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416537U - 一种摄像模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摄像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416537U
CN218416537U CN202222860972.0U CN202222860972U CN218416537U CN 218416537 U CN218416537 U CN 218416537U CN 202222860972 U CN202222860972 U CN 202222860972U CN 218416537 U CN218416537 U CN 2184165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board
module
housing
camera module
limiting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86097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建驰
张宝忠
农开勋
唐新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unyu Zhil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unyu Zhil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unyu Zhil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unyu Zhil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86097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4165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4165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4165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unting Of Printed Circuit Board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一种摄像模组,具备:镜头;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内部腔室;摄像模组的特征在于:至少包含与镜头的光轴方向大致垂直的第一电路板、第二电路板,第一电路板、第二电路板均位于壳体的内部腔室;在将镜头的光轴方向作为模组轴向的情况下,壳体内的靠近第一电路板的一侧设有沿模组轴向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一轴向限位部,壳体内的靠近第二电路板的一侧设有沿模组轴向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二轴向限位部;第一轴向限位部穿过第一电路板,与第二电路板的板面抵接;第二轴向限位部穿过第二电路板,与第一电路板的板面抵接。据此,能对多个电路板进行支撑定位,并实现无螺钉连接,尺寸更小型化。

Description

一种摄像模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紧凑型的无螺钉结构的摄像模组。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的不断普及,汽车的行驶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车载摄像模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汽车预留给摄像模组的安装空间通常较小,摄像模组日益朝着小型化和轻量化的方向发展。
传统摄像模组内部的电路板组装时,最常见的固定方式是螺钉连接,但螺钉的使用让电路板板面的面积利用率降低,增大了电路板的尺寸,不利于摄像模组的小型化。同时,螺钉越多摄像模组的重量越大,不利于摄像模组的轻量化。
为了使摄像模组更加地小型化,可以采取增加电路板数量的方式,在总体可布器件数量一定的情况下,增加电路板数量可以相对地减小单个电路板的板面尺寸,从而减小摄像模组的尺寸。但多个电路板之间的叠加,也存在相互连接和支撑定位的问题,且容易增大摄像模组的尺寸。
