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300307U - 电连接装置、压缩机、空调系统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装置、压缩机、空调系统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300307U
CN218300307U CN202221629014.6U CN202221629014U CN218300307U CN 218300307 U CN218300307 U CN 218300307U CN 202221629014 U CN202221629014 U CN 202221629014U CN 218300307 U CN218300307 U CN 2183003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connection device
electrical connection
compressor
branch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62901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国伟
杨开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Welling Auto Parts Co Ltd
Anhui Welling Auto Par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Welling Auto Parts Co Ltd
Anhui Welling Auto Par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Welling Auto Parts Co Ltd, Anhui Welling Auto Par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Welling Auto Par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62901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3003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3003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3003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mpresso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电连接装置、压缩机、空调系统和车辆,电连接装置包括:连接本体,连接本体包括接口部;至少两路第一传输支路,设置于连接本体,至少两路第一传输支路与接口部相连接;至少两路第二传输支路,设置于连接本体,至少两路第二传输支路与接口部相连接;其中,第一传输支路包括刚性连接体,第二传输支路包括导线体和连接部。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装置,至少两路第一传输支路传输电能,至少两路第二传输支路传输信号。通过将第一传输支路设置有刚性连接体,进而形状固定,不易变形,提升装配的自动化程度和装配效率。通过将第二传输支路设置成包括软线连接部,适应于信号传输的路径较长,进而通过设置软线连接部方便过线。

Description

电连接装置、压缩机、空调系统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连接装置、一种压缩机、一种空调系统和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在用于驱动车辆的电动压缩机上,高压连接装置包括高压电能传输连接支路以及高压互锁信号连接支路,高压电能传输连接支路和高压互锁信号连接支路均采用软导线。高压电能传输连接支路,通过整车线束和电池包相连接,当压缩机工作时,提供电能传输的作用,传输的是高压电能。高压互锁信号连接支路,和线束对应的互锁信号连接部分相连接,负责监控高压连接装置的连接状态,传递的是通断信号。这两个支路之间,既要布局紧凑,能够容纳在体积较小的高压连接装置内,同时,彼此之间又要相互绝缘,防止出现漏电或者信号异常,导致车辆异常或者人身安全。
目前市场上相关的设计,有两种方式,第一种,高压电能传输连接支路和高压互锁信号连接支路,均采用软导线的方式,这样,两种支路之间的绝缘可以很好解决,但由于高压电能传输支路的功率比较大,通常采用软导线尾部设置圆环形或者半开口形的线耳,通过拧螺栓的方式和压缩机的控制装置连接,且软导线的形状不固定,在连接时,需要通过人工进行装配,生产效率比较低,成本较高。
第二种方式,高压电能传输连接支路,和高压互锁信号连接支路,均采用导体的方式,电能传输连接支路和互锁信号支路之间,需要增大绝缘距离,由于连接装置接口部分由整车定义,变更不可行,因此,通过增加辅助绝缘件的方式,例如塑料壳,来满足绝缘要求。
以上两种方式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种方式,可以使高压连接装置的结构紧凑,但压缩机在生产装配时,需要人工对导线的位置进行辅助固定,生产效率低,压缩机的成本高。第二种方式,新增加的辅助绝缘装置,首先会增加连接器的材料成本,导致连接器的装配变复杂,其次辅助绝缘装置,当压缩机运行时,会带来噪音恶化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电连接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压缩机。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提出了一种空调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提出了一种车辆。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电连接装置包括:连接本体,连接本体包括接口部;至少两路第一传输支路,设置于连接本体,至少两路第一传输支路与接口部相连接,用于传输电能,第一传输支路包括刚性连接体;至少两路第二传输支路,设置于连接本体,至少两路第二传输支路与接口部相连接,用于传输信号;第二传输支路包括导线体和连接体,导线体的一端与接口部相连接,导线体的另一端与连接体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的电连接装置,包括连接本体、至少两路第一传输支路以及至少两路第二传输支路。其中,至少两路第一传输支路和至少两路第二传输支路均设置于连接本体,以使得电连接装置可同时用于电能和信号的传输。具体地,连接本体包括接口部,至少两路第一传输支路通过接口部传输电能,至少两路第二传输支路通过接口部传输信号,通过设置接口部实现与其他部件进行电气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传输支路包括刚性连接体,通过将第一传输支路设置有刚性连接体,进而使得第一传输支路裸露于连接本体的部分为具有刚性的连接部,进而形状固定,不易变形,保证电能输送的同时,方便装配,提升装配的自动化程度和装配效率。
