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316251U - 动力输出组件、动力总成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动力输出组件、动力总成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316251U
CN218316251U CN202222458462.0U CN202222458462U CN218316251U CN 218316251 U CN218316251 U CN 218316251U CN 202222458462 U CN202222458462 U CN 202222458462U CN 218316251 U CN218316251 U CN 2183162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aft
assembly
power
hole
different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45846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一帆
宋建军
姚伟科
孙泳锋
钟梁钢
骆忠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Lingsheng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Lingsheng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Lingsheng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Lingsheng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45846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3162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3162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316251U/zh
Priority to PCT/CN2023/090391 priority patent/WO2024055593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tard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动力输出组件、动力总成及车辆。其中,动力输出组件包括电机及差速器组件,电机包括电机轴及转子,电机轴包括第一轴壳体及固定于第一轴壳体的第二轴壳体。转子固联在第一轴壳体外,差速器组件安装在第二轴壳体内,避免了单独设置差速器组件壳体及单独设置安装差速器组件的容置空间,使得本申请的动力输出组件的体积更小、重量更轻。此外,将差速器组件安装在了电机轴上,改变了差速器在减速器上的布置位置,从而减少了差速器组件需承担的扭矩,因而降低了对差速器组件的结构需求,进一步减小了动力输出组件的体积及尺寸,使其能够实现灵活布置。

Description

动力输出组件、动力总成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驱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动力输出组件及具有该动力输出组件的动力总成及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新能源汽车发展较为迅速,相比于传统车辆使用的内燃机,新能源汽车使用的电动机应具备更高的要求。目前市场上主流动力输出组件中,差速器组件的壳体安装于电机输出轴上,使得整个动力输出组件体积大,重量重,更无法灵活布置在需要的地方。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动力输出组件,对差速器组件进行改良,将其安置在电机轴上,解决了传统动力输出组件体积大,重量大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出的一种动力输出组件包括电机及差速器组件,电机包括电机轴及转子,电机轴包括第一轴壳体及固定于第一轴壳体的第二轴壳体。转子固联在第一轴壳体外。差速器组件安装在所述第二轴壳体内。
具体地,所述第一轴壳体包括固定孔,所述差速器组件包括两个半轴齿轮,所述半轴齿轮上转配有固定轴承和平垫片。所述第二轴壳体设有容置腔及与所述容置腔连通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固定孔对齐且连通。所述齿轮容置在所述容置腔内,且所述固定轴承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固定孔和所述第一通孔。
具体地,所述第一轴壳体设有输入轴安装孔,所述第一轴壳体的一端向所述输入轴安装孔凸设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孔设置在所述固定块上,且所述固定孔连通所述输入轴安装孔。
具体地,所述第二轴壳体包括与所述第一轴壳体连接的安装面,所述安装面上设置有一容置腔,所述容置腔贯穿所述安装面。
具体地,所述差速器组件还包括至少2个行星齿轮,每一所述行星齿轮包括转轴,所述第二轴壳体还设有与所述容置腔连通的枢转安装孔。每一所述转轴枢转地安装在对应所述枢转安装孔内,每一所述行星齿轮均与所述半轴齿轮啮合。
具体地,每一所述行星齿轮包括与所述转轴连接的行星齿轮组,所述行星齿轮组均设置在所述容置腔内,且与所述半轴齿轮啮合。
具体地,所述行星齿轮包括3个,所述枢转安装孔也为3个,所述行星齿轮之间轴线角度呈120度分布。
具体地,所述行星齿轮包括4个,所述枢转安装孔也为4个,所述行星齿轮之间轴线角度呈90度分布。
具体地,每一所述转轴上设有进油孔及与所述进油孔连通的出油孔,所述出油孔延伸至贯穿对应所述行星齿轮与所述半轴齿轮啮合后形成的容腔内,所述进油孔延伸至所述转轴。
具体地,所述转轴上还设有螺旋油槽,所述螺旋油槽与所述出油孔连通。
具体地,每一所述出油孔垂直贯穿至所述转轴设置,每一所述进油孔沿所述转轴方向设置。
本申请提出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动力总成,所述动力总成还包括两个减速器,两个所述减速器分别设置在所述电机的左右两端,每一减速器包括动力输入轴,所述动力输入轴均连接所述差速器组件。
