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350668U - 光学单元 - Google Patents
光学单元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350668U CN218350668U CN202222243393.1U CN202222243393U CN218350668U CN 218350668 U CN218350668 U CN 218350668U CN 202222243393 U CN202222243393 U CN 202222243393U CN 218350668 U CN218350668 U CN 21835066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agnet
- support
- movable body
- magnetic member
- attrac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17—Bodies with reflectors arranged in beam forming the photographic image, e.g. for reducing dimensions of camera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5/06—Swinging lens about normal to the optical axi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2205/0007—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 of motion blur
- G03B2205/0023—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 of motion blur by tilting or inclining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s with respect to the optical axi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2205/0007—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 of motion blur
- G03B2205/003—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 of motion blur by a prism with variable angle or the like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2205/0053—Driving means for the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
- G03B2205/0069—Driving means for the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 using electromagnetic actuators, e.g. voice coil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0/00—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integrated lens units and imaging un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e.g. mobile phones or vehicl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ounting And Adjusting Of Optical Elements (AREA)
- Adjustment Of Camera Lense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光学单元具有可动体、支撑体及第一吸引机构。可动体具有光学元件,其将向第一方向的一方侧行进的光反射到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的一方侧。支撑体以摆动轴线为中心可摆动地支撑可动体。第一吸引机构在可动体与支撑体之间使可动体产生吸引力。第一吸引机构具有第一吸引磁铁和第一吸引磁性部件。第一吸引磁铁和第一吸引磁性部件的一方配置在可动体。第一吸引磁铁和第一吸引磁性部件的另一方配置在支撑体。从第一规定方向观察时,第一吸引磁铁和第一吸引磁性部件重叠。第一规定方向是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及第三方向的任一方向。第三方向是与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交叉的方向。从第一规定方向观察时,第一吸引磁体的中心与第一吸引磁性部件的中心分离。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学单元。
背景技术
在利用照相机拍摄静态图像或动态图像时,有时会因手抖动而产生图像模糊。并且,用于抑制图像模糊而能够进行清晰摄影的手抖动校正装置已实用化。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具有反射模块和支撑反射模块的驱动保持架的照相机模块。反射模块具有反射部件和安装反射部件的驱动框架,。驱动框架相对于驱动保持架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在驱动框架上,配置有牵引磁铁。在驱动保持架上配置有牵引轭。在驱动框架和驱动保持架之间形成吸引力。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9/0129197号说明书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那样的照相机模块中,通常,磁铁和磁轭被配置成从光轴方向或与光轴交叉的方向观察时中心彼此重叠。
但是,由于从光轴方向或与光轴交叉的方向观察时,磁铁的中心与磁轭的中心重叠配置,因此在磁铁与磁轭之间仅在光轴方向或与光轴交叉的方向上产生引力。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学单元,该光学单元能够在可动体与支撑体之间在光轴方向或与光轴交叉的方向、以及除此以外的方向的两个方向上产生引力。
本实用新型的示例的光学单元具有可动体、支撑体和第一吸引机构。所述可动体具有光学元件。所述光学元件将向第一方向的一方侧行进的光反射到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的一方侧。所述支撑体以摆动轴线为中心能够摆动地支撑所述可动体。所述第一吸引机构在所述可动体与所述支撑体之间,使所述可动体产生吸引力。所述第一吸引机构具有第一吸引磁铁和第一吸引磁性部件。所述第一吸引磁铁和所述第一吸引磁性部件中的一方配置在可动体。所述第一吸引磁铁和所述第一吸引磁性部件中的另一方配置在所述支撑体。从第一规定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一吸引磁铁和所述第一吸引磁性部件重叠。所述第一规定方向是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以及第三方向中的任一方向。所述第三方向是与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交叉的方向。从所述第一规定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一吸引磁铁的中心与所述第一吸引磁性部件的中心分离。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示例的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一种光学单元,该光学单元能够在光轴方向或与光轴交叉的方向、以及除此以外的方向的两个方向上产生引力。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具备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单元的智能手机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单元的立体图。
图3是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单元分解为可动体和支撑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单元的可动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5A是沿着图2的VA-VA线的剖视图。
图5B是沿着图2的VB-VB线的剖视图。
图5C是沿着图2的VC-VC线的剖视图。
图5D是沿着图2的VD-VD线的剖视图。
图6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单元的光学元件和保持架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单元的光学元件、保持架以及预压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单元的光学元件、保持架、预压部、第一支撑部以及第二磁铁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单元的可动体的立体图。
图10是从第一方向X的一方侧X1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单元的第一支撑部的图。
图11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单元的支撑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单元的第二支撑部周边的立体图。
图13是从第一方向X的另一方侧X2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单元的第二支撑部的图。