现有技术中,电路板通常采用连接器的方式固定,但连接器通常具有较大的尺寸,占用较大的安装空间,反而不利于摄像模组的小型化。为此,可以在电路板之间采用软排线连接。但软排线在缩小空间尺寸的同时,也带来了如何对电路板进行更好的支撑定位的问题。
综上,在现有技术中,为了实现摄像模组的小型化和轻量化,存在既缩小电路板的尺寸和安装空间,又增加电路板之间以及电路板与摄像模组之间相互连接的紧固性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小尺寸、减轻重量并对电路板进行紧固连接的摄像模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案为,一种摄像模组,具备:镜头;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内部腔室;所述摄像模组的特征在于:至少包含与所述镜头的光轴方向大致垂直的第一电路板、第二电路板,所述第一电路板、所述第二电路板均位于所述壳体的内部腔室;在将所述镜头的光轴方向作为模组轴向的情况下,所述壳体内的靠近所述第一电路板的一侧设有沿所述模组轴向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一轴向限位部,所述壳体内的靠近所述第二电路板的一侧设有沿所述模组轴向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二轴向限位部;所述第一轴向限位部穿过所述第一电路板,与所述第二电路板的板面抵接;所述第二轴向限位部穿过所述第二电路板,与所述第一电路板的板面抵接。
根据前述的技术方案,可以实现模组壳体与电路板之间的无螺钉连接,减小电路板的尺寸和重量,利于整个模组的小型化和轻量化。
在一个优选的方式中,所述第一电路板、所述第二电路板之间通过软排线电连接。
根据前述的技术方案,软排线连接的方式更利于减小两个电路板之间的空间尺寸和整个模组的重量。
在一个优选的方式中,所述第一电路板具有与所述第一轴向限位部对应设置、且允许所述第一轴向限位部穿过的第一通道;所述第二电路板具有与所述第二轴向限位部对应设置、且允许所述第二轴向限位部穿过的第二通道。
根据前述的技术方案,第一轴向限位部、第二轴向限位部能够穿过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对相应的电路板进行支撑和定位。
在一个优选的方式中,在将所述镜头的径向作为模组径向的情况下,所述壳体内设有沿所述模组径向延伸的至少一个径向限位部,所述径向限位部分别与所述第一电路板的外边缘、所述第二电路板的外边缘卡接。
根据前述的技术方案,能够在模组径向方向上实现对电路板的支撑和定位。
在一个优选的方式中,还包含与所述模组轴向大致垂直的第三电路板,所述第三电路板与相邻的所述第一电路板或所述第二电路板之间设置有支撑件,所述支撑件用于限制所述第三电路板与相邻的所述第一电路板或所述第二电路板之间沿所述模组轴向的相对位移。
根据前述的技术方案,增加电路板的数量,能够进一步缩小单个电路板的面积,进而使整个摄像模组更加小型化。同时,设置支撑件实现对相邻两个电路的沿模组轴向的支撑和定位。
在一个优选的方式中,所述支撑件在沿所述模组轴向具有规定的形变允许量。
根据前述的技术方案,能够通过支撑件的形变,缩小两个电路板之间的空间尺寸,并且吸收部分公差。
在一个优选的方式中,所述支撑件为导电部件,还用于在所述第三电路板与相邻的所述第一电路板或所述第二电路板之间进行供电及信号授受。
根据前述的技术方案,使支撑件在发挥支撑定位功能的同时,还能在两个电路板之间进行电能和信号传输。
在一个优选的方式中,所述支撑件为顶针连接器。
根据前述的技术方案,既能实现对相邻两个电路板的支撑定位,又能在两个电路板之间进行电能和信号传输,还能减小两个电路板之间的尺寸,并吸收部分公差。
本申请的摄像模组,模组壳体和电路板之间均采用卡接的方式,没有采用螺钉连接,避免了螺钉对电路板板面的挤占,提高了电路板的可利用面积,也减小了电路板的尺寸,减轻了模组的重量,更加有利于摄像模组的小型化和轻量化。同时由于不需要拧螺钉,也增加了安装和拆卸过程的便利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附图进行描述和说明。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某些方面,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例示的摄像模组的爆炸视图。
图2是例示的第三电路板与第一壳体的装配关系图。
图3是例示的第三电路板的外观视图。
图4是例示的摄像模组的侧面剖视图。
图5是例示的第一电路板的外观视图。
图6是例示的第一电路板与第一壳体的装配关系图。
图7是例示的第二电路板的外观视图。
图8是例示的第二电路板与第二壳体的装配关系图。
图9是例示的第一壳体内部结构剖视图。
附图文字说明:
100 摄像模组
1 第一壳体
11 镜头孔
12 第一上限位筋
13 第一中限位筋
14 第一下限位筋
15 第一上卡槽
16 第一下卡槽
17 第一台阶面17
2 第二壳体
20 连接器孔
21 第二上限位筋
22 第二中限位筋
3 镜头
4 第一电路板
40 第一主板体
41 支撑件
42 第一上卡位
43 第一下卡位
44 第一突出部
5 第二电路板
50 第二主板体
51 电路板连接器
52 第二中卡位
6 第三电路板
60 第三主板体
61 第三突出部
62 第三上卡位
63 第三下卡位
7 遮光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对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公开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本公开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实现,不限于这里所述的实施例。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使本公开透彻且完整,并且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表达本公开的范围。应注意到:除非另有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等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
本公开中使用的“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在该词前的要素涵盖在该词后列举的要素,并不排除也涵盖其它要素的可能。
本公开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与本公开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理解的含义相同,除非另外特别定义。还应当理解,在诸如通用词典中定义的术语应当被理解为具有与它们在相关技术的上下文中的含义相一致的含义,而不应用理想化或极度形式化的意义来解释,除非本文有明确地这样定义。
对于本部分中未详细描述的部件、部件的具体型号等参数、部件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控制电路,可被认为是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总体结构)
以下参照图1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总体构成。图1是摄像模组的爆炸视图。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摄像模组100包含镜头3、第一壳体1、第二壳体2、第一电路板4、第二电路板5、第三电路板6以及遮光片7。
作为一例,第一壳体1、第二壳体2固定连接,构成摄像模组100的外部壳体,并具有容纳多个电路板的内部腔室。该内部腔室内设置有第一电路板4、第二电路板5、第三电路板6。其中,镜头3固定于第一电路板4的一侧板面,镜头3的朝向被摄物体的前端通过后述的第一壳体1的镜头孔11(图1未示出)采集外部的光信号,并通过第一电路板4上的芯片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第一电路板4的板面大致垂直于镜头3的光轴,第二电路板5、第三电路板6与第一电路板4大致平行地设置。
此外,在第一壳体1的朝向被摄物体的前端还粘接有遮光片7,在第一壳体1的前端壳壁开设有溢胶槽,防止胶水外溢。由于不是本申请的重点,这里不过多赘述。
在焊接的电子元件总数一定的情况下,相比于只有1个或2个电路板的方案,在摄像模组100内设置第一电路板4、第二电路板5、第三电路板6这3个电路板,可以减小单个电路板的板面面积,从而使得摄像模组100在沿镜头3的径向截面上的尺寸进一步地减小。这样当摄像模组100安装到汽车上时,可进一步减小汽车预留安装的开窗尺寸,使模组更加具有隐蔽性,也提升客户对于汽车摄像头的美观感受。
实际上,模组内的电路板数量并不局限于上述的3个,可以为2个或更多个,数量越多单个电路板的板面面积越小。为了简单起见,本文仅以3个为例进行说明。
但在沿镜头3的光轴方向上,电路板数量增多并逐个叠加,也带来了该方向上模组尺寸增大的问题,需要合理地设计电路板之间的连接装置以及电路板与壳体之间的固定方式,尽可能地缩小摄像模组100在光轴方向上的尺寸。
(第三电路板)
接下来,结合图2-4说明第三电路板6及其与第一壳体1的连接方式。图2是第三电路板与第一壳体的装配关系图,图3是第三电路板的外观视图,图4是摄像模组的侧面剖视图。
