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414628U - 一种电池极芯和圆柱形电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池极芯和圆柱形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414628U
CN218414628U CN202220792818.1U CN202220792818U CN218414628U CN 218414628 U CN218414628 U CN 218414628U CN 202220792818 U CN202220792818 U CN 202220792818U CN 218414628 U CN218414628 U CN 21841462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ating layer
sides
pole piece
battery
ma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79281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爱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ragonfly Laboratory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ragonfly Laborator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ragonfly Laboratory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Dragonfly Laborator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79281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41462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4146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41462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池极芯和圆柱形电池,所述极芯包括:极片;所述极片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涂覆层和第二涂覆层;所述第一涂覆层的单位面积质量在所述极片的延伸方向上递增;所述第二涂覆层的单位面积质量在所述极片的延伸方向上递减。该极芯用于组成圆柱形电池。

Description

一种电池极芯和圆柱形电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极芯和圆柱形电池。
背景技术
在锂电池制造行业,圆柱形锂离子电池由于其结构件成本低,制备工艺相对简单,制作效率高,在各种消费类产品和新能源应用领域广泛使用。
但是,由于其极芯为圆柱形结构,这就导致在极芯内侧螺旋周位置和外侧螺旋周位置的正负极涂覆层质量比例存在着明显差异,值得说明的是,锂离子电池中正负极涂覆层质量比例为至关重要,其确定了电池快充能力、循环性能、甚至会导致局部的锂析出,造成安全事故。在传统电池设计中,往往是牺牲负极的涂覆层量,过分加大负极的涂覆层,来保证正负极片的涂覆层比例高于某一个比例,这样也造成了电池内部空间的浪费。
基于上述原因,目前市面上的圆柱形电池,其使用寿命相对较差,而且快充能力较弱,安全性也较弱。因此,亟需一种电池极芯和圆柱形电池以改善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极芯和圆柱形电池,该极芯用于组成圆柱形电池。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极芯,包括:极片;所述极片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涂覆层和第二涂覆层;所述第一涂覆层的单位面积质量在所述极片的延伸方向上递增;所述第二涂覆层的单位面积质量在所述极片的延伸方向上递减。
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极芯有益效果为:通过在所述极片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涂覆层和第二涂覆层;所述第一涂覆层的单位面积质量在所述极片的延伸方向上递增;所述第二涂覆层的单位面积质量在所述极片的延伸方向上递减。使得所述极片卷绕后内外圈的单位面积涂覆层质量不同,以弥补卷绕过程中,所述正极片和所述负极片相对位置涂覆层质量比例的变化。有利于保持卷绕的每一周所述正负极涂覆层质量比例变化相对平稳。实现了提升电池寿命,增强电池快充能力,并确保安全性。
可选的,所述正极片和所述负极片相对于同一轴心呈若干周的双螺旋卷状设置;相邻螺旋周设置的涂覆层质量比值差异为至多5%;所述涂覆层质量比值是每一螺旋周相邻所述正极片设置的所述第一涂覆层质量与所述负极片设置的所述第二涂覆层质量之间的比值;或者,所述涂覆层质量比值是每一螺旋周相邻所述正极片设置的所述第二涂覆层质量与所述负极片设置的所述第一涂覆层质量之间的比值。其有益效果在于:通过相邻螺旋周设置的涂覆层质量比值差异为至多5%,有利于每一螺旋周相邻所述正极片设置的所述涂覆层质量与所述负极片设置的所述涂覆层质量之间的比值保持一致性。
可选的,所述第一涂覆层的单位面积质量在所述极片的延伸方向上的质量差异和所述第二涂覆层的单位面积质量在所述极片的延伸方向上的质量差异均为至少5%。其有益效果在于:通过所述第一涂覆层的单位面积质量在所述极片的延伸方向上的质量差异和所述第二涂覆层的单位面积质量在所述极片的延伸方向上的质量差异均为至少5%,有利于确保所述第一涂覆层和所述第二涂覆层在卷绕后内外螺旋周的单位面积涂覆层质量不同,以弥补卷绕过程中,所述正极片和所述负极片相对位置涂覆层质量比例的变化。
