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413136U - 贴合装置 - Google Patents

贴合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413136U
CN218413136U CN202222888069.5U CN202222888069U CN218413136U CN 218413136 U CN218413136 U CN 218413136U CN 202222888069 U CN202222888069 U CN 202222888069U CN 218413136 U CN218413136 U CN 2184131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minating
ultraviolet curing
screen body
cover plate
attach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88806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魏士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azhou Yungu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azhou Yungu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azhou Yungu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azhou Yungu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88806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4131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4131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41313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贴合装置,该贴合装置用于贴合盖板和屏体。屏体和盖板之间设有未固化的紫外光固化胶。该贴合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贴合部和第二贴合部。第一贴合部用于向盖板背离屏体的一侧施加压力。第二贴合部用于向屏体背离盖板的一侧施加压力。第一贴合部包括紫外光固化设备。第一贴合部和第二贴合部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加热设备。加热设备用于给屏体加热。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贴合装置中增设紫外光固化设备和加热设备,使得贴合盖板和屏体时的脱泡阶段和紫外固化阶段均能在贴合装置内进行,从而能够及时对未固化的紫外光固化胶进行脱泡和紫外固化处理,减少了贴合后的盖板和屏体之间的气泡量,进而提高了显示面板的产品良率。

Description

贴合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贴合装置。
背景技术
在制备显示面板的过程中,通常需要将显示面板中的盖板和屏体进行贴合。然而,目前贴合后的盖板和屏体之间容易存在大量气泡,进而造成显示面板的不良率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贴合装置,通过在贴合装置中增设紫外光固化设备和加热设备,使得贴合盖板和屏体时的脱泡阶段和紫外固化阶段均能在贴合装置内进行,从而减少了贴合后的盖板和屏体之间的气泡量,进而提高了显示面板的产品良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贴合装置,该贴合装置用于贴合盖板和屏体。屏体和盖板之间设有未固化的紫外光固化胶。该贴合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贴合部和第二贴合部。第一贴合部用于向盖板背离屏体的一侧施加压力。第二贴合部用于向屏体背离盖板的一侧施加压力。第一贴合部包括紫外光固化设备。第一贴合部和第二贴合部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加热设备。加热设备用于给屏体加热。
在上述方案中,通过在贴合装置的第一贴合部中设置紫外光固化设备,在贴合装置的第一贴合部和/或第二贴合部中设置加热设备,使得贴合盖板和屏体时的脱泡阶段和紫外固化阶段均能在贴合装置内进行,从而能够及时对未固化的紫外光固化胶进行脱泡和紫外固化处理,减少了贴合后的盖板和屏体之间的气泡量,进而降低了显示面板的不良率,也即提高了显示面板的产品良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盖板在第二贴合部上的正投影位于紫外光固化设备在第二贴合部上的正投影内;或者,盖板在第二贴合部上的正投影与紫外光固化设备在第二贴合部上的正投影完全重合。如此,可以保证紫外光固化设备的紫外光照范围能够完全覆盖未固化的紫外光固化胶,进而使得未固化的紫外光固化胶能够充分地进行固化。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贴合部面向盖板一侧的表面与盖板面向第一贴合部一侧的表面相适配。如此,有利于将盖板与屏体之间压合地更加充分,有效减少因压合效果不好导致的气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盖板面向第一贴合部一侧的表面为第一曲面,第一贴合部面向盖板一侧的表面为与第一曲面相适配的第二曲面。