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397873U - 角向扳手 - Google Patents
角向扳手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397873U CN218397873U CN202222329529.0U CN202222329529U CN218397873U CN 218397873 U CN218397873 U CN 218397873U CN 202222329529 U CN202222329529 U CN 202222329529U CN 218397873 U CN218397873 U CN 21839787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ransmission shaft
- head
- output shaft
- shaft
- outpu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ear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一种角向扳手,包括壳体、位于壳体内的电机、由电机驱动的传动轴及连接于传动轴的输出轴,所述壳体包括沿轴向延伸的头壳部,所述传动轴与输出轴位于头壳部内,所述传动轴设有位于轴向前端的主动轮,所述输出轴沿垂直于轴向的纵向延伸。所述输出轴设有分别位于纵向两端的从动轮与输出头,所述从动轮啮合于主动轮,所述输出头至少部分露出于头壳部的外侧,所述主动轮在纵向上位于从动轮与输出头之间。所述角向扳手的输出轴设计成相对于传动轴的对称结构,从而减小了头壳部的纵向尺寸,结构紧凑,使得所述角向扳手具有更高的适用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扳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紧凑型的角向扳手。
[背景技术]
电动扳手就是以电源或电池为动力的扳手,是一种拧紧螺栓的工具。主要分为冲击扳手、扭剪扳手、定扭矩扳手、转角扳手、角向扳手、液压扳手、扭力扳手及充电式电动扳手。现有的角向冲击扳手机身纤细、修长,主要应用于桁架搭建、汽修等狭窄装配空间,角向冲击扳手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一对锥齿轮将输出实现90°变向,由于传动结构中存在打击结构,因此可实现有冲击输出。然而,由于该类角向冲击扳手一般机身纤细,使得其动力单元及打击结构的尺寸较小,因此输出力普遍偏小,从而经常出现拧紧力不足或者拧松螺栓困难的情况。
鉴于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角向扳手,以克服先前技术存在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紧凑型的角向扳手,其可应用于空间更为狭窄的场景内。
本实用新型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角向扳手,包括壳体、位于所述壳体内的电机、由所述电机驱动的传动轴及连接于所述传动轴的输出轴,所述壳体包括沿轴向延伸的头壳部,所述传动轴与所述输出轴位于所述头壳部内,所述传动轴设有位于轴向前端的主动轮,所述输出轴沿垂直于轴向的纵向延伸。所述输出轴设有分别位于纵向两端的从动轮与输出头,所述从动轮啮合于所述主动轮,所述输出头至少部分露出于所述头壳部的外侧,所述主动轮在纵向上位于所述从动轮与所述输出头之间。
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传动轴设有沿轴向延伸的旋转轴线,所述从动轮与所述输出头位于所述传动轴的所述旋转轴线的纵向两侧。
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输出轴包括位于所述头壳部内的衬套,所述衬套设有套设于所述输出轴的外周的环状部及自所述环状部的内缘向外突伸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抵靠于所述头壳部的内壁,以将所述输出轴支撑于所述头壳部内。
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衬套与所述从动轮在纵向上分别位于所述传动轴的所述旋转轴线的两侧,且所述支撑部邻近所述从动轮设置。
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主动轮与所述从动轮均为锥齿轮,所述主动轮与所述从动轮配合形成锥齿轮机构,所述传动轴通过所述锥齿轮机构驱动所述输出轴作旋转。
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角向扳手包括位于所述电机与所述传动轴之间的传动机构,所述电机通过所述传动机构驱动所述传动轴旋转。
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头壳部设有收容所述传动机构的基座及自所述基座沿轴向向前延伸的头壳,所述传动轴与所述输出轴均收容于所述头壳内。
进一步改进方案为:述传动机构设有部分突伸入所述头壳内的砧座及套设于所述砧座的外周的固定轴套,所述固定轴套固定于所述头壳的内壁上。
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砧座设有自前端面向内凹陷的凹槽,所述传动轴设有位于轴向后端的齿部,所述齿部卡持于所述凹槽内,以使所述传动轴固定连接于所述砧座的轴向前端。
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壳体包括包覆于所述基座的外周的主体部及自所述主体部沿轴向向后延伸的握持部,所述电机收容于所述主体部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所述输出轴设有分别位于纵向两端的从动轮与输出头,所述从动轮啮合于主动轮,所述输出头至少部分露出于头壳部的外侧,所述主动轮在纵向上位于从动轮与输出头之间。所述角向扳手的输出轴设计成相对于传动轴的对称结构,从而减小了头壳部的纵向尺寸,结构紧凑,使得所述角向扳手具有更高的适用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角向扳手的主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角向扳手的剖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角向扳手中前端部的主视图;
图4是图3所示的前端部的分解示意图;
图5是图3所示的前端部的剖视图。
图中附图标记的含义:
100、角向扳手10、壳体11、主体部12、握持部13、脚板部14、开关组件141、操作按钮15、主控制器16、照明组件20、头壳部21、基座22、头壳23、容纳腔30、电机40、传动机构41、冲击件42、砧座421、凹槽43、固定轴套50、传动轴51、齿部52、轴承53、距离套60、输出轴601、输出头61、衬套611、环状部612、支撑部62、销钉70、锥齿轮机构71、主动轮72、从动轮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例如下述的“上”、“下”、“前”、“后”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词语仅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请参阅图1至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角向扳手100,用于连接一工作头(未图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角向扳手100为角向电动扳手,其包括壳体10、位于壳体10内的电机30、连接于电机30的传动机构40、由传动机构40驱动的传动轴50及连接于传动轴50的输出轴60,所述输出轴60部分露出于壳体10的前端。所述输出轴60为至少部分露出壳体10前端的扳手头,且所述电机30通过传动机构40驱动传动轴50运转,进而驱动输出轴60的运转。
所述壳体10包括沿轴向延伸的主体部11、自主体部11沿轴向向前延伸的头壳部20、自主体部11沿轴向向后延伸的握持部12及位于握持部12的后端的脚板部13,所述握持部12用于使用者操作时的握持。所述电机30收容于主体部11内,所述传动机构40、传动轴50与输出轴60均收容于头壳部20内,且所述输出轴60的部分露出于头壳部20的前端。
结合图2所示,所述主体部11内设有开关组件14,所述开关组件14设有露出于主体部11外侧的操作按钮141,所述操作按钮141供使用者操作以控制角向扳手100的工作启停。所述脚板部13用于插接电池包(未图示),以对角向扳手100进行电力供应。同时,所述角向扳手100包括位于脚板部13内的主控制器15及位于主体部11的轴向前端的照明组件16。所述主控制器15电性连接于电机30,以控制电机30的工作启停;所述照明组件16发出的光线照射于输出轴60的输出头601处,以便于使用者观察角向扳手100的工作状况。
请参阅图3至图5所示,所述头壳部20设有收容传动机构40的基座21及自基座21沿轴向向前延伸的头壳22,所述主体部11包覆于基座21的外周,所述传动轴50与输出轴60均收容于头壳22内。所述传动机构40位于电机30与传动轴50之间且设有由电机30驱动的冲击件41、位于冲击件41的轴向前端的砧座42及套设于砧座42的外周的固定轴套43。所述砧座42由冲击件41驱动运转且部分突伸入头壳22内,且所述固定轴套43固定于头壳22的内壁上。
所述传动轴50沿轴向延伸形成且设有位于轴向后端的外周上的齿部51,所述砧座42设有自前端面向内凹陷的凹槽421,所述齿部51卡持于凹槽421内,以使所述传动轴50固定连接于砧座42的轴向前端;进而使得所述电机30通过传动机构40驱动传动轴50旋转。同时,所述传动轴50还包括固定于其外周上的两个轴承52及套设于其外周上的距离套53,两个所述轴承52将传动轴50支撑于头壳22内,所述距离套53位于两个轴承52之间,以保证两个轴承52对传动轴50的良好支撑。
所述头壳部20设有沿轴向贯穿头壳22前端的容纳腔23,所述输出轴60收容于容纳腔23内且沿垂直于轴向的纵向延伸。所述传动轴50设有位于其轴向前端的主动轮71,所述输出轴60设有分别位于纵向两端的从动轮72与输出头601,所述从动轮72啮合于主动轮71,所述输出头601至少部分露出于头壳部20的外侧。所述主动轮71在纵向上位于从动轮72与输出头601之间。
具体地,所述传动轴50设有沿轴向延伸的旋转轴线,所述从动轮72与输出头601位于传动轴50的旋转轴线的纵向两侧。所述角向扳手100的输出轴60设计成相对于传动轴50的对称结构,从而减小了头壳部20的纵向尺寸,结构紧凑,使得所述角向扳手100具有更高的适用性。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主动轮71与从动轮72均为锥齿轮,所述主动轮71与从动轮72配合形成锥齿轮机构70,所述传动轴50通过锥齿轮机构70驱动输出轴60作旋转。具体地,所述主动轮71一体成型于传动轴50的轴向前端,所述从动轮72通过销钉62固定连接于输出轴60;所述主动轮71啮合于从动轮72,以将所述传动轴50的轴线旋转转换为输出轴60的纵向旋转。
所述输出轴60还包括位于头壳部20的头壳22内的衬套61,所述衬套61设有套设于输出轴60的外周的环状部611及自环状部611的内缘向外突伸的支撑部612,所述支撑部612抵靠于头壳部20的头壳22的内壁,以将所述输出轴60支撑于头壳部20内。进一步地,所述衬套61与从动轮72在纵向上分别位于传动轴50的旋转轴线的两侧,且所述支撑部612邻近从动轮72设置。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输出轴60设有分别位于纵向两端的从动轮72与输出头601,所述从动轮72啮合于主动轮71,所述输出头601至少部分露出于头壳部20的外侧,所述主动轮71在纵向上位于从动轮72与输出头601之间。所述角向扳手100的输出轴60设计成相对于传动轴50的对称结构,从而减小了头壳部20的纵向尺寸,结构紧凑,使得所述角向扳手100具有更高的适用性。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到,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范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的角向扳手还有很多的替代方案。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的内容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角向扳手,包括壳体、位于所述壳体内的电机、由所述电机驱动的传动轴及连接于所述传动轴的输出轴,所述壳体包括沿轴向延伸的头壳部,所述传动轴与所述输出轴位于所述头壳部内,所述传动轴设有位于轴向前端的主动轮,所述输出轴沿垂直于轴向的纵向延伸;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轴设有分别位于纵向两端的从动轮与输出头,所述从动轮啮合于所述主动轮,所述输出头至少部分露出于所述头壳部的外侧,所述主动轮在纵向上位于所述从动轮与所述输出头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向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轴设有沿轴向延伸的旋转轴线,所述从动轮与所述输出头位