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290114U - 钢板翻身吊具 - Google Patents

钢板翻身吊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290114U
CN218290114U CN202222222479.6U CN202222222479U CN218290114U CN 218290114 U CN218290114 U CN 218290114U CN 202222222479 U CN202222222479 U CN 202222222479U CN 218290114 U CN218290114 U CN 2182901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positioning
steel plate
limiting
lu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22247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阳
徐万勇
杨玉强
杨春雷
晋刚
张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hua Institute Nanjing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ianhua Institute Nanjing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hua Institute Nanjing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anhua Institute Nanjing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222479.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2901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2901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2901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oad-Engaging Elements For Cra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起重吊装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钢板翻身吊具,包括定位件、限位件和吊装件。其中,定位件开设容置槽,容置槽被配置为容置钢板;限位件连接于定位件,限位件与定位件之间形成贯穿定位件的限位空间;吊装件包括翻身吊耳和吊绳,翻身吊耳连接于定位件,翻身吊耳位于容置槽的一侧,限位件位于容置槽的另一侧,吊绳的一端连接于翻身吊耳,吊绳的另一端绕过钢板背离定位件的端部且穿设限位空间后,连接于起吊设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钢板翻身吊具,操作简单,对钢板的夹持牢固可靠,能够安全且有效地实现钢板的翻身作业。

Description

钢板翻身吊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起重吊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钢板翻身吊具。
背景技术
工厂加工制造过程中,在用钢板制造诸如大型设备的筒体时,需要将钢板作两等分甚至三等分处理,然后将等分后的钢板运送至塔筒厂,再对钢板进行拼焊处理,最后制作成筒体。钢板拼接过程中,尤其对需要双面焊接的钢板,坡口的加工以及焊接,需要用行车对其进行翻身。
目前对钢板进行翻身的方法大多是通过夹具夹住钢板的一侧后直接起吊,依靠行车的主副钩实现钢板翻转。但是,受钢板下降过程中钢板自身重力的影响,夹具极有可能松动导致钢板打滑脱落,造成钢板受损或砸伤人员。同时,生产车间的行车操作规程中严禁使用主副钩同时作业,该操作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因此,亟需一种钢板翻身吊具,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钢板翻身吊具,操作简单,对钢板的夹持牢固可靠,能够安全且有效地实现钢板的翻身作业。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钢板翻身吊具,包括:
定位件,开设容置槽,所述容置槽被配置为容置钢板;
限位件,连接于所述定位件,所述限位件与所述定位件之间形成贯穿所述定位件的限位空间;
