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379619U - 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379619U CN218379619U CN202221974818.XU CN202221974818U CN218379619U CN 218379619 U CN218379619 U CN 218379619U CN 202221974818 U CN202221974818 U CN 202221974818U CN 218379619 U CN218379619 U CN 21837961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fresh air
- fresh
- heat exchange
- outl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其上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底座,其内部设置有换热风道,所述换热风道连通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室内空气由所述进风口进入经所述换热风道由所述出风口吹出,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容置腔;新风架,其设在所述出风口中,所述新风架上设置有新风口;新风管道,其设置在所述容置腔内,所述新风管道上设置有辅助风口;新风模块,其用于从室外吸入新风,所述新风模块连通所述新风管道,所述新风管道与所述新风口连通,所述新风流经所述新风管道由所述辅助风口和/或所述新风口流出;导风板,其转动连接于所述新风口,通过转动所述导风板以改变所述新风口的新风出风方向。提高了新风和混风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目前,家电行业目前处于竞争激烈的局面,各大竞品在功能、外观等方面独具创新,然而产品细节也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力的重要因素。相关技术中,现有新风混风效果差,新风温湿度改变不迅速。新风的可感受效果差,用户开启新风功能后,难以直观的看到混风开关状态。在室内外温差较大时,新风引入容易造成室内温度波动较大的问题。
有鉴于此,提出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以便于新风和室内换热风相混合,减少新风引入对室内温度的较大波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
壳体,其上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底座,其内部设置有换热风道,所述换热风道连通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室内空气由所述进风口进入经所述换热风道由所述出风口吹出,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容置腔;
新风架,其设在所述出风口中,所述新风架上设置有新风口;
新风管道,其设置在所述容置腔内,所述新风管道上设置有辅助风口;
新风模块,其用于从室外吸入新风,所述新风模块连通所述新风管道,所述新风管道与所述新风口连通,所述新风流经所述新风管道由所述辅助风口和/ 或所述新风口流出;
导风板,其转动连接于所述新风口,通过转动所述导风板以改变所述新风口的新风出风方向。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连接臂,所述导风板包括第一风板和第二风板,第一风板和所述第二风板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新风口,所述连接臂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风板和所述第二风板。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新风架上连接有新风电机,所述新风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二风板相连接,所述新风电机的输出轴转动带动所述第二风板转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辅助风口处转动连接有辅助风板,所述辅助风板转动以至少部分打开或关闭所述辅助风口。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风道具有换热进口和换热出口,所述换热进口与所述进风口相对应,所述换热出口与所述出风口相对应;所述新风管道上设置有连通口,通构成所述换热出口的所述底座的侧壁上设置有连接通口,所述连接通口与所述连通口对应设置,所述连通口与所述新风口相连通。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新风架连接在构成所述换热出口的侧壁上,所述新风口与所述连接通口相连通。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靠近所述出风口的所述换热风道内设置有导风杆,所述导风杆的其中一端部连接有端部电机,所述导风杆上间隔连接有导风叶片,所述端部电机驱动所述导风杆带动所述导风叶片呈角度摆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的所述出风口的外侧设置有主导风板,所述主导风板包括主面板和连接臂,所述连接臂相对设置在所述主面板的两侧,所述连接臂均延伸至所述换热风道内且与所述换热风道的内壁转动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出口处设置有副导风板,所述副导风板包括连接柱、第一转轴和导风片,所述导风片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转轴,所述导风片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连接柱,所述连接柱与所述换热风道的内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新风架转动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新风架上设置有贯穿孔,所述第一转轴穿设所述贯穿孔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前视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正视图一;
