置在第二转轴上方,且固定板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固定连接,浮动杆的一端与第二转轴固定连接,浮动杆的另一端向上活动穿过固定板,且浮动杆可相对于固定板上下移动,压缩弹簧套设在固定板与第二转轴之间的浮动杆上。
更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抛光组件还包括张紧装置,所述张紧装置包括张紧轮、第三转轴、固定杆及拉伸弹簧,所述张紧轮位于第一侧板外侧壁,且张紧轮位于从动轮上方,张紧轮、主动轮及从动轮通过砂带进行传动连接,第三转轴的一端与张紧轮固定连接,另一端活动穿过第一侧板并与第二侧板转动连接,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上对应开设有供第三转轴上下滑动的第二条形孔,所述固定杆位于第二条形孔上方,且固定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固定连接,拉伸弹簧的一端与固定杆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三转轴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抛光组件还包括换带装置,所述换带装置包括第一压臂、第二压臂及连接杆,第一压臂位于第一侧板内壁,第二压臂位于第二侧板内壁,第一压臂的下端与第一侧板内壁转动连接,第二压臂的下端与第二侧板内壁转动连接,第一压臂和第二压臂的上端通过连接杆固定连接,第一压臂和第二压臂的中部分别与第二转动轴转动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移动组件包括升降模组及平移模组,升降模组竖直固定设置在装夹治具一侧的机架上,平移模组设置在升降模组上,抛光组件设置在平移模组上,平移模组用于驱动从动轮沿复底锅中心向边缘水平移动,所述升降模组用于驱动从动轮相对于装夹治具上下移动。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装夹治具包括安装座、定位组件及磁性组件,其中,
固定座,转动设置在机架上;
定位组件,包括定位件及调节装置,所述调节装置固定设置固定座顶端,所述定位件相对于固定座中心轴线对称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定位件相互配合用来作用到复底锅内周壁以对复底锅进行径向定位,所述调节装置用于调节两个所述定位件之间的间距;
磁性组件,设置在调节装置上,用于对复底锅外底面上的复底片进行吸附。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调节装置包括安装座、拉杆、联动件、铰接件及锁紧件;其中,
安装座水平固定设置在固定座顶端,且固定座与安装座的中心相连接,安装座顶面间隔平行设置有两条滑动槽,两条所述滑动槽相对于安装座中心对称;
拉杆设置有两条,分别滑动设置在所述滑动槽中,两个定位件分别与两条拉杆相向的一端固定连接;
联动件转动设置在安装座顶面中心处,且安装座与联动件的中心相连接,联动件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三条形孔,拉杆远离定位件的一端通过铰接件与第三条形孔铰连接;
锁紧件套设在铰接件上,用于使联动件与拉杆相对固定。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磁性组件包括支撑杆、支撑盘、套筒及磁性件,所述支撑杆一端竖直穿过联动件并与安装座顶面中心处固定连接,且联动件与支撑杆转动连接,支撑杆远离安装座的一端与支撑盘固定连接,磁性件呈环形设置,且固定设置在支撑盘顶面,套筒套设在联动件与磁性件之间的支撑杆上;
所述装夹治具还包括吸附组件,所述吸附组件包括吸管、吸盘及旋转气动接头,所述吸盘固定围绕在磁性件外侧,并与支撑盘固定连接,所述吸管的上端固定安装在固定座内,且支撑盘、支撑杆及安装座上开设有与吸管相连通的气道,所述吸管的下端穿过机架并连接有旋转气动接头。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抛光设备还包括用于驱动装夹治具回转的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第二电机、固定套、驱动轮、传动轮、轴承座及传动件,所述固定套套接在吸管上且与吸管固定连接,固定套穿过机架并通过轴承座与机架转动连接,固定套的上端与固定座固定连接,传动轮固定设置在固定套下端,第二电机固定设置在机架上,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与驱动轮相连接,驱动轮与传动轮之间通过传动件传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复底锅外底面抛光设备,通过在固定架侧臂间隔设置主动轮及从动轮,并通过砂带进行传动连接,使主动轮和从动轮的中心连线所在的纵向平面和装夹治具的纵向中心平面在同一平面内,通过装夹治具来套接并固定复底锅,通过移动组件驱使抛光组件上下及水平移动,使从动轮处于复底锅外底面中心处,砂带在主动轮及从动轮的作用下进行传动,并通过从动轮上的砂带来对复底锅外底面进行抛光,同时移动组件驱使抛光组件由复底锅中心向边缘处平移,装夹治具带动复底锅做回转运动,由此可以实现复底锅外底面均能够被打磨抛光,避免通过抛光磨片水平抛光出现复底锅底面抛光不彻底、不均匀的情况;