本申请提出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车辆,包括车体,所述车辆包括如上述任一种所述的动力总成。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相较于现有的动力输出组件,本申请提出的动力输出组件包括电机及差速器组件,电机包括电机轴及转子,电机轴包括第一轴壳体及固定于第一轴壳体的第二轴壳体。转子固定在第一轴壳体外,差速器组件安装在第二轴壳体内而避免了单独设置差速器组件壳体及单独设置安装差速器组件的容置空间,使得本申请的动力输出组件的体积更小、重量更轻。
此外,将差速器组件安装在了电机轴上,改变了差速器组件在减速器上的布置位置,减少了差速器组件需承担的扭矩,因而降低了对差速器组件的结构需求,进一步减小了动力输出组件的体积及尺寸,使其能够实现灵活布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动力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动力输出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所述动力输出组件包括差速器组件、电机轴第一轴壳体及第二轴壳体;
图3是图2的右视图;
图4是图1中差速器组件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所述差速器组件包括行星齿轮;
图5是图4中所述差速器组件沿C-C方向的剖面图;
图6是图4中所述行星齿轮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图4中所述差速器组件沿B-B方向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根据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照图1,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动力总成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地,动力总成包括减速器300及动力输出组件,其中,减速器300与动力输出组件连接。
请参照图2和图3,图2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动力输出组件的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包括差速器组件、电机轴第一轴壳体及第二轴壳体;图3是图2右视图。本申请的一个方面,还对上述动力输出组件进行了改进。具体的,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动力输出组件包括电机100及差速器组件200,电机100包括电机轴150及转子140。电机轴150的第一轴壳体151及与及固定于第一轴壳体151的第二轴壳体152。转子140固定在第一轴壳体151外。差速器组件200安装在第二轴壳体152内。可以理解的,第一轴壳体151和第二轴壳体152为两个分离的壳体结构,其可以通过螺纹连接,具体的,如图2,可通过螺栓155进行连接。差速器组件200安装在电机轴150内,而避免了单独设置差速器组件200壳体及单独设置安装差速器组件200的容置空间,使得本申请的动力输出组件的体积更小、重量更轻。进一步地,将差速器组件200安装在了电机轴上,改变了差速器组件200在减速器300上的布置位置,从而减少了差速器组件200在进行驱动时需要承担的扭矩,因而降低了对差速器组件200的结构需求,进一步减小动力了输出组件的体积及尺寸,实现灵活布置。
请继续参照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轴壳体151包括固定孔153,差速器组件200包括两个半轴齿轮210,半轴齿轮210上转配有固定轴承212和平垫片213。第二轴壳体152设有容置腔160及与容置腔160连通的第一通孔158,第一通孔158与固定孔153对齐且连通。齿轮容置在容置腔160内,且固定轴承212分别安装在固定孔153和第一通孔158。花键211用于外接其它输入轴,以便于将电机100的动力经过差速器组件200的半轴齿轮210调整后经过花键211和其它输入轴传输至需要动力的部件。平垫片213位于螺栓155与两轴壳体之间,分散螺栓155的固定力,增大受力面积,防止螺栓155与两轴壳体产生磨损。进而对之间连接产生松弛,导致差速器组件200整体结构发生故障。
请参照图5,图5是图4中所述差速器组件沿C-C方向的剖面图。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轴壳体151设有输入轴安装孔157,第一轴壳体151包括向输入轴安装孔157凸设有固定块154,固定孔153设置在固定块154上,且固定孔153连通输入轴安装孔157。可以理解的,差速器组件200通过第一轴壳体151上设置有的输入轴安装孔157及固定孔153,安装在电机轴150上。固定块154的设置进一步保证了差速器组件200安装在电机轴150上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轴壳体152包括与第一轴壳体151连接的安装面,容置腔160贯穿安装面。可以理解的,差速器组件200连接在电机轴150中,第一轴壳体151和第二轴壳体152分开设置,差速器组件200容置在容置腔160内,当完成差速器组件200的安装,需要将第一轴壳体151与第二轴壳体152连接在一起时,螺栓155设置在安装面上,将第一轴壳体151和第二轴壳体152通过螺栓155固定在一起。
请结合参照图4和图5,图4是图1中差速器组件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包括行星齿轮。在一些实施例中,差速器组件200还包括四个行星齿轮220,每个行星齿轮220包括上部分转轴221,第二轴壳体152还设有与容置腔连通的枢转安装孔156。每一转轴221枢转地安装在对应枢转安装孔156内。进一步地,相较于过去提案中,行星齿轮220通过芯轴相互连接后与半轴齿轮210啮合,本申请的行星齿轮220与芯轴(图未示)一体成型,行星齿轮220放置于容置腔160内。行星齿轮220为四个,相互错开90°,与半轴齿轮210啮合。在整个动力输出组件内节约了中心芯轴的设计,进一步节约了动力输出组件的结构空间,使得其结构更加简化,减少了尺寸与重量。且由于差速器组件200内部没有芯轴,其形成的容置腔中也可注入更多的差速器油,更易延长差速器组件200的适用性,减少更换差速器油频率,对使用者更加友好。