图1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光学单元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中:1:光学单元;2:可动体;3:支撑体;10:光学元件;20:保持架;30:第一支撑部;60:第二支撑部;110:第一摆动机构;111:第一磁铁(第二吸引磁铁);112:磁性部件(第二吸引磁性部件);120:第二摆动机构(摆动机构);121:第二磁铁(第一吸引磁铁);123:磁性部件(第一吸引磁性部件);125:第二线圈(线圈);150:第三吸引机构;151:磁铁(第三吸引磁铁);152:磁性部件(第三吸引磁性部件);210:第一吸引机构;220:第二吸引机构;A2:第二摆动轴线(摆动轴线);L:光;O111、O112、O121、O123、O125:中心;X:第一方向;X1:一方侧;Y:第二方向;Y1:一方侧;Z:第三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图中,对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不重复说明。
在本说明书中,为了容易理解,适当地记载了相互交叉的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以及第三方向Z。另外,在本说明书中,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以及第三方向Z相互正交,但也可以不正交。另外,将第一方向的一方侧记载为第一方向X的一方侧X1,将第一方向的另一方侧记载为第一方向X的另一方侧X2。另外,将第二方向的一方侧记为第二方向Y的一方侧Y1,将第二方向的另一方侧记为第二方向Y的另一方侧Y2。另外,将第三方向的一方侧记载为第三方向Z的一方侧Z1,将第三方向的另一方侧记载为第三方向Z的另一方侧Z2。另外,为了方便,有时将第一方向X作为上下方向进行说明。第一方向X的一方侧X1示出下方向,而第一方向X的另一方侧X2示出上方向。但是,上下方向、上方向以及下方向是为了便于说明而确定的,不需要与铅垂方向一致。另外,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定义了上下方向,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光学单元的使用时及组装时的朝向。
首先,参照图1说明光学单元1的用途的一个例子。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具备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单元1的智能手机200的立体图。智能手机200具有光学单元1。光学单元1将入射的光反射到特定的方向。如图1所示,光学单元1适合用作例如智能手机200的光学部件。另外,光学单元1的用途并不限定于智能手机200,能够用于数码相机以及摄像机等各种装置。
智能手机200具有光入射的透镜202。在智能手机200中,光学单元1配置在透镜202的内侧。当光L经由透镜202入射到智能手机200的内部时,光L的行进方向被光学单元1改变。然后,光L经由透镜单元(未图示)被摄像元件(未图示)拍摄。
接着,参照图2至图13对光学单元1进行说明。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单元1的立体图。图3是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单元1分解为可动体2和支撑体3的分解立体图。如图2和图3所示,光学单元1具有可动体2、支撑体3和第一吸引机构210。
在本说明书中,为了容易理解,首先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光学单元1的概要。可动体2具有光学元件10。光学元件10将向第一方向X的一方侧行进的光L(参照图2)反射到与第一方向X交叉的第二方向Y的一方侧Y1。支撑体3以第二摆动轴线A2为中心能够摆动地支撑可动体2。另外,第二摆动轴线A2是本实用新型的“摆动轴线”的一例。第一吸引机构210在可动体2与支撑体3之间使可动体2产生吸引力(以下有时记载为引力)。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吸引力是指在两个物质之间相互吸引的力。
摆动轴线沿着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中的一个方向延伸。支撑体3在摆动轴线的轴线方向上支撑可动体2。因此,支撑体3以摆动轴线为中心能够容易地使可动体2摆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支撑体3在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第二摆动轴线A2的轴线方向上支撑可动体2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例如,支撑体3也可以在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第一摆动轴线A1的轴线方向上支撑可动体2。
第一吸引机构210具有第二磁铁121及磁性部件123。另外,第二磁铁12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吸引磁铁”的一例。另外,磁性部件12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吸引磁性部件”的一例。第二磁铁121和磁性部件123中的一方配置在可动体2上。第二磁铁121和磁性部件123中的另一方配置在支撑体3上。从第一规定方向观察时,第二磁铁121与磁性部件123重叠。第一规定方向是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以及第三方向Z中的任一方向。第三方向Z是与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交叉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规定方向是第三方向Z。因此,能够使可动体2产生第三方向Z的引力。
如图5B所示,从第一规定方向观察时,第二磁铁121的中心O121与磁性部件123的中心O123分离。因此,在可动体2与支撑体3之间,能够在第一规定方向和第一规定方向以外的方向的两个方向上产生引力。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可动体2与支撑体3之间,能够在第三方向Z和第二方向Y这两个方向上产生引力。
光学单元1还具有在可动体2与支撑体3之间使可动体2产生吸引力的第二吸引机构220。第二吸引机构220具有第一磁铁111及磁性部件112。另外,第一磁铁11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吸引磁铁”的一例。另外,磁性部件11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吸引磁性部件”的一例。第一磁铁111和磁性部件112中的一方配置在可动体2。第一磁铁111和磁性部件112中的另一方配置在支撑体3。
第一吸引机构210的第二磁铁121和磁性部件123中的另一方(配置于支撑体3的部件)的中心相对于第二磁铁121和磁性部件123中的一方(配置于可动体2的部件)的中心,配置于与第一规定方向交叉的第二规定方向的一方侧。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于支撑体3的磁性部件123的中心O123相对于配置于可动体2的第二磁铁121的中心O121,配置于与第三方向Z交叉的第二方向Y的一方侧Y1。另外,第二吸引机构220的第一磁铁111及磁性部件112中的另一方(配置于支撑体3的部件)的中心相对于第一磁铁111及磁性部件112中的一方(配置于可动体2的部件)的中心,配置于第二规定方向的另一方侧。因此,能够使通过第二吸引机构220作用于可动体2的力的方向和通过第一吸引机构210作用于可动体2的力的方向在第二规定方向上为相反方向。由此,能够通过第一吸引机构210抵消或减小通过第二吸引机构220作用于可动体2的第二规定方向的力。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于支撑体3的磁性部件112的中心O112相对于配置于可动体2的第一磁铁111的中心O111,配置于第二方向Y的另一方侧Y2。另外,第一磁铁111的中心O111及磁性部件112的中心O112在第三方向Z上配置于与第二摆动轴线A2相同的位置。
如图3及图5B所示,可动体2具有保持光学元件10的保持架20和能够摆动地支撑保持架20的第一支撑部30。支撑体3具有能够摆动地支撑第一支撑部30的第二支撑部60。第一吸引机构210的第二磁铁121和磁性部件123中的一方配置在第一支撑部30。第二磁铁121和磁性部件123中的另一方配置在第二支撑部60。另外,第二吸引机构220的第一磁铁111和磁性部件112中的一方配置在保持架20。第一磁铁111和磁性部件112中的另一方配置在第二支撑部60。因此,能够抵消或减小作用于第一支撑部30的第二规定方向的力,并且能够使吸引力作用于保持架20的第二规定方向的另一方侧。具体而言,通过第二吸引机构220,对保持架20吸引力作用于第二规定方向的另一方侧。此时,在支撑保持架20的第一支撑部30力也作用于第二规定方向的另一方侧。另外,通过第一吸引机构210对第一支撑部30吸引力作用于第二规定方向的一方侧。因此,能够使第二吸引机构220及第一吸引机构210在第二规定方向对第一支撑部30的合力为0或较小。另一方面,能够对保持架20使力作用于第二规定方向的另一方侧。
以下,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光学单元1的结构。
图4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单元1的可动体2的分解立体图。如图2至图4所示,光学单元1具有可动体2和支撑体3。支撑体3以第二摆动轴线A2为中心能够摆动地支撑可动体2。另外,第二摆动轴线A2是本实用新型的“摆动轴线”的一例。
可动体2具有光学元件10。另外,可动体2具有保持架20和第一支撑部30。另外,可动体2具有预压部40。光学元件10改变光的行进方向。保持架20保持光学元件10。第一支撑部30以与第二摆动轴线A2交叉的第一摆动轴线A1为中心能够摆动地支撑保持架20及光学元件10。另外,第一支撑部30以第二摆动轴线A2为中心能够摆动地支撑于支撑体3。更具体地说,第一支撑部30以第二摆动轴线A2为中心能够摆动地支撑于支撑体3的第二支撑部60。