图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前面板拆分示意图一;
图4是图2中A-A向的剖示图;
图5是根据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壳体与底座拆分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新风模块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新风模块拆分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新风管道的拆分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导风杆的安装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新风架的前向装配示意图一;
图11是根据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新风架的后向装配示意图一;
图12是根据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新风架和新风罩的装配示意图一;
图1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前面板拆分示意图二;
图14是根据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正视图二;
图15是图14中B-B向的剖视图;
图16是根据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新风架与新风管道的装配示意图一;
图17是根据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新风架和新风罩的装配示意图二;
图18是根据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新风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根据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正视图三;
图20是图19中C-C向的剖视图;
图21是根据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拆除壳体的示意图一;
图22是根据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新风架与新风管道的装配示意图二;
图23是根据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新风架与新风管道的拆分示意图;
图24是根据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新风架与导风板的装配图一;
图25是根据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新风架与导风板的装配图二;
图26是根据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新风架与导风板的拆分图一;
图27是根据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正视图四;
图28是图27中D-D向的剖视图;
图29是根据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前面板拆分示意图三;
图30是根据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拆除壳体的示意图二。
以上各图中:1、壳体;11、进风口;12、出风口;13、第二定位孔;2、底座;21、换热风道;22、换热进口;23、换热出口;231、连接通口;24、容置腔;241、定位柱;25、前面板;251、避让缺口;3、新风架;31、新风口; 32、第一卡槽;33、第二卡槽;34、贯穿孔;35、新风通口;36、第一孔;37、第二孔;38、转轴孔;4、新风罩;41、开孔;42、第一卡勾;43、第二卡勾; 5、新风管道;51、连通口;52、第一定位孔;53、辅助风口;54、辅助风板; 61、导风杆;62、端部电机;63、导风叶片;7、主导风板;71、主面板;72、延伸臂;8、副导风板;81、连接柱;82、第一转轴;83、导风片;91、第一风板;911、第一导风板;912、第一连杆;913、第一连接轴;92、第二风板;921、第二导风板;922、第二连杆;923、第二连接轴;924、第二转轴;93、连接臂; 931、第一臂;932、第二臂;933、第三臂;94、新风电机;10、蜗壳;101、第一壳;1011、吸风口;1012、排风口;102、第二壳;103、导流通道;104、新风壳;1041、新风进口;1042、新风出口;105、净化口;106、新风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
在本申请中,空调通过使用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来执行空调的制冷循环。制冷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并向已被调节和热交换的空气供应制冷剂。
压缩机压缩处于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并排出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所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冷凝器。冷凝器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