如此,可以使得第一曲面与第二曲面完全契合,有利于将盖板上诸如R角等各种弧角充分地与屏体进行压合,有效减少了因压合效果不好而导致的气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二贴合部面向屏体一侧的表面与屏体面向第二贴合部一侧的表面相适配。如此,有利于将盖板与屏体之间压合地更加充分,有效减少因压合效果不好导致的气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该贴合装置还包括第一控制单元和/或第二控制单元。第一控制单元与紫外光固化设备通信连接。第一控制单元用于控制紫外光固化设备的开启与关闭。第二控制单元与加热设备通信连接。第二控制单元用于控制加热设备的开启与关闭。如此,有利于更加精准地控制脱泡阶段和紫外固化阶段的开始时间和完成时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加热设备包括基于电加热的设备、基于红外线加热的设备和基于液体加热的设备中的至少一种。如此,可以利用电加热、红外线加热或者液体加热等的传热形式向屏体和未固化的紫外光固化胶传递热量,从而达到软化未固化的紫外光固化胶的目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加热设备加热的最高温度小于屏体所能承受的最高温度。如此,可以有效避免屏体中的诸如偏光片或者胶层等结构因加热设备的加热温度过高而造成的该结构的性能降低甚至消失。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贴合部还包括第一固定件,用于固定紫外光固化设备;和/或,第一贴合部和第二贴合部中的至少一个还包括第二固定件,第二固定件用于固定加热设备。如此,可以保证紫外光固化设备的紫外光照范围固定以及加热设备的加热范围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贴合部和第二贴合部中的至少一个还包括真空加压设备。真空加压设备用于对第一贴合部和第二贴合部形成的密闭空间进行真空加压处理。如此,可以进一步有效去除盖板和屏体之间的气泡。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一种贴合装置在贴合盖板和屏体时对应的结构示意图。
图2A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贴合装置在贴合盖板和屏体时对应的结构示意图。
图2B所示为图2A所示实施例中的贴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贴合装置在贴合盖板和屏体时对应的结构示意图。
图4A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贴合装置在贴合盖板和屏体时对应的结构示意图。
图4B所示为图4A所示实施例的贴合装置在脱泡阶段和紫外固化阶段对应的结构示意图。
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贴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再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贴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考图1,显示面板10包括盖板11和屏体12。在对盖板11和屏体12进行贴合时,在盖板11和屏体12之间通常设置未固化的紫外光固化胶1。对盖板11和屏体12进行贴合的阶段所使用的设备包括相互分离的贴合装置110、脱泡炉120和紫外光固化装置130。
需要说明的是,针对盖板11和屏体12进行贴合时,通常进行产线时间(Q-time)管控。Q-time管控可以对不同贴合阶段之间的间隔时间(例如,在将压合好的盖板11和屏体12转移到脱泡炉120时的时间,以及在将脱泡后的盖板11和屏体12转移到紫外光固化装置130时的时间)进行管控。
在对盖板11和屏体12进行贴合的过程中,一般划分为压合阶段、脱泡阶段和紫外固化阶段这三个贴合阶段。通常利用贴合装置110将盖板11和屏体12压合在一起(即压合阶段),再将压合好的盖板11和屏体12转移到脱泡炉120中,利用脱泡炉120对压合好的盖板11和屏体12进行诸如加热和加压等脱泡处理(即脱泡阶段),以消除压合效果不好而导致的气泡,再将脱泡后的盖板11和屏体12转移到紫外光固化装置130中,将脱泡后的盖板11和屏体12之间的未固化的紫外光固化胶1进行紫外固化(即紫外固化阶段),以避免气泡反弹,从而形成贴合后的盖板11和屏体12。
然而,目前贴合后的盖板11和屏体12之间容易存在大量气泡,进而造成显示面板的不良率较高。
经仔细研究发现,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一方面,由于诸如脱泡炉120或者紫外光固化装置130等装置的故障或者人员误操作等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使得Q-time管控极易失效(例如Q-time超时),也即将压合好的盖板11和屏体12转移到脱泡炉120时的时间,以及在将脱泡后的盖板11和屏体12转移到紫外光固化装置130时的时间很难精准控制,从而使得压合好的盖板11和屏体12不能在预设时间内进行脱泡和紫外固化,因而容易造成贴合后的盖板11和屏体12之间存在大量气泡,也容易造成显示面板的不良率较高以及产品一致性较低;另一方面,由于需要将压合好的盖板11和屏体12依次转移到脱泡炉120和紫外光固化装置130中,使得Q-time较长,压合好的盖板11和屏体12不能及时进行脱泡和紫外固化,因而容易造成贴合后的盖板11和屏体12之间存在大量气泡,进而造成显示面板的不良率较高。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贴合装置,至少可以解决上述问题。通过在贴合装置中增设紫外光固化设备和加热设备,贴合盖板和屏体时的脱泡阶段和紫外固化阶段均能在贴合装置内进行,从而能够及时对未固化的紫外光固化胶进行脱泡和紫外固化处理,减少了贴合后的盖板和屏体之间的气泡量,进而提高了显示面板的产品良率。
