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356911U - 造影导管的端部结构和造影导管 - Google Patents

造影导管的端部结构和造影导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356911U
CN218356911U CN202220796240.7U CN202220796240U CN218356911U CN 218356911 U CN218356911 U CN 218356911U CN 202220796240 U CN202220796240 U CN 202220796240U CN 218356911 U CN218356911 U CN 2183569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contrast
end structure
liquid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79624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桂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Kaisite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Kaisite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Kaisite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Kaisite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796240.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3569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3569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3569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并具体公开了一种造影导管的端部结构和造影导管,所述造影导管的端部结构包括管体和端头,管体内形成有过液腔,供造影剂流过,端头连接于管体的一端,并且端头形成有连通于过液腔的出液口,端头背离管体一侧的外壁形成有第一导引面。使用时,端头位于管体前方,端头背向管体的一侧首先接触到血管,并在血管中向病变部位靠近的过程中,第一导引面能够起到导引作用,减小端头与血管壁之间的阻力,避免端头背向管体的一侧刮伤血管壁。因此,通过设置上述的第一导引面,能够有效避免端头在血管内运动的过程中刮伤血管壁,减少患者的不适感,有效提高对病变部位的造影效率。

Description

造影导管的端部结构和造影导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造影导管的端部结构和造影导管。
背景技术
造影导管采用抗菌性复合高分子材料制成,将造影导管的一端经动静脉伸入至病变部位,用于输送造影剂,以产生造影效果,造影导管作为一种介入医疗工具,在血管类疾病中得到了极大的应用。
但是,一些造影导管的端部在静脉内向病变部位靠近的过程中,容易刮伤血管壁,给病人带来不适感。
因此,造影导管的端部容易刮伤血管壁的问题亟待解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造影导管的端部结构和造影导管,旨在解决造影导管的端部容易刮伤血管壁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造影导管的端部结构,包括:
管体,所述管体内形成有过液腔;和
端头,所述端头连接于所述管体的一端,所述端头形成有连通于所述过液腔的出液口,所述端头背离所述管体一侧的外壁形成有第一导引面。
可选地,所述端头背离所述管体一侧的内壁形成有第二导引面。
可选地,所述管体背向所述端头的一侧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轴线方向与所述过液腔的轴线方向呈夹角设置。
可选地,所述通孔的轴线方向与所述过液腔的轴线方向相互垂直。
可选地,所述通孔的轴线方向与所述过液腔的轴线方向之间的夹角为30°-60°。
可选地,所述通孔背向所述过液腔的一侧形成有第三导引面。
可选地,所述通孔朝向所述过液腔的一侧形成有第四导引面。
可选地,所述管体和所述端头的材质均为尼龙弹性体材料。
可选地,所述端头的硬度小于所述管体的硬度。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造影导管,包括所述的造影导管的端部结构。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造影导管的端部结构,包括管体和端头,管体内形成有过液腔,供造影剂流过,端头连接于管体的一端,并且端头形成有连通于过液腔的出液口,端头背离管体一侧的外壁形成有第一导引面。使用时,端头位于管体前方,端头背向管体的一侧首先接触到血管,并在血管中向病变部位靠近的过程中,第一导引面能够起到导引作用,减小端头与血管壁之间的阻力,避免端头背向管体的一侧刮伤血管壁。因此,通过设置上述的第一导引面,能够有效避免端头在血管内运动的过程中刮伤血管壁,减少患者的不适感,有效提高对病变部位的造影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造影导管的端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造影导管的端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造影导管的端部结构的剖视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端部结构 2 端头
1 管体 21 出液口
11 过液腔 22 第一导引面
12 通孔 23 第二导引面
121 第三导引面 24 圆滑凸起
