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325042U - 发动机缸盖水套及发动机 - Google Patents

发动机缸盖水套及发动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325042U
CN218325042U CN202222488939.XU CN202222488939U CN218325042U CN 218325042 U CN218325042 U CN 218325042U CN 202222488939 U CN202222488939 U CN 202222488939U CN 218325042 U CN218325042 U CN 21832504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jacket
hole
engine
layer water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488939.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伟达
杨凌洁
周正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488939.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32504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32504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32504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发动机缸盖水套及发动机,该水套包括依次连接的上层水套、中间水套和下层水套;下层水套的排气侧设置有进水口,上层水套的进气侧设置有出水口;上层水套设置有第一贯通孔,上层水套通过第一贯通孔与中间水套连通;下层水套设置有第二贯通孔,下层水套通过第二贯通孔与中间水套连通;第一贯通孔的孔径与第二贯通孔的孔径之比为0.6~0.8。该水套通过使第一贯通孔的孔径与第二贯通孔的孔径之比为0.6~0.8,从而可以使下层水套从第二贯通孔进入到中间水套的冷却液流量相对于从第二贯通孔流出至上层水套的冷却液的流量更大,从而可以增大中间水套的流量,避免温度过高,提升降温效果。

Description

发动机缸盖水套及发动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缸盖水套及发动机。
背景技术
传统发动机的缸盖水套设计一般是直流式,冷却液从缸盖前端或后端流入,依次冷却发动机各缸,再从缸盖后端或前端流出。发动机缸盖各缸之间以及缸内各区域之间的冷却效果差异很大,缸盖各处的温度差很大,结果是冷却液流量增大,导致冷却液带走更多的热量,发动机热效率降低,且缸盖间的热应力增大,容易出现疲劳开裂等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缸盖水套及发动机,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缸盖不同区域冷却效果差异大的问题。
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发动机缸盖水套,其中,包括依次连接的上层水套、中间水套和下层水套;
所述下层水套的排气侧设置有进水口,所述上层水套的进气侧设置有出水口;
所述上层水套设置有第一贯通孔,所述上层水套通过所述第一贯通孔与所述中间水套连通;
所述下层水套设置有第二贯通孔,所述下层水套通过所述第二贯通孔与所述中间水套连通;
所述第一贯通孔的孔径与所述第二贯通孔的孔径之比为0.6~0.8。
本申请提供的发动机缸盖水套,通过将发动机缸盖水套分为上、中、下层水套三个部分,可以有效降低发动机温度,实现高温区域快速冷却,其他区域适当冷却,从而实现缸盖的均匀冷却,减小冷却热损耗,提高发动机热效率。其中,冷却液由缸体水套从下层水套的进水口流入下层水套的燃烧室区域,随后流入下层水套的排气歧管区域,从而可以优先对燃烧室和排气歧管这些高温区域进行冷却,这样可以减小缸盖进、排气侧的温度差,降低缸盖开裂等风险。此外,通过使第一贯通孔的孔径与第二贯通孔的孔径之比为0.6~0.8,从而可以使下层水套从第二贯通孔进入到中间水套的冷却液流量相对于从第二贯通孔流出至上层水套的冷却液的流量更大,从而可以增大中间水套的流量,避免温度过高,提升降温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下层水套的进气侧设置有出水孔。这样可以保证燃烧室区域水套的流动性,避免出现“死水”区域。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上层水套设置有排气孔。该排气孔位于水套最高点,可避免水套内有气体积存。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进水口设置于所述下层水套上与所述上层水套配合的界面处,所述出水口设置于所述上层水套上与所述下层水套配合的界面处。从而可以使缸盖设计紧凑,降低零件成本。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上层水套和所述下层水套设置有多个工艺孔。这些工艺孔可以使水套流速增大,增强冷却效果,同时可以提高零件生产质量,避免铸造缺陷。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上层水套和所述下层水套对称设置。从而可以降低缸盖四个气缸间的温度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贯通孔设置于所述上层水套靠近所述出水口的位置,所述第二贯通孔设置于所述下层水套靠近所述进水口的位置。从而可以使水套内冷却液流动方向为横流式,从排气侧到进气侧,降低缸盖四个气缸间的温度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贯通孔的孔径与所述第二贯通孔的孔径之比为0.7。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还包括堵盖,所述堵盖可拆卸地扣合于所述第一贯通孔和所述第二贯通孔。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其中,包括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的发动机缸盖水套。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缸盖水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下层水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上层水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缸盖水套的侧视图;
图5为堵盖安装后的状态图。
附图标记:
1-上层水套
11-出水口
2-下层水套
21-进水口
3-中间水套
4-第一贯通孔
5-第二贯通孔
6-堵盖。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除非另有规定或说明,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缸盖水套及发动机,其中,该发动机缸盖水套(下文简称水套)应用于该发动机,水套可以对发动机降温。其中,该水套包括依次连接的上层水套1、中间水套3和下层水套2;下层水套2的排气侧设置有进水口21,上层水套1的进气侧设置有出水口11;上层水套1设置有第一贯通孔4,上层水套1通过第一贯通孔4与中间水套3连通;下层水套2设置有第二贯通孔5,下层水套2通过第二贯通孔5与中间水套3连通;第一贯通孔4的孔径与第二贯通孔5的孔径之比为0.6~0.8。