图2所示为沿镜头3的光轴方向、从后向前看的视角下的第三电路板6与第一壳体1的装配视图。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三电路板6与光轴方向大致垂直地设置,卡接于第一壳体1的内壁。
为了便于说明,本申请以镜头3的光轴方向作为模组的轴向,以镜头3的径向作为模组的径向。其中,以模组的轴向为纵向,沿纵向朝向被摄物体的方向为前,远离被摄物体的方向为后;在模组的径向截面上,以图2所示的相互垂直的X轴方向、Y轴方向为横向、竖向,并以竖向为上下方向、横向为左右方向,后文如无特别说明,关于方向的表述即与此同。
如图2所示,第一壳体1优选为左右对称结构,为了简单起见,在此只以其单侧结构为例进行说明。作为一例,第一壳体1的内壁具有自上而下间隔排列的第一上限位筋12、第一中限位筋13、第一下限位筋14,进而,在这3个限位筋之间自上而下形成了间隔设置的第一上卡槽15、第一下卡槽16。
如图3所示,第三电路板6优选为左右对称结构,为了简单起见,在此只以其单侧结构为例进行说明。作为一例,第三电路板6具有第三主板体60,其侧边缘具有第三突出部61,第三突出部61与第三主板体60之间构成自上而下间隔排列的第三上卡位62、第三下卡位63。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三电路板6在上下方向的尺寸小于第一壳体1在该方向上的尺寸,以在第三电路板6的下方预留出容纳镜头3空间。
如图2所示,将第三电路板6从后向前装入第一壳体1内,其中,第三电路板6的第三上卡位62、第三下卡位63分别与第一壳体1的第一上限位筋12、第一中限位筋13卡接,第三电路板6的第三突出部61与第一壳体1的第一上卡槽15卡接,以此在横向、竖向上对第三电路板6实现支撑定位。
下面对第三电路板6沿轴向的定位进行说明。
作为一例,第一壳体1的前端壳壁的内壁具有图4所示的第一台阶面17,第一台阶面17的数量可以是1个也可以是多个。
通常情况下,第一壳体1在轴向上具有一定的深度,相应的第一上限位筋12、第一中限位筋13、第一下限位筋14以及第一上卡槽15、第一下卡槽16在轴向也具有一定的深度。所以,当第三电路板6装入第一壳体1内部时,从后向前一直前进到与第一台阶面17抵接的位置,此时第一台阶面17对第三电路板6起到了轴向的限位作用。实际上,第一壳体1的前端壳壁也可以设置从前向后延伸的凸块,只要能与第三电路板6抵接并限位即可。
为了防止第三电路板3沿轴向从前向后的位移,在第三电路板3的后侧板面也需要设置限位机构,这点留待后述。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三电路板3的前侧板面安装有光源灯,第一壳体1的前端壳壁对应地开设有灯孔,光源灯发出光线穿过灯孔和遮光罩7,对外部环境进行补光。由于不是本发明的重点,这里不过多赘述。
(第一电路板)
接下来,结合图4-6对第一电路板4及其与第一壳体1的装配进行说明。图5是第一电路板的外观视图,图6是第一电路板与第一壳体的装配关系图。
如图5所示,第一电路板4优选为左右对称的结构,为了简单起见,在此只以其单侧结构为例进行说明。作为一例,第一电路板4具有第一主板体40,其侧边缘具有第一突出部44,第一突出部44与第一主板体40之间构成自上而下间隔排列的第一上卡位42、第一下卡位43。
如图6所示,将第一电路板4从后向前装入第一壳体1内,其中,第一电路板4的第一上卡位42、第一下卡位43分别与第一壳体1的第一上限位筋12、第一下限位筋14卡接。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轴向方向上,第一壳体1的第一中限位筋13的长度小于第一上限位筋12、第一下限位筋14的长度,此时,第一中限位筋13的后端相对于第一上限位筋12和第一下限位筋14的后端,位置更靠前一些,这样留出后部空间用于安装第一电路板4。
如图6所示,第一电路板4的第一突出部44卡接于第一壳体1的第一上限位筋12、第一下限位筋14之间,由此,在横向、竖向上对第一电路板4实现卡接定位。此时,从后向前看去,第一电路板4将第三电路板6以及第一中限位筋13遮挡。
下面对第一电路板4沿轴向的定位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第一电路板4的前侧板面固定有镜头3,镜头3的前端与第一壳体1的镜头孔11适配。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第一壳体1的第一上限位筋12为前粗后细的样式。例如可以是从前向后外径逐渐变小的锥形结构,也可以是前段粗、后段细的台阶形结构,在这里不做具体限定。
由此,当第一电路板4从后往前装入第一壳体1时,第一上卡位42从后往前沿着第一上限位筋12移动,由于第一上限位筋12的前段较粗,当第一电路板4到达一定位置例如到达第一上限位筋12粗细变换处的台阶面时,第一上限位筋12会卡住第一上卡位42,使第一电路板4无法再向前移动,从而实现了在轴向上从前向后对第一电路板4的支撑和定位。