122 第四导引面 3 显影环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同时,全文中出现的“和/或”或“且/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造影导管采用抗菌性复合高分子材料制成,将造影导管的一端经动静脉伸入至病变部位,用于输送造影剂,以产生造影效果,造影导管作为一种介入医疗工具,在血管类疾病中得到了极大的应用。但是,一些造影导管的端部在静脉内向病变部位靠近的过程中,容易刮伤血管壁,给病人带来不适感。因此,造影导管的端部容易刮伤血管壁的问题亟待解决。
基于上述构思和问题,请结合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端部结构100,包括管体1和端头2,管体1内形成有过液腔11,端头2连接于管体1的一端,端头2形成有连通于过液腔11的出液口21,端头2背离管体1一侧的外壁形成有第一导引面22。
本实施例中,端头2固定连接于管体1的一端,端头2和管体1可以为一体成型设置,以使得端头2和管体1平整连接,避免产生缝隙。管体1内沿管体1的轴线方向形成有过液腔11,以供造影剂或其他药物流过。端头2的端部形成有连通于过液腔11的出液口21,造影剂或其他药物流经过液腔11后,由出液口21流至,到达病变部位。端头2背离管体1一侧的外壁形成有第一导引面22,第一导引面22沿背离过液腔11的方向形成弧度,圆滑连接于出液口21。
第一导引面22围合于出液口21的周围,沿出液口21的轴线方向,第一导引面22背向过液腔11的一侧可以设置为R2的圆角,其中R表示半径,即,第一导引面22由朝向出液口21的一端至第一导引面22背向出液口21的一端之间形成的圆弧的角度b为45°。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导引面22还可以设置为其他角度的圆角,不做具体限定。
可以理解的,端头2位于管体1前方,首先接触到血管,在向病变部位靠近的过程中,第一导引面22接触到血管壁,并起到导引作用,使得血管壁能够被第一导引面22支撑开,减小端头2与血管壁之间的阻力,避免端头2刮伤血管壁,当端头2背向管体1的一侧到达病变部位后,造影剂流经过液腔11并由出液口21流出,到达病变部位,实现对病变部位的造影,以供医生诊断。通过在端头2背向管体1一侧的外壁设置第一导引面22,能够有效避免端头2在血管内运动的过程中刮伤血管壁,减少患者的不适感,有效提高对病变部位的造影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请再次结合参阅图1至图3,端头2背离管体1一侧的内壁形成有第二导引面23。
本实施例中,端头2背向管体1一侧的内壁形成有第二导引面23,第二导引面23圆滑过渡连接于第一导引面22,使得第一导引面22和第二导引面23之间形成一个圆滑凸起24,并且通过圆滑凸起24包围形成出液口21,第二导引面23沿朝向过液腔11的方向收紧,使得出液口21的直径大于过液腔11的直径。
可以理解的,圆滑凸起24背向管体1的一侧首先接触到血管,在向病变部位靠近的过程中,圆滑凸起24抵接到血管壁时,第一导引面22起到导引作用,使得血管壁能够被第一导引面22支撑开,避免刮伤血管壁。当圆滑凸起24到达病变部位后,造影剂流经过液腔11并由出液口21流出,第二导引面23对过液腔11内的造影剂起到引流的作用,方便造影剂由过液腔11内流出,到达病变部位,实现对病变部位的造影。通过在端头2背向管体1一侧的内壁设置第二导引面23,能够对过液腔11内的造影剂进行导流,方便造影剂流出,提高造影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请再次结合参阅图1至图3,管体1背向端头2的一侧设有通孔12,通孔12的轴线方向与过液腔11的轴线方向呈夹角设置。
本实施例中,管体1的侧壁设有通孔12,通孔12连通于过液腔11,并且通孔12的轴线方向与过液腔11的轴线方向呈夹角设置,方便过液腔11内的造影剂流出。可以理解的,由于端头2和管体1需要经过较长一段血管后才会到达病变部位,而出液口21位于最前方,很容易被血管内的物质堵住,通过开设通孔12,并通过将通孔12的轴线方向与过液腔11的轴线方向呈夹角设置,能够保证过液腔11内的造影剂顺利流出至病变部位。当圆滑凸起24到达病变部位后,造影剂流经过液腔11并分别由出液口21和通孔12流出,到达病变部位,提高造影剂的流出效率,实现对病变部位的造影。通过在管体1背向端头2的一侧设置通孔12,保证造影剂的顺利流出,提高造影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请再次结合参阅图1和图2,通孔12的轴线方向与过液腔11的轴线方向相互垂直。
本实施例中,通孔12的轴线方向垂直于过液腔11的轴线方向,使得管体1位于血管内时,通孔12背向过液腔11的一端朝向血管壁,以将过液腔11内的造影剂或其他药物引流至病变部位,实现对病变部位的造影。
可以理解的,通孔12的轴线方向垂直于过液腔11的轴线方向时,通孔12沿轴线方向的路径最短,为管体1内侧壁与外侧壁之间的距离,造影剂由过液腔11经通孔12流出的路径短,使得造影剂能够快速到达病变部位,缩短造影需要的时间,提高造影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请再次结合参阅图1和图3,通孔12的轴线方向与过液腔11的轴线方向之间的夹角a为30°-60°。
本实施例中,通孔12的轴线方向与过液腔11的轴线方向之间的夹角a为30°-60°,通孔12背向过液腔11的一端向靠近端头2的方向倾斜,以将过液腔11内的造影剂或其他药物引流至病变部位,实现对病变部位的造影。
可以理解的,造影剂由管体1背离端头2的一端进入过液腔11内,并在过液腔11内向靠近端头2的方向流动,通过将通孔12设置为倾斜状,使得造影剂在流至通孔12处时,方便造影剂流入通孔12内,并经过通孔12流至病变部位。造影剂在通孔12朝向过液腔11的一端处发生分流,一部分造影剂通过通孔12流出过液腔11,一部分造影剂经出液口21流出过液腔11。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请再次结合参阅图1至图3,通孔12背向过液腔11的一侧形成有第三导引面121。
本实施例中,通孔12背向过液腔11的一侧形成有第三导引面121,第三导引面121沿背离过液腔11的方向形成弧度,圆滑连接于管体1外侧壁。