膨胀阀使在冷凝器中冷凝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相制冷剂膨胀为低压的液相制冷剂。蒸发器蒸发在膨胀阀中膨胀的制冷剂,并使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返回到压缩机。蒸发器可以通过利用制冷剂的蒸发的潜热与待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在整个循环中,空调可以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
空调包括空调室内机与空调室外机,空调室外机是指制冷循环的包括压缩机和室外热交换器的部分,空调室内机包括室内热交换器,并且膨胀阀可以提供在室内机或室外机中。
室内热交换器和室外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或蒸发器。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时,空调用作制热模式的加热器,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蒸发器时,空调用作制冷模式的冷却器。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可以是壁挂式室内机,但是本申请不限于此。
参照图1-图12,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1和底座2。本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壁挂于墙壁的一面为后面。
本实施例中,壳体1形成空调室内机的整体外观,壳体1上设置有出风口 12和进风口11,出风口12为沿空调室内机的长度方向设置的长条形。出风口 12可设置在壳体1的下侧,进风口11设置在壳体1的上侧。
壳体1包覆于底座2设置,底座2上设置有换热风道21,换热风道21将壳体1上的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相连通,室内空气从进风口11进入壳体1内,经过换热风道21后由出风口12吹出。
热交换器可设置在换热风道21内,并且设置在换热风道21靠近进风口11 的一侧。热交换器用于从引入到进风口11中的空气吸收热量或者向空气传输热量,室内空气经换热风道21后由出风口12吹出。
接水盘可设置在热交换器的下方,以收集在热交换器中冷凝的水分。接水盘可与延伸至底座2外部的排水管连接,从而将冷凝水排放到空调室内机的外部。本实施例中,接水盘可与底座2一体成型设置,从而减小成本,提高安装效率。
换热风扇可设置在换热风道21内,用于吹出空气,使得室内空气可从进风口11流动到出风口12。
在换热风扇的强制对流作用下,室内空气从进风口11进入壳体1、与热交换器换热后,沿着出风口12吹出。
空调室内机的壳体1中设置有新风模块和新风架3,新风架3设置在壳体1 的出风口12中。新风架3上设置有新风口31,新风模块与新风口31相连通,新风模块用于从室外吸入新风,新风流经新风模块后由新风口31流至室内。
具体的,新风模块设置在壳体1内的一端,空调室内机的新风模块包括蜗壳10和新风壳104,蜗壳10设置在壳体1中,蜗壳10包括第一壳101和第二壳102,第一壳101和第二壳102相连接构成整体的蜗壳10。
蜗壳10上设置有吸风口1011和排风口1012,吸风口1011设置在第一壳 101的侧面,排风口1012连通于新风口31以与室内空间相连通。蜗壳10中设置有风扇和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连接风扇,驱动电机控制风扇转动将室内或室外的空气从蜗壳10的吸风口1011处吸入,经蜗壳10的排风口1012 排出至室内空间中。
蜗壳10上还设置有导流通道103,导流通道103可与蜗壳10一体成型设置。导流通道103的出风的一端即为蜗壳10的排风口1012。导流通道103可单独与第一壳101一体成型设置,也可单独与第二壳102一体成型设置,本实施例中的导流通道103单独与第一壳101一体成型设置,以减少零件间的拼接,从而减少拼接处的缝隙,避免新风泄露,提高新风的出风量。
新风壳104上设置有新风进口1041和新风出口1042。新风进口1041用于从室外引入新风,新风出口1042用于将从室外引入的新风引入蜗壳10内。
本实施例中,新风出口1042设置在新风壳104与蜗壳10的连接处,其中,新风壳104的新风出口1042与第一壳101的吸风口1011相连接,使得由新风进口1041进入新风壳104的空气经过新风出口1042由吸风口1011进入蜗壳10 内,在蜗壳10内的风机的驱动下由排风口1012进入室内。
本实施例中,新风壳104上还设置有第一缺口,第一壳101上还设置有第二缺口,新风壳104与第一壳101相连接后,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连接构成净化口105,净化模块由净化口105插入新风壳104和蜗壳10之间。
净化模块包括净化框和过滤网,过滤网设置在净化框上,过滤网用于对新风进行过滤净化,避免新风中掺杂的杂质和絮状物经蜗壳10随空气进入室内。
新风出口1042和吸风口1011的连接处设置有新风格栅,新风格栅由金属丝交错设置为网格状。新风格栅相对于净化模块更靠近蜗壳10设置,新风格栅用于进一步防止杂质和絮状物进入蜗壳10中,也可在用户更换清洗净化模块而将手伸入新风模块内时,防止用户将手伸入到蜗壳10内而造成的机械伤害。
新风壳104的新风进口1041连接有新风管106,新风管106穿过墙体延伸至室外空间,新风管106用于将室外空间的新鲜空气引入到室内,经过过滤网的过滤净化,排放至室内,以实现室内的换新风。
本实施例中底座2上的换热风道21设置有换热进口22和换热出口23,换热进口22与壳体1的进风口11相对应,换热出口23与壳体1的出风口12相对应。底座2上还设置有容置腔24,容置腔24为设置有开口的开放式腔体,容置腔24的开口设置在换热进口22和换热出口23之间。可设置的是,容置腔24 的其中一腔壁为构成底座2的换热出口23的侧壁。