(2)通过设置浮动装置,在从动轮从复底锅中心向边缘平移时,可以使从动轮通过砂带与复底锅外底面柔性接触,避免从动轮通过砂带刚性接触复底锅,造成对复底锅外底面挤压变形,以及造成抛光不均匀;
(3)通过设置张紧装置,可以在从动轮通过砂带与复底锅外底面浮动式接触时,张紧轮可以和主动轮、从动轮配合来实现对砂带浮动式张紧,避免砂带打滑,造成抛光不均匀以及效率低下的问题;
(4)通过换带装置,可以调节张紧轮在固定架上的位置,来方便拆卸或更换砂带;
(5)通过使两个定位件相对于固定座中心轴对称,来实现两个定位件之间的间距和复底锅内径相适配,从而使复底锅倒扣在装夹治具上后,两个定位件对复底锅的径向方向内壁进行抵持,从而实现对复底锅径向方向进行定位,当切换不同型号复底锅时,只需要通过调节装置调节两个定位件之间的间距,使其与相应型号的复底锅内径匹配即可,通过在调节装置上设置磁性组件,利用磁性组件可以对复底锅外底面上的复底片进行磁力吸附,使复底锅在装夹治具上进行有效固定;
(6)通过设置吸附组件,利用吸盘对复底锅内底面进行接触,通过吸管对吸盘进行真空抽吸,在配合磁力吸附的作用下,可以使复底锅牢固的固定的装夹治具上,避免在回转及抛光过程中发生位移,从而实现复底锅外底面抛光均匀。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复底锅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复底锅外底面抛光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抛光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抛光组件与移动组件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抛光机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抛光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浮动装置及张紧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装夹治具和驱动装置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装夹治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装夹治具的平面剖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定位组件及磁性组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识:
S、复底锅;P、复底片;1、机架;3、抛光机构;31、抛光组件;311、固定架;312、主动轮;313、从动轮;314、第一电机;315、砂带;3111、第一侧板;3112、第二侧板;3121、第一转轴;3131、第二转轴;316、浮动装置;3161、固定板;3162、浮动杆;3163、压缩弹簧;311a、第一条形孔;317、张紧装置;3171、张紧轮;3172、第三转轴;3173、固定杆;3174、拉伸弹簧;311b、第二条形孔;318、换带装置;3181、第一压臂;3182、第二压臂;3183、连接杆;32、移动组件;321、升降模组;322、平移模组;2、装夹治具;21、安装座;22、定位组件;24、定位件;25、调节装置;251、安装座;252、拉杆;253、联动件;254、铰接件;255、锁紧件;2511、滑动槽;2531、第三条形孔;23、磁性组件;231、支撑杆;232、支撑盘;233、套筒;234、磁性件;26、吸附组件;261、吸管;262、吸盘;263、旋转气动接头;4、驱动装置;41、第二电机;42、固定套;43、驱动轮;44、传动轮;45、轴承座;46、传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结合图2-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复底锅外底面抛光设备,其主要是用来在复底锅S喷涂烘烤完成后,对复底锅S外底面的复底片P进行抛光,来去除因高温烘烤造成复底片P表面出现的发黄或发黑的氧化层。
在本实施例中,抛光设备包括机架1及装夹治具2,装夹治具2转动设置在机架1上,装夹治具2用于套接并固定复底锅S;在使用过程中,是将复底锅S倒扣在装夹治具2上,通过装夹治具2予以装夹固定,同时在装夹治具2的转动下,来驱使复底锅S进行回转,然后通过一些抛光部件来对复底锅S外底面进行抛光处理。