第二传输支路包括导线体和连接体,通过将第二传输支路设置成包括导线体,且第二传输支路的长度大于第一传输支路的长度,进而使得第二传输支路能够与不同位置的电控板进行连接,提升了电连接装置的适应性。且第二传输支路有一定的弯曲及变形能力,能够匹配电控板不同的形状,当电控板设计发生变化时,只需维持和接口体对接的部分不变,电连接装置就无需变更,有较强的设计兼容性。
进一步地,在导线体的端部设置连接体,通过连接体实现和压缩机的电控部分的快速可靠的连接,使压缩机的装配生产工艺简化,提高生产效率。
本申请提供的电连接装置通过设置至少两路第一传输支路以及至少两路第二传输支路同时实现了电能传输和信号传输,同时通过将至少两路第一传输支路以及至少两路第二传输支路均设置于连接本体,连接本体采用绝缘材料,进行一体成型,进而简化了装配难度,且避免了额外的绝缘装置。进一步地,通过将第一传输支路设置成刚性连接体,不变形易定位的特点提升了在压缩机生产装配过程中的生产效率,通过将第二传输支路设置成导线体和连接体,一方面解决了第二传输支路相互之间以及第二传输支路和第一传输支路之间的绝缘问题,另一方面导线体和连接体的组合设计,当电控板发生变更时,连接装置无需调整,就可适应电控板的变化。连接体和电控板可以快速可靠的连接,提高压缩机装配的整体效率。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电连接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至少两路第一传输支路中的一部分设于连接本体内,至少两路第一传输支路中的另一部分为凸出于连接本体的刚性连接体。
在该技术方案中,将至少两路第一传输支路中的一部分设置于连接本体内,另一部分设置为凸出于连接本体的刚性连接体。一方面,使得连接本体对至少两路第一传输支路起到了固定的作用,另一方面,连接本体对至少两路第一传输支路也起到绝缘作用,以防止至少两路第一传输支路在传输电能的时候发生放电的情况,保护了至少两路第一传输支路。进一步地,通过将第一传输支路凸出于连接本体的部分设置成刚性连接体,刚性连接体形状固定,不易变形,进而保证电能输送的同时,方便装配,提升装配的自动化程度和装配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至少两路第一传输支路中任意两路对应的刚性连接体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5mm。
在该技术方案中,将任意两路对应的刚性连接体之间的间距设置成大于或等于5mm,以使得任意两路第一传输支路凸出于连接本体部分的刚性连接体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5mm,进一步保证了任意两路第一传输支路之间的绝缘性,避免了由于任意两路第一传输支路之间距离过短导致其间的空气发生电离现象引起的任意两路第一传输支路之间的导电现象,进而保护了第一传输支路不受损害,同时提高了电连接装置的安全性。
进一步地,当电连接装置,对应的电池包电压,最高电压超过800V以上时,两路刚性连接体之间,无需对表面进行额外的绝缘处理,即可满足高压部件电气安全的要求。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导线体的每个支路对应的导线的横截面面积小于或等于1mm2
在该技术方案中,将第二传输支路的导线体的每个支路对应的导线的横截面面积设置为小于或等于1mm2,当导线横截面积较大时,导线的弯折半径较大,不利于装配,并且当导线的截面积较大时,对应的压接端子体积也相应变大,会导致连接体的体积较大,这样对压缩机的小型化不利,因此根据多次试验结果,设定横截面积小于1mm2,既能满足传输需求,又能满足压缩机的小型化需求。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导线体的外部设置有附加绝缘层。
在该技术方案中,将第二传输支路的导线体的外部整体包裹有附加绝缘层,通过附加绝缘层将导线体固定为一体,在保持导线体具有一定变形能力的同时,又可以保证导线体具备一定的形状维持能力。进一步地,由于导线体自带绝缘层,解决了第二传输支路相互之间,以及第二传输支路任意一路和第一传输支路任意一路之间的绝缘问题。另外在压缩机装配过程中,附加绝缘层,既可以保护导线体的绝缘,不被压缩机壳体边缘锋利的部分,刺破或者划伤;又可以防止电控板和高压连接装置在焊接过程中,飞溅出来的颗粒破坏导线体自身的绝缘,最终导致压缩机的绝缘失效。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附加绝缘层的耐温等级大于或等于150℃。
具体地,在压缩机装配过程中,电连接装置的电能传输支路和电控板通过焊接方式进行连接,导线体和焊点的距离比较接近,焊接过程中,有可能导致飞溅,如果没有附加绝缘层的防护,飞溅的高温颗粒会同时将导线体的导线融化,并导致信号传输支路短路,造成压缩机报废,通过将附加绝缘层的耐温等级,设置在150℃以上时,可有效地防止此类失效。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附加绝缘层为热缩套管。
具体地,如果采用普通的防护套管,由于装配间隙的存在,附加绝缘和导线体之间难以形成整体,形状维持能力有限;另一方面,附加绝缘和导线体之间位置不固定,当压缩机安装在车辆上时,由于振动的存在,附加绝缘层和导线体以及电控板之间相互摩擦,有可能失效,压缩机及车辆的可靠性下降。进而,本申请采用热缩套管作为附加绝缘层,提升第二传输支路的整体硬度和进行绝缘的同时,在电连接装置的装配过程中,更易装配,提升生产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连接本体还包括:安装部,安装部与接口部相连接,安装部用于固定电连接装置;连接部,与安装部相连接,连接部和接口部位于安装部的两侧,至少两路第一传输支路和至少两路第二传输支路均设置于连接部。