即,保持架20能够相对于第一支撑部30摆动,第一支撑部30能够相对于第二支撑部60摆动。因此,由于能够分别以第一摆动轴线A1和第二摆动轴线A2为中心使光学元件10摆动,所以能够分别以第一摆动轴线A1和第二摆动轴线A2为中心修正光学元件10的姿势。因此,可以在两个方向上抑制图像模糊。其结果,与仅以一个摆动轴线为中心使光学元件10摆动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校正精度。另外,第一摆动轴线A1也被称为俯仰轴。第二摆动轴线A2也称为滚动轴。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第一支撑部30支撑保持架20和光学元件10。另外,第一支撑部30支撑于第二支撑部60。即,保持架20及光学元件10经由第一支撑部30间接地支撑于支撑体3的第二支撑部60。另外,保持架20及光学元件10也可以不经由第一支撑部30而直接支撑于支撑体3的第二支撑部60。即,可动体2也可以不具有第一支撑部30。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第一支撑部30支撑保持架20和光学元件10。另外,第一支撑部30支撑于第二支撑部60。即,保持架20及光学元件10经由第一支撑部30间接地支撑于支撑体3的第二支撑部60。另外,保持架20及光学元件10也可以不经由第一支撑部30而直接支撑于支撑体3的第二支撑部60。即,可动体2也可以不具有第一支撑部30。
第一摆动轴线A1是沿着与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交叉的第三方向Z延伸的轴线。另外,第二摆动轴线A2是沿着第一方向X延伸的轴线。因此,能够以与第一方向X及第二方向Y交叉的第一摆动轴线A1为中心摆动光学元件10。另外,能够以沿着第一方向X延伸的第二摆动轴线A2为中心摆动光学元件10。由此,能够适当地校正光学元件10的姿势。另外,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是沿着光L(图5A)的行进方向的方向。即,能够以与光的行进方向即第一方向X及第二方向Y交叉的第一摆动轴线A1为中心摆动光学元件10。因此,能够更适当地校正光学元件10的姿势。
另外,第一支撑部30在第三方向Z上支撑保持架20。因此,能够容易地使第一支撑部30以沿着第三方向Z延伸的第一摆动轴线A1为中心摆动。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部30经由预压部40沿第三方向Z支撑保持架20。
图5A是沿着图2的VA-VA线的剖视图。图5B是沿着图2的VB-VB线的剖视图。图5C是沿着图2的VC-VC线的剖视图。图5D是沿着图2的VD-VD线的剖视图。图6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单元1的光学元件10和保持架20的分解立体图。如图5A至图5D以及图6所示,光学元件10由棱镜构成。棱镜由折射率比空气高的透明材料形成。另外,光学元件10例如也可以是板状的镜。在本实施方式中,光学元件10具有大致三角柱形状。具体而言,光学元件10具有光入射面11、光出射面12、反射面13以及一对侧面14。光L入射到光入射面11。光出射面12与光入射面11连接。光出射面12与光入射面11垂直地配置。反射面13与光入射面11和光出射面12连接。反射面13相对于光入射面11和光出射面12分别倾斜约45度。反射面13将向第一方向X的一方侧X1行进的光L反射到与第一方向X交叉的第二方向Y的一方侧Y1。一对侧面14与光入射面11、光出射面12以及反射面13连接。
另外,光学元件10的光轴L10与第二摆动轴线A2重叠配置。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光学元件10的光轴L10是指与下述轴线中的至少任一个一致的轴线:与光学元件10的光入射面11垂直且通过反射面13的中心的轴线;通过光入射的透镜202的光轴、或位于反射目的地的透镜单元的光轴与反射面13的交点且在与透镜单元的光轴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轴线;通过通过摄像元件的中心的直线与反射面13的交点且在与通过摄像元件的中心的直线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轴线。典型地,垂直于光学元件10的光入射面11且通过反射面13的中心的轴线、通过光入射的透镜202的光轴、位于反射目的地的透镜单元的光轴与反射面13的交点且在垂直于透镜单元的光轴的方向上延伸的轴线、以及通过通过摄像元件的中心的直线与反射面13的交点且在垂直于通过摄像元件的中心的直线的方向上延伸的轴线全部一致。
保持架20和第一支撑部30中的至少一方具有向预压部40的相反侧凹陷的凹部或向预压部40突出的凸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架20具有向与预压部40相反的一侧凹陷的轴上凹部22b。
具体而言,保持架20例如由树脂构成。保持架20具有保持架主体21和一对侧面部22。另外,保持架20具有一对对置侧面22a和轴上凹部22b。
保持架主体21沿第三方向Z延伸。保持架主体21具有支撑面21a和多个凹部21d。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架主体21具有三个凹部21d。支撑面21a支撑光学元件10。支撑面21a是面向光学元件10的反射面13且与一对侧面部22连接的面。支撑面21a是相对于光L的入射方向倾斜约45度的倾斜面,在倾斜面的大致整个区域与光学元件10的反射面13接触。光L的入射方向是朝向第一方向X的一方侧X1的方向。凹部21d配置在支撑面21a上。凹部21d向与光学元件10相反的一侧凹陷。另外,保持架主体21也可以不具有凹部21d。
另外,保持架主体21具有背面21b和下表面21c。背面21b与支撑面21a中的与光L的射出方向相反侧的端部连接。另外,“光L的射出方向”是第二方向Y的一方侧Y1。另外,“与光L的射出方向相反侧的端部”是第二方向Y的另一方侧Y2的端部。下表面21c与支撑面21a及背面21b连接。
一对侧面部22从保持架主体21向与第三方向Z交叉的交叉方向延伸。交叉方向例如包括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一对侧面部22配置在保持架主体21的第三方向Z的两端。一对侧面部22具有在第三方向Z上相互对称的形状。一对对置侧面22a分别配置在一对侧面部22。一对对置侧面22a分别与一对预压部40对置。关于预压部40的详细结构将在后面叙述。轴上凹部22b配置在对置侧面22a。轴上凹部22b在第一摆动轴线A1上向保持架20的内侧凹陷。轴上凹部22b收纳预压部40的轴上凸部45的至少一部分。轴上凹部22b具有凹状的球面的至少一部分。
另外,保持架20和第一支撑部30中的一方具有限制凹部22c。限制凹部22c限制预压部40的突出部46向与第一摆动轴线A1交叉的方向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架20具有限制凹部22c。具体而言,限制凹部22c配置于对置侧面22a。限制凹部22c限制预压部40沿侧面部22移动规定距离以上。更具体而言,限制凹部22c在第三方向Z上向保持架20的内侧凹陷。限制凹部22c具有内表面22d。例如,限制凹部22c也可以是第一方向X的两侧以及第二方向Y的两侧封闭的凹部。另外,例如,限制凹部22c也可以是第一方向X的一方侧开放的凹部,也可以是第二方向Y的一方侧开放的凹部。
在限制凹部22c的内部配置有预压部40的突出部46。预压部40的突出部46在轴上凸部45嵌入到轴上凹部22b中的状态下,从限制凹部22c的内表面22d离开规定距离。另一方面,在对光学单元1施加冲击等而保持架20例如要向第一方向X及第二方向Y移动规定距离以上的情况下,预压部40的突出部46与限制凹部22c的内表面22d接触。因此,能够抑制保持架20从预压部40脱落。在本实施方式中,限制凹部22c例如设置有四个。限制凹部22c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但优选为多个。
光学单元1具有预压部40。预压部40连接保持架20和第一支撑部30。预压部40能够弹性变形。另外,预压部40配置在保持架20和第一支撑部30中的至少一方。预压部40沿第一摆动轴线A1的轴线方向对保持架20和第一支撑部30中的至少另一方施加预压。因此,能够抑制保持架20相对于第一支撑部30在第一摆动轴线A1的轴线方向上发生位置偏移。另外,即使在各部件的尺寸产生制造误差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在第一摆动轴线A1的轴线方向上产生晃动等。换言之,例如能够抑制保持架20的位置在第一摆动轴线A1的轴线方向上发生位移。第一摆动轴线A1的轴线方向是沿着第三方向Z的方向。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施加预压”是指预先施加载荷。
接着,参照图7及图8说明预压部40的详细结构。图7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单元1的光学元件10、保持架20以及预压部40的分解立体图。图8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单元1的光学元件10、保持架20、预压部40、第一支撑部30以及第二磁铁121的分解立体图。如图7及图8所示,预压部40配置在保持架20与第一支撑部30之间。预压部40沿第一摆动轴线A1的轴线方向对保持架20施加预压。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各预压部40是单一的部件。预压部40通过将一张板部件折弯而形成。预压部40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板簧。预压部40配置在第一支撑部30。
预压部40具有位于保持架20侧的第一面部41、位于第一支撑部30侧的第二面部42、以及连接第一面部41和第二面部42的弯曲部43。因此,能够容易地使预压部40向第一摆动轴线A1的轴线方向变形。其结果是,由于弯曲部43的挠曲而产生弹性力,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容易地沿轴线方向对保持架20施加预压。
具体而言,第一面部41在第一摆动轴线A1的轴线方向上与保持架20对置。第一面部41与保持架20的侧面部22对置。第一面部41沿着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延伸。第一面部41沿着侧面部22配置。第二面部42在第一摆动轴线A1的轴线方向上与第一支撑部30对置。第二面部42与第一支撑部30的侧面部32对置。第二面部42沿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延伸。第二面部42沿着侧面部32配置。
弯曲部43能够弹性变形。因此,第一面部41和第二面部42能够向相互接近或远离的方向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预压部40配置于保持架20与第一支撑部30之间的状态下,预压部40以第一面部41及第二面部42相互接近的方式沿第一摆动轴线A1的轴线方向压缩变形。因此,预压部40通过与变形量对应的反作用力对保持架20施加预压。