现有技术中,采用的是抛光磨片在复底锅S外底面进行水平磨削,由于复底锅S喷涂后在高温烘烤过程中,锅体底面容易发生变形,通常会向内凹陷。采用现有技术的抛光磨片无法充分与复底片P表面接触,从而造成抛光不彻底,需要二次抛光,降低效率的同时,还会造成抛光不均匀。
为此,本实施例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采用的方案是:
本实施例的抛光设备还包括了位于装夹治具2一侧的抛光机构3,抛光机构3包括抛光组件31及移动组件32。抛光组件31用来对复底锅S外底面进行打磨抛光,移动组件32用于驱动抛光组件31水平及上下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抛光组件31包括固定架311、主动轮312、从动轮313、第一电机314及砂带315,主动轮312及从动轮313间隔转动设置在固定架311上,且从动轮313位于主动轮312下方,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架311呈竖直设置,主动轮312和从动轮313转动设置在固定架311的同一侧,主动轮312的的轴心线与固定架311竖直侧壁垂直,第一电机314固定安装在固定架311上,用于驱动主动轮312转动,主动轮312与从动轮313通过砂带315传动连接,从动轮313上的砂带315用于对装夹治具2上的复底锅S外底面进行抛光。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装夹治具2来套接并固定复底锅S,通过移动组件32驱使抛光组件31上下及水平移动,使从动轮313处于复底锅S外底面中心处,砂带315在主动轮312及从动轮313的作用下进行传动,并通过从动轮313上的砂带315来对复底锅S外底面进行抛光,同时移动组件32驱使抛光组件31由复底锅S中心向边缘处平移,装夹治具2带动复底锅S做回转运动,由此可以实现复底锅S外底面均能够被打磨抛光,避免通过抛光磨片水平抛光出现复底锅S底面抛光不彻底、不均匀的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参照附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主动轮312和从动轮313的中心连线所在的纵向平面和装夹治具2的纵向中心平面在同一平面内,由此可以通过移动组件32驱动抛光组件31平移,轻松将从动轮313移动到复底锅S外底面中心处,在复底锅S回转过程中,抛光组件31在移动组件32驱动下,使从动轮313沿复底锅S外底面中心向边缘平移,从而实现复底锅S外底面抛光范围全覆盖,保证抛光彻底、均匀。
作为一些较佳实施例,参照附图6所示,固定架311包括间隔平行设置的第一侧板3111和第二侧板3112,第一侧板3111和第二侧板3112之间固定连接,主动轮312和从动轮313均转动设置在第一侧板3111外侧壁,第一电机314固定设置在第二侧板3112外侧壁,主动轮312上固定连接有第一转轴3121,第一转轴3121活动穿过第一侧板3111及第二侧板3112并与第一电机314的输出轴固定连接,从动轮313上固定连接有第二转轴3131,第二转轴3131活动穿过第一侧板3111并与第二侧板3112转动连接。
由此设置,一方面可以通过在第一侧板3111和第二侧板3112之间转动连接第一转轴3121和第二转轴3131,来使主动轮312通过第一转轴3121可靠的在固定架311上进行转动连接,以及从动轮313通过第二转轴3131可靠的在固定架311上进行转动连接;另一方面,通过间隔设置的第一侧板3111和第二侧板3112,同时第一侧板3111和第二侧板3112之间转动连接第一转轴3121和第二转轴3131,方便下文所述的浮动装置316和张紧装置317进行安装。
由于复底锅S喷涂后,经过高温烘烤,复底锅S外底面会发生变形,最明细的是向内凹陷,由于砂带315在抛光过程中,是通过从动轮313转动来将砂带315与复底锅S外底面接触,在从动轮313平移过程中,如果从动轮313在固定架311上处于刚性安装,则会存在从动轮313向复底锅S边缘移动时,从动轮313会通过砂带315对复底锅S外底面进行挤压,从而造成复底锅S底面边缘区域打磨过量,而造成复底锅S底面厚度不一,同时也会造成抛光不均匀。
为此,参照附图6所示,本实施例通过在抛光组件31上设置浮动装置316来解决上述问题,具体的,浮动装置316包括固定板3161、浮动杆3162及压缩弹簧3163,第一侧板3111和第二侧板3112上对应开设有供第二转轴3131上下滑动的第一条形孔311a,固定板3161水平设置在第二转轴3131上方,且固定板316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侧板3111和第二侧板3112固定连接,浮动杆3162的一端与第二转轴3131固定连接,浮动杆3162的另一端向上活动穿过固定板3161,且浮动杆3162可相对于固定板3161上下移动,压缩弹簧3163套设在固定板3161与第二转轴3131之间的浮动杆3162上。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复底锅S由边缘向中心内凹,当从动轮313由复底锅S中心向边缘平移过程中,从动轮313被复底锅S顶起,从动轮313带动第二转轴3131沿第一条形孔311a向上移动,此时第二转轴3131带动浮动杆3162相对于固定板3161向上移动,并对压缩弹簧3163施加压力,从动轮313通过砂带315与复底锅S外底面柔性接触,避免从动轮313通过砂带315刚性接触复底锅S,造成对复底锅S外底面挤压变形,以及造成抛光不均匀。同时在压缩弹簧3163的反作用力下,从动轮313通过砂带315始终与复底锅S外底面接触,来实现对复底锅S外底面浮动式抛光。