吊装件,包括翻身吊耳和吊绳,所述翻身吊耳连接于所述定位件,所述翻身吊耳位于所述容置槽的一侧,所述限位件位于所述容置槽的另一侧,所述吊绳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翻身吊耳,所述吊绳的另一端绕过所述钢板背离所述定位件的端部且穿设所述限位空间后,连接于起吊设备。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钢板翻身吊具的可选方案,所述定位件包括第一定位板、第二定位板和加强板,所述第一定位板和所述第二定位板平行且间隔设置,所述加强板连接所述第一定位板和所述第二定位板,所述容置槽包括第一容置槽和第二容置槽,所述第一定位板上开设所述第一容置槽,所述第二定位板上开设所述第二容置槽,所述第一容置槽与所述第二容置槽相对设置且槽口的朝向相同。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钢板翻身吊具的可选方案,所述加强板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加强板分设于所述第一容置槽和所述第二容置槽的两侧,所述翻身吊耳连接于远离所述限位件的一个所述加强板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钢板翻身吊具的可选方案,所述第一定位板上背离所述翻身吊耳的一侧开设第一通孔,所述第二定位板上开设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同轴设置,所述限位件依次穿设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所述限位件与另一个所述加强板之间形成所述限位空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钢板翻身吊具的可选方案,所述限位件包括限位螺栓和螺母,所述限位螺栓包括头部和杆部,所述限位螺栓的头部抵接于所述第一定位板,所述限位螺栓的杆部依次穿设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并与所述螺母螺接,所述螺母抵接于所述第二定位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钢板翻身吊具的可选方案,所述限位件还包括垫片,所述垫片夹设于所述第二定位板与所述螺母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钢板翻身吊具的可选方案,所述加强板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一定位板和所述第二定位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钢板翻身吊具的可选方案,所述加强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容置槽和所述第二容置槽的长度方向平行。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钢板翻身吊具的可选方案,所述容置槽的槽深为150-300mm。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钢板翻身吊具的可选方案,所述吊绳为钢丝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钢板翻身吊具,包括定位件、限位件和吊装件。其中,定位件开设容置槽,容置槽被配置为容置钢板,通过容置槽,将定位件卡装在钢板上。限位件连接于定位件,限位件与定位件之间形成贯穿定位件的限位空间。吊装件包括翻身吊耳和吊绳,翻身吊耳连接于定位件,翻身吊耳位于容置槽的一侧,限位件位于容置槽的另一侧,吊绳的一端连接于翻身吊耳,吊绳的另一端绕过钢板背离定位件的端部且穿设限位空间后,连接于起吊设备。也就是说,吊绳能够以安装在定位件一侧的翻身吊耳为起点,绕过钢板的侧部,绕回限位件与定位件的连接处,并穿多限位空间后,连接在起吊设备上。此时,吊绳绕设于钢板侧部的周向,能够保证将钢板牢固且可靠地吊起,安全性好。通过起吊设备将钢板吊起,即可安全且有效地实现钢板的翻身作业,操作简单,翻身效率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钢板翻身吊具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钢板翻身吊具的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钢板翻身吊具的侧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钢板翻身吊具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0、钢板;
1、定位件;11、第一定位板;111、第一容置槽;112、第一通孔;12、第二定位板;121、第二容置槽;122、第二通孔;13、加强板;
2、限位件;21、限位螺栓;22、螺母;23、垫片;
3、吊装件;31、翻身吊耳;32、吊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钢板翻身吊具,用于短钢板的翻身作业,具体地,如图1所示,该钢板翻身吊具包括定位件1、限位件2和吊装件3。
其中,定位件1开设容置槽,容置槽被配置为容置钢板100。通过容置槽,能够将定位件1卡装在钢板100上。可选地,容置槽的槽深为150-300mm。优选地,容置槽的宽度略大于钢板100的厚度,以匹配于钢板100,并避免钢板100在容置槽中晃动,损伤钢板100的表面。进一步地,容置槽的轴线与钢板100长度方向的中轴线重合,以保证钢板100位于容置槽两侧的部分的重量相等。限位件2连接于定位件1,限位件2与定位件1之间形成贯穿定位件1的限位空间。吊装件3包括翻身吊耳31和吊绳32,翻身吊耳31连接于定位件1,翻身吊耳31位于容置槽的一侧,限位件2位于容置槽的另一侧,吊绳32的一端连接于翻身吊耳31,吊绳32的另一端绕过钢板100背离定位件1的端部且穿设限位空间后,连接于起吊设备。也就是说,吊绳32能够以安装在定位件1一侧的翻身吊耳31为起点,绕过钢板100的侧部,绕回限位件2与定位件1的连接处,并穿多限位空间后,连接在起吊设备上。此时,吊绳32绕设于钢板100侧部的周向,能够保证将钢板100牢固且可靠地吊起,安全性好。通过起吊设备将钢板100吊起,即可安全且有效地实现钢板100的翻身作业,操作简单,翻身效率高。