容置腔24内设置有新风管道5,新风管道5的一端与蜗壳10的排风口1012 相连通,以使得新风经新风模块导流至新风管道5内,新风管道5上设置有连通口51。未安装新风架3时,连通口51与底座2的换热出口23和壳体1的出风口12相连通。
容置腔24的腔壁上设置有连接通口231,即构成底座2的换热出口23的侧壁上设置有连接通口231,连接通口231与新风管道5的连通口51相对应,新风架3安装在换热出口23的侧壁上,以使得新风口31与连接通口231和连通口51相连通,从而便于新风经连通口51和连接通口231流至新风口31。
新风架3与底座2密封连接,使得新风口31与换热风道21在底座2的内部不相连通,进而使得换热风道21内的空气不会由底座2内部流至新风口31,进而减少换热风道21涡流的产生。
新风架3的新风口31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卡槽32和第二卡槽33,第一卡槽32和第二卡槽33分别设置在相对的内壁上,第一卡槽32和第二卡槽33可以是相同样式的卡槽,也可以是不同样式的卡槽。
新风口31处设置有新风罩4,新风罩4相对的两端设置有第一卡勾42和第二卡勾43,第一卡勾42与新风架3的第一卡槽32相配合,第二卡勾43与新风架3的第二卡槽33相配合。通过第一卡勾42插入第一卡槽32,第二卡勾43 插入第二卡槽33,从而将新风罩4固定连接在新风口31处。
新风罩4上设置有多个开孔41,将新风罩4设置为多孔式以便于打散由新风口31吹出的新风,使得打散后的新风可迅速与室内空气混合,快速改变室内温度,实现新风和室内空气的混风效果。
本实施例中,在新风管道5设置在容置腔24内,容置腔24的开口朝向壳体1的前侧设置,至少部分壳体1罩设在底座2和新风管道5的前侧,使得至少部分新风管道5设置在壳体1和底座2之间。底座2上设置有定位柱241,新风管道5上设置有贯穿新风管道5的第一定位孔52,第一定位孔52对应定位柱 241设置。壳体1上设置有与第一定位孔52对应配合设置的第二定位孔13。新风管道5安装在容置腔24内,定位柱241依次穿设第一定位孔52和第二定位孔13以将新风管道5固定安装在容置腔24内,防止新风管道5脱离容置腔24。
壳体1的前设置有前面板25,前面板25的一端靠近进风口11设置,前面板25的另一端靠近出风口12设置,一方面可以使得前面板25可遮蔽位于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之间的新风管道5、底座2和热交换器等空调室内机的内部结构,提高空调室内机的美观效果;另一方面可避免前面板25的边缘设置在与换热风道21或新风管道5相对应的位置,避免换热空气或新风由前面板25的边缘溢出,避免减小换热效率或新风出风量。
本实施例中,在换热风道21内,且靠近出风口12处设置有导风杆61,导风杆61上设置有导风叶片63,通过导风杆61的左右摆动从而带动导风叶片63 摆动,从而改变出风口12的空气左右出风方向。可设置的是,导风板的端部设置有端部电机61,端部电机61的输出轴与导风杆61相连接,从而通过端部电机61的输出轴的转动带动导风杆61左右摆动。新风架3可设置在出风口12的左右两端,也可设置在出风口12内的任意位置。本实施例中,新风架3设置在出风口12的中部,通过导风杆61和导风叶片63的摆动改变出风方向,使得由出风口12流出的换热后的室内空气可与新风口31的出风呈不同角度的混风,以实现室内换热后的空气和室外进入的新风混迅速混合,可快速改变室内温度,提高新风和室内空气的混风效果。通过控制端部电机61的转动角度来控制导风杆61的摆动幅度和导风叶片63的摆动角度,进而实现出风口12处流出的换热后的室内空气与新风口31流出的新风不同角度的混风,从而可通过调节混风的角度不同来达到不同的混风力度,进而满足需求的新风温度的不同。
本实施例中,在壳体1的出风口12的外侧设置有主导风板7,主导风板7 包括主面板71和延伸臂72。延伸臂72设置有两个,两个延伸臂72分别设置在主面板71的两侧,两个延伸臂72均延伸至换热风道21且与形成换热风道21 的内壁转动连接。
主导风板7可通过转动来关闭或打开出风口12,主导风板7关闭出风口12 时,新风口31和出风口12均被主导风板7关闭,主导风板7遮蔽了出风口12 和新风口31处的结构,从而提高空调室内机的美观效果。
主导风板7打开时,由出风口12吹出的换热后的空气、新风口31吹出的新风以及新风和换热后的空气的混风中的任一气流吹至主导风板7上时,导风板使得气流方向发生改变,使得改变方向后的任一气流再次与新风口31吹出的新风混合,从而实现多次混风,提高新风和室内空气的混风效果。
本实施例中,新风架3设置在出风口12内,新风架3连接在设置有连接通口231的容置腔24的腔壁上,出风口12在新风架3的左侧、右侧和下侧包围新风架3。以使得由出风口12流出的换热后的室内空气可在左侧、右侧和下侧方向与新风口31的新风混风,提高空调室内机的混风效果。
本实施例中,底座2的换热出口23处设置有副导风板8,副导风板8包括连接柱81、第一转轴82和导风片83。连接柱81设置为圆柱形,新风架3上设置有贯穿新风架3的贯穿孔34,第一转轴82穿设贯穿孔34,导风片83设置为两个,第一转轴82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一个导风片83,两个导风片83分别设置新风架3的左侧和右侧。底座2上形成换热风道21的内壁上转动连接有连接柱 81,两个连接柱81设置在相对的换热风道21的内壁上,连接柱81分别与其对应的导风片83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连接柱81、第一转轴82和导风片83一体成型设置以构成副导风板8。其中一连接柱81与电机的输出端相连接,通过电机驱动连接柱81转动,从而带动副导风板8转动,进而改变由出风口12流出的上下方向的气流出风方向。通过改变气流上下方向的出风方向从而便于将出风口12处流出的空气导流至主导风板7以增强混风效果。
本实施例中,在换热风扇停止转动,换热风道21内不进行室内空气的换热时,新风模块可独立运行,通过驱动电机带动风扇转动,室外新风依次流经新风模块和新风管道5,并由新风口31流出至室内空间,以实现引入室外新鲜空气,实现新风功能。室外新风被多孔式的新风罩4打散,打散后的新风可迅速与室内空气混合,快速改变室内温度,实现新风和室内空气的混风效果。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的新风架3、新风管道5和前面板25的位置关系同实施例一设置,在此不再赘述。其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的新风架3、新风管道5和前面板25的结构同实施例一中所述的新风架3、新风管道5和前面板25的结构不同。