下面,结合附图对根据本实用新型至少一个实施例中的贴合装置进行说明。此外,在该些附图中,以显示面板所在平面为参照建立直角坐标系,以对贴合装置和显示面板中的各个结构的位置关系进行辅助说明。在该直角坐标系中,Y轴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平面垂直。
本实用新型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贴合装置200,该贴合装置200用于贴合盖板11和屏体12。盖板11和屏体12之间设有未固化的紫外光固化胶1,例如,未固化的紫外光固化胶1可以设置在盖板11面向屏体12的表面S1,也可以设置在屏体12面向盖板11的表面S2,还可以设置在盖板11面向屏体12的表面S1和屏体12面向盖板11的表面S2。以下以未固化的紫外光固化胶1设置在屏体12面向盖板11的表面S2为例进行说明。
下面,通过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对贴合装置200的结构设计进行举例说明。
参考图2A至图6,该贴合装置20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贴合部210和第二贴合部220。第一贴合部210用于向盖板11背离屏体12的一侧施加压力。第二贴合部220用于向屏体12背离盖板11的一侧施加压力。第一贴合部210包括紫外光固化设备211。第一贴合部210和第二贴合部220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加热设备221。加热设备221用于给屏体12加热。如此,一方面,可以直接利用第一贴合部210和第二贴合部220将盖板11和屏体12压合在一起,再直接利用第一贴合部210和/或第二贴合部220中的加热设备221对压合好的盖板11和屏体12进行诸如加热等脱泡处理,从而减少了将压合好的盖板11和屏体12转移到脱泡炉120的运输路程和时间,使得能够及时软化未固化的紫外光固化胶1,利用未固化的紫外光固化胶1填充因压合效果不好而导致的气泡,提高了脱泡率,从而提高了压合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在制成脱泡后的盖板11和屏体12之后,无需分离第一贴合部210和第二贴合部220,直接利用第一贴合部210中的紫外光固化设备211对未固化的紫外光固化胶1进行紫外固化,从而减少了将脱泡后的盖板11和屏体12转移到紫外光固化装置130中的运输路程和时间,也减少了紫外光固化设备211与未固化的紫外光固化胶1之间的距离,进而使得未固化的紫外光固化胶1能够及时且充分地固化;又一方面,在对盖板11和屏体12进行贴合的过程中,可以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贴合装置200中完成诸如压合阶段、脱泡阶段和紫外固化阶段等所有贴合阶段,使得Q-time减少,且更容易精准控制各贴合阶段的时间,避免了诸如脱泡炉120或者紫外光固化装置130等装置的故障或者人员误操作等不确定因素的存在造成的Q-time管控极易失效,从而提高了批量生产显示面板时的产品良率以及产品一致性。
紫外光固化设备211可以对未固化的紫外光固化胶1进行紫外固化,该紫外固化的过程为一种化学反应,具体地,在该紫外固化的过程中,在紫外光固化设备211出射的紫外光的照射下,未固化的紫外光固化胶1中的光引发剂吸收紫外光的辐射能量后分裂成自由基,引发未固化的紫外光固化胶1中的预聚物发生聚合、交联和接枝反应,从而使得未固化的紫外光固化胶1中的预聚物在很短的时间内固化成网状高分子聚合物。加热设备221在给屏体12加热的过程中,也会通过屏体12给未固化的紫外光固化胶1加热,使得未固化的紫外光固化胶1的内部分子发生共振,从而达到软化未固化的紫外光固化胶1的目的,也即,未固化的紫外光固化胶1的加热过程为一种物理反应。由此可见,未固化的紫外光固化胶1的加热过程和紫外固化的过程的原理不同,因而,未固化的紫外光固化胶1的加热过程和紫外固化的过程互不影响。
在一些实施例中,盖板11的材料可以是能够透过紫外光的材料,例如,可以包括透明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塑料合金或玻璃等,在此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盖板11的材料不做具体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若第一贴合部210中设置有紫外光固化设备211,则第一贴合部210可以称为融合有紫外光固化设备211的贴合上腔体一体化治具。若第一贴合部210中设置有紫外光固化设备211和加热设备221,则第一贴合部210可以称为融合有紫外光固化设备211和加热设备221的贴合上腔体一体化治具。若第二贴合部220中设置有加热设备221,则第二贴合部220可以称为融合有加热设备221的贴合下腔体一体化治具。若第一贴合部210中设置有紫外光固化设备211和加热设备221,紫外光固化设备211和加热设备221可以是独立的两个设备(参考图5),也可以是一体化的设备(参考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紫外光固化设备211可以由一个或多个紫外灯构成。加热设备221可以由一个或多个红外灯构成。进一步地,例如,紫外灯可以与红外灯相互交替设置,从而使得紫外光固化设备211和加热设备221一体化,也可以使得紫外光的照射和红外灯的加热更加均匀。
