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495034U - 电磁加热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磁加热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495034U
CN218495034U CN202222333225.1U CN202222333225U CN218495034U CN 218495034 U CN218495034 U CN 218495034U CN 202222333225 U CN202222333225 U CN 202222333225U CN 218495034 U CN218495034 U CN 2184950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coil
electromagnetic heating
support beam
supporting b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33322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任
陆宇
张由之
吕顺召
覃琼
王志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333225.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4950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4950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495034U/zh
Priority to PCT/CN2023/115730 priority patent/WO2024046349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15/00Details
    • F24C15/08Foundations or supports plates; Legs or pillars; Casings; Whee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15/00Details
    • F24C15/10Tops, e.g. hot plates; 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15/00Details
    • F24C15/12Side rests; Side plates; Cover lids; Splash guards; Racks outside ovens, e.g. for drying plat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7/00Stoves or ranges heated by electric energy
    • F24C7/0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 heating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7/00Stoves or ranges heated by electric energy
    • F24C7/0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nduction Heating Cook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磁加热设备,电磁加热设备包括:框架,框架呈环状;支撑梁,设于框架内侧,支撑梁的两端均与框架连接;线圈盘,一端与框架连接,另一端与支撑梁连接。通过设置支撑梁,可以在满足线圈盘定位需求的基础上降低定位安装结构的用料,以降低电磁加热设备的成本和重量。并且相较于在框架内侧稳固安装板件的技术方案来说,在框架内侧安装支撑梁的难度较低,可以降低装配结构的复杂度,以进一步降低电磁加热设备的工艺复杂度和生产成本。从而克服了相关技术中所存在的产品重量大、成本高的技术缺陷。

Description

电磁加热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磁加热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磁加热设备。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多头灶中设置有多个线圈盘,为了支撑多个线圈盘,需要横设板件承托多个线圈盘。但用于定位的板件增加了产品的生产成本和装配复杂度,板件还增大了整机的重量。
因此,如何设克服上述技术缺陷,成为了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电磁加热设备。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磁加热设备,电磁加热设备包括:框架,框架呈环状;支撑梁,设于框架内侧,支撑梁的两端均与框架连接;线圈盘,一端与框架连接,另一端与支撑梁连接。
本申请所限定的电磁加热设备包括框架和线圈盘。具体地,框架为电磁加热设备的主体框架结构,用于定位和支撑电磁加热设备上的其他工作结构。其中框架呈环状,工作结构设置在框架的内侧。线圈盘安装在框架内侧,线圈盘在通电后能够产生电磁场,目标容器在电磁场的作用下逐渐升温,从而通过高温目标容器加热其内部盛放的食材,以烹制得到成品食物。其中,当电磁加热设备为多头灶时,线圈盘的数目为多个,多个线圈盘需要分别固定在框架内的不同预定安装位置上。