可以理解的,在向病变部位靠近的过程中,第一导引面22起到导引作用,同时,管体1在血管内移动的过程中,通孔12背向过液腔11的一侧也会接触到血管壁,通过第三导引面121的导引作用,减小通孔12与血管壁之间的阻力,避免通孔12的边缘部分刮伤血管壁。当端头2背向管体1的一侧到达病变部位后,造影剂流经过液腔11并由出液口21流出,到达病变部位,第三导引面121能够对由通孔12流出的造影剂起到引流的作用,使得造影剂能够顺利流出,实现对病变部位的造影,以供医生诊断。通过在通孔12背向过液腔11的一侧形成有第三导引面121,能够有效避免管体1在血管内运动的过程中,通孔12的边缘部分刮伤血管壁,减少患者的不适感,有效提高对病变部位的造影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请再次结合参阅图1至图3,通孔12朝向过液腔11的一侧形成有第四导引面122。
本实施例中,通孔12朝向过液腔11的一侧形成有第四导引面122,第四导引面122呈倾斜状,连接于管体1内侧壁。第四导引面122朝向过液腔11的一端呈扩散状,以方便造影剂或其他药物经第四导引面122流入通孔12。
可以理解的,端头2背向管体1的一侧到达病变部位后,造影剂流经过液腔11,在第四导引面122的导引作用下,方便造影剂沿第四导引面122流入通孔内,使通孔12内能够流入更多的造影剂,并且第三导引面121能够对由通孔12流出的造影剂起到引流的作用,使得造影剂能够顺利流出,实现对病变部位的造影,以供医生诊断。通过在通孔12朝向过液腔11的一侧形成有第四导引面122,方便过液腔11内的造影剂流入通孔12,提高对病变部位的造影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管体1和端头2的材质均为尼龙弹性体材料。
本实施例中,尼龙弹性体材料中掺设有显影材料,通过将显影材料掺入尼龙弹性体材料中,使得整个造影导管的端部结构100都能够显影,方便观察。并且通过将管体1和端头2的材质均设置为尼龙弹性体材料,使得造影导管的端部结构100具有一定的硬度,以在血管内运动,并能够抵抗一定的压力,使得过液腔11保持畅通,同时具有一定的弹性,避免刮伤血管壁。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端头2的硬度小于管体1的硬度。
本实施例中,在血管内运动的过程中,管体1具有一定的硬度,能够抵抗血管对管体1的挤压,保证过液腔11的通畅,使得造影剂能够顺利流过过液腔11。通过将端头2的硬度小于管体1的硬度,减少端头2对血管壁的撞击,以减少患者的不适感。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请再次结合参阅图1至图3,造影导管的端部结构100还包括显影环3,显影环3设于管体1。
本实施例中,显影环3嵌设于管体1内壁,显影环3采用金属材料制成,金属的显影环3具有不透X光的特性,因此显影效果更好。
可以理解的,通过设置金属的显影环3,使得管体1能够在血管内仍然能够清晰显影,管体1在血管内运动时能够定位准确,方便医生时刻观察管体1的运动轨迹。另外,通过将显影环3嵌设于管体1的内壁,使得显影环3不会接触到血管壁,避免刮伤血管壁,并且显影环3不易脱落,提高使用安全性。并且,通过在管体1内壁设置显影环3,能够进一步提高管体1的硬度,增强管体1的抗压、抗折和抗弯曲性。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显影环3由钽材料或铂材料制成,相较于一般的金属材料,钽材料或铂材料的显影效果更好,且性价比更高。在其他实施例中,根据实际情况及具体要求,显影环3也可以采用其他金属材料制成,不做具体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管体1的内壁面和外壁面均设置为光滑面。
本实施例中,管体1外壁设有亲水涂层,亲水涂层的表面设置为光滑面,亲水涂层的光滑的表面能够减少管体1对血管壁的摩擦,提高管体1在血管内的通过性,提高润滑效果,并能够减少血栓产生。另外,管体1的内壁面设置为光滑面,能够降低管体1内壁面与造影剂之间的摩擦,减少造影剂在管体1流动时的损耗,提高造影效率。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造影导管,包括造影导管的端部结构100。
本实施例中,造影导管包括导管本体(图未示出)和造影导管的端部结构100,造影导管的端部结构100固定连接于造影导管的一端。使用时,将造影导管的端部结构100伸入患者的血管内,并推动造影导管,将造影导管的端部结构100推送至病变部位,造影导管背离造影导管的端部结构100的一端连接于推送装置,推送装置内存储有造影剂。造影导管的端部结构100到达病变位置后,推送装置将内部的造影剂压出,压出的造影剂流入造影导管内,并沿造影导管流至造影导管的端部结构100处,最后由出液口21和通孔12流出过液腔11,并流至病变部位,实现对病变部位的造影。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造影导管的端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管体,所述管体内形成有过液腔;和
端头,所述端头连接于所述管体的一端,所述端头形成有连通于所述过液腔的出液口,所述端头背离所述管体一侧的外壁形成有第一导引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造影导管的端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头背离所述管体一侧的内壁形成有第二导引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造影导管的端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背向所述端头的一侧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轴线方向与所述过液腔的轴线方向呈夹角设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造影导管的端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的轴线方向与所述过液腔的轴线方向相互垂直。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造影导管的端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的轴线方向与所述过液腔的轴线方向之间的夹角为30°-60°。