预压部40具有朝向保持架20和第一支撑部30中的至少一方突出的凸部或朝向保持架20和第一支撑部30中的至少一方的相反侧凹陷的凹部。预压部40的凸部或凹部与保持架20和第一支撑部30中的至少一方的凹部或凸部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预压部40具有轴上凸部45。轴上凸部45朝向保持架20突出。预压部40的轴上凸部45与保持架20的轴上凹部22b接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轴上凸部45配置于第一面部41。轴上凸部45在第一摆动轴线A1上向保持架20突出。轴上凸部45具有球面的至少一部分。轴上凸部45的一部分收纳在轴上凹部22b中。因此,由于轴上凸部45与轴上凹部22b点接触,所以能够利用预压部40稳定地支撑保持架2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一对预压部40。即,光学单元1具有一对预压部40。一对预压部40相对于保持架20配置在第一摆动轴线A1的轴线方向的两侧。因此,与仅在保持架20的一方侧配置预压部40的情况相比,能够更稳定地支撑保持架20。
具体而言,一对预压部40的轴上凸部45分别与保持架20的一对轴上凹部22b接触。保持架20在与轴上凸部45接触的两个接触点处由预压部40从第一摆动轴线A1的轴线方向的两侧支撑。因此,保持架20能够以通过两个接触点的第一摆动轴线A1为中心摆动。
另外,预压部40还具有突出部46。突出部46配置于第一面部41和第二面部42中的一方,并且朝向保持架20和第一支撑部30中的一方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部46与轴上凸部45同样地配置在第一面部41上。突出部46在沿着第一摆动轴线A1的方向上朝向保持架20突出。突出部46与限制凹部22c对应地设置。突出部46在各预压部40上例如设置四个。突出部46的一部分收纳在限制凹部22c中。突出部46以包围轴上凸部45的方式配置。换言之,轴上凸部45配置在包含四个突出部46的区域的内部。另外,突出部46的数量例如也可以是一个~三个或五个以上。另外,突出部46通过将第一面部41的端部弯折而形成。
预压部40具有安装部47。安装部47例如配置在第二面部42。安装部47配置在第二面部42的上端。安装部47安装于第一支撑部30的侧面部32的上端。安装部47例如通过在第一方向X上夹持侧面部32的上端而安装于侧面部32。另外,预压部40也可以不具有安装部47,例如也可以使用粘接剂等固定于第一支撑部30。
图9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单元1的可动体2的立体图。图10是从第一方向X的一方侧X1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单元1的第一支撑部30的图。图11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单元1的支撑体3的分解立体图。图1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单元1的第二支撑部60周边的立体图。
如图9至图12所示,可动体2及支撑体3中的一方具有朝向可动体2及支撑体3中的另一方突出的第一凸部71。具体而言,第一支撑部30和第二支撑部60中的一方具有朝向第一支撑部30和第二支撑部60中的另一方突出的第一凸部71。可动体2和支撑体3中的另一方与第一凸部71接触。第一凸部71配置在第二摆动轴线A2上。因此,可动体2以第一凸部71为中心摆动。由此,能够减小从可动体2与支撑体3的接触位置到摆动中心的长度。使可动体2摆动时所需的力是从接触位置到摆动中心的长度与摩擦力的乘积,因此通过将第一凸部71配置在第二摆动轴线A2,能够降低使可动体2摆动时所需的力。即,能够降低光学单元1的驱动所需的力。另外,第一凸部71的材质没有特别限定,但第一凸部71例如由陶瓷、树脂或金属形成。
另外,通过将第一凸部71配置在第二摆动轴线A2上,可动体2与支撑体3的接触位置不会相对于第一凸部71移动。因此,例如与在可动体2摆动时可动体2及支撑体3的另一方相对于第一凸部71滑动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可动体2及支撑体3的另一方与第一凸部71之间的摩擦力。另外,由于光轴L10与第二摆动轴线A2重叠配置,因此能够抑制在使可动体2摆动时光轴L10从第二摆动轴线A2偏离。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撑体3具有第一凸部71。因此,能够抑制可动体2摆动时第一凸部71旋转。由此,能够利用第一凸部71稳定地支撑可动体2。其结果是,可动体2的摆动稳定。
另外,可动体2和支撑体3中的一方具有朝向可动体2和支撑体3中的另一方突出的多个第二凸部72。具体而言,第一支撑部30和第二支撑部60中的一方具有朝向第一支撑部30和第二支撑部60中的另一方突出的多个第二凸部72。多个第二凸部72配置在从第二摆动轴线A2离开的位置。可动体2和支撑体3中的另一方与多个第二凸部72接触。第一凸部71和多个第二凸部72配置在与第二摆动轴线A2交叉的同一平面上。因此,能够利用配置在同一平面上的第一凸部71和多个第二凸部72来支撑可动体2。其结果是,能够稳定地支撑可动体2。另外,作为配置有第一凸部71和多个第二凸部72的同一平面,例如可以举出包括对置面61a的平面或包括下对置面31e的平面。另外,第二凸部72的材质没有特别限定,但第二凸部72例如由陶瓷、树脂或金属形成。
另外,第二凸部72的位置是固定的。换言之,第二凸部72相对于可动体2和支撑体3中的一方不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凸部72相对于支撑体3不移动。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可动体2摆动的情况下,第二凸部72相对于支撑体3的位置也是固定的。因此,能够更稳定地支撑可动体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凸部72的数量为两个。因此,由于利用三个凸部(第一凸部71及第二凸部72)支撑可动体2,因此与利用四个以上的凸部支撑可动体2的情况相比,能够更稳定地支撑可动体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三点与可动体2点接触,因此能够更稳定地支撑可动体2。
可动体2和支撑体3中的另一方具有向与第一凸部71相反的方向凹陷的第一凹部31f。第一凹部31f与第一凸部71接触。因此,通过由凹状的第一凹部31f承接第一凸部71,能够抑制第一凸部71的中心从第一凹部31f的中心轴偏离。其结果,能够抑制因旋转中心偏离而引起的图像模糊。另外,能够抑制因旋转中心偏移而导致可动体2的摆动变得不稳定。其结果是,例如能够抑制摆动所需的电流值发生变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体2具有第一凹部31f,支撑体3具有第一凸部71。因此,在第一凸部71为球体的情况下,能够在将球体配置于第二支撑部60的状态下将可动体2组装于支撑体3,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组装作业。
接着,参照图8和图9详细说明第一支撑部30周边的结构。如图8及图9所示,第一支撑部30具有支撑主体31和一对侧面部32。一对侧面部32在第一摆动轴线A1的轴线方向上配置在保持架20的两侧。支撑主体31连接一对侧面部32。
支撑主体31具有上对置面31a。上对置面31a在第一方向X上与保持架20对置。另外,上对置面31a相对于保持架20的底面分离。
一对侧面部32配置在支撑主体31的第三方向Z的两端。一对侧面部32具有在第三方向Z上相互对称的形状。侧面部32具有内侧面32a。内侧面32a在第三方向Z上与保持架20对置。
第一支撑部30和保持架20中的一方具有安装槽32b。安装槽32b在第一摆动轴线A1上向与第一支撑部30及保持架20的另一方相反的一侧凹陷。因此,通过使预压部40沿着安装槽32b移动,能够容易地将保持架20及预压部40安装于第一支撑部30。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部30具有安装槽32b。安装槽32b在第一摆动轴线A1上向与保持架20相反的一侧凹陷。安装槽32b收纳预压部40的至少一部分,并且在与第一摆动轴线A1交叉的方向延伸。
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槽32b配置在内侧面32a。安装槽32b收纳预压部40的一部分。安装槽32b沿第一方向X延伸。
各侧面部32具有一对支柱部32c和连接部32d。一对支柱部32c在第二方向Y上相互分离。支柱部32c沿第一方向X延伸。连接部32d将支柱部32c的上部彼此连接。连接部32d的第三方向Z上的长度比支柱部32c的第三方向Z上的长度短。并且,由一对支柱部32c和连接部32d构成安装槽32b。
另外,预压部40能够沿着安装槽32b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预压部40能够沿着安装槽32b在第一方向X上移动。通过使预压部40沿着安装槽32b移动,预压部40的安装部47在第三方向Z上夹持连接部32d。由此,预压部40被固定于第一支撑部30。
另外,侧面部32具有外侧面32e和收纳凹部32f。外侧面32e朝向第三方向Z的外侧。收纳凹部32f配置在外侧面32e上。收纳凹部32f收纳第二摆动机构120的第二磁铁121的至少一部分。另外,侧面部32具有一对切口部32g。切口部32g配置在收纳凹部32f的第二方向Y的端部。在切口部32g配置磁铁支撑板122的突起122a。磁铁支撑板122支撑第二磁铁121。切口部32g支撑磁铁支撑板122。磁铁支撑板122的材质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使用磁性体。在这种情况下,磁铁支撑板122也被称为后轭。通过使用由磁性体构成的磁铁支撑板122,能够抑制磁泄漏。
另外,可动体2和支撑体3中的另一方具有第二凹部31g。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体2具有第二凹部31g。具体而言,支撑主体31具有下对置面31e、第一凹部31f和第二凹部31g。下对置面31e在第一方向X上与支撑体3对置。
第一凹部31f和第二凹部31g配置在下对置面31e。
第一凹部31f配置在第二摆动轴线A2上。第一凹部31f具有凹状的球面的一部分。因此,由于第一凸部71由凹状的球面承接,因此例如第一凸部71不易在第一凹部31f内横向偏移。其结果是,能够稳定地支撑可动体2。另一方面,例如在将第一凹部31f形成为剖面形状的情况下,第一凸部71容易相对于第一凹部31f横向偏移。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与将第一凸部71和第一凹部31f形成为剖面形状的情况不同,能够容易地使第一凸部71与第一凹部31f点接触。