可选的,所述极片的两侧分别设有所述第一涂覆层和所述第二涂覆层,包括:正极片的两侧分别设有所述第一涂覆层和所述第二涂覆层;或者,负极片的两侧分别设有所述第一涂覆层和所述第二涂覆层;或者,所述正极片和所述负极片的两侧均分别设有所述第一涂覆层和所述第二涂覆层。其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设置的所述第一涂覆层和所述第二涂覆层提升所述极片至少一侧的锂离子容量。
可选的,当所述正极片和所述负极片的两侧均分别设有所述第一涂覆层和所述第二涂覆层时,所述正极片两侧设有的所述第一涂覆层与所述负极片两侧设有的所述第一涂覆层的极性不同,所述正极片两侧设有的所述第二涂覆层与所述负极片两侧设有的所述第二涂覆层的极性不同。其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所述正极片和所述负极片设置不同极性的涂覆层,有利于所述第一涂覆层和所述第二涂覆层参与充放电反应。
可选的,当正极片的两侧分别设有所述第一涂覆层和所述第二涂覆层时,所述第一涂覆层和所述第二涂覆层的材质均为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镍钴锰酸锂、镍钴铝三元材料、富锂层状材料和镍锰尖晶石材料中的至少一种。其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设置的所述第一涂覆层和所述第二涂覆层的材质均为镍钴铝三元材料、富锂层状材料和镍锰尖晶石材料中的至少一种,有利于所述正极片的第一涂覆层和所述第二涂覆层参与充放电反应。
可选的,当负极片的两侧分别设有所述第一涂覆层和所述第二涂覆层时,所述负极片两侧设置的所述第一涂覆层和所述第二涂覆层的材质均为天然石墨、人造石墨、中间相碳微球、钛酸锂、硅合金、锡合金和活性锂金属中的至少一种。通过设置的所述负极片两侧设置的所述第一涂覆层和所述第二涂覆层的材质均为天然石墨、人造石墨、中间相碳微球、钛酸锂、硅合金、锡合金和活性锂金属中的至少一种,有利于所述负极片的第一涂覆层和所述第二涂覆层参与充放电反应。
可选的,当所述正极片和所述负极片的两侧均分别设有所述第一涂覆层和所述第二涂覆层时,所述负极片两侧设置的所述第一涂覆层的锂离子总量大于所述正极片两侧设置的所述第一涂覆层和所述第二涂覆层的锂离子容量。其有益效果在于:通过所述负极片两侧设置的所述第一涂覆层的锂离子总量大于所述正极片两侧设置的所述第一涂覆层和所述第二涂覆层的锂离子容量,避免局部的锂析出,有利于提升安全性。
可选的,所述正极片和所述负极片之间设有隔离层;所述隔离层的层数至少为两层;所述隔离层用于防止所述正极片和所述负极片之间发生短路。其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设置的所述隔离层用于防止所述正极片和所述负极片之间发生短路;通过设置的所述隔离层的层数至少为两层;有利于确保所述正极片和所述负极片进行卷绕后仍保持隔离,防止所述正极片和所述负极片之间发生短路。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圆柱形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壳和如所述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极芯;所述极芯设置于所述电池壳内;所述电池壳内设有电解液;所述极芯浸没于所述电解液。
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极芯加工方法,用于制造如所述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极芯,其特征在于,包括:在极片的两侧分别涂布第一涂覆层和第二涂覆层;通过辊压控制所述第一涂覆层的单位面积质量在所述极片的延伸方向上递增;控制所述第二涂覆层的单位面积质量在所述极片的延伸方向上递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池极芯卷绕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种电池极芯卷绕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二种电池极芯卷绕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涂覆层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中标号:
101、负极片;102、正极片;103、负极第一涂覆层;104、负极第二涂覆层;105、正极第一涂覆层;106、正极第二涂覆层;107、隔离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除非另外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文中使用的“包括”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池极芯卷绕前的结构示意图。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池极芯和圆柱形电池,如图1所示,包括:极片。所述极片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涂覆层和第二涂覆层。所述第一涂覆层的单位面积质量在所述极片的延伸方向上递增。所述第二涂覆层的单位面积质量在所述极片的延伸方向上递减。
值得说明的是,通过在所述极片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涂覆层和第二涂覆层。所述第一涂覆层的单位面积质量在所述极片的延伸方向上递增。所述第二涂覆层的单位面积质量在所述极片的延伸方向上递减。使得所述极片卷绕后内外圈的单位面积涂覆层质量不同,以弥补卷绕过程中,所述正极片102和所述负极片101相对位置涂覆层质量比例的变化。有利于保持卷绕的每一周所述正负极涂覆层质量比例变化相对平稳。实现了提升电池寿命,增强电池快充能力,并确保安全性。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极片呈片状设置。所述第一涂覆层与所述极片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涂覆层与所述极片固定连接。