在本实用新型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贴合装置200中,示例性地,参考图4A至图5,第一贴合部210和第二贴合部220中的至少一个还包括真空加压设备231,真空加压设备231用于对第一贴合部210和第二贴合部220形成的密闭空间进行真空加压处理。参考图4A和图4B,在将盖板11和屏体12从图4A所示的未压合状态变为图4B所示的压合状态之后,第一贴合部210和第二贴合部220可以形成一个密闭空间,还可以利用真空加压设备231对该密闭空间进行诸如抽真空、充气增压和保压等真空加压处理,从而采用真空加压的方式有效去除盖板11和屏体12之间的气泡,也有利于对压合好的盖板11和屏体12进行加热时,软化后的未固化的紫外光固化胶1可以更好地填充在因压合效果不好导致的气泡中,进一步提高了脱泡率。此外,也可以在这种密闭的空间内利用紫外光固化设备211对未固化的紫外光固化胶1进行紫外固化,由于紫外光固化设备211与未固化的紫外光固化胶1之间的距离非常接近,从而使得紫外光固化设备211所出射的紫外光能够更加聚集在未固化的紫外光固化胶1上,进而使得未固化的紫外光固化胶1的固化过程更加充分和完全。
未固化的紫外光固化胶1可以为诸如光学胶(Optically Clear Adhesive,OCA)等固体胶,也可以为诸如光学透明树脂(Optically Clear Resin,OCR)等液体胶,只要是可以进行紫外固化的胶体即可,在此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未固化的紫外光固化胶1的类型不做具体限定。例如,若未固化的紫外光固化胶1为OCA,则未固化时OCA的固化率约为40%~50%,经紫外固化后的OCA的固化率约达60%~85%。又例如,若未固化的紫外光固化胶1为OCR,则未固化时OCR的固化率约为10%~20%,经紫外固化后的OCR的固化率约达60%~85%。
紫外光固化设备211只要能够对未固化的紫外光固化胶1进行紫外固化即可,在此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紫外光固化设备211在第一贴合部210中设置位置和设置方式不做具体限定。下面,通过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对紫外光固化设备211的结构设计进行举例说明。
例如,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示例性地,参考图3,盖板11在第二贴合部220上的正投影位于紫外光固化设备211在第二贴合部220上的正投影内。如此,可以使得紫外光固化设备211的紫外光照范围能够在完全覆盖甚至超出盖板11面向第一贴合部210的表面所在范围,由于未固化的紫外光固化胶1位于盖板11和屏体12之间,且通常盖板11可以完全覆盖屏体12,从而保证了紫外光固化设备211的紫外光照范围能够完全覆盖未固化的紫外光固化胶1,进而使得未固化的紫外光固化胶1能够充分地进行固化。
又例如,在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中,示例性地,参考图2A,盖板11在第二贴合部220上的正投影与紫外光固化设备211在第二贴合部220上的正投影完全重合。如此,一方面,可以保证紫外光固化设备211的紫外光照范围能够完全覆盖未固化的紫外光固化胶1,进而使得未固化的紫外光固化胶1能够充分地进行固化,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紫外光固化设备211的紫外光照范围过大而造成的无效光照。
在本实用新型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贴合装置200中,第一贴合部210面向盖板11一侧的表面与盖板11面向第一贴合部210一侧的表面相适配。如此,可以使得第一贴合部210与盖板11之间相邻的表面完全契合,从而有利于第一贴合部210均匀且全面地向盖板11背离屏体12的一侧施加压力,进而有利于将盖板11与屏体12之间压合地更加充分,有效减少因压合效果不好导致的气泡。
在一些实施例中,示例性地,参考图3,紫外光固化设备211可以设置在第一贴合部210面向盖板11的一侧,紫外光固化设备211面向盖板11一侧的表面可以属于第一贴合部210面向盖板11一侧的表面的部分或全部,紫外光固化设备211面向盖板11一侧的表面可以与盖板11面向第一贴合部210一侧的表面相适配,如此,可以减小紫外光固化设备211与未固化的紫外光固化胶1之间的距离,使得未固化的紫外光固化胶1能够吸收更多地紫外光固化设备211所产生的紫外光的能量,有利于未固化的紫外光固化胶1更加充分地固化,有效避免气泡反弹。
在本实用新型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贴合装置200中,示例性地,参考图3,盖板11面向第一贴合部210一侧的表面为第一曲面,第一贴合部210面向盖板11一侧的表面为与第一曲面相适配的第二曲面。如此,可以使得第一曲面与第二曲面完全契合,有利于将盖板11上诸如R角等各种弧角充分地与屏体12进行压合,有效减少了因压合效果不好而导致的气泡。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曲面只要可以与第二曲面相适配即可,在此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第一曲面和第二曲面的形成方式不做具体限定。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盖板11的形状可以是固定不变的,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曲面可以是固定的曲面。又例如,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盖板11的形状可以是自适应变化的,在这种情况下,盖板11可以与屏体12仿形,第一曲面可以是与屏体12自适应后形成的曲面。
第一贴合部210的形状可以是固定不变的,也可以是自适应变化的。例如,若第一贴合部210的形状是自适应变化的,在这种情况下,第一贴合部210可以与盖板11仿形,第二曲面可以是与盖板11自适应后形成的曲面。