在该技术方案中,连接本体还包括安装部与连接部。其中,安装部与接口部相连接,安装部用于固定电连接装置;连接部与安装部相连接,连接部和接口部位于安装部的两侧,至少两路第一传输支路和至少两路第二传输支路均设置于连接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连接装置,通过在连接本体设置连接部,对设置于连接本体上的至少两路第一传输支路和至少两路第二传输支路起到固定作用,通过设置安装部,用于实现电连接装置与外部部件的装配连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安装部包括防呆结构,位于安装部朝向接口部一侧或朝向连接部一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安装部朝向接口部一侧或朝向连接部一侧设置防呆结构,防止了第一传输支路和第二传输支路的错误布置,进而保证电连接装置的正常及安全工作,同时,增加了电连接装置的实用性,改善了用户体验。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接口部包括绝缘体和多个导电体,多个导电体部分设置于绝缘体内,且多个导电体与对应的至少两路第一传输支路和至少两路第二传输支路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接口部包括绝缘体,保证了至少两路第一传输支路和至少两路第二传输支路与接口部连接的部分的绝缘性,同时对其起到保护作用;接口部包括多个导电体,实现了至少两路第一传输支路和至少两路第二传输支路与接口部的连接导通,同时操作简单,简化了电连接装置的装配生产工艺,提高了电连接装置的生产效率,进一步的降低了电连接装置的成本。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电连接装置还包括:密封部,设置于连接本体,用于在电连接装置装配时起到密封作用。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连接本体设置密封部,在电连接装置应用中,能够通过密封部与安装位置的部件之间起到了密封作用,一方面,对至少两路第一传输支路和至少两路第二传输支路起到保护作用,另一方面,保证第一传输支路和至少两路第二传输支路的绝缘性,进而保证了电连接装置工作时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压缩机,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电连接装置,还包括电控板,至少两路第一传输支路与电控板的高压输入部相连接,至少两路第二传输支路与所述电控板的信号连接部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压缩机,因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电连接装置,因此具有电连接装置的全部有益效果。此外还包括电控板,具体地,至少两路第一传输支路与电控板的高压输入部相连接,以使得第一传输支路可传输电控板输入的高压电能;至少两路第二传输支路的连接体与所述电控板的信号连接部相连接,以使得第二传输支路可传输电控板发送的信号,实现压缩机的信号的传输,通过采用电连接装置,实现电动压缩机内部的电控板和压缩机外部的电气连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压缩机还包括壳体,电控板设置于壳体内,电连接装置的安装部与壳体相连接,接口部位于壳体的外部。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壳体,封闭了电控板以及电连接装置的安装部,保护了电控板及电连接装置的工作环境,减小了外部环境对于电控板的干扰,保证了电控板的正常工作,同时对电连接装置起到承载作用。接口部位于壳体的外部,实现与压缩机外部的电气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提出了一种空调系统,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压缩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系统,因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压缩机,因此具有压缩机的全部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提出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压缩机或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空调系统。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因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压缩机或是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空调系统。因此具有压缩机以及空调系统的全部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电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所示实施例的电连接装置的主视图;
图3示出了图2所示实施例的电连接装置的左视图;
图4示出了图2所示实施例的电连接装置的右视图;
图5示出了图2所示实施例的电连接装置的俯视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实施例的电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图6所示实施例的电连接装置的主视图;
图8示出了图7所示实施例的电连接装置的左视图;
图9示出了图7所示实施例的电连接装置的右视图;
图10示出了图7所示实施例的电连接装置的俯视图;
图1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压缩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图11所示实施例提供的压缩机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3示出了图11所示实施例提供的压缩机的左视图;