第二凹部31g向与第二凸部72相反的方向凹陷。第二凹部31g与第一凹部31f分离。即,第二凹部31g从第二摆动轴线A2分离。第二凹部31g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凹部31g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二凹部31g配置在距第二摆动轴线A2的距离相等的位置。第二凹部31g具有滑动面31h和内侧面31i。
另外,第二凹部31g与第二凸部72接触。具体而言,第二凹部31g的滑动面31h与第二凸部72接触。滑动面31h与下对置面31e大致平行地配置。即,第二凹部31g的深度大致恒定。
另外,如图10所示,从光轴方向观察时,第二凹部31g的轮廓配置在第二凸部72的外侧。因此,能够抑制第二凸部72与第二凹部31g的内侧面31i接触。其结果是,能够抑制第二凸部72与第二凹部31g之间的摩擦。具体而言,内侧面31i包围滑动面31h。内侧面31i与第二凸部72分离。即,从光轴方向观察时,第二凹部31g的轮廓相对于第二凸部72分离。另外,在第一支撑部30通过第二摆动机构120以第二摆动轴线A2为中心摆动的情况下,内侧面31i配置在不与第二凸部72接触的位置。
另外,如图3及图5A所示,第二凸部72配置在比第一凹部31f靠第二方向Y的另一方侧Y2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第二凸部72与光学元件10的反射面13接触。其结果,能够容易地确保配置光学元件10的空间。也可以安装更大的光学元件10。具体而言,反射面13的一部分相对于下对置面31e向第一方向X的一方侧X1及第二方向Y的一方侧Y1突出。因此,能够抑制光学元件10与第一支撑部30中配置有第二凸部72的部分接触。其结果,能够确保配置光学元件10的空间。
如图11和图12所示,支撑体3具有第二支撑部60、第一凸部71和第二凸部72。支撑体3优选具有对置面61a。
具体而言,第二支撑部60以与第一摆动轴线A1交叉的第二摆动轴线A2为中心能够摆动地支撑第一支撑部30。另外,第二支撑部60在第一方向X上支撑第一支撑部30。即,第二支撑部60沿第一方向X支撑可动体2。因此,由于能够抑制光学元件10在第一方向X的位置变化,所以能够抑制反射光(从光学元件10射出的光L)在第一方向X的位置变化。
图13是从第一方向X的另一方侧X2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单元1的第二支撑部60的图。如图11至图13所示,第二支撑部60具有支撑主体61、一对侧面部62和背面部63。支撑主体61具有对置面61a、第一收纳凹部61b和至少两个第二收纳凹部61c。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撑主体61具有一个第一收纳凹部61b和两个第二收纳凹部61c。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第二支撑部60具有第一收纳凹部61b和第二收纳凹部61c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可动体2和支撑体3中的一方具有向与可动体2和支撑体3中的另一个相反的方向凹陷的第一收纳凹部和第二收纳凹部。另外,例如也可以是可动体2和支撑体3中的一方具有第一收纳凹部,可动体2和支撑体3中的另一方具有第二收纳凹部。
对置面61a在第一方向X与第一支撑部30的下对置面31e对置。第一收纳凹部61b和第二收纳凹部61c配置在对置面61a。第一收纳凹部61b及第二收纳凹部61c在第一方向X向与可动体2相反的方向凹陷。即,第一收纳凹部61b及第二收纳凹部61c向第一方向X的一方侧X1凹陷。第一收纳凹部61b在第一方向X与第一支撑部30的第一凹部31f对置。第一收纳凹部61b配置在以第二摆动轴线A2为中心的同一圆周C(参照图13)上。第一收纳凹部61b收纳第一凸部71的一部分。因此,第一凸部71配置在第二摆动轴线A2。
另外,第二收纳凹部61c与第一收纳凹部61b分离。因此,第二收纳凹部61c从第二摆动轴线A2分离。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收纳凹部61c与第一收纳凹部61b隔开距离地分离。另外,第二收纳凹部61c收纳第二凸部72的一部分。因此,多个第二凸部72配置在以第二摆动轴线A2为中心的同一圆周C上。因此,能够在距第一凸部71的距离相等的位置支撑可动体2。其结果是,能够更稳定地支撑可动体2。另外,第二摆动轴线A2的轴线方向是沿着第一方向X的方向。
另外,两个第二收纳凹部61c在沿第三方向Z排列的状态下配置在比第一收纳凹部61b更远离光学元件10的位置。
第一收纳凹部61b保持第一凸部71的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凸部71的下半部分配置在第一收纳凹部61b内。第一凸部71具有球面的至少一部分。因此,由于第一凸部71与可动体2及支撑体3中的另一方点接触,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第一凸部71与可动体2及支撑体3中的另一方之间的摩擦力。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一凸部71与可动体2点接触,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第一凸部71与可动体2之间的摩擦力。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凸部71为球体。因此,第一凸部71与第一凹部31f之间的摩擦成为滚动摩擦。其结果是,能够抑制第一凸部71与第一凹部31f之间的摩擦力变大。具体而言,第一凸部71能够在第一收纳凹部61b内旋转。因此,第一凸部71与第一凹部31f之间的摩擦成为滚动摩擦。另外,第一凸部71也可以使用例如粘接剂相对于第一凹部31f固定。
第二收纳凹部61c保持第二凸部72的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凸部72的下半部分配置在第二收纳凹部61c内。第二凸部72具有球面的至少一部分。因此,由于第二凸部72与可动体2及支撑体3中的另一方点接触,因此能够减小第二凸部72与可动体2及支撑体3中的另一方之间的摩擦力。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二凸部72与可动体2点接触,因此能够减小第二凸部72与可动体2之间的摩擦力。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凸部72为球体。因此,第二凸部72与可动体2及支撑体3中的另一方之间的摩擦成为滚动摩擦,因此能够抑制摩擦力。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凸部72与可动体2之间的摩擦成为滚动摩擦。具体而言,第二凸部72能够在第二收纳凹部61c内旋转。因此,第二凸部72与第一支撑部30的第二凹部31g之间的摩擦成为滚动摩擦。另外,第二凸部72也可以使用例如粘接剂相对于第二凹部31g固定。
另外,如图5C和图13所示,第一收纳凹部61b也可以具有中心凹部611。中心凹部611与第一收纳凹部61b配置在同一圆周上。第一凸部71与中心凹部611的边缘接触。中心凹部611的直径小于第一凸部71的直径。因此,例如,即使在第一凸部71的外周面与第一收纳凹部61b的内周面之间产生间隙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中心凹部611对第一凸部71进行定位。即,能够将第一凸部71的中心配置在中心凹部611的中心轴上。其结果,能够容易地将第一凸部71的中心配置在第一收纳凹部61b的中心轴上。
另外,如图5D和图13所示,第二收纳凹部61c也可以具有中心凹部611。中心凹部611与第二收纳凹部61c配置在同一圆周上。第二凸部72与中心凹部611的边缘接触。中心凹部611的直径比第二凸部72的直径小。因此,例如即使在第二凸部72的外周面与第二收纳凹部61c的内周面之间产生间隙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中心凹部611对第二凸部72进行定位。即,能够将第二凸部72的中心配置在中心凹部611的中心轴上。其结果是,能够容易地将第二凸部72的中心配置在第二收纳凹部61c的中心轴上。
另外,第一凸部71和第二凸部72的材质为陶瓷。因此,能够抑制第一凸部71及第二凸部72磨损。另外,第一凸部71和第二凸部72的材质也可以是金属。在该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第一凸部71和第二凸部72磨损。另外,第一凸部71和第二凸部72的整体可以由金属形成,也可以例如通过电镀处理而仅第一凸部71和第二凸部72的表面由金属形成。另外,第一凸部71和第二凸部72也可以由树脂形成。
另外,第一凸部71相对于光学元件10的反射面13(参照图5A)配置于第一方向X的一方侧X1。因此,能够不遮断光路地配置第一凸部71。
如图5C、图8及图11所示,光学单元1具有配置于可动体2及支撑体3的一方的第三吸引机构150。在本实施方式中,光学单元1具有一对第三吸引机构15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吸引机构150具有配置于可动体2及支撑体3中的一方的磁铁151和配置于可动体2及支撑体3中的另一方的磁性部件15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磁铁15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吸引磁铁”的一例。磁性部件15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吸引磁性部件”的一例。磁性部件152是由磁性体构成的板状部件。而且,从支撑体3支撑可动体2的方向(第一方向X)观察,磁铁151与磁性部件152重叠。因此,在支撑体3支撑可动体2的方向上,能够在磁铁151与磁性部件152之间产生吸引力。
这样,由于磁铁151与磁性部件152重叠,所以在可动体2与支撑体3之间作用有朝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的力。换言之,在可动体2及支撑体3上作用有引力。因此,在不驱动第一摆动机构110及第二摆动机构120的情况下,通过磁铁151与磁性部件152之间的引力,可动体2被保持在基准位置。如图5B所示,基准位置是第一支撑部30的侧面部32与第二支撑部60的侧面部62平行的位置。另外,通过在磁铁151与磁性部件152之间产生引力,能够抑制可动体2向第一方向X的另一方侧X2移动。另外,磁铁151及磁性部件152分别在第三方向Z上以第二摆动轴线A2为中心对称配置。因此,由于引力以第二摆动轴线A2为中心对称地作用,所以可动体2的摆动稳定。另外,磁铁151的中心及磁性部件152的中心在第二方向Y上配置在与第一摆动轴线A1相同的位置。