相关技术中,针对固定线圈盘这一技术需求,需要先在机壳内设置横放的安装板,其后将线圈盘放置在安装板上方,以通过安装板支撑和定位线圈盘。但覆盖整个内部空间的安装板尺寸较大,消耗了大量物料,导致产品的成本增加,并且安装板会大幅度增加产品的重量,不利于产品的轻量化设计,以至于产品的实用性受到影响。
对此,本申请所限定的电磁加热设备设置了支撑梁,支撑梁安装在框架内侧,且支撑梁的两端均固定在框架上,完成装配后支撑梁横设在框架内侧空间中。在此基础上,线圈盘的第一端与框架连接,线圈盘的第二端与支撑梁连接。完成线圈盘的安装后,线圈盘的两端分别被框架和支撑梁承托,线圈盘的中段悬空,从而通过框架和支撑梁共同支撑线圈盘。
由此可见,区别于通过定位板支撑线圈盘的技术方案,本申请通过设置支撑梁,可以在满足线圈盘定位需求的基础上降低定位安装结构的用料,以降低电磁加热设备的成本和重量。并且相较于在框架内侧稳固安装板件的技术方案来说,在框架内侧安装支撑梁的难度较低,可以降低装配结构的复杂度,以进一步降低电磁加热设备的工艺复杂度和生产成本。从而克服了相关技术中所存在的产品重量大、成本高的技术缺陷。进而实现了优化线圈盘定位结构,提升电磁加热设备实用性,压缩电磁加热设备成本,提升产品时长竞争力的技术效果。
具体地,支撑梁在框架内侧的延伸方向以及框架内侧所安装的支撑梁的数目可以根据线圈盘的分布需求以及线圈盘的尺寸做出针对性调整,对此该技术方案中不对支撑梁的数目以及支撑梁的延伸方向做硬性限定,能够满足配合框架共同定位线圈盘这一基本需求即可。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电磁加热设备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框架包括:两个第一边,两个第一边间隔设置,支撑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边连接;两个第二边,两个第二边间隔设置,第一边和第二边首尾相接,围合出框架。
在该技术方案中,框架呈矩形,矩形框架由两个第一边和两个第二边围合而成。其中,两个第一边平行且相对设置,其中一个第二边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边的第一端连接,另一个第二边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边的第二端连接,从而通过首尾相接的第一边和第二边围合出矩形框架。支撑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边连接,以在支撑梁的两侧划分出可用于定位安装线圈盘的空间。具体地,布置在支撑梁左右两侧的线圈盘可以将第一端与第一边连接,将第二端与支撑梁连接,还可以将线圈盘的第一端与第二边连接,将第二端与支撑梁连接。对此该技术方案中不对线圈盘的安装方式做硬性限定,能够满足分布在支撑力左右两侧,且通过支撑梁和框架共同支撑的需求即可。
通过将支撑梁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矩形框架相对的两边上,可以在电磁加热设备具备多个线圈盘的情况下为阵列布置线圈盘提供便利条件,以形成规则且均匀分布的多个加热区域。相较于通过支撑梁连接相邻两边的技术方案来说,该支撑梁安装方式可以提升框架和支撑梁所组成的整体结构的强度,降低矩形框架在安装线圈盘或工作过程中发生形变的可能性。进而实现降低线圈盘布置难度,提升电磁加热设备可靠性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支撑梁与第二边间隔设置;线圈盘的一端与支撑梁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边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承接前述技术方案,第一边为矩形框架的长边,第二边为矩形框架的宽边,固定在两个第一边之间的支撑梁与左右两侧的两个第二边间隔。在此基础上,线圈盘的第一端固定在第二边上,另一端固定在支撑梁上,线圈盘的中段悬置在第二边和支撑梁之间。可见,该布局方式可以将线圈盘横设在矩形框架的宽边和支撑梁之间,使支撑梁可以同时为左右两侧的线圈盘提供有效支撑,从而增加电磁加热设备所能布置的线圈盘的数量,使该结构更加适用于多头灶等需要设置多个线圈盘的场景。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两个线圈盘为一组,同组的两个线圈盘对称分布。
在该技术方案中,将两个线圈盘划分为一组,并对同组的两个线圈盘的安装方式进行说明。具体地,同组的两个线圈盘对称分布在支撑梁的左右两侧,其中一个线圈盘与支撑梁左侧的第二边连接,另一个线圈盘与支撑梁右侧的第二边连接。该布置方式可以在电磁加热设备上形成左右对称分布的加热区域,类似于常规的炉灶,从而为用户同时在两个加热区域上方烹制食物提供便利条件。进而实现提升线圈盘布置紧凑度,提升电磁加热设备实用性,提升用户使用体验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包括多组线圈盘,多组线圈盘沿支撑梁的延伸方向分布。
在该技术方案中,承接前述技术方案,电磁加热设备包括多组线圈盘,其中多组线圈盘沿支撑梁的延伸方向分布,以在电磁加热设备上形成线圈盘阵列。该阵列的行数与线圈盘的组数对应,列数恒定为两列。该布置方式可以最大程度利用矩形框架的内侧空间,从而在不改变框架尺寸的基础上提升线圈盘的数量。进而实现提升电磁加热设备结构紧凑度,为电磁加热设备的小型化设计提供便利条件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线圈盘位于支撑梁顶部,支撑梁用于承托线圈盘。