其中,图1至图13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压缩机,10电连接装置,100连接本体,102接口部,104安装部,1042密封部,106连接部,1062第一传输支路,1064刚性连接体,1066第二传输支路,1068导线体,1070连接体,1072热缩套管,110防呆结构,20电控板,30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电连接装置10、压缩机1、空调系统和车辆。
实施例1:
如图1、图2、图3和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电连接装置10包括连接本体100、至少两路第一传输支路1062以及至少两路第二传输支路1066。
其中,至少两路第一传输支路1062设置于连接本体100,用于传输电能;至少两路第二传输支路1066设置于连接本体100,用于传输信号。
进一步地,如图1、图3和图5所示,连接本体100包括接口部102;至少两路第一传输支路1062与接口部102相连接;至少两路第二传输支路1066与接口部102相连接。第一传输支路1062包括刚性连接体1064,第二传输支路1066包括导线体1068和连接体1070,导线体1068的一端与接口部102相连接,导线体1068的另一端与连接体1070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的电连接装置10,包括连接本体100、至少两路第一传输支路1062以及至少两路第二传输支路1066。其中,至少两路第一传输支路1062和至少两路第二传输支路1066均设置于连接本体100,以使得电连接装置可同时用于电能和信号的传输。具体地,连接本体100包括接口部102,至少两路第一传输支路1062通过接口部102传输电能,至少两路第二传输支路1066通过接口部102传输信号,通过设置接口部102实现与其他部件进行电气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传输支路1062包括刚性连接体1064,通过将第一传输支路1062设置有刚性连接体1064,进而使得第一传输支路1062裸露于连接本体的部分为具有刚性的连接部106,进而形状固定,不易变形,保证电能输送的同时,方便装配,提升装配的自动化程度和装配效率。
第二传输支路1066包括导线体1068,通过将第二传输支路1066设置成包括导线体1068,且第二传输支路1066的长度大于第一传输支路1062的长度,进而使得第二传输支路1066能够与不同位置的电控板进行连接,适应于信号传输的路径较长,进而通过设置形式的导线体1068,方便过线,提升了电连接装置10的适应性。
进一步地,第二传输支路1066有一定的弯曲及变形能力,能够匹配电控板不同的形状,当电控板设计发生变化时,只需维持和接口体对接的部分不变,电连接装置10就无需变更,有较强的设计兼容性。
进一步地,在导线体1068的端部设置连接体1070,通过连接体1070实现和压缩机的电控部分的快速可靠的连接,使压缩机的装配生产工艺简化,提高生产效率。
本申请提供的电连接装置10通过设置至少两路第一传输支路1062以及至少两路第二传输支路1066同时实现了电能传输和信号传输,同时通过将至少两路第一传输支路1062以及至少两路第二传输支路1066均设置于连接本体,连接本体采用绝缘材料,进行一体成型,进而简化了装配难度,且避免了额外的绝缘装置。进一步地,通过将第一传输支路1062设置成刚性连接体1064,不变形易定位的特点提升了在压缩机生产装配过程中的生产效率。通过将第二传输支路1066设置成导线体1068和连接体1070,一方面适应于信号传输的距离的需求,一方面通过连接体1070实现了装配过程中的高效装配,提高压缩机装配的整体效率。进一步地解决了第二传输支路1066相互之间以及第二传输支路1066和第一传输支路1062之间的绝缘问题,另一方面导线体1068和连接体1070的组合设计,当电控板发生变更时,电连接装置10无需调整,就可适应电控板的变化,连接体1070和电控板可以快速可靠的连接,提高压缩机装配的整体效率。
具体地,刚性连接体1064可以采用导电插针或者导电插片。导线体1068采用软体导线。
实施例2: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装置10,如图2和图7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至少两路第一传输支路1062中的一部分设于连接本体100内,至少两路第一传输支路1062中的另一部分为凸出于连接本体100的刚性连接体1064。
在该实施例中,将至少两路第一传输支路1062中的一部分设置于连接本体100内,另一部分设置为凸出于连接本体100的刚性连接体1064,一方面,使得连接本体100对至少两路第一传输支路1062起到了固定的作用,另一方面,连接本体100对至少两路第一传输支路1062也起到绝缘作用,以防止至少两路第一传输支路1062在传输电能的时候发生放电的情况,保护了至少两路第一传输支路1062。
进一步地,通过将第一传输支路1062凸出于连接本体的部分设置成刚性连接体1064,刚性连接体1064形状固定,不易变形,进而保证电能输送的同时,方便装配,提升装配的自动化程度和装配效率。
进一步地,至少两路第一传输支路1062中任意两路对应的刚性连接体1064之间的最小间距大于或等于电连接装置10所属电压等级下的最小电气间隙。
在该实施例中,将至少两路第一传输支路1062中任意两路对应的刚性连接体1064之间的最小间距设置为大于或等于电连接装置10所属电压等级下的最小电气间隙,以通过空气实现至少两路第一传输支路1062中不同支路之间的绝缘,进而保证至少两路第一传输支路1062在稳定以及安全的电气性能环境下工作,提高了电连接装置10的安全性。
进一步地,至少两路第一传输支路1062中任意两路对应的刚性连接体1064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5mm。
在该实施例中,将任意两路对应的刚性连接体1064之间的间距设置成大于或等于5mm,以使得任意两路第一传输支路1062凸出于连接本体100的刚性连接体1064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5mm,进一步保证了任意两路第一传输支路1062之间的绝缘性,避免了由于任意两路第一传输支路1062之间距离过短导致其间的空气发生电离现象引起的任意两路第一传输支路1062之间的导电现象,进而保护了第一传输支路1062不受损害,同时提高了电连接装置10的安全性。