值得注意的是,复底锅S外底面的凹陷程度很小,因此,从动轮313在固定架311上浮动的程度较小,从而砂带315在主动轮312和从动轮313之间还是可以被传动的。
但从动轮313由复底锅S中心移动到边缘处时,由于从动轮313浮动程度较大,此时会发生砂带315在主动轮312和从动轮313上打滑现象,为此,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在抛光组件31上设置张紧装置317来解决打滑问题。
具体的,参照附图7所示,张紧装置317包括张紧轮3171、第三转轴3172、固定杆3173及拉伸弹簧3174,张紧轮3171位于第一侧板3111外侧壁,且张紧轮3171位于从动轮313上方,张紧轮3171、主动轮312及从动轮313通过砂带315进行传动连接,第三转轴3172的一端与张紧轮3171固定连接,另一端活动穿过第一侧板3111并与第二侧板3112转动连接,第一侧板3111和第二侧板3112上对应开设有供第三转轴3172上下滑动的第二条形孔311b,所述固定杆3173位于第二条形孔311b上方,且固定杆317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侧板3111和第二侧板3112固定连接,拉伸弹簧3174的一端与固定杆3173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三转轴3172相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主动轮312、从动轮313和张紧轮3171使砂带315围合成三角形结构,当从动轮313在固定架311上上下浮动式,此时受拉伸弹簧3174的作用下,第三转轴3172沿第二条形孔311b向上滑动,从而带动张紧轮3171沿第二条形孔311b向上移动,同时压缩弹簧3163压缩第二转轴3131,来驱使第二转轴3131相对于第一条形孔311a向下滑动,并配合从动轮313和主动轮312对砂带315进行张紧。通过设置张紧装置317,可以在从动轮313通过砂带315与复底锅S外底面浮动式接触时,张紧轮3171可以和主动轮312、从动轮313配合来实现对砂带315浮动式张紧,避免砂带315打滑,造成抛光不均匀以及效率低下的问题。
当砂带315磨损需要更换时,由于砂带315受主动轮312、从动轮313及张紧轮3171张紧,不方便拆卸,为此,本实施例在抛光组件31上还设置了换带装置318,具体的,换带装置318包括第一压臂3181、第二压臂3182及连接杆3183,第一压臂3181位于第一侧板3111内壁,第二压臂3182位于第二侧板3112内壁,第一压臂3181的下端与第一侧板3111内壁转动连接,第二压臂3182的下端与第二侧板3112内壁转动连接,第一压臂3181和第二压臂3182的上端通过连接杆3183固定连接,第一压臂3181和第二压臂3182的中部分别与第二转动轴转动连接。
由此设置,在进行拆写砂带315时,通过向下按压连接杆3183,连接杆3183驱动第一压臂3181、第二压臂3182相对与固定架311向下翻转,在翻转过程中,第一压臂3181及第二压臂3182中部通过与第三转轴3172转动,来驱使第三转轴3172在第二条形孔311b中向下滑动,从而使张紧轮3171相对于第二条形孔311b向下滑动,使张紧轮3171、主动轮312及从动轮313构成的三角形周长小于砂带315的周长,从而方便砂带315取下,当砂带315在主动轮312、从动轮313及张紧轮3171上安装后,松开换带装置318,在拉伸弹簧3174的作用下,张紧轮3171相对于第二条形孔311b向上移动,从而配合主动轮312、从动轮313来对砂带315进行张紧。
本实施例的移动组件32包括升降模组321及平移模组322,升降模组321竖直固定设置在装夹治具2一侧的机架1上,平移模组322设置在升降模组321上,抛光组件31设置在平移模组322上,平移模组322用于驱动从动轮313沿复底锅S中心向边缘水平移动,所述升降模组321用于驱动从动轮313相对于装夹治具2上下移动。升降模组321和平移模组322均设为丝杠直线模组,从而可以精准的控制位移。
为了实现装夹治具2对复底锅S进行装夹定位,参照附图9-11所示,本实施例的装夹治具2包括安装座251、定位组件22及磁性组件23。
具体的,固定座,转动设置在机架1上。
定位组件22包括定位件24,定位件24相对于固定座中心轴线对称设置有两个,两个定位件24相互配合用来作用到复底锅S内周壁以对复底锅S进行径向定位。