在另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极片可以呈任意立体形状设置。所述第一涂覆层与所述极片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涂覆层与所述极片可以是可拆卸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涂覆层的单位面积质量在所述极片的延伸方向上的质量差异和所述第二涂覆层的单位面积质量在所述极片的延伸方向上的质量差异均为至少5%。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负极第一涂覆层103的单位面积质量在从左到右方向上的质量差异和所述正极第二涂覆层106的单位面积质量在所述极片的延伸方向上的质量差异均为5%。
在另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正极第一涂覆层105的单位面积质量在从左到右方向上的质量差异和所述负极第二涂覆层104的单位面积质量在所述极片的延伸方向上的质量差异均为10%。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池极芯卷绕后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2所示,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极片设置为负极片101和正极片102。所述负极片101外端设有负极第一涂覆层103,所述负极第一涂覆层103的单位面积质量从内圈到外圈递减。所述负极片101内端设有负极第二涂覆层104,所述负极第二涂覆层104的单位面积质量从内圈到外圈递增。所述正极片102外端设有正极第一涂覆层105,所述正极第一涂覆层105的单位面积质量从内圈到外圈保持一致。所述正极片102内端设有正极第二涂覆层106,所述正极第二涂覆层106的单位面积质量从内圈到外圈保持一致。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种电池极芯卷绕后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3所示,在另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负极片101外端设有负极第一涂覆层103,所述负极第一涂覆层103的单位面积质量从内圈到外圈递减。所述负极片101内端设有负极第二涂覆层104,所述负极第二涂覆层104的单位面积质量从内圈到外圈递增。所述正极片102外端设有正极第一涂覆层105,所述正极第一涂覆层105的单位面积质量从内圈到外圈递减。所述正极片102内端设有正极第二涂覆层106,所述正极第二涂覆层106的单位面积质量从内圈到外圈递增。
在又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负极片101顶端设有负极第一涂覆层103,所述负极第一涂覆层103的单位面积质量从左到右递增。所述负极片101底端设有负极第二涂覆层104,所述负极第二涂覆层104的单位面积质量从左到右递减。所述正极片102顶端设有正极第一涂覆层105,所述正极第一涂覆层105的单位面积质量从左到右递增。所述正极片102底端设有正极第二涂覆层106,所述正极第二涂覆层106的单位面积质量从左到右递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极片的两侧分别设有所述第一涂覆层和所述第二涂覆层,包括:正极片102的两侧分别设有所述第一涂覆层和所述第二涂覆层。或者,负极片101的两侧分别设有所述第一涂覆层和所述第二涂覆层。或者,所述正极片102和所述负极片101的两侧均分别设有所述第一涂覆层和所述第二涂覆层。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正极片102的两侧分别设有所述第一涂覆层和所述第二涂覆层。
在另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负极片101的两侧分别设有所述第一涂覆层和所述第二涂覆层。
在又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正极片102和所述负极片101的两侧均分别设有所述第一涂覆层和所述第二涂覆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正极片102和所述负极片101的两侧均分别设有所述第一涂覆层和所述第二涂覆层时,所述正极片102两侧设有的所述第一涂覆层与所述负极片101两侧设有的所述第一涂覆层的极性不同,所述正极片102两侧设有的所述第二涂覆层与所述负极片101两侧设有的所述第二涂覆层的极性不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正极片102的两侧分别设有所述第一涂覆层和所述第二涂覆层时,所述第一涂覆层和所述第二涂覆层的材质均为镍钴铝三元材料、富锂层状材料和镍锰尖晶石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当正极片102的两侧分别设有所述第一涂覆层和所述第二涂覆层时,所述第一涂覆层和所述第二涂覆层的材质均为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镍钴锰酸锂。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负极片101的两侧分别设有所述第一涂覆层和所述第二涂覆层时,所述负极片101两侧设置的所述第一涂覆层和所述第二涂覆层的材质均为天然石墨、人造石墨、中间相碳微球、钛酸锂、硅合金、锡合金和活性锂金属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正极片102和所述负极片101的两侧均分别设有所述第一涂覆层和所述第二涂覆层时,所述负极片101两侧设置的所述第一涂覆层的锂离子总量大于所述正极片102两侧设置的所述第一涂覆层和所述第二涂覆层的锂离子容量。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负极片101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电池极芯的中央位置处。所述负极片101的面积大于所述正极片102的面积。