进一步地,当电连接装置10对应的电池包电压,最高电压超过800V以上时,两路刚性连接体1064之间,无需对表面进行额外的绝缘处理,即可满足高压部件电气安全的要求。
进一步地,导线体1068的每个支路对应的导线的横截面面积小于或等于1mm2
在该实施例中,将第二传输支路1066的导线体1068的每个支路对应的导线的横截面面积设置为小于或等于1mm2,在保证第二传输支路1066正常工作的情况下,使得第二传输支路1066的整体体积减小,一方面,减小了第二传输支路1066在电连接装置10中装配的难度,另一方面,实现了电连接装置10的小型化,降低了第二传输支路1066以及电连接装置10的成本。
具体地,当导线横截面积较大时,导线的弯折半径较大,不利于装配,并且当导线的截面积较大时,对应的压接端子体积也相应变大,会导致连接体的体积较大,这样对压缩机的小型化不利,因此根据多次试验结果,设定横截面积小于1mm2,通过将将第二传输支路1066的导线体1068的每个支路对应的导线的横截面面积设置为小于或等于1mm2既能满足传输需求,又能满足压缩机的小型化需求。
进一步地,导线体1068的外部设置有附加绝缘层。
在该实施例中,将第二传输支路1066的导线体1068的外部整体包裹有附加绝缘层,通过附加绝缘层将导线体1068固定为一体,在实现了不同的第二传输支路1066之间的绝缘的同时,也实现了第一传输支路1062与第二传输支路1066之间的绝缘,保护了第一传输支路1062与第二传输支路1066,提高了电连接装置10在工作时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通过附加绝缘层将导线体固定为一体,在保持导线体具有一定变形能力的同时,又可以保证导线体具备一定的形状维持能力。进一步地,由于导线体1068自带绝缘层,解决了第二传输支路1066相互之间,以及第二传输支路1066任意一路和第一传输支路1062任意一路之间的绝缘问题。另外在压缩机装配过程中,附加绝缘层,既可以保护导线体的绝缘,不被压缩机壳体边缘锋利的部分,刺破或者划伤;又可以防止电控板和电连接装置10在焊接过程中,飞溅出来的颗粒破坏导线体1068自身的绝缘,最终导致压缩机的绝缘失效。
进一步地,附加绝缘层的耐温等级大于或等于150℃。
在该实施例中,当第二传输支路1066工作时,由于电压升高会导致导线体1068的温度升高,从而导致附加绝缘层的温度升高,通过将耐温等级大于或等于150℃的附加绝缘层使得附加绝缘层可耐受的温度升高,避免了在第二传输支路1066工作时,由于附加绝缘层的温度升高而导致其失去绝缘效果,从而保证了附加绝缘层的正常工作,以保证第二传输支路1066不被损坏,延长了电连接装置的使用寿命。
具体地,在压缩机装配过程中,电连接装置10的电能传输支路和电控板通过焊接方式进行连接,如图13所示,导线体1068和焊点的距离比较接近,焊接过程中,有可能导致飞溅,如果没有附加绝缘层的防护,飞溅的高温颗粒会同时将导线体的导线融化,并导致信号传输支路短路,造成压缩机报废,通过将附加绝缘层的耐温等级,设置在150℃以上时,可有效地防止此类失效。
进一步地,附加绝缘层为热缩套管1072。
在该实施例中,将热缩套管1072作为附加绝缘层,一方面,通过热缩套管1072实现对第二传输支路1066的绝缘保护。一方面,采用热缩套管1072套设于第二传输支路1066,因热缩套管1072具有一定的硬度,进而可以提升第二传输支路1066的整体硬度,在电连接装置的装配过程中,更易装配,提升生产效率。
具体地,如果采用普通的防护套管,由于装配间隙的存在,附加绝缘和导线体1068之间难以形成整体,形状维持能力有限;另一方面,附加绝缘层和导线体1068之间位置不固定,当压缩机安装在车辆上时,由于振动的存在,附加绝缘层和导线体1068以及电控板之间相互摩擦,有可能失效,压缩机及车辆的可靠性下降。进而,本申请采用热缩套管1072作为附加绝缘层,提升第二传输支路1066的整体硬度和进行绝缘的同时,在电连接装置10的装配过程中,更易装配,提升生产效率。
进一步地,连接本体100还包括安装部104和连接部106。
具体地,安装部104与接口部102相连接,安装部104用于固定电连接装置10;连接部106与安装部104相连接,连接部106和接口部102位于安装部104的两侧,至少两路第一传输支路1062和至少两路第二传输支路1066均设置于连接部106。
在该实施例中,连接本体100还包括安装部104与连接部106。其中,安装部104与接口部102相连接,安装部104用于固定电连接装置10;连接部106与安装部104相连接,连接部106和接口部102位于安装部104的两侧,至少两路第一传输支路1062和至少两路第二传输支路1066均设置于连接部106。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装置10,通过在连接本体100设置连接部106,对设置于连接本体100上的至少两路第一传输支路1062和至少两路第二传输支路1066起到固定作用,通过设置安装部104,用于实现电连接装置10与外部部件的装配连接。
进一步地,电连接装置10还包括第三传输支路,穿设于安装部104,且朝向连接部106一侧延伸。过在连接本体100设置第三传输支路,使得电连接装置10可通过第三传输支路与用于固定电连接装置10的壳体实现电气连接。
进一步地,安装部104包括防呆结构110,位于安装部104朝向接口部102一侧或朝向连接部106一侧。
在该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安装部104朝向接口部102一侧或朝向连接部106一侧设置防呆结构110,防止了第一传输支路1062和第二传输支路1066的错误布置,进而保证电连接装置10的正常及安全工作,同时,增加了电连接装置10的实用性,改善了用户体验。
进一步地,接口部102包括绝缘体和多个导电体。
具体地,多个导电体部分设置于绝缘体内,且与至少两路第一传输支路1062和至少两路第二传输支路1066相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接口部102包括绝缘体,保证了至少两路第一传输支路1062和至少两路第二传输支路1066与接口部102连接的部分的绝缘性,同时对其起到保护作用;接口部102包括多个导电体,实现了至少两路第一传输支路1062和至少两路第二传输支路1066与接口部102的导通连接,同时操作简单,简化了电连接装置10的装配生产工艺,提高了电连接装置10的生产效率,进一步的降低了电连接装置10的成本。