在本实用新型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贴合装置200中,示例性地,参考图2A、图3和图4A,第二贴合部220面向屏体12一侧的表面与屏体12面向第二贴合部220一侧的表面相适配。如此,可以使得第二贴合部220与屏体12之间相邻的表面完全契合,从而有利于第二贴合部220均匀且全面地向屏体12背离盖板11的一侧施加压力,进而有利于将盖板11与屏体12之间压合地更加充分,有效减少因压合效果不好导致的气泡。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示例性地,参考图3,加热设备221可以设置在第二贴合部220面向屏体12一侧,加热设备221面向盖板11一侧的表面可以为第二贴合部220面向屏体12一侧的表面的一部分,加热设备221面向盖板11一侧的表面可以与屏体12面向第二贴合部220一侧的表面相适配,如此,可以减小加热设备221与未固化的紫外光固化胶1之间的距离,使得未固化的紫外光固化胶1能够吸收更多地加热设备221所产生的热量,有利于未固化的紫外光固化胶1更加充分地软化,有效利用未固化的紫外光固化胶1填充因压合效果不好而导致的气泡,进一步提高了脱泡率,从而提高了压合效果。
又例如,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屏体12可以为柔性屏体,则可以将硅胶治具(PAD)包裹在屏体12的无需贴合的表面,以防止屏体12碎裂,第二贴合部220中可以设置有用于支撑硅胶治具的填充底座,该填充底座的硬度大于硅胶治具的硬度,加热设备221可以设置在该填充底座中,第二贴合部220面向屏体12一侧的表面可以相当于该填充底座面向屏体12一侧的表面,如此,可以利用该填充底座和PAD有效保护屏体12,也可以利用加热设备221达到软化未固化的紫外光固化胶1的目的,此外,由于增设加热设备221并不会增加第二贴合部220所占用的空间,也有利于提高第二贴合部220结构的紧凑性。
在本实用新型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贴合装置200中,示例性地,参考图4A和图4B,该贴合装置200还包括第一控制单元230和/或第二控制单元240。第一控制单元230与紫外光固化设备211通信连接。第一控制单元230用于控制紫外光固化设备211的开启与关闭。第二控制单元240与加热设备221通信连接。第二控制单元240用于控制加热设备221的开启与关闭。如此,可以利用第一控制单元230自动地控制紫外光固化设备211的开启与关闭,利用第二控制单元240自动地控制加热设备221的开启与关闭,有利于更加精准地控制脱泡阶段和紫外固化阶段的开始时间和完成时间,进而有利于提高批量生产显示面板时的贴合工艺的一致性,且能够有效提高显示面板的产品良率和产品一致性。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控制单元230与紫外光固化设备211通信连接可以是有线连接,也可以是无线连接。第二控制单元240与加热设备221通信连接可以是有线连接,也可以是无线连接。
第一控制单元230只要能够用于控制紫外光固化设备211的开启与关闭即可,在此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第一控制单元230的设置位置及具体实现形式不做限定。第二控制单元240只要能够用于控制加热设备221的开启与关闭即可,在此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第二控制单元240的设置位置及具体实现形式不做限定。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控制单元230可以位于第一贴合部210中,第二控制单元240可以位于第二贴合部220中。又例如,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控制单元230和第二控制单元240可以均位于独立于第一贴合部210和第二贴合部220的计算机设备中。
在本实用新型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贴合装置200中,加热设备221包括基于电加热的设备、基于红外线加热的设备和基于液体加热的设备中的至少一种。如此,可以利用电加热、红外线加热或者液体加热等的传热形式向屏体12和未固化的紫外光固化胶1传递热量,进而达到软化未固化的紫外光固化胶1的目的。
以基于红外线加热的设备(例如包括一个或多个红外灯的设备)为例来说,红外线加热的传热形式是辐射传热,由电磁波传递热量。在红外线照射到屏体12时,屏体12内部分子发生共振,达到了加热的目的,屏体12进一步将热量传热给未固化的紫外光固化胶1,使得未固化的紫外光固化胶1被软化。如此,由于红外线加热相对于诸如电加热或水加热等的升温速度和降温速度更快,因而可以进一步节省加热设备的升温降温的时间,也有效避免了因升温降温速度太慢而造成的未固化的紫外光固化胶1的溢出。
在本实用新型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贴合装置200中,加热设备221加热的最高温度小于屏体12所能承受的最高温度。如此,可以有效避免屏体12中的诸如偏光片或者胶层等结构因加热设备221的加热温度过高而造成的该结构的性能降低甚至消失,从而提高了显示面板的使用寿命及产品良率。
屏体12所能承受的最高温度可以为屏体12中的多个膜层一一对应所能承受的多个最高温度中的最低温度。在屏体12所能承受的最高温度下,可以使得屏体12中诸如偏光片或者胶层等结构的功能不会降低或降低幅度非常小。举例来说,若屏体12中设置有偏光片,偏光片所能承受的最高温度低于屏体12中的诸如衬底、阳极、发光层和阴极等其他膜层所能承受的最高温度,则屏体12所能承受的最高温度为偏光片所能承受的最高温度,例如,60℃,则加热设备221加热的最高温度可以设置为小于60℃。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设备221的加热的温度范围可以设置为40℃至60℃,从而避免了因加热温度过低时未固化的紫外光固化胶1的流动性太低而造成的利用未固化的紫外光固化胶1填充气泡的效果太低,也避免了因加热温度过高时造成的屏体12内部的结构受损。