参照图13-图18,新风架3设置在壳体1的出风口12中。新风架3上设置有新风口31,新风模块与新风口31相连通,新风模块用于从室外吸入新风,新风流经新风模块后由新风口31流至室内。
底座2上的换热风道21具有换热进口22和换热出口23,换热进口22与壳体1的进风口11相对应,换热出口23与壳体1的出风口12相对应。底座2 上还设置有容置腔24,容置腔24为设置有开口的开放式腔体,容置腔24的开口设置在换热进口22和换热出口23之间。可设置的是,容置腔24的其中一腔壁为构成底座2的换热出口23的侧壁。
容置腔24内设置有新风管道5,新风管道5的一端与蜗壳10的排风口1012 相连通,以使得新风经新风模块导流至新风管道5内,新风管道5上设置有连通口51。未安装新风架3时,连通口51与底座2的换热出口23和壳体1的出风口12相连通。
容置腔24的腔壁上设置有连接通口231,即构成底座2的换热出口23的侧壁上设置有连接通口231,连接通口231与新风管道5的连通口51相对应,新风架3安装在换热出口23的侧壁上,以使得新风口31与连接通口231和连通口51相连通,从而便于新风经连通口51和连接通口231流至新风口31。
新风架3与底座2相连接,新风架3设置有新风通口35,新风通口35在底座2的内部与换热通道相连通,进而使得换热风道21内经过换热后的部分空气可由底座2内部流至新风口31,从而实现室内换热空气和底座2的混风效果,增大新风口31的出风量。
本实施例中,新风架3的新风口31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卡槽32和第二卡槽33,第一卡槽32和第二卡槽33分别设置在相对的内壁上,第一卡槽32和第二卡槽33可以是相同样式的卡槽,也可以是不同样式的卡槽。
新风口31处设置有新风罩4,新风罩4相对的两端设置有第一卡勾42和第二卡勾43,第一卡勾42与新风架3的第一卡槽32相配合,第二卡勾43与新风架3的第二卡槽33相配合。通过第一卡勾42插入第一卡槽32,第二卡勾43 插入第二卡槽33,从而将新风罩4固定连接在新风口31处。
新风罩4上设置有多个开孔41,将新风罩4设置为多孔式以便于打散由新风口31吹出的新风,使得打散后的新风可迅速与室内空气混合,快速改变室内温度,实现新风和室内空气的混风效果。
本实施例中,新风管道5设置在容置腔24内,容置腔24的开口朝向壳体 1的前侧设置,至少部分壳体1罩设在底座2和新风管道5的前侧,使得至少部分新风管道5设置在壳体1和底座2之间。底座2上设置有定位柱241,新风管道5上设置有贯穿新风管道5的第一定位孔52,第一定位孔52对应定位柱241 设置。壳体1上设置有与第一定位孔52对应配合设置的第二定位孔13。新风管道5安装在容置腔24内,定位柱241依次穿设第一定位孔52和第二定位孔13 以将新风管道5固定安装在容置腔24内,防止新风管道5脱离容置腔24。
壳体1的前设置有前面板25,前面板25的一端靠近进风口11设置,前面板25的另一端靠近出风口12设置,一方面可以使得前面板25可遮蔽位于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之间的新风管道5、底座2和热交换器等空调室内机的内部结构,提高空调室内机的美观效果;另一方面可避免前面板25的边缘设置在与换热风道21或新风管道5相对应的位置,避免换热空气或新风由前面板25的边缘溢出,避免减小换热效率或新风出风量。
本实施例中,新风管道5上设置有辅助风口53,辅助风口53处设置有辅助风板54,辅助风板54转动连接于辅助风口53处,通过转动辅助风板54从而至少部分打开或关闭辅助风口53。辅助风口53打开时,使得新风可由辅助风口 53流出至室内,增加了新风的出风面积,进而增加了新风的出风量。
由辅助风口53流出的新风可与出风口12处流出的换热后的室内空气混合,实现多次混风的效果,从而实现室内换热后的空气和室外进入的新风混迅速混合,可快速改变室内温度,使得室内整体温度分布均匀。
本实施例中,在壳体1的出风口12的外侧设置有主导风板7,主导风板7 包括主面板71和延伸臂72。延伸臂72设置有两个,两个延伸臂72分别设置在主面板71的两侧,两个延伸臂72均延伸至换热风道21且与形成换热风道21 的内壁转动连接。
主导风板7可通过转动来关闭或打开出风口12,主导风板7关闭出风口12 时,新风口31和出风口12均被主导风板7关闭,主导风板7遮蔽了出风口12 和新风口31处的结构,从而提高空调室内机的美观效果。
主导风板7打开时,由出风口12吹出的换热后的空气、新风口31吹出的新风、辅助风口53吹出的新风以及新风和换热后的空气的混风中的任一气流吹至主导风板7上时,导风板使得气流方向发生改变,使得改变方向后的任一气流再次与新风口31吹出的新风和/或辅助风口53吹出的新风混合,进而实现多次混风,提高新风和室内空气的混风效果。
本实施例中,前面板25上设置有避让缺口251,避让缺口251与辅助风口 53对应设置。避让缺口251的设置,使得辅助风板54转动时,不会被壳体1阻碍转动,利于辅助风口53的打开和闭合,同时还能提高空调室内机的美观效果。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的新风架3和副导风板8的结构同实施例一中所述的新风架3和副导风板8的结构不同。
参照图19-图26,新风架3设置在壳体1的出风口12中。新风架3上设置有新风口31,新风模块与新风口31相连通,新风模块用于从室外吸入新风,新风流经新风模块后由新风口31流至室内。
底座2上的换热风道21具有换热进口22和换热出口23,换热进口22与壳体1的进风口11相对应,换热出口23与壳体1的出风口12相对应。底座2 上还设置有容置腔24,容置腔24为设置有开口的开放式腔体,容置腔24的开口设置在换热进口22和换热出口23之间。可设置的是,容置腔24的其中一腔壁为构成底座2的换热出口23的侧壁。
容置腔24内设置有新风管道5,新风管道5的一端与蜗壳10的排风口1012 相连通,以使得新风经新风模块导流至新风管道5内,新风管道5上设置有连通口51。未安装新风架3时,连通口51与底座2的换热出口23和壳体1的出风口12相连通。
容置腔24的腔壁上设置有连接通口231,即构成底座2的换热出口23的侧壁上设置有连接通口231,连接通口231与新风管道5的连通口51相对应,新风架3安装在换热出口23的侧壁上,以使得新风口31与连接通口231和连通口51相连通,从而便于新风经连通口51和连接通口231流至新风口31。