在该技术方案中,对支撑梁所提供的支撑方式做出说明。具体地,线圈盘的端部放置在支撑梁上方,以通过支撑梁承托线圈盘,避免线圈盘因自重塌陷。对应地,线圈盘的另一端放置在框架上方,从而通过框架和支撑梁共同撑起线圈盘。相较于端面对接的连接方式,将线圈盘放置在支撑梁上方可以提升线圈盘的定位可靠性,避免出现端面对接结构因线圈盘自重损毁的问题。同时,在装配过程中,可以先将线圈盘放置在支撑梁和框架上方,并在将线圈盘挪动至预定位置后进行连接,相较于端面对接的连接方式,该技术方案所提出的结构布局可以降低线圈盘的拆装难度,进而提升电磁加热组件的生产效率,并降低电磁加热组件的维护难度。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支撑梁为板件,支撑梁的长边朝背离线圈盘的方向弯折,形成折边。
在该技术方案中,支撑梁为板件,具体可通过铸造或冲压工艺制备支撑梁。其中,支撑梁的长边即支撑梁的左右两个侧边向背离线圈盘的方向弯折,以前述技术方案中将线圈盘放置在支撑梁上方为例,支撑梁的左右两个长边向底部弯折,以形成与支撑梁延伸方向一致的折边。
通过构造出折边可以提升支撑梁的抗弯扭性,避免支撑梁在多个线圈盘的重力作用下弯折甚至断裂,进而实现提升支撑梁结构强度,提升电磁加热组件可靠性,降低产品故障率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通过垂直于支撑梁延伸方向的面截取支撑梁,在截面上折边呈圆形。
在该技术方案中,对折边的形状做出限定。具体地,通过垂直于支撑梁长度方向的面截取支撑梁,可得到支撑梁的截面。在该截面上,支撑梁两端向下弯折的折边呈圆形,以构成柱状折边。柱状折边上出现应力集中的可能性较低,通过将折边的截面形状限定为圆形可以进一步加强折边的抗弯扭性,以确保支撑梁可以抵御多个线圈盘的重量。进而实现提升支撑梁结构强度,降低支撑梁故障率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折边的直径的范围为:大于等于6mm,且小于等于12mm。
在该技术方案中,对柱状折边的尺寸做出限定。具体地,柱状折边的直径需大于等于6mm,通过限定柱状折边的直径大于等于6mm可以避免尺寸过小的柱状折边无法抵御多个线圈盘的重量,从而保证支撑梁不会弯折甚至断裂。
进一步地,柱状折边的执行还需要小于等于12mm,通过限定柱状折边的直径小于等于12mm可以在满足抗弯扭需求的基础上减少柱状折边对支撑梁下方空间的侵占,降低柱状折边与底部电器结构发生干涉的可能性,避免产品尺寸因折边尺寸过大被迫增大。同时,限定柱状折边的直径小于等于12mm还能够减少用料,从而降低支撑梁的自重和成本。进而实现提升支撑梁可靠性,降低支撑梁生产成本,为电磁加热设备的小型化设计和轻量化设计提供便利条件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支撑梁包括安装孔,线圈盘部分插接于安装孔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支撑梁上开设有上下贯通支撑梁的安装孔,线圈盘底部对应设置有形状与安装孔匹配的凸出部。装配线圈盘的过程中,将凸出部对准并插入至安装孔内。对应地,框架上同样设置有插孔,线圈盘另一端底部的凸出部插接在插孔内,从而将线圈盘准确定位在预定安装位置上。该定位结构具备复杂度低拆装便利的优点,可以大幅度降低线圈盘的装配难度和维护难度。
进一步地,凸出部与支撑梁上的安装孔过盈配合,且凸出部与框架上的插孔过盈配合,通过设置该过盈配合关系可以避免线圈盘在工作过程中发生错位,防止线圈盘出现异响,进而实现提升线圈盘定位精度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电磁加热设备还包括:限位台,与框架连接;定位柱,设于限位台;定位孔,设于支撑梁,套设于定位柱,且支撑梁抵接于限位台。
在该技术方案中,对支撑梁和框架间的连接结构做出说明。具体地,框架内环面上设置有限位台,限位台顶端设置有定位柱。对应地,支撑梁的端部设置有尺寸与定位柱匹配的定位孔。装配过程中,将定位孔对准定位柱后下压支撑梁,使支撑梁套接在定位柱上,直至支撑梁的底面与限位台的上端面抵接即可完成支撑梁的预装配,随后通过螺钉等连接件将支撑梁固定在限位台上。
相较于将支撑梁的端面对接在框架内侧的技术方案来说,位于支撑梁下方的限位台可以对支撑梁提供支撑,从而避免承载线圈盘重量的支撑梁由框架上脱落。同时,该结构具备结构复杂度低,拆装配难度小的优点,有利于提升生产效率以及降低维护难度。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支撑梁包括凹槽,定位孔位于凹槽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支撑梁的端部设有凹槽,凹槽朝背离线圈盘的方向凹陷,具体该凹槽可通过冲压工艺形成。在此基础上,定位孔设置在凹槽内,即限位台和支撑梁的接触区域位于凹槽底部。通过设置下陷的凹槽,可以提升通过凹槽提升与限位台接触部分的支撑梁的结构强度,具体通过凹槽倾斜的侧壁抵御线圈盘的重量,以降低支撑梁塌陷的可能性。进而实现优化支撑梁结构强度,提升电磁加热设备可靠性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电磁加热设备还包括:底板,与框架连接,位于支撑梁和线圈盘底部。
在该技术方案中,电磁加热设备还设置有底板,底板与框架连接,用于盖合环形框架底部的开口。框架和底板围合出腔体,控制器、电路板等电器件设置在腔体内,以通过底板和框架保护电器件,降低电器件损坏的概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底板与支撑梁间隔设置;底板与线圈盘间隔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底板与支撑梁间隔,且线圈盘与底板间隔。即支撑梁和线圈盘的中段悬空。该结构布局下,支撑梁和线圈盘下方留有安装空间,可以布置与线圈盘连接的供电电路和控制电路,进而实现提升电磁加热设备结构紧凑度,缩减电磁加热设备尺寸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电磁加热设备还包括:面板,与框架连接,位于线圈盘顶部。