为了适用不同内径的复底锅S外底面抛光,本实施例的定位组件22还包括调节装置25,调节装置25固定设置固定座顶端,调节装置25用于调节两个所述定位件24之间的间距。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使两个定位件24相对于固定座中心轴对称,来实现两个定位件24之间的间距和复底锅S内径相适配,从而使复底锅S倒扣在装夹治具2上后,两个定位件24对复底锅S的径向方向内壁进行抵持,从而实现对复底锅S径向方向进行定位,当切换不同型号复底锅S时,只需要通过调节装置25调节两个定位件24之间的间距,使其与相应型号的复底锅S内径匹配即可。
由于两个定位件24只是对复底锅S进行径向定位,无法完全使复底锅S在装夹治具2上进行牢固的固定,存在复底锅S在回转及抛光过程中,相对于装夹治具2旋转的情况。
通过在调节装置25上设置磁性组件23,利用磁性组件23可以对复底锅S外底面上的复底片P进行磁力吸附,使复底锅S在装夹治具2上进行有效固定。
本实施例示出了调节装置25一种较佳实施方式,具体的,调节装置25包括安装座251、拉杆252、联动件253、铰接件254及锁紧件255。
安装座251水平固定设置在固定座顶端,且固定座与安装座251的中心相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在本实施例中,复底锅S是需要倒扣在磁性组件23及定位组件22上,因此,安装座251的外径要小于复底锅S的内径,这样才能使定位件24在调节装置25上调节后对复底锅S内壁进行抵持。另外,为了方便复底锅S能够顺利的倒扣在装夹治具2上,安装座251的横截面设置为正方形或圆形。
安装座251顶面间隔平行设置有两条滑动槽2511,两条滑动槽2511相对于安装座251中心对称,在本实施例滑动槽2511水平贯穿安装座251。
拉杆252设置有两条,分别滑动设置在滑动槽2511中,拉杆252和滑动槽2511间隙配合,两个定位件24分别与两条拉杆252相向的一端固定连接。
联动件253转动设置在安装座251顶面中心处,且安装座251与联动件253的中心相连接,联动件253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三条形孔2531,拉杆252远离定位件24的一端通过铰接件254与第三条形孔2531铰连接,在本实施例中,铰接件254的外径和第三条形孔2531的宽度相适配,从而实现铰接件254在第三条形孔2531内沿长度方向滑动时,可以驱使联动件253相对于安装座251水平转动。
由此设置,通过拉动第一条拉杆252,使第一条拉杆252在滑动槽2511内水平滑动,第一条拉杆252通过铰接件254在联动件253一端的第三条形孔2531中水平滑动,带动联动件253相对于安装座251中心转动,在安装座251转动的过程中,联动件253的另一端驱使第二条拉杆252上的铰接件254在条形槽中滑动,从而驱动第二条拉杆252相对于第一条拉杆252分开或合拢,从而来调节两个定位件24之间的间距。
锁紧件255套设在铰接件254上,在调节间距时,锁紧件255在铰接件254上不发生锁紧,从而使联动件253和拉杆252可以发生转动。当完成两个定位件24之间间距调节后,通过锁紧件255与铰接件254配合,可以实现联动件253和拉杆252相对固定,从而使两个定位件24之间保持相对位置固定,该调节装置25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铰接件254为螺杆,螺杆的一端与拉杆252固定连接,螺杆的另一端竖直向上穿过第三条形孔2531,锁紧件255为螺母,优选为碟形螺母。在调节定位件24的间距时,螺母旋拧到螺杆的上端,不与联动件253进行抵持,从而使联动件253和拉杆252可以发生转动。当完成两个定位件24之间间距调节后,通过旋拧螺母,使螺母在螺杆上抵持联动件253,来将联动件253和拉杆252收紧,实现联动件253和拉杆252相对位置固定,两个拉杆252不能发生相对移动,从而实现两个定位件24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
作为一些较佳实施方式,磁性组件23包括支撑杆231、支撑盘232、套筒233及磁性件234,支撑杆231一端竖直穿过联动件253并与安装座251顶面中心处固定连接,且联动件253与支撑杆231转动连接,支撑杆231远离安装座251的一端与支撑盘232固定连接,磁性件234呈环形设置,且固定设置在支撑盘232顶面,套筒233套设在联动件253与磁性件234之间的支撑杆231上。
由此设置,支撑杆231与安装座251竖直固定连接,可以实现整个磁性组件23与安装座251相对位置固定,本实施例中,磁性件234优选为圆盘结构的磁铁或其他带有磁性材质的部件,优选为强磁铁,可以完全覆盖复底锅S外底面的复底片P,对复底片P进行牢牢吸附。同时支撑杆231穿过联动件253,使的联动件253可以绕支撑杆231发生旋转,同时套筒233的设置,可以避免联动件253沿支撑杆231上下移动,从而限定了定位件24和磁性件234之间的间距,进而实现对复底锅S径向和轴向的精确定位。
由于磁性件234是穿透铝锅来对铝锅外底面的复底片P进行磁力吸附,但磁力吸附有限,还是容易发生复底锅S相对于装夹治具2旋转的问题。