另外,磁铁151和磁性部件152中的一方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可动体2和支撑体3中的至少一个的内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磁铁151配置在支撑体3上。磁性部件152配置在可动体2上。
具体而言,可动体2具有配置磁性部件152的收纳部31j。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部30具有一对收纳部31j。收纳部31j配置在支撑主体31的下对置面31e上。收纳部31j从下对置面31e向第一方向X的另一方侧X2凹陷。磁性部件152嵌入收纳部31j。因此,磁性部件152被固定于收纳部31j。例如,磁性部件152通过粘接剂或压入而固定于收纳部31j。
另外,支撑体3具有配置磁铁151的第三收纳凹部61d。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支撑部60具有一对第三收纳凹部61d。第三收纳凹部61d配置在支撑主体61的对置面61a上。第三收纳凹部61d从对置面61a朝向第一方向X的一方侧X1凹陷。磁铁151嵌入第三收纳凹部61d。因此,磁铁151被固定于第三收纳凹部61d。例如,磁铁151通过粘接剂或压入而固定于第三收纳凹部61d。
如图12及图13所示,在第二支撑部60中,一对侧面部62配置在支撑主体61的第三方向Z的两端。一对侧面部62具有在第三方向Z上相互对称的形状。侧面部62具有配置第二摆动机构120的第二线圈125的收纳孔62a。收纳孔62a沿厚度方向贯通侧面部62。即,收纳孔62a在第三方向Z上贯通侧面部62。
背面部63配置在支撑主体61的第二方向Y的另一方侧Y2的端部。背面部63具有配置第一摆动机构110的第一线圈115的收纳孔63a。收纳孔63a沿厚度方向贯通背面部63。即,收纳孔63a沿第二方向Y贯通背面部63。
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柔性印刷电路)80以覆盖一对侧面部62的外侧及背面部63的外侧的方式配置。FPC80例如具有半导体元件、连接端子以及布线。FPC80在规定时刻向第一摆动机构110的第一线圈115和第二摆动机构120的第二线圈125供应电力。
具体而言,如图11所示,FPC80具有基板81、连接端子82以及加强板83。基板81例如由聚酰亚胺基板构成。基板81具有可挠性。基板81具有多个销插入孔81a。销插入孔81a与第一线圈115对置。在各销插入孔81a中配置有第一线圈115的线圈销(未图示)。
连接端子82配置在基板81上。连接端子82与第一摆动机构110和第二摆动机构120对置。连接端子82与未图示的霍尔元件的端子电连接。另外,对于1个霍尔元件例如配置四个连接端子82。在基板81上配置有三个加强板83。加强板83与第一摆动机构110和第二摆动机构120对置。加强板83抑制基板81挠曲。
如图5A及图5B所示,光学单元1还具有第一摆动机构110。第一摆动机构110使保持架20相对于第一支撑部30以第一摆动轴线A1为中心摆动。因此,能够容易地使光学元件10分别以两个摆动轴线(第一摆动轴线A1和第二摆动轴线A2)为中心摆动。第一摆动机构110具有第一磁铁111和第一线圈115。第一线圈115在第二方向Y上与第一磁铁111对置。
第一磁铁111配置在保持架20和第二支撑部60中的一方。另一方面,第一线圈115配置于保持架20和第二支撑部60中的另一方。因此,由于在第一线圈115中流过电流时产生的磁场,力作用于第一磁铁111。并且,保持架20相对于第一支撑部30摆动。由此,能够以使用了第一磁铁111以及第一线圈115的简单的结构使保持架20摆动。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磁铁111配置在保持架20。第一线圈115设置在第二支撑部60。通过将第一线圈115配置在第二支撑部60,第一线圈115不会相对于第二支撑部60摆动。因此,与将第一线圈115配置在例如第一支撑部30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对第一线圈115进行布线。
具体而言,第一磁铁111配置于保持架20的背面21b。即,第一磁铁111配置于保持架20中的第二方向Y的另一方侧Y2的端部20a。第一磁铁111具有由n极构成的n极部111a和由s极构成的s极部111b。第一磁铁111在第一方向X上极化。
第一线圈115配置在第二支撑部60的背面部63的收纳孔63a中。即,第一线圈115配置于第二支撑部60中的第二方向Y的另一方侧Y2的端部60a。因此,能够抑制第一线圈115以及第一磁铁111配置在光路上。由此,能够抑制光路被第一线圈115以及第一磁铁111遮断。
通过对第一线圈115通电,在第一线圈115的周边产生磁场。并且,由磁场引起的力作用于第一磁铁111。其结果是,保持架20及光学元件10以第一摆动轴线A1为中心相对于第一支撑部30及第二支撑部60摆动。
光学单元1还具有第二摆动机构120。第二摆动机构120使可动体2以第二摆动轴线A2为中心相对于支撑体3摆动。具体而言,第二摆动机构120使第一支撑部30以第二摆动轴线A2为中心相对于第二支撑部60摆动。第二摆动机构120具有第二磁铁121和面向第二磁铁121的第二线圈125。另外,第二摆动机构120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摆动机构”、“摆动机构”的一例。另外,第二线圈125是本实用新型的“线圈”的一例。
第二磁铁121配置在可动体2或支撑体3。第二线圈125配置在支撑体3或可动体2上。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磁铁121配置在第一支撑部30和第二支撑部60中的一方。另一方面,第二线圈125配置在第一支撑部30和第二支撑部60中的另一方。因此,通过在第二线圈125中流过电流时产生的磁场,第一支撑部30相对于第二支撑部60摆动。由此,能够以使用了第二磁铁121以及第二线圈125的简单的结构使第一支撑部30摆动。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磁铁121配置于第一支撑部30。第二线圈125配置在第二支撑部60。通过将第二线圈125配置在第二支撑部60上,第二线圈125不会相对于第二支撑部60摆动。因此,与将第二线圈125配置在例如第一支撑部30上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对第二线圈125进行布线。
具体而言,第二磁铁121配置于第一支撑部30的侧面部32的收纳凹部32f(参照图8)。即,第二磁铁121配置于第一支撑部30中与第一方向X交叉的方向的端部30a。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磁铁121配置于第三方向Z的端部30a。第二磁铁121具有由n极构成的n极部121a和由s极构成的s极部121b。第二磁铁121在与第一方向X交叉的第二方向Y上被极化。因此,能够以沿着光的入射方向的第二摆动轴线A2为中心摆动可动体2。
第二线圈125在第三方向Z上与第二磁铁121对置。第二线圈125配置在第二支撑部60的侧面部62的收纳孔62a(参照图12)中。即,第二线圈125配置于第二支撑部60中的第三方向Z的端部60b。
通过对第二线圈125通电,在第二线圈125的周边产生磁场。并且,由磁场引起的力作用于第二磁铁121。其结果是,第一支撑部30、保持架20及光学元件10以第二摆动轴线A2为中心相对于第二支撑部60摆动。
如上所述,光学单元1具有第一吸引机构210。第一吸引机构210具有第二磁铁121及磁性部件123。磁性部件123是由磁性体构成的板状部件。磁性部件123配置在基板81上。磁性部件123与第二磁铁121对置。在不对第二线圈125通电的状态下,在第二磁铁121与磁性部件123之间产生引力。由此,可动体2在以第二摆动轴线A2为中心的旋转方向上配置在基准位置。
另外,如上所述,光学单元1具有第二吸引机构220。第二吸引机构220具有第一磁铁111及磁性部件112。磁性部件112是由磁性体构成的板状部件。磁性部件112配置在基板81。磁性部件112与第一磁铁111对置。在不对第一线圈115通电的状态下,在第一磁铁111与磁性部件112之间产生引力。由此,可动体2在以第一摆动轴线A1为中心的旋转方向上配置在基准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摆动机构110具有第二磁铁121和第一磁铁111中的一方。第二摆动机构120具有第二磁铁121和第一磁铁111中的另一方。即,第一摆动机构110以及第二摆动机构120在与第一吸引机构210以及第二吸引机构220之间兼用(共用)磁铁。因此,能够抑制磁铁的部件数量增加。具体而言,第一摆动机构110具有第一磁铁111。即,第一磁铁111兼用作第二吸引机构220和第一摆动机构110。另外,第二摆动机构120具有第二磁铁121。即,第二磁铁121兼用作第一吸引机构210和第二摆动机构120。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第一规定方向观察时,磁性部件123的中心O123相对于第二线圈125的中心O125,配置在第二规定方向的一方侧。另外,第一吸引机构210的磁性部件123相对于第二线圈125配置在可动体2的相反侧。具体地,第二线圈125配置在FPC80的内表面80a。磁性部件123配置在FPC80的外表面80b。内表面80a是朝向可动体2侧的面。外表面80b是朝向与可动体2相反侧的面。另外,外表面80b是朝向光学单元1的外侧的面。这样,通过将磁性部件123相对于第二线圈125配置在与可动体2相反的一侧,能够抑制磁性部件123与第二线圈125干涉。因此,无论第二线圈125的位置或尺寸如何,都能够将磁性部件123的中心O123相对于第二磁铁121的中心O121配置在第二规定方向的一方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磁性部件123的第二规定方向上的尺寸比第二线圈125的中空部的第二规定方向上的尺寸大。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吸引机构210的第二磁铁121和磁性部件123、第二吸引机构220的第一磁铁111和磁性部件112配置在与第一规定方向和第二规定方向平行的同一平面上。因此,能够抑制第一吸引机构210和第二吸引机构220对可动体2的吸引力作用于与第一规定方向和第二规定方向交叉的方向。具体而言,与第一规定方向和第二规定方向平行的同一平面例如是与第一方向X正交的平面。并且,能够抑制第一吸引机构210及第二吸引机构220对可动体2的吸引力作用于第一方向X。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光学单元1具有第三吸引机构150。第三吸引机构150使可动体2产生沿第三规定方向的吸引力。第三规定方向是与第一规定方向和第二规定方向交叉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规定方向是第一方向X。这样,通过设置使可动体2产生沿第三规定方向的吸引力的第三吸引机构150,能够抑制可动体2在第三规定方向上位置偏移。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抑制可动体2在第一方向X上发生位置偏移。