在该技术方案中,电磁加热设备还包括面板,面板设置在侧板上方,一方面用于盖合框架顶部的开口,以隐藏框架内部的工作结构。另一方面,面板用于承托目标容器,框架内的线圈盘在面板上形成加热区域,目标容器放置在加热区域上方,在线圈盘所产生的电磁场的作用下,目标容器逐渐升温,以通过高温烹制其内部盛放的食材。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电磁加热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电磁加热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支撑梁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支撑梁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电磁加热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6为图5所示实施例中的电磁加热设备在A-A方向上的剖视图;
图7为图5所示实施例中的电磁加热设备在B-B方向上的剖视图。
其中,图1至图7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电磁加热设备,110框架,112第一边,114第二边,120支撑梁, 122折边,124安装孔,126定位孔,128凹槽,130线圈盘,140限位台, 142定位柱,150底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7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电磁加热设备。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电磁加热设备100,电磁加热设备100包括:框架110,框架110呈环状;支撑梁120,设于框架110内侧,支撑梁120的两端均与框架110连接;线圈盘130,一端与框架110连接,另一端与支撑梁120连接。
本申请所限定的电磁加热设备100包括框架110和线圈盘130。具体地,框架110为电磁加热设备100的主体框架110结构,用于定位和支撑电磁加热设备100上的其他工作结构。其中框架110呈环状,工作结构设置在框架110 的内侧。线圈盘130安装在框架110内侧,线圈盘130在通电后能够产生电磁场,目标容器在电磁场的作用下逐渐升温,从而通过高温目标容器加热其内部盛放的食材,以烹制得到成品食物。其中,当电磁加热设备100为多头灶时,线圈盘130的数目为多个,多个线圈盘130需要分别固定在框架110内的不同预定安装位置上。
相关技术中,针对固定线圈盘这一技术需求,需要先在机壳内设置横放的安装板,其后将线圈盘放置在安装板上方,以通过安装板支撑和定位线圈盘。但覆盖整个内部空间的安装板尺寸较大,消耗了大量物料,导致产品的成本增加,并且安装板会大幅度增加产品的重量,不利于产品的轻量化设计,以至于产品的实用性受到影响。
对此,本申请所限定的电磁加热设备100设置了支撑梁120,支撑梁120 安装在框架110内侧,且支撑梁120的两端均固定在框架110上,完成装配后支撑梁120横设在框架110内侧空间中。在此基础上,线圈盘130的第一端与框架110连接,线圈盘130的第二端与支撑梁120连接。完成线圈盘130的安装后,线圈盘130的两端分别被框架110和支撑梁120承托,线圈盘130的中段悬空,从而通过框架110和支撑梁120共同支撑线圈盘130。
由此可见,区别于通过定位板支撑线圈盘130的实施例,本申请通过设置支撑梁120,可以在满足线圈盘130定位需求的基础上降低定位安装结构的用料,以降低电磁加热设备100的成本和重量。并且相较于在框架110内侧稳固安装板件的实施例来说,在框架110内侧安装支撑梁120的难度较低,可以降低装配结构的复杂度,以进一步降低电磁加热设备100的工艺复杂度和生产成本。从而克服了相关技术中所存在的产品重量大、成本高的技术缺陷。进而实现了优化线圈盘130定位结构,提升电磁加热设备100实用性,压缩电磁加热设备100成本,提升产品时长竞争力的技术效果。
具体地,支撑梁120在框架110内侧的延伸方向以及框架110内侧所安装的支撑梁120的数目可以根据线圈盘130的分布需求以及线圈盘130的尺寸做出针对性调整,对此该实施例中不对支撑梁120的数目以及支撑梁120的延伸方向做硬性限定,能够满足配合框架110共同定位线圈盘130这一基本需求即可。
实施例二
如图1、图2和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中,框架110 包括:两个第一边112,两个第一边112间隔设置,支撑梁120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边112连接;两个第二边114,两个第二边114间隔设置,第一边112 和第二边114首尾相接,围合出框架110。
在该实施例中,框架110呈矩形,矩形框架110由两个第一边112和两个第二边114围合而成。其中,两个第一边112平行且相对设置,其中一个第二边114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边112的第一端连接,另一个第二边114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边112的第二端连接,从而通过首尾相接的第一边112和第二边114围合出矩形框架110。支撑梁120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边112连接,以在支撑梁120的两侧划分出可用于定位安装线圈盘130的空间。具体地,布置在支撑梁120左右两侧的线圈盘130可以将第一端与第一边112连接,将第二端与支撑梁120连接,还可以将线圈盘130的第一端与第二边114连接,将第二端与支撑梁120连接。对此该实施例中不对线圈盘130的安装方式做硬性限定,能够满足分布在支撑力左右两侧,且通过支撑梁120和框架110共同支撑的需求即可。