新风架3与底座2相连接,新风架3设置有新风通口35,新风通口35在底座2的内部与换热通道相连通,进而使得换热风道21内经过换热后的部分空气可由底座2内部流至新风口31,从而实现室内换热空气和底座2的混风效果,增大新风口31的出风量。
本实施例中,新风口31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孔36、第二孔37和转轴孔38。两个第一孔36分别设置在相对的新风口31的内壁上,两个第一孔36的开孔41 轴线为同轴设置。
第二孔37和转轴孔38分别设置在相对的新风口31的内壁上,第二孔37 和转轴孔38的开孔41轴线同轴设置;第一孔36、第二孔37和转轴孔38的开孔41轴线方向相同设置。
新风口31内设置有导风板和连接臂93,导风板包括第一风板91和第二风板92,连接臂9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风板91和第二风板92转动连接,第一风板 91包括第一导风板911、第一连杆912和第一连接轴913,第二风板92包括第二导风板921、第二连杆922、第二连接轴923和第二转轴924。
第一导风板911为平面板,第一导风板911相对的两端均连接有第一连接轴913。第一导风板911两端的两个第一连接轴913分别与新风口31的内壁上相对设置的第一孔36相配合,第一连接轴913穿设与其对应的第一孔36,以使得第一风板91可在新风口31处转动。
第二导风板921为平面板,第二导风板921相对的两端均连接有第二连接轴923和第二转轴924,第二连接轴923与新风口31的内壁上设置的第二孔37 相配合,第二转轴924与新风口31的内壁上设置的转轴孔38相配合。第二连接轴923穿设与其对应的第二孔37,第二转轴924穿设与其对应的转轴孔38以使得第二风板92可在新风口31处转动。
第一风板91上还连接有第一连杆912,第一连杆912连接在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连接轴913之间的第一风板91上;第二风板92上连接第二连杆922,第二连杆922连接在第二连接轴923和第二转轴924之间的第二风板92上。连接臂93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第一连杆912和第二连杆922,从而使得第二风板92 转动时,通过第二连接臂93带动第一风板91同时转动。通过调节第一风板91、第二风板92转动的角度来改变新风口31的新风出风方向,实现新风的左向出风、右向出风以及关闭新风口31。
新风架3上连接有新风电机94,新风电机94的输出轴与第二风板92的第二转轴924相连接。新风电机94用于提供第二风板92转动的驱动力,通过新风电机94的输出轴转动驱动第二风板92绕第二轴转动,以实现第一风板91和第二风板92的同时转动。新风电机94可单独控制第二风板92和第一风板91 的转动,以实现由新风口31流出的新风与新风口31左侧或右侧的出风口12流出的换热后的空气单独混风。
本实施例中,在第一连接轴913的轴线方向上,第一连接轴913和第一连杆912错位设置,以更便于连接臂93带动第一风板91转动;在第二连接轴923 的轴线方向上,第二连接轴923和第二连杆922错位设置,以更便于第二风板 92带动连接臂93转动。
本实施例中,连接臂93包括第一臂931、第二臂932和第三臂933,第一臂931、第二臂932和第三臂933依次连接构成连接臂93,第一臂931和第三臂933设置在第二臂932的同侧。第一臂931的其中一端固定连接第二臂932,第一臂931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一连杆912;第三臂933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二臂932,第三臂933的另一端转动连接第二连杆922。
本实施例中,新风架3设置在出风口12内,新风架3连接在设置有连接通口231的容置腔24的腔壁上,出风口12在新风架3的左侧、右侧包围新风架3。以使得由出风口12流出的换热后的室内空气可在左侧和右侧方向与新风口31 的新风混风,提高空调室内机的混风效果。
本实施例中,在换热风道21内,且靠近换热出口23处设置有导风杆61,导风杆61上设置有导风叶片63,通过导风杆61的左右摆动从而带动叶片摆动,从而改变出风口12的空气左右出风方向。新风架3可设置在出风口12的左右两端,也可设置在出风口12内的任意位置。本实施例中,新风架3设置在出风口12的中部,通过导风杆61和导风叶片63的摆动改变出风方向,使得由出风口12流出的换热后的室内空气可与新风口31的出风呈不同角度的混风,以实现室内换热后的空气和室外进入的新风混迅速混合,可快速改变室内温度,提高新风和室内空气的混风效果。
本实施例中,底座2的换热出口23处设置有副导风板8,具体的,新风架 3的左侧和右侧分别设置有副导风板8。副导风板8包括连接柱81、第一转轴 82和导风片83,导风片83设置在新风架3左右两侧的出风口12中,导风片83 的一端连接第一转轴82,相对的另一端连接连接柱81,
连接柱81设置为圆柱形,新风架3相对的两端设置有贯穿新风架3的贯穿孔34,其中一副导风板8的第一转轴82穿设与其对应的其中一贯穿孔34,其连接柱81转动连接在换热风道21的内壁上。其中另一副导风板8的第一转轴 82穿设与其对应的另一贯穿孔34,其连接柱81转动连接在相对应的换热风道 21的内壁上,使得副导风板8可在上下方向上摆动。
本实施例中,连接柱81、转轴和导风片83一体成型设置以构成副导风板8。副导风板8的连接柱81连接有电机,连接柱81与电机的输出端相连接,通过电机驱动连接柱81转动,从而带动副导风板8转动,进而改变由出风口12流出的上下方向的气流出风方向。通过改变气流上下方向的出风方向从而便于将出风口12处流出的空气导流至主导风板7以增强混风效果。
本实施例中,在壳体1的出风口12的外侧设置有主导风板7,主导风板7 包括主面板71和延伸臂72。延伸臂72设置有两个,两个延伸臂72分别设置在主面板71的两侧,两个延伸臂72均延伸至换热风道21且与形成换热风道21 的内壁转动连接。
主导风板7可通过转动来关闭或打开出风口12,主导风板7关闭出风口12 时,新风口31和出风口12均被主导风板7关闭,主导风板7关闭时遮蔽了出风口12和新风口31处的结构,从而提高空调室内机的美观效果。