可选地,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定位件1包括第一定位板11、第二定位板12和加强板13。第一定位板11和第二定位板12平行且间隔设置,加强板13连接第一定位板11和第二定位板12,容置槽包括第一容置槽111和第二容置槽121,第一定位板11上开设第一容置槽111,第二定位板12上开设第二容置槽121,第一容置槽111与第二容置槽121相对设置,且槽口的朝向相同。具体地,第一容置槽111和第二容置槽121对称设置于钢板100长度方向的中轴线的两侧,通过第一容置槽111和第二容置槽121同时对钢板100进行夹持固定,提高定位件1与钢板100之间的连接可靠性,还能够保证钢板100起吊后的平衡性。
可选地,如图2所示,加强板13设置有两个,两个加强板13分设于第一容置槽111和第二容置槽121的两侧,翻身吊耳31连接于远离限位件2的一个加强板13上。两个加强板13能够增强第一定位板11和第二定位板12之间连接的牢固性,还能够增加定位件1整体结构的稳定性,提高钢板100吊装翻身时的安全性。优选地,加强板13垂直连接于第一定位板11和第二定位板12,使结构更加稳定。进一步地,加强板13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容置槽111和第二容置槽121的长度方向平行,以在钢板100插入第一容置槽111和第二容置槽121时对钢板100进行避让。
可选地,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定位板11上背离翻身吊耳31的一侧开设第一通孔112,第二定位板12上开设第二通孔122,第一通孔112和第二通孔122同轴设置,限位件2依次穿设第一通孔112和第二通孔122,限位件2与另一个加强板13之间形成限位空间。利用定位件1与限位件2的自身结构以及位置关系形成限位空间,有利于降低该钢板翻身吊具的自重,起吊翻身时的安全性更高。
具体地,参见图1,限位件2包括限位螺栓21和螺母22。限位螺栓21包括头部和杆部,限位螺栓21的头部抵接于第一定位板11,限位螺栓21的杆部依次穿设第一通孔112和第二通孔122,并与螺母22螺接,螺母22抵接于第二定位板12。通过将限位螺栓21连接在第一定位板11和第二定位板12之间,限位螺栓21的杆部与加强板13之间的空间即为限位空间,限位空间用于供吊绳32穿设,限位螺栓21的杆部能够防止吊绳32脱出。同时,螺栓连接的操作简单,连接强度高,且便于拆卸。
再为具体地,继续参见图1,限位件2还包括垫片23,垫片23夹设于第二定位板12与螺母22之间。该垫片23用于增强螺母22与第二定位板12之间的连接强度。
可选地,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吊绳32为钢丝绳。钢丝绳具有强度高、自重轻、工作平稳以及不易骤然整根折断的优点,且工作可靠,使用安全性高。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钢板翻身吊具,其与实施例一提供的钢板翻身吊具基本相同,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该钢板翻身吊具用于长钢板的翻身作业。
具体地,如图4所示,对于长钢板,为了保证翻身过程中长钢板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的钢板翻身吊具至少设置有两个。多个定位件1对称设置于长钢板长度方向的中轴线的两侧,以保证长钢板两侧的受力均衡。同时,多个吊绳32均连接在同一起吊设备上,以便于利用同一个起吊设备完成钢板的翻身作业。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钢板翻身吊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定位件(1),开设容置槽,所述容置槽被配置为容置钢板(100);
限位件(2),连接于所述定位件(1),所述限位件(2)与所述定位件(1)之间形成贯穿所述定位件(1)的限位空间;
吊装件(3),包括翻身吊耳(31)和吊绳(32),所述翻身吊耳(31)连接于所述定位件(1),所述翻身吊耳(31)位于所述容置槽的一侧,所述限位件(2)位于所述容置槽的另一侧,所述吊绳(32)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翻身吊耳(31),所述吊绳(32)的另一端绕过所述钢板(100)背离所述定位件(1)的端部且穿设所述限位空间后,连接于起吊设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板翻身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件(1)包括第一定位板(11)、第二定位板(12)和加强板(13),所述第一定位板(11)和所述第二定位板(12)平行且间隔设置,所述加强板(13)连接所述第一定位板(11)和所述第二定位板(12),所述容置槽包括第一容置槽(111)和第二容置槽(121),所述第一定位板(11)上开设所述第一容置槽(111),所述第二定位板(12)上开设所述第二容置槽(121),所述第一容置槽(111)与所述第二容置槽(121)相对设置且槽口的朝向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板翻身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13)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加强板(13)分设于所述第一容置槽(111)和所述第二容置槽(121)的两侧,所述翻身吊耳(31)连接于远离所述限位件(2)的一个所述加强板(13)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钢板翻身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