通过将支撑梁120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矩形框架110相对的两边上,可以在电磁加热设备100具备多个线圈盘130的情况下为阵列布置线圈盘130提供便利条件,以形成规则且均匀分布的多个加热区域。相较于通过支撑梁120连接相邻两边的实施例来说,该支撑梁120安装方式可以提升框架110和支撑梁 120所组成的整体结构的强度,降低矩形框架110在安装线圈盘130或工作过程中发生形变的可能性。进而实现降低线圈盘130布置难度,提升电磁加热设备100可靠性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支撑梁120与第二边114间隔设置;线圈盘130的一端与支撑梁120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边114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承接前述实施例,第一边112为矩形框架110的长边,第二边114为矩形框架110的宽边,固定在两个第一边112之间的支撑梁120与左右两侧的两个第二边114间隔。在此基础上,线圈盘130的第一端固定在第二边114上,另一端固定在支撑梁120上,线圈盘130的中段悬置在第二边 114和支撑梁120之间。可见,该布局方式可以将线圈盘130横设在矩形框架110的宽边和支撑梁120之间,使支撑梁120可以同时为左右两侧的线圈盘130提供有效支撑,从而增加电磁加热设备100所能布置的线圈盘130的数量,使该结构更加适用于多头灶等需要设置多个线圈盘130的场景。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两个线圈盘130为一组,同组的两个线圈盘130 对称分布。
在该实施例中,将两个线圈盘130划分为一组,并对同组的两个线圈盘 130的安装方式进行说明。具体地,同组的两个线圈盘130对称分布在支撑梁 120的左右两侧,其中一个线圈盘130与支撑梁120左侧的第二边114连接,另一个线圈盘130与支撑梁120右侧的第二边114连接。该布置方式可以在电磁加热设备100上形成左右对称分布的加热区域,类似于常规的炉灶,从而为用户同时在两个加热区域上方烹制食物提供便利条件。进而实现提升线圈盘 130布置紧凑度,提升电磁加热设备100实用性,提升用户使用体验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包括多组线圈盘130,多组线圈盘130沿支撑梁120 的延伸方向分布。
在该实施例中,承接前述实施例,电磁加热设备100包括多组线圈盘130,其中多组线圈盘130沿支撑梁120的延伸方向分布,以在电磁加热设备100 上形成线圈盘130阵列。该阵列的行数与线圈盘130的组数对应,列数恒定为两列。该布置方式可以最大程度利用矩形框架110的内侧空间,从而在不改变框架110尺寸的基础上提升线圈盘130的数量。进而实现提升电磁加热设备 100结构紧凑度,为电磁加热设备100的小型化设计提供便利条件的技术效果。
实施例三
如图2和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中,线圈盘130位于支撑梁120顶部,支撑梁120用于承托线圈盘130。
在该实施例中,对支撑梁120所提供的支撑方式做出说明。具体地,线圈盘130的端部放置在支撑梁120上方,以通过支撑梁120承托线圈盘130,避免线圈盘130因自重塌陷。对应地,线圈盘130的另一端放置在框架110上方,从而通过框架110和支撑梁120共同撑起线圈盘130。相较于端面对接的连接方式,将线圈盘130放置在支撑梁120上方可以提升线圈盘130的定位可靠性,避免出现端面对接结构因线圈盘130自重损毁的问题。同时,在装配过程中,可以先将线圈盘130放置在支撑梁120和框架110上方,并在将线圈盘130挪动至预定位置后进行连接,相较于端面对接的连接方式,该实施例所提出的结构布局可以降低线圈盘130的拆装难度,进而提升电磁加热组件的生产效率,并降低电磁加热组件的维护难度。
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支撑梁120为板件,支撑梁 120的长边朝背离线圈盘130的方向弯折,形成折边122。
在该实施例中,支撑梁120为板件,具体可通过铸造或冲压工艺制备支撑梁120。其中,支撑梁120的长边即支撑梁120的左右两个侧边向背离线圈盘 130的方向弯折,以前述实施例中将线圈盘130放置在支撑梁120上方为例,支撑梁120的左右两个长边向底部弯折,以形成与支撑梁120延伸方向一致的折边122。
通过构造出折边122可以提升支撑梁120的抗弯扭性,避免支撑梁120 在多个线圈盘130的重力作用下弯折甚至断裂,进而实现提升支撑梁120结构强度,提升电磁加热组件可靠性,降低产品故障率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通过垂直于支撑梁120延伸方向的面截取支撑梁 120,在截面上折边122呈圆形。
在该实施例中,对折边122的形状做出限定。具体地,通过垂直于支撑梁 120长度方向的面截取支撑梁120,可得到支撑梁120的截面。在该截面上,支撑梁120两端向下弯折的折边122呈圆形,以构成柱状折边122。柱状折边 122上出现应力集中的可能性较低,通过将折边122的截面形状限定为圆形可以进一步加强折边122的抗弯扭性,以确保支撑梁120可以抵御多个线圈盘 130的重量。进而实现提升支撑梁120结构强度,降低支撑梁120故障率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折边122的直径的范围为:大于等于6mm,且小于等于12mm。
在该实施例中,对柱状折边122的尺寸做出限定。具体地,柱状折边122 的直径需大于等于6mm,通过限定柱状折边122的直径大于等于6mm可以避免尺寸过小的柱状折边122无法抵御多个线圈盘130的重量,从而保证支撑梁 120不会弯折甚至断裂。