6.如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造影导管的端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背向所述过液腔的一侧形成有第三导引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造影导管的端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朝向所述过液腔的一侧形成有第四导引面。
8.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造影导管的端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和所述端头的材质均为尼龙弹性体材料。
9.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造影导管的端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头的硬度小于所述管体的硬度。
10.一种造影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造影导管的端部结构。
CN202220796240.7U 2022-04-07 2022-04-07 造影导管的端部结构和造影导管 Active CN2183569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96240.7U CN218356911U (zh) 2022-04-07 2022-04-07 造影导管的端部结构和造影导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96240.7U CN218356911U (zh) 2022-04-07 2022-04-07 造影导管的端部结构和造影导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356911U true CN218356911U (zh) 2023-01-24

Family

ID=849502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796240.7U Active CN218356911U (zh) 2022-04-07 2022-04-07 造影导管的端部结构和造影导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35691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850433A (zh) * 2023-08-30 2023-10-10 深圳麦普奇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造影导管及造影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850433A (zh) * 2023-08-30 2023-10-10 深圳麦普奇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造影导管及造影系统
CN116850433B (zh) * 2023-08-30 2023-11-21 深圳麦普奇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造影导管及造影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482169B1 (en) Double-lumen catheter
US9056183B2 (en) Catheter with articulable septum extension
KR20070033298A (ko) 약액 주입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2004357805A (ja)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EP0598025A1 (en) Variable stiffness catheter
CN218356911U (zh) 造影导管的端部结构和造影导管
US11992628B2 (en) Catheter positioning
WO2015101333A1 (zh) 一种导引导管
JP5243155B2 (ja) 吸引カテーテル
JP6031087B2 (ja) バルーンカテーテル
CN113546287A (zh) 一种球囊扩张导管
CN114344677B (zh) 一种导丝及其血管介入方法、血管介入装置
CN114699623B (zh) 血管造影导管和造影装置
CN217612447U (zh) 海波管及外周球囊扩张导管
US20230011437A1 (en) Impedance Monitoring Vascular Access Device
CN212631414U (zh) 一种双腔导管及其制成的中心静脉导管
JP5224891B2 (ja) バスキュラーアクセスカテーテル
CN205360218U (zh) 一种pta球囊扩张导管
CN219332880U (zh) 一种异形头端管
JP4501337B2 (ja) カテーテル
CN219804111U (zh) 溶栓导管
CN221155032U (zh) 双腔微导管
CN215780888U (zh) 一种球囊扩张导管
CN219764239U (zh) 血管介入导管
CN218106558U (zh) 一种医用管材及球囊导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