在另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电池极芯的中央位置位于所述负极片101的与所述正极片102之间。所述负极片101的面积等于所述正极片102的面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正极片102和所述负极片101相对于同一轴心呈若干周的双螺旋卷状设置。相邻螺旋周设置的涂覆层质量比值差异为至多5%。所述涂覆层质量比值是每一螺旋周相邻所述正极片102设置的所述第一涂覆层质量与所述负极片101设置的所述第二涂覆层质量之间的比值。或者,所述涂覆层质量比值是每一螺旋周相邻所述正极片102设置的所述第二涂覆层质量与所述负极片101设置的所述第一涂覆层质量之间的比值。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正极片102和所述负极片101相对于电池极芯的中央位置呈若干周的双螺旋卷状设置。相邻螺旋周设置的涂覆层质量比值差异为5%。所述涂覆层质量比值是每一螺旋周相邻所述正极片102设置的所述第一涂覆层质量与所述负极片101设置的所述第二涂覆层质量之间的比值。
在另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正极片102和所述负极片101相对于电池极芯的中央位置呈若干周的双螺旋卷状设置。相邻螺旋周设置的涂覆层质量比值差异为0,所述涂覆层质量比值是每一螺旋周相邻所述正极片102设置的所述第二涂覆层质量与所述负极片101设置的所述第一涂覆层质量之间的比值。
在又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正极片102和所述负极片101相对于电池极芯的中央位置呈若干周的双螺旋卷状设置。相邻螺旋周设置的涂覆层质量比值差异为2.5%。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正极片102和所述负极片101之间设有隔离层107。所述隔离层107的层数至少为两层。所述隔离层107用于防止所述正极片102和所述负极片101之间发生短路。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隔离层107的层数为两层。所述隔离层107设置为隔离膜。
在另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隔离层107的层数可以设置为三层或三层以上。所述隔离层107设置为隔离片或任意绝缘结构。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圆柱形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壳和如所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极芯。所述极芯设置于所述电池壳内。所述电池壳内设有电解液。所述极芯浸没于所述电解液。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电池壳呈圆柱形设置。所述正极片102和所述负极片101相对于所述圆柱形设置的所述电池壳的轴心呈若干周的双螺旋卷状设置。所述电池壳内设有含有锂离子的电解液。所述极芯浸没于所述电解液。当所述正极片102和所述负极片101进行充放电,所述第一涂覆层和所述第二涂覆层均与所述电解液进行离子交换。
在另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电池壳呈任意立体几何状设置。所述正极片102和所述负极片101相对于所述圆柱形设置的所述电池壳的轴心呈若干周的双螺旋卷状设置。所述电池壳内设有含有任意电解质的电解液。所述极芯浸没于所述电解液。当所述正极片102和所述负极片101进行充放电,所述第一涂覆层和所述第二涂覆层均与所述电解液进行离子交换。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涂覆层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第三方面,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极芯加工方法,用于制造如所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极芯,其特征在于,包括:
S401,在极片的两侧分别涂布第一涂覆层和第二涂覆层。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在正极片的两侧分别涂布正极第一涂覆层和正极第二涂覆层。
在另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在负极片的两侧分别涂布负极第一涂覆层和负极第二涂覆层。
在又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在正极片的两侧分别涂布正极第一涂覆层和正极第二涂覆层。并在负极片的两侧分别涂布负极第一涂覆层和负极第二涂覆层。
S402,通过辊压控制所述第一涂覆层的单位面积质量在所述极片的延伸方向上递增。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通过辊压控制所述正极第一涂覆层的单位面积质量在所述正极片的延伸方向上递增。