在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电连接装置还包括密封部1042。密封部1042设置于连接本体,用于在电连接装置装配时起到密封作用。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连接本体设置密封部1042,在电连接装置应用中,能够通过密封部1042与安装位置的部件之间起到了密封作用,一方面,对至少两路第一传输支路1062和至少两路第二传输支路1066起到保护作用,另一方面,保证第一传输支路1062和至少两路第二传输支路1066的绝缘性,进而保证了电连接装置工作时的稳定性。
实施例3:
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电连接装置10。
具体地,电连接装置10包括连接本体100,连接本体100包括接口部102、安装部104和连接部106。连接部106和接口部102位于安装部104的两侧。其中,接口部102用于与外部器件进行电气连接,安装部104用于将电连接装置10固定于压缩机1的壳体上;连接部106用于压缩机1控制部分进行电气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1、图2和图5所示,连接部106包括两路第一传输支路1062以及两路第二传输支路1066,两路第一传输支路1062用于传输电能;两路第二传输支路1066用于传输信号。两路第一传输支路1062设置为导电插片,两路第二传输支路1066包括两路导线体1068和设置于两路导线体1068端部的连接体1070,通过连接体1070实现和压缩机1的电控部分的快速可靠的连接,使压缩机1的装配生产工艺简化,提高生产效率。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5所示,两路第二传输支路1066位于两个导电插片之间。
进一步地,接口部102为绝缘体构成的槽体结构,槽体结构内部设置有多个用于电连接的导电插针或者插片。
进一步地,安装部104朝向连接部106一侧设置有密封部1042,用于在电连接装置装配至壳体时起到密封作用。
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4所示,安装部104上设置有用于固定电连接装置安装孔,以方便电连接装置的安装和拆卸。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的电连接装置10,包括连接本体、两路第一传输支路1062以及两路第二传输支路1066,以使得电连接装置可同时用于电能和信号的传输。具体地,连接本体包括接口部,两路第一传输支路1062通过接口部传输电能,两路第二传输支路1066通过接口部传输信号,通过设置接口部实现与其他部件进行电气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传输支路1062包括刚性连接体1064,通过将第一传输支路1062设置有刚性连接体1064,进而使得第一传输支路1062裸露于连接本体的部分为具有刚性的连接部106,进而形状固定,不易变形,保证电能输送的同时,方便装配,提升装配的自动化程度和装配效率。
第二传输支路1066包括导线体1068,通过将第二传输支路1066设置成包括导线体1068,适应于信号传输的路径较长,进而通过设置导线体1068方便过线,且保证了第二传输支路1066的使用寿命。进一步地,在导线体1068的端部设置连接体1070,通过连接体1070实现和压缩机的电控部分的快速可靠的连接,使压缩机的装配生产工艺简化,提高生产效率。
具体地,刚性连接体1064可以采用导电插针或者导电插片。
进一步地,两路第一传输支路1062对应的导电插片之间的最小间距大于或等于电连接装置10所属电压等级下的最小电气间隙。以通过空气实现两路第一传输支路1062之间的绝缘,进而保证安全的电气性能环境,提高了电连接装置10的安全性。
进一步地,第二传输支路1066中的每根导线的横截面面积小于或等于1mm2。在保证第二传输支路1066正常的信号传输的情况下,使得第二传输支路1066的整体体积减小,一方面,减小了第二传输支路1066在电连接装置10中装配的难度,另一方面,实现了电连接装置10的小型化,降低了第二传输支路1066以及电连接装置10的成本。
进一步地,第二传输支路1066包括热缩套管1072。将热缩套管1072作为附加绝缘层,一方面,通过热缩套管1072实现对第二传输支路1066的绝缘保护。一方面,采用热缩套管1072套设于第二传输支路1066的导线体1068,因热缩套管1072具有一定的硬度,进而可以提升第二传输支路1066的整体硬度,在电连接装置的装配过程中,更易装配,提升生产效率。
进一步地,附加绝缘层的耐温等级大于或等于150℃。当第二传输支路1066工作时,由于电压升高会导致导线体1068的温度升高,从而导致附加绝缘层的温度升高,通过将耐温等级大于或等于150℃的附加绝缘层使得附加绝缘层可耐受的温度升高,避免了在第二传输支路1066工作时,由于附加绝缘层的温度升高而导致其失去绝缘效果,从而保证了附加绝缘层的正常工作,以保证第二传输支路1066不被损坏,延长了电连接装置的使用寿命。
实施例4:
如图6、图7、图8、图9和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电连接装置10。
具体地,电连接装置10包括连接本体100,连接本体100包括接口部102、安装部104和连接部106。连接部106和接口部102位于安装部104的两侧。其中,接口部102用于与外部器件进行电气连接,安装部104用于将电连接装置10固定于压缩机1的壳体上;连接部106用于压缩机1控制部分进行电气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6、图7和图10所示,连接部106包括两路第一传输支路1062以及两路第二传输支路1066,两路第一传输支路1062用于传输电能;两路第二传输支路1066用于传输信号。两路第一传输支路1062设置为导电插片,两路第二传输支路1066包括两路导线体1068和设置于两路导线体1068端部的连接体1070,通过连接体1070实现和压缩机1的电控部分的快速可靠的连接,使压缩机1的装配生产工艺简化,提高生产效率。
进一步地,如图6和图7所示,两路第二传输支路1066位于两个导电插片的一侧,且两路第二传输支路1066的导线体1068通过附加绝缘层进行包裹。
进一步地,接口部102为绝缘体构成的槽体结构,槽体结构内部设置有多个用于电连接的导电插针或者插片。
进一步地,安装部104朝向连接部106一侧设置有密封部1042,用于在电连接装置装配至壳体时起到密封作用。