主导风板7打开时,由出风口12吹出的换热后的空气、新风口31吹出的新风以及新风和换热后的空气的混风中的任一气流吹至主导风板7上时,导风板使得气流方向发生改变,使得改变方向后的任一气流再次与新风口31吹出的新风混合,从而实现多次混风,提高新风和室内空气的混风效果。
本实施例中,在换热风扇停止转动,换热风道21内不进行室内空气的换热时,新风模块可独立运行,通过驱动电机带动风扇转动,室外新风依次流经新风模块和新风管道5,并由新风口31流出至室内空间,以实现引入室外新鲜空气,实现新风功能。
本实施例中,壳体1的前侧设置有前面板25,前面板25的一端靠近进风口11设置,前面板25的另一端靠近出风口12设置,一方面可以使得前面板25 可遮蔽位于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之间的新风管道5、底座2和热交换器等空调室内机的内部结构,提高空调室内机的美观效果;另一方面可避免前面板25的边缘设置在与换热风道21或新风管道5相对应的位置,避免换热空气或新风由前面板25的边缘溢出,避免减小换热效率或新风出风量。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三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的新风管道5和前面板25的位置关系同实施例三设置,在此不再赘述。其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的新风管道5和前面板25的结构同实施例三中所述的新风管道5和前面板25的结构不同。
参照图27-图30,本实施例中,新风管道5上设置有辅助风口53,辅助风口53处设置有辅助风板54,辅助风板54转动连接于辅助风口53处,通过转动辅助风板54从而至少部分打开或关闭辅助风口53。辅助风口53打开时,使得新风可由辅助风口53流出至室内,增加了新风的出风面积,进而增加了新风的出风量。
由辅助风口53流出的新风可与出风口12处流出的换热后的室内空气混合,实现多次混风的效果,从而实现室内换热后的空气和室外进入的新风混迅速混合,可快速改变室内温度,使得室内整体温度分布均匀。
本实施例中,在换热风道21内,且靠近换热出口23处设置有导风杆61,导风杆61上设置有导风叶片63,通过导风杆61的左右摆动从而带动导风叶片 63摆动,从而改变出风口12的空气左右出风方向。可设置的是,导风板的端部设置有端部电机61,端部电机61的输出轴与导风杆61相连接,从而通过端部电机61的输出轴的转动带动导风杆61左右摆动。新风架3可设置在出风口12 的左右两端,也可设置在出风口12内的任意位置。本实施例中,新风架3设置在出风口12的中部,通过导风杆61和导风叶片63的摆动改变出风方向,使得由出风口12流出的换热后的室内空气可与新风口31的出风呈不同角度的混风,以实现室内换热后的空气和室外进入的新风混迅速混合,可快速改变室内温度,提高新风和室内空气的混风效果。通过控制端部电机61的转动角度来控制导风板的摆动幅度和导风叶片63的摆动角度,进而实现出风口12处流出的换热后的室内空气与新风口31流出的新风不同角度的混风,从而可通过调节混风的角度不同来达到不同的混风力度,进而满足需求的新风温度的不同。
本实施例中,在壳体1的出风口12的外侧设置有主导风板7,主导风板7 包括主面板71和延伸臂72。延伸臂72设置有两个,两个延伸臂72分别设置在主面板71的两侧,两个延伸臂72均延伸至换热风道21且与形成换热风道21 的内壁转动连接。
主导风板7可通过转动来关闭或打开出风口12,主导风板7关闭出风口12 时,新风口31和出风口12均被主导风板7关闭,主导风板7遮蔽了出风口12 和新风口31处的结构,从而提高空调室内机的美观效果。
主导风板7打开时,由出风口12吹出的换热后的空气、新风口31吹出的新风、辅助风口53吹出的新风以及新风和换热后的空气的混风中的任一气流吹至主导风板7上时,导风板使得气流方向发生改变,使得改变方向后的任一气流再次与新风口31吹出的新风和/或辅助风口53吹出的新风混合,进而实现多次混风,提高新风和室内空气的混风效果。
本实施例中,前面板25上设置有避让缺口251,避让缺口251与辅助风口 53对应设置。避让缺口251的设置,使得辅助风板54转动时,不会被壳体1阻碍转动,利于辅助风口53的打开和闭合,同时还能提高空调室内机的美观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其上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底座,其内部设置有换热风道,所述换热风道连通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室内空气由所述进风口进入经所述换热风道由所述出风口吹出,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容置腔;
新风架,其设在所述出风口中,所述新风架上设置有新风口;
新风管道,其设置在所述容置腔内,所述新风管道上设置有辅助风口;
新风模块,其用于从室外吸入新风,所述新风模块连通所述新风管道,所述新风管道与所述新风口连通,所述新风流经所述新风管道由所述辅助风口和/或所述新风口流出;
导风板,其转动连接于所述新风口,通过转动所述导风板以改变所述新风口的新风出风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臂,所述导风板包括第一风板和第二风板,第一风板和所述第二风板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新风口,所述连接臂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风板和所述第二风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架上连接有新风电机,所述新风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二风板相连接,所述新风电机的输出轴转动带动所述第二风板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风口处转动连接有辅助风板,所述辅助风板转动以至少部分打开或关闭所述辅助风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风道具有换热进口和换热出口,所述换热进口与所述进风口相对应,所述换热出口与所述出风