另外,如上所述,第三吸引机构150具有磁铁151及磁性部件152。因此,与例如由拉伸弹簧等弹性部件构成第三吸引机构150的情况不同,能够在可动体2和支撑体3上简单地安装第三吸引机构150。
另外,在如图1所示那样将光学单元1用于智能手机200的情况下,智能手机200内的霍尔元件(未图示)检测智能手机200的姿势。然后,根据智能手机200的姿势来控制第一摆动机构110和第二摆动机构120。另外,光学单元1优选能够检测保持架20相对于第二支撑部60的姿势。在该情况下,能够高精度地控制保持架20相对于第二支撑部60的姿势。另外,作为检测智能手机200的姿势的传感器,例如也可以使用陀螺仪传感器。
以下,参照图14对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以下,主要说明与图1至图13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不同点。
(变形例)
参照图14,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1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光学单元1的结构的剖视图。在图14所示的变形例中,与图1至图13所示的实施方式不同,对将第二磁铁121(第一吸引磁铁)兼用作第三吸引机构150的例子进行说明。
如图14所示,第二磁铁121(第一吸引磁铁)、第一磁铁111(第二吸引磁铁)和磁铁151(第三吸引磁铁)中的至少一个还用作第一吸引机构210、第二吸引机构220和第三吸引机构150中的两个以上的吸引机构。因此,能够抑制磁铁的部件数量增加。
在图14所示的变形例中,第二磁铁121兼用作第一吸引机构210和第三吸引机构150。具体而言,第三吸引机构150具有第二磁铁121及磁性部件152。磁性部件152配置在支撑体3。磁性部件152相对于第二磁铁121配置在第一方向X的一方侧X1。磁性部件152面向第二磁铁121。磁性部件152面向第二磁铁121的侧面121c。侧面121c是第二磁铁121中的第一方向X的一方侧X1的面。通过在第二磁铁121与磁性部件152之间产生引力,对可动体2向第一方向X的一方侧X1作用力。另外,在图14所示的变形例中,未设置磁铁151。
另外,磁性部件152的中心O152以及第二磁铁121的中心O121在第三方向Z上配置在彼此相同的位置。另外,磁性部件152的中心O152以及第二磁铁121的中心O121在第二方向Y上配置在与第一摆动轴线A1相同的位置。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包括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以各种方式实施。另外,通过适当组合上述实施方式中公开的多个构成要素,能够形成各种实用新型。例如,也可以从实施方式所示的全部构成要素中删除几个构成要素。例如,也可以适当组合不同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附图为了容易理解,以各个构成要素为主体示意地示出,图示的各构成要素的厚度、长度、个数、间隔等根据附图制作的情况有时与实际不同。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所示的各构成要素的材质、形状、尺寸等是一个例子,没有特别限定,在实质上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效果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第一规定方向为第三方向Z的例子,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例如,第一规定方向可以是第一方向X或第二方向Y。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可动体2具有能够摆动第支撑保持架20的第一支撑部30的例子,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可动体2也可以不具有第一支撑部30。即,第二支撑部60也可以直接支撑保持架20。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第二吸引机构220和第三吸引机构150分别具有磁铁和磁性部件的例子,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第二吸引机构220和第三吸引机构150中的至少一方例如可以是拉伸弹簧等弹性部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沿光L入射到光学元件10的方向的方向(第一方向X)上,支撑体3支撑可动体2的例子,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沿光L从光学元件10出射的方向的方向(第二方向Y)上,由支撑体3支撑可动体2。另外,也可以在与光L入射到光学元件10的方向以及从光学元件10出射的方向交叉的方向(第三方向Z)上,由支撑体3支撑可动体2。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磁性部件123、磁性部件112以及磁性部件152由磁性体构成的例子,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例如,磁性部件123、磁性部件112和磁性部件152可以是磁铁。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利用预压部40支撑保持架20的例子,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也可以通过不对保持架20施加预压的支撑机构来支撑保持架20。例如,保持架20可以由轴或支撑销支撑。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实用新型例如能够利用于光学单元。
Claims (11)
1.一种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具有:
可动体,其具有将向第一方向的一方侧行进的光反射到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的一方侧的光学元件;
支撑体,其以摆动轴线为中心能够摆动地支撑上述可动体;以及
第一吸引机构,其在所述可动体与所述支撑体之间使所述可动体产生吸引力,
所述第一吸引机构具有第一吸引磁铁和第一吸引磁性部件,
所述第一吸引磁铁和所述第一吸引磁性部件中的一方配置于所述可动体,
所述第一吸引磁铁和所述第一吸引磁性部件中的另一方配置于所述支撑体,
从第一规定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一吸引磁铁与所述第一吸引磁性部件重叠,
所述第一规定方向是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以及第三方向中的任一个方向,
所述第三方向是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交叉的方向,
从所述第一规定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一吸引磁体的中心与所述第一吸引磁性部件的中心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可动体与所述支撑体之间,还具有使所述可动体产生吸引力的第二吸引机构,
所述第二吸引机构具有第二吸引磁铁和第二吸引磁性部件,
所述第二吸引磁铁和所述第二吸引磁性部件中的一方配置于所述可动体,
所述第二吸引磁铁和所述第二吸引磁性部件中的另一方配置于所述支撑体,
所述第一吸引磁铁和所述第一吸引磁性部件中的另一方的中心,相对于所述第一吸引磁铁和所述第一吸引磁性部件中的一方的中心配置在与所述第一规定方向交叉的第二规定方向的一方侧,
所述第二吸引磁铁和所述第二吸引磁性部件中的另一方的中心,相对于所述第二吸引磁铁和所述第二吸引磁性部件中的一方的中心配置在所述第二规定方向的另一方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体具有保持所述光学元件的保持架和能够摆动地支撑所述保持架的第一支撑部,
所述支撑体具有能够摆动地支撑所述第一支撑部的第二支撑部,
所述第一吸引磁铁和所述第一吸引磁性部件中的一方配置于所述第一支撑部,
所述第一吸引磁铁和所述第一吸引磁性部件中的另一方配置于所述第二支撑部,
所述第二吸引磁铁和所述第二吸引磁性部件中的一方配置于所述保持架,
所述第二吸引磁铁和所述第二吸引磁性部件中的另一方配置于所述第二支撑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还具有:
使所述保持架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撑部摆动的第一摆动机构;以及
使所述第一支撑部相对于所述第二支撑部摆动的第二摆动机构,
所述第一摆动机构具有所述第一吸引磁铁和所述第二吸引磁铁中的一方,
所述第二摆动机构具有所述第一吸引磁铁和所述第二吸引磁铁中的另一方。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以所述摆动轴线为中心使所述可动体相对于所述支撑体摆动的摆动机构,
所述摆动机构具有所述第一吸引磁铁和面向所述第一吸引磁铁的线圈,
所述第一吸引磁性部件相对于所述线圈配置在与所述可动体相反的一侧,
从所述第一规定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一吸引磁性部件的中心相对于所述线圈的中心配置在所述第二规定方向的一方侧。
6.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吸引磁铁、所述第一吸引磁性部件、所述第二吸引磁铁以及所述第二吸引磁性部件配置在与所述第一规定方向和所述第二规定方向平行的同一平面上。