进一步地,柱状折边122的执行还需要小于等于12mm,通过限定柱状折边122的直径小于等于12mm可以在满足抗弯扭需求的基础上减少柱状折边 122对支撑梁120下方空间的侵占,降低柱状折边122与底部电器结构发生干涉的可能性,避免产品尺寸因折边122尺寸过大被迫增大。同时,限定柱状折边122的直径小于等于12mm还能够减少用料,从而降低支撑梁120的自重和成本。进而实现提升支撑梁120可靠性,降低支撑梁120生产成本,为电磁加热设备100的小型化设计和轻量化设计提供便利条件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支撑梁120包括安装孔124,线圈盘130部分插接于安装孔124内。
在该实施例中,支撑梁120上开设有上下贯通支撑梁120的安装孔124,线圈盘130底部对应设置有形状与安装孔124匹配的凸出部。装配线圈盘130 的过程中,将凸出部对准并插入至安装孔124内。对应地,框架110上同样设置有插孔,线圈盘130另一端底部的凸出部插接在插孔内,从而将线圈盘130 准确定位在预定安装位置上。该定位结构具备复杂度低拆装便利的优点,可以大幅度降低线圈盘130的装配难度和维护难度。
进一步地,凸出部与支撑梁120上的安装孔124过盈配合,且凸出部与框架110上的插孔过盈配合,通过设置该过盈配合关系可以避免线圈盘130在工作过程中发生错位,防止线圈盘130出现异响,进而实现提升线圈盘130定位精度的技术效果。
实施例四
如图5、图6和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第四方面实施例中,电磁加热设备100还包括:限位台140,与框架110连接;定位柱142,设于限位台140;定位孔126,设于支撑梁120,套设于定位柱142,且支撑梁120抵接于限位台140。
在该实施例中,对支撑梁120和框架110间的连接结构做出说明。具体地,框架110内环面上设置有限位台140,限位台140顶端设置有定位柱142。对应地,支撑梁120的端部设置有尺寸与定位柱142匹配的定位孔126。装配过程中,将定位孔126对准定位柱142后下压支撑梁120,使支撑梁120套接在定位柱142上,直至支撑梁120的底面与限位台140的上端面抵接即可完成支撑梁120的预装配,随后通过螺钉等连接件将支撑梁120固定在限位台140上。
相较于将支撑梁120的端面对接在框架110内侧的实施例来说,位于支撑梁120下方的限位台140可以对支撑梁120提供支撑,从而避免承载线圈盘 130重量的支撑梁120由框架110上脱落。同时,该结构具备结构复杂度低,拆装配难度小的优点,有利于提升生产效率以及降低维护难度。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支撑梁120包括凹槽128,定位孔126位于凹槽128 内。
在该实施例中,支撑梁120的端部设有凹槽128,凹槽128朝背离线圈盘 130的方向凹陷,具体该凹槽128可通过冲压工艺形成。在此基础上,定位孔 126设置在凹槽128内,即限位台140和支撑梁120的接触区域位于凹槽128 底部。通过设置下陷的凹槽128,可以提升通过凹槽128提升与限位台140接触部分的支撑梁120的结构强度,具体通过凹槽128倾斜的侧壁抵御线圈盘 130的重量,以降低支撑梁120塌陷的可能性。进而实现优化支撑梁120结构强度,提升电磁加热设备100可靠性的技术效果。
实施例五
如图5和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第五方面实施例中,电磁加热设备 100还包括:底板150,与框架110连接,位于支撑梁120和线圈盘130底部。
在该实施例中,电磁加热设备100还设置有底板150,底板150与框架110 连接,用于盖合环形框架110底部的开口。框架110和底板150围合出腔体,控制器、电路板等电器件设置在腔体内,以通过底板150和框架110保护电器件,降低电器件损坏的概率。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底板150与支撑梁120间隔设置;底板150与线圈盘130间隔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底板150与支撑梁120间隔,且线圈盘130与底板150 间隔。即支撑梁120和线圈盘130的中段悬空。该结构布局下,支撑梁120 和线圈盘130下方留有安装空间,可以布置与线圈盘130连接的供电电路和控制电路,进而实现提升电磁加热设备100结构紧凑度,缩减电磁加热设备100 尺寸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电磁加热设备100还包括:面板,与框架110连接,位于线圈盘130顶部。
在该实施例中,电磁加热设备100还包括面板,面板设置在侧板上方,一方面用于盖合框架110顶部的开口,以隐藏框架110内部的工作结构。另一方面,面板用于承托目标容器,框架110内的线圈盘130在面板上形成加热区域,目标容器放置在加热区域上方,在线圈盘130所产生的电磁场的作用下,目标容器逐渐升温,以通过高温烹制其内部盛放的食材。