此外,第一电路板4与第三电路板6之间,设置有支撑件41。支撑件41的前后两端分别与第三电路板6、第一电路板4抵接,以此限制这两个电路板之间的轴向的相对位移。亦即,第一电路板4通过支撑件41对第三电路板6施加了轴向的从后向前的支撑力,由此限制了第三电路板6沿轴向从前往后的位移。支撑件41的数量可以设置1个或多个,这里不作限定。
优选地,支撑件41沿轴向具有一定的形变允许量,即在第一电路板4与第三电路板6装配过程中,支撑件41发生轴向的形变,以此来节约这两个电路板之间的空间尺寸,并能吸收部分公差。进一步地,支撑件41为导电材质例如金属制成,还用于在第三电路板6与第一电路板4之间进行供电及信号授受。
作为一种实施例,支撑件41为顶针连接器。顶针连接器一般由顶针、针管和弹簧通过铆压之后形成,弹簧设置在针管的腔体内,顶针设置在针管的腔体内并与弹簧接触,顶针在外力和弹簧的作用下可以往复运动。安装过程中,顶针由于所受的外力与弹簧的反弹推力不平衡而歪斜并抵靠在针管的内壁上,从而使顶针与针管之间也达成电性连接。
采用顶针连接器作为支撑件41,既能在第一电路板4、第三电路板6之间实现支撑定位,还能进行供电和信号传输,并且可以节约空间尺寸、吸收安装公差。
此外,为了防止第一电路板4沿轴向从前向后的位移,在第一电路板4的后侧板面也需要设置限位机构,这点留待后述。
(第二电路板)
接下来,结合图1、图4和图7-9对第二电路板5及第二电路板5和第二壳体2的装配关系进行说明。图7是第二电路板的外观视图。图8是第二电路板与第二壳体的装配关系图。图9是第一壳体内部结构剖视图。
如图7所示,第二电路板5优选为左右对称的结构,为了简单起见,在此只以其单侧结构为例进行说明。作为一例,第二电路板5具有第二主板体50,其侧边缘具有第二中卡位52。
图8为沿轴向从前往后看的视角下,第二电路板5与第二壳体2的装配关系图。如图8所示,第二壳体2优选为左右对称结构,为了简单起见,在此只以其单侧结构为例进行说明。作为一例,第二壳体2的内壁具有轴向延伸的第二中限位筋22。
如图8所示,将第二电路板5从前往后装入第二壳体2内,其中,第二电路板5的第二中卡位52与第二中限位筋22卡接,并通过左右两侧的第二中限位筋22在横向、竖向上实现对第二电路板5的支撑定位。
下面,对第二电路板5轴向上的定位进行说明。
作为一例,如图1所示,第二电路板5的后侧板面固定连接有电路板连接器51,电路板连接器51为长方体结构,第二壳体2的后端壳壁开设有与电路板连接器51适配的连接器孔20。装配时,将第二电路板5从前往后装入第二壳体2内,电路板连接器51一并装入第二壳体2内并与连接器孔20匹配连接。
作为一种实施例,第二壳体2的第二中限位筋22为后粗前细的样式。例如可以是从后向前外径逐渐变小的锥形结构,也可以是后段粗、前段细的台阶形结构,在这里不作具体限定。
由此,当第二电路板5从前往后装入第二壳体2内时,第二中卡位52从前往后沿着第二中限位筋22移动,由于第二中限位筋22的后段较粗,当第二电路板5到达一定位置例如到达第二中限位筋22粗细变换处的台阶面时,第二中限位筋22会卡住第二中卡位52,使第二电路板5无法再向后移动,从而实现了在轴向上从后向前对第二电路板5的支撑和定位。
作为另一种实施例,也可以在第二壳体2内设置沿轴向延伸、从后向前与第二电路板5的后侧板面抵接的另一条限位筋,例如图4所示的第二上限位筋21,从而从后向前对第二电路板5进行支撑定位。此时,第二中限位筋22就不需要设置成粗细不一的样式,也不再承担对第二电路板5的轴向上的定位功能。但为了简单起见,本申请仅以上述第二中限位筋22后粗前细的方案为例进行说明。
此外,为了防止第二电路板5沿轴向从后向前的位移,在第二电路板5的前侧板面也需要设置限位机构。
通常情况下,第一电路板4与第二电路板5相邻且大致平行,作为一例,在这两个电路板之间设置连接器,例如BTB连接器,在传输信号的同时还能进行轴向的支撑和定位。但设置连接器无疑会增大这两个电路板之间的空间尺寸,不利于车载摄像模组小型化。
为此,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本申请将第一电路板4和第二电路板5通过软排线进行电连接,由此,可以最大限度的缩小整个模组的尺寸。但软排线的方案也带来一个课题,即还需要额外地设置限位机构,用来限制第一电路板4沿轴向的从前向后的位移,和第二电路板5沿轴向的从后向前的位移。
(壳体限位筋对第一电路板、第二电路板轴向的定位)
作为一种实施例,如图9所示,在第一电路板4安装进第一壳体1内之后,第一壳体1的第一上限位筋12、第一下限位筋14穿过第一电路板4第一上卡位42、第一下卡位43,并继续向远离第一电路板4的后方延伸出一段距离。从而,在图4所示的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的装配状态下,第一上限位筋12、第一下限位筋14的后端抵接到第二电路板5的前侧板面,并限制住第二电路板5沿轴向从后向前的位移。