7.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可动体与所述支撑体之间还具有第三吸引机构,该第三吸引机构使所述可动体产生沿着与所述第一规定方向及所述第二规定方向交叉的第三规定方向的吸引力。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吸引机构具有第三吸引磁铁和第三吸引磁性部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吸引磁铁、所述第二吸引磁铁以及所述第三吸引磁铁中的至少一个兼用作所述第一吸引机构、所述第二吸引机构以及所述第三吸引机构中的两个以上的吸引机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规定方向是所述第三方向。
11.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摆动轴线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中的一个方向延伸,
所述支撑体在所述摆动轴线的轴线方向支撑所述可动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1137524A JP2023031806A (ja) | 2021-08-25 | 2021-08-25 | 光学ユニット |
JP2021-137524 | 2021-08-25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350668U true CN218350668U (zh) | 2023-01-20 |
Family
ID=8491707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024627.1A Pending CN115729013A (zh) | 2021-08-25 | 2022-08-25 | 光学单元 |
CN202222243393.1U Active CN218350668U (zh) | 2021-08-25 | 2022-08-25 | 光学单元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024627.1A Pending CN115729013A (zh) | 2021-08-25 | 2022-08-25 | 光学单元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966154B2 (zh) |
JP (1) | JP2023031806A (zh) |
CN (2) | CN115729013A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22047976A (ja) * | 2020-09-14 | 2022-03-25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光学ユニット |
JP2022047975A (ja) * | 2020-09-14 | 2022-03-25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光学ユニット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787510B2 (ja) | 2010-12-01 | 2015-09-30 | 株式会社ファイブ・ディー | 屈曲式ズーム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
JP6077938B2 (ja) * | 2012-05-31 | 2017-02-08 |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
TWI546570B (zh) * | 2013-07-01 | 2016-08-21 | 台灣東電化股份有限公司 | 可切換光路徑之光學防震機構 |
US10488631B2 (en) | 2016-05-30 | 2019-11-26 | Corephotonics Ltd. | Rotational ball-guided voice coil motor |
US10516773B2 (en) | 2016-10-13 | 2019-12-24 |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 Camera module and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
US10678062B2 (en) | 2017-02-08 | 2020-06-09 |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 Reflecting module for 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 (OIS) and camera module including the same |
KR101942743B1 (ko) | 2017-10-31 | 2019-01-28 | 삼성전기 주식회사 | 손떨림 보정 반사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
CN110086963B (zh) | 2018-01-25 | 2022-03-29 |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 摄像系统 |
CN209311846U (zh) | 2019-02-18 | 2019-08-27 | 新思考电机有限公司 | 光学部件保持装置、照相机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
JP6613005B1 (ja) | 2019-04-16 | 2019-11-27 | エーエーシーアコースティックテクノロジーズ(シンセン)カンパニーリミテッドAAC Acoustic Technologies(Shenzhen)Co.,Ltd | 屈曲式撮像装置の防振機構、および、カメラ、携帯電子機器 |
US11609436B2 (en) | 2019-05-16 | 2023-03-21 |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 Folded optics reflecting module |
US11698525B2 (en) | 2019-09-06 | 2023-07-11 | Tdk Taiwan Corp. | Optical member driving mechanism |
CN114089496B (zh) | 2020-06-19 | 2024-10-08 |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控制方法 |
-
2021
- 2021-08-25 JP JP2021137524A patent/JP2023031806A/ja active Pending
-
2022
- 2022-08-24 US US17/894,159 patent/US11966154B2/en active Active
- 2022-08-25 CN CN202211024627.1A patent/CN115729013A/zh active Pending
- 2022-08-25 CN CN202222243393.1U patent/CN218350668U/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3031806A (ja) | 2023-03-09 |
US11966154B2 (en) | 2024-04-23 |
US20230063517A1 (en) | 2023-03-02 |
CN115729013A (zh) | 2023-03-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8350668U (zh) | 光学单元 | |
US20200301160A1 (en) | Camera device having hand-shake correction function | |
JP5117359B2 (ja) | 像振れ補正装置、撮像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カメラユニット | |
WO2010038685A1 (ja) | 像振れ補正装置、撮像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カメラユニット | |
WO2010082555A1 (ja) | 像振れ補正装置及び像振れ補正装置を備えた撮像ユニット | |
CN217385951U (zh) | 光学单元及智能手机 | |
CN216052393U (zh) | 光学单元 | |
CN220121122U (zh) | 光学单元及智能手机 | |
JP5254052B2 (ja) | 像振れ補正装置、撮像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カメラユニット | |
CN217385953U (zh) | 光学单元和智能手机 | |
CN115390208A (zh) | 光学单元以及智能手机 | |
CN114265262B (zh) | 光学单元 | |
CN114647126B (zh) | 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 | |
JP2010128389A (ja) | 像振れ補正装置、撮像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カメラユニット | |
CN112782903A (zh) |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及光学模组 | |
CN114647125B (zh) | 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 | |
CN218383587U (zh) | 光学单元 | |
CN218350669U (zh) | 光学单元 | |
JP2010128390A (ja) | 像振れ補正装置、撮像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カメラユニット | |
CN216160900U (zh) | 光学单元 | |
CN218350681U (zh) | 光学单元 | |
CN219202100U (zh) | 光学单元 | |
CN115343823A (zh) | 棱镜驱动装置、照相机装置及电子设备 | |
CN115334215A (zh) | 光学构件驱动装置、照相机装置及电子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