需要明确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和说明书附图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有额外的明确限定,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和使得描述过程更加简便,而不是为了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所描述的特定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这些描述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举例来说,“连接”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直接相连,也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上述数据地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和说明书附图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和说明书附图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电磁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框架,所述框架呈环状;
支撑梁,设于所述框架内侧,所述支撑梁的两端均与所述框架连接;
线圈盘,一端与所述框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支撑梁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包括:
两个第一边,两个所述第一边间隔设置,所述支撑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边连接;
两个第二边,两个所述第二边间隔设置,所述第一边和所述第二边首尾相接,围合出所述框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梁与所述第二边间隔设置;
所述线圈盘的一端与所述支撑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边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
两个所述线圈盘为一组,同组的两个所述线圈盘对称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多组所述线圈盘,多组所述线圈盘沿所述支撑梁的延伸方向分布。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盘位于所述支撑梁顶部,所述支撑梁用于承托所述线圈盘。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磁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梁为板件,所述支撑梁的长边朝背离所述线圈盘的方向弯折,形成折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磁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通过垂直于所述支撑梁延伸方向的面截取所述支撑梁,在截面上所述折边呈圆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磁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折边的直径的范围为:大于等于6mm,且小于等于12mm。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磁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梁包括安装孔,所述线圈盘部分插接于所述安装孔内。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磁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限位台,与所述框架连接;
定位柱,设于所述限位台;
定位孔,设于所述支撑梁,套设于所述定位柱,且所述支撑梁抵接于所述限位台。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磁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梁包括凹槽,所述定位孔位于所述凹槽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底板,与所述框架连接,位于所述支撑梁和所述线圈盘底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磁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板与所述支撑梁间隔设置;
所述底板与所述线圈盘间隔设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磁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面板,与所述框架连接,位于所述线圈盘顶部。
CN202222333225.1U 2022-09-02 2022-09-02 电磁加热设备 Active CN2184950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33225.1U CN218495034U (zh) 2022-09-02 2022-09-02 电磁加热设备
PCT/CN2023/115730 WO2024046349A1 (zh) 2022-09-02 2023-08-30 电磁加热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33225.1U CN218495034U (zh) 2022-09-02 2022-09-02 电磁加热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495034U true CN218495034U (zh) 2023-02-17

Family