为此,装夹治具2还包括吸附组件26,吸附组件26包括吸管261、吸盘262及旋转气动接头263,所述吸盘262固定围绕在磁性件234外侧,并与支撑盘232固定连接,吸管261的上端固定安装在固定座内,且支撑盘232、支撑杆231及安装座251上开设有与吸管261相连通的气道,所述吸管261的下端穿过机架1并连接有旋转气动接头263。由此设置,通过旋转气动接头263来连接起源,利用吸盘262对复底锅S内底面进行接触,通过吸管261对吸盘262进行真空抽吸,在配合磁力吸附的作用下,可以使复底锅S牢固的固定的装夹治具2上,避免在回转及抛光过程中发生位移,从而实现复底锅S外底面抛光均匀。
为了实现装夹治具2在机架1上发生回转,参照附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抛光设备还包括了用于驱动装夹治具2回转的驱动装置4。具体的,驱动装置4包括第二电机41、固定套42、驱动轮43、传动轮44、轴承座45及传动件,固定套42套接在吸管261上且与吸管261固定连接,固定套42穿过机架1并通过轴承座45与机架1转动连接,固定套42的上端与固定座固定连接,传动轮44固定设置在固定套42下端,第二电机41固定设置在机架1上,第二电机41的输出轴与驱动轮43相连接,驱动轮43与传动轮44之间通过传动件传动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固定套42来将吸管261嵌入到其中,来实现对吸管261的防护,同时固定套42通过轴承座45与机架1转动连接,固定套42通过固定座来实现对定位组的固定连接,同时在固定套42外周壁上固定设置传动轮44,驱动轮43在第二电机41作用下,通过传动件带动传动轮44进行转动,从而驱使固定套42相对于轴承座45进行回转,从而驱使整个装夹治具2在机架1上发生回转,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复底锅外底面抛光设备,所述抛光设备包括机架(1)及装夹治具(2),所述装夹治具(2)转动设置在机架(1)上,所述装夹治具(2)用于套接并固定复底锅(S);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装夹治具(2)一侧的抛光机构(3),所述抛光机构(3)包括抛光组件(31)及移动组件(32);其中,
所述抛光组件(31)包括固定架(311)、主动轮(312)、从动轮(313)、第一电机(314)及砂带(315),所述主动轮(312)及从动轮(313)间隔转动设置在固定架(311)上,且从动轮(313)位于主动轮(312)下方,所述第一电机(314)固定安装在固定架(311)上,用于驱动主动轮(312)转动,主动轮(312)与从动轮(313)通过砂带(315)传动连接,从动轮(313)上的砂带(315)用于对装夹治具(2)上的复底锅(S)外底面进行抛光,所述主动轮(312)和从动轮(313)的中心连线所在的纵向平面和装夹治具(2)的纵向中心平面在同一平面内;
所述移动组件(32)设置在机架(1)上,用于驱动抛光组件(31)水平及上下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底锅外底面抛光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311)包括间隔平行设置的第一侧板(3111)和第二侧板(3112),第一侧板(3111)和第二侧板(3112)之间固定连接,主动轮(312)和从动轮(313)均转动设置在第一侧板(3111)外侧壁,第一电机(314)固定设置在第二侧板(3112)外侧壁,主动轮(312)上固定连接有第一转轴(3121),第一转轴(3121)活动穿过第一侧板(3111)及第二侧板(3112)并与第一电机(314)的输出轴固定连接,从动轮(313)上固定连接有第二转轴(3131),第二转轴(3131)活动穿过第一侧板(3111)并与第二侧板(3112)转动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底锅外底面抛光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抛光组件(31)还包括浮动装置(316),所述浮动装置(316)包括固定板(3161)、浮动杆(3162)及压缩弹簧(3163),第一侧板(3111)和第二侧板(3112)上对应开设有供第二转轴(3131)上下滑动的第一条形孔(311a),所述固定板(3161)水平设置在第二转轴(3131)上方,且固定板(316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侧板(3111)和第二侧板(3112)固定连接,浮动杆(3162)的一端与第二转轴(3131)固定连接,浮动杆(3162)的另一端向上活动穿过固定板(3161),且浮动杆(3162)可相对于固定板(3161)上下移动,压缩弹簧(3163)套设在固定板(3161)与第二转轴(3131)之间的浮动杆(3162)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底锅外底面抛光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抛光组件(31)还包括张紧装置(317),所述张紧装