同时,作为一种实施例,如图1所示,第二壳体2的第二中限位筋22沿轴向朝远离第二电路板5的前方延伸至第二壳体2的外部。在图4所示的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的装配状态下,第二限位筋22穿过第二电路板5的第二中卡位52,最终,第二限位筋22的前端与第一电路板4的后侧板面抵接,从而限制住第一电路板4沿轴向从前向后的位移。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限位筋(包括第一上限位筋12、第一中限位筋13、第一下限位筋14、第二上限位筋21、第二中限位筋22)是作为第一壳体1、第二壳体2内的径向限位部、轴向限位部的具体实施例来说明的,实际上第一壳体1、第二壳体2内还可以设置其他样式的径向限位部、轴向限位部,只要能对电路板起到径向和轴向的支撑定位即可,具体数量、位置和样式在这里不作限定。此外,电路板上用于供上述限位筋穿过的通道的数量、位置和形状,都与穿过该电路板的上述限位筋一一匹配地设置。
综上,在装配过程中,先将第三电路板6、第一电路板4从后向前依次装入第一壳体1内,第一电路板4通过支撑件41从后面顶住第三电路板6的后侧板面。之后,将第二电路板5从前向后装入第二壳体2内,再将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固定连接,可以是激光焊接、粘接等不同方式。
此时,第一电路板4的轴向上的前后两侧分别由第一壳体1的第一上限位筋12和第二壳体2的第二中限位筋22支撑定位。第二电路板5的轴向上的前后两侧分别由第一壳体1的第一上限位筋12、第一下限位筋14和第二壳体2的第二中限位筋22支撑定位。
总体来说,本申请的模组壳体和多个电路板之间均采用卡接的方式,没有采用螺钉连接,避免了螺钉对电路板板面的挤占,使电路板可布器件面积增大,提高了板面面积利用率,也减小了电路板的尺寸,减轻了模组的重量,更加有利于摄像模组的小型化和轻量化。
同时,由于不需要拧螺钉,增加了模组组装和拆卸过程的便利性。此外,在车辆高震动的使用场景下,无螺钉的设计也避免了由于长期震动导致的螺钉松脱的问题,使得模组内各部件之间连接得更加可靠稳定。
(变形例)
下面说明部分变形例。
模组壳体可以是如图1所示的包含第一壳体1、第二壳体2,还可以作出适当变形,例如,将所有电路板都置于第二壳体2内,第一壳体1构成为第二壳体2的前盖。安装时,先将第第二电路板5从前向后装入第二壳体2内,再将第一电路板4、第三电路板6依次从前向后装入,最后将第一壳体1即前盖与第二壳体2连接。
在这一变形例中,第一电路板4、第二电路板5之间优选为软排线连接。此时,第一壳体1即前盖只需要设置沿轴向延伸并穿过第三电路板6、第一电路板4的限位筋,用于对后端的第二电路板5进行轴向的支撑和定位。第二壳体2内除了设置沿轴向延伸并穿过第二电路板5的限位筋,对第一电路板4进行轴向的支撑和定位,还需要设置沿横向、竖向延伸的限位筋,用于与这三个电路板的外边缘进行卡接和定位。或者,将第二壳体2设置成与这三个电路板的外边缘过盈配合,即第二壳体2也可以不设置横向、轴向延伸的限位筋,直接将这三个电路板的外边缘卡接到第二壳体2的内壁,通过第二壳体2的内壁来限制这三个电路板沿横向、竖向的位移。
可以理解,模组壳体还可以设置成,将所有电路板都置于第一壳体1内,第二壳体2构成为第一壳体1的底盖。此外,第三电路板6可以设置在第一电路板4的前侧,也可以设置在第二电路板5的后侧。这些方案与上述变形例没有本质不同,在这里不过多赘述。
应当理解,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构思加以变更、置换、结合,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具备:
镜头;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内部腔室;
所述摄像模组的特征在于:
至少包含与所述镜头的光轴方向大致垂直的第一电路板、第二电路板,所述第一电路板、所述第二电路板均位于所述壳体的内部腔室;
在将所述镜头的光轴方向作为模组轴向的情况下,所述壳体内的靠近所述第一电路板的一侧设有沿所述模组轴向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一轴向限位部,所述壳体内的靠近所述第二电路板的一侧设有沿所述模组轴向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二轴向限位部;
所述第一轴向限位部穿过所述第一电路板,与所述第二电路板的板面抵接;