于所述传动轴的所述旋转轴线的纵向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角向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轴包括位于所述头壳部内的衬套,所述衬套设有套设于所述输出轴的外周的环状部及自所述环状部的内缘向外突伸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抵靠于所述头壳部的内壁,以将所述输出轴支撑于所述头壳部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角向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套与所述从动轮在纵向上分别位于所述传动轴的所述旋转轴线的两侧,且所述支撑部邻近所述从动轮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向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轮与所述从动轮均为锥齿轮,所述主动轮与所述从动轮配合形成锥齿轮机构,所述传动轴通过所述锥齿轮机构驱动所述输出轴作旋转。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向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向扳手包括位于所述电机与所述传动轴之间的传动机构,所述电机通过所述传动机构驱动所述传动轴旋转。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角向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头壳部设有收容所述传动机构的基座及自所述基座沿轴向向前延伸的头壳,所述传动轴与所述输出轴均收容于所述头壳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角向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设有部分突伸入所述头壳内的砧座及套设于所述砧座的外周的固定轴套,所述固定轴套固定于所述头壳的内壁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角向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砧座设有自前端面向内凹陷的凹槽,所述传动轴设有位于轴向后端的齿部,所述齿部卡持于所述凹槽内,以使所述传动轴固定连接于所述砧座的轴向前端。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角向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包覆于所述基座的外周的主体部及自所述主体部沿轴向向后延伸的握持部,所述电机收容于所述主体部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329529.0U CN218397873U (zh) | 2022-08-30 | 2022-08-30 | 角向扳手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329529.0U CN218397873U (zh) | 2022-08-30 | 2022-08-30 | 角向扳手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397873U true CN218397873U (zh) | 2023-01-31 |
Family
ID=850304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329529.0U Active CN218397873U (zh) | 2022-08-30 | 2022-08-30 | 角向扳手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397873U (zh) |
-
2022
- 2022-08-30 CN CN202222329529.0U patent/CN21839787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2314421B1 (en) | Battery-powered power tools | |
CA2723718C (en) | Anvil assembly for a power tool | |
US20080287247A1 (en) | Planetary Gear Set Centering Ring | |
JPH01210278A (ja) | 携帯用の電池式電動工具 | |
CN1225303A (zh) | 电动工具 | |
CN218397873U (zh) | 角向扳手 | |
CN113386074B (zh) | 冲击工具 | |
JPS6031858Y2 (ja) | 充電式携帯用電動工具 | |
WO2023246051A1 (zh) | 棘轮扳手 | |
US20230256580A1 (en) | Power tool with knurled bushing | |
CN219380513U (zh) | 棘轮扳手 | |
US11872674B2 (en) | Impact tool anvil with friction ring | |
WO2023005456A1 (zh) | 套筒组件及电动工具 | |
US20230013436A1 (en) | Impact tool anvil with improved detent pin | |
CN215847904U (zh) | 套筒组件及电动工具 | |
CN113146530B (zh) | 用于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拆装的电动冲击扳手及新能源汽车 | |
JP2000343454A5 (zh) | ||
CN217890811U (zh) | 电动扳手 | |
CN219666432U (zh) | 棘轮扳手 | |
US20220379446A1 (en) | Impact tool | |
CN212399400U (zh) | 便携式转向扳手 | |
CN220051627U (zh) | 冲击工具以及砧 | |
CN216830624U (zh) | 棘轮扳手 | |
CN220762522U (zh) | 具有用于接合第一壳体部分和第二壳体部分的联接机构的动力工具 | |
CN219404088U (zh) | 调速棘轮扳手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