其中,下层水套2可以集中冷却燃烧室区域和集成排气歧管下端区域,中间水套3可以冷却排气道出口区域,上层水套1集中冷却集成排气歧管上端区域和排气气门导管区域。由此,通过将发动机缸盖水套分为上、中、下层水套2三个部分,可以有效降低发动机温度,实现高温区域快速冷却,其他区域适当冷却,从而实现缸盖的均匀冷却,减小冷却热损耗,提高发动机热效率。
此外,通过将发动机缸盖水套分为上、中、下层水套2三个部分,有利于工艺实现,降低水套制造难度,且水套设计结构紧凑,能有效覆盖缸盖进排气道及燃烧室等高温区域,冷却效率高,可减少燃油消耗及碳氢污染物的排放。
在发动机工作过程中,冷却液由缸体水套从下层水套2的进水口21流入下层水套2的燃烧室区域,随后流入下层水套2的排气歧管区域,从而可以优先对燃烧室和排气歧管这些高温区域进行冷却,这样可以减小缸盖进、排气侧的温度差,降低缸盖开裂等风险。
其中,上层水套1设置有第一贯通孔4,上层水套1通过第一贯通孔4与中间水套3连通,下层水套2设置有第二贯通孔5,下层水套2通过第二贯通孔5与中间水套3连通。冷却液可以通过第二贯通孔5从下层水套2流入至中间水套3,并能够进一步通过第一贯通孔4流入至上层水套1,经流上层水套1排气歧管区域和气门导管区域,随后由上层水套1的出水口11流入缸体水套。
具体地,第一贯通孔4的孔径与第二贯通孔5的孔径之比为0.6~0.8。也就是说,第一贯通孔4的孔径小于第二贯通孔5的孔径,使下层水套2从第二贯通孔5进入到中间水套3的冷却液流量相对于从第二贯通孔5流出至上层水套1的冷却液的流量更大,从而可以增大中间水套3的流量,避免温度过高,提升降温效果。其中,在0.6~0.8比例范围内,可以保证中间水套3内具有较大的流量,同时可以保证冷却液正常循环。优选的是,第一贯通孔4的孔径与第二贯通孔5的孔径之比为0.7。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第一贯通孔4设置于上层水套1靠近出水口11的位置,第二贯通孔5设置于下层水套2靠近进水口21的位置。从而可以使水套内冷却液流动方向为横流式,从排气侧到进气侧,降低缸盖四个气缸间的温度差。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下层水套2的进气侧设置有出水孔。这样可以保证燃烧室区域水套的流动性,避免出现“死水”区域。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上层水套1设置有排气孔。该排气孔位于水套最高点,可避免水套内有气体积存。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进水口21设置于下层水套2上与上层水套1配合的界面处,出水口11设置于上层水套1上与下层水套2配合的界面处。从而可以使缸盖设计紧凑,降低零件成本。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上层水套1和下层水套2设置有多个工艺孔。这些工艺孔可以使水套流速增大,增强冷却效果,同时可以提高零件生产质量,避免铸造缺陷。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上层水套1和下层水套2对称设置。从而可以降低缸盖四个气缸间的温度差。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该水套还包括堵盖6,堵盖6可拆卸地扣合于第一贯通孔4和第二贯通孔5,工艺简单可靠。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发动机缸盖水套,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上层水套(1)、中间水套(3)和下层水套(2);
所述下层水套(2)的排气侧设置有进水口(21),所述上层水套(1)的进气侧设置有出水口(11);
所述上层水套(1)设置有第一贯通孔(4),所述上层水套(1)通过所述第一贯通孔(4)与所述中间水套(3)连通;
所述下层水套(2)设置有第二贯通孔(5),所述下层水套(2)通过所述第二贯通孔(5)与所述中间水套(3)连通;
所述第一贯通孔(4)的孔径与所述第二贯通孔(5)的孔径之比为0.6~0.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缸盖水套,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层水套(2)的进气侧设置有出水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缸盖水套,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水套(1)设置有排气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缸盖水套,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口(21)设置于所述下层水套(2)上与所述上层水套(1)配合的界面处,所述出水口(11)设置于所述上层水套(1)上与所述下层水套(2)配合的界面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缸盖水套,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水套(1)和所述下层水套(2)设置有多个工艺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缸盖水套,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水套(1)和所述下层水套(2)对称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缸盖水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贯通孔(4)设置于所述上层水套(1)靠近所述出水口(11)的位置,所述第二贯通孔(5)设置于所述下层水套(2)靠近所述进水口(21)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缸盖水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贯通孔(4)的孔径与所述第二贯通孔(5)的孔径之比为0.7。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缸盖水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堵盖(6),所述堵盖(6)可拆卸地扣合于所述第一贯通孔(4)和所述第二贯通孔(5)。
10.一种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缸盖水套。
CN202222488939.XU 2022-09-20 2022-09-20 发动机缸盖水套及发动机 Active CN21832504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88939.XU CN218325042U (zh) 2022-09-20 2022-09-20 发动机缸盖水套及发动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88939.XU CN218325042U (zh) 2022-09-20 2022-09-20 发动机缸盖水套及发动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325042U true CN218325042U (zh) 2023-01-17