所述第二轴向限位部穿过所述第二电路板,与所述第一电路板的板面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路板、所述第二电路板之间通过软排线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路板具有与所述第一轴向限位部对应设置、且允许所述第一轴向限位部穿过的第一通道;
所述第二电路板具有与所述第二轴向限位部对应设置、且允许所述第二轴向限位部穿过的第二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镜头的径向作为模组径向的情况下,所述壳体内设有沿所述模组径向延伸的至少一个径向限位部,所述径向限位部分别与所述第一电路板的外边缘、所述第二电路板的外边缘卡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
还包含与所述模组轴向大致垂直的第三电路板,所述第三电路板与相邻的所述第一电路板或所述第二电路板之间设置有支撑件,所述支撑件用于限制所述第三电路板与相邻的所述第一电路板或所述第二电路板之间沿所述模组轴向的相对位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件在沿所述模组轴向具有规定的形变允许量。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件为导电部件,还用于在所述第三电路板与相邻的所述第一电路板或所述第二电路板之间进行供电及信号授受。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件为顶针连接器。
CN202222860972.0U 2022-10-28 2022-10-28 一种摄像模组 Active CN2184165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60972.0U CN218416537U (zh) 2022-10-28 2022-10-28 一种摄像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60972.0U CN218416537U (zh) 2022-10-28 2022-10-28 一种摄像模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416537U true CN218416537U (zh) 2023-01-31

Family

ID=850049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860972.0U Active CN218416537U (zh) 2022-10-28 2022-10-28 一种摄像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41653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15856B2 (en) Camera module
US7090415B2 (en) Image-taking apparatus
CN109644228B (zh) 相机模块和车辆相机
JP2001275022A (ja) ビデオカメラ
CN115380522A (zh)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装置
CN107526137B (zh) 光收发器
CN218416537U (zh) 一种摄像模组
KR102415400B1 (ko) 카메라 모듈 및 자동차
CN110603807B (zh) 相机模块及车辆
CN109428185B (zh) 背板连接器组件及背板连接器用密封组件
CN112670758B (zh) 连接器
CN111614872B (zh) 移动终端
CN215499178U (zh) 一种摄像装置
KR102483472B1 (ko) 차량용 카메라
KR102228918B1 (ko) 조립이 용이한 차량용 usb 미디어잭
JP2023025642A (ja) Ledドライバー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これを含む車両
CN219124279U (zh) 一种摄像模组
CN112866540A (zh) 摄像头模块、摄像头模块的安装方法及终端设备
US7262970B2 (en) Electronic device
CN220528153U (zh) 补光式摄像头
CN221043049U (zh) 车载摄像头
CN115134494B (zh) 一种摄像头模组
CN214901011U (zh) 一种具有静电防护功能的摄像装置
CN218850870U (zh) 双摄像头装置
CN218243679U (zh) 相机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