具体地,每个行星齿轮220包括上部的转轴221和下部的行星齿轮组222,行星齿轮组222均设置在容置腔内,且与半轴齿轮210啮合。可以理解的,当差速器组件200正常工作时,行星齿轮组222与半轴齿轮210啮合,将扭矩传递至半轴齿轮210,同时行星齿轮220绕固定轴承212的轴线公转,从而实现转动差速和扭矩的输出。为了保护转轴221,还设有转轴滑动轴承226。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行星齿轮220包括3个,枢转安装孔156也为3个,行星齿轮220之间轴线角度呈120度分布。可以理解的,为了保证差速器组件200在工作时的稳定性,行星齿轮220需均等配置在半轴齿轮210之间,进而保证行星齿轮220在对半轴齿轮210传递扭矩时的稳定性和统一性。
请继续参照图4,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行星齿轮220包括4个,枢转安装孔156也为4个,行星齿轮220之间轴线角度呈90度分布。可以理解的,当行星齿轮220的转轴221之间相互垂直设置时,此时的行星齿轮组222相对稳定,采用4个行星齿轮220,可将差速器组件200的工作扭矩提升约15%。同样的,在同等扭矩下,这种设置可减少约15%的体积重量。进一步地,当行星齿轮220设置为四个时,每两个相对设置的行星齿轮220的轴心的连线与半轴齿轮210的轴线均相互垂直。
请参照图6和图7,图6是图4中所述行星齿轮的局部放大图;图7是图4中所述差速器组件沿-B-B方向的剖面图。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转轴221上设有进油孔224及与进油孔224连通的出油孔223,进油孔224延伸至贯穿对应行星齿轮220与半轴齿轮210啮合后形成的容腔内,出油孔223延伸至转轴221。可以理解的,差速器油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保护差速器组件,其具有润滑、抗磨热稳定性及冷却功能。差速器油在差速器组件200正常工作时,差速器组件200进行公转,同时行星齿轮220进行自转与半轴齿轮210的啮合转动。通过转动的离心力将存储在容腔内的差速器油沿转轴221从进油孔224甩出进入差速器组件200中,再由出油孔223流出,返回容腔内。
为了进一步提高润滑效果和利用率,具体地,转轴221上还设有螺旋油槽225,螺旋油槽225与出油孔223连通。进一步地,为了保证差速器的润滑效果,由进油孔224甩出的差速器油沿着螺旋油槽225流出给转轴滑动轴承226,并起到润滑作用。
更为具体地,每一出油孔223垂直贯穿至转轴221设置,每一出油孔223沿转轴221方向设置。可以理解的,在差速器组件200进行公转时,行星齿轮220进行自转,出油孔223沿转轴221设置保证了差速器油在差速器组件200正常工作时,能够及时进行润滑,减缓差速器组件的摩擦及对其进行冷却。出油孔223仅贯穿至转轴221位置,保证了差速器油进入到转轴221与转轴滑动轴承226。
请继续参照图1,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上述动力总成的减速器300为括两个,且该两个减速器300分别设置在电机100的相对两侧。每一减速器300包括动力输入轴310、390及动力输出件341。两个动力输出件341均为花键,用于外接动力输出轴(图未示)。其中,一个动力输入轴310通过输入轴安装孔157及固定孔153与半轴齿轮210的固定轴承212连接;另外一个动力输入轴390通过第一通孔158与另一个半轴齿轮210的固定轴承212连接。因此,两个减速器300将电机100输出的将单动力分为相互独立的第一动力和第二动力。且减速器300还可以对第一动力和第二动力分别进行减速增扭,以提供两个独立的输出动力,从而可以灵活布置以匹配整车的使用情况,实现可变架构。
此外,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动力总成还包括与电机100连接的电机控制器(图未示),用于控制电机100。
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还提出一种车辆,包括车体,车辆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动力总成。因此,本申请的车辆也具有上述动力总成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机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机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3)

1.一种动力输出组件,包括电机及差速器组件,所述电机包括电机轴及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轴包括第一轴壳体及固定于所述第一轴壳体的第二轴壳体;
所述转子固联在所述第一轴壳体外;
所述差速器组件安装在所述第二轴壳体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输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壳体包括固定孔,所述差速器组件包括两个半轴齿轮,所述半轴齿轮上转配有固定轴承和平垫片;
所述第二轴壳体设有容置腔及与所述容置腔连通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固定孔对齐且连通;
所述齿轮容置在所述容置腔内,且所述固定轴承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固定孔和所述第一通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输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壳体设有输入轴安装孔,所述第一轴壳体包括向所述输入轴安装孔凸设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孔设置在所述固定块上,且所述固定孔连通所述输入轴安装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输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轴壳体包括与所述第一轴壳体连接的安装面,所述容置腔贯穿所述安装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输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差速器组件还包括至少2个行星齿轮,每一所述行星齿轮包括转轴,所述第二轴壳体还设有与所述容置腔连通的枢转安装孔;