口相对应;所述新风管道上设置有连通口,通构成所述换热出口的所述底座的侧壁上设置有连接通口,所述连接通口与所述连通口对应设置,所述连通口与所述新风口相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架连接在构成所述换热出口的侧壁上,所述新风口与所述连接通口相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靠近所述出风口的所述换热风道内设置有导风杆,所述导风杆的其中一端部连接有端部电机,所述导风杆上间隔连接有导风叶片,所述端部电机驱动所述导风杆带动所述导风叶片呈角度摆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所述出风口的外侧设置有主导风板,所述主导风板包括主面板和延伸臂,所述延伸臂相对设置在所述主面板的两侧,所述延伸臂均延伸至所述换热风道内且与所述换热风道的内壁转动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出口处设置有副导风板,所述副导风板包括连接柱、第一转轴和导风片,所述导风片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转轴,所述导风片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连接柱,所述连接柱与所述换热风道的内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新风架转动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架上设置有贯穿孔,所述第一转轴穿设所述贯穿孔设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974818.XU CN218379619U (zh) | 2022-07-28 | 2022-07-28 | 空调室内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974818.XU CN218379619U (zh) | 2022-07-28 | 2022-07-28 | 空调室内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379619U true CN218379619U (zh) | 2023-01-24 |
Family
ID=849634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974818.XU Active CN218379619U (zh) | 2022-07-28 | 2022-07-28 | 空调室内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379619U (zh) |
-
2022
- 2022-07-28 CN CN202221974818.XU patent/CN21837961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5001903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113310111A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214949402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218379619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8154483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8379612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8379620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5808848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216244597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5570832U (zh) | 一种室内空调器 | |
CN215062438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217952474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8065130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7653987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8154479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7653978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7737361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7653989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5001896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8065154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5570831U (zh) | 一种室内空调器 | |
CN217635911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6522033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9775874U (zh) | 一种风管机 | |
CN215832047U (zh) | 一种室内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