置(317)包括张紧轮(3171)、第三转轴(3172)、固定杆(3173)及拉伸弹簧(3174),所述张紧轮(3171)位于第一侧板(3111)外侧壁,且张紧轮(3171)位于从动轮(313)上方,张紧轮(3171)、主动轮(312)及从动轮(313)通过砂带(315)进行传动连接,第三转轴(3172)的一端与张紧轮(3171)固定连接,另一端活动穿过第一侧板(3111)并与第二侧板(3112)转动连接,第一侧板(3111)和第二侧板(3112)上对应开设有供第三转轴(3172)上下滑动的第二条形孔(311b),所述固定杆(3173)位于第二条形孔(311b)上方,且固定杆(317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侧板(3111)和第二侧板(3112)固定连接,拉伸弹簧(3174)的一端与固定杆(3173)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三转轴(3172)相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底锅外底面抛光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抛光组件(31)还包括换带装置(318),所述换带装置(318)包括第一压臂(3181)、第二压臂(3182)及连接杆(3183),第一压臂(3181)位于第一侧板(3111)内壁,第二压臂(3182)位于第二侧板(3112)内壁,第一压臂(3181)的下端与第一侧板(3111)内壁转动连接,第二压臂(3182)的下端与第二侧板(3112)内壁转动连接,第一压臂(3181)和第二压臂(3182)的上端通过连接杆(3183)固定连接,第一压臂(3181)和第二压臂(3182)的中部分别与第二转动轴转动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底锅外底面抛光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组件(32)包括升降模组(321)及平移模组(322),升降模组(321)竖直固定设置在装夹治具(2)一侧的机架(1)上,平移模组(322)设置在升降模组(321)上,抛光组件(31)设置在平移模组(322)上,平移模组(322)用于驱动从动轮(313)沿复底锅(S)中心向边缘水平移动,所述升降模组(321)用于驱动从动轮(313)相对于装夹治具(2)上下移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底锅外底面抛光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装夹治具(2)包括安装座(251)、定位组件(22)及磁性组件(23),其中,
固定座,转动设置在机架(1)上;
定位组件(22),包括定位件(24)及调节装置(25),所述调节装置(25)固定设置固定座顶端,所述定位件(24)相对于固定座中心轴线对称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定位件(24)相互配合用来作用到复底锅(S)内周壁以对复底锅(S)进行径向定位,所述调节装置(25)用于调节两个所述定位件(24)之间的间距;
磁性组件(23),设置在调节装置(25)上,用于对复底锅(S)外底面上的复底片(P)进行吸附。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复底锅外底面抛光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装置(25)包括安装座(251)、拉杆(252)、联动件(253)、铰接件(254)及锁紧件(255);其中,
安装座(251)水平固定设置在固定座顶端,且固定座与安装座(251)的中心相连接,安装座(251)顶面间隔平行设置有两条滑动槽(2511),两条所述滑动槽(2511)相对于安装座(251)中心对称;
拉杆(252)设置有两条,分别滑动设置在所述滑动槽(2511)中,两个定位件(24)分别与两条拉杆(252)相向的一端固定连接;
联动件(253)转动设置在安装座(251)顶面中心处,且安装座(251)与联动件(253)的中心相连接,联动件(253)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三条形孔(2531),拉杆(252)远离定位件(24)的一端通过铰接件(254)与第三条形孔(2531)铰连接;
锁紧件(255)套设在铰接件(254)上,用于使联动件(253)与拉杆(252)相对固定。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复底锅外底面抛光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性组件(23)包括支撑杆(231)、支撑盘(232)、套筒(233)及磁性件(234),所述支撑杆(231)一端竖直穿过联动件(253)并与安装座(251)顶面中心处固定连接,且联动件(253)与支撑杆(231)转动连接,支撑杆(231)远离安装座(251)的一端与支撑盘(232)固定连接,磁性件(234)呈环形设置,且固定设置在支撑盘(232)顶面,套筒(233)套设在联动件(253)与磁性件(234)之间的支撑杆(231)上;