板(11)上背离所述翻身吊耳(31)的一侧开设第一通孔(112),所述第二定位板(12)上开设第二通孔(122),所述第一通孔(112)和所述第二通孔(122)同轴设置,所述限位件(2)依次穿设所述第一通孔(112)和所述第二通孔(122),所述限位件(2)与另一个所述加强板(13)之间形成所述限位空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钢板翻身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2)包括限位螺栓(21)和螺母(22),所述限位螺栓(21)包括头部和杆部,所述限位螺栓(21)的头部抵接于所述第一定位板(11),所述限位螺栓(21)的杆部依次穿设所述第一通孔(112)和所述第二通孔(122),并与所述螺母(22)螺接,所述螺母(22)抵接于所述第二定位板(1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钢板翻身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2)还包括垫片(23),所述垫片(23)夹设于所述第二定位板(12)与所述螺母(22)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板翻身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13)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一定位板(11)和所述第二定位板(12)。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板翻身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13)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容置槽(111)和所述第二容置槽(121)的长度方向平行。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钢板翻身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槽的槽深为150-300mm。
10.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钢板翻身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吊绳(32)为钢丝绳。
CN202222222479.6U 2022-08-23 2022-08-23 钢板翻身吊具 Active CN2182901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22479.6U CN218290114U (zh) 2022-08-23 2022-08-23 钢板翻身吊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22479.6U CN218290114U (zh) 2022-08-23 2022-08-23 钢板翻身吊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290114U true CN218290114U (zh) 2023-01-13

Family

ID=847951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222479.6U Active CN218290114U (zh) 2022-08-23 2022-08-23 钢板翻身吊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29011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710407U (zh) 一种起重机吊钩防荡装置
CN218290114U (zh) 钢板翻身吊具
CN208802749U (zh) 一种更实用、安全的钢板吊装工具
CN213141136U (zh) 工字钢吊钩及其吊具
CN210655818U (zh) 一种h型钢专用吊具
CN217555572U (zh) 一种用于工字钢梁的组合式起吊装置
CN209758819U (zh) 一种铁皮桶的环形水平起吊装置
CN220998898U (zh) 一种板钩梁用吊绳防切割装置
CN212387550U (zh) 一种用于矿山机电设备安装的吊装机构
CN214652944U (zh) 一种化工生产用容器吊装装置
CN205973451U (zh) 一种防止卸扣发生钩挂的装置
CN217676366U (zh) 一种绞车轮毂吊具
CN211340449U (zh) 一种桥梁施工的吊篮装置
CN215711061U (zh) 一种螺旋埋弧焊管倒棱机夹紧圈吊具
CN219730279U (zh) 一种细长钢管桩吊装装置
CN219464406U (zh) 一种葫芦挂钩防脱钩工装
CN216235557U (zh) 一种便捷操作式的塔式起重机标节吊具
CN214456149U (zh) 一种市政雨水管线钢筋混凝土管吊具
CN211594745U (zh) 一种机械设备起吊装置
CN213235944U (zh) 一种便于卡接的不锈钢丝绳的双头索具结构
CN213202123U (zh) 一种用于大型化工设备溜尾拖排的专用工装
CN216471743U (zh) 一种主机台车装配平衡吊挂装置
CN212532003U (zh) 吊物料夹子
CN214192222U (zh) 耐磨防割吊装带
CN212101642U (zh) 一种新型st缓冲器吊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