进一步地,如图8和图9所示,安装部104上设置有用于固定电连接装置安装孔,以方便电连接装置的安装和拆卸。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的电连接装置10,包括连接本体100、两路第一传输支路1062以及两路第二传输支路1066,以使得电连接装置可同时用于电能和信号的传输。具体地,连接本体100包括接口部102,两路第一传输支路1062通过接口部102传输电能,两路第二传输支路1066通过接口部102传输信号,通过设置接口部102实现与其他部件进行电气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传输支路1062包括刚性连接体1064,通过将第一传输支路1062设置有刚性连接体1064,进而使得第一传输支路1062裸露于连接本体的部分为具有刚性的连接部106,进而形状固定,不易变形,保证电能输送的同时,方便装配,提升装配的自动化程度和装配效率。
第二传输支路1066包括导线体1068,通过将第二传输支路1066设置成包括导线体1068,适应于信号传输的路径较长,进而通过设置导线体1068,方便过线,且保证了第二传输支路1066的使用寿命。
具体地,刚性连接体1064可以采用导电插针或者导电插片。
进一步地,两路第一传输支路1062对应的导电插片之间的最小间距大于或等于电连接装置10所属电压等级下的最小电气间隙。以通过空气实现两路第一传输支路1062之间的绝缘,进而保证安全的电气性能环境,提高了电连接装置10的安全性。
进一步地,第二传输支路1066的导线体1068中的每根导线的横截面面积小于或等于1mm2。在保证第二传输支路1066正常的信号传输的情况下,使得第二传输支路1066的整体体积减小,一方面,减小了第二传输支路1066在电连接装置10中装配的难度,另一方面,实现了电连接装置10的小型化,降低了第二传输支路1066以及电连接装置10的成本。
进一步地,导线体1068的外部套设有热缩套管1072。将热缩套管1072作为附加绝缘层,一方面,通过热缩套管1072实现对第二传输支路1066的绝缘保护。一方面,采用热缩套管1072套设于第二传输支路1066,因热缩套管1072具有一定的硬度,进而可以提升第二传输支路1066的整体硬度,在电连接装置的装配过程中,更易装配,提升生产效率。
进一步地,热缩套管1072的耐温等级大于或等于150℃。当第二传输支路1066工作时,由于电压升高会导致导线体1068的温度升高,从而导致热缩套管1072的温度升高,通过将耐温等级大于或等于150℃的热缩套管1072使得热缩套管1072可耐受的温度升高,避免了在第二传输支路1066工作时,由于热缩套管1072的温度升高而导致其失去绝缘效果,从而保证了热缩套管1072的正常工作,以保证第二传输支路1066不被损坏,延长了电连接装置的使用寿命。
实施例5:
如图11、图12和图1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压缩机1,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装置10。
进一步地,压缩机1还包括电控板20,至少两路第一传输支路1062与电控板20的高压输入部相连接,至少两路第二传输支路1066与所述电控板20的信号连接部106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压缩机1,因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装置10,因此具有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装置10具有的实现小型化、减少成本、安全性高、工作稳定性高、生产效率高的全部有益效果。
此外压缩机1还包括电控板20,具体地,至少两路第一传输支路1062与电控板20的高压输入部相连接,以使得第一传输支路1062可传输电控板20输入的高压电能;至少两路第二传输支路1066与所述电控板20的信号连接部106相连接,以使得第二传输支路1066可传输电控板20发送的信号,进而使得压缩机1可实现电能传输以及信号传输的功能。
进一步地,压缩机1还包括壳体30。
具体地,电控板20设置于壳体30内,电连接装置10的安装部104与壳体30相连接,接口部102位于壳体30的外部。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安装部104将电连接装置10固定于壳体30,壳体30保护了电控板20及电控板20的工作环境,减小了外部环境对于电控板20的干扰,保证了电控板20的正常工作,同时对电连接装置10起到承载作用。接口部102位于壳体30的外部,实现电控板20通过电连接装置10与外部电气件的电气连接。
实施例6: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空调系统,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压缩机1。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提供的空调系统因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压缩机1,因此具有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压缩机1具有的实现小型化、减少成本、安全性高、工作稳定性高、生产效率高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实施例7: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压缩机1或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空调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提供的车辆因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压缩机1或是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因此具有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压缩机1以及空调系统具有的实现小型化、减少成本、安全性高、工作稳定性高、生产效率高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连接本体,所述连接本体包括接口部;
至少两路第一传输支路,设置于所述连接本体,所述至少两路第一传输支路与所述接口部相连接,用于传输电能,所述第一传输支路包括刚性连接体;