在本实用新型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贴合装置200中,第一贴合部210还包括第一固定件212,用于固定紫外光固化设备211;和/或,第一贴合部210和第二贴合部220中的至少一个还包括第二固定件222,第二固定件222用于固定加热设备221,示例性地,参考图4A和图4B,若加热设备221位于第二贴合部220中,则第二贴合部220中还包括第二固定件222。如此,可以保证紫外光固化设备211的紫外光照范围固定以及加热设备221的加热范围固定,从而可以有效提高在针对不同的显示面板进行贴合时的脱泡阶段和紫外固化阶段的工艺一致性,有效提高批量生产的显示面板的产品良率和产品一致性。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固定件212只要能够用于固定紫外光固化设备211即可,在此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第一固定件212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定。第二固定件222只要能够用于固定加热设备221即可,在此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第二固定件222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定。第二固定件222与第一固定件212的结构可以相同或不同。以第一固定件212为例,第一固定件212可以为一种夹具,也可以为第一贴合部210中设置的用于固定紫外光固化设备211的卡槽或凸起等。
本实用新型至少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300,示例性地,参考图7,该显示面板300包括盖板11、屏体12和设置在盖板11和屏体12之间的胶层13。盖板11和屏体12通过以上本实用新型任一实施例中的贴合装置200进行贴合。
需要说明的是,胶层13可以为将未固化的紫外光固化胶1固化后形成的膜层。盖板11和屏体12通过以上本实用新型任一实施例中的贴合装置200贴合的方法可以参考以上任一贴合装置实施例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在利用以上本实用新型任一实施例中的贴合装置200贴合盖板11和屏体12之后,还可以进一步对贴合好的盖板11和屏体12进行自动光学检测(Automated-Optical-Inspection,AOI),以检测屏体12是否存在裂纹。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300可以为柔性显示面板,也可以为刚性显示面板。柔性显示面板可以具体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电泳显示面板、电润显示面板和液晶显示面板中的任一种,在此不做限定。显示面板300可以应用于电视、数码相机、手机、手表、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中。
需要说明的是,为表示清楚,并没有叙述上述的显示面板300的全部结构。为实现显示面板300的必要功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应用场景进行设置其他结构。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各技术特征的组合方式并不限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中所记载的组合方式或是具体实施例所记载的组合方式,本实用新型所记载的所有技术特征可以以任何方式进行自由组合或结合,除非相互之间产生矛盾。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贴合装置,用于贴合盖板和屏体,所述屏体和所述盖板之间设有未固化的紫外光固化胶,其特征在于,所述贴合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贴合部和第二贴合部,所述第一贴合部用于向所述盖板背离所述屏体的一侧施加压力,所述第二贴合部用于向所述屏体背离所述盖板的一侧施加压力;
其中,所述第一贴合部包括紫外光固化设备,以及
所述第一贴合部和所述第二贴合部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加热设备,所述加热设备用于给所述屏体加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板在所述第二贴合部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紫外光固化设备在所述第二贴合部上的正投影内;或者,
所述盖板在所述第二贴合部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紫外光固化设备在所述第二贴合部上的正投影完全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贴合部面向所述盖板一侧的表面与所述盖板面向所述第一贴合部一侧的表面相适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板面向所述第一贴合部一侧的表面为第一曲面,所述第一贴合部面向所述盖板一侧的表面为与所述第一曲面相适配的第二曲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贴合部面向所述屏体一侧的表面与所述屏体面向所述第二贴合部一侧的表面相适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控制单元和/或第二控制单元;