每一所述转轴枢转地安装在对应所述枢转安装孔内,每一所述行星齿轮均与所述半轴齿轮啮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动力输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星齿轮包括3个,所述枢转安装孔也为3个,每相邻两个所述枢转安装孔的中心线的夹角呈120度。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动力输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星齿轮包括4个,所述枢转安装孔也为4个,每相邻两个所述枢转安装孔的中心线的夹度呈90度。
8.根据权利要求5-7任一项所述的动力输出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转轴上设有进油孔及与所述进油孔连通的出油孔,所述进油孔延伸至与所述半轴齿轮连通,所述出油孔延伸至贯穿所述转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动力输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上还设有螺旋油槽,所述螺旋油槽螺旋环绕所述转轴,且与所述出油孔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动力输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油孔沿所述转轴的轴线方向设置,且延伸至贯穿所述转轴朝向所述容置腔的一端;所述出油孔沿着与所述转轴的轴线垂直的方向延伸,并贯穿所述转轴。
11.一种动力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总成包括如上述权利要求1-10任一种所述的动力输出组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动力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减速器,两个所述减速器分别设置在所述电机的两端,每一减速器包括动力输入轴,所述动力输入轴均连接所述差速器组件。
13.一种车辆,包括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如上述权利要求11-12任一种所述的动力总成。
CN202222458462.0U 2022-09-16 2022-09-16 动力输出组件、动力总成及车辆 Active CN2183162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58462.0U CN218316251U (zh) 2022-09-16 2022-09-16 动力输出组件、动力总成及车辆
PCT/CN2023/090391 WO2024055593A1 (zh) 2022-09-16 2023-04-24 动力输出组件、动力总成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58462.0U CN218316251U (zh) 2022-09-16 2022-09-16 动力输出组件、动力总成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316251U true CN218316251U (zh) 2023-01-17

Family

ID=848372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458462.0U Active CN218316251U (zh) 2022-09-16 2022-09-16 动力输出组件、动力总成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31625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55593A1 (zh) * 2022-09-16 2024-03-21 浙江凌昇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动力输出组件、动力总成及车辆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55593A1 (zh) * 2022-09-16 2024-03-21 浙江凌昇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动力输出组件、动力总成及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207966B2 (en)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CN112449739A (zh) 具有冷却功能的电动驱动器
JP4981152B2 (ja) 車両用オイルポンプ
WO2012039224A1 (ja) 液圧発生装置及び駆動装置
WO2020149412A1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JP4234947B2 (ja) 油圧発生装置用の駆動装置
CN218316251U (zh) 动力输出组件、动力总成及车辆
US11655882B2 (en) Chain driven e-drive gearbox
US11739827B2 (en) Transmission device
CN109654207B (zh) 无级变速器
CN213655620U (zh) 一种新型的新能源车用两档变速箱总成
JP2007055528A (ja) オイル供給装置
CN112744291B (zh) 一种液压马达和具有其的转向管柱
CN221162226U (zh) 电驱桥总成和车辆
CN218228634U (zh) 车辆的混动系统和车辆
WO2024055593A1 (zh) 动力输出组件、动力总成及车辆
CN220646642U (zh) 一种斜齿行星减速机
CN217835355U (zh) 一种动力传动装置
CN219487081U (zh) 一种用于电动车辆的驱动桥装置和电动车辆
CN220711260U (zh) 行星减速电驱动装置
CN220540273U (zh) 用于差速器的润滑组件、动力总成及车辆
CN214367541U (zh) 分动箱及液压泵电驱动系统和电动装载机
CN220314694U (zh) 驱动装置和车辆
CN211231458U (zh) 传动装置和工程机械
CN210669775U (zh) 一种用于隐藏式电动千斤顶的电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