至少两路第二传输支路,设置于所述连接本体,所述至少两路第二传输支路用于传输信号,所述第二传输支路包括导线体和连接体,所述导线体的一端与所述接口部相连接,所述导线体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体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两路第一传输支路中的一部分设于所述连接本体内,所述至少两路第一传输支路中的另一部分为凸出于所述连接本体的所述刚性连接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两路第一传输支路中任意两路对应的所述刚性连接体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5mm;和/或
所述导线体的每个支路对应的导线的横截面积小于或等于1mm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线体的外部设置有附加绝缘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附加绝缘层的耐温等级大于或等于150℃;和/或
所述附加绝缘层为热缩套管。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本体还包括:
安装部,所述安装部与所述接口部相连接,所述安装部用于固定所述电连接装置;
连接部,与所述安装部相连接,所述连接部和所述接口部位于所述安装部的两侧,所述至少两路第一传输支路和所述至少两路第二传输支路均设置于所述连接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部包括防呆结构,位于所述安装部朝向接口部一侧或朝向所述连接部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口部包括绝缘体和多个导电体,所述多个导电体部分设置于所述绝缘体内,且所述多个导电体与对应的所述第一传输支路和第二传输支路导通。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密封部,设置于所述连接本体,用于在所述电连接装置装配时起到密封作用。
10.一种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装置;以及
电控板,所述至少两路第一传输支路与所述电控板的高压输入部相连接,所述至少两路第二传输支路与所述电控板的信号连接部相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壳体,所述电控板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电连接装置的安装部与所述壳体相连接,所述接口部位于所述壳体的外部。
12.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压缩机。
13.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压缩机;或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系统。
CN202221629014.6U 2022-06-28 2022-06-28 电连接装置、压缩机、空调系统和车辆 Active CN2183003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29014.6U CN218300307U (zh) 2022-06-28 2022-06-28 电连接装置、压缩机、空调系统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29014.6U CN218300307U (zh) 2022-06-28 2022-06-28 电连接装置、压缩机、空调系统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300307U true CN218300307U (zh) 2023-01-13

Family

ID=847894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629014.6U Active CN218300307U (zh) 2022-06-28 2022-06-28 电连接装置、压缩机、空调系统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30030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68473B (zh) 电池模块的连接构造、电池模块及电池模块端子组装方法
US8237409B2 (en) Protection circuit module of secondary battery and secondary battery using the same
CN103079896B (zh) 导电路径结构和线束
KR101910462B1 (ko) 고 전류 어플리케이션용 안전 시스템
CN100362704C (zh) 具有电线控制模块的电连接器
WO2021098805A1 (zh) 电池包和车辆
WO2015025420A1 (ja) コネクタ
CN218300307U (zh) 电连接装置、压缩机、空调系统和车辆
KR20150028966A (ko) 차량 장치용 상호 연결 조립체 및 상호 연결 방법
CN101378169A (zh) 连接器插头
CN218731863U (zh) 连接器
JP3651216B2 (ja) 分岐接続箱
CN117353062A (zh) 电连接装置、压缩机、空调系统和车辆
EP4167371A1 (en) Electrical box, battery, and power utilization device
EP3883066B1 (en) Connector
CN102856690B (zh) 一种回路连接装置及汽车线束
CN215773701U (zh) 一种驻车控制器的多段式接地结构
CN219204459U (zh) 光伏接线盒组件
CN218123768U (zh) 连接器
CN220209351U (zh) 接线器
KR102611249B1 (ko) 전자 제어 장치
CN210926390U (zh) 一种适用于pcb焊接的插接结构
CN216957951U (zh) 一种保险丝座
CN216648775U (zh) 一种安全可靠的食品加工机
CN219716588U (zh) 一种用于汽车冷却风扇的调速电阻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