其中,所述第一控制单元与所述紫外光固化设备通信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紫外光固化设备的开启与关闭,
所述第二控制单元与所述加热设备通信连接,用于控制所述加热设备的开启与关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设备包括基于电加热的设备、基于红外线加热的设备和基于液体加热的设备中的至少一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设备加热的最高温度小于所述屏体所能承受的最高温度。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贴合部还包括第一固定件,用于固定所述紫外光固化设备;和/或
所述第一贴合部和所述第二贴合部中的至少一个还包括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二固定件用于固定所述加热设备。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贴合部和所述第二贴合部中的至少一个还包括真空加压设备,所述真空加压设备用于对所述第一贴合部和所述第二贴合部形成的密闭空间进行真空加压处理。
CN202222888069.5U 2022-10-31 2022-10-31 贴合装置 Active CN2184131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88069.5U CN218413136U (zh) 2022-10-31 2022-10-31 贴合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88069.5U CN218413136U (zh) 2022-10-31 2022-10-31 贴合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413136U true CN218413136U (zh) 2023-01-31

Family

ID=850078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888069.5U Active CN218413136U (zh) 2022-10-31 2022-10-31 贴合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41313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36581B (zh) 热塑性光学胶的贴合方法和应用及一种显示器
CN1325969C (zh) 紫外线照射装置和利用该装置制造液晶显示器的方法
KR20030071034A (ko) 액정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TWI549830B (zh) The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layered body
KR100676663B1 (ko) 전기 광학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JP2012121315A (ja) エアープレッシングによるラミネーティング装置及びそのラミネーティング方法
CN111462627A (zh) 曲面显示屏制作方法及曲面显示屏
CN111488074A (zh) 一种曲面屏的面板贴合方法及曲面屏
JP2010257208A (ja) タッチパネ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18413136U (zh) 贴合装置
JP5512259B2 (ja) 平面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このための貼り付け装置
CN109459876A (zh) 液晶显示面板、液晶注射器及液晶显示面板的修复方法
CN109656321A (zh) 一种显示器热固化贴合工艺及显示器
KR102512276B1 (ko) 합착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합착방법
JPH0541091U (ja) 異方導電圧着装置
US20120276801A1 (en) Transporting device and display panel assembly apparatus and method using the same
CN110824738A (zh) 固化装置及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TW201634637A (zh) 光硬化系異向性導電接著劑、連接體之製造方法及電子零件之連接方法
KR102307395B1 (ko) 기판 합착 장치 및 기판 합착 방법
CN110764649A (zh) 触控显示组件与其贴合方法
JP6829219B2 (ja) 貼り合せ方法及び貼り合せ装置
KR100898160B1 (ko) 탭 ic 부착 장치 및 방법
CN210534742U (zh) 一种面板贴合治具装置
JP2001222016A (ja) 液晶表示パネ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112824A (ja) 液晶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