Family

ID=848196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488939.XU Active CN218325042U (zh) 2022-09-20 2022-09-20 发动机缸盖水套及发动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32504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051685B2 (en) Cylinder head with integrated exhaust manifold
JP2009002265A (ja) 内燃機関の冷却構造
US20180223768A1 (en) Cylinder head of engine
CN102686862B (zh) 用于内燃机的气缸盖
JP5278299B2 (ja) シリンダヘッドの冷却構造
CN103080520A (zh) 用于液体冷却的气缸盖的冷却剂套
JP5711715B2 (ja) シリンダヘッドの冷却液通路構造
CN218325042U (zh) 发动机缸盖水套及发动机
JP2012057468A (ja) 内燃機関
WO2020192043A1 (zh) 一种排气道局部缩口的三通式气缸盖冷却结构
JP2882438B2 (ja) 内燃機関の吸気マニホールド
JP3618593B2 (ja) 内燃機関におけるシリンダヘッドの構造
CN114233507A (zh) 发动机气缸盖冷却水套
CN111852682A (zh) 一种发动机冷却水套系统、发动机冷却方法及车辆
CN216111031U (zh) 气缸盖的冷却水套、发动机以及车辆
JP7354796B2 (ja) シリンダヘッドの冷却水通路構造
JPS61291763A (ja) 内燃機関の局部液冷式空冷ヘッド
CN212202259U (zh) 气缸盖冷却结构
CN115111084B (zh) 气缸盖排气侧冷却结构及气缸盖和发动机
CN116044597A (zh) 一种柴油机缸盖水套
CN218493690U (zh) 一种发动机缸盖
CN213838782U (zh) 一种发动机水套
CN216588817U (zh) 发动机的水套组件、发动机的冷却系统和发动机
CN115523047A (zh) 发动机总成
JP3867464B2 (ja) エンジンのegr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