在另一些具体实施例中,通过辊压控制所述负极第一涂覆层的单位面积质量在所述负极片的延伸方向上递增。
S403,控制所述第二涂覆层的单位面积质量在所述极片的延伸方向上递减。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控制所述正极第二涂覆层的单位面积质量在所述正极片的延伸方向上递减。
在另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控制所述负极第二涂覆层的单位面积质量在所述负极片的延伸方向上递减。
在一些实施例中,中以选择圆柱形18650电池2.2Ah磷酸铁锂电池来验证本实用新型效果。
在一些对比例中,在所述正极片的两侧采用磷酸铁锂材料,通过均匀敷料方式设置所述正极第一涂覆层和所述正极第二涂覆层。在所述负极片的两侧采用石墨材料,通过所述均匀敷料方式设置所述负极第一涂覆层和所述负极第二涂覆层。
值得说明的是,所述均匀敷料方式为每个涂覆层在所述极片任意位置的单位面积质量相同。
在一些实验例中,在所述正极片的两侧采用磷酸铁锂材料,通过均匀敷料方式设置所述正极第一涂覆层和所述正极第二涂覆层。在所述负极片的两侧采用石墨材料,所述负极第一涂覆层的左端比右端单位面积的质量大10%,所述负极第二涂覆层的左端比右端单位面积的质量小4%。
值得说明的是,卷绕所述正极片和所述负极片,每一螺旋周的所述负极第一涂覆层与所述正极第二涂覆层的质量比处于区间[2.06,2.10]内。
前述对比例和实验例的涂覆层组分参数选择相同,具体参数如下:
对于所述正极第一涂覆层和所述正极第二涂覆层,其正极活性材料占96%,另外还有2%的聚偏二氟乙烯(Polyvinylidene Fluoride,PVDF),2%的超级碳黑(superblack,SP)。对于所述负极第一涂覆层和所述负极第二涂覆层,其负极活性材料占95%,1.60%的羧甲基纤维素(Carboxymethylcellulose,CMC),1.00%的超级碳黑,2.50%的充油丁苯橡胶(Styrene Butadiene Rubber,SBR)。
前述对比例和实验例的涂布和辊压参数相同,具体参数为:所述正极第一涂覆层和所述正极第二涂覆层的面密度均为31mg/cm2,所述负极第一涂覆层和所述负极第二涂覆层的面密度均为15.5mg/cm2。所述正极第一涂覆层和所述正极第二涂覆层的压实密度均为2.3g/cm3,所述负极第一涂覆层和所述负极第二涂覆层的压实密度均为1.4g/cm3
前述对比例和实验例均用上述涂覆层组分组装制成18650的圆柱形电池,然后进行电解液注液、陈化、化成、分容等工序制得锂离子电池。其具体的制作工序包括:注液、陈化、化成、分容和分选。所述注液包括:注射装置对准电池的注射口,打开抽真空泵进行抽真空,抽真空后关闭真空泵进行注液,为了保证注液效果,可以进行多次注液,注液完成后封口。所述陈化包括:陈化是电池制作中重要的工序,陈化过程中选取电池分组进行陈化作业。所述化成包括:将化成机通过线路分别连接到电池正极和负极上,利用化成机进行化成,然后利用计算机根据电池型号进行参数选择,发送。所述分容包括:把化成过的符合标准的电池进行分容,利用分容柜对电池进行分容操作。所述分选包括:经过分容后,对电池进行分选,分选过程中将电池放在采集模块下,然后接线,并经过放电、充电、放电、再充电四个步骤。
经过重复进行所述实验例和所述对比例得到以下电池性能表如下:
Figure BDA0003585613260000121
通过上表分析可见,实验例的电池容量最高为2.3Ah,对比例的电池容量最高为2.2Ah。在截止电压3.8V的情况下,所述实验例在单位时间内两倍于额定电流对电池充电所得的充电容量为85%。所述对比例在单位时间内两倍于额定电流对电池充电所得的充电容量为65%。所述实验例500次循环性能容量剩余率为97%。所述对比例500次循环性能容量剩余率为83%。综上,实验例比对比例的容量得到了提升,快充能力也高于对比例,而且循环性能也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虽然在上文中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但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能够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化。但是,应理解,这种修改和变化都属于权利要求书中所述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之内。而且,在此说明的本实用新型可有其它的实施方式,并且可通过多种方式实施或实现。

Claims (8)

1.一种电池极芯,其特征在于,包括:极片;
所述极片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涂覆层和第二涂覆层;
所述第一涂覆层的单位面积质量在所述极片的延伸方向上递增;所述第二涂覆层的单位面积质量在所述极片的延伸方向上递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极芯,其特征在于,正极片和负极片相对于同一轴心呈若干周的双螺旋卷状设置;
相邻螺旋周设置的涂覆层质量比值差异为至多5%;
所述涂覆层质量比值是每一螺旋周相邻所述正极片设置的所述第一涂覆层质量与所述负极片设置的所述第二涂覆层质量之间的比值;
或者,所述涂覆层质量比值是每一螺旋周相邻所述正极片设置的所述第二涂覆层质量与所述负极片设置的所述第一涂覆层质量之间的比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极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涂覆层的单位面积质量在所述极片的延伸方向上的质量差异和所述第二涂覆层的单位面积质量在所述极片的延伸方向上的质量差异均为至少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极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极片的两侧分别设有所述第一涂覆层和所述第二涂覆层,包括:正极片的两侧分别设有所述第一涂覆层和所述第二涂覆层;