ID=851890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333225.1U Active CN218495034U (zh) 2022-09-02 2022-09-02 电磁加热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8495034U (zh)
WO (1) WO2024046349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46349A1 (zh) * 2022-09-02 2024-03-07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电磁加热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619622C3 (de) * 1976-05-04 1981-04-30 Steinmetz, Manfred, 2105 Seevetal Infrarotstrahlungsanlage
JPH10335056A (ja) * 1997-05-30 1998-12-18 Fuji Mac:Kk 電磁誘導加熱用コイル
KR101331254B1 (ko) * 2010-08-31 2013-11-19 주식회사 디알하이텍 항균성 나노소자 자연석재 패널을 이용한 난방 장치 및 이를 갖는 사우나 장치
CN202979351U (zh) * 2012-09-10 2013-06-05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电磁加热器及电磁加热线圈盘
CN203457359U (zh) * 2013-07-31 2014-02-26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线圈盘及具有其的电磁炉
CN107872940A (zh) * 2016-09-28 2018-04-03 泰州市润扬电气有限公司 双折压边多种搭接方式用安装梁
JP6917576B2 (ja) * 2017-10-13 2021-08-1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加熱調理器
DE102018120740A1 (de) * 2018-08-24 2019-02-14 Schott Ag Kochgeräte mit erhöhtem Bedienkomfort, intuitiver Steuerung und verbesserter Nutzersicherheit
CN212936240U (zh) * 2020-09-10 2021-04-09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线圈盘组件和电磁加热装置
CN218495034U (zh) * 2022-09-02 2023-02-17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电磁加热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46349A1 (zh) * 2022-09-02 2024-03-07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电磁加热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046349A1 (zh) 2024-03-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8495034U (zh) 电磁加热设备
EP2056029B1 (en) Air conditioner
CA1176023A (en) Floor panel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WO2021022723A1 (zh) 电芯安装组件、电芯模块及电池包
CN111065238A (zh) 结构增强的液冷底板
JP4278488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EP2285198A1 (en) Modular building block type chassis
CN106937492A (zh) 电器盒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7985841U (zh) 一种快速拆装的钣金机箱
CN207303152U (zh) 一种一体冲压成型新能源汽车电池包
US10840486B2 (en) Battery module
CN112566415A (zh) 一种新型电器控制柜
CN217788467U (zh) 电堆叠片的组装装置
CN219717147U (zh) 电芯支架及电芯组件
CN216011107U (zh) 空调装置
CN219553831U (zh) 集流排及电池模组
CN215108570U (zh) 动轴门框底板
CN212205010U (zh) 一种隔风立板和空调器
CN216923817U (zh) 一种稳压器安装支架
CN216409272U (zh) 一种框架角连接件及空调机柜
CN211011729U (zh) 一种半沉式空调主机结构
CN218534315U (zh) 一种vesa板生产用的产品定位治具
CN217379254U (zh) 一种模块式移动房屋
CN219937247U (zh) 一种用于提高电池模组刚性的结构、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N217788513U (zh) 一种用于电池化成的层板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