所述装夹治具(2)还包括吸附组件(26),所述吸附组件(26)包括吸管(261)、吸盘(262)及旋转气动接头(263),所述吸盘(262)固定围绕在磁性件(234)外侧,并与支撑盘(232)固定连接,所述吸管(261)的上端固定安装在固定座内,且支撑盘(232)、支撑杆(231)及安装座(251)上开设有与吸管(261)相连通的气道,所述吸管(261)的下端穿过机架(1)并连接有旋转气动接头(263)。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复底锅外底面抛光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抛光设备还包括用于驱动装夹治具(2)回转的驱动装置(4),所述驱动装置(4)包括第二电机(41)、固定套(42)、驱动轮(43)、传动轮(44)、轴承座(45)及传动件,所述固定套(42)套接在吸管(261)上且与吸管(261)固定连接,固定套(42)穿过机架(1)并通过轴承座(45)与机架(1)转动连接,固定套(42)的上端与固定座固定连接,传动轮(44)固定设置在固定套(42)下端,第二电机(41)固定设置在机架(1)上,第二电机(41)的输出轴与驱动轮(43)相连接,驱动轮(43)与传动轮(44)之间通过传动件传动连接。
CN202222853672.XU 2022-10-28 2022-10-28 一种复底锅外底面抛光设备 Active CN2185758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53672.XU CN218575822U (zh) 2022-10-28 2022-10-28 一种复底锅外底面抛光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53672.XU CN218575822U (zh) 2022-10-28 2022-10-28 一种复底锅外底面抛光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575822U true CN218575822U (zh) 2023-03-07

Family

ID=853771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853672.XU Active CN218575822U (zh) 2022-10-28 2022-10-28 一种复底锅外底面抛光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57582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859351B (zh) 一种雨衣边缘布料加工用自动翻边装置
CN105751035A (zh) 用于铸铁锅内型面的自动磨削装置
CN218575822U (zh) 一种复底锅外底面抛光设备
CN212437772U (zh) 一种建筑设计用绘图桌
CN112496940A (zh) 一种旋转式酒槽制造装置
TW200305481A (en) Carrier head with a vibration reduction feature for a 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 system
CN210550062U (zh) 一种轻型铸铁炒锅生产用封边处理设备
CN218639275U (zh) 一种密胺餐具打磨机
CN114161250B (zh) 一种包装箱中空板毛边智能打磨装置及使用方法
CN211615113U (zh) 一种蛋糕不锈钢器具用的打磨装置
CN211388273U (zh) 不锈钢汤勺曲面抛光装置
CN216327193U (zh) 一种石墨煎锅锅口打磨设备
CN213351802U (zh) 一种用于弹簧生产的端面加工装置
CN110666617B (zh) 一种圆形玻璃生产用边角打磨处理机器及其处理方法
CN212071326U (zh) 一种家具生产用打磨装置
CN112192898A (zh) 一种食品用锡箔碗成型装置
CN109571202B (zh) 一种用于水壶的抛光设备
CN214723123U (zh) 一种籽晶抛光打磨机
CN215700822U (zh) 一种炊具加工用夹具
CN220241039U (zh) 一种钣金边角磨圆装置
CN214186547U (zh) 一种用于船舶维修的打磨装置
CN214351468U (zh) 一种密胺餐具打磨设备
CN219426495U (zh) 一种金属管帽生产用表面处理装置
CN219805848U (zh) 一种玻璃异形边用打磨机
CN218137184U (zh) 一种锅体抛光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