或者,负极片的两侧分别设有所述第一涂覆层和所述第二涂覆层;
或者,所述正极片和所述负极片的两侧均分别设有所述第一涂覆层和所述第二涂覆层。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极芯,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正极片和所述负极片的两侧均分别设有所述第一涂覆层和所述第二涂覆层时,所述正极片两侧设有的所述第一涂覆层与所述负极片两侧设有的所述第一涂覆层的极性不同,所述正极片两侧设有的所述第二涂覆层与所述负极片两侧设有的所述第二涂覆层的极性不同。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极芯,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正极片和所述负极片的两侧均分别设有所述第一涂覆层和所述第二涂覆层时,所述负极片两侧设置的所述第一涂覆层的锂离子总量大于所述正极片两侧设置的所述第一涂覆层和所述第二涂覆层的锂离子容量。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极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片和所述负极片之间设有隔离层;
所述隔离层的层数至少为两层;所述隔离层用于防止所述正极片和所述负极片之间发生短路。
8.一种圆柱形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壳和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极芯;
所述极芯设置于所述电池壳内;
所述电池壳内设有电解液;所述极芯浸没于所述电解液。
CN202220792818.1U 2022-04-07 2022-04-07 一种电池极芯和圆柱形电池 Active CN21841462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92818.1U CN218414628U (zh) 2022-04-07 2022-04-07 一种电池极芯和圆柱形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92818.1U CN218414628U (zh) 2022-04-07 2022-04-07 一种电池极芯和圆柱形电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414628U true CN218414628U (zh) 2023-01-31

Family

ID=849968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792818.1U Active CN218414628U (zh) 2022-04-07 2022-04-07 一种电池极芯和圆柱形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41462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359346B (zh) 一种锂电池正极材料改性多元前驱体及制备方法
CN105845928A (zh) 一种锂离子动力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AU2019443048B2 (en) Lithium ion battery with high capacity retention rate, and preparation method and charging and discharging methods therefor
CN115039268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的电芯、其制备方法及包含其的锂离子电池
CN112420983A (zh) 一种正极片和锂离子电池
CN105958124B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14695968B (zh) 一种np比小于1的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13421996B (zh) 一种负极片、电池及负极片的制作方法
CN112133885B (zh) 一种三层极片结构的电池芯、二次电池
CN114583289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
CN212907803U (zh) 一种高倍率充放电的锂离子电池
CN110676518B (zh) 一种防止锂离子电池负极析锂的方法
CN216213552U (zh) 一种极片和极片组件
CN104201342A (zh) 一种改善富锂锰锂离子电池极片物性的方法
CN113036076A (zh) 一种正极片及电池
CN113054162A (zh) 锂离子电池及锂离子电池组
CN218414628U (zh) 一种电池极芯和圆柱形电池
CN101483235B (zh) 电池电极片及其制备方法以及由该电极片制备的电池
CN111403739A (zh) 镍钴锰酸锂电芯正极活性材料、铝壳电芯及其制作方法
CN113314697A (zh) 一种电芯和电池
CN114204038A (zh) 集流体及其应用
CN110078134B (zh) 一种制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四氧化三钴的制备方法
CN113764619A (zh) 一种极片和极片组件
CN203056026U (zh) 一种高电压体系锂离子动力电池
CN112768677A (